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

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

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

⑶、免疫监视:抗肿瘤

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

特征:与生俱来、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特征:接触特定抗原产生,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类)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T、B、K、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RBC(红细胞)

抗体、补体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1、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2、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分类及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T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

再次进入

抗原记忆细胞(长存)辅助B细胞

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法氏囊或骨髓→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细胞)→

浆母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

◆T细胞表面标志:

⑴、T细胞表面抗原:

MHC分子:MHC-Ⅰ和MHC-Ⅱ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

⑵、T细胞表面受体:

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CD4和CD8受体(辅助受体)

2)、CD2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5)、细胞因子受体

3)、CD3受体

◆B细胞表面标志:

⑴、B细胞抗原受体(BCR)

膜免疫球蛋白(mIg):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mIg

CD79a和CD79b:辅助分子

⑵、F C受体(F C R)

●与IgF C片段结合

●B细胞成熟标志之一

●EA花环试验:检测B细胞(EA:红细胞—抗体)

⑶、补体受体(CR)

●与补体发生结合

●EAC花环试验: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EAC:红细胞—抗体—补体)

⑷、白细胞介素受体(IL—R)

3、免疫相关分子的种类。

TCR

BCR

免疫细胞膜上的分子细胞分化抗原(CD)

MHC分子

其他膜分子、各种受体

抗体

体液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第三章、抗原

1、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免疫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⑴、免疫原性⑵、反应原性

2、构成抗原的条件。

⑴、异物性

⑵、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2)、化学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⑶、免疫方法的影响

1)、途径、次数、佐剂的使用2)、抗原剂量3)、免疫途径

⑷、机体应答性

1)、与机体应答能力有关2)、同一品系有个体差异3)、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态

3、名词解释: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异嗜性抗原、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半抗原、半抗原—载体效应。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 或抗体F 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半抗原—载体效应:小分子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

载体效应。

4、T、B

5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部位的抗原。

异嗜性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6、抗原的种类。异种抗原

完全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性质:根据抗原来源:自身抗原

半抗原异嗜性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

根据免疫应答对T细胞的依赖: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

蛋白质抗原脂多糖抗原

根据抗原的化学组分糖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核酸抗原

凝集原变态原沉淀原

根据参与的免疫反应血凝素抗原中和抗原

补体结合抗原保护性抗原

7、佐剂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那些与抗原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即辅佐抗原的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用:

⑴、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⑵、改变抗原的物理性质

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⑷、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第四章、抗体

1、名词解释:可变区(V区)、恒定区(C区)、超(高)变区(CDR)、框架区(FR)、功能区(结构域)、单

克隆抗体(McAb)、绞链区、J链。

可变区(V):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近N端,轻链1/2(VL)和重链1/4或1/5 (VH)。

恒定区(C):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数量、种类、序列及含糖量较保守的区域,近C端,轻链1/2(CL)和重链3/4或4/5(CH)。

超(高)变区(CDR):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高度可变,称为超(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框架区(FR):在可变区中,CDR以外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框架区(FR)。

功能区(结构域):重链和轻链(每隔90个氨基酸)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跨度约110个氨基酸)的球状结构(环形结构域),不连续紧密折叠,有特殊功能特性。

绞链区:位于C H1与C 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伸展,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

J链: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连接Ig单体为多聚体。

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抗体(Ab)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与比较。

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至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Ig):具有开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比较: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都是抗体。

3、图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CDR:超(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FR:框架区

H:重链; L:轻链

4、免疫球蛋白(Ig)的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学活性。

㈠、木瓜蛋白酶(将重链于近氨基端切断)

F ab片段:抗原结合片段,F ab片段可以与抗原结合,具有抗体效应。

F C片段:可结晶片段,不能与抗原结合,可执行Ig其他生物学功能。

㈡、胃蛋白酶(将重链于近羧基端切断)

F(ab')2片段:结合2个抗原表位。

PF C':无生物学功能。

5、免疫球蛋白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⑴、V L和V H:结合抗原部位⑵、C L和C H1:有同种异型遗传标记。

⑶、C H2(IgG)和C H3(IgM)有补体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系统的激活。

⑷、C H3/C H4:细胞结合位点,与F C受体结合,结合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

6、免疫球蛋白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种类:IgG、IgM 、IgA、IgD、IgE

●生物学作用:

㈠、I gG

①、单体IgG,主要存在于血浆中④、抗细菌、抗病毒、抗外毒素等

②、含量最高、半衰期长(约23d)⑤、可与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调理。ADCC)

③、人和兔,IgG可通过胎盘⑥、参与Ⅱ、Ⅲ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㈡、I gM

①、五个Ig单体组成,称为巨球蛋白②、体内最先产生,半衰期短(约5—10d)

③、早期免疫防御中有重要重要,可作为宫内及疾病早期诊断

④、主要存于血液,一种高效能抗体:杀菌、溶菌、溶血、促进吞噬作用比IgG高

⑤、膜表面IgG是BCR主要成分,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标志⑥、参与Ⅱ、Ⅲ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㈢、I gA

⑴、分泌型IgA(sIgA)——二聚体

①、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成分组成

②、由粘膜固有层浆细胞合成分泌

③、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④、半衰期6d

⑤、参与粘膜免疫主要抗体。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作用

⑵、血清型IgA—单体

①、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

②、存在于血液中

③、有抗感染免疫作用.

㈣、I gE

①、单体Ig,血清中含量最少

②、FC片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引起Ⅰ超敏反应

③、半衰期:3d

④、增强机体抗寄生虫和抗肿瘤能力

㈤、IgD

①、单体、血液中含量低

②、不能通过胎盘

③、对酶敏感(铰链区较长),不稳定,半寿期短(3天)

④、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⑤、见于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段

7、如何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表位、异质性及多样性?

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⑴、外源性因素所致异质性——Ig多样性

⑵、内源性因素所致异质性——Ig血清型

①、同种型②、同种异型:个体标志③、独特型: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所产生的Ig

8、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㈠、V区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①、抗原结合价②、实际意义

单体(IgG、IgE)——2价中和效应

二聚体(sIgA)——4价

五聚体(IgM)——10价(5价)与Ag结合

㈡、C区功能

⑴、激活补体:IgM、IgG1~3与抗原结合活化补体经典途径

⑵、结合FC受体,产生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理作用(ADCC)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㈢、通过胎盘和黏膜——被动免疫

9、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Ⅰ、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优点: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缺点:特异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不易大量制备,应用受限

Ⅱ、单克隆抗体: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优点:单一特异性(高度特异性):与一个抗原决定簇反应

可重复性(高纯度):抗体结构高度均一

效价高、交叉反应少、可大量生产

应用:血清学诊断、免疫治疗、免疫学研究

Ⅲ、基因工程抗体: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

优点:抗体均一性强,可工业化生产

缺点:亲和力弱,效价不高。

10、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程序。

请自己看书!P54

第五章、细胞因子

1、名词解释: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并参与免疫调节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2、细胞因子的分类功能及生物学活性。

分类:白细胞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Chemokine)功能:

Ⅰ、白细胞介素(IL):在白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Ⅱ、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促其增殖分化形成

各种血细胞。

Ⅲ、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功能

Ⅳ、肿瘤坏死因子(TNF):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

Ⅴ、生长因子(GF):刺激细胞生长作用。

Ⅵ、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

生物学活性:

①、抗细菌作用②、抗病毒作用

③、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刺激造血⑤、促进血管生成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㈠、理化特性

⑴、低分子量,200个左右的氨基酸⑵、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双体形式⑶、细胞因子间无明显同源性㈡、分泌特点

⑴、大多数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方式短暂性地产生和发挥作用

⑵、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⑶、分泌的短暂性和自限性

㈢、作用特点

⑴、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才发挥生物学效应。不受MHC限制

⑵、多效性

⑶、重叠性

⑷、协同效应

⑸、拮抗作用

⑹、级联效应

⑺、微量高效性

4、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

分类:①、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②、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③、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④、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⑤、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细胞因子受体为跨膜糖蛋白

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

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区

胞质区:信号转导区

5、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①、参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转移

③、介导移植排斥反应

④、介导免疫性疾病

第六章、补体系统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概念: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即:补体)以及其调节蛋白和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

组成:

⑴、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 ;B、D、P因子;MBL ;丝氨酸蛋白酶

⑶、调节分子:①、可溶性调节分子

②、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⑶、受体成分:C1qR、CR1、CR2、CR3、C3aR、C5aR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菌体多糖(酵母多糖、

脂多糖)

MBL、MBL复合物:

(MASP—1、MASP—2)

起始分子C1q C3 C2、C4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C3、C5~C9、B因子、

D因子、P因子

C2~C9、MASP

所需离子Ca2+、Mg2+Mg2+Ca2+ C3转化酶C b

b2

4C bBb

3C b

b2

4

C5转化酶C b

b

b3

2

4C Bb

b n

3C b

b

b3

2

4

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

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

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示意图

3、补体激活的调节作用。

⑴、补体自身的调控

⑵、调节因子的调控

①、C3转化酶形成之前的调控②、C3转化酶形成之后的调控③、膜攻击复合物的调控

4、补体系统具有的生物学效应。

①、MHC的生物效应②、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

5、试述补体系统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①、介导细胞溶解④、清楚免疫复合物

②、C3b介导的调理作用⑤、炎症反应

③、联合调理作用⑥、免疫调节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名词解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MHC:指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个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2、经典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

经典MHCⅠ类基因:B、C、A位点经典MHCⅡ类基因:DP、DQ、DR

3、引起HLA基因多样性的原因。

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组成。

多基因性: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的现象。

4、MHC-I类和II类分子分布、结构和功能异同。

㈠、MHC-I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Ⅰ、分布:有核细胞表面存在形式:膜结合、可溶性

Ⅱ、结构:两条多肽链组成

α链(重链):MHC-Ⅰ类基因编码,具有高度多态性。

胞外区——α1、α2功能区:抗原结合部位;

α3功能区:CD8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胞内区

β2-微球蛋白(β2m ):具有与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相似结构。

Ⅲ、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诱导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溶解);

⑵、作为CD8+T细胞的识别分子(CD8的配体);⑷、参与NK 细胞的活化或抑制;

⑶、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⑸、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㈡、MHC-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Ⅰ、分布:专职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⑴、专职APC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⑵、激活的T细胞

Ⅱ、结构:两条异质多肽链:α链和β链

胞外区:抗原肽结合区: α 1和β 1

Ig样区: α 2、β 2;其中β2为CD4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胞浆区

Ⅲ、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

⑵、作为CD4+T细胞的识别分子(CD4的配体);

⑶、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

⑷、参与免疫应答调节;

⑸、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5、了解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略!

第八章、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构成。

㈠、机体屏障结构⑴、皮肤与黏膜⑵、血脑屏障⑶、血胎(胎盘)屏障

㈡、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

㈢、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2、名词解释:炎症、免疫应答、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炎症:机体组织对物理、化学、免疫或生物因素所引起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特异性细胞免疫: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激发B细胞增殖、分化、活化为浆细胞后,产生抗体;以及抗

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一系列反应,统称为体液免疫。

3、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外周免疫器官

4、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基本过程: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特点:特异性、记忆性、限制性

5、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及种类。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把处理过的抗原肽递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种类:树突状细胞

专职APC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APC B细胞

内皮细胞

兼职APC 上皮细胞

激活的T细胞

注:树突状细胞初次应答发挥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B细胞在二次应答发挥作用。

6、Ag提呈的过程。

㈠、抗原摄取:树突状细胞(DC)借助内吞作用摄取抗原

mIg介导的内吞、补体受体介导的内吞、F C受体介导的内吞、吞饮、被动吸附、吞噬

㈡、抗原加工

①、抗原在DC内形成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②、大约10%的抗原降解为具有免疫原性的肽段,暴露出能与MHC结合的疏水性残基

㈢、抗原递呈

①、外在途径

外源性抗原→吞噬作用、加工、处理→和MHCⅡ类分子结合→刺激CD4+Th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

②、内在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体加工、处理→和MHCⅠ类分子结合→刺激CD8+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③、Ag的交叉提呈现象

7、细胞免疫应答基本形式

Th2→活化→协助B细胞活化→体液免疫

CD4+Th

Th1→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吸引和活化Mφ及其它细胞在反应部

位聚集,消除抗原,也可引发慢性炎症

CD8+Tc 活化→特异杀伤靶细胞→细胞免疫

8、T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⑴、Th细胞(Th1、Th2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双信号刺激:

①、第一信号:CD3/TCR-肽-MHCⅡ类分子MHCⅡ类分子-CD4

②、第二信号:主要为CD28-B7 次要为CD2-LFA3 、LFA1-ICAM1

⑵、Tc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①、第一信号:CD3/TCR-肽-MHCⅠ类分子MHCⅠ类分子-CD8

②、第二信号:CD28-B7 、CD2-LFA3 、LFA1-ICAM1 Th1细胞分泌的IL-2 、IFN-γ等

9、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①、抗原特异性与MHC限制性②、必须与靶细胞直接接触才有杀伤作用

③、一个杀伤Tc细胞可杀伤多个靶细胞。靶细胞被杀死后,Tc细胞本身不受损伤并与之分离

10、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①、抗感染②、抗肿瘤

③、参与迟发型超敏性反应④、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⑥、药物过敏症⑦、自身免疫病

11、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

⑴、Th2的活化(与Th1活化机制相同!具体见8)

⑵、B细胞的活化——双信号

①、B识别抗原——第一信号②、Th2辅助B细胞的活化——第二信号

1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⑴、有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

①、初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一次接触Ag,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Ab,且含量低、维持时间短、

很快下降。

②、再次免疫应答:机体再次遇到相同Ag时,Ab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Ab含量高、维持时间长。

⑵、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区别

⑶、抗体的类转换

①、初次应答早期主要产生IgM(人类还要IgD),随着应答的发生,在CK的作用下,通过重链转换逐渐产生

IgG、IgA、IgE

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②、抗体的类转换,只是C区结构发生变化,V区结构相同,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

13、体液免疫的效应有哪些。(免疫应答最终效应:排异效应)

⑴、抗体的中和作用⑵、抗体的调理作用

⑶、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⑷、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⑸、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⑹、sIgA介导的黏膜免疫

14

注:T

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诱导性T细胞(TI)

细胞毒性T细胞(TK、TC、CTL)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DTH)

功能:

⑴、TH细胞:

➢辅助B细胞分化和分泌抗体

➢协助其它T细胞分化成熟

➢分泌淋巴因子及白介素

➢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活化因子

⑵、TS细胞

➢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

➢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⑶、TI细胞:诱导TH和TS细胞的成熟

⑷、TD、TDTH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⑸、TK、TC、CTL细胞:杀伤靶细胞(杀伤能力强,杀伤作用有高度特异性)

第九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1、名词解释

免疫偏离:Th1或Th2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2、免疫系统的调节因素。

•抗原的调节作用应答初期,Ab量少,IgM、IgG多表现为增强反应•抗体的调节作用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独特型网络调节应答后期,Ab量多,IgG则表现为抑制反应

•免疫细胞调节作用

3、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⑴、Th细胞的调节作用:

➢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都是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的。

➢Th1和Th2细胞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

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⑵、Ts细胞的调节作用:免疫应答后期可启动Ts

⑶、Tc细胞的调节作用

针对T、B细胞表面TCR、BCR可变区的独特型决定簇的Tc→在免疫应答后期可被活化

→对活化T、B细胞起特异杀伤作用→从而引起免疫抑制调节作用

4、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⑴、独特型: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V区及TCR和BCR的V区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b2)。

⑵、抗独特型

Ab2-α(针对FR区独特型):封闭抗原与BCR、TCR及Ig分子(Ab1)结合,抑制T、B细胞活化;

Ab2-β(针对CDR区独特型):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内影像。

⑶、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Ab3→与Ag结合

Ab2-β→结合B(T)CR→促进B/T 细胞活化

Ag→Ab1(独特型)

Ab2-α→阻断抗原结合→抑制B/T细胞活化

第十章、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又称过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2、I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抗原→机体→产生IgE→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抗原→与IgE Fab段结合→IgE交联→FcεRⅠ的微集聚→启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2、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⑴、储存介质

①、组胺作用:a、舒张微血管;b、平滑肌收缩;c、外腺分泌细胞分泌增加。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血浆) 激肽原酶缓激肽(9个氨基酸)

作用:a、平滑肌收缩;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③、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作用:a、对嗜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b、对早期反应有抑制作用。

⑵、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白三烯(LTs)

作用:a、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组胺强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

b、也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分泌。

②、前列腺素D2(PGD2)

作用:a、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作用:凝集、活化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3、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各自的特点。

⑴、Ⅰ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②、症状发生快,恢复快;

③、只引起全身或局部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组织损伤;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⑵、Ⅱ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②、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③、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④、IgG、IgM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刺激型)或抑制受体介导功能(抑制型)。⑶、Ⅲ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由IgG、IgA、IgM与相应Ag(稍大量)形成中等大小复合物引起。

②、有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参加。③、以血管炎和临近组织损伤为特征。

⑷、Ⅳ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与抗体、补体无关②、发生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

③、炎症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④、效应性T细胞、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造成损伤

4、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概念

Ⅱ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

组织损伤的过程。

5、Ⅲ型超敏反应中组织损伤特点

⑴、血管扩张、渗出;⑵、中性粒细胞浸润;⑶、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6、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⑴、检出抗原并避免接触⑵、急性脱敏治疗⑶、慢性脱敏治疗

⑷、药物治疗

①、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

②、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色苷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类和前列腺素E

③、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组胺拮抗剂;

水杨酸——缓激肽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

④、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

7、超敏反应的特点

⑴、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比较快、可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被动转移给正常人。

I型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参与;

II型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IgM参与;

III型必须有IgG或IgM与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且沉积之后致病;

IV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

⑵、补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敏反应。

⑶、同一变应原在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

⑷、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⑸、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型超敏反应参与。

第十一章、免疫防治

1、名词解释

天然主动免疫: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耐过后,产生的对该病原再次侵入的抵抗力。

天然被动免疫:指动物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

人工被动免疫:指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其他个体产生的抗体、淋巴因子等,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

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剂,刺激机体主动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称为疫苗。

单价疫苗:只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种微生物中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用同一种微生物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混合疫苗: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

同源疫苗: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的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异源疫苗:利用具有类属保护性抗原的非同类微生物所制成的疫苗。

亚单位疫苗: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种或几种亚单位结构成分制成的疫苗。

免疫程序:根据传染病、疫苗和动物的特点所制订的免疫接种具体实施程序,称为免疫程序。

2、疫苗的种类

包括: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寄生虫虫苗

种类:

⑴、常规疫苗:①、灭活疫苗②、弱毒疫苗③、单价疫苗④、多价疫苗

⑤、混合疫苗⑥、同源疫苗⑦、异源疫苗⑧、寄生虫疫苗

⑵、亚单位疫苗

⑶、生物技术苗:①、基因工程疫苗②、合成肽苗③、抗独特型疫苗④、DNA疫苗

3、弱毒苗和灭活苗的优缺点。

4、免疫失败的原因。(了解)

第十二章、免疫技术概论

1、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

⑴、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⑵、可逆性⑶、适比性⑷、阶段性⑸、条件依赖性

影响因素:

电解质:0.85%NaCl溶液温度:37℃30min PH值:PH7.0~7.2

3、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

•经典的免疫学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中和反应

•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对流电泳、免疫火箭电泳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

3、凝集试验分类

玻板凝集试验(定性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定量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生长凝集试验

4、间接凝集试验常用载体:乳胶颗粒、碳素颗粒、红细胞、葡萄球菌

5、沉淀试验分类

环状沉淀试验(Ascoli试验)、絮状沉淀试验、免疫比浊法

免疫扩散:单向扩散(包括单向单扩散、单向双扩散)、双向单扩散、双向双扩散(即琼脂扩散试验)6、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检测机体血液中的T细胞数量

•E玫瑰花环试验

•T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

检测机体血液中T细胞转化功能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T细胞活化试验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学科。免疫系统是生 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一种防御机制。动物的免疫系统由多种细 胞和分子组成,通过相互协作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本文将介 绍动物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动物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细胞: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 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能力,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具 有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可以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从而识别和杀死入 侵的病原体。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等微生物。 2. 免疫分子: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 和补体等。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可以结合特定抗原,形成抗原-抗 体复合物,从而中和和清除病原体。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可以作用于其他细胞,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补体是一组血清蛋白, 可以参与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包括病原体的识别、溶解和清除。 二、动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 1. 抗原识别: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抗原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抗原是能够激发免疫系统应答的分子,可以是来自细菌、病毒、真菌 或其他病原体的特定蛋白。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抗原,启动特异性 免疫反应,从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2. 免疫记忆: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能力,即一旦接触过某个抗原,免疫系统就能对该抗原产生更强的应答。这种免疫记忆使得免疫 系统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形 成抗体和细胞免疫的保护。 3. 免疫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通过内外调节机制来保持免疫功能的 平衡。内调节主要由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外调 节则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免疫应答。免疫调 节的平衡对于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应答 都可能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4.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避免对自身组织产生损害。免疫耐受是指动物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被抑制或忽略,从而防 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耐受的失调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产生,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免疫炎症:免疫系统在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会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炎症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和渗出等 症状。免疫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但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 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三、结语 动物免疫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动物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未 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为免疫 疫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动物免疫学

第一章抗原 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 抗原。 广义概念的抗原又可以分别称为免疫原、变应原和耐受原。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特性 异种物质 异源性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抗原(pro改变、免疫紊乱、屏障被破坏) 分子大小(>10KD)

一定的理化性状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芳香族AA构成的Pro)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 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 表位的种类 (一)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 (二)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 (三)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 (四)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 二、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 三、根据抗原来源 四、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五、根据化学性质 六、其它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

动物免疫学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动物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学科。免疫系统 是动物体内的一套高度复杂的生物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的 病原体,并在创伤或感染后修复伤口。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对病原 体的反应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抗体产生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等。 一、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其中,淋巴器官如 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生成和活化的重要场所。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协同工作来抵 御病原体的侵袭。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识别和攻击病原体。首先,免疫 系统能够识别出入侵的病原体,通过识别特定的抗原来触发免疫应答。其次,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攻击病原体,包括炎症反应、抗体 和细胞介导的免疫。这些机制能够迅速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 免疫应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 依赖于B淋巴细胞和抗体,能够中和病原体和毒素。细胞免疫则主要 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介导,能够识别和杀灭感染的细胞。 免疫应答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识别、激活、效应和记忆。首先,在识别阶段,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原体的抗原。随后,在激活阶

段,免疫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扩增和分化。在效应阶段,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毒素或者产生抗体,攻击病原体。最后,在记忆阶段,免疫细胞会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使得下一次再遇到同一抗原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 三、免疫系统的调控 免疫系统的调控非常复杂,需要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一方面,过度免疫应答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另一方面,免疫应答过低则可能导致感染和肿瘤等疾病的发展。 免疫系统的调控主要通过免疫调节细胞和分子来实现。其中,调节性T细胞负责抑制免疫应答,维持免疫平衡。另外,细胞因子和抑制因子等分子也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过程。 四、动物免疫学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动物免疫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可以揭示免疫应答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动物免疫学的研究还可能为疫苗开发和抗感染药物筛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设计更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 总结: 动物免疫学是一门关于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学科。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病原体,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反应过程。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 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 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 ⑶、免疫监视:抗肿瘤 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 特征:与生俱来、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特征:接触特定抗原产生,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类)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T、B、K、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RBC(红细胞) 抗体、补体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1、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2、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分类及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T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 再次进入 抗原记忆细胞(长存)辅助B细胞 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法氏囊或骨髓→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细胞)→ 浆母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 ◆T细胞表面标志: ⑴、T细胞表面抗原:

动物免疫学 讲稿 全文

绪论 免疫学是研究人及动物与免疫功能活动相关联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生物科学。它是和医学微生物学同时诞生的古老的学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同微生物学没有分开。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会会议上形成一致意见,将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免疫学学科。动物免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免疫学的教学,使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畜禽的免疫功能活动规律及相关的免疫实验技术,为疫病诊断、免疫防治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一、免疫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1.免疫(immunity) 古典免疫,指人、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这种抗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通过患病过程或人工接种疫苗而建立。 人类最早的人工接种术(以人痘痂皮接种)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清代,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起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在《种痘新书-论痘宜种》(张琰)、《张氏医通》(张璐、1695)、《医宗金鉴》(1742)中有更详细的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先后流传至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生A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他在《天花疫苗的由来和效果的研究》(1798)一文中称此技术为种痘(Vaccination,源自拉丁文Vacca 牛)。 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诱导,还可由异种蛋白、某些药物(食物、花粉)、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等诱导。免疫功能活动不仅具有抗感染的有利方面,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现代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现代免疫学所研究的现象、规律、技术等都是与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联的。 2.免疫的基本特性 2.1区分自我和非我免疫系统能精确识别外源性抗原和自身抗原。机体对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是具有潜在识别能力的淋巴细胞在发育的某个阶段与自身抗原接触而消亡。 2.2 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淋巴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 2.3 免疫记忆性与免疫记忆细胞及每一次与抗原接触都能扩大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有关。 2.4 自我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抗原的刺激、活化淋巴细胞的寿命、各种调控机制有关。 3.免疫的基本功能 3.1 抵抗感染机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作用。 3.2 自身稳定机体内免疫系统将体内每天产生的凋亡细胞及细胞残骸清除掉,维持内环境稳定。 3.3 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发生突变转化为肿瘤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清除。 4.免疫学(Immnuology) 研究抗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产物及其与抗原反应的规律和免疫技术等方面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学是研究各种免疫现象及微生物和外源性大分子进入机体后诱导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参与这种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组成了免疫学统,它们共同协调地对各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Antigen)的生理功能。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1 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2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3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斥效应及其机制;4 免疫病理过程与机制;5 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6 免疫学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3、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oestasis)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二、填空题 1、简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识别自己和非己;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学的萌芽期、免疫学的经典期和现代免疫生物学发 展期。 三、简述题 1、简述免疫的现代概念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方法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与免疫调节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与免疫调节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感染的科学,而动物免疫学则是专 注于动物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和机制。免疫学的重要性在于了 解动物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机制,以及免疫调节的方式与效果,从 而探索如何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 一、免疫学基本概念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系统:动物体内具有一套专门的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 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天然免疫是动物体先天性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皮肤、黏膜、炎症反应等。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 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发生特异性的抗体应答,具备记忆性,对 再次感染提供更快更强的应答。 2. 免疫细胞: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是各类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扮演着抗原识别和消灭病 原体的重要角色。 3.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和平衡功能,以确保免疫应答 的适度性和稳定性。这包括了T细胞的调节、淋巴器官的组织结构和 功能的调节、细胞因子的调控等。 二、免疫调节的方式与效果

1. 免疫刺激: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例如,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刺激方式,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病原 体或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性应答,以便在未来遭遇相同病原 体时能更迅速地应对。 2. 免疫抑制: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减少过度的免疫应答。在某些病 理情况下,如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中,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会 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通过免疫抑制剂等方式来抑制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实现免疫应答的适度和 平衡。免疫调节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增强免疫应答的免疫调 节剂,例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佐剂,可用于增强疫苗的效果;另一种 是抑制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剂,如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因子,可用 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或减轻移植排斥反应。 4.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备记忆功能,即在初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会留下免疫记忆细胞,使得在再次感染时能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这是疫苗接种和疾病康复后具备长期免疫保护的基础。 三、动物免疫学的进展与应用 动物免疫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不断发展,并在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包括: 1. 动物疫苗:免疫学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疫苗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保障养殖 业的发展和动物的健康。

免疫学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运作原理

免疫学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运作原理 动物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防御系统,能够保护身体免受疾 病的侵害。它由一系列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通过协同作用来识别、攻击和消灭病原体。本文将探讨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运作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身体在应对疾病时的防御机制。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别病原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区分身体内外的病原体,包括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它通过检测病原体表面的特定标记(抗原) 来进行辨认。 2. 激活免疫细胞:一旦病原体被识别,免疫系统会迅速激活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会针对特定的 抗原展开针对性的攻击。 3. 激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能够 加速免疫细胞的到达病灶,并增加血液循环量,以便更好地清除病原体。 4. 产生抗体: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能够产生并释放 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病原体,并促使其被其他免疫细胞 摧毁。 免疫系统的运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呈递:当病原体进入体内时,它们的抗原会被巨噬细胞摄取并进行处理,巨噬细胞会把处理后的抗原展示在细胞表面。 2. T细胞活化:抗原呈递的过程中,T细胞会识别并结合抗原,这样就激活了T细胞。活化的T细胞能够释放细胞因子,促进免疫应答的进行。 3. B细胞的参与:T细胞的活化会促使B细胞产生抗体,并标记被抗体结合的病原体,以便其他免疫细胞进行攻击。 4. 细胞攻击: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T细胞和其他效应细胞会定位并消灭被标记的病原体,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总结起来,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运作原理是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不仅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还能通过记忆系统来记录已经遭遇过的病原体,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感染。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运作原理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也为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持续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深入了解这一领域至关重要。

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知识点

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知识点动物疾病的防控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免疫 学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爆发,保障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重点介绍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的相关知 识点。 一、动物疾病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1. 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细 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的自身免疫力、消 毒防疫和隔离措施等。 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钩虫病和伊蚊病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期驱虫、保持环境卫生和减少动物与寄生虫的接触等。 3.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指由于动物体内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血吸虫 病和饮水中毒等。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饲养管理、消毒饮水和定期体检等。 二、动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1.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组成动物体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和细胞,包括脾脏、淋巴结和白血球等。通过免疫系统的活化和功能调节,动物可以抵御 外部病原体的入侵。 2. 免疫应答过程 免疫应答是指当动物体内存在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做出一系 列反应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免疫应答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化、 抗体的产生和免疫记忆的形成等。 3. 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在动物经历过一次感染后,免疫系统可以对同种病 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应答。通过免疫记忆的形成,动物可以对病原 体具有长期的免疫保护能力。 三、动物疫苗的类型与应用 1. 预防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是指在动物尚未感染某种病原体时,通过接种疫苗来 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动物已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通过接种疫苗来加 强免疫应答,促进疾病的治愈。 3. 基因工程疫苗

动物免疫学探索动物的免疫系统与抗病机制

动物免疫学探索动物的免疫系统与抗病机制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科学领域。通过 对动物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健康状 况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医学和兽医学的进步。本文将探 讨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动物的抗病机制。 动物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它包括免疫细胞学、分 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等多个分支。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的产生、发育和功能,揭示了动物免疫系统的机制。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 细胞和分子组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多层次、复杂而严密的防 御体系。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包括白 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它们具有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它们能够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和介导。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套高效 的抗病系统。 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即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它对 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接触到病原 体后,通过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它能够识别和清除特定的病 原体。 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在初次感染后,机体 会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它们能够对抗病原体的再次感染。

这种记忆性免疫为机体提供了长期的保护,使得机体在再次接触到同 一种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作出应答,从而减轻或杜绝疾病的发生。 除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外,动物的免疫系统还具有其他重要 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防止自身免疫和过度免 疫反应的发生。同时,免疫系统还能够影响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 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动物的抗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炎症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机制。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一种典型反应,它通过引起组织 的血管扩张、渗出和细胞浸润来清除病原体。炎症反应具有保护机体 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组织损伤。 此外,机体还能通过产生抗体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害。抗体是由机体 的B细胞产生的一类特异性免疫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病 原体,并通过不同的机制清除它们。抗体主要通过中和病原体、促进 巨噬细胞的吞噬等方式发挥作用,对机体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动物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学科。通过对动物免疫系统的深入理解,可以有助于促进人类医学和兽医学 的发展。同时,了解动物的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也对动物的健康管理 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动物免疫学将为动物保健事业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

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学科。免疫系统 是动物体内的一套复杂的机制,通过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维持 机体的稳定状态。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免疫应答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构成 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协作的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主要包括: 1. 免疫器官: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 结和扁桃体等。这些器官是淋巴细胞的生产和分化的场所,也是免疫 细胞交流的重要场所。 2. 免疫细胞: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B细胞主 要负责产生抗体,而T细胞则参与调节免疫应答。此外,还有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在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细胞生 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它们能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的活动,对于免疫应答的启动和维持至关重要。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是指当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免疫系统启动一系列反应以清 除病原体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和激活: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通过抗原呈递细 胞识别病原体并将其信息传递给免疫细胞。然后,免疫细胞会被激活 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2. 免疫应答的两个分支:根据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参与的分子,免疫 应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分支。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细 胞的介导,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则主要依赖抗 体的产生和作用,通过中和病原体和促进病原体清除的过程来抵抗感染。 3. 免疫记忆:一旦机体免疫应答启动,免疫系统会产生一定的记忆 细胞,使得在下次同样病原体入侵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免疫应答。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感染某些疾病后往往能够长期获得对该病的 免疫防护的原因。 总结起来,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是非常复杂和精密的。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免疫应答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 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免疫 学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探索人类免疫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注:本文仅对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进行了简要介绍,更为详细和深入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免疫学与免疫治疗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免疫学与免疫治疗 动物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学科,它包括了多个专业领域,其中兽医免疫学与免疫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免疫学研究动物身体对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而免疫治疗则利用免疫系统来帮助动物对抗疾病。 一、兽医免疫学 兽医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的学科,旨在了解动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兽医免疫学的研究可应用于动物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病原体的诊断和控制。 兽医免疫学涉及到动物的天然免疫,包括机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以及获得性免疫,主要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的产生来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细胞免疫则通过吞噬细胞和T细胞来杀灭感染的细胞。 兽医免疫学还研究免疫系统在动物身体内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通过了解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原理,兽医师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动物的免疫相关疾病。 二、兽医免疫治疗 兽医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动物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使用疫苗来预防疾病、使用免疫调节剂来调节免疫反应、以及使用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来治疗疾病。

疫苗是一种激活免疫系统的物质,通常包含病原体的抗原。当动物 接种疫苗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及记忆细胞,从而在后续 感染时迅速识别并杀灭病原体。通过接种疫苗,我们可以预防多种传 染病的发生,保护动物的健康。 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用于治疗自身免疫 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相反,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 活性,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和恢复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可以被用来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例如,通过采 集和培养动物的免疫细胞,可以使其具备特定的免疫反应能力,然后 再将其注入患病动物体内,以起到治疗的作用。此外,某些免疫因子 如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也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来治疗一些疾病。 兽医免疫学与免疫治疗在动物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研 究动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预防和治疗动物的免疫相关疾病,保护动物的健康和福祉。虽然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但兽医免疫学与免疫治疗一直在不断进步,为动物的健康做出了重要 贡献。

动物免疫学原理的应用

动物免疫学原理的应用 1. 简介 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科学。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在动物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动物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本文将介绍动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动物养殖和动物医学上的应用。 2.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反应的类型等。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2.1 免疫系统的结构 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淋巴器官(如脾脏、淋巴结)、淋巴细胞和免疫分子等。这些结构相互配合,形成动物的免疫系统。 2.2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动物免受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侵害。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病原体,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2.3 免疫反应的类型 免疫反应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动物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可以阻止大部分常见病原体侵入。获得性免疫是在动物接触到病原体后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抗体和细胞免疫来清除病原体。 3. 动物免疫学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动物免疫学原理在动物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3.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动物免疫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适时给动物接种疫苗可以帮助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的疫苗包括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和寄生虫疫苗等。 3.2 免疫输血 免疫输血是将高免疫力动物的血液输注给低免疫力或免疫缺陷的动物,以提高其免疫力。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动物快速建立免疫防御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3 免疫饲料添加剂 免疫饲料添加剂是将免疫调节剂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降低疾病的风险。 4. 动物免疫学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动物免疫学原理在动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4.1 免疫诊断 免疫诊断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免疫指标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疾病。常见的免疫诊断方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电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兽医准确诊断动物的健康状况。 4.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动物的疾病。常见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动物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治疗一些免疫相关的疾病。 4.3 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通过接种疫苗或使用免疫药物等手段来预防动物感染某种疾病。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提前建立动物的免疫防御能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5. 结论 动物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在动物养殖和动物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运用免疫学原理的方法,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免疫学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为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与免疫调节

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与免疫调节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以及它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学科。免疫系统是动物体内的一种高度复杂的网络,它能识别并攻击入侵体内的病原体,保护动物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 一、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内时,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和分子会启动免疫应答。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免疫识别,免疫系统会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抗原来判断其是否为外来入侵物;接着是免疫攻击,免疫系统会释放抗体和细胞毒素来摧毁病原体或促使其他细胞攻击病原体。 免疫应答具有专一性和记忆性。专一性意味着免疫系统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并分别对其作出相应的应答。记忆性意味着一旦免疫系统曾经遭遇过某种病原体,它就会记住并在下一次再次遭遇该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应答,从而保护动物体免受感染。 二、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免疫系统在初次遭遇病原体后,对该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的持久性记忆。免疫记忆是由一类叫作记忆淋巴细胞的细胞实现的。这类细胞能够存活并长时间保存在体内,一旦再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它们会迅速活化并展开攻击。

免疫记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系统的应答效率。通过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可以在再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识别和摧毁它,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传染病只需要接种一次 疫苗就能长期获得免疫保护的原因。 三、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为了维持免疫平衡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控过程。免疫调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 免疫激活是指在面临外来威胁时,免疫系统通过增强免疫应答来保 护动物体。这包括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分子的产生和释放等。免疫抑制则是指在没有外来威胁时,免疫系统通过降低免疫应答 来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这一过程中,免疫系统会产生一些分子, 如调节性T细胞,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免疫调节的目的是维持免疫平衡。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能导致免 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而免疫功能过低则会增加动物感染病原体 的风险。因此,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结 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与免疫调节是保护动物体免受病原体 侵害的关键。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过程, 而免疫记忆则是免疫系统对初次遭遇病原体后产生的持久性记忆。免 疫调节则是免疫系统为了维持免疫平衡而进行的调控过程,其中包括 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通过深入理解动物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与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 些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 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 出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 现这些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 制,肿瘤细胞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 细胞等)、 单核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面标记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 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反应 的特性;反应原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 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 蔽性自身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 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 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原。 12.抗原决定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簇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 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 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 应,称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 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 原称为类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原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 首先发现,故称为“ 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

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绪论 一、免疫(Immunity)的概念 一、古典免疫的概念:免去疫病,免去感染。 局限在抗击微生物,随着免疫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切,许多现象与微生物无关。 二、免疫的概念: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排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稳的一种生理学反映。 二、免疫的大体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 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映,以排除该抗原的进程。 (1)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 (2)识别功能超级精细: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组织和细胞。 识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的防御能力降低; 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那么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2、特异性(Specificity) 是成立诊断方式的基础,能对抗原极微细的不同加以区别。 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性)。不同疫苗引发的免疫爱惜不同,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多血清型的病原体。 3、免疫经历(Immunological memory) 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具有经历功能。 (1)免疫经历的基础:免疫经历细胞; (2)免疫经历能够使机体迅速成立起相应的免疫力(再次接触抗原)。 三、免疫的大体功能 一、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 又称抗击感染(Defence)或防御传染 (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御、消灭、清除各类病原微生物或非己物质,爱惜机体免受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2)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亢进):可引发传染性变态反映,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 (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引发机体反复感染(免疫缺点病)。 二、自身稳固(Homeostasis)又称免疫稳固

免疫学资料动物免疫学基础要点提示

动物免疫学基础要点提示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发生、成熟的场所。 2.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能进行分化增殖的免疫细胞。3.补体:存在于动物新鲜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4.变态反应:机体再次接收同样变应原刺激,发生的过于强烈的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所有抗原。6.前带现象:当抗体过多,免疫血清学反应受到抑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7.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着疫苗使动物自己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8.免疫:机体识别异己并排除异己的生理学过程。 9.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定植和接受抗原刺激的免疫器官,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等。 10.抗体的独特型:抗体可变区所表现出的抗原性。 11.细胞因子:由细胞产生的,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因子。12.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C5、C6、C7、C8、C9构成的攻击抗原细胞膜的物质。 13.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14.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很多抗原。15.后带现象:抗原过多阻滞血清学反应,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16.人工被动免疫:给动物直接注射高免血清等免疫产物。 17.免疫的功能包括哪些?。 18.抗体按结构和抗原性可以分为哪五大类。 19.免疫辅佐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朗罕细胞)和(B细胞)等多种。 20.I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类抗体。III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牛结核病可用(Ⅳ)型变态反应诊断。,又叫迟发型变态反应。 21.具有杀伤靶细胞的T细胞为:A.T H细胞 B.T S细胞 C.T C 细胞(TK) D.T D细胞killer 22.B细胞来源骨髓,成熟于:A.脾脏 B.肝脏 C.胸腺D.法氏囊 23.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起始于:A.C1 B.C2 C.C3 D.C 24.琼脂扩散实验属于: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中和实验D.补体结合实验 25.间接ELISA实验用于:A.抗体检测 B.抗原检测 C.病毒检测 D.细菌检测 26.血清学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与交叉性平;(2)最适比与带现象;(3)反应的二阶段性;(4)可逆性。 27.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机体产生抗体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