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19.超抗原1989年,瑞典科学家White提出的现代免疫学名词;是指一类由细菌、病毒、

寄生虫产生的对淋巴细胞有强大刺激功能的蛋白质;对T细胞的激活能力是普

通抗原的2000-50000倍,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产生很强的免

疫应答;无严格抗原特异性,不受MHC限制。

20.佐剂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物质。

21.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的一

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

功能.

22.独特型(Id) 为抗体可变区上的抗原特异性;不同抗体形成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的V区具有不同的抗原性,这是由可变区中成其是超变区的氨基酸组成、排列和构型所决定的。

23.免疫调理抗原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或

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借助吞噬细胞表面的CR而与细胞结合;通过上述2种

途径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和吞噬清除,即称为免疫调理(前者为抗体介

导的免疫调理,后者称为补体介导的免疫调理)。

24.单克隆抗体同一克隆的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在理化性质、分子结构、遗传标记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均一性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簇,纯度高的抗体。

25.多克隆抗体大多数天然抗原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而每一个决定簇都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天然抗原的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合成和分泌抗各种决定簇抗体,并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是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具有不均一性,无论是对抗体的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

26.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具有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参与免疫调节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27.白细胞介

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28.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大

分子,是一族参予免疫效应的球蛋白。

29.干扰素正常细胞在病毒等适宜诱生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其本质是

糖蛋白,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30.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不同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31.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个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通过一组基因复合体编

码的,这一基因复合体就称为“MHC”,MHC有三类重要位点。

32.ADCC 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cγR的中性粒细胞、单

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33.T细胞的阳性选择指由骨髓来的多功能干细胞进入胸腺后经皮质旅行至髓质进行选择、分化,其中将具有抗原反应性且能和其它细胞互相合作的细胞选择保留下来;也称为正向选择。

34.T细胞的阴性选择指由骨髓来的多功能干细胞进入胸腺后经皮质旅行至髓质进行选择、分化,其中将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去掉,避免自己打自己,产生自体免疫反应;也称为负向选择。

35.抗体类别转换是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基因不变,而CH基因重排;重排后编码的产物,其V区相同,而C区不同,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相同,而抗体的类或亚类发生改变。

36.抗体亲和力成熟在抗体产生的过程中,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着免疫应答的发生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在免疫应答初期,可因存在大量的游离抗原分子,因此与低亲和力受体的B细胞结合较多,故其产生的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较低;当抗原再次进入时,则与带有高亲和力受体的B记忆细胞结合多于低亲和力受体细胞,因此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之增高。

37.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加工后的抗原肽提呈给免疫活性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38.抗原提呈抗原被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呈现于提呈细胞表

面,最终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过程。

39.细胞免疫广义的细胞免疫是指所有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狭义的细胞

免疫是指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所表现出

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0.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激发B细胞增殖、分化、活化为浆细胞后,产生抗体;以及抗

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一系列反应统称为体液免疫。

41.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所表现的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具有特异性,只对

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

42.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43.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

疫、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主要包含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

和寄生虫性虫苗。

44.类毒素外毒素经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如适量浓度甲醛)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

持其抗原性,这种丧失了毒性而仍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

毒素)。

45.DNA疫苗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

粒DNA(有时也可是RNA),它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

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2种

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46.免疫失败畜禽经免疫后,抵抗不住相应特定疫病的流行,或者免疫效力检查不合格,均

认为是免疫失败。

47.血清学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所以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试验通常采用血清进行,这些试验称为血清学试验。

48.凝集反应是指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混合后,在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与抗体

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49.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

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

50.电渗琼脂本身带有SO42-,可以通过静电感应使溶液分子产生正电,因而在电场的

作用下,可以形成一种向负极的推力,我们称之为“电渗”。

51.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类在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酶染色的免疫酶标记技术。

52.荧光抗体利用荧光色素在激发后可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一特性,将荧光色素与抗体结

合,而不影响抗体球蛋白分子的免疫活性,制成一种特殊的免疫染料。

53.E花环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红细胞受体,能与异种动物的红细胞形成花环样细胞团。通

常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功能,以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及推测某

些疾病的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

54.EA花环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抗体的Fc受体,能与抗体致敏的异种动物的红细胞形成花

环样细胞团。通常用于检测B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功能,以判断机体的免

疫状态及推测某些疾病的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应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调节性T细胞(Treg):一些CD4+细胞还可以高表达IL-2受体的a链(CD25)分子,胞质内表达Foxp3转录因子。称调节性T细胞。 ·不完全抗原:或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级低浓度(1~10%nm/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人类6 号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由这些基因分别编码产生与免疫应答有关的产物, 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以及其它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相关的某些抗原。 ·交叉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 ·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琐事别的同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补体系统: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受体:补体成分激活后产生的裂解片段,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R 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ADCC作用。 8.调理作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与连接有特异性IgG 的靶细胞结合后,凭借IgG的桥连作用,促使其吞噬靶细胞或抗原,这种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9.多克隆抗体:以天然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的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10、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无需APC加工递呈和MHC类分子。 11、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determinant);线性决定簇(lineardeterminants):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需经历APC加工递呈,并与MHC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抗原受体识别。 12、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g,TD-Ag):1)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及T细胞表位(载体)构成;2)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3)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4)可产生免疫记忆,需T 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抗原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自身免疫应答: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体内检出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此为自身免疫应答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MIS)黏膜免疫系统即(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由弥散分布于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粘膜下的淋巴细胞组成。功能: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挥黏膜局部防御作用;产生分泌型IgA(SIgA);口服蛋白抗原介导免疫耐受。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命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原,诱导时间较长(数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数月到数年),应用在预防方面。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是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体、致敏淋巴细胞,诱导时间较短(立刻),体内维持时间较短(2周到数月),应用在治疗和应急预防方面。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属于粘附因子的一种,此类分子具有与IgV区和C区相类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系列也具有同源性,在粘附作用中,它们通常作为整合素成为其他IgSF的配体。(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ITAM 所含酪氨酸磷酸化,与ZAP-70等信号分子中SH 2结构域结合,可活化相关酶,将识别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是参与TCR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CD3肽链的缺陷或缺失,将导致T细胞活化缺陷。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首先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人类免疫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 3. Ab(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为可溶性抗原受体。 4. 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 CDR(互补决定区):三个超变区在氨基酸序列上并不连续,但当Ig分子折叠形成天然构象时,它们就聚在了一起,与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互补,形成互补决定区。 6.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7.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8. 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9. 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10. 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性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1.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13.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4.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异物,并能将非己异物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15.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16. 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17. 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18.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识别“非自体物质”(例如病原微生物)并能将之消灭或排除的防御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Antigen)的生理功能。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1 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2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3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斥效应及其机制;4 免疫病理过程与机制;5 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6 免疫学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3、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oestasis)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二、填空题 1、简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识别自己和非己;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学的萌芽期、免疫学的经典期和现代免疫生物学发 展期。 三、简述题 1、简述免疫的现代概念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方法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病毒与真菌在传染过程中伴随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病原体未被及时清除,在体内持续活化致敏淋巴细胞Tc与TDTH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效应而造成组织损伤,此即传染性变态反应。 2、自身抗原——有隐蔽的自身抗原和修饰的自身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某些自身的物质(神经髓鞘膜蛋白、眼球晶体蛋白和葡萄膜色素、精子蛋白和甲状腺球胆白)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隔绝成为自身隐蔽成分,一旦因外伤或手术时组织受损,隐蔽的成分可能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则引起自身免疫病。修饰的自身抗原是指在感染、药物和电离辐射影响下,机体组织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 3、NK细胞——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直接来源于骨髓,不依赖胸腺,它既不属于T细胞也不属于B细胞,它既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需抗体协助,而能杀伤靶细胞,故称为自然杀伤细胞。 4、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MI)——通常包括T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简称为细胞免疫或T细胞免疫。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包括吞噬作用。CMI全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5、体液免疫应答(HI)——是指免疫细胞从识别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主要为TD抗原、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6、移植排斥反应——人类有核细胞表面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又称为组织性相容性抗原,除同卵双生个体间完全相同外,不同个体的细胞表面的HLA均不相同。因此,凡在基因型别不同的个体间的组织、器官移植中,受体对移植物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形成移植排斥现象。 7、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此类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有IgM,且多不引起细胞免疫和回忆应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在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TD抗原出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以IgG为主)外,还能引起细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就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得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得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 产生得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antigen(SAg):超抗原,就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 增殖,产生极强得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得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得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就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得一 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得、具有免疫功能得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就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得球蛋 白,可分为分泌型与膜型、 6.hypervariable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与VH内某些区域得氨基酸 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得 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就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得B淋巴细 胞杂交瘤分裂而成得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得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得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

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就是指表达Fc受体得细胞通过识别抗体得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得靶细胞得作用。NK细胞就是介导ADCC效应得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就是指IgG抗体(特别就是IgG1与IgG3)得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得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得吞噬作用、 11.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就是一个 具有精密调控机制得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就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得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就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就是在B因子、D 因子与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得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与 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得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与C2启动后续得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得C5b~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就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她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得低 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得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就是由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 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 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种类至少在数十万种以上。 2、革兰染色:一种简便的染色方法,可以把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格兰仕阳性菌和革兰氏 阴性菌两大类。步骤为初染、煤染脱色、复染。 3、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 原微生物。 4、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和产生效应的 过程 5、条件致病菌:指有些细菌寄生在健康人体体表不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在正常情况 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6、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7、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 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补体广泛参与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8、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宿主排出的虫卵或幼虫 直接在土壤中发育未感染阶段 9、生物源性蠕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才能完成生活的蠕虫。 10、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 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1、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 霉菌的措施 12、无菌:是指不含活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13、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能力,并在体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4、内毒素: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合成的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外层,只有在细菌细胞 壁外层,只有在细菌死亡和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有毒物质 15、外毒素:由革兰氏阳性菌及小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体内 合成后分泌至菌体外,少数于病原菌裂解后释放,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维持自己””,保护“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homing)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2. 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器官或组织间淋巴液、):淋巴细胞在血液、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反复循环的过程。 结合,促使其增BCR淋巴细胞的TCR或):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抗原5.(antigen,Ag 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epitope)6.抗原表位()。(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cross-reaction)7.交叉反应(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此类抗原刺激B)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8.胸腺依赖性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1分)。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分子的限制) 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13.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膜型(mIg)和分泌型(sIg)。 第1页(共4页) 15.抗体的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1分),从而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 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 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 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 学反应。 E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 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 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 些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 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 出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 现这些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 制,肿瘤细胞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 细胞等)、 单核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面标记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 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反应 的特性;反应原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 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 蔽性自身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 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 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原。 12.抗原决定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簇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 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 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 应,称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 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 原称为类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原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 首先发现,故称为“ 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免疫学名词解释(超重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 1、人痘接种: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 贡献:死亡率降为2-3% 缺陷: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则留下大块疤痕,重则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2、减毒活疫苗: 3、侧链学说:细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侧链”,每一类型的侧链适合于一种抗原;受到特定抗原的刺激后,相应类型的侧链便大量增殖,并由细胞上脱落到体液内,成为对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物质。 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对自身组织、细胞或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应答状态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引起的自身组织的损伤和临床症状 6、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1)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和免疫球蛋白(Ig)结构的多样性,是免疫系统具有自身-非己分辨能力的分子基础。 (2)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3)胚胎时期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出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为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4)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7、自身:胚胎时期已经接触过的抗原 异己:胚胎时期没有接触过的抗原 8、免疫(Immune):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9、免疫网络学说: (1)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 (2)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产生特异性抗体分子; (3)当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 (4)抑制增殖的克隆,防止其无休止的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10、独特型网络:抗原进入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此抗体(Ab1) 可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即抗抗体, Ab2), 抑制抗体(Ab1)的产生。然而抗抗体(Ab2)数量增加,又可诱发出抗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