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白日梦

作家与白日梦
作家与白日梦

作家与白日梦

白日梦指人在清醒时,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有时是过去的回忆,但通常都是开心的想法。白日梦虽然不是梦,但它也是无意识欲望的产物,只是以可控制的思维反映出来。白日梦里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来满足做白日梦者的某种野心或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权力欲、自私野心等。做白日梦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发呆,个人暂时脱离了与周遭有关的事情,只集中于自己的思想当中,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对内在刺激的反应。

白日梦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除去生理和药物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生存压力带来的焦虑。当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释放焦虑,并获得满足。不要怀疑,莫言是焦虑的,蒲松龄也是焦虑的,魔幻小说作家都是焦虑的,而魔幻小说就是他们用来释放焦虑的白日梦。

蒲松龄的一生可以用“少年得意,一生失意”来概括。他生在一个小康家庭,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还受到了山东学政的夸赞,一时风头无二。但这就是他人生的顶峰了,此后,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参加科举考试,却再也没有考中过。伴随而来的贬损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抬不起头来。因此,他虽然满腹学问,却只能靠教书来维持生计,终日为温饱挖空心思。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化为空谈,这其中有多少难以排遣的苦闷和郁结呢?

郁闷之极,大概就只有白日梦可用来宽慰了,一个名为《聊斋志异》的作品就此诞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明确地表明了这是一部抒发孤愤之情的作品。他一生坎坷,对现实极为不满,这就是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但如果仅仅不满于现实,蒲松龄有再高的学问,也要就此沉寂了。而白日梦这种一般人视为不健康、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心理活动,却给他打开了另一个天地。

这个天地是什么样的呢?白日梦的内容直接受到明显动机的支配。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缺乏性动机,人因为生活中的某种缺失和痛苦而导致心理失衡,创作是为了重新取得平衡和自我疗伤;另一种是丰富性动机,创作是为了寻求刺激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解除痛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蒲松龄一生的遭遇,他的创作动机应该是缺乏性动机,那么他的白日梦的内容就是处处在弥补心理缺失,减少焦虑。《聊斋志异》中离奇的故事情节,那些风姿绰约、千姿百态的狐鬼佳人们,以及那些穷困潦倒但有鸿鹄之志的文人,成了寄托蒲松龄人格理想的载体,以达到一场空前的自我救赎。

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一窥蒲松龄通过白日梦释放的焦虑,以及因此获得的满足。

1.释放尊严的焦虑

《聊斋志异》中的男主人公都是寒门士子、落魄文人,这些人苦有济世之才,却无经世致用之径,面对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他们无力去做斗争,就如蒲松龄自己一样。可是那些绝世佳人们却都嫌富爱贫,只对穷书生有好感,并在他们穷困潦倒之时伸出援手,给钱给物,还以身相许。既有物质上的援助,也有精神上的支持。不但如此,不论面对何种情境,佳人们都能为才子守身如玉,毫无怨言地等候他们。穷书生成了人生赢家。

如果你只看到男女之爱,就狭隘了。佳人对才子的认可,更多地象征了蒲松龄期望得到的社会认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美女的绝对崇拜中,他对于尊严的焦虑得到了释放,获得了在现实中找不到满足感。

2.释放性的焦虑

《聊斋志异》的男女情爱中,主动的全都是女性,这与现实生活是完全相反的。这些国色天香的女子在追求爱情之时大胆、开放、主动、热情,而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极大满足了男士的“意淫”心理,即想象的性行为。现实中的落魄书生是少有人问津的,更不要说是红粉佳人,他们对于性的渴望和焦虑,通过想象得到了满足。

3.释放物质的焦虑

娶妻就娶聊斋妻,因为她们还具备发家致富的才能。现实生活中蒲松龄的居住环境是“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对物质的焦虑困扰着他的一生。他的妻子也是贤惠的,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妻子就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有一点儿好吃的,就给丈夫留着。但是没有钱,日子真难过。如果能出现一个像狐女红玉、青梅那样的会赚钱的贤内助,蒲松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4.释放不得志的焦虑

蒲松龄一定常常想,自己为什么如此倒霉呢?明明年少时意气风发,前途无量,怎么就一落千丈了呢?神怪的故事中带有极强的迷信和宿命论的思想,他相信“天意”就是导致他不幸的原因,一旦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心里的不平衡多少得到了抑制和缓解。把责任推到外因,自己这个内因就好受了。

5.美德的满足

在《聊斋志异》中,绝世佳人们身上积聚了中国所有的传统美德,兼具形象美与心灵美,是

作者心中美的化身。美人之美象征着道德之美,象征着蒲松龄对于儒家传统教义的追求。现实社会腐败黑暗,人心势利,但美德自古常存,蒲松龄仍然相信人心向善,就如同故事中的书生终得认可,现实中的美德也不会消亡。

6.公平正义的满足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目揭露了官府腐败和对人民进行的剥削和压榨。然而,主人公的申冤,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报复,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穷与富的较量,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反抗,反映的是蒲松龄本人压制的反抗精神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总的来说,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建造了一个假想的世界,相对于那个令他失望的现实社会,这个地方是干净的、纯洁的,是一切寒门士子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是蒲松龄白日梦中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蒲松龄这种释放焦虑的心理诉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现象,而是一种时代性的心理现象。《聊斋志异》除了有小说家自己的影子外,还反映出整个科举时代失意文人的悲哀与幻想。于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才子佳人小说,“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这也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理。当社会、历史的苦难超出了人文的维度,变成野蛮、非理性的疯癫与暴力,也就很难判定小说与历史,哪种更接近现实,哪种更趋向魔幻了。以此说来,白日梦还是有好处的,能调节心情。白日梦的超现实情景,往往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人们沉浸其中,暂时脱离了现实中的挫折,平衡了心理。白日梦还能够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白日梦那不受约束的形式,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灵感。白日梦甚至能够帮助自我实现。当人清醒时,永远只会用固定思维来看待自己和周遭,而做起了白日梦,一切的自尊、面子和得失都不再起作用,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找到更适合自我实现的行为方法。

创作与梦

创作与梦 作者:曾耀农, ZENG Yao-no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16(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1979 2.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 198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姜荣茫茫梦境毕竟成尘——陆游记"梦"词创作类型及创作原因探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其诗中做过各种梦,同样在其词中,"梦"字仍然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记"梦"乃为述怀,在这些记梦词中,作者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有追梦的记忆,更有"人生如梦"的感喟,在不同的创作类型中表现出特定的创作心理和思想状态,对此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词人、词心. 2.学位论文杨晨家园、流亡、梦中的皈依——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群体写作研究(1938—1944)2009 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曾被遮蔽在历史的荒原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沦陷区文学的研究逐渐突破一些禁区,开创了学术研究的崭新时代。但对各沦陷区的研究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例如对华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仍只限于少数几个研究者,对华北沦陷区的创作群体或文学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仍然不胜寂寥。以散文为例,沦陷区的散文因为涉及“国族”问题而显得复杂而多样化,而散文复苏最早发生在华北沦陷区,就更有必要关注华北沦陷区的各种散文体式发展和创作群体的活动。特别是在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北京沦陷区,出现了一批带着浓厚的个体言说方式、唯美颓废情调和文体实验意味的一类处于诗体边缘的散文创作,其创作者大都是刚走出校门或仍在校园任教的青年散文家,如南星、林榕、秦佩珩、毕基初、黄素秋等人。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批校园青年的散文创作作为研究对象,是想在沦陷区这样一个直接受到战争重压的环境中,讨论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入探究。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论文主要论述了北京沦陷区散文创作的大致情况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现状和薄弱之处。论文认为,对这一批着力于诗化散文创作的校园作家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完整的研究成果,对这一“写作现象”的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这缘于文字材料的缺失,也缘于对研究对象和对散文研究本身的漠视。 第一章主要介绍他们自己主办的校园刊物和围绕发表作品的刊物及刊物的创刊宗旨,参与撰稿的作家同人,以此说明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围绕固定的刊物发表作品,在艺术追求上有着相对接近的倾向和趣味的,有意识地以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作为自己在战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学选择的写作群体。论文认为可以将他们称为北京沦陷区“诗化散文的校园作家群体”。在创作上他们继承了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段和唯美情调,以类似何其芳《画梦录》所呈现的辞藻的华美和声调的迷幻展示了对人生的盲目与虚无的感慨。论文探讨了这一批诗化散文作家群体走入唯美颓废殿堂的成因,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在战时独特环境中的作出的文学抉择。 第二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他这一批孤独而软弱的沉思者和寻梦者,在压抑又寂寥的氛围中感受到的痛苦,创造了以“梦”为中心意象,在“坟”、“死亡”、“爱情”等表达复杂情绪的象征意象,并将它们与《野草》、《画梦录》中的意象进行对比,讨论他们在意象选择上的共性和个性。接着论文讨论他们通过这些意象创造了“寻梦者”、“异乡人”、“飘零者”、“流亡者”、“过客”等形象,在“远行--归宿”的情感模式中营造梦幻中的家园,完成了对苦难现实的想象性慰藉。 第三章论述了北京沦陷区这批诗化散文在表达方式和构思技巧上对《画梦录》的继承,即讲究意境的生成,以诗的手法和技巧造成诗一般的跳跃、灵动、飘忽的节奏。着重探讨了他们诗化散文中“诗”的特点。论文认为这种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现一定的情境的方法,使得作者情绪的变化和意象的转换具备了诗歌般丰富的内涵。而铺成情绪的并列性避免了诗歌情绪断裂的现象,依靠情绪的自然节奏感赋予作品内在的音乐美。论文还讨论了当他们的创作最终陷入了创作危机以及他们在创作上纷纷转向的原因,以此来对他们的创作心理作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总之,论文以北京沦陷区一批诗化散文创作群体为研究对象,来讨论继三十年代何其芳等作家的诗美创作之后的这种诗化散文的创作特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他们的历史选择。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这种在沦陷区有着特定文体实验价值的散文体式的创作以及当时作家创作的复杂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期刊论文刘艳玲.LIU Yan-ling《聊斋志异》梦创作类型及意蕴摭谈-东方论坛2009(6) <聊斋志异>梦创作千姿百态,寄寓深远,依照梦的内容可以分为预兆梦、思绪梦两大类.梦是人对现实的主观反映,它或者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直接表现现实,基于梦幻的这个特性,<聊斋志异>梦创作的深层意蕴往往呈现出对理想追慕颂扬和对现实否定批评的两极指向. 4.期刊论文夏宇陆游记梦诗的创作动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1) 陆游的记梦诗堪称中国梦幻文学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探析其创作动因,陆游的记梦诗,在源流上是对中国记梦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在内容题材上是诗人被社会现实压抑的理想和愿望的心理满足;在主体意识上是诗人作为封建正统知识分子典型文化性格的体现;在艺术风格上是诗人多元化审美追求的结晶. 5.学位论文陈宇俊午梦堂及其女性创作2004 该文以午梦堂文学为着眼点,先介绍叶氏家族的历史,然后将"午梦堂"放到晚明的历史背景中,从明末思想界、知识界的风气变革、女性文学的兴盛、叶绍袁对家族文学的影响、午梦堂自身的家族特质等诸多方面,分析这一文学群体形成的内外因素.同时,由于女性创作是午梦堂文学的主体,因而该文在上述基础上,以沈宜修与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三姊妹的作品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她们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女性情怀的探讨,分析《午梦堂集》中女性作品的总体艺术风貌. 6.期刊论文王瑞振创作环境对《野草》"梦"的意象生成的影响-语文学刊2009(18) 北京阜成门西三条胡同21号院是鲁迅在1924年至1926年的居住地.期间,鲁迅创作了<野草>,不同寻常的经历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野草>"梦"意象的生成并高频率的使用显然和这时期的创作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学位论文孙姗姗从舞剧《梦红楼》谈舞剧的创作2008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虽然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不过 ,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而西欧的芭蕾舞剧则是出现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我国舞剧从时间上看成形较早

梦与文学_弗洛伊德关于创作过程的无意识论分析

理论导刊9919 梦与文学自古以来就存着极其微妙但又难以表述清楚的联系。在众多的文学作品里,作家借作品叙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的创作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梦与文学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弗洛伊德第一次用创作动机论将梦和文学创作的深层机缘联接起来,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动机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动因。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人的幻想是由人的实践欲望形成的,幻想的实质就是人在实践中被压抑的欲望的感性显现。对于作家来说,其创作过程就类似于白日做梦,即以幻想的形式宣泄受压抑的情感、满足被压抑的欲望,“白日梦”就是作家的幻想。弗洛伊德认为,人幼年时喜欢做游戏,长大后不再做了,但做游戏的愿望并没有消失,便代之于幻想和创作。一篇作品就象一个白日梦一样,是作家幼年时期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因此,艺术是成年人的‘游戏’,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和替代。弗洛伊德将幻想、游戏、创作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就是成年人满足欲望、宣泄情感的‘游戏’手段和结果。我们知道,艺术和游戏都有极强的幻想性质,但不同的是,成年人对其幻想愿望往往进行掩盖,而儿童的游戏则不加任何掩饰。所以,当作家将其作品呈现出来时,尽管它不过是作者的一场白日梦而已,但读者读之却能获得极大的兴趣和快乐。这是因为,首先,作家在创作时,通过改变和伪装的方式减弱了‘白日梦’中的利己主义成份,将幻想由纯粹个人的欲望变为公众的欲望,使读者能够普遍接受;其次,作家善于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自己的幻想愿望时,借助于种种表现手法,不仅淡化了幻想中的唐突成份,而且还提供给读者美的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幻想时采用了隐饰和演化的手法,一般读者虽不具备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技巧,但通过阅读作品,也能与作家一样毫无顾忌地享受自己的“白日梦”,从而获得艺术的快感。如作者和读者都是通过言情小说的描述来游戏感受爱情的柔情蜜意的,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借作品(白日梦)得以升华;而武打小说、枪战片则能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 的感情(愤懑、痛苦、暴虐)借激烈、残暴的情节描写得以(白日做梦般)消解和宣泄。 艺术创作与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艺术创作和梦都企图使人的愿望得以满足,都是带有强烈的幻想性质。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人往往是借助于梦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释放被压抑的感情。据弗洛伊德分析,梦有化妆的梦,也有不化妆的梦,化妆的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隐秘的满足。而未经化妆的梦则是欲望的公然满足,化妆越重的梦受压抑越深,一般大多与性的欲望有关,正因为如此,这种梦就受到了较多的压抑和抵制,化妆愈多,压抑愈强烈。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化妆的梦,作者是以委婉隐秘的方式表达自己幻想的。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总是力求体味作品潜在的深层含义,因而也就有了读者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观察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就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我们通常将此过程称之为文学欣赏中的再创造。 其次,艺术创作和梦都在于表现愿望。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将美好的事情比着梦,这说明梦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人的某种愿望。如我们身临佳境时,常有梦境般的感觉;当某件意想不到的好事突然来临时,我们也常情不自尽地说:“这不是在梦中吧?”一般来说,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借助于梦来完成。在梦中,人或轻松、或痛苦,或愉快,都是现实愿望的一种释放或实现。艺术创作是作者借以表现愿望、实现愿望的一种手段。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文艺创作的人多是现实中感到不幸而产生表述愿望的,创作是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愿望的一种形式,由于作者的愿望在现实中受到了压抑,不能发泄,就借助于创作得以释放,使幻想得以暂时的满足。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提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梦与文学创作虽然在满足愿望、表现愿望上是一致的,但其区别也是显而异见的。 梦与文学 ———弗洛伊德关于创作过程的无意识论分析李大敏 探讨与争鸣 -38-

【优秀作文】我的白日梦(三篇)

一篇我的白日梦作文800字 叮玲玲家里的闹钟响了,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惊讶地发现哆啦A梦面对着我傻笑着。我马上坐了起来,他对我说:你好啊!王诗祺,我是从很久的时代来的。我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到我家来呀?他站起身来绕着我的房间慢慢走了一圈说:我从那个时代来的原因就是想来帮助你。在我来之前,我刚刚训练好大雄,他已经成材了,所以我想再找一个人,所以就找上你了。你能让我当你的宠物,你的助手吗?我开心地说我当然接受啦,以后你都睡我家吧!太好了。哆啦A梦笑着说。 我跟妈妈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出乎我的意料,妈妈竟同意了。我马上带着哆啦A梦去炫耀。同学们都不敢相信,当他们看见哆啦A梦时才心悦诚服,都说我太幸运了,竟然能得到哆啦A梦的帮助。正当我高兴的时候,手机响了,是方老师的声音。原来是学校里通知每个班选一篇最好的作文要送到省里参赛,老师要我写一篇交上去。哎,我竟会碰上这种事,赶紧拉着哆啦A梦回了家。他看我急成这样,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明了自己的苦恼。 没想到,他听了后说:我还以为什么事能把你急成这样,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那你快静下心来写呗!我拉长着脸说:你以为写作那么容易,这会儿可要送省里去比赛,哆啦A梦,你快帮我想想办法!不等我说完,他就从万能口袋里拿出一个丸子说:这是信心团子,吃了能让你信心十足,写文章也OK啦!我接过丸子一口吞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下子激情满怀,拿起笔便刷刷写起来,不到半小时,文章完成了。我交上作文等待成绩,过了几天,方老师兴奋地告诉大家我的作文已送到全国参赛了。我一回到家,就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哆啦A梦,抱着他久久不肯放下。 过了几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一条小河,发现小河里一根粗粗的水管正排着污水,河面上漂浮着死去的小鱼、小虾。我赶紧跑回家,拖着正在看电视的哆啦A梦再次来到河边。我们发现污水就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排出来的,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让我用鱼儿的口吻写一篇文章提醒厂长。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立刻写了一封信。哆啦A梦拿出隐身药水给我涂上,也给自己涂上,在戴上竹蜻蜓飞到了厂长办公室,把信放在了桌上,只见厂长伸着懒腰,拿起桌上的报纸看了起来,却丝毫未注意到那封信。 哆啦A梦急了,他把桌上的信又放到了厂长的头上,厂长刚一扭头,信就掉了下来,正好落在报纸上。厂长惊了一下,打开信看了起来,但只看了几行就放下了,揉揉眼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跟着哆啦A梦出了办公室,着急地说:那下面可怎么办?急什么,我还有计划2呢!那就是用幻想播放器呀!我还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酷似电脑的东西,在上面敲打着什么。哆啦A梦示意我进厂长办公室,自己蹲在办公室旁边的空房子里看播放器。我进了办公室,只见厂长的电脑上出现了可恶的坏蛋——厂长几个大字,厂长吓得手忙脚乱,他的视线里只有被他厂里的污水污染的小河,一只只死虾,一条条腐烂的鱼,还有乌龟、青蛙等的惨样,他还以为自己眼睛花了,赶紧去医院。 我紧紧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他来到医院,对医生说:医生,我的眼睛总会出现杂念,请您帮我看看。医生查看了好半天,说:没事,应该多注意休息。厂长迷迷糊糊的,看见医生也变成了一条大鱼,正向他诉说着什么。他突然明白了,是自己厂随意排放污水造成的,于是,他赶紧通知工作人员停止排放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同时还联系工作人员把小河给清

白日梦

白日梦 篇一:影评-白日梦想家 《白日梦想家》----生活的真谛 电影《白日梦想家》是由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奇幻剧情片,本.斯蒂勒饰演的华特米提是《LIFE》杂志的底片管理师,平凡内向、谨小慎微的一个上班族。他不敢向心目中的女神示好,即使是在网络上。当在工作上遇到了讨人厌的上司以及女神时,华特就会陷入自己的幻想中,实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梦想。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华特.米提负责处理顶级摄影师肖恩.欧康诺的作品,然而在杂志面临收购改组网页化的紧张关头,华特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肖恩号称“生活精髓”的一张底片,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因此华特踏上了追寻肖恩之路,在人迹罕至的格陵兰、在喷发火山的冰岛、在空气稀薄的喜马拉雅,华特.米提逐渐触到了曾经的自己真正丢失掉的梦想,那也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最后一张底片----生活的真谛。 当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拼尽全力才能让自己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物质环境,才能让家庭稳定。但奇怪的是,在物质越来越富足的今天,大多数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社会遭受挫折之后,他们往往躲进自己塑造的保护壳中,直到下一次的挫折来临。《白日梦想家》就是这样一部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出现的好电影,在里面折现了纸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变迁,也折现了在变迁中,小人物的挣扎与努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的关

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其中有一条就是: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只有保持精神不死,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 看见世界,身临其境, 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公路片,沿途的风景美得不可思议,主人公在行走中收 获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当华特.米提在格陵兰前行,踏着滑板骑着自行车前行,看过了太多的美景,结识了很多人。在喜马拉雅山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肖恩,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成功了,不是吗?有多少人只在心中幻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在将要出发前犹豫不决,始终踏不出那一步。但是,华特.米提最终踏出了那一步,即使途中很狼狈,但至少向我们证明了,在钢筋水泥的重压下,他的精神不死。他将自己的幻想,甚至可以说是梦想,照进了现实。他去鲜有人烟的格陵兰岛,去火山喷发的冰岛,去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展开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奇幻之旅。在这趟旅行中,他找到了勇气,找

作家与白日梦

作家与白日梦 白日梦指人在清醒时,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有时是过去的回忆,但通常都是开心的想法。白日梦虽然不是梦,但它也是无意识欲望的产物,只是以可控制的思维反映出来。白日梦里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来满足做白日梦者的某种野心或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权力欲、自私野心等。做白日梦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发呆,个人暂时脱离了与周遭有关的事情,只集中于自己的思想当中,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对内在刺激的反应。 白日梦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除去生理和药物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生存压力带来的焦虑。当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释放焦虑,并获得满足。不要怀疑,莫言是焦虑的,蒲松龄也是焦虑的,魔幻小说作家都是焦虑的,而魔幻小说就是他们用来释放焦虑的白日梦。 蒲松龄的一生可以用“少年得意,一生失意”来概括。他生在一个小康家庭,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还受到了山东学政的夸赞,一时风头无二。但这就是他人生的顶峰了,此后,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参加科举考试,却再也没有考中过。伴随而来的贬损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抬不起头来。因此,他虽然满腹学问,却只能靠教书来维持生计,终日为温饱挖空心思。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化为空谈,这其中有多少难以排遣的苦闷和郁结呢? 郁闷之极,大概就只有白日梦可用来宽慰了,一个名为《聊斋志异》的作品就此诞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明确地表明了这是一部抒发孤愤之情的作品。他一生坎坷,对现实极为不满,这就是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但如果仅仅不满于现实,蒲松龄有再高的学问,也要就此沉寂了。而白日梦这种一般人视为不健康、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心理活动,却给他打开了另一个天地。 这个天地是什么样的呢?白日梦的内容直接受到明显动机的支配。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缺乏性动机,人因为生活中的某种缺失和痛苦而导致心理失衡,创作是为了重新取得平衡和自我疗伤;另一种是丰富性动机,创作是为了寻求刺激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解除痛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蒲松龄一生的遭遇,他的创作动机应该是缺乏性动机,那么他的白日梦的内容就是处处在弥补心理缺失,减少焦虑。《聊斋志异》中离奇的故事情节,那些风姿绰约、千姿百态的狐鬼佳人们,以及那些穷困潦倒但有鸿鹄之志的文人,成了寄托蒲松龄人格理想的载体,以达到一场空前的自我救赎。

文学理论新编期末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新编期末知识点整理 1.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2.历史上5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体验说 3.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区别) (1)单义性与互义性 (2)外指性与内指性 (3)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 4.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74页 (1)学诗入门要正,从一流的诗歌开始学起 (2)诗歌的种类 (3)诗的品格 (4)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5.中西文学的审美化历史【中西方的不同】 中国:感性美,审美化,意境美,意韵美,韵味 西方:以此当作学术研究,文学哲学化,注重(为什么,有何用) 6.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7.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04页 8.对“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论点,分点写】 答:所谓的真景物,“真”就是文学模仿的客观世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谓的真感情,“真”就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抒情与修辞【抒情诗与反复、抒情诗与比喻】 10.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 11.叙事文体如何塑造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姓名】 12.事件与情节有何区别 (1)事件是故事的最小单位,情节由多个事件组成 (2)情节中的事件要用因果逻辑联系起来 13.亚里士多德《诗学节选》 6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情节(①无情节不戏剧②其他要素要在情节中发生发展③戏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都属于情节【突转、发现】 14.戏剧要素:戏剧情节、戏剧人物、戏剧台词、舞台因素 15.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 16.幻想活动的几种特征:①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幸福的人不幻想) ②幻想可以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联系在一起,好像愿望作为一条线,把他们三者相互连接起来 ③幻想过度会引起神经观能症和精神病 17.隐含的读者和真正的读者之间的区别 (1)前者不存在,后者存在 (2)前者是一种叙事对象(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会看自己作品和可以看懂自己作品的一群人)18.“隐含的读者”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1)由于为什么写即动机与为谁写即对象这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2)作品独特的寓意也期待着相应的知音,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也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白日梦理论

论“白日梦”理论与文学创作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儿童为获得快乐,会不由自主地与同伴做很多游戏。而成人即便缺少了快乐,也不会做这些游戏,但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会进行幻想,而这些幻想也是很隐蔽的。弗洛伊德认为,梦也是一种幻想,也是成人发泄欲望,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文艺也是被压抑的一种本能冲动,就如同中国古代文论里“不平则鸣”“言为心声”的观点。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创作即白日梦”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艺界造成强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引发了一场理论革命。 文学创作其实也是一场“白日梦”。文学作品和梦都飘离了现实,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纠缠,进入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两者都是以满足性本能为中心却又不想惹是非的幻想。文学和梦都源于被压抑的性欲,创作和做梦都经历了一个“压抑”、“转移”和“感官意识的加工”过程。文学创作是作家发泄和表达内心无法满足的愿望的一种方式,是作家以艺术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以宣泄的过程。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品常常正是作家内心被压抑的性的火焰或爱的本能升华的结果。 从屈原的《离骚》到“李杜诗篇万古传”,“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再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每一首诗,每一部作品,作者们的感情犹如岩浆洪水,从细细悠悠的字里行间喷涌出来。读之,震撼人心,读后,余韵无穷。 艺术家与神经病人有着相似之处。神经病人对现实不满,便离开现实走向幻想的世界。艺术家也从他所不满的现实中走进艺术之中,但艺术家仍然有清醒的意识,他知道如何回到现实生活。当某读者为歌德创造的“维特”五迷三倒、不能自拔以致以命相殉时,作者本人也许正沉浸在把酒临风、吟花弄月的雅意之中。 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切入到无意识领域,把我们晚上所做的梦与文学想像和艺术幻想联系起来,为我们研究文学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他把富于想象力的作家比作“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把作家的作品比作白日梦。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

浅析《聊斋志异》中作者的白日梦通过女妖形象的映射

浅析《聊斋志异》中作者的白日梦通过女妖形象的映射 发表时间:2013-11-06T13:14:43.607Z 来源:《赤子》2013年9月下总第290期供稿作者:陈曦[导读]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71岁的时候才补为贡生。 陈曦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很多女妖大胆追求爱情,主动追求穷苦书生,甚至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科举得中的情节,也是作者通过文学方式变相实现自己愿望的体现。同时,作品中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大胆追求自由幸福,这更是作者蒲松龄潜意识中反抗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人性解放的意识,是其白日梦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关键词:白日梦;聊斋志异;女妖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 一、驰骋想象,补偿现实生活的缺失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71岁的时候才补为贡生。 由于家道没落,自己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他在为宝应县知县做了数年幕宾,其余时间主要是在本县做塾师。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完成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极不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 所以,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探查到很多情节就是作者白日梦的映射。其中着意刻画的女妖形象也就是其对异性倾慕,想要和异性交往的表现。以狐妖为例,阿紫本是淫妇,化身为狐之后,使得狐具备了淫性,狐再化身为美女,自然而然的又还原成原来的淫妇。这样把狐妖与美女、淫妇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女人与淫邪之物联系在一起,这里有着深层文化原因,便是男性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蒲松龄这样的失意文人,贫困潦倒,怀才不遇,他们在科场上经历坎坷,在仕途和性爱两方面长期饱受压抑,受到社会的冷落和贬抑。潜意识当中渴望与异性交往,在其作品当中把世俗的歧视,也就是颠倒了的价值再颠倒过来。同时作者让美丽聪慧的狐仙精魅主动追求书生,帮助书生排解应考苦读的无聊与寂寞,甚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他们考取功名。这便是一种补偿的心态的体现,这些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实现的情节,作者通过幻想式的白日梦,映射到文学作品当中,实现了自我的肯定,来间接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聊斋志异》中《红玉》一篇便刻画出一个有情有义的狐女、侠女形象。作品中中红玉初次与冯生相会就“自墙上相窥”,“近之,微笑”,主动和冯生接触,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向往,“招以手,不来亦不去”表现出女子的羞涩,最终是“梯而过,遂共寝处”。狐女红玉向往人世间的幸福生活,于是主动找穷书生冯生,主动追求冯生。 作品除了写红玉追求冯生,还颠覆人们固有的狐媚惑人思想,将红玉刻画为重情义的侠女。冯生陷于牢狱,她尽力营救她。不仅如此,她帮助冯生重振家业,在相互扶持中与冯生永结同心。《青梅》一篇中的主人公青梅一眼看中贫士张生,看重他的“笃于学”,欣赏他的“纯孝”。她劝王家小姐阿喜嫁给张生“娘子不欲得良匹则已;欲得良匹,张生其人也。”但是王家认为张生家境贫寒,不同意亲事,青梅便“自托”,想要和张生永结同好,表现出她极大的勇气。后来,王家小姐落难,她又促使阿喜嫁给张生,成为张生的正室,而自己却宁肯做妾侍。蒲氏称赞青梅“能识英雄于尘埃,誓嫁之志,期以必死。” 《聊斋志异》当中人妖相恋的故事很多,马瑞芳评价这是“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这是蒲松龄幻想创造出的一个世界,既有人世间的影子,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这样的一个文学世界中,美丽绝伦的女妖主动追求穷苦的书生,她们不是图一时的欢愉,而是倾慕男子的才情,真心爱恋他们。不仅如此,女妖往往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穷苦的书生功名及第,实现理想。男性的欲望在尺寸文字间得到满足。 女妖故事表达了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落魄书生们对红颜知己的渴求与眷恋,并借此来发泄男子的欲望,其实便是落魄文人的白日梦。 二、突破藩篱,追求人性的解放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他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与封建秩序相对抗的新的社会风气。同时,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如李贽、何心隐、罗汝芳等一批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反对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肯定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流,掀起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使明代后期人性觉醒,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蒲松龄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也是有所反映的。他刻画的人物形象蒲大都敢于突破封建礼教之大防,在终身大事方面,不再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地、主动地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姻,肆意地“享受”男欢女爱。这样的创作源自潜意识中的反抗倾向,现实中无法脱离藩篱的束缚,便在文学作品中突破束缚,发泄本能的欲望,追求人性的解放。 蒲松龄在作品《鸦头》中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敢于挑战以鸨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狐妓形象。鸦头本是一个雏妓。山东的王生得朋友相助,想要倾囊以博一宵之欢。鸦头见王生这个人“诚笃可托”便决定和他私奔,于是连夜私逃,到异地卖了驴,沽酒为生。可是后来鸦头被老鸨找到,“揪发提去”,仍逼为娼。她反抗不从,生下一子也被丢弃在小巷中。 几年后王生路过育婴堂,看到一个小孩儿酷似自己,非常喜爱就赎出来抚养,父子就这样团圆了。而孩子的母亲鸦头却还生活在苦难的环境中,而她“至百折千磨,之死靡他”,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终于在18年后被王生和孩子救出,全家得以团圆。鸦头的坚持最终赢得了胜利。 还有《荷花三娘子》中,当宗湘若在野外发现一妖艳女子,其实为狐妖,他多次试探抚摸,女子却嫌宗湘若不够爽快,说道:“腐秀才!要如何,便如何耳,狂探何为?”后来,宗湘若还想先问清女子姓名,她竟说:“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 作品的开放程度令人咋舌,这完全颠覆了当时程朱理学所要求的“禁欲主义”,也完全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蒲松龄刻画出来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正是对封建教条的践踏。这又何尝只是作品中人物的所想所为,其实更是作者蒲松龄潜意识中反抗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人性解放的意识,是其白日梦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张华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叙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起源、意识流创作流派及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的阐述及影响做出了论述和分析。 主题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起源,意识流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派文艺批评 Freudianism and Literature W an Lei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This thesis states the basic points of Freudianism and impacts on the origi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genre and on the psychoanalytical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Freudian theoretical viewpoints, literary creation, stream-o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德创始人。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 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①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粗略地划分,弗氏的理论包括下列内容: 人的三重性。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id,来自拉丁语),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二

读《诗人与白日梦》有感

读弗洛伊德的《诗人与白日梦》有感 弗洛伊德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每个人都有过童年,对于童年时期的游戏也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话有些道理。无论是过家家还是警察捉小偷,这些游戏都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这种类似游戏的东西并没有消失,“他只不过是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他所创造的是一种空中楼阁或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这种白日梦就是幻想。而艺术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 弗洛伊德首先将作家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靠“接收现成材料”写作的,既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从现实出发的创作;另一类是靠“创造他们自己的材料”写作的。显然,弗洛伊德要着重分析的是后者。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白日梦有三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以自我为中心、很强的理想化倾向、都是欲望的满足。并且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这种未满足的愿望也可以说是对欲望的渴求,而艺术创作既是对作家对于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弗洛伊德的每个观点几乎都能和性扯上关系,这也是他的理论被不少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这里,我们似乎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鲁迅在与许广平同居之前,维持与朱安的无性婚姻阶段也正是他作品的“高产”时期。 不可否认的,认为白日梦与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是能找到许多例子来佐证的,但是白日梦就是白日梦,与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作家所需要的不只是会做白日梦,重要的是要有能力通过艺术手段来伪装其利己主义并且使其产生美感。不然单纯的把白日梦当成文学作品,得到的只能是狗血玛丽苏言情小说。就如弗洛伊德曾在《自传》中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神经质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造成的世界中”,不同的是,艺术家用艺术的方法将他的白日梦表达了出来,而精神病人则因为其不会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其白日梦,所以看起来不太正常了而已。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以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为例摘要:弗洛伊德始终对文艺怀有浓厚的兴趣,曾阅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他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文艺现象,同时又以这种研究为例证,支持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集屮体现了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动机的深刻思考。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他的很多著作都有着梦幻般地无法正常推理的想象。可以说,卡夫卡与弗洛伊德的作品相互影响,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卡夫卡白日梦乡村医生心理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在众多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是对文艺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此,就以其屮一方面《创作家与 白日梦》来作浅析。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洁。在这个意义上,艺术 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艺术家犹如白 Fl梦者,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卡夫卡与他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一个是伟大的作家,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

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卡夫卡曾经说过,他对父亲的优越地位的态度不是在“日常的思考”屮形成的,而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亲身经历到的”。他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的言论,他论及教学法的书信“都肯定着精神分析的观点”。从屮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也是源于他童年时代父亲的影响。卡夫卡还非常重视梦的意义和作用,他的某些有关梦的观点与弗洛伊德颇有相同Z处。他的朋友布罗德认为,"若没有弗洛伊德,卡夫卡也许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梦给予那么多的注意。” “卡夫卡似乎只对自己的梦感兴趣o" 1910年, 卡夫卡第一次写日记就记下了自己的梦,以后他在致女友菲莉斯的信中曾数十次谈到梦。卡夫卡说过,“我们只是以自然性质的无法理解的高速度走过真正的事件Z前或者Z后经历它们,它们是梦幻般的、仅仅局限于我们心屮的虚构。”他还说,他的小说《司炉》是“梦吃”,是“闭着眼睛的图像。可见,弗洛伊德梦理论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卡夫卡作品的梦幻风格,另一方面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记述了59个梦,这些梦传达出了弗洛伊德的梦象征意义。通过运用弗洛伊德梦理论对卡夫卡作品的分析,可以一窥卡夫卡作品中隐藏最深的潜意识内涵。 R夫R的文学作甜影响巨大,它的卓越一方面来源于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更重耍的他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

从_红字_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第25卷 第2期2006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25No.2Apr.2006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06)02Ο0013Ο04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3 马小麒 (兰州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摘 要:《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儿?霍桑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与创作家的“自我分裂”的观点,霍桑将自己精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体现在丁梅斯德、海斯特和帕儿身上:丁梅斯德体现了作者的迷茫和彷徨;海斯特代表了一个思索的霍桑、一个叛逆的霍桑、一个无奈的霍桑;帕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真诚情感的向往,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白日梦”。 关键词:《红字》;霍桑;自我分裂;白日梦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红字》是霍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霍桑在这部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加尔文教统治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清教思想留在人们心灵上的烙印,描写了宗教压抑下人们的变态心理、思想矛盾及生活悲剧。小说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因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德私通并生下小帕儿而被罚入狱,然后又在示众台上被示众三小时并被判终生在胸前佩带象征“通奸罪” (Adultery )的字母A 。海斯特宁愿独自忍受耻辱也没有说 出与她一起犯下“通奸罪”的人是谁。虽然她受尽了清教社会的藐视,饱尝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耻辱,并被迫与小帕儿离群索居,但她却勇敢的面对现实,顽强地度过了多年的耻辱生活,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并由一个受感情支配的“罪人”转变成一个激进的思想家。而牧师丁梅斯德却不敢取下自己“精神领袖”的面具,竭力掩盖自己的罪行,使自己陷入巨大的矛盾和痛苦的深渊。为了惩罚自己,他私下里在自己胸口烙上“A ”字;在密室中用鞭子猛烈地抽打自己;绝食到双膝可怕地颤抖……。最终因精神崩溃而走向死亡。虽然海斯特的丈夫齐灵窝斯是一个受害者,但他却为了报复而使自己变成了真正的“罪人”。他控制牧师,并犯下了作者认为的“罪中之罪”———刺探并摧残人的心灵之罪。最终,当牧师因心力衰竭而死于断头台上时,他也因仇恨之火的熄灭而灯尽油枯。而小说中由于海斯特和丁梅斯德的“罪恶”而生出的“罪恶的珍珠”小帕儿则继承了齐灵沃斯的财产,离开了新英格兰去异乡过着幸福的生活。 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和创作家自我分裂的观点,以及霍桑矛盾困惑的思想,作者认为,从海斯特和丁梅斯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困惑的霍桑、一个痛苦挣扎的霍桑、一个积极思索的霍桑、一个勇敢反抗的霍桑,一个自我分裂的霍桑。而通过对小帕儿的描写,作者向我们昭示了他 心中的梦想渴望和一个热情浪漫的“白日梦”。 一、弗洛伊德的白日梦和自我分裂理论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精神分析的诗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较系统的潜意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尽管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既他的全部学说始终贯穿着生物学观点,否认人性的历史性,否认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但他开创了用心理学观点、视野研究文学创作的新天地,成为二十世纪仅次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具影响力的文论之一。他对文学进行的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最为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含着隐匿的、深藏的内容。它是以想象的作用代替现实的作用,在幻想中求得满足。而且他还认为“艺术既做梦”。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做梦,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不能令人满足的愿望的矫 正。”[1]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产品,而创作家的白日梦是一种精 神活动。艺术家就像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愿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并且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加工将他们的不能满足的愿望改造成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能欣赏到富有戏剧性的动人故事,又能体会到创作家隐含的内在精神世界。 自我分裂是文学家的本能与自我在幻想中分化演变,这种分化演变产生了小说中的不同角色,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作家获得了本能所需要的一切。弗洛伊德常常用他的三 3收稿日期:2005Ο10Ο20 作者简介:马小麒(1968Ο ),女,甘肃甘谷人,讲师,硕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