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妙有的解释

真空妙有的解释

真空妙有意思为: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义。

这个真空,就是真如、空性、空如来藏,无形没仔无相,不可言说,但是呢,不是断灭空,不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含藏一切法,性具一切功德,所以空而不空故说是真空;你说这万法万相、山河大地、天人鬼畜、花草树木、泥巴瓦块、酸甜苦辣、红黄黑白、悲愁喜乐明明现前,是不空,是有,但却如空中幻华,本来不有,妄现生灭,所以不空而空;有说“真空生妙有”,把空说为真空,把不空说为妙有,这还是方便说,实则空就是不空,打个比方,假如水是空,冰是不空,冰化为水,冰去了哪里?不就是这个水吗?水凝成冰,水去了哪里?不就是这个冰吗?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根本是一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当下是一个。故尔,《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总说万法,总说不空,万法与空不是两个,是一个。

所以,你说真心本来面目(如来藏、佛性)是空,不对,因为也可以现银盯有(不空);你说本来面目是不空也不对,因为万法(妙有)当下是空。如来藏就非空非有,但是呢,真心可以随缘现空,可以随缘现有,故可以是空可以是有。这就是《楞严经》的义趣,如来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经中还说,真心本来面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便是《楞严枯搏汪经》说的“无戏论法”,亦即第一义谛。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 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后由隋文帝统一。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各帝王的支持拥护,寺院僧尼急遽增多,佛教译经更为隆盛,大小乘经论弘传,佛教学派成立,不再依附儒道,教义则由般若而形成“真常妙有”、“真常唯心”二派,此为中国佛教发展快速的时期。 南、北二朝因民族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佛教的信仰需求有所不同。南朝传东晋法统,王公名士承清玄之风,所需于佛教者,较之北朝则多偏重于义学,且因南朝诸帝多喜问道,并延请僧人佐政,因此佛教在南朝有长足的发展。刘宋文帝曾先后令道猷、法瑗等,弘传道生顿悟教义,并请慧琳参与国政,文帝之子武帝则时时问法于求那跋陀罗。而后齐文宣王萧子良广召宾客高僧,精研佛理,开讲经义,并撰述著书。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达于鼎盛,他曾率道俗二万人舍道归佛,又以提倡素食,亲作“断酒肉文”,敕宝唱撰辑《梁皇宝忏》,又建寺铸像、讲经注疏、设斋供僧,推动各种法会、佛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愿为佛奴,为历代帝王中笃信佛法第一人。其子昭明太子及简文帝、元帝亦受其影响而崇佛。此后陈代仍多效法梁武帝,奉佛不辍。 南朝的译经事业,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译经卷数或其范围,都相当可观;又经论研究蔚为风潮,进而促成各家学派的成立。晋、宋之交,义学高僧如道生、慧观、佛驮跋陀罗自关中还庐山而转建业,沮渠京声、佛陀什、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译经高僧亦陆续南来,建业遂代庐山而为南朝佛教领导中心,奠定了南朝译经的基础。法显所译六卷《大般泥洹经》因道生提倡,至慧观、谢灵运就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大般涅槃经》重加整理成三十六卷的南本《大般涅槃经》后,学者靡不研习,群为注疏,因而形成涅槃学派。《涅槃》在南北朝的盛行程度,堪比《般若》在魏晋两朝。又沮渠京声译《弥勒上、下生经》,兜率净土思想因此盛行一时。佛陀什译有《五分律》,至此完成中国四部广律的传译。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等,对于净土教的传播产生莫大助益。求那跋摩译出《菩萨善戒经》,为大乘戒法传至南方之始。僧伽跋摩译出《善见律毗婆沙》,为今日佛教史上研究佛陀涅槃年代的重要根据,另译《杂阿毗昙心论》,形成专研毗昙学的风潮。求那跋陀罗最主要的译

涅盘和涅盘是同义词

佛陀在婆罗双树间进入涅槃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词语来源 涅槃(梵文:???????)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 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解释: “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涅槃出处 涅槃《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编辑本段原始佛教阐述 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

边见——佛教名词解释

边见——佛教名词解释 边见 ? 一、“边见”简释 【边见】:读音[biān jiàn] ,含义有二: (一)谦词:浅见。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文艺》有“此予边见,高明者阅之,势必哑然一笑。”句。 (二)佛学术语,梵语anta-gra^ha-dr!s!t!I,巴利语anta-gga^hika^。指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从而离开本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很多条件,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看待人、事、物,形成了片面、极端、偏执的观点、看法、见解、观念,这些总称为“边见”或“边执见”,为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 “边”,片面、极端、偏执于一边之义。“见”,观点、看法、见解、观念之义。边见有广义与狭义、断见与常见之别。 1、广义的“边见” 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法界唯心,万法唯识”等道理,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将各种人、事、物割裂开来,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对待各种问题,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一切片

面、极端、偏执的观点、看法、见解、观念等,总称为“边见”。 ⑴执著于空的“断见”。 譬如,当李嘉诚先生错判我国经济形势行将衰退,准备撤资到英国之际,面对网友的质疑与批评,他发出了“震耳发馈”的声明:“我只是一个商人,我仅仅是一个商人,我不是慈善家,我的财富是我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我对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没有任何义务与责任”——这就是不明“真空妙有”、“缘起性空”之理,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错误地将各种人、事、物割裂开来,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对待各种问题,执著于空的“断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事实上,任何事物与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关,普遍联系的。如果没有当时的中国政府提供了有利于投资的政策环境,如果没有中国劳动者为他提供了劳动力贡献、如果没有广大房奴用自己血汗与泪水换来的财富购买他提供的服务 或产品,他的个人奋斗就不可能实现任何结果,他的资金就是一堆废纸,他自己也就沦落成为了一个捧着一堆废纸的傻瓜!是中国政府与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用自己的泪水与血汗供养了他,他理应心怀感恩,回馈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他怎么能说他的成功与他人无关呢?他怎么会与中国的经济前景没 有任何责任与义务呢?

佛家之空和老子之无

佛家之空和老子之无 读过佛经、《老子》的人都会接触到“空”、“无”概念,可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就算是误解的也大有人在。黑格尔就是误解了佛家之“空”的概念。读过黑格尔的知道,“有”和“无”这对范畴是黑格尔体系中基石性的范畴,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解释,“有”是来源于古希腊巴门尼德的“有”概念,而“无”则来源于佛教中的“空、无”思想。到国内学者这里还是延续了这个说法,请看学者王树人著的《思辨哲学新探》: 黑格尔在肯定巴门尼德和佛教关于有、无论述的贡献时,并没有忽略他们的局限性,即他们在关于有、无这对范畴论述上所表现的形而上学性,在黑格尔看来,巴门尼德提出的“唯有有,而无则全没有”;以及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皆空,所谓“无、空”是“绝对本原”,都是“简单片面的抽象”,都没有达到对于有与无的全面认识。 王树人的说法是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黑格尔的思想,可是,这是黑格尔“简单片面”地概括了佛学的“空、无”思想,而且,迄今为止,就算是佛教学者也好像没什么人能够正确理解的,还是先看看王树人自己的理解: 在《心经》里,有这样一段表达佛教哲学核心思想的论述,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这段重要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黑格尔所推崇和肯定的东西之意义。“般若心经疏”中指出,这段论述的要旨是,“色蕴本自空无”,并且与“空、无”“无有差别”。我们看到,这种思想确实是一种高度思维抽象的结果,一种最抽象的东西,以至人们所感受的,无异于甚至等于无所感受;而形形色色的存在,则无异甚至等于空、无。也就是说,对于任何存在物,当把其规定性都抛弃时,那么,这种存在物也就不成其存在物。如果说它还有存在,那么这种存在也就无异于或等于不存在,等于“空、无”。 王树人的推理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当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时其外延也就越大,对一个具体事物的逻辑定义逐步去除其一个个具体的规定性,那就越来越变成一个抽象概念,如果到最抽象的“存在”,任何具体的规定性都不存在了,从这点看,“有”也就是“无”了。 可惜,这样的思维路径不是佛家的,也就是说,佛学中的“空”并不是通过这种论证方式得到的。 读过佛学的人应当知道佛学的一大基础理论是“缘起论”,简言之,缘起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于因缘聚合而形成的,因“缘起”而存在,这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佛学也有一个极为著名的说法是:”缘起性空“,估计很多人可能觉得是”缘起“以及”性空“,可不知道其实由”缘起“就能非常逻辑地证明”性空“的。 首先得明白佛学中的”性空“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比较大的,玄奘译的六百卷《大品般若经》就是论证”性空“的。古印度的龙树菩萨是印度般若空宗的代表性人物,他对”空“有个非常准确也非常简洁的定义:”法无自性,故空。“法,在佛学中有几种意义,这里可大致理解为万事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规定性,这个就是”空“。 估计很多很多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规定性“会感到很难理解,因为我们平常所见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自己具体规定性的,这点肯定没错,其实佛教也没认为这是错,但这是”俗谛“却并非是”真谛“。而通过缘起论就能证明性空的,如果首先承认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任何事物就都没有自

体呼吸修炼法

体呼吸修炼法 呼吸法实现了操作具体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沟通天地人、顿超十方界”的方法。体呼吸的功理很深,而由功理生成的入门功法却很简单,充分体现了创编者宗师级的水平和普被苍生的功力。由于功理和每个功法细节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因此,在修炼上,必须严格遵循,才会有突出的效果,特别是到了高层次深入修炼,更是任何细节都不可忽视。 下面,就本人对功理的研究认识和实践,对体呼吸修炼法深修细节进行描述,尽可能把握核心。 深修细节描述 吸气,并控制节奏,细微和缓。小腹微收,意念借助吸气的风力,将宇宙之气慢慢凝聚至体表,略微停顿并体验体表的感觉。接着意念透体而入,慢慢收入下丹田。(如果初学气息较短,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点上暂停,换气后,再让意念从断点处开始继续。) 吸气末,意识凝聚下丹田,呼吸自然停顿后马上弹开,并开始呼气。(如同蜻蜓点水,在接触水面静止的瞬间) 呼气,并控制节奏,细微和缓。小腹自然放松,意念借助呼气的风力,从下丹田扩散到体表,体会体表整体感觉。意念“射透天边”,“瞬间”充满宇宙,意念始终不断。(如果初学气息较短,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点上暂停,换气后,再让意念从断点处开始继续。) 呼气末,意识观照天人合一,呼吸自然停顿后马上缩回,并开始新一轮吸气。(如同物体抛空回落,在空中静止的瞬间) 修炼的关键技能点:随时可以借助呼吸风力;意念“慢慢”凝聚和“瞬间”扩散;周身整体的感觉。 一般修炼者在修炼体呼吸时候的毛病: 1、呼吸和意念只是表面配合,并没有有机结合。高级过程借助呼吸,实现意念

呼吸两个不同层次之间的接轨,“身语意”实现高度同频共振。(“语”在这里指 风力振动) 2、贪求结果,意识关注在采集能量、发射病气上。高级过程侧重过程的实质和控制。 3、浅解“射透天边”,停留在初级层次,把能量发射出去、耗散掉。高级过程则把握阴阳机要,实现阴阳转化,能量在转化过程中被炼化、纯化,并及时回收。 太偏重观想,花俏太多,每次修炼都耗神伤神,造成逆反心理。高层次修炼的目标是自然而然结合到生活中,初期的“借假”,被后期的“修真”逐渐取代。 一些帮助深入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意念要结合呼吸的风力?主要作用是什么?要怎么结合?(层次传递、六妙法门) 2、呼吸之间在经过身体边界(周身)的时候,为什么要略微停顿,作用是什么?(阴阳机要) 3、为什么吸气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呼气的过程要“瞬间”扩散?作用是什么?(阴阳转化) 4、为什么吸和呼的最终要略微屏息,作用是什么?(归根) 5、意凝下丹田,跟意守下丹田有什么不同,怎么训练?(收意根) 6、如何充满宇宙、射透天边?(与根同在) 7、理论基础是什么?(阴阳根本律之阴阳物质理论、真空妙有理论) 通过体呼吸进行深层次修炼,关键的窍门在于把握阴阳的机要。意念的速度一起步就是超光速,即偏向“阴性物质”存在。在体呼吸深修训练中,要将意念紧紧跟随呼吸的风力气机(呼吸的气流在体外称风,在体内称为气),借助气机的滞化作用,将意念速度降下来。 传统修炼中,意念的“意守丹田”也是为了降低速度,但不如意守呼吸方便和高效,为什么呢?因为从物质的层次来看,意守一个物质的点,不如意守一个气的点来得好,意念和气机两种物质状态本身就是比较接近的存在,比较容易相互发生联动作用。 当然如果意守丹田能守到发生作用,产生的效果当然更好,即传统方法起步难,成效大;而新的方法起步容易,见效快,有成就了再调整意守方式,就如同把一个大的台阶,细分成几个小台阶,降低了难度,这样上手和成效就快了。

佛教 空 的含义

佛教空的含义 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佛教的“空”有三种内涵: 首先,佛教认为,现象不是本体。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是永恒的“物自体”,是随境迁流、变化无常的、不恒长的、不论物理现象(比如原子、原子核、物质、动植物、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等整个宇宙);还是我们人的心理现象(比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需要、动机、情感、人生观等)及生理现象(比如生、老、病、死等)都是变化无常的,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 例如考大学时,许多学生会产生“考试焦虑症”,比如紧张、忧虑、失眠、心慌、心跳等。这一系列的考试焦虑症状,是由于高考压力大这个因缘而致。高考过了以后,高考压力消失,考试焦虑症也随之消失。这考试焦虑症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 其二,佛教认为“空”不是“断灭”,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消极。而是要人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执著(钻牛角尖、固执),放下对别人的谴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也就是消除(空掉)种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减少(空掉)大脑的内噪音,使大脑处于放松宁静的良好功能状态。佛教认为,只有不固着名利的人,才能有正确的知见、正直的语言及端正的品行;只有不执著成见、偏见的人,才能有正确地判断、理智明睿地思考;只有不眷念权势的人,才能以公心为社会作出番贡献。这就是佛教“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 ●淳法法师 现代心理学的涤心疗法、宣泄疗法、无住疗法等,其作用:一是把内心中的烦恼、忧愁、悲痛、愤怒、敌视、仇恨、妒忌、猜疑等心理毒素清除掉。二是理智地淡忘人生中的坎坷和不幸、淡忘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淡忘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等,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一片晴空万里,祥和宁静。这正是佛教“空性”智慧思想的体现。 中医治疗中的排毒疗法,就是通过汗法、吐法、泻法,把体内的有害物质清除体外,以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智慧思想。此外,佛教“空”的智慧思想,还体现于中国传统养生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即内心清静安宁;“虚无”即善于排除种种杂念。这样则使心神安定不乱,心神主导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功能正常,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 其三,佛教认为,“空”是”般若”的本质、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不属于“净”,也不属于“不净”。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体。所有的知识、概念、逻辑、推理、判断和理性,乃至伦理道德及一切佛法都是“般若”的妙用.所以“般若”性空而生万法。 总之。佛教的“空”是生活的智慧,它让你扫除心中的烦恼、忧愁、悲伤、痛苦、自卑等不良情绪,放下既有的成见、偏见,摆脱贪婪、嗔怒和痴迷的蛊惑,还你内心一片“真空”,让心灵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悦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使你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性灵的自由(即心性不被境困),有醒觉的智慧。“空”使你得到欢乐自在,得到圆满成功。

清静丹道顺序修法显记薄论

清静丹道顺序修法显记薄论 注:此篇《显记》是原稿的删订版。本意是让一些不了解丹道和一些对丹道有兴趣的人增加对丹道的认识。所以这篇文章我采用《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的形式来写。 目录 第一炼己,养己。所谓炼己是对心性的锻炼,所谓养己是对身体的锻炼。炼己对境无心,养己添油接命。合之谓之为凝神入气穴。 第二神息相依。凝神入气穴总要就在于神息相依。神息不依,无药来之景。初步功在于心息相依,息心相依。 第三聚火开关。许旌阳曰:“关未开,休打坐,如无麦子空挨磨;开得关,透得锁,六道轮回可躲过。” 第四采药归炉。口诀:无念规中,不采自采。 第五子午周天炼药。口诀:子进阳火,午退阴符。 第六止火。无念规中,谓之止火。 第七卯酉周天。团聚药物,卯酉沐浴。 第八入七日混沌定 第九阳光三现大药生起,六根震动 第十封印六根,大药不漏。 第十一以四字妙诀五龙捧圣之秘采大药过关 第十二十月养胎纯阳战阴魔。 第十三打破天门出仙胎,待到此时还需三年乳哺 第十四九年面壁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十五打破虚空消万劫,坐登彼岸弃法船。待到此时我就是元始天尊。无住,无相亦无别。

第一炼己,养己。所谓炼己是对心性的锻炼,所谓养己是对身体的锻炼。炼己对境无心,养己添油接命。合之谓之为凝神入气穴。 西派祖师曰:养己与炼己,功夫自是一串。养己者,宝精裕气,即筑基也。炼己者,对境忘情,即了性也。炼己必先养己,养己其炼己先资乎?夫以精气为培养,己土益增其坚厚,基字所以从其土也,故筑基即是养己。夫以情境为磨炼,己心益明而不死,性字所以从心也,故了性必先炼己。第养己虽要精气,而精从内守,气自外来。坚其守者必用己,候其来者必用己。 养己之道,又须安静为功也。吾为养己者分出两条:自养一条,相养一条。相养者,精气也。自养者,安静也。炼己者虽在情境,而情从内淡,境从外空。淡然自得者,己必有所乐。空然无累者,己必有所持。 炼己之道,又须动静兼修也。吾为炼己者分出两件:内炼一件,外炼一件。外炼者,和光混俗也。内炼者,烹汞成砂也。 偈曰:欲识修真正路,先行两段功夫。发明养己炼己,使人好看仙书。《经》云:“内心宜活,外心宜死。”然欲活其内心,必须内以养己。然欲死其外心,必须外以炼己。此吾之所以发明内养己、外炼己也。 丹髓歌云:昔日遇师真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以精化气气化神,炼作黄芽并白雪。(先天一气是黄芽,自性元神是白雪) 吕祖曰:“玉清留下逍遥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张三丰云: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道门语要:吾道所以言守中之一候,只是教人神凝炁穴。 师云:所谓凝神,既指无念,所谓气穴既指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元神照下丹田,谓之凝神入气穴。 师云:学人打坐先明白神气二字,次明白活守。有问:什么是活守?师云:存无守有谓之活守。再问:什么是存无守有?师云:存无念,而守元神。以元神入关窍谓之活守。 第二神息相依。凝神入气穴总要就在于神息相依。神息不依,无药来之景。初步功在于心息相依,息心相依。 道门语要:学者必先于打坐时,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经典一句话经典的语录汇编69条

经典一句话经典的语录汇编69条 1、谢谢你的微笑,曾经慌乱过我的年华。人生一直是付出和得到的交织,当你把辛苦也当幸福来过着,我们就赢了。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有些事,你把它藏在心里也许更好,等时间长了,回过头去看它,也就变成了故事。 2、经年,穿透了身体,却穿不透灵魂。心房的倒影依旧深深浅浅,年华渐行渐远,指间一阙断章,流泻的是缄默。那些融入生命的疏离,就象枕上冰冷的郁结。一首经年吟唱的曲子,打动的也许只是自己落寞的岁月。记忆,深遂了年华。 3、其实每天更新自己的心情,也只是在刷新昨天的不愉快,让它慢慢淡化就像某些事或人。 4、我刚刚告诉你我的秘密了。轮到你了。 5、现在天气开始变得很冷很冷,万物的隔阂大概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了吧。 6、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不过,我拼着老命也要拥护你说这话的权利。 7、你只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慢慢沉沦下去,他成了你心里唯一繁盛的枝丫。 8、发生误会的时候务必要说清楚,因为可能是一生的遗憾。 9、我想做一个终结者,终结过去的你;也想做一个始初者,让你开始好好爱一个人。 10、赴宴之前,乐观主义者检查领带,悲观主义者检查腰带。 11、你是寂静的,是兼葭秋水;是幽谷芳兰;是林下风气;是一滴水墨散在江湖里,不起波澜,却氤氲了水墨山河。 12、你将不再爱我,我也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 13、今天发了薪水,还了贷款,交了房租、水电煤气费,买了油、米和泡面,摸摸口袋剩下的钱,感叹一声:这月工资又白领了。 14、心灵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那些没头没脑的凝视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只有那些富有理解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

南怀瑾饮食养生之道

南怀瑾饮食养生之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于1918年3月18日,逝于2023年9月29日,享年95岁,也算是高寿。南老先生一生修行修道,对养生有独到的心得体会,他认为,修行第一步就是饮食,所以他不断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他经常以自身作为例子,证明人不需要吃太多的东西,也可以生活得很健康。他常说:“你看我已经九十多岁了,每天都忙得很,一天到晚都在这里讲课,要说那么多话,做那么多事情,但我每天吃得都很少,只是吃几口而已。甚至喝几口水就可以了,有时感到水都是喝多了,要多上厕所,讨厌。” 南老先生用自身的经验证明节制饮食的确是对健康有利的,即便是正统的医学,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正统医学也是认同饮食均衡,反对暴饮暴食的。民间有句谚语“要想活得老,吃饭七分饱”,意思也是饮食需要节制。 苏曼殊生于1884年,逝于1918年,年仅35岁就英年早逝了。为什么苏曼殊会短寿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食”字,他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甚至他在饮食上的一些怪异行为,可以称得上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他曾经一天吃下60个包子,一口气吃下20个芋头饼,一次喝下6斤冰水。 苏曼殊非常喜欢吃一种叫做“摩登糖”的糖果,有一次,他的糖瘾上来了,但口袋里没有钱,怎么办?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竟然自己拔下一颗金牙换糖吃。 因为经常暴饮暴食,不懂节制,导致他的肠胃很早就出现了问题。但即便是在住院期间,苏曼殊依然不听医生的劝告,趁着医生不注意就偷偷

跑出去买糖吃。这样的不加节制,即使是华陀在世,也是无法回天的。就 这样,他的肠胃病越来越严重,在离世当天,即便是他的肚子胀得要裂开了,但他依然不停地吃着糖炒栗子。 在他去世后,朋友发现在床下藏着不少糖纸,还有一些没有吃完的糖。 有意思的是,南怀瑾正是生于苏曼殊离世的那一年,同为才华横溢的 绝世高人,南怀瑾活了95岁,而苏曼殊只活了35岁,寿命长短的巨大差 异在于一个“食”字。 文,南一鹏 摘自《父亲南怀瑾》,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 “看了川剧后,我不再想当英雄” 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相反, 他有一套自己特定的用餐时间和习惯,而且多年以来一贯如此。父亲在大 学堂时依然和从前一样,每天都不吃早餐,午餐只吃少许自家厨房炒的、 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每天晚上七点半则是父亲的“人民公社”几乎固定不 变的用餐时间,其实,他真正吃的就只有这一餐。每到用餐的时候,宾客 们就会自觉来到餐厅。会客的餐桌大,座位多,不用催促,也不必等待, 来晚了加把凳子就可以了。父亲的客人很多,经常有从世界各地回来探望 他的学生,所以,父亲的餐桌上总是宾朋满座。前面说过,父亲当年在台 湾就已经开起了“人民公社”餐桌,到华盛顿、香港也都是如此,现在是 把它搬到了太湖畔,用餐人数还是那么多,氛围还是那么轻松愉悦。 香港 在香港因地制宜,父亲考虑周详,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圆形餐桌。圆桌 上杯盘齐整,荤素搭配,坐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父亲自己主要是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

《西游记》第七十回内容注解赏析

《西游记》第七十回内容注解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2021年西南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1年西南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 案) 一、填空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装饰纹样上。 2、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___________为代表。 3、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___________和北齐画家__________所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4、宋代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___________”。其后成为传统绘画中的独特门类。 5、唐代画马的名家是___________、画牛的名家是___________。 6、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堪称___________时代青铜器的杰作。 8、近代“岭南画派”在艺术上主张___________ 9、明代后期,在肖像画的发展中,以___________为代表的墨骨敷彩画法,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很大。 10、“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花鸟画风格。 二、选择题 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A.安济桥 B.广济桥 C.宝带桥 D.安平桥 12、描绘宫中嫉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A.就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13、突破“黄家富贵”成规的画家是()

A.赵昌 B.易元吉 C.韩若拙 D.崔白 14、“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 A.飒露紫 B.拳毛翳 C.白蹄乌 D.特勒骤 15、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 A.游春图 B.江帆楼阁图 C.明皇幸蜀图 D.千里江山图 16、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 A.拙政图 B.网师园 C.怡园 D.留园 17、《潇湘图》的作者是五代画家()。 A.荆浩 B.关全 C.董源 D.巨然 18、开创金碧山水一派的画家是() A.李思训 B.王维 C.王洽 D.吴道子 19、“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A.沈周 B.文征明 C.唐 D.仇英 20、被称为古代山水画中巨作的是() A.鹊华秋色图 B.浮玉山居图 C.富春山居图 D.春山欲雨图 三、名词解释 21、理事情。

体证“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真谛

体证“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真谛 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待,以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刚出家时,奉家师志开上人之命到栖霞律学院就读。有一 天,教授国文的觉民法师在黑板上写了“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 十个字,要我们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当时才十二岁,自上 课以来,从未听懂过一句经文,而这十个字更像天 书一样,叫我摸不着边际,只好东抄西凑,糊里糊涂地交了 卷。及至后来,我历经世事沧桑,又讲说过多次《心经》和 《金刚经》,当再度回忆起当年这个题目时,才恍然大悟:“菩提无法”是“空”,“直显般若”是“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 世间上的人往往将“空”与“有”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东 西,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但佛教阐释宇宙人生真理时,认为空了,才能有;不空,就没有。例如,茶 杯空了才能装水,皮包空了才能放钱,房屋空了才能住人,土 地空了才能建楼,甚至鼻子空了才能呼吸,耳朵空了才能闻声, 嘴巴空了才能嚼物,肠胃空了才能纳食,不“空”,怎能“有” 呢? 空,实在是最富有建设性的真理,只是很多人误解了“空”的 意义,甚至认为天也空,地也空,世间也空,是多么可怕

的一件事!其实,“空”,听起来好像是一无所有,但虚空不 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吗?“空”,看起来好像是无形无相, 但虚空入方则方,入圆则圆,不是具有超越对待,无所不相的 功用吗? 佛教的“空”,是用来说明:森罗万象都是各种条件聚合 而成,所以不但宇宙中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且彼此之间都 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条件,在佛教里 叫作“因缘”。龙树的《中论》说:“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 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由此可见,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待以,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因此,“空”不但没有破坏性,而且是建设宇宙人生的本体。经云:“若欲识得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我们如果能够彻悟“空”理, 将自己的心量扩大得像虚空一样,就能够理事圆融,事事无 碍了。 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之后,返回人间,弟 子们听说此事,争相迎接。莲华色比丘尼运用神通,抢先到 达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行接足礼,并且说道:“弟子莲华色第 一个来向佛陀接驾。” 佛陀却说:“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在王舍城岩 洞中宴坐观空的须菩提。能够见到‘空’的真理,才是真正见 到佛陀的人。”

前面几个地方还要补充解释。

前面几个地方还要补充解释。 譬如无眼的盲人没有导行的导盲者,纵然俱胝那由他数集聚一起,面前的道路也不见不知,怎能成立入彼道后得入城廓呢?即纯属非处。如是,没有此眼目般的般若度的话,布施等前五度如盲,就其自分而言,没有向导般的般若摄持,无助伴故不知圣道,是故以彼不能证达圆满菩提城中。 “不见不知”,由于没见到它、不了解它,就不知道怎么干。如果光是前五度,没有般若,那就不晓得怎么干。同样做很多善事,都像瞎子一样往外走,迷到相上去了。《金刚经》以“离相修善”作为一经的宗旨,意思是先要开般若眼,见到道在哪里就知道怎么干了。以般若摄持,就能见而知道当前的路,带领一切善行往一切种智上走;没有般若目就是瞎子,对于近在眼前的道没见到,不知道怎么干。这是这一句的比喻义。 “即纯属非处”。在缘起理则上绝不可能,称为“非处”。譬如,行善堕恶趣绝不可能,无论何时何地都丝毫不可得。这里要有完全的确认,绝不可能,完全否决。盲人不具眼故,不见眼前的路,无论多少聚在一起,也不可能入到道里,去往远方的城市。盲人上街后,怎么能找到远方的目的地?不可能,因此说“即纯属非处”。 这个结论下得很断定,是永无可能的意思,它表征的涵

义很大。前面说,无数盲人聚在一起,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很有能力,有的擅长触摸,有的擅长算命等等,但是他们不具眼,无数个不具眼者在一起,也绝不可能上路,到达远处的城廓。这是表达,由于前五度的修行不是智慧性,单凭它们自身就不知道眼前的路——诸法体性,不知道怎么上路,趣向一切种智城。外面的表喻是表示道上非常甚深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就是,其他布施等各有擅长的一面,但都不是般若。不见近前的路,不知道做的时候三轮是空的,只有般若才知道。所以说,这些度自身无法了解道,以及如何达到一切种智。它们自身只管怎么布施,或者持戒做各种善行,或者要忍,或者要使劲干等等,由于没有智慧去指导的缘故,它们不知道怎么上这条趣入一切种智的道,只能由般若来告诉它。 “无助伴”的涵义很大。就像盲人一定要有助伴,助伴会牵着他,告诉他一步一步怎么走。他自身缺少眼目的助伴,就绝不可能知道道路,更不可能到达果地;如果有助伴帮助,那他在助伴的引导下也能入道,到达果地。这个譬喻非常重要。前五度不是智慧性,所以是瞎子。他的处境有两种情况:要么般若帮了它,有了般若的指挥,布施就知道三轮体空,不著能施、所施、施物的相,这个布施行就入到成佛之道里,能趣向一切种智之城。安忍也要般若来帮它。比如被别人骂

2023高考作文复习:“充盈与清空”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充盈与清空”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佳作展示 空与实 人是在不断“清空”和“充实”自己中成长起来的,“空”与“实”就像两个滑轮,在循环交替中前进,促使人不断进步。 空是实的前提条件。清空内心,不是让我们失去自主意志,随波逐流,成为一具放弃希望和梦想的行尸走肉,而是反省自己,抛弃无用的烦恼和压力,突破自己对自己的桎梏,容纳世间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是空的,所以才有转动的作用;盛器是空的,才有盛装的作用;房子是空的,才有住人的作用。人心也同样如此,先“扫一屋”,再“扫天下”,要学会让自己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试问,一个人如果内心满溢混沌,又如何才能接收和感受美好呢?“一空万有”、“真空妙有”,“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求教,“空”

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空”还是一种抓大放小的智慧。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选择淡泊名利,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乐在其中。学会清空自己心中的欲望,抛却对于功名利禄的追逐,放下对于过去已有荣耀和成就的骄傲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更多的美好。“实”是“空”的目的。现如今,人们迫于生存而劳碌奔波,致使人们的血缘、人际、情感、思想逐渐淡化,但它们是永远无法被“清空”的,相反,它们是我们屹立于世的根本,却只有在我们拂去了遮盖其上的“面纱”后才得以重新窥见。我们不仅要守护内心的一片净土,还要不断迈向更远的理想的“实”。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积极维护中国妇女劳动权利,推动男女同酬。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创新,为农业发展和人民脱贫做出了巨大贡献。耄耋之年的申纪兰依旧坚持与人民群众一同下地劳动。申纪兰让人铭记的,不只是她心系人民,不辞辛劳的品格,更是她不为功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注定无法脱离社会,与万物紧密相连,但我们不要被糟粕填满和束缚,而应该找回最初的自己,充盈自己的内心,抓住珍视的羁绊,以根本的“实”为前进的动力,向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实”,不断前行。 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应做到空以自适,实以入世。“空”对于自身可以加强修养,摒除杂念,“实”对于社会,可以让我们积极入世,做到立

人体的能量来源

人体的能量来源 人体(肉体)的能量来源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皮肤系统。 4. 睡眠系统。 每个人的能量转化(聚合,消耗)速度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每个人的能量来源的途径比重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A的能量来源途径比重:50%来自于消化,30%来自于睡眠,20%来自于呼吸,10%来自于皮肤。 而B得能量来源途径比重:40%自消化,40%睡眠,15%呼吸,15%皮肤。 以上数据只是举例,不是实际数值。 1. 消化系统的转化过程。 分解):摄入食物所含分子-->分解成原子-->分解成微粒子-->分解成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 组合):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微粒子-->重组原子-->重组人体所需分子。 由于分解时,需要能量去消化,所以在进食的半小时左右,容易感觉到“困”。 由于分解时所消耗的能量值比组合时聚合的能量值少,所以会“获得”能量,而不是“损失”能量。 比如分解时每分钟消耗能量100,组合时每分钟聚合能量400,因此每分钟“获得”能量300。(数值只是举例,不是实有数字) 既然摄入所有食物都会分解成能量子,那为什么还需要吃不同种类的营养成份呢? 虽然不同种类的食物和营养分解成的能量子都一样,但能量中的意识和经验成份不一样,在灵界表现为各种颜色的光。 而这些各种颜色的光会使人表现为各种特征(包括并超出以下举例): 肉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黑色、红色偏多,依次是橙色、绿色。 素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绿色、蓝色偏多,依次是红色橙色,较少紫色。 受到污染的黑色、红色、橙色容易使人表现为物欲强、控制欲强、争强好胜、容易愤怒、容易生气、注意力分散(俗称杂念多)、性欲过强、逻辑混乱、思维迟钝等。 纯净的黑色红色橙色使人表现为脚踏实地、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逻辑清晰、注意力集中(专一、单纯、无杂念)、清心寡欲(非无能) 以上特征并非一定会如此表现,只是会很可能表现。 受到污染的食物会大部分在睡眠系统中过滤,少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过滤。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 中观因果论蠡测 悟实 内容提要:因果是佛教教化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众多宗教教派和学说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果理论提倡者虽不少,但是能如实理解因果律的并不多。中观教义阐述了宇宙森罗万象,是因、缘具足而生起诸法,且其果报是无自性的;因果这一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因果必是空的。中观因果论说明了诸法无自性可执、真空并妙有的中道实相。本文试从中观佛法的因果讨论,指出中观佛法以中道不二思想引导众生理解森罗万有的因果律,以破邪显正的遮诠法去伪显真,从而开示六度万行使众生契入觉道。 关键词:中观学派因果中道不二实相 作者悟实法师,中国佛学院2005级三论学研究生。 引论 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有其生起的原因,并且其生起的原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探索的真理。从中观教义来看,一切宇宙人生现象的生起无非是缘起的无自性。只是凡夫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妄想、执著,及贪、嗔、痴等烦恼所蒙昧,失去了妙明真心、本净觉体,

所以遭受着轮回不息的苦报,不能认识万有是缘起的无自性,不能证知一切现象的发展、变化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幻现,故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因果是佛教思想理论的核心之一。所谓一切法从缘生,一切法从缘灭。因果法的缘起,就体现了因果的法则。所以说凡是存在的,都是缘起的,都有原因的,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事物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皆有其因果律。在中观学派看来,因果之所以能够撮摄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理论基础上的,与其他宗教学说所阐释的因果迥然不同。因为释尊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佛种从缘起",[1],并如实地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就是秉承佛陀之旨,纵观世间一切法无一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皆是重重关系的幻网,并把这一真理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才认为学佛者应该在如幻的缘起法中体悟因果,才能彻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才能达到人生的净化,才能从启迪智慧的行为中,达到佛道的圆成。 佛法的根本旨趣是追求解脱。且大乘佛法的出发点,诚如《法华经》所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2] 中观教义正是以般若的正知正见开示众生,目的是令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