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编制最早起源于物价指数。早在1650年,英国人沃汉(Rice V oughan)首创了物价指数,用于度量物价的变动状况,那时的物价指数只限于观察单个商品价格变动,也就是现在的个体价格指数。之后,随着指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含义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纯反映一种现象的相对变动,到反映多种现象的综合变动;由单纯的不同时间的对比分析,到不同空间的比较分析等等。

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数是用以测定某个变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变动程度和方向的相对数。如前面讲过的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都可以叫指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说明由许多不能直接加总的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社会经济现象中,在许多情况下,只能考察个别现象的变动,如在研究商品销售情况时,只能就个别商品计算其发展变化的程度。但要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商品销售情况的变动,用发展速度指标是无法确定的。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需要按不同标志对指数加以分类。

在统计实践中,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1、个体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又称单项指数。如某种商品价格指数、某种产品物量指数、某种产品成本指数等。

2、总指数

总指数则是反映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亦即狭义的指数,如零售物价总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工业总产量指数等。此外,在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之间,还存在类指数,它是说明现象总体中各类现象总变动的指数。如在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中的食品类价格指数,衣着类价格指数等。总指数与类指数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界限。类指数对总指数而言具有个体指数的性质,对个体指数而言又具有总指数的性质。

(二、)按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所谓指数化指标就是用来计算指数的指标。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的规模和水平的变动。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反映现象内涵数量关系变化的指数。如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单位成本指数等。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有些指数,在某种情况下是数量指标指数,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成为质量指标指数。在某种情况下是质量指标指数,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数量指标指数。

(三)、根据总指数编制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综合指数是利用总量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现象总量变动的指数。如商品销售量指数,产品产量指数等。平均数指数是利用个体指数为基础,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四)、按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定基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按照某一固定基期所编制的指数,它反映某种社会经

济现象长期的变动程度。如我国以1990年为固定基期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工业总产值指数和农业总产值指数等。环比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时期的指数以其前一时期为基期所编制的指数。它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变动程度。如按月、季、年连续计算的产量指数、价格指数或成本指数等。

(五)、根据指数对比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变化情况的指数。

静态指数是指不同空间的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它是由两个时期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变动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变动,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只观察其中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总指数就叫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要反映不能同度量现象的总变动,必须将不能同度量现象转化为能同度量的现象,然后综合得出总量指标并且进行对比计算综合指数。如要研究多种工业产品产量的总变动,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各种不同类的产品产量不能直接相加,如一万吨钢和一万台电视机、一万米棉布不能直接相加。这在统计上就是不同度量。但是,在商品货币存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一般凝结物,这就是商品的价值量。作为商品价值量,都是同质的,是可相加的。因此,综合指数的编制,首先要将不能同度量的现象转化为能同度量的价值形态。

如何实现这种转化,这就要求寻找一个能使不同度量的现象过度到能够同度量的现象的因素,即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是将所要研究的因素——指数化因素过度到能够同度量的媒介和桥梁。即:

指数化因素×同度量因素=价值形态的总量指标

例如,将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数量乘其价格,均过度到价值形态。

产品产量×价格=总产值

商品销售量×价格=商品销售额

根据以上例子,可以推广出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要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要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同度量因素解决了指数化因素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但是,通过转化综合而来的价值总量的变动仍然包含了指数化因素的变动,必须消除价值总量中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即在编制综合指数时,必须采用同一时期的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这样,才能纯粹研究指数化因素的变动。

为了测定指数化因素的总变动,我们采用同一时期的同度量因素。这个同度量因素既可以是报告期,也可以是基期,但是,究竟应该选择在哪个时期,也是编制综合指数的重要问题。

因为采用的时期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具有不同的经济内容。这个问题将在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实际编制中进一步讨论。

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是反映质量指标数量变动情况的比较指标。如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单位成本指数等。

现以商品价格指数为说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如下表资料:

表5 — 1 某商店销售三种主要商品资料

(一)、 派许质量指数公式

∑∑=

1

011q

p q

p K p

这个公式是由派许提出来的,也称为派氏综合价格指数公式。其计算结果表明,在报

告期销售量条件下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现以表5—— 1资料为例加以说明:

%49.98216900

213620

1

011==

=

∑∑q

p q p K p

计算结果表明的经济含义: (1)、该商店三种商品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下降了1.51%。 (2)、由此而对商品销售额的绝对影响额为:

32802169002136201

01

1-=-=-∑∑q

p q p (元)

也说明居民在报告期购买量条件下,由于价格下降报告期少支付3280元。 (二)、 拉斯贝尔指数公式

∑∑=

001q

p q

p K p

这个公式是由拉斯贝尔提出来的,也称为拉氏综合价格指数公式。其计算结果说明,在基期销售量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

例如,现以表 5 — 2 资料为例加以说明。

%56.98209700

206680

001==

=

∑∑q

p q p K p

(1)、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下降了1.44%。 (2)、因此对商品销售额的绝对影响为:

30202097002066800

00

1-=-=-∑∑q

p q p (元)

也说明居民在基期购买量条件下,由于价格下降报告期少支付3020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选用不同时期的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编制的物价综合指数,是不同的。用基期的销售量为同度量因素的公式,能够单纯反映商品价格的总变动,而计算表明的是居民在按过去的购买量条件下,购买这三种商品支出的金额,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用报告期作为同度量因素的公式,尽管在反映商品销售价格的同时,也包含有销售量的变动因素部分影响在内,但是,它可以说明在目前的商品销售量条件下,由于价格的变动使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同时,也可说明居民在目前购买量条件下,由于物价变动而使支出额变动的差额,这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上我们介绍的商品价格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完全适用于一切质量指标指数。并据此推广得出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即派许质量指数公式更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原理: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要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将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要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将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三、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说明数量指标变动情况的比较指标。如工业产品生产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

现以商品销售量指数计算为例来说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过程。

参考表 5 — 1 资料:

(一)、 拉斯贝尔物量指数公式

其计算公式为:

∑∑=

01

0q

p q p K q

这个公式是由德国人拉斯贝尔提出来的,也简称拉氏物量指数公式,其计算结果说明,在基期价格水平情况下,销售量的综合变动程度。分子分母的绝对差额)(0

01

0∑∑-q p q p 说

明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经济效果,

仍以表5 — 2资料为例来计算说明。

%43.103209700

216900

01

0==

=

∑∑q

p q p K q

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商品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上升了33.43%,由于销售量的增加而使商店销售额增加量为:

72002097002169000

01

0=-=-∑∑q

p q p (元)

(二)、 派许物量指数公式

其计算公式为:

∑∑=

11

1q

p q p K q

这个指数公式是由德国人派许提出的,也称为派氏物量指数公式。其计算结果表明,在报告期价格水平条件下,销售量的综合变动程度。

现仍以表 5 — 2 资料为例来计算说明。

%36.103206680

213620

11

1==

=

∑∑q

p q p K q

计算结果表明,商品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平均增加了3.36%。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对商品销售额的绝对影响额为:

69402066802136200

11

1=-=-∑∑q

p q p (元)

根据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选用不同时期的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编制的销售量综合指数是不同的。那么,究竟采用哪种公式计算销售量综合指数呢?这就必须根据其编制目的来选定。编制销售量指数目的在于测定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这就要求在计算中必须尽量排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只有采用将销售价格固定在基期作同度量因素的公式,才能反映销售量本身的变动程度及影响的绝对销售额,而以报告期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公式,则包含了价格和销售量的共变影响,不能确切反映销售量本身变动及其影响的绝对销售额。

上述对商品销售量综合指数的编制具有普遍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也就是拉氏指数的计算更为合适。

四、 综合指数的主要应用

综合指数作为总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一般地,选择综合指数的标准是指数分析的经济意义,有时,也要考虑编制工作的可行性。 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综合指数。

(一)、工业生产指数

工业生产指数是概括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品产量的综合变动程度,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 产品成本指数

(三)、 空间价格指数 ( 也叫做比较指数 )

(四)、 股票价格指数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

一、平均数指数的意义

平均数指数是总指数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对个体事物的质量指标或数量指标的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其实质是以个体指数作为变量,并根据个体在总体中

的地位加权平均,即对个体指数的平均化,以测定现象的综合变动程度。

平均数指数的计算形式根据掌握资料的不同,平均数指数通常有以下几种: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和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二、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对个体指数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编制的指数。

这里仍以商品销售资料为例来说明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过程。

设已知数量指标个体指数K q = q 1/q 0,则得加权算术平均数物量指数的公式:

∑∑=

00

0q

p q p K K q q

从上式可以看出,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消除了报告期销售量q 1与基期价格P 0相乘得出假定销售额的资料所限和麻烦计算,从而使资料既易取得,又简化了计算过程。若将K q =q 1/q 0代入上式,仍可还原为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基本形式:

∑∑

∑∑

∑=

==0

010000

00

1

0000q p q p q p q p q q q p q p K K q q 现以表 5 — 3为例说明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表5 — 3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计算表

%43.103209700

216900

000==

=

∑∑q

p q

p K K q q 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商品销售量平均增长了3.43%,由此而使销售额增长量为:

72002097002169000

00

0=-=-

∑∑q

p q p K

q (元)

这与前面销售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可见,加权算术平均数物量指数和综合物量指数结果是相等的。只是使用的资料和计算形式上有所不同。

同样道理,加权算术平均数价格指数

∑∑

∑∑

∑=

==0

001000

00

1

0000q p q p q p q p p p q p q p K K p p

三、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就是对个体指数运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编制的总指数。

这里,仍以商品销售资料为例,说明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过程。 已知商品个体价格指数K p =p 1/p 0,则加权调和平均数价格指数公式为:

∑∑=

1

1111

q

p K q p K p

p

从上式可以看出,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消除了综合指数中的假定销售额p 0q 1,以报告期实际数值p 1q 1为权数,使资料较易取得,并简化了计算过程。若将K p =p 1/p 0代入上式,仍可还原为综合价格指数的基本公式,即:

∑∑∑∑∑∑===1

0111

10

1

1

1111

11

1q

p q p q p p p q p q p K q p K p

p

现以表 5 — 4资料为例说明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49.98216900

213620

1

1

111==

=

∑∑q

p K q p K p

p

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商品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平均下降了1.51%,由此而减少的销售额为:

∑∑-=-=-32802169002136201

111

1q p K

q p p

(元)

这同前面的销售价格综合指数计算结果也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调和平均数价格指数和综合价格指数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所依据的统计资料和计算公式的形式不同而已。我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就是以报告期各类农副产品收购额为权数,以各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为变量,用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计算的。

同理,加权调和平均数物量指数

∑∑∑∑∑∑===

11

11

10

1

1

1111

11

1q

p q p q p q q q p q p K q p K q

q

四、 固定加权的算术平均数指数

在实际工作中,可将平均数指数使用的权数通过抽样调查资料,以比重W 的形式固定下来,即采用固定权数,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这样计算的平均数指数就是固定权数的

平均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

)(W

W K W KW K 式中:W 代表某一时期的比重权数(%)

K 代表个体指数

总结以上内容, 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 ① 两种方法计算总指数的出发点不同。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的问题上,

综合指数是通过引入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的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数指数则是在个体指数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综合;

②、 两种方法使用权数不同。综合指数所使用的权数(同度量因素)是不同时期的数量指标(产量或销售量等)或者是质量指标(物价或单位成本等),平均数指数所使用的权数是不同时期的金额资料(产值或销售额等);

③、 两种方法编制指数所依据的资料不同。综合指数需要有总体的全面资料,所选用的同度量因素要求也比较严格,一般应采用与指数指标有明确经济联系的指标。而平均数指数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 二者的联系:

① 两种方法都是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最后结果都是总指数;

②、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具有变形关系,即只有使用p 0q 0或p 1q 1这个权数时,平均数指数才可能变形为综合指数。

五、 平均数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平均数指数也是综合指数的变形计算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个选择问题。

(一)、 工业生产指数

在我国,工业生产指数是以综合指数的公式形式贬值的,在国外,则普遍地使用平均数指数的形式来编制,计算形式如下:

∑∑=

000

0q

p q p K K q q

K q : 代表各种工业品的个体产量指数

(5)、龚伯茨曲线 (6)、罗吉斯蒂曲线

(5)、龚伯茨曲线

(6)、罗吉斯蒂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指数的编制,也可以采用比重公式的形式计算。

(二)、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是全面反映市场零售商品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以及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因此,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是观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编制范围不同的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我国现行的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按城乡分别进行编制。城市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的商品范围只包括消费品;农村零售商品价格指数除消费品外,还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从观察范围来看,可以编制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也可以编制地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以及零售商品分类价格指数。

我国编制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是全国统一规定的。全部商品分为十四个大类:食品类、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类、纺织类、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文化体育用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类、首饰类、燃料类、建筑装璜材料类、机电产品类;

在每个大类下,再分为若干个中类,例如:在食品大类中,可分为粮食、油脂、肉禽蛋、水产品、鲜菜、干菜、鲜果、干果、其他食品、饮食业十个中类;

中类以下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类,例如:在粮食中类中,可分为细粮和粗粮两个小类;

在小类中选取一种或数种代表规格品,例如,在细粮小类中选择面粉、大米为代表规格品。在各小类商品中选择代表规格品时,一般应选择成交量大、生产和销售前景较好、价格变动趋势明显的商品。

编制步骤:第一步,根据报告期和基期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单项商品价格指数;

第二步,根据单项商品价格指数用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数价格指数计算小类

指数;

第三步,根据小类指数用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数价格指数计算中类指数;

第四步,根据中类指数按同样的方法计算大类指数;

第五步,根据大类指数编制总指数。

现以表5 —5资料为例,说明某地粮食类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

(1) 、计算出代表规格品的价格指数。

%面粉1252

.15.101

===P P K P %大米57.1284

.18.101

===

P P K P (2) 、计算细粮小类价格指数。

%%%细43.12640604057.1286025.1=+⨯+⨯==

∑∑W

W K K P

(3) 、计算粮食中类指数。 %%%粮食类05.1272080205.1298043.126=+⨯+⨯==

∑∑W

KW K 以此类推,直至最后计算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

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动态相对数。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了解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于研究并制定居民消费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以及测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由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所构成。编制该指数的过程和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基本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只是表现在 : ①编制的角度不同。零售物价指数是从商品卖方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零售市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从商品买方角度出发,着眼于人民生活。 ②包括的范围不同。零售物价指数只包括商品,不包括服务项目,但商品的范围较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既包括生活消费品,又包括服务项目。

具体的计算参考教材 92页 。

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其本身的编制目的和意义外,还可在此基础上编制其他各种派生的指数。例如 :

1、货币购买力指数。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单位货币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越少。所以,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与消费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呈反比关系。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就成为货币购买力指数。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

=

2、职工实际工资指数。

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对职工的实际工资发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条件下,价格愈低,所能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愈多;反之,则愈少。因此,实际工资的多少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比关系,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职工名义工资指数

工资指数职工实际100⨯=

或 = 职工名义工资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

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指数。它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发展速度,即:

%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

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指数

或通货紧缩通货膨胀100)(⨯= 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指数减去1即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用公式表示:

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费价格指数

基期居民消

费价格指数报告期居民消率

货紧缩或通通货膨胀-

=

)(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指数-1

如果该指标为正,说明存在通货膨胀;如果该指标为负,则说明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综合变动程度高低的。是采用加权调和指数的形式计算的。公式为:

∑∑=

1

1111

q

p K q p K p

p

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及作用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在社会经济现象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些现象之间具有数量上的必然联

系。如:

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销售价格 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成本

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出厂价格

现象在静态上的这种关系,也同样存在于反映现象动态的各指数之间。即:

商品销售额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价格指数

公式表示:

∑∑∑∑∑∑⨯=1

0110

01

01

01

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产品总成本指数=产品产量指数×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公式表示 :

∑∑∑∑∑∑⨯=1

011001

01

01

1q

z q z q z q z q z q z

工业总产值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出厂价格指数

∑∑∑∑∑∑∑∑⨯⨯=0

111

110

010

110

000

010

001

11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在相对数上表现为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而且在变动影响的绝对量上也表现为总变动额等于各因素变动影响的差额之和。

例如:

影响的差额

销售价格变动

影响的差额销售量变动绝对差额商品销售额+=

∑∑=-0

01

1q

p q p )()(

1

01

10

01

0∑∑∑∑-+-q p q p q p q p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每一组指数都是由若干指数所组成。统计上,把这种三个或三个以上,由于经济上的联系和数量上的关系而结成的一套指数的整体称作指数体系。它反映着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联系。

(二) 、指数体系的作用

1.、指数体系是因素分析的基本依据。 编制指数,不仅在于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还要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构成因素的影响作用。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对现象总变动中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现象总变动在方向、程度和绝对量上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又叫指数因素分析法,它是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2.、指数体系可以进行统计推算。

在统计研究或统计分析中,常常缺乏一些必要的统计资料。为此,就需要按照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联系,根据已有的统计资料推算出所需要的统计资料。指数体系的这种经济和数量关系,使我们可以根据现象之间相互联系进行相互推算。

二、因素分析方法

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总变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数在分析研究现象数量的总变

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方向、程度和绝对效果时,往往采用指数因素分析法。

在因素分析法中,按照分析时所包含的因素多少不同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按照分析现象的指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分析的方法。 (一)、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就是将分析现象的总量指标分解为两个因素,分别测定其中每一个因素变动对总量指标总变动的影响。在进行因素分析时,根据资料来源不同,可将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区分为综合指数体系和平均数指标体系。

1、.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实例。

以表 5 — 6资料来分析某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总变动及变动原因。

表 5 --- 6 某企业三种产品产量及单价资料

根据上表资料及计算,可得工业总产值总指数及绝对变动额。 %5.115296960

343030

01

1==

=

∑∑q

p q p K pq

∑∑=-=-460702969603430300

01

1q

p q p (元)

这说明,该企业工业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5.5%,增加的绝对量为46070元。 由于工业总产值是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两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还应分别测算产品产量及出厂价格的变动及其对总产值变动的影响。

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品产量指数%7.105296960

313900

01

0==

=

∑∑q

p q p K q

169402969603139000

01

0=-=-∑∑q

p q p (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产品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5.7%,从而使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6940元。

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产品价格指数%3.109313900

343030

1

011==

=

∑∑q

p q p K p

∑∑=-=-291303139003430301

01

1q

p q p (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9.3%,从而使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9130元。

工业总产值指数,产品产量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三者形成以下指数体系:

∑∑∑∑∑∑⨯=1

110

01

00

01

10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即: 115.5%=105.7%×109.3%

据此综合分析说明:由于产品产量增加5.7%使工业总产值增长16940元;由于产品出厂价格提高了9.3%,使工业总产值增加29130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工业总产值增加46070元。

2.、平均数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实例。

现以表 5 — 7资料分析销售额的总变动及变动原因。

根据上表资料可计算:

①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18.11830

151035

18120

01

1=++++=

=

∑∑q

p q p K pq

∑∑=-=-1055650

01

1q

p q p (万元)

②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

30

1510%11230%11015%105100

00

0++⨯+⨯+⨯=

=

∑∑q

p q p K K q q 556

.60==110.18% 6.5556.600

00

0=-=-

∑∑q

p q p K

q (万元)

③三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

%26.1076

.6065

1

011==

=

∑∑q

p q

p K p ∑∑=-=-4.46.60651

01

1q

p q p (万元)

④指数体系。

⎧+=⨯=万元万元万元绝对数:%%%相对数:

4.46.51026.10718.11018.118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商品销售量提高10.18%使销售额增加

5.6万元;由于商品价格提高7.26%使销售额增加4.4万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销售额实际提高118.18%,绝对额增加10万元。

(二)、 总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还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分析。三个及三个以上因素的分析方法通称为多因素分析。

仍以工业总产值为例,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它还可以分解为工人人数、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三个影响因素,这样就可以形成以下指数体系:

∑∑∑∑∑∑∑∑⨯⨯=0

111

110

010

110

000

010

001

11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

()()(0

111

110

010

110000

010

001

11∑∑∑∑∑∑∑∑-+-+-=-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p q T 根据该指数体系,可以分析总变动中多因素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但是,在进行多因素分析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被固定因素所属时期的选择,要遵循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2.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的差别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化;

3.对各因素的排列顺序,具体分析现象总体的经济内容,依据现象因素的联系,加以具体确定。

第五节 平均指标变动分析

在分组资料条件下,平均指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各组标志值(x )和各组单位数(f )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f /∑f )两个因素。用公式表示为:

∑∑∑∑==f

f x f xf x

在动态上,总平均指标的变动也必然是各组标志值和比重权数变动的综合影响。平均指

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就是要分别测定各组标志水平和比重权数变动对总平均指标影响的。

一、 可变构成指数

平均指标指数,也叫可变构成指数,是反映同一经济内容在不同时间上平均水平变动的相对数。若设0x 、1x 分别代表基期和报告期平均指标,则平均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指标指数∑∑∑∑==

01

110

1

f

f x f f x x x K x : )(:)(

1

11

∑∑∑∑⋅⋅=f

f x f f x

平均指标的绝对变动量为:01x x -

二、 固定构成指数

为了测定标志水平的平均变动情况,就需要消除总体中各组比重结构变化的影响,计算固定构成指数。在这里,各组标志水平属质量指标,按照编制指数的一般原则,应将结构权数这个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并将按基期标志水平和报告期构成计算的假定平均指标设为n x ,这样,我们可得出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固定构成指数∑∑∑∑==

1

1

01

111

:f

f x f f x x x K n

x

对平均指标的绝对影响量为:n x x -1

三、 结构影响指数

为了测定各组结构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的影响,必须消除各组标志水平变动的影响作用,计算结构影响指数。这里的结构权数属数量指标,按编制指数的一般原则,应将各组标志水平这个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这样,结构影响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结构影响指数∑∑∑∑==0

01

100

:f

f x f f x x x K n

f

对平均指标绝对影响量为:0x x n -

根据经济内容和指标的相互联系,

三种指数可以形成以下指数体系:

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可变构成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

(

f

x x K K K ⨯=

的影响差额

结构变动

的影响差额标志水平变动变动差额平均指标的+=

)()(0101x x x x x x n n -+-=-

现以表 5 —8资料为例来计算说明。

1.、测定该企业工人总平均工资的变动情况。

总平均工资指数∑∑∑∑=0

01

11:f

f x f f x K x

%59.981420

1400

10001420000/11501610000===

企业总平均工资变动的绝对额为:

20142014000

01

11-=-=-∑∑∑∑f

f x f f x (元)

从表中资料来看,三组工人平均工资都有所提高,但是为什么计算结果,总平均工资比基期却是下降呢?这主要是因为:全部工人的平均工资除受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变动影响外,还受到各级工人结构变动的影响。由表中资料可知,工资水平低的丙组,工人数在总人数中比重由基期的20%,上升到报告期的48%,工资水平高的甲组工人所占比重则由基期的30%下降到报告期的17%,为了进一步分析全部工人的平均工资变动,就要分别分析各组平均工资和工人人数构成两因素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计算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2、.测定各组工资水平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

固定构成指数1150

1540000

/

11501610000:1

1

01

11=

=

∑∑∑∑f

f x f f x K x %55.1041

.13391400

==

9.601.133914001

1

01

11=-=-∑∑∑∑f

f

x f f x (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由于各组工人工资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4.55%,从而使平均工资增加60.9(元)。

3.、测定工人构成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

%30.941420

1

.1339:0

01

10==

=

∑∑∑∑f

f x f f x K f

指数结构影响

9.8014201.13390

001

10-=-=-∑∑∑∑f

f x f f x (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由于工人构成的变动而使平均工资降低了5.7%,平均工资减少

了80.9元。

总平均工资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三者形成以下指数体系:

总平均工资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98.59%=104.55%×94.3%

的影响差额

工人构成变动

变动的影响差额各组工资水平变动差额总平均工资+=

—20元 = 60.。9元 + (— 80。.9 ) 元

根据以上指数体系综合说明:该企业报告期工人总平均工资比基期降低了1.41%是由于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增长而使总平均工资增长4.55%和工人构成变动使总平均工资降低5.7%综合影响的结果。从绝对量上来看,报告期工人总平均工资比基期减少了20元是由于各组工资水平增加而使总平均工资增加60.9元和工人构成变动而使总平均工资减少80.9元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六节 指数数列

统计学教案——统计指数

第八章统计指数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各种指数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 方法和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总指数的平均形式,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等。 难点:各种指数(指数体系)编制的基础、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和应用的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主要讲授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反映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按其所采用的指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按比较对象不同,统计指数可分时间性指数、地区性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性质 1.综合性。 2.代表性。 3.相对性。 4.平均性。 四、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计算的一般原理 指数方法论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计算问题,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两种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其特点。 综合指数是对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

ZYQ的统计学原理-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六章统计指数 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一事物的变动进行分析,例如:研究某种商品价格或销售量的变动,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价格或者销售量的数值直接进行对比; 另外一种则是对由许多计量单位、使用价值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的某种特征进行综合对比,例如:研究多种商品的价格或者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此时,若采用简单的数量对比,将无法保证对比的结果具有实际经济意义!为了如实地反映他们的变动,人们转而求助于指数理论!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Index)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距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指数是指一种商品的现有价格与原来价格的对比,以此反映其价格变动的程度。 现在的指数,已经运用到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指数,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等,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憩相关;有些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股票价格指数(Stock Price Index)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1、广义的概念: ——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例如:计划完成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 2、狭义的概念: ——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例如:某商场同时销售棉布、鞋帽和成衣等商品,由于这几种商品的性质不同、使用价值不同,故不能直接相加,对比其报告期与基期的销售量; 又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股指等; 3、狭义指数的特点: ——相对性:复杂现象总体的某个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对比所得的相对数; 例如:不同时间上对比即得时间性指数、不同空间上对比即得空间性指数;

统计学知识点6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意及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作用 统计指数就是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例如:我国199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上年的108.5%;1997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上年的118.3%;1999年某地甲钢铁厂的钢产量是乙钢铁厂钢产量的95.2%。从广义上讲,统计指数就是相对数,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的比率是前面讲过的动态相对数,即发展速度;两省国内生产总值对比的比率,是前面讲的比较相对数。但是,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而不同于前面所讲的一般的相对数,即仅用来说明(反映)个别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例如钢产量、粮食产量),或者说明那些可以直接相加和对比的现象。狭义的指数是用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现象综合对比的相对数。例如,钢、煤、石油、机床、棉布、自行车等这些产品分别具有不同的实物形态,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是不可以简单地合计起来进行对比的。要测量所有这些工业品产量的总动态,就是狭义的指数要研究的内容: 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统计指数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测定不能直接相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变动。例如,说明多种产品的产量,多种商品的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总变动。 (2)应用指数可综合分析某些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中各构成 127

128 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程度,如:职工工资总额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受职工人数和各组平均工资两个因素变动的共同影响;又如,生产费用总额的变动受产品产量和各种产品单位成本两个因素变动的共同影响。为了从数量上说明职工人数的增(减),平均工资的上升(下降)对工资总额的影响作用;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对生产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都需要用统计指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统计指数按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总指数和组(类)指数。 个体指数用于反映总体中某一单个现象变动的相对数。例如:我国1997年水泥产量为1996年的104.2%(4.2%),1997年我国的发电量为1996年的105.0%(+5.0%)。个体指数的计算方法较简单,直接将报告期的水平和基期水平的对比就能求得。 个体产量指数:0 1 q q k q = 个体价格指数:01 p p k p = 式中:k q ——个体产量指数 k p ——个体价格指数 q 1——报告期产量 q 0——基期产量 p 1——报告期价格 p 0——基期价格 总指数是用于综合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全部要素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全部商品价格总指数等。如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996年的108.5%;1997年我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统 计学学习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 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指数习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1. 平均数习题 a) 某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165、170、155、175、180、170、165、160、175(单位:厘米),求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答案:将所有身高相加得到: 160+165+170+155+175+180+170+165+160+175=1695,然后除以学生人数10,得到平均身高为169.5厘米。 b) 一家电商公司在过去一周的每天销售额分别为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元,求这一周的平均销售额。 答案:将每天销售额相加得到: 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57000,然后除以7天,得到平 均销售额为8142.86元。 2. 中位数习题 a) 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如下:60、65、70、75、 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200、205。求班级 学生的中位数。 答案:由于学生人数为偶数,中位数为第15和第16个成绩的平均值,即

(135+140)/2=137.5。 b) 一家公司的员工薪资从低到高排列如下: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元。求 公司员工的中位数。 答案:由于员工人数为奇数,中位数为第8个薪资,即6000元。 3. 众数习题 a) 某班级有4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如下:60、70、80、80、90、90、90、100、100、100、100、110、110、110、110、120、120、120、120、120、130、130、130、130、130、130、140、140、14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60、160。求班级学生的众数。 答案: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班级学生的众数是150。 b) 一家餐厅在过去一周的每天客流量如下:100、100、100、150、150、150、200人。求这一周的众数。 答案: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这一周餐厅的众数是150人。 4. 方差和标准差习题 a) 某家公司的员工年龄如下:25、30、35、40、45、50、55、60岁。求员工 年龄的方差和标准差。 答案:首先计算平均年龄:(25+30+35+40+45+50+55+60)/8=42.5岁。然后计 算每个数据与平均年龄的差的平方,并求和得到方差:(25-42.5)²+(30- 42.5)²+...+(60-42.5)²=250。最后求方差的平方根得到标准差:√250≈15.81岁。 b) 一家超市某商品的每日销售额如下:200、300、400、500、600、700、800元。求这一周的销售额的方差和标准差。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社交学科、自然科学、商务经济学及工程学等学科的学科。通过合理地运用统计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分析和解读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 在统计学中,有许多指数和统计量,它们可以有效地反映、衡量和比较实际问题的各种性质和特征,使得问题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今天,我们将主要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 一、基本指数 基本指数是我们最常用、最基础的几个指标。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大值与最小值。 平均值:属于高频使用指数之一,是指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总数。它是用于反映数据集合中心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值对于研究数据的趋势或规律,特别是用于对比两个或多个数据集时很有用。

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不同,是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上的数。它的好处在于不会被极端值影响以及能够 不失客观地反映数据的中间水平。 众数:众数与平均值和中位数不一样,是数据里出现最多的数字。通常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检测出明显的模式,帮助研究者了解 整体数据的分布特征。 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是这组数据集合所包含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在数据研究分析中,它们可用于参考不同数据之 间的分布情况。 二、分散指数 分散指数是用于衡量数据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其中包括方差和 标准差。 方差:方差是数据集与其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总数的 操作得到的指数。方差越大,表示这组数据离散程度较大。反之,越小则表明数据离散程度较小。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反映了数据集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平均偏差值,是常用的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的客观指标。 三、相关指数 相关指数是用于度量数据的相似程度或关联程度。其中包括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相关性或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越正相关,值越接近-1表示越负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时,两个数据集之间无关联性。 回归系数:回归方程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是这个回归方程的系数,它的值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是否显著。回归系数越大,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第一部分课程综述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典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较全面地阐述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作了重点介绍,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不同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未设置《统计学原理》与各专业统计课程,因而《统计学》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知识,使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的指标体系的运用上。 2、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都需要加强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不但介绍一般的统计方法,而且还介绍了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3、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方面的应用科学,因而在《统计学》中,一方面对于描述统计内容保持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统计核算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五、教学方法 板书、幻灯片、多媒体、统计调查实践、上机实验等配合使用。 六、面向专业 财经类各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统计学的内容、研究对象、性质、应用范围及基本方法,尤其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基本要求 要求首先对统计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了解这门课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进一步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教学要点 1、统计一词的涵义、相互关系;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3、统计的应用与基本方法; 4、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总体、单位、样本、指标、变量。 (四)教学时数

统计学基础 第六章 指数分析讲解

统计学基础第六章指数分析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指数的意义及指数编制原理 2.熟练掌握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指数体系进行两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1.统计指数的概念 2.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变形——加权算数指数、调和指数和固定权数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3.应用指数体系进行两因素分析、计算 【教学难点】 1.同度量因素概念 2.各种指数编制原理及相互区别与联系 3.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10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指数的意义 一、指数的含义 指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泛指所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如第四章所讲的动态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比较相对数等都属于广义指数; 狭义的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那些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上数量变动的相对数,这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 如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所有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的动态相对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是表明在某一范围内全部工业产品实物量总变动的动态相对数,等等。 统计中所讲的指数,主要是指狭义的指数。 二、指数的种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指数按研究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数量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研究个别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个别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等。 个体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计算的。总指数是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研究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商品价格总指数等。总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计算的。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指数按所表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数量指标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例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等。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质量指标变动的动态相对数。例如,劳动生产率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商品价格指数等。

统计学概论课后答案统计指数习题解答

第八章 对比分析与统计指数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某企业计划要求本月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率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5%,实际降低了%,则该项计划的计划完成百分比为( d )。 a. % b. % c. % d. % 2.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b )。 a..产值利润率 b.基尼系数 c. 恩格尔系数 d.人均消费支出 3.编制综合指数时,应固定的因素是(c )。 a .指数化指标 b.个体指数 c.同度量因素 d.被测定的因素 4.指出下列哪一个数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恒等于综合指数形式的拉氏数量指标指数(c )。 a . 1 010p q p q k q ∑∑;b. 1 111p q p q k q ∑∑;c. 000p q p q k q ∑∑; d. 101p q p q k q ∑∑ 5.之所以称为同度量因素,是因为:(a )。 a. 它可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 b. 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 c. 是我们所要测定的那个因素; d. 它必须固定在相同的时期。 6.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a ) a . 质量指标 b .数量指标 c .综合指标 d .相对指标 7.空间价格指数一般可以采用( c )指数形式来编制。 a .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马埃公式 d.平均指数 二、问答题: 1.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某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试问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多少 解:(1+20%)/110%-100%=%-100%=%

2.某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为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所耗能源的价格平均上升了20%,那么按去年同期的能源价格计算,该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应为多少 解:÷(1+20%)=24万元 3.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与指数化指标有什么关系同度量因素为什么又称为权数它与平均指数中的权数是否一致 解:(略) 4.结构影响指数的数值越小,是否说明总体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小一般说来,当总体结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时,结构影响指数就会大于1。可结合具体事例来说明。 解:(略) 5.为什么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要强调各因素的排列顺序“连锁替代法”是否适用于任一种排序的多因素分析 解:(略) 6.某厂工人分为技术工和辅助工两类,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辅助工。最近,该厂一位财务人员对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动态对比,他发现与上年相比,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下降了5%。而另一人则通过分析认为,全厂工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下降,而实际上工人的工资平均提高了5%。你认为这两人的分析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不矛盾。前者依据的是可变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后者依据的是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 三、计算题 1.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报告期和基期产量、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要求:(1)用拉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2)用帕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3)比较两种公式编制的产量和销售量指数的差异。 解:(1)产品出厂量的拉氏指数: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六单元《 统计》教案

第六单元统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 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二)教材说明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安排。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 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注意与所学的统计知识的联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三)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科书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映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根底?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根底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根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根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展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根本原理、根本方法与根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根本概念、根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根本公式、计算方法与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根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根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根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根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展。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64007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 学分:3 学时:48 建议修读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金融、国贸、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指导实际统计工作的理论方法的的学科。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处理统计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统计软件解决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统计中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统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按章节列出内容要求学时等,实验上机项目要列在课程内容一栏)

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上机实验分为四项:统计表、描述统计;长期趋势;季节变动、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每一项2学时,合计8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方式,结合计算机上机实验,辅助以习题课。统计学课程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上课。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考勤,比例为70%+3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刘竹林,江永红:统计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3.8; 2.参考教材: (1)黄良文:统计学,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2)曹慧(著/主编):统计学:基于SPSS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贾俊平(著/主编):统计学(第六版)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4)孙允午(主编):统计学: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3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 (5)张焕明(著/主编):统计学教学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七、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本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我校原经济学院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般工科院校经济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的要求,同时,根据经济统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编写。

统计学六个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六个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指数来衡量和总结数据。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六个重要的统计学指数。 1.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它是最常用的统计指数之一,用来衡量数据集的集中趋势。算术平均数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因为它把所有数据都纳入计算中。 2.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升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中位数对于数据集中的异常值不敏感,它能更好地反映数据集的典型值。 3. 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众数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分布情况。 4. 方差:方差是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它衡量了每个数据点与算术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点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就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 5.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是最常用的衡量数据集分散程度的指标之一。标准差的计算相对方差来说更易于解释和理解,因为它与原始数据集的单位一致。

6.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介于-1和1之间,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为负值,表示两个变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强。 总结:以上六个统计学指数涵盖了许多统计分析的要点,不同的指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分析目的。了解和使用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提取其中的信息,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统计学》课程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统计学》课程

《统计学》 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编写:刘馨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适用层次:专升本(业余)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二00三年十一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统计学》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一、基本要求: 第一章总论 1、理解统计的涵义、统计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2、正确理解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3、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单位、标志、变量、指标等。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及其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制定的基本程序。 3、重点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第三章统计整理 1、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理解统计整理的基本程序。 2、正确理解统计分组的意义,掌握统计分组的基本方法。 3、掌握编制变量数列的方法。 4、理解统计表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章综合指标 1、理解总量指标的意义、分类。 2、正确理解各种相对指标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其计算公式(重点是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3、理解平均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4、重点掌握数值平均数的基本计算形式: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5、掌握位置平均数的概念。 6、了解变异指标的特点,掌握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时间数列 1、理解时间数列的意义及种类。 2、重点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4、理解时间数列的四种变动因素。 第六章统计指数 1、理解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2、学会编制综合指数。 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 4、重点掌握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法、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法。 第七章抽样调查 1、正确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及作用。 2、正确理解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公式。 3、理解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可信程度的概念。 4、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常用的点估计量。 5、重点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正确理解各种抽样的组织形式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1、理解相关与回归的基本概念。 2、理解直线相关系数的概念,学会计算相关系数。 3、重点掌握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方法。 教材:《统计学原理》吴可杰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基本题型: 填空题(10%)、选择题(20%)、问答题(20%)、计算题(50%)。

统计学统计指数

统计学统计指数 标题: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数 在统计学中,统计指数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测量和解释复杂数据集的变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如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市场趋势等。本文将探讨统计指数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基本概念 统计指数是一种度量工具,用于比较和衡量一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化。它通常被用来反映一个经济指标的相对变化,例如价格、数量或其它衡量标准的变动。统计指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定制,以适应各种研究目的。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1、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广泛用于监测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用于评估企业成本和预期通货膨胀。

3、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总体经济产出的价值变动的统计指数。它被用于评估经济增长率和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动。 4、股票市场指数:股票市场指数是衡量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统计指数,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等。 三、统计指数的应用 1、经济分析:统计指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等。 2、政策制定:政府和决策者使用统计指数来监测和评估政策效果,例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企业决策:企业使用统计指数来评估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以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4、学术研究: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统计指数来进行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四、总结 统计指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复杂数据集变动的能力。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统计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监

统计学基础教案-统计指数分析

统计学基础-统计指数分析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性质; 了解统计指数的种类和作用; 掌握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掌握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 了解几种重要的经济指数。 能力目标: 深入理解统计指数在统计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使用Excel进行统计指数计算与分析。 教学重点 综合指数的编制、平均指数的编制、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几种重要的经济指数。 教学难点 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因素分析、Excel在统计指数分析中的应用。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性质

统计指数简称指数,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从广义上看,它泛指一般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数,如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强度相对数等。狭义的指数是指反映各部分数值不能相加的复杂总体数量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如零售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价指数等。本章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应用。 由于统计指数用相对数来反映复杂总体综合变化的程度,所以可以将相对指数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数量各自变化相对程度的一般水平,因此统计指数具有综合性、相对性、平均性三个主要性质。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可将统计指数分为不同的类型。 1. 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 按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其中,个体指数是反映个体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又称单项指数,如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单个产品的成本指数等。总指数是反映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即狭义的指数,如零售物价总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工业总产量指数等。此外,在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之间,还存在类指数,它是说明现象总体中各类现象总变动的指数,如在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中的食品类价格指数、衣着类价格指数等。 总指数与类指数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界限。类指数对总指数而言具有个体指数的性质,对个体指数而言又具有总指数的性质。

《统计学》-第六章-统计指数(补充例题)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试该试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 (2)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2.111598 .55840 .611 011== = ∑∑q p q p 四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8.116595 .47598 .550 01 == = ∑∑p q p q (3)由于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为61.840-55.598=6.242(万元) 其中 蔬菜价格的变动占4.680-4160=0.520万元; 猪肉价格的变动占38.640-35.328=3.312万元; 蛋价格的变动占5.520-5.060=0.460万元; 水产品价格的变动占13.000-11.050=1.950万元。 通过分析可看出,猪肉价格变动影响最大,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53.1%,其次是水产品,占居民增加支出金额的31.2%。 例2、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3)单位成本总指数 (4)出厂价格总指数

(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7.11931000 37100 001== =∑∑z q z q (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3)单位成本总指数%2.14837100 55000 1 011== = ∑∑q z q z (4)出厂价格总指数%8.9963600 63500 1 011== = ∑∑q p q p 例3、试根据例2的资料,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方面分析: (1)总成本变动受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程度 (2)销售额变动受产量和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解:(1)总成本变动: 总成本指数%4.17731000 55000 01 1== = ∑∑q z q z 增加总成本 ∑∑=-=-2400031000550000 01 1q z q z (元) 其中由于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量指数%7.11931000 37100 001== = ∑∑z q z q 由于产量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 ∑∑=-=-61003100037100000 1z q z q (元) 由于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成本指数%2.14837100 55000 11 1== = ∑∑z q z q 由于单位成本增长而引起总成本增加: ∑∑=-=-1790037100550000 11 1z q z q (元) 177.4%=119.7%×148.2% 24000元=6100元+17900元 计算表明,该厂两种产品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77.4%,是由于产品产量增加19.7%和单位成本提高48.2%两因素造成的。因此总成本增加24000元,是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6100元,单位成本提高而增加17900元。 (2)销售额变动: %4.11555000 63500 01 1== ∑∑q p q p

大学统计学复习资料6指数

一.填空题 1. 某企业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平均成本可变指数为94.1%,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为97.5%,固定构成成本指数(96.5%) 2. 某百货公司1995年与1994年相比,各种商品的销售总额上涨了26%,零售量上涨了5%,零售价格增长了(20%) 3. 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4. 如果物价提高10%,用同样多的钱购买商品减少(9.09 )% 。 5.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6.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综合、对比 7. 指数从其计算的总体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和两种;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个体指数、总指数、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8.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指数和指数。综合、平均; 9. 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关联系的因素称为因素;又可称为。同度量、指数权数 10.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数量; 11. 平均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指数和指数。加权算术平均、加权调和平均 12. 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指数体系 13. 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权数是;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权数是。P0q0 、P1q1 14. 某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上涨10%,销售额下降5%,则该商品销售量增减百分比为。-13.6%。 二.简答题 1. 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三.判断题 1. 我国编制综合法总指数采用的是拉氏公式× 2. 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环比指数的连乘积等于定基指数。× 3. 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了12% ,销售量下降了12% ,则商品销售额不变。(×) 4. 简单指数是一种个体指数。(×) 5. 总指数的计算形式包括:计算价格指数通常以基其期数量指标为同度指标指数。(×) 6.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价格指数通常以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的因素。()× 7.从指数化指标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产品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8. 为了使成本指数的计算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则编制单位产品成本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计算期的产品产量。()√ 9. 若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则应以相关联系的数量指标为同度因素;若指数化指标是质量指标,则应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10. 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11. 在已掌握各种商品的销售量个体指数同及各种商品的基期销售额资料的情况下,计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