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导论 曾五一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法

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对比分析——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将两个有关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来反映数量上的差异或变化。是统计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比分析有两类方法——

相减的方法——对比的结果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

两个绝对数(或平均数)之差,表示现象变动(或差异)的绝对数量;

两个百分比之差,表示变动的百分点。

相除的方法——对比的结果则表现为相对数的形式。

大多数相对数是由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指标相除求得,其计算结果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用百分比、千分比、倍数、系数、成数等无名数的形式表示

也有一些相对数是由两个不同性质、计量单位不同的指标对比,其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的复名数,如人口密度等于某地区的人口数除以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为“人/平方公里”。

相对数

相对数是进行对比分析最普遍的形式

一是由于绝对数形式的对比结果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因而使不同时空的数据常常缺乏可比性,

二是因为相减的方法只能适用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统计指标对比,因此无法反映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异。而相对数形式的对比分析结果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相对数在统计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揭示了现象之间数量上的相互联系和对比关系.

2. 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数据变成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从而正确判断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

二常用对比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和比较基准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分析主要有下述几种常用方法。

(一)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总量指标与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各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状况。

比重是表现总体结构最常用的一种相对数,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例如,根据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可以说明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根据一个地区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减少型。

通过观察总体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或空间上的差异,可以说明现象总体性质的变化,揭示现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规律性。

例如,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生活水平高低。

此外,许多比重还可以直接说明工作质量好坏,反映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或衡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等.

例如,顾客满意率、产品含杂质率、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率、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增加值

率(即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等。

(二)比例分析

比例分析是在分组基础上将总体不同部分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所得的相对指标一般称为比例相对数,简称比例。

通过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反映一些现象内部的比例关系,揭示总体不同部分之间的发展变化的协调平衡状况。

由总量指标来计算的比例通常也称为结构性比例。结构性比例分析实际上与结构分析的基本作用是一致的。

例如,我国人口数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6.74:100,这个结构性比例可以转化为比重来表示: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1.63%和48.37%。

(三)空间比较分析

空间比较分析也叫横向对比分析,是将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的差异程度和现象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式中“空间”可以是指国家、地区、部门或企业等。

作为比较基准的“乙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与要求确定。

比较基准还可以是行业标准、经验数据、理论上的最佳水平等。

用于比较的指标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许多情况下用相对数或平均数来对比更能说明本质特征。

例如,用绝对数来比,我国许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从人均水平来来看,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等水平都不高,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

(四)动态对比分析

动态对比分析也称为纵向对比分析,将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反映现象的数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动的程度及其趋势。动态对比分析最基本的方法是计算动态相对数即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除了计算发展速度,动态对比分析的指标和方法还有很多,见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五)计划完成程度分析

计划完成程度分析是将某一指标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或目标任务数)对比,用以反映计划数的完成程度或用来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分析所计算的相对数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故也称之为计划完成百分比。

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1. 计划完成相对数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不能互换。

2. 对于正指标,其数值越大越好,计划完成百分比大于100%的部分表示超额完成计划百分比。对于逆指标,则小于100%才表示超额完成计划。

3.如果计划任务是以比某个基期数增减百分比的形式给出的,则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时分子和分母都应包含基数而不能只看增减部分,即此时计算公式可写为:

4.对于长期计划任务(如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方法有累计法和水平法两种。

累计法指实际数和计划数都按计划期的累计总和计算。

水平法指实际数和计划数都只是整个计划期的最末一年(对于时点数值则是指计划期末)的数字。

5. 说明计划完成进度时,分母为整个计划期的任务,分子为自计划期开始至某日止的累计完成数.

用于监督计划执行的进程,检查计划完成的均衡性。

(六)强度、密度和效益分析

强度、密度和效益分析是将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两个内容不同而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经济效益等。

统计上一般把这种对比分析所计算的相对数称之为强度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的应用

将某些经济总量与人口总数对比,用来分析说明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经济实力的强弱。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钢铁产量、人均能源生产总量等。

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遍程度,说明社会服务能力。

如人口密度、银行储蓄所或自动取款机的网点密度、每个医院(或医生)所服务的居民人数等。

将产出与投入的有关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反映经济效益。

例如,资金利税率、投资效果系数、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等。

此外,强度相对数还可以用于反映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和关联程度。

如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对比);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与GDP之比)、能源生产(消耗)的弹性系数(即能源生产或消耗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等等。

强度相对数的特点

强度相对数的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故说明同一问题的强度相对数通常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两种形式。

如资金利税率是正指标,若将其分子分母互换,每实现一元利税所占用资金量就是逆指标。强度相对数大多数为有名数(且为复名数),有些也用百分数或千分数等无名数形式表示

如外贸依存度、人口死亡率(报告期死亡人数除以报告期平均人数)。

强度相对数常常带有“平均”意义,但统计理论上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相对数而不是平均数。三应用对比分析方法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是对比分析的首要条件。

指标的可比性涉及多个方面的可比,主要是要求指标在涵义、总体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所属时间和计量单位等方面应保持一致,或与分析目的相适应。

(二)正确选择对比基准原则

对比基数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和具体的研究目的。

(三)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运用原则

既表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程度,又反映其绝对数量,这样才能作出正确、深入的分析。(四)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原则

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就必须把有关的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分析。

第二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指数的概念

指数(Index)是一种对比分析的指标,是统计指数的简称。

从广义上讲,凡是两个数值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例如,2004年我国棉花产量是上年的1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上年的113.3%,这两个百分数就是广义的指数。

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反映的是由数量上不能直接加总的多个个体(或多个项目)组成的现象总体的综合变动程度。

例如,综合反映全部产品产量这一总体的变动程度的产量指数;居民消费量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狭义的指数是指数理论和方法真正要研究的对象,本章后面主要讨论狭义的指数。

狭义的指数具有以下几个性质:

1.相对性。

指数是现象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对比形成的相对数,表示总体数量的相对变动程度。2.综合性。

狭义指数不是反映单一现象的数量变动,而是综合反映多个个体构成的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指标数值。

3.平均性。

狭义指数所反映的只能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变动程度,即指数是代表总体中各个体变化程度的一般水平的一个代表性数值。

二指数的种类

1. 按其考察范围不同,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单个个体或单个项目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如某企业某种产品的产量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都是个体指数。个体指数属于广义的指数。

总指数是反映由多个个体或多个项目构成的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反映某企业多种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成本总指数,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的销售量总指数,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的价格总指数。总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应用是本章内容的核心。

反映某一类(组)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称为类(组)指数。

由于一类中往往也包含多个个体,所以类指数实质上也属于总指数的范畴,其计算方法与总指数相同。但当我们根据类指数来计算总指数(或大类指数)时,类指数又往往被当作是个体指数来处理。

2. 按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在统计指数理论中,指数所要测定其变动程度的指标或变量称为指数化指标。

数量指标指数的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换言之,数量指标指数是反映现象的规模或物量变动的指数,有时也称之为物量指数.

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工业生产指数等。

质量指标指数的指数化指标是质量指标。换言之,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平

均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

如商品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单位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3. 按所时间状况不同,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动态指数(时间指数),是同类现象在两个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

根据基期不同,动态指数又可分为环比指数和定基指数。

静态指数是现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对比。主要包括:

空间指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的数量对比;如两个城市的同期物价水平或居民消费数量的对比。

计划完成情况指数, 利用总指数的方法,将多项计划任务的实际数与计划数对比,综合反映全部计划完成情况。

静态指数是动态指数应用上的拓展,所以其计算原理和分析方法都与动态指数基本相同。后面主要讨论动态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三指数的作用

第一,综合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如要了解股票价格的整体走势,关注股票价格指数是最简单有效的。

第二,根据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有关指数测定某一现象变动中各个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即对现象总量或总平均数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例如,利用产量指数和成本指数不仅可以分别反映这两个因素的综合变动程度,还可以分析它们对总成本变动的影响大小。

在分组情况下,总体平均水平的变动也可以分解为各组水平变动的影响和总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而,指数用于对现象总量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拓展应用于对总体平均水平进行因素分析。

第三,利用指数进行有关的推算,或把相互联系的指数数列进行比较,可以观察现象之间的变动关系和趋势。

例如,根据物价指数和名义收入可以推算实际收入;比较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这两个指数数列,可以说明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的变化趋势。

第四,随着指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运用指数还可以对多指标的变动进行综合测评。如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国力指数、企业竞争力指数等等。

第三节综合指数

一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原理

编制总指数的基本方法有综合法和平均法两种,习惯上分别把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总指数称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本节介绍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和具体方法。

(一)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思路

综合指数是设法将各个个体的数量先综合以后再通过两个时期的综合数值对比来计算的总指数。

指数发展史上,最初的综合指数采用简单综合法,把多个个体的数量简单加总后对比。这种方法有很明显的缺陷:

首先,没有考虑权数,忽视了各种商品重要性的差别;

其次,不同商品的价格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它们的计量单位不同,而且简单综合的结果受计量单位变化的影响。

多个个体的具体内容和度量单位不同(统计上称这些个体是不同度量的),它们的数量不能直接加总,为了综合反映它们的数量变动,首先必须解决加总或综合的问题,即必须找到一种因素将各个个体的数量综合起来。

如编制销售量总指数时,由于各种商品的销售量不能直接加总,必须找到一个因素将不同度量的销售量转化为同度量的、可加总的数值。

对销售量起同度量作用的因素就是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因为通过价格可将销售量转化为可加总的销售额,价格还起到了权数的作用;

为了测定销售量的变动程度,还必须设法让价格固定不变,即在计算基期销售总额和报告期销售总额时,均采用同一时间上的价格。

编制多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时,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同度量的,不能直接加总对比。

价格是指单位商品的价格,其计量单位总是随着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而不同的,只有与它们各自的销售量相乘,才能得到同度量的数值。

其次,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重要程度究竟是多少,应该用它们的销售量来衡量。

计算价格总指数时,引入销售量既解决了加总的问题,也起到了权数的作用。

为了只反映价格的变动,也必须使销售量固定不变,即在计算基期销售总额和报告期销售总额时,均采用同一时间上的销售量。

综上所述,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原理有两个要点:

找到能够使全部个体的数量得以综合起来的因素。

在指数理论中称之为同度量因素,因为它起着同度量化的作用,能够把不同使用价值或不同内容的数值转化为同度量的数值。

通常也称之为综合指数的权数,因为它具有权衡各个个体重要性的作用。

引入了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通常被称为加权综合指数。

固定同度量因素。

其目的在于使在两个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综合总量对比的结果,只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而不受同度量因素(权数)变动的影响。

(二)同度量因素的确定

第一,根据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选择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

同度量因素就必须要与所测定的指数化指标有内在联系,即二者相乘要有实际经济意义,而且不同个体的这种乘积是同度量的、可加总的数值;作为权数,同度量因素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各个个体的重要性,也要求它能够反映指数化指标变动给有关现象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许多现象可以分解为数量指标q 和质量指标p 两因素的乘积:

商品销售额(qp)=销售量(q)×销售价格(p)

产品总产值(qp)=产量(q)×出厂价格(p)

上述乘积( qp)常常是一个价值量指标(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指标,但对所考察的总体而言必须同度量、可加总),于是,数量指标q 和相应的质量指标p 互为同度量因素。即: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是一个与之对应的质量指标q ;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是一个与之对应的数量指标p 。

第二,同度量因素的确定还要取决于指数分析的目的。

例如,计算产品产量综合指数时,通常以产品的出厂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也可以用产品的单位成本作为同度量因素。但两种计算结果的意义有一定差别的。

当同度量因素不只一个时,到底选择哪一个,应视具体目的而定。

最后,确定同度量因素所属的时间

理论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任一时间均可,可以是基期、报告期、或其他时间。

同度量因素所属时间的选择不同,不仅是所计算的数值有差异,而且指数所表示的经济意义也略有不同。

同度量因素固定在什么时间,应该视研究目的、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以及有关指数之间的平衡

关系等要求而定。

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

若以I 表示总指数,q、p分别代表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下标0和1分别代表基期和报告期,下标m表示同度量因素所属的时间。Iq和Ip分别表示数量指标总指数和质量指标总指数,则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可写为:

正因为对同度量因素所属时间的选择不同(m=0,1或其他),才由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指数计算公式,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是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二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一)拉氏指数

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斯(https://www.360docs.net/doc/b419135987.html,speyres)1864年提出了把销售量固定在基期的价格指数,该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习惯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都统称为拉氏指数。

Iq 和Ip 的拉氏指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二)帕氏指数

德国经济学家帕歇(H.Paasche)1874年提出以报告期物量加权来计算物价指数。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所以,统计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所计算的综合指数称为帕氏指数。

Iq 和Ip 的帕氏指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三)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比较

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在定基指数数列中,各期指数不受权数结构变动影响,因而可比性更强。帕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水平上,无论是在定基指数数列中还是在环比指数数列中,权数结构都会随报告期而改变,因而会使各期指数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二者的具体经济意义有一定差别的。相比之下,帕氏指数立足于报告期,其分析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例如,拉氏价格指数是在基期销售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价格的变化及其对销售总额变动的影响,从消费者的角度可以说明:为了维持基期消费水平或购买基期那么多的商品,由于价格变化将会使消费支出增减多少。

帕氏价格指数则是在报告期销售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价格的变化及其对销售总额变动的影响,它可以说明由于价格变化而使消费者报告期所购买的商品增减了多少消费支出,或反映由于价格变化而使销售者报告期所出售的商品增减了多少销售收入。

由于权数不同,依据同一资料计算的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计算结果通常会存在差异,

除非所有个体的变动程度相同或权数结构不变。

一般情况下,拉氏指数>帕氏指数。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所考察的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与质量指标个体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两者的绝对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关系;

两者的绝对水平虽然是同向变化的,但它们的变化速率呈现反方向变化关系,亦即其中一个指标上升(或下降)速率加快时,另一个指标的上升(或下降)速率却减缓。

实际应用中,数量指标指数的计算较多采用拉氏指数公式,而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较多采用帕氏指数公式。

三其他形式的综合指数

(一)马埃指数和理想指数

指数理论中,一般认为拉氏指数存在高估实际变动程度的倾向,帕氏指数则相反,因此产生了将二者折中的多种指数计算公式。

1. 马埃指数

马埃指数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水平,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计算空间指数时,马埃指数不受对比基准地区选择的影响.所以它在空间对比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 理想指数

——帕氏指数和拉氏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费希尔(I. Fisher)论证了该指数具有优良的性质,称之为理想指数,故该指数也称为费希

尔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二)杨格指数

杨格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特定时间的综合指数

英国学者杨格(A.Yaung)提出一种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特定时间的指数计算公式,故该指数也称为杨格指数。

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五十余年的政府统计工作中,工(农)业产品物量指数的计算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即作为同度量因素的价格既不是基期价格,也不是报告期价格,而是某一年份的不变价格(pn)。有关问题详见后面第六节中的“工业生产指数”。

第四节平均指数

一编制平均指数的基本原理

平均指数的基本原理:

先计算出个体指数,再将个体指数加以平均即可求得总指数,这种方法计算的总指数也称之为平均指数。由于各个个体指数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平均指数通常需要加权。

编制平均指数有两大问题:

采用哪种平均法?

算术平均法计算较为简便,也比较直观,所以其应用较为普遍。

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和服从研究目的之需要,调和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权数如何确定?

既要考虑实际经济意义,又要考虑获取资料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通常采用的权数主要有基期总值(q0p0)、报告期总值(q1p1)和固定权数(w)等三种。

二算术平均数指数

算术平均指数是将个体指数(q1/q0或p1/p0)进行算术平均来求得的总指数,其权数一般有基期总值(q0 p0)和固定权数(w)两种。

(一)基期总值加权的算术平均指数

上式中,w0为基期总值的比重,即∑w0=1,

(二)固定权数的算术平均指数

统计实践中编制算术平均指数时,常常将权数(通常是指比重权数)相对固定,即在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w 为固定比重权数,Σw=1(100%或1000‰)。

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计算简便,而且也排除权数变动对总指数的影响,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之间的推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调和平均数指数

调和平均指数是将个体指数(q1/q0 或p1/p0)进行调和平均来求得的总指数,通常采用报

告期总值(q1 p1)为权数。其计算公式为:

四几何平均数指数

几何平均指数就是对个体指数计算几何平均数。以价格总指数的计算为例,若不加权,即为简单几何平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简单几何平均指数: 加权几何平均指数:

例如,我国编制消费者价格指数时,由多个代表规格品价格变动计算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就采用的是简单几何平均指数。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制批发物价指数(WPI)时就采用了加权几何平均指数的方法。

第五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广义的指数体系是一种指标体系,泛指若干个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的指数所形成的体系。

例如,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各再生产环节中,各种总值指数(如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出口总额指数等),物量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存货指数、商品出口量指数等)和价格指数(如投资价格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等),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指数体系。

又如,股价指数、债权价格指数和证券投资基金价格指数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证券市场价格指数体系。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几个有关指数所结成的数量关系式。

表现为:一个总量指数等于它的各个因素指数的乘积。

“总量指数”通常是价值总量指数(常简称为总值指数),例如:

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

总成本指数=产量指数×单位成本指数

原材料消耗总额指数=产量指数×单耗量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

“总量指数”也可以是指实物总量指数,例如:

某材料消耗总量指数=产品产量指数×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指数

粮食总产量指数=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指数体系都是以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

指数体系的主要作用

其一,用于指数之间的推算,即根据指数体系,利用已知指数推算未知指数。

例如,本期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的价格水平上涨3%,居民消费总额增加了8%,则居民消费数量指数为108%÷103%=104.85%.

其二,用于因素分析,即以指数体系为基础,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总指数不仅能够反映指数化指标的综合变动程度,也反映了指数化指标变动对相应总量的影响程度,其分子与分母之差则表表示这种影响的绝对数量;

不仅适合于两因素分析,也适合于多因素分析;

不仅适合于对总量变动的分析,也适合于对总平均数(或相对数)变动的分析。

二对总量的两因素指数分析

实际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指数体系由拉氏数量指标指数和帕氏质量指标指数相乘构成。

因素分析的一般步骤:

首先计算现象总量指数和总量变动的绝对差额;

其次分别计算各个因素指数及其分子分母之差,用以反映各个因素对所研究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数量;

最后将以上分析进行综合和验证,作出文字分析说明。

个体指数体系用于因素分析

若要分析单一个体的总量变动(如一种商品的销售额变动或一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所依据的是个体指数体系。

进行相对数分析时,不需要同度量因素;

进行绝对数分析时,同样必须考虑与之对应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

可将个体指数体系视为总指数体系的特例,依据个体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都与上述基于总指数体系的分析一致,只是计算公式中各项都不必含符号“Σ”,即:

三对总量的多因素指数分析

当所研究的现象分解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乘积时,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该现象总变动的影响就属于多因素分析。

指数体系用于多因素分析的要点:

1.要测定其中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必须将其余所有因素都要固定下来。

2.一般将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将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在多因素分析中,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两两相对的,要根据指标的内容和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来判断。

3.各因素的排列顺序要体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要保证相邻指标两两相乘都有经济意义。通常的顺序是先基础指标,后派生指标;或先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后质量指标(内涵指标)。例如:

材料消耗总额=产量×单位产品消耗量×材料价格

农作物总收益=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价格×销售收益率

连锁替代法:多因素的指数分析方法也常常被称为“连锁替代法”。

依次替代个因素,将每次替代后与替代前的两个总量进行对比,所得指数即可测定此次替代因素对所研究现象总量的影响程度,这两个总量的差额也就反映此次替代因素的绝对影响量。设所研究现象总量W=a×b×c×d。

连锁替代法的过程如下:

四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分组条件下,总平均指标等于各组平均数的加权算术平均:

总平均指标的变动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各组平均指标x ;

二是各组次数f或各组比重,也就是总体结构。

如,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各类职工工资水平和职工构成变化的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受各行业利润率和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为了分别测定各个因素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作用,也可以利用有关指数体系来进行因素分析,其基本原理与对总量进行因素分析的原理相同,

分析其中一个因素变动时假定另一个因素不变,通常将数量指标性质的因素固定在报告期,而将质量指标性质的因素固定在基期。

总平均数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

1. 总平均指标指数

反映总平均指标的变动程度,是报告期总平均指标与基期总平均指标之比,即:

2. 组平均数指数,也称固定构成指数

说明各组平均数的平均变动程度及其对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将各组次数f(或由次数派生的比重)固定在报告期,即:

3. 结构影响指数

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

计算时将各组平均水平x 固定在基期,即:

总平均数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

第六节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

一工业生产指数

工业生产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品产量的综合变动程度的一种物量指数。

它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

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方法有三种:

(一)不变价格法

不变价格Pn (又称固定价格)是指连续计算指数时所采用的某一特定时间的价格,它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固定不变。

不变价格法计算工业生产指数,就是指以不变价格为权数来测定工业生产量的变动程度。采用不变价格法属于综合指数的一种计算方法。

由于权数固定,所以不变价格法不仅便于灵活地计算任意两个不同时间对比的指数,而且有利于观察在较长时间内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变化态势。

我国先后采用过1952,1957,1965,1970,1980和1990年的不变价。

将两个按不同时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出(值)进行对比时,要消除不变价格变动的影响后,才能得到生产指数。

由于工业产品繁多,对每种产品制定不变价及计算不变价产值本身是一项十分浩繁的工作,而且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飞速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不变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越来越大,导致不变价格法所得的指数不能真实反映工业发展速度。从1995年起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始采用工业生产指数法来测算工业发展速度。

(二)工业生产指数法

工业生产指数法属于一种算术平均指数的方法,也就是对工业产品的产量个体指数(或类指数) q0/p0 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来计算工业生产指数。

通常用基期增加值(q0p0)加权。

一般是在分类基础上逐层计算,先计算产品个体指数,再由个体指数计算类指数,最后由类指数或大类指数计算总指数来综合反映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一般都要连续编制。为了简便,实际中通常采用固定权数(w,∑w=1),其计

算公式为:

(三)价格指数减缩法

价格指数减缩法实质上是利用指数体系的原理,从价值量的变动中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来推算工业发展速度。

价值量指数÷价格指数=物量指数

这里的价值量一般指工业增加值。所以计算方法又有单缩法和双缩法两种。

1.单缩法—用一个价格指数对价值量指标进行减缩。

2. 双缩法—分别用两个价格指数对有关价值量指标进行减缩。

由于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减中间投入,而工业产品与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经常不一致,为了准确反映工业生产速度,就需要采用双缩法: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国外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记为CPI )。它综合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程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作用:

用来测定通货膨胀。

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以报告期的上期为基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的一种测度。

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程度。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指数通常就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来计算的。

将价值量指标的名义值减缩为实际值,以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

如用名义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工资。类似地,可测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等。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

从各个代表规格品的个体指数开始,逐级计算基本分类指数、中类指数、大类指数和总指数。代表品的环比价格指数(Gt)

=报告期平均价格除以基期平均价格

基本分类环比价格指数(Kt)

= n个代表品的环比价格指数的简单几何平均数

中类、大类和总体的环比指数都是逐级求加权算术平均数,如由大类环比指数(K大类,环比)求总体环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Wt-1为权数):

各级分类和总体的报告期定基指数(It ,定基)都等于相应报告期环比指数与上期定基指数的乘积,即:

上式称为计算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链式拉氏公式。

三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价格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股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综合指数形式,以发行量(或流通量)为权数,权数可以固定在基期(拉氏公式),也可以固定在报告期(帕氏公式),大多数股价指数采用帕氏公式。股价指数通常以“点”为单位,将基期水平固定为100 或1000,股价比基期每变动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就称变动了一点(一个百分点或一个千分点)。

美国的标准普尔指数(Standard & Poor’s,S&P500指数)

包括500只股票。采用拉氏指数公式,以发行量为权数,基期为1941-1943年(避免某日或某一段时间股价整体水平偏高或偏低对以后股价走势的影响)。

道·琼斯指数,通常也称为道·琼斯股价平均数(Dow Jones Average)。

其计算方法是对入选指数的各种股票价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再将两个不同时间的不同价格对比。

虽然该指数没有加权,计算方法上存在明显不足,但是由于其历史最为悠久,样本股票的代表性较好等原因,它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权威性的股价指数,有着广泛应用。

深证综合股价指数

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股票,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基点=100。

深证100指数的成份股有100只A股,以流通量为权数,采用帕氏指数公式计算。以2002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点=1000。

统计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计期末

第一章 1、统计学的定义: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 2、统计的三种含义: a.统计工作(又称统计实践)是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 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b.统计数据是统计实践活动的成果 如: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指数等。 对统计数据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c.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 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3.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的区别于联系 现代统计学分为两大类: 理论统计学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一般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方法。 应用统计学以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为研究对象。 区别: 理论统计学把研究对象一般化、抽象化,以数学中的概率论为基础,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统计方法加以推导论证,其中心内容是以归纳方法研究随机变量的一般规律。 理论统计学的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它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 应用统计学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所谓应用既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更包括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应用统计学从所研究的领域或专门问题出发,视研究对象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解决所需研究的问题。应用统计学不仅要进行定量分析,还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所以应用统计学通常具有边缘交叉和复合型学科的性质。 联系:总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理论统计的研究为应用统计提供方法论基础,应用统计学在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又常常会对理论统计学提出新的问题,开拓理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 4.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例如:要研究全国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就以全国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总体。 a.统计总体的性质:同质性(标准)大量性 b.总体的分类: 有限总体由有限量的单位构成的总体。 无限总体当总体单位数难以确定,其数量可能是 无限时,便构成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单位可以 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过程等非实物单位。 注:总体和单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随研究目的不同,总体范围不同而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变成单位 5.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标志。 例如:每个工人都具有性别、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年龄、工龄、工资等属性和特征,这些就是工人作为总体单位的标志。

统计学习题答案 第10章 统计指数

第10章统计指数——练习题 ●1. 给出某市场上四种蔬菜的销售资料如下表: ⑵再用帕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⑶比较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的差异。 解:设销售量为q,价格为p,则价值量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三者关系为:销售额=销售量×价格 qp = q×p 于是,对已知表格标注符号,并利用Excel计算各综合指数的构成元素如下: 于是代入相应公式计算得: ⑴用拉氏公式编制总指数为:

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 1000 2124 104.16% , 2039.2 q q p L q p = = =∑∑ 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 010 2196.8 107.73%2039.2 p q p L q p == =∑∑ ⑵ 用帕氏公式编制总指数: 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为 11 01 2281 103.83% 2196.8 q q p P q p = = =∑∑ 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为 111 2281 107.39%2124 p q p P q p = = =∑∑ ⑶ 比较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可见:拉氏指数>帕氏指数 在经济意义上,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销售量总指数说明消费者为保持与基期相同的消费价格,因调整增减的实际购买量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价格总指数说明消费者为购买与基期相同数量的四种蔬菜,因价格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 帕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计算期。销售量总指数说明消费者在计算 期购买的四种蔬菜,因销售量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价格总指数说明消费者在计算期实际购买的四种蔬菜,因价格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 ●2.依据上题的资料,试分别采用埃奇沃斯公式、理想公式和鲍莱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然后,与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采用埃奇沃斯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 1011 011 10 1 ()() 212422814405 103.9896% 2039.22196.84236 q q p p q p q p E q p p q p q p ++== +++= ==+∑∑∑∑∑∑ 采用理想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 103.994869% q F = == 采用鲍莱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

2021年432统计学湖南大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才聪学习网

[全套]2021年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432统计学[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 本站提供各大著名院校编写的十万份精华资料,才聪学习网助您考试顺利通过! 目录 说明:本全套共包括8种电子书。 1.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电子书]贾俊平《统计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电子书]曾五一《统计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本校432统计学[专业硕士]不指定参考书,但根据往年参考书,我们推荐参考书目为《统计学导论》(曾五一、肖红叶,第2版,科学出版社);《统计学》(贾俊平,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配套题库 ?[电子书]贾俊平《统计学》(第6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电子书]曾五一《统计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3.参考教材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电子书]贾俊平《统计学》(第6版)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习题详解 4.应用统计硕士(MAS)考试专用教材 ?[电子书]2021年应用统计硕士(MAS)考试专用教材 5.应用统计硕士(MAS)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名校考研真题) ?[电子书]2021年应用统计硕士(MAS)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全国名校应用统计硕士《432统计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本全套资料不提供历年真题,对此我们非常抱歉。通过分析众多院校历年统计学考研 真题,可以看出同等院校考研真题相似性很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雷同。为此,我们汇编了 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等名校的本科目考研真题,并对其 中的大部分真题予以详细作答。本书中考研真题多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题目,考生 可根据本校“432统计学”科目的考试大纲,只参考练习统计学部分的题目。 考研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中央财经大学432统计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统计学:统计指数分析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质量指标指数∑p1q1/∑p0q1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时的权 数是()。 A.q0p1 B.q1p1 C.q1p0 D.q0p0 正确答案:B 2、某公司报告期增加了很多新员工,为了准确反映全公司职工劳动 效率的真实变化,需要编制劳动生产率的 A.总平均指标指数 B.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C.固定构成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正确答案:B 3、某企业三种不同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上涨了5%、7%和12%,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额分别为2000万元、2600万元和400万元, 则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了 A.6.6% B.7.96% C. 8% D.6.57% 正确答案:D 4、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股票价格指数 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D.农产品产量总指数 正确答案:D 5、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 A.确定被比对象 B.确定对比基期 C.计算个体指数 D.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正确答案:D 6、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所采用的方法是 A.拉氏综合指数 B.固定权数调和平均指数 C.派氏综合指数 D.固定权数算术平均指数 正确答案:D 7、某地区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依此计算该地区物价指数为 A.109% B.9% C.108.1% D.8.1% 正确答案:C 8、在具有报告期实际商品流转额和几种商品价格的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要确定价格的平均变动,应该使用 A.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B.综合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D.可变构成指数 正确答案:C 9、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A.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B.都固定在报告期 C.都固定在基期 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正确答案:A 10、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A.7.1% B.7% C.11% D.10%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的商品销售价格指数,表明 A.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方向 B.商品销售品种的变动 C.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产生的影响 D.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程度 正确答案:A、C、D

统计指数概念及其分类

第十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一)指数的概念 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不同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它是一种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进行对比的分析指标。 统计指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指数是指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对比的相对数,一般都以百分数表示。例如,市场上某种商品今年的零售物价指数是99%,这就说明该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 狭义的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通常也称为总指数,它是指综合反映由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统计分析指标。例如,我们要反映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两种商品的价格综合变动幅度,显然不能将两种商品的价格直接相加总后与上一年相比。因为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价格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总指数就是要解决如何把多种不能直接相加进行对比的现象转化为可以相加和对比。 本章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指数。 (二)指数的特点 概括地讲,指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性。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分析指标,具有相对数的特点。故通常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示,具体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如果把作为对比的基准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研究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百分之多少。例如,已知某地区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07.3%,这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一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看成是100%,则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就相当于基年的107.3%,或者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7.3%。 2.综合性。指数所反映的是一组变量在不同时间变动所形成的相对数,从这一相对数中看不出哪种变量具体变动了多少。因为它把各变量的不同变化的差异抽象掉了,用一个抽象的数值概括地反映所有变量综合变动的结果。因此,指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例如,上例中,某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上一年的107.3%。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许许多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不同的最终产品产值汇总的结果。但我们从这个指数当中就很难发现具体哪种产品的最终产值变化了多少。 3.平均性。指数是一个反映复杂总体平均变动状况的统计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价格指数也好,或是物量指数也好,它们都是通过将其中各个变量分别乘上各自的同度量因素后,再相加对比后取得的结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市场上电视机和汽车的价格,我们要看一下两种商品价格综合变动了多少,就需要分别将电视机和汽车分别乘上它们各自的销售量,然后再将它们的销售额相加以后进行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商品销售量的多少对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就有一个重要的影响。这就类似于以前介绍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因此,指数具有平均性的特点。 此外,指数平均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三)指数的作用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说明 《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一般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国民经济统计知识。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在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的同时,也为日后非统计专业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经济统计岗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课程性质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一、统计概述(3学时)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3、我国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二、统计数据采集(3学时) 1、统计数据采集的意义和种类 2、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4、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三、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6学时) 1、统计数据整理概述 2、统计分组 3、分配数列 四、综合指标分析(8学时) 1、总量指标分析 2、相对指标分析 3、平均指标分析 4、变异指标分析 五、抽样推断(8学时) 1、抽样推断概述 2、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3、参数估计的估计方法 4、假设检验 六、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 1、相关分析概述

统计指数分析 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统计指数分析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统计指数: 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对数,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综合变化程度特殊相对数。 2. 总指数: 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化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 3. 综合指数:通过综合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它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4. 同度量因素:计算总指数时起媒介作用和权数作用的因素。 5. 平均指数:由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6. 指数体系: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数量上具有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组成的整体。 二、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广义指数。( √ ) 2. 总指数的平均性是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没有综合性就没有平均性。( √ ) 3. 0 1 q q K q = 是总指数。( × ) 个体指数 4. 影响因素指数是有两个因素同时变动,并从属于某一现象总体指数的相对数,属于广义指数。( ×) 两个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变动,狭义指数 5. 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平均指数。( × ) 综合指数 6. 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 7.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虽然形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 ) 8. 在单位成本指数 ∑∑1 011q z q z 中, 1 01 1q z q z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 × ) 表示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9.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独立的应用意义。(√) 10.加权平均总指数的编制,实质就是计算个体指数(或类指数)的平均数。(√) 11. 算术平均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量指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 均得到的。(√) 12. 在建立指数体系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 (√) 13. 建立指数体系是因素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14. 在指数体系中,各指数间的关系是以相对数表现的乘积关系,绝对额间的关系是以 绝对量表示的加减关系。(√) 15. 价格降低后同样多的货币可多购10%的商品,则可计算出物价指数为90%。(×) 90.91% 16. 本年与上年相比,若物价上涨10%,则本年的1元钱只值上年的0.9元。( ×) 90.91 17. 如果报告期商品价格计划降低5%,销售额计划增加10%,则销售量应增加 15.8%。(√) 18. 在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中,相对量分析一定要用同度量因素,绝对量分析可以不用同度量因素。(×) 也要 19.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由可变构成指数和固定构成指数组成。(×) 由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组成 20. 在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中,可变组成指数是专门反映总体构成变化这一因素影 响的指数。( ×) 结构影响指数 六、简答题 根据题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问题。 1. 统计指数有何作用? 【答题要点】 (1)综合反映不能同度量现象总体数量相对变动的方向、程度及绝对效果; (2)对现象数量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统计学导论 曾五一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法 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对比分析——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将两个有关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来反映数量上的差异或变化。是统计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比分析有两类方法—— 相减的方法——对比的结果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 两个绝对数(或平均数)之差,表示现象变动(或差异)的绝对数量; 两个百分比之差,表示变动的百分点。 相除的方法——对比的结果则表现为相对数的形式。 大多数相对数是由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指标相除求得,其计算结果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用百分比、千分比、倍数、系数、成数等无名数的形式表示 也有一些相对数是由两个不同性质、计量单位不同的指标对比,其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的复名数,如人口密度等于某地区的人口数除以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为“人/平方公里”。 相对数 相对数是进行对比分析最普遍的形式 一是由于绝对数形式的对比结果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因而使不同时空的数据常常缺乏可比性, 二是因为相减的方法只能适用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统计指标对比,因此无法反映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异。而相对数形式的对比分析结果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相对数在统计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揭示了现象之间数量上的相互联系和对比关系. 2. 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数据变成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从而正确判断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 二常用对比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和比较基准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分析主要有下述几种常用方法。 (一)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总量指标与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各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状况。 比重是表现总体结构最常用的一种相对数,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例如,根据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可以说明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根据一个地区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减少型。 通过观察总体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或空间上的差异,可以说明现象总体性质的变化,揭示现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规律性。 例如,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生活水平高低。 此外,许多比重还可以直接说明工作质量好坏,反映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或衡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等. 例如,顾客满意率、产品含杂质率、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率、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增加值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 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 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 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 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 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 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 类。 抽样误差主要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 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 论上可以消除) 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 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 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及时性, 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

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 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度值。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以及其他分位数主要适合于作为顺序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均值是就数值型数据计算的,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缺点是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均值主要适合于作为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关系: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必定相等,即 Mo=Me=xbar;如果数据是左偏分布,说明数据存在极小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xbar<Me<Mo;如果数据是右偏公布,说明数据存在极大值,必然拉动均值向极大值一方靠,则Mo<Me<xbar(图)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 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 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 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 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 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 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 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 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本 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

统计学指数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统计指数 一、填空题 1.狭义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 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指数和 指数。 3.指数按其所标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指数和 指数。 4.指数按其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5. 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条件下存在的,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进行编制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数,一种是指数。 7.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8.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指标,同度量因素是与之相联系的指标。 9.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一是选择与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二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10.拉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派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 11.编制指数的一般方法是:指数是按拉氏指数公式编制的;指数是按派氏指数公式编制的。 12.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 13.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因素称,还可以称为。 14.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指数和指数。 15.平均指数是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指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16.在编制平均指数时,算术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调和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 17.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和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而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计算结果和综合指数一致。 18.编制数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19.编制质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20.在零售物价指数中,K表示,W表示。 21.平均指数既可依据资料编制,也可依据资料编制,同时还可用估算的权数比重进行编制计算。 22.因素分析包括数和数分析。 23.总量指标二因素分析是借助于来进行,即当总量指标是两个原因指标的时,才可据此进行因素分析。 2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果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二是结果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25平均指标指数(可变构成指数)可以分解为和的乘积。 26.在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中,反映各组水平变化对总平均水平影响的指数称,公式为。

指数分析法平均值的计算

指数分析法平均值的计算 交叉分析 and 平均分析 平均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平均数来反映数据在某一特征下的水平,平均分析通常和对比分析结合在一起,从时间和空间多个角度衡量差异,找到其中的趋势和规律。 01 不得不提的平均数 平均数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表示平均的指标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算术平均数 最常用的一个平均数,也就是常说的均值、平均值,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求平均值的公式,所有的数值相加再除以总个数: x=i=1nxin 算术平均数受极值的影响较大,当数据集中出现极端值时,所得到的结果将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如计算一个企业员工的平均收入,因为老板的收入太高了,导致平均值被拉高,出现了整体收入的平均值偏高的现象,我们经常说的工资收入被平均,就是这个道理。 在Excel里也是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 1.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在计算增长率、收益率等比率和指数进行平均时应用比较广泛,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几何平均值是所有数值乘积开n次方根,在计算几何平均数的时候,不可以有0和负数,公式为:

XG=nX1×X2×…×Xn 在Excel里用GEOMEAN()函数来计算几何平均值 1.中位数 上面讲算术平均数的时候举了一个收入被平均的例子,如果因异常值的出现而无法用算术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话,那应该用什么指标来描述呢?对了,就是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即为中位数。 中位数的寻找方法: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即最中间的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中位数不受极值影响,因此对极值缺乏敏感性。 在Excel里用MEDIAN()函数计算中位数 1.众数 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即频数最大的数值。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不仅能用于数值型数据,还可用于非数值型数据,且不受极值影响。众数通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如某次考试中学生的集中水平、城镇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等。 在Excel里用MODE()函数来计算众数 02 平均分析法的应用 同一行业不同竞争产品之间同一平均指标的对比,可以用来比较事件的整体水平,下图所示为2018年淘宝、拼多多、唯品会人均单日使用次数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的对比。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课程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搜集、整理、计算分析或推断统计资料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能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搜集、整理、计算分析或推断统计资料的工作。 (三)教学任务 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统计、数据与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什么是统计学; 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3.掌握并运用统计学中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章:用图表展示数据 基本要求: 1.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2.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 3.掌握统计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用统计量描述数据 基本要求: 1.掌握统计变量集中趋势的测度;

2.理解并应用统计变量离散程度。 第四章:概率分布 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的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2.掌握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第五章:参数估计 基本要求: 1.掌握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并应用抽样分布理论; 3.理解参数估计的原理; 4.掌握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5.理解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第六章:假设检验 1.理解假设检验的原理; 2.掌握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3.理解总体分布检验方法。 第七章:类别变量的推断 1.掌握一个类别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2.掌握两个类别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3.掌握两个类别变量相关性度量的计算方法。第八章: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1.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 3.理解方差分析的假定及其检验; 4.了解统计学中的实验设计思想。 第九章:一元线性回归 基本要求: 1. 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2.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原理; 3. 掌握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四、学时分配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 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 论科学。 2.设计思路:该课程首先对统计学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发 展简史、统计学的内容,以及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数据的类型、统计学的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计算工具;再次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集中趋势的描述、离散程度的描述、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数体系与因 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等;最后介绍了推断统计学的基 本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统计学》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 课程,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先修课为高等数学 Ⅱ,并作为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方法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授予学生有关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与推断的科学的统 计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并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 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启发学生以所学原理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分析。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在成绩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 (2)按时完成课堂小测,并认真对待所布置作业,按时提交,以便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课后认真总结学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统计学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461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管理类专业开设。 开课学期:一般可在第二学期开设。 学时与学分:课堂学时:32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二、开课目的 统计学概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关系和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基于数据,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从数据中得到有关信息的分析工具,可用于经济、管理等各个研究领域。统计学概论是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运用统计数据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技能,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想;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各分支学科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能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以提高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指数体系 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的关系。指数体系的构成。 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 加权综合指数体系及其应用。简单介绍加权平均指数体系及应用、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及应用。 第四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实际中常见的几种指数,如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六、教学学时分配统计学概论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表

统计学导论-曾五一课后习题问题详解(完整版)

统计学导论习题参考解答 第一章(15-16) 一、判断题 1.答:错。统计学和数学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而 统计学的数据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 2.答:对。 3.答:错。实质性科学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合适的方法, 特别是数量分析的方法。 4.答:对。 5.答:错。描述统计不仅仅使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关统计指标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6.答:错。有限总体全部统计成本太高,经常采用抽样调查,因此也必须使用推断技术。 7.答:错。不少社会经济的统计问题属于无限总体。例如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者不仅包括现在的消费者而且还 包括未来的消费者,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总体。 8.答:对。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A; 4. B。 三、分析问答题 1.答:定类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只可用来分类,民族可以区分为汉、藏、回等,但没有顺序和优劣之分,所以是定类尺度数据。;定序尺度的数学特征是“>”或“<”,所以它不但可以分类,还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和顺序,教育 程度可划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属于定序尺度数据;定距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不但可以排序,还可以用确 切的数值反映现象在两方面的差异,人口数、信教人数、进出口总额都是定距尺度数据;定比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它通常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所以经济增长率是定比尺度数据。爱轮滑儿童轮滑鞋轮滑鞋什么牌子好旱冰鞋 2.答:某学生的年龄和性别,分别为20和女,是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而全校学生资料汇总以后,发现男生1056,女生 802人,其中平均年龄、男生女生之比都是质量指标,而年龄合计是数量指标。数量指标是个绝对数指标,而质量指标是指相对 指标和平均指标。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字表示的标志,数量标志是直接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标志。 3.答:如考察全国居民人均住房情况,全国所有居民构成统计总体,每一户居民是总体单位,抽查其中5000户,这被调 查的5000户居民构成样本。 第二章(45-46)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 三、简答题 1.答:这种说法不对。从理论上分析,统计上的误差可分为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和推算误差。无论是全面调查还是抽 样调查都会存在登记误差。而代表性误差和推算误差则是抽样调查所固有的。这样从表面来看,似乎全面调查的准确性一定会 高于统计估算。但是,在全面调查的登记误差特别是其中的系统误差相当大,而抽样调查实现了科学化和规化的场合,后者的 误差也有可能小于前者。我国农产量调查中,利用抽样调查资料估算的粮食产量数字的可信程度大于全面报表的可信程度,就 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