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图

南北极图

【免费】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带来的后果

在大多数人看来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只会带来海平面上升(Sea level rise)的问题,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了的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从而变“桑田”为“沧海”;这不是完全对的,这只是造成所以原因的其中之一!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1)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但世界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还受到当地陆地垂直运动—缓慢的地壳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之和,即为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因而,研究某一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只有研究其相对海平面上升才有意义。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地球不是个完整的圆,是一个赤道微微隆起的椭圆形,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赤道附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和赤道上下的压力下会微微隆起。试想一下,如果大量冰川融化后融入海洋会这样?结果会是地球重力失衡离心力增大,赤道上下地区的压力增大,从而直接导致地球自转加快,每一天的时间被缩短。

科学家测算称现在地球每一天的时间缩短了1.26微秒,大家不要小看了这1.26微秒,它产生的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地球质量很大!如果冰川再继续融化下去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比如:地轴倾斜,板块漂移,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最严重就是导致地球移极!

上次移极前的地球猛犸象生活在热带太阳从现在的内蒙古升起

今天的地球猛犸象死在了西伯利亚并迅速被冰冻太阳从东海升起

将来的地球新的南北极将会在现在的赤道上出现,现在的南北两极将转为热带气候,地球发生翻转并带来极具破坏力的强对流气候!太阳从今天的南海升起 地球将来移极的情况我来给大家讲讲。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地球在过去的确出现过很多次移极而不是现在讲的转极(南北互换)并且导致大量的生物灭绝,就像现在的气侯一样,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引发地球移极,火山爆发后大量火山灰和气体充实整个地球遮住阳光导致冰河期,地球降温,随着火山灰和气体的散去地球开始复苏,然后又由于生物的活动

南北极航线

一、南北极航线 1、南极航线 1)南极概况 南极洲被称为人类最难接近的大陆,95%以上的陆地被极厚的冰雪覆盖,放眼望去尽是层层累积德冰山、冰河奇异的水蓝色,冰山上有美丽的条纹和大理石纹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看似宁静的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物种,船只航行时经常可以看到海面翻滚,另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海狮、海豹、信天翁和海燕等。游客前往南极旅游可以抵达梦幻岛 体验海上温泉以及蒸汽海滩,在洛克岛购买食物、邮寄信件,在天堂湾欣赏阳光让冰河中的倒影光彩夺目,或者在半月岛观看摇头晃脑的企鹅有一集大批的海狮海豹。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光照时间比较长,就会有邮轮到达南极洲。[2] 2)主要邮轮公司和航线 考虑到南极州的冰川较多,要保证游客的安全,邮轮一般会多半小于两万吨,搭载的乘客数量不多于200人,被设计成破冰船或者有坚硬的船体[2]。目前在南极有航线的邮轮公司主要有庞洛邮轮、银海邮轮、荷美邮轮、公主邮轮、瀚海邮轮、精致邮轮。其出发港口一般在阿根廷的乌斯环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挪威的奥斯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一般在阿根廷乌斯环亚出发的居多。邮轮从阿根乌斯环亚廷出发然后穿越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半岛,然后返回德雷克海峡回到阿根廷。也有很多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出发,途径乌拉圭蒙得维多市、阿根廷马德林港、史坦利福克兰群岛、南雪特兰群岛、威廉群岛、合恩角和德雷克海峡,然后从阿根廷的乌斯环亚返回。在所有的航线中最长的一条线是从巴西的热内卢出发途径乌拉圭的蒙得维多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福克兰群岛、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洲的最南端之前绕行至南极洲。。 由于航行时间较长,又要保证游客可以饱览南极风光,所以邮轮游玩天数一般10-15、16-20、21天以上三类。由于旅途时间长,航行艰难,所以价格也比较昂贵,一般会在一两万美元左右,适合于富裕的游客。 主要航线航程价格(RMB/人)始发港经停港口城市 南极航线8晚9天78330 乌斯环亚 马岛、格鲁吉亚、南极10晚11天32630 南极洲 12晚13天60830 南极洲 18天19晚90930 马岛、格鲁吉亚、南极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南北极资料

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捷足先登——阿蒙森抵达南极点的故事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征服的大陆。1831年,北磁极被发现后,德国大数学家卡尔·高斯科学地预言:在地球的南端,也应该存在着与北磁极相对应的南磁极。高斯甚至估测出了南磁极的位置。 从1838年到1843年,法国、美国、英国先后派出探险队前往南极,试图找到南磁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09年1月16日,英国沙克尔率领的探险队找到了位于南纬72度15分的南磁极。但实际上,磁极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它沿着规则的“8”字形轨道移动。在这个轨道中,有一个“极点”,即地球自转轴的最南端,它是南半球所有经线的汇聚点,位于南纬90度。这个南极点,成为探险家们试图征服的新目标。 最早发现并到达南极点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阿蒙森从1906年开始,花了整整4年时间精心准备组织一次征服北极点的探险活动。但就在他即将出发时,突然传来美国人抢先到达北极点的消息。 阿蒙森惊呆了,他不肯轻易放弃4年的辛苦准备。1910年6月,他获悉英国人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正启程前往南极寻找南极点。这个消息使阿蒙森又一次兴奋起来:“对,北极点被人捷足先登了,但南极点还是块处女地。我一定要第一个找到南极点,和斯科特一试高下!”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率领着“先锋号”船离开挪威,开始了寻找南极点的艰苦征程。4年的努力使得阿蒙森的探险队极具实力,尽管他比斯科特晚两个月启程,但却比斯科特更早到达罗斯海东岸的鲸湾。 1911年1月26日,阿蒙森探险队在鲸湾建成了一座营房,命名为“先锋者之家”。2月4日,斯科特探险队才姗姗来迟,双方友好地互致问候,但实际上,彼此心照不宣的又一轮竞争正式开始了。 阿蒙森很注重节假日的休息,每逢周末他都毫不例外地宣布就地休息,这使得探险队队员们在长途跋涉的艰苦征程中能得到足够的休息和必要的调整。他带来的l16只爱斯基摩狗和4架坚固的雪橇在征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蒙森对探险队员们说:“现在正是南极的好季节,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既定的进军路线上,我们要设置一些补给站。南半球的冬季就要来临,我们必须暂时离开南极。” 于是,他们沿进军线路设置了7个补给站,总共存放了约3吨的补给品。其中最远的补给站距离“先锋者之家”384公里。每一个补给站都有一个高大的圆锥形雪堆,顶上插一面黑色的三角旗,它的四周还有十几面同样的旗帜,插成南北向、东西向的两条直线。而且,他们还细心地在每面旗上标着返回“先锋者之家”的方向和距离。 南极的冬天就要到了,“先锋号”载着主力队员开往新西兰,他们在那儿度过了南半球的冬天。 5个多月过去了,南极终于又出太阳了。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和4个伙伴一起,带着52只狗,驾着雪橇向南极点正式进军。 一开始,他们进展神速,但越逼近南极点道路越艰难。11月15日,他们终于登上了布满冰川的南极高原,第一次看到了裸露着的红褐色的岩石。阿蒙森兴奋地说:“我们已经越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地球与生物的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 一、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 1.古地理 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 2.气候 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随着冷凝过程继续进行,海水通过溶解作用除去了大气中的大部分CO2,不过其含量水平在新地层和地幔循环出现时产生了激烈的震荡。 二、太古宙(38-25亿年前) 1.古地理 太古宙起始于内太阳系晚期重轰击期的结束,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太古宙结束于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以甲烷为主的还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气转变为氧气丰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气,并导致了持续3亿年的地球第一个冰期——休伦冰期。 太古宙形成的地壳厚度还不大,同时尚未进行充分的分异过程。由于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此外,也有频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变质很深,再加上缺少生物化石,给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造成很大困难。 在当今大陆壳的范围内,长期处于活动不稳定状态,陆表海占绝对优势。在太古代中晚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 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亿千米。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氢和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活动周期是11年。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1、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1/6。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为什么月亮跟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由于地月间的平均距离约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1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

南北极科普

南北极旅游常识 南北极的温度那么低能去旅游吗? 南极的绝对最低气温约-89.2℃;北极的绝对最低气温约-70℃。 但我们去旅游时是在南北极的夏季,那里的温度通常在0度左右。 有一句话:不是冷,而是风! 多大年龄的人可以去? 实际上从1岁以上的小孩到100岁的老人都可以去。 身体条件允许的人甚至可以下到冰水中去游泳。 到南北极旅行风险是否很高? 由于我们是乘船在南北极海域巡游,在海平面上,绝对没有高原反应,其风险也远远低于青藏高原。 对身体素质有何要求? 到南极由于要经过德雷克海峡,一般要求不要有心脏病或一些其他重大疾病,除此而外,到南北极旅行一般人都能前往,并不需要特别训练和强壮的身体。 到南北极旅游有多远? 实际上的里程到南极通常会达到5万多公里,到北极会达到2万多公里。 乘船前往南极洲通常从那里出发?需要多长时间? 到南极洲旅行通常都要从南美洲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乘坐邮轮前往,需要穿越德雷克海峡,到南极洲南极半岛的最短距离约1000公里,需要36到48个小时。 穿越南极德雷克海峡会不会很辛苦、晕不晕船? 天气情况和风浪的大小对邮轮穿越德雷克海峡的颠簸程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约有一半人会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时晕船。

当邮轮到了南极洲附近的海域风浪就会平缓很多。 南北极的科考站是否可以安排前往参观? 南北极有很多科考站,大多数位于海岸线沿岸或沿海岛屿,其中一些全年运营。并非所有探险行程包含科考站的探访,探险领队将在游轮巡游过程中根据天气条件和科考站的开放日程安排探访行程。 能在南极看到企鹅吗? 可以说每一个行程都能看到企鹅,取决于行程和纬度。通常我们可以在南极洲见到三到四种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巴布亚企鹅和帝企鹅(威德尔海域)。有时数量非常庞大。能在南北极海域看见鲸鱼、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吗? 观看鲸鱼是每一个旅程大受欢迎的活动,大多数情况是可以看到的,但不能确保。在南极旅游季的后期往往比前期更容易看到。 在南北极海豹通常都是很容易看到的。 能在北极看到北极熊和其他特有的北冰洋哺乳动物吗? 北冰洋的哺乳动物有海狗、斑海豹和海象。这些动物基本上都能在北极巡游活动中看到。可以说,每个旅程游客基本上都能在巡游活动中看到北极熊,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寻找北极熊是北极巡游过程中非常重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在南北极能看到极光吗 极光通常只在明朗的黑夜条件下才能看到,由于我们是在南北极的夏季前往旅行,因此,基本上看不到极光。 前往南北极旅游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北极6-8月;南极11-3月。 前往南北极旅行只能是在极地的夏季,那里的冬季寒冷而有24小时不见阳光的极夜,且

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一)

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一)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和讨论了盖亚假说的形成过程、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盖亚假说/地球系统观 【正文】 盖亚假说(Gaiahypothesis)是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E.lovelock)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盖亚假说也成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和绿党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对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一、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 60年代初,正在美国国家喷气动力实验室工作的拉伍洛克接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课题。他提出了一种直接分析火星上的大气构成,而不用把航天器降落到火星表面来定点寻找生命是否存在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一个行星存在生命,必定要求其大气既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原料资源,又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废物排放之地。行星大气对生命有机体的这两种用途将改变大气构成,使其远离化学平衡态。如果观测到的一个行星的大气构成远离化学平衡态,则可能存在生命。带着这种想法,他开始考察当时已知其大气构成的火星和金星,发现这两颗行星的大气构成都接近化学平衡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一般不进行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因此,两者都不应该存在生命。为了肯定这一预言,他开始考虑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大气的构成,发现其远离化学平衡态,如大气中高达21%的活性气体氧气和1.7ppm(百万分率)沼气能共存(由于在阳光下沼气和氧气会起化学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要维持沼气1.7ppm的比率,每年需要5亿吨沼气由能产生沼气的生物体排出),而二氧化碳只有万分之几。 正是在这个时候,即1965年秋的一天,盖亚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即地球大气的这种独特的和不稳定的气体混合比率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维持不变呢?是否地球上的生物不仅生成了大气,而且调节大气,使其保持一种稳定的气体构成,从而有利于生物体的存在呢? 当时他对这种控制系统的性质还没有任何想法,只是认为地球表面的有机体必定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气体的构成可能是被调节的因素之一。后来,他从天体物理学家那里得知,恒星随着年龄的成熟,发热能力会增大;自从36亿年前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太阳的发热能力已经增强了25%。然而地球却保持了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温度。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地球的气候是否会被有效地调节呢?此时,一种涉及整个行星和行星上生命的控制系统概念在他的大脑里牢固地建立起来。 但这时他没能继续推进他的这种观点,而是推进他的更小的目标,说服喷气动力实验室研究生命科学的同事们接受大气分析是探测其它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有效方法。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如果他们接受他的观点就意味着承认火星上几乎不可能存在生命。这可能导致取消去火星上直接探测生命是否存在的海盗号飞船计划。 尽管这样,NASA对他的这种危险的观点还是很宽容的,并允许他在这方面继续工作。他的一个天文学同事赛甘(CarlSagan)是ICARUS(航程无限的洲际宇宙火箭)杂志的主编,虽然不同意他的通过大气分析来探测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观点,但同意在其杂志上发表他的有关论文。而他把地球作为一个自调节系统的文章是在1968年美国航空学会会议上首次发表的。但把地球作为一个超级有机体并用盖亚(Gaia)来命名则是1972年的事。他接受了在英国家乡的邻居、小说家勾尔丁(wil-liamGolding)的建议,用盖亚这个古希腊地球女神

《地球上的生物》知识点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 1、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我们把它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或。陆地能为陆生生物提供充足的,但是陆地上的水分不充分,环境条件复杂,陆生生物的和多种多样。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 3、陆生植物一般有些什么结构:、、、、。 4、根的功能:。适应环境的主要特征:。 5、茎的作用。茎的形态:。 各种形态的茎都是对陆地生存(时间或空间)的适应。 请说说下列植物各属于哪种茎: 草莓:牵牛花:爬山虎: 6、叶的功能:。 仙人掌有叶吗?它用什么结构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种结构适应怎样的生活环境? 有,但退化成了叶刺。 用多汁的茎进行光合作用。 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7、许多植物的花五彩缤纷,香气袭人,能吸引昆虫拜访,帮助植物。这些花称为虫媒花。 小麦的花不鲜艳,花粉很小、很轻,依靠传播,这种花称为风媒花。像小麦这种花的特征是植物对传播花粉的适应。 虫媒花通常花冠大而鲜艳,有花蜜或有芳香,花柱膨大有黏液。 风媒花通常花粉小、数量多,柱头分叉成羽毛状。 8、色彩鲜艳的果实能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色彩不鲜艳的果实借助风力来传播种子。 9、陆生高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要有发达的附肢,主动,并, 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附肢和有防止的身体表面是它们对的适应。 10、鸟类虽然可以在空中飞行,但仍然要在陆地上、,它们是一类适应的 特化陆动物。 11、生活在北方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上会长出致密的毛,毛的很高, 以,而在夏季到来之前,皮肤则脱去部分,以适应。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适于,驼峰内有,能分解产生,它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因此它善耐,适应,号称。 12、生物之间还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他们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的变化来逃避敌人的攻击。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十分相似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这种现象称为:如竹节虫象树枝。 动物为适应栖息地的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以免受到敌害的攻击,这在生物学上叫作,如蚱蜢在青草中是绿色,在桔草中为灰褐色。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在身体上形成的鲜艳的色彩或斑纹,它可使敌害容易识别而不致受到攻击,这在生物学上称作,如蜜蜂的黑黄色彩。 13、在陆地上,还有一些动物生活在地下,如鼠,身体呈,常在地下打洞。鼠夜间 活动,白天藏于中,对农业和人类危害大。 14、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得多,水中溶解有各种和以及,变 化比较小。水生生物的结构比陆生生物。

完整word版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1 一、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概况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1、地轴、两极、赤道 地轴—①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通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垂直与赤道平面 ③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 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 赤道—地球上的最大圆,与地轴垂直。 2、经线和纬线

概连接南北两极的同赤道平行的 特形半圆圈,且都不平自成圆圈,方指示南北方指示东长度都相等(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渐短 3、经度和纬度 经纬 度的划分经度纬度 含义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 平面间的面面角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起始线(0°经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各180°以赤道为起始线(0°纬线) 从赤道向南为南纬(S), 向北为北纬(N),各90° 变化规律东经度是向东西经度是向西增大北纬向北极点方向(向北)增大 南纬向南极点方向(向南)增大 特殊经、0°、180°经线东西经分界线;赤道、南北极圈、回归线、地球概况: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平均半径:6371km。 2 纬线

20 °W、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30°60°纬线(划分高中低纬) 作用划分半球 20°W 向东至160°E为东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赤道划分南北半球;低、中、高纬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划分 定距离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 水平距离约111千米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的 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 定位置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定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经度与纬度图

地理与地磁南北极

No.2 讨论:帮帮忙,关于地理北极和地磁北极问题,地理图册上和物理上讲得怎么不一样? ●北磁极和地磁北极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地图上北磁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而物理中的地磁北极却在南极附近?难道地图上有错误?! ●浦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功爱写过一篇文章,对此事有具体论证,现转录如下,希望有所借鉴。 ●日前,正在念初二的儿子拿出八年级物理课本(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2002年6月第七次印刷)问我:地磁北极和地理北极相反吗?细看课本第33页有一幅示意图,将地磁南极画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画在地理南极附近。我询问了一些学校的高中学生:地磁北极、地磁南极和地理北极、地理南极相反吗?他们答曰:是的。 ●为慎重起见,又在上海图书馆查了《大

英百科全书》和《大美百科全书》。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有插图说明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理南 极和地理北极附近(英文1985年版见17卷540页、中文版见584页);在《大美百科全书》中,也明确指出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理南极 和地理北极附近(英文版见18卷101页、中文版见58页);1980年时地磁北极约在北纬76度54分、西经101度42分附近,地磁南极在南纬65度30分、东经139度12分附近(见《大美百科全书》英文版22卷324页、中文版248页)。在版本更新的英文微软百科全书(1997年)中,对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也有明确的定义和插图说明。 又在因特网上进行查询,键入“magnetic north”,查到了许多与地磁北极有关的网页和网站。当然答案也是明确的:“magnetic north”(地磁北极)在加拿大!又到位于浦东金桥的中国极地研究所请教有关专家。据中国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系统科学 / Earth System Science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6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千怀遂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从多种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体行为,其理论的构建,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更有利于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该学科是在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深入研究和不断拓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了解其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 1) 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多时空尺度,并理 解只有更好地认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难。 2)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 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3) 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学会常用遥感图像处理 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初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基本分析。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1.1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1.2 地球系统的全球化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目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亚欧大陆分布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 A、温带森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苔原带 2、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表现在: A、沼泽地植物叶片大,叶面覆盖着蜡层 B、碱蓬的生长反映了酸性土壤的环境 C、苔藓、地衣的生长反映了寒冷、干燥的环境 D、猴面包树的生长反映了干湿分明的热带环境 3、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D、热带雨林地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5、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 A、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后,又无机物形式进入周围环境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体中 C、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对岩石的破坏 D、生物在呼吸和分解过程中能把能量输入环境 6、根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正确模式应该是: A、化学能→太阳能→热能→环境B、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C、太阳能→热能→化学能→环境D、化学能→热能→太阳能→环境 7、我国南方应“多养山羊”的经济意义在于: A、可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消耗 B、更能保持生态平衡 C、便于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级关系 D、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气候和自然带的影响属于: A、纬度地带性因素 B、经度地带性因素 C、垂直地带性因素 D、非地带性因素 9、造成南美洲南纬40°以南的东西两侧大陆水平自然带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地球生物演化史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这46亿年间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1)前寒武纪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 氧生物的灭亡,但甲 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 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 环境中存留至今。由 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 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 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 染色前寒武纪叠层石

体、减数分裂和有 性繁殖开始出现。 在前寒武纪(8-6.7 亿年前), 真核生物 中的真菌、原生动 物以及藻类中的几 个门便形成了,动 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 前): 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 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 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 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 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 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 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 早期真核生命 甲胄鱼化石 甲胄鱼

南北极地区

南北极地区 第二章第五节北极和南极地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相关资料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 2、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方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文分析、联系对比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本,并搜集相关的极地景观图片、文字等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1:极地动物导入。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等极地动物图片,请学生回

答它们生活的地区。进而导入新课,展开探究。 方案2:极地忧患导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让学生谈谈全球变暖对两极冰川的影响。[两极地区冰川融化]进而提出问题:“两极冰川融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沿海平原、岛屿和低地将被淹没,如上海、伦敦、天津等城市被海水淹没。]使学生对“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学习产生迫切感。师生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58、59相关资料,参照图2-29和图2-31,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两幅地图中的经纬线,说出北冰洋和南极洲所处纬度位置和所跨经度特点? (2)指图说出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而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 (3)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和南极地区呢? (4)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估算一下,你的学校所在地到北极点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远?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第8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同一客体,导致出不同的学科,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系统角度研究人和地球表层的关系产生了地球系统科学;2、从环境质量的演化角度研究人和地球关系及其地球的变化产生了环境科学;3、从生物的生存环境角度研究地球的变化产生了生态学。 目的: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8.1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并和人类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认识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 8.1.1 地球系统科学的创立 (一)地球科学的产生。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 1983年,美国出资20亿美元,资助美国20所大学地理系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每5年出一本《地球系统科学报告)。将研究重点放在今后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考察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8.1.2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地球系统科学通过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生态环境变化,提高地球系统的生命承载能力。研究包括三个层次: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迁、湖泊变迁等自然环境变化,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水体叶绿素等生物量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 ?区域模型:卫星和计算机可以同步处理地球上任何地区的信息,加速了全球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宏观调控信息系统:运用环境工程,解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内部及其两者之间的匹配问题。 8.2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生命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8.2.1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和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利用,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8.2.2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为核心。 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生态学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 8.2.3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学向各学科的渗透 (2)生态学致力于生物圈的功能研究。 (3)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8.3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宏观上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作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物出现

是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是保障,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而且公转轨道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二是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同时,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其大小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使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下降,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从此,地球上的生命就在海洋中孕育和形成,应该说没有海洋就没有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再则,由于地球上71%的表面是海洋,所以,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通过大气运动,对整个地球气候环境施加影响,没有了海洋,地球上的昼夜温差会大得多。 生命--人类的起源 莫伊日什说.发现的生命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微组织,但是,由于高温和压力的破坏,它实际的形状和性质不能确定。 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瑞典的科学家前天公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火星去的两种细菌,在回 到地球后仍然生存,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来到地球。 斯德哥尔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学家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个会议 上解释,由于这两种顽强的细菌能抵受高速、辐射及高温,因此经历“全程”后仍能生存。 一些科学家还表示,由于火星先于地球冷却,可能会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 有微生物,当火星受到冲击后,依附在脱落的火星表层上的微生物,便能避开火星的引力, 运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辐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 发展。 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表示,“东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级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组在覆盖“东湖”表面的巨大冰层上进行了几十米的试钻探,结果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指出,“东湖”湖底是地球上最为封闭的水生环境,形成时间至少在200万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这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线索。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实际上就是RNA,这比任何原核细胞拉,真核细胞拉都要早, 总而言之来之于地球当时环境中的化学反应. 地球生命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