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北极

走进南北极
走进南北极

走进南北极

八周的课程让我对神奇的北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南北极这两块神秘的的大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它人文方面的知识,比如北极名字的由来,北极的国家,北极的居民,当然还有对童话的向往—圣诞老人村。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分享,和自己查找的资料,美丽而神秘的北极犹如一份精美的画卷在我眼前铺展开来。

北极,地球最后的边疆。一万多年前,人类踏上这片极寒之地,与冰雪为伴,繁衍生息。数千年来,居住在北极区域的原住民们保持着自己生活方式和仪式感,年复一年,他们送走极夜,迎来太阳。

一.北极的由来

"北极"的英文译名,来自希腊语"大熊"一词。热衷于观星的古代希腊人,认为地球的最北尽头位于大熊座星空下,于是人们把它称作大熊之国,把它想象成一片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约束的神奇之地。

二.环北极国家

环北极国家(The Surround -Arctic Nations)指其领土自然延伸到北极地区以内并且且环绕北冰洋的国家,共8个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Longyearbyen)。

朗伊尔泽意为长年城,该城位于78°14‵N。距北极点1300公里。是人类建在地球最北端的城市,是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被列入世界纪录,是挪威所

属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Is)的首府,常年过冬的人口为1500人左右。这里常年有116天的极夜和116天的极昼。每年6~8月为夏季,平均气温可达4℃。最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为-13℃,年平均气温为-7℃。与同纬度的南极地区相比,气温约高20℃。斯瓦尔巴群岛的矿产资源很丰富,主要为煤、铁、大理石、磷灰石、云母、石膏、石油和天然气等。在该群岛上,由挪威、日本建有数个北极观测站,开展了气象、冰雪环境、高空大气物理和北极光等学科的考察研究工作。朗伊尔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除非猝死,否则病人和年龄大的老人必须离开朗伊尔,去挪威的其他医院治疗和养老。

三.北极居民

北极地区现有人口约900万,主要分布在8个环北极国家的北纬60度以北地区。其中土著居民约200多万,主要居住在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和格陵兰岛的北部。由20多个民族组成,最大的民族约30多万人,最小的约200多人。这些土著民族世代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北极地区,靠渔猎(主要是海豹、鲸、海象和鱼类)为生,居住极其简陋。至今,他们驯养驯鹿,也开始享受着现代科技与物质文明生活,又保留着北极地区土著民族传统的渔猎和生吃鱼肉的风俗习惯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因纽特人是格陵兰岛上的原住民,直到挪威的红胡子埃里克发现这块次大陆之前,格陵兰岛一直默默地孤悬于北冰洋之上,不为世界知晓。

千百年来,因纽特人是唯一生活在北极圈的人种。他们属于蒙古人种,身材

矮壮,脸庞宽大,居住雪屋。因纽特人以捕猎为生,即使在看不到太阳的永夜,他们也要冒着风雪,乘着狗拉雪橇穿过厚厚的浮冰,凿开冰川进行冰钓。极北的苦寒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令因纽特人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被人类学家称为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因纽特语中,因纽特的意思即是“人类”。

?北极圈上的黄种人

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吃生肉的人

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纽特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因纽特人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追捕海洋巨兽

鲸鱼是因纽特人生活的必需。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独角鲸和各类鲸)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鸭子,加拿大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象)他们对鲸充满了感激之情,,因纽特人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仪式、祈祷,为它们的灵魂祝福

?神秘宗教、巫师咒语和法术

爱斯基摩人的精神文化大体上就是处于原始精神文化阶段,他们信奉的宗教

也就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或称泛灵论。他们相信世上一切事物皆有生命和灵魂。深深地相信天地间有许多超物质的灵魂在支配着大自然的一切;灵魂可以超脱于物质表象之外,可以进入或者离开人的身体或其他任何物体;即使物质被消灭,灵魂依然存在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图腾崇拜、巫术等

?独特建筑

雪屋,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的独特建筑。

雪屋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的。雪屋里一般储藏有相当数量的日常食物,比如面粉、茶叶、麋鹿肉、海兽肉之类。在雪屋最深处,有一块用雪筑成的高台,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卧榻了。他们休息、吃饭都在这个用雪做的床台上,却谁也不会被冻坏。

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或者像一个小小的蒙古包。最大的雪屋地面直径只有七八米,小的则只有两三米。一间雪屋的平均寿命在五十天左右,因此,因纽特人每年盖新房和搬家次数均为世界之最。

【萨米人】

在欧洲北部的北极地区居住着一些居民,萨米人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欧洲一个最大的少数民族群。萨米人分居在4个国家里:芬兰、挪威、瑞典和俄罗斯。萨米人(Sami,Samit或Samek),亦称拉普人(Lapp)。属于北欧人种

萨米人有着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讲7种不同的方言,挪威萨米人居住的地区占挪威国土的40%。目前挪威仍约有百分之八的萨米人以养殖驯鹿为生。

?饲养驯鹿

萨米人世世代代饲养着超级大萌宠驯鹿。在萨米人的传说中,是驯鹿创造了

世界。他们的毛发变成树林和草地,他们的血变成了河流,他们的头盖骨形成了天空,眼睛就是这天上的星辰。萨米人相信,驯鹿是属于太阳和风的,只是借给了人类而已。只要驯鹿获得自由,它们总是会再回来,就好像太阳和风一样。

四.圣诞老人村

圣诞老人村位于芬兰的拉普兰地区罗瓦涅米(Rovaniemi)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地图上标有66°32' 35" 字样的白色标线就是北极圈的纬度圣诞老人屋就建在北极线上。沿着北极线走,线的一头就是北极圈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的芬兰圣诞老人村邮局。

这是个芬兰最繁忙的邮局,听说每年这里要收到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封信,每封信都会保证有回信,信中除了节日问候外,还有一段关于圣诞节的故事。

一望无际的雪原,坚冰覆盖着的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其间出没着寂寞的北极熊,还有祖祖辈辈坚守在这里的爱斯基摩人,这里就是北极,人类文明的禁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作被保留的最原始的一块地方。这里有着如此多不为人知的现象,如此奇异的生物群落,如此丰富的能源储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免费】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带来的后果

在大多数人看来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只会带来海平面上升(Sea level rise)的问题,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了的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从而变“桑田”为“沧海”;这不是完全对的,这只是造成所以原因的其中之一!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1)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但世界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还受到当地陆地垂直运动—缓慢的地壳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之和,即为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因而,研究某一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只有研究其相对海平面上升才有意义。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地球不是个完整的圆,是一个赤道微微隆起的椭圆形,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赤道附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和赤道上下的压力下会微微隆起。试想一下,如果大量冰川融化后融入海洋会这样?结果会是地球重力失衡离心力增大,赤道上下地区的压力增大,从而直接导致地球自转加快,每一天的时间被缩短。

科学家测算称现在地球每一天的时间缩短了1.26微秒,大家不要小看了这1.26微秒,它产生的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地球质量很大!如果冰川再继续融化下去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比如:地轴倾斜,板块漂移,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最严重就是导致地球移极!

上次移极前的地球猛犸象生活在热带太阳从现在的内蒙古升起

今天的地球猛犸象死在了西伯利亚并迅速被冰冻太阳从东海升起

将来的地球新的南北极将会在现在的赤道上出现,现在的南北两极将转为热带气候,地球发生翻转并带来极具破坏力的强对流气候!太阳从今天的南海升起 地球将来移极的情况我来给大家讲讲。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地球在过去的确出现过很多次移极而不是现在讲的转极(南北互换)并且导致大量的生物灭绝,就像现在的气侯一样,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引发地球移极,火山爆发后大量火山灰和气体充实整个地球遮住阳光导致冰河期,地球降温,随着火山灰和气体的散去地球开始复苏,然后又由于生物的活动

图说地理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典型例题】 (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思维过程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D 2.AC 练习: (2015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试)下图中a图是香港西贡国家地质公园滨海地带火山海蚀地貌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中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能属于b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变质岩 2.导致a图玄武岩石柱断面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南北极航线

一、南北极航线 1、南极航线 1)南极概况 南极洲被称为人类最难接近的大陆,95%以上的陆地被极厚的冰雪覆盖,放眼望去尽是层层累积德冰山、冰河奇异的水蓝色,冰山上有美丽的条纹和大理石纹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看似宁静的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物种,船只航行时经常可以看到海面翻滚,另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海狮、海豹、信天翁和海燕等。游客前往南极旅游可以抵达梦幻岛 体验海上温泉以及蒸汽海滩,在洛克岛购买食物、邮寄信件,在天堂湾欣赏阳光让冰河中的倒影光彩夺目,或者在半月岛观看摇头晃脑的企鹅有一集大批的海狮海豹。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光照时间比较长,就会有邮轮到达南极洲。[2] 2)主要邮轮公司和航线 考虑到南极州的冰川较多,要保证游客的安全,邮轮一般会多半小于两万吨,搭载的乘客数量不多于200人,被设计成破冰船或者有坚硬的船体[2]。目前在南极有航线的邮轮公司主要有庞洛邮轮、银海邮轮、荷美邮轮、公主邮轮、瀚海邮轮、精致邮轮。其出发港口一般在阿根廷的乌斯环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挪威的奥斯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一般在阿根廷乌斯环亚出发的居多。邮轮从阿根乌斯环亚廷出发然后穿越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半岛,然后返回德雷克海峡回到阿根廷。也有很多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出发,途径乌拉圭蒙得维多市、阿根廷马德林港、史坦利福克兰群岛、南雪特兰群岛、威廉群岛、合恩角和德雷克海峡,然后从阿根廷的乌斯环亚返回。在所有的航线中最长的一条线是从巴西的热内卢出发途径乌拉圭的蒙得维多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福克兰群岛、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洲的最南端之前绕行至南极洲。。 由于航行时间较长,又要保证游客可以饱览南极风光,所以邮轮游玩天数一般10-15、16-20、21天以上三类。由于旅途时间长,航行艰难,所以价格也比较昂贵,一般会在一两万美元左右,适合于富裕的游客。 主要航线航程价格(RMB/人)始发港经停港口城市 南极航线8晚9天78330 乌斯环亚 马岛、格鲁吉亚、南极10晚11天32630 南极洲 12晚13天60830 南极洲 18天19晚90930 马岛、格鲁吉亚、南极

南北极资料

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捷足先登——阿蒙森抵达南极点的故事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征服的大陆。1831年,北磁极被发现后,德国大数学家卡尔·高斯科学地预言:在地球的南端,也应该存在着与北磁极相对应的南磁极。高斯甚至估测出了南磁极的位置。 从1838年到1843年,法国、美国、英国先后派出探险队前往南极,试图找到南磁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09年1月16日,英国沙克尔率领的探险队找到了位于南纬72度15分的南磁极。但实际上,磁极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它沿着规则的“8”字形轨道移动。在这个轨道中,有一个“极点”,即地球自转轴的最南端,它是南半球所有经线的汇聚点,位于南纬90度。这个南极点,成为探险家们试图征服的新目标。 最早发现并到达南极点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阿蒙森从1906年开始,花了整整4年时间精心准备组织一次征服北极点的探险活动。但就在他即将出发时,突然传来美国人抢先到达北极点的消息。 阿蒙森惊呆了,他不肯轻易放弃4年的辛苦准备。1910年6月,他获悉英国人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正启程前往南极寻找南极点。这个消息使阿蒙森又一次兴奋起来:“对,北极点被人捷足先登了,但南极点还是块处女地。我一定要第一个找到南极点,和斯科特一试高下!”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率领着“先锋号”船离开挪威,开始了寻找南极点的艰苦征程。4年的努力使得阿蒙森的探险队极具实力,尽管他比斯科特晚两个月启程,但却比斯科特更早到达罗斯海东岸的鲸湾。 1911年1月26日,阿蒙森探险队在鲸湾建成了一座营房,命名为“先锋者之家”。2月4日,斯科特探险队才姗姗来迟,双方友好地互致问候,但实际上,彼此心照不宣的又一轮竞争正式开始了。 阿蒙森很注重节假日的休息,每逢周末他都毫不例外地宣布就地休息,这使得探险队队员们在长途跋涉的艰苦征程中能得到足够的休息和必要的调整。他带来的l16只爱斯基摩狗和4架坚固的雪橇在征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蒙森对探险队员们说:“现在正是南极的好季节,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既定的进军路线上,我们要设置一些补给站。南半球的冬季就要来临,我们必须暂时离开南极。” 于是,他们沿进军线路设置了7个补给站,总共存放了约3吨的补给品。其中最远的补给站距离“先锋者之家”384公里。每一个补给站都有一个高大的圆锥形雪堆,顶上插一面黑色的三角旗,它的四周还有十几面同样的旗帜,插成南北向、东西向的两条直线。而且,他们还细心地在每面旗上标着返回“先锋者之家”的方向和距离。 南极的冬天就要到了,“先锋号”载着主力队员开往新西兰,他们在那儿度过了南半球的冬天。 5个多月过去了,南极终于又出太阳了。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和4个伙伴一起,带着52只狗,驾着雪橇向南极点正式进军。 一开始,他们进展神速,但越逼近南极点道路越艰难。11月15日,他们终于登上了布满冰川的南极高原,第一次看到了裸露着的红褐色的岩石。阿蒙森兴奋地说:“我们已经越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地球与生物的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 一、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 1.古地理 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 2.气候 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随着冷凝过程继续进行,海水通过溶解作用除去了大气中的大部分CO2,不过其含量水平在新地层和地幔循环出现时产生了激烈的震荡。 二、太古宙(38-25亿年前) 1.古地理 太古宙起始于内太阳系晚期重轰击期的结束,地球岩石开始稳定存在并可以保留到现在。太古宙结束于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以甲烷为主的还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气转变为氧气丰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气,并导致了持续3亿年的地球第一个冰期——休伦冰期。 太古宙形成的地壳厚度还不大,同时尚未进行充分的分异过程。由于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此外,也有频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变质很深,再加上缺少生物化石,给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造成很大困难。 在当今大陆壳的范围内,长期处于活动不稳定状态,陆表海占绝对优势。在太古代中晚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 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亿千米。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氢和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活动周期是11年。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1、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1/6。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为什么月亮跟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由于地月间的平均距离约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1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1.图 3 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答案:AD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 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考查) 题 目: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系 (部)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学科门类 理学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陈永奇 学 号 200907074084 成 绩 2010年12 月 25日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 3 地球系统科学 (3) 4 全球化研究 (3) 5 可持续发展 (4) 6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 (5) 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5) 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5) 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6) 10 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地球各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早在10年前,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圈层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标示着从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赖以生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而且还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物质源泉。因而地球既承受着人类社会物资需要的索取,也承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的一切改造,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使人类社会全环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有科学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1] 3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1] 4 全球化研究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纪 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主要是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

南北极科普

南北极旅游常识 南北极的温度那么低能去旅游吗? 南极的绝对最低气温约-89.2℃;北极的绝对最低气温约-70℃。 但我们去旅游时是在南北极的夏季,那里的温度通常在0度左右。 有一句话:不是冷,而是风! 多大年龄的人可以去? 实际上从1岁以上的小孩到100岁的老人都可以去。 身体条件允许的人甚至可以下到冰水中去游泳。 到南北极旅行风险是否很高? 由于我们是乘船在南北极海域巡游,在海平面上,绝对没有高原反应,其风险也远远低于青藏高原。 对身体素质有何要求? 到南极由于要经过德雷克海峡,一般要求不要有心脏病或一些其他重大疾病,除此而外,到南北极旅行一般人都能前往,并不需要特别训练和强壮的身体。 到南北极旅游有多远? 实际上的里程到南极通常会达到5万多公里,到北极会达到2万多公里。 乘船前往南极洲通常从那里出发?需要多长时间? 到南极洲旅行通常都要从南美洲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乘坐邮轮前往,需要穿越德雷克海峡,到南极洲南极半岛的最短距离约1000公里,需要36到48个小时。 穿越南极德雷克海峡会不会很辛苦、晕不晕船? 天气情况和风浪的大小对邮轮穿越德雷克海峡的颠簸程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约有一半人会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时晕船。

当邮轮到了南极洲附近的海域风浪就会平缓很多。 南北极的科考站是否可以安排前往参观? 南北极有很多科考站,大多数位于海岸线沿岸或沿海岛屿,其中一些全年运营。并非所有探险行程包含科考站的探访,探险领队将在游轮巡游过程中根据天气条件和科考站的开放日程安排探访行程。 能在南极看到企鹅吗? 可以说每一个行程都能看到企鹅,取决于行程和纬度。通常我们可以在南极洲见到三到四种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巴布亚企鹅和帝企鹅(威德尔海域)。有时数量非常庞大。能在南北极海域看见鲸鱼、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吗? 观看鲸鱼是每一个旅程大受欢迎的活动,大多数情况是可以看到的,但不能确保。在南极旅游季的后期往往比前期更容易看到。 在南北极海豹通常都是很容易看到的。 能在北极看到北极熊和其他特有的北冰洋哺乳动物吗? 北冰洋的哺乳动物有海狗、斑海豹和海象。这些动物基本上都能在北极巡游活动中看到。可以说,每个旅程游客基本上都能在巡游活动中看到北极熊,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寻找北极熊是北极巡游过程中非常重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在南北极能看到极光吗 极光通常只在明朗的黑夜条件下才能看到,由于我们是在南北极的夏季前往旅行,因此,基本上看不到极光。 前往南北极旅游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北极6-8月;南极11-3月。 前往南北极旅行只能是在极地的夏季,那里的冬季寒冷而有24小时不见阳光的极夜,且

《地球上的生物》知识点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 1、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我们把它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或。陆地能为陆生生物提供充足的,但是陆地上的水分不充分,环境条件复杂,陆生生物的和多种多样。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 3、陆生植物一般有些什么结构:、、、、。 4、根的功能:。适应环境的主要特征:。 5、茎的作用。茎的形态:。 各种形态的茎都是对陆地生存(时间或空间)的适应。 请说说下列植物各属于哪种茎: 草莓:牵牛花:爬山虎: 6、叶的功能:。 仙人掌有叶吗?它用什么结构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种结构适应怎样的生活环境? 有,但退化成了叶刺。 用多汁的茎进行光合作用。 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7、许多植物的花五彩缤纷,香气袭人,能吸引昆虫拜访,帮助植物。这些花称为虫媒花。 小麦的花不鲜艳,花粉很小、很轻,依靠传播,这种花称为风媒花。像小麦这种花的特征是植物对传播花粉的适应。 虫媒花通常花冠大而鲜艳,有花蜜或有芳香,花柱膨大有黏液。 风媒花通常花粉小、数量多,柱头分叉成羽毛状。 8、色彩鲜艳的果实能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色彩不鲜艳的果实借助风力来传播种子。 9、陆生高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要有发达的附肢,主动,并, 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附肢和有防止的身体表面是它们对的适应。 10、鸟类虽然可以在空中飞行,但仍然要在陆地上、,它们是一类适应的 特化陆动物。 11、生活在北方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上会长出致密的毛,毛的很高, 以,而在夏季到来之前,皮肤则脱去部分,以适应。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适于,驼峰内有,能分解产生,它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因此它善耐,适应,号称。 12、生物之间还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他们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的变化来逃避敌人的攻击。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十分相似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这种现象称为:如竹节虫象树枝。 动物为适应栖息地的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以免受到敌害的攻击,这在生物学上叫作,如蚱蜢在青草中是绿色,在桔草中为灰褐色。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在身体上形成的鲜艳的色彩或斑纹,它可使敌害容易识别而不致受到攻击,这在生物学上称作,如蜜蜂的黑黄色彩。 13、在陆地上,还有一些动物生活在地下,如鼠,身体呈,常在地下打洞。鼠夜间 活动,白天藏于中,对农业和人类危害大。 14、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得多,水中溶解有各种和以及,变 化比较小。水生生物的结构比陆生生物。

完整word版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1 一、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概况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1、地轴、两极、赤道 地轴—①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通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垂直与赤道平面 ③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 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 赤道—地球上的最大圆,与地轴垂直。 2、经线和纬线

概连接南北两极的同赤道平行的 特形半圆圈,且都不平自成圆圈,方指示南北方指示东长度都相等(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渐短 3、经度和纬度 经纬 度的划分经度纬度 含义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 平面间的面面角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起始线(0°经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各180°以赤道为起始线(0°纬线) 从赤道向南为南纬(S), 向北为北纬(N),各90° 变化规律东经度是向东西经度是向西增大北纬向北极点方向(向北)增大 南纬向南极点方向(向南)增大 特殊经、0°、180°经线东西经分界线;赤道、南北极圈、回归线、地球概况: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平均半径:6371km。 2 纬线

20 °W、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30°60°纬线(划分高中低纬) 作用划分半球 20°W 向东至160°E为东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赤道划分南北半球;低、中、高纬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划分 定距离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 水平距离约111千米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的 水平距离约为111千米 定位置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定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经度与纬度图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B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 A、5.0 B、6.0 C、7.0 D、8.0 D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C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3.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C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B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5.Rodinia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D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6. A、二氧化碳 水、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氧气 D、氧化铁

B 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7.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B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A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A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10.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D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11.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B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12.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13.极端环境不包括()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地理与地磁南北极

No.2 讨论:帮帮忙,关于地理北极和地磁北极问题,地理图册上和物理上讲得怎么不一样? ●北磁极和地磁北极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地图上北磁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而物理中的地磁北极却在南极附近?难道地图上有错误?! ●浦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功爱写过一篇文章,对此事有具体论证,现转录如下,希望有所借鉴。 ●日前,正在念初二的儿子拿出八年级物理课本(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2002年6月第七次印刷)问我:地磁北极和地理北极相反吗?细看课本第33页有一幅示意图,将地磁南极画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画在地理南极附近。我询问了一些学校的高中学生:地磁北极、地磁南极和地理北极、地理南极相反吗?他们答曰:是的。 ●为慎重起见,又在上海图书馆查了《大

英百科全书》和《大美百科全书》。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有插图说明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理南 极和地理北极附近(英文1985年版见17卷540页、中文版见584页);在《大美百科全书》中,也明确指出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理南极 和地理北极附近(英文版见18卷101页、中文版见58页);1980年时地磁北极约在北纬76度54分、西经101度42分附近,地磁南极在南纬65度30分、东经139度12分附近(见《大美百科全书》英文版22卷324页、中文版248页)。在版本更新的英文微软百科全书(1997年)中,对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也有明确的定义和插图说明。 又在因特网上进行查询,键入“magnetic north”,查到了许多与地磁北极有关的网页和网站。当然答案也是明确的:“magnetic north”(地磁北极)在加拿大!又到位于浦东金桥的中国极地研究所请教有关专家。据中国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目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亚欧大陆分布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 A、温带森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苔原带 2、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表现在: A、沼泽地植物叶片大,叶面覆盖着蜡层 B、碱蓬的生长反映了酸性土壤的环境 C、苔藓、地衣的生长反映了寒冷、干燥的环境 D、猴面包树的生长反映了干湿分明的热带环境 3、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D、热带雨林地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5、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 A、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后,又无机物形式进入周围环境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体中 C、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对岩石的破坏 D、生物在呼吸和分解过程中能把能量输入环境 6、根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正确模式应该是: A、化学能→太阳能→热能→环境B、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C、太阳能→热能→化学能→环境D、化学能→热能→太阳能→环境 7、我国南方应“多养山羊”的经济意义在于: A、可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消耗 B、更能保持生态平衡 C、便于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级关系 D、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气候和自然带的影响属于: A、纬度地带性因素 B、经度地带性因素 C、垂直地带性因素 D、非地带性因素 9、造成南美洲南纬40°以南的东西两侧大陆水平自然带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高考地理-压轴题之岩石圈物质循环-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压轴题之岩石圈物质循环 F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触类旁通】 (2017河北省廊坊市高三上期末)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 的快速下移,在坡脚或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土堆。而在悬崖坡上的岩石,因风化而发生崩落,裂接下来的物质沿山坡流动,最后在山脚下稳定的地方堆积下来,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称倒石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倒石堆和倒石锥两者相比较() A ?都有一定分选,高处石块小,低处石块大B?倒石堆由崩塌形成,快速堆积,无分选C?倒石堆从堆顶到堆底,石块从小变大 D ?倒石锥和倒石堆物质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 2?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典 例】 怎阳能* (2016江苏卷)

作用,能够表示倒石锥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其相关地理事物的是( A ?②,甲 B .④,丙 C.⑥,丁 D ?⑧,戊 (2017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末)“种地非良田,观赏如画卷”的砒砂岩,是一种隐藏在黄土高原 上的特殊岩石。它岩层松散,异常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生命如遇砒霜之毒,故称砒 砂岩。它的色泽斑斓绚烂,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所以当地老百 姓管它叫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砒砂岩分布区目前外力作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全年都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B ?春季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的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 ?自东南向西北侵蚀作用越来越弱,风化作用越来越强 4?把砒砂岩分布区变毒”为宝”宜采取的措施有() A .建立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业 五花肉"。读砒砂岩分布示 ) 蔭愛土砒砂岩 吕萌知砂岩皿携更砒 砂岩〔側站 —河 肯驛线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 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 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海平面) 补充:岩石圈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8、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地表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9、“人类纪”的涵义: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同组成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人类具有不可比拟的能动作用。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 10、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作为热源,通过海洋表面温度(SST)加热大气,SST及其变化成为调控气候,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