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先民的家园 教案

《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

第一课时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课程标准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析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导入历史的概念。那么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我们又是

如何知道的?由此,引出古人类遗址,进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授:

利用视频介绍北京人并提出问题:

一、北京人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通过古猿、北京人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得出。)

3、北京人的生活

通过图片、视频及其截图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⑴使用打制石器(介绍旧石器时代。)

⑵使用天然火(说出火种的来源,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火的意义。)

⑶过群居的生活(根据图片资料和阅读卡等材料分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活动:找错误

二、山顶洞人

利用山顶洞人复原图、山顶洞人的骨针与饰品、及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想象图等与北京人进行比较提问: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这种进步说明了什么?

从外貌特征,火的使用情况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说明人类在进化、在发展。课堂小结:

请大家根据视频和课文内容来完成图表。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北京人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

距今时间70万-20万年3万年

外貌特征面部保留某些猿的特征与现在人基本相似

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为主。掌握磨制和钻

孔技术

用火情况天然火人工取火

生活群体群居氏族

作业布置:

作业本P74~75

◇板书设计

一、北京人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3、北京人的生活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使用天然火

⑶过群居的生活

二、山顶洞人

第二课时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教学目标】

教学札记知识目标:

1.了解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2.知道新石器时代新在哪里。

3.理解原始农业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

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我国农业村落的特点。

【预习导学】

1.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2.结合古西亚村落想象图,说说这个村落人们生活的特点(从吃、住、

用等方面说明)

3.他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通读教程,完成上述三个问题,大体上了解本课的主要

知识框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的出现)【课内研讨】

1.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你说出两方面的表现。

2. 举例说明我国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特点。

教师活动: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工具也不断的改进,从而把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带入了新石器时代。那么,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较,新在哪里呢?

2.工具的改进,又推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为人类的定居创造了条件。我国是历史上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那我国当时的居民的有时怎么样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呢?(学生结合教材100-101页资料讨论完成)

【当堂巩固】

根据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情况,对比一下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特特点的异同,填写下表。

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家庭作业】

作业本:P76-78

八年级美术《变迁中的家园》第1课时教案详案

八年级美术《变迁中的家园》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2、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 3、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4、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 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家园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素描风景画的绘画步骤和技巧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进入活动 1、听费翔的《故乡的云》这首歌,引出本课主题“变迁中的家园”。 2、体验诗中古人对家乡的情感。 二、发展活动 1、与学生交流戴南的“今天”和“昨天”。 2、通过展示不同的建筑物,请学生总结: a.今天的建筑物——别墅、公寓和公共设施 特点:美观、舒适、实用,健康 b.昨天的建筑物——土坯房、茅草房,露天厕所 特点:简陋、拥挤、不合理,不卫生 3、请学生谈谈戴南巨大变化的因素,激发描绘家园的欲望。 4、复习“透视原理” 三、拓展活动 1、欣赏风景素描画,就其中的一幅重点赏析。 2、学生观看风景速写视频,了解作画步骤和简单的作画技巧。 四、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练习,提出作业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活动 1要求各组成员互相欣赏和评价,评选出5-10名“最佳家园表现师”,5-10名“最佳家园设计师”和5-10名“优秀临摹师”。 2、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作品。 六、家庭作业 1、通过诗歌、摄影,绘画等形式感受并记录家乡的变化。 2、观察学校各处的景点,下节课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七、教后记 1

美术教案《变迁中的家园》学习资料

教学(苏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课题:3.变迁中的家园主备人刘红枣庄市第23中学 版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年级:八年级(上册)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上两课进行了风景画欣赏、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体验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旧建筑的欣赏,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风景画的作画步骤和表现方法,尝试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尝试运用多种速写语言表达对建筑和家乡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变迁中的家园》、实物展台、铅笔、画纸。 学具:家乡景观照片、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铅笔、彩色铅笔、水粉笔、炭笔、画纸等)。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欣赏导入(2分钟)优美的音乐中,课件中展示台儿庄的 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筑风景. 课件演示:台儿庄的旧容新貌 师问:你能认出这是我们身边的什么 地方吗? 学生领略台儿庄的旧 容新貌,在教师的引导 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 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 各色建筑物,为后面创 作做好铺垫。 (1)学生通过 欣赏画面,引导 学生细致观察, 在优美的环境 中,进入学习。 (2)相互交流, 共同学习。

2021年八年级美术 第3课 变迁中的家园教案 苏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教案苏少版【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领域:互相学同,互相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埋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贯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家园的资料、图片、教学常规用具,协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或六人活动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家园的资料,初步了解家园变迁的历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的家园进行较深层次的了解。观看周围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家园,并有自己的观感。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师:据科学家们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地球和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一样,都是由宇宙中的巨大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是一个沸腾的热度极高的岩质和水汽的混合体。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惭惭地冷却下来,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密闭的地壳,水蒸气冷却后成了今天的海洋。我们从2亿年前的化石中知道,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细菌,然后又逐渐演化出蓝绿色藻类植物。这些植物释放出氧气,氧气从海中逸出,迸人大气层,并形成了臭氧层。这个臭氧层隔开了太阳释放出来的致万物于死地的辐射,形成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庇护着生命向陆地和空中发展,至此,生命发展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大约在6亿年前,生命的演化出现了早期的水母、珊瑚等。4?5亿年前,有了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

《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 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目标:相互学习,相互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干涉,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目标: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变迁中的家园》水彩笔、麦克笔、彩色铅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畅谈感受(5分钟) 在优美的音乐中,课件中展示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筑风景,让同学们看到常州的旧容新貌,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色建筑物,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 师问: 你能认出这是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吗?你觉得这些图与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技法上的不同;角度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体会出生活的巨大变化,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了对家乡美的情感教育。 2、归纳知识化解难点讲授方法(10分钟)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取景与构图 3、教师示范板演步骤显示重点(5分钟)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同步测试: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

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见学生用书P84]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__一万年前__。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__栽培__了某些野生植物,__驯养__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__农业__和__畜牧业__逐渐产生了。 (4)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__中国__、__印度__、__西亚__、__中美洲__和__欧洲__。 (5)意义: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②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 ④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出现原因: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__磨光__。 (2)新石器的特点:磨制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的意义: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新石器时代的含义:这种以__磨制石器__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__新石器时代__。 (5) 3.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__西亚地区__(约旦河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__农业聚落__。 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 (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①时间:距今9 000年前后。 ②地点:__长江__和__黄河__的中下游以及__辽河流域__。 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安排得井然有序。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word教案1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

(4)教师提问:你们在作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特别难画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一些在快速作教学评价建议画中产生的问题。 (5)带着问题一起研究:变迁中的家园应怎样表现。 3.图解图构,解决问题。 (1)媒体呈现城市老照片一幅,学生寻找离视线最近或最重要的建筑部分,讨论应该如何表现? (2)教师图解照片,对照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前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速写是另一种记录方式,与摄影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我们全部记录,而是把最具特色和你认为最重要的 部分有层次和有节奏地记录下来。 4.速写表现,连接展示。 (1)教师要求学生用黑色卡纸、白色油画棒,运用速写的方法表现家乡的建筑。 (2)全班的同学连接展示,过去的房屋放在前面,现在的房屋接在后面。 (3)师生共同欣赏、评价自己家乡从古城至新城的变化。 5.课后延伸,引发思考。 课后网上搜索家乡的变化,可为自己居住的新城市建设提点建议,也可以运用所学的速写表现方法,时常记录家乡的变化。 第二课时 分析讨论面对美景,我们如何记录?旅行速写可以记录我们的感受、见闻,非常形象地告诉朋友你去过的地方。 多样记录 运用水彩的透明,记录了功能合理、造型别致、环境优雅的东郊别墅,透过溥溥的空气,你可以嗅到太阳的味道。 运用素描的方式,认真的记录了大树茂盛的生机。边走边画,边画边记。我们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随时随地地在速写本上留卜记录。 小镇上飞翘的屋檐,石砌的台阶,弯弯的拱桥,你可以用线勾勒,也可以用素描描绘,还可以用色彩淡淡记录,表达你对景物的感受。 你更喜欢用哪种方式表达对景物的感受?静物绘画中的铅笔 淡彩技法一样可以用来表现景物,淡淡 的色彩使得画面清新愉快。 风景速写时间短、快速,强调了作品对景观感受的记录,给人的感受是新鲜而明快的。 独特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美景。讨论思考

第3课 变迁中的家园

变迁中的家园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画系列中的第二课,课的主题是建筑——家园,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各类速写淡彩为主。通过对建筑风景的观察、体验,发现建筑中的节奏美、秩序美。通过对速写的学习,学会用最简单的工具描绘和记录生活中建筑和家园的变化,表现建筑之美。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和分析各类建筑风景和建筑风景速写,感受作品中不同建筑的变化和风格,体会不同绘画速写的表现风格。 了解——了解和认识不同绘画风格速写中的工具应用和表现技法,体会不同建筑物场景中建筑的节奏变化。 体验——体验不同风格建筑风景速写中的疏密节奏,感受景物构成和技法表现的艺术之美。 应用——学习和运用最简单的绘画工具表现建筑场景,掌握近、中、远景的构图变化。 创造——选择工具、运用构图、确定主体,尝试用自己的表现方法表现眼中所见的建筑之美,大胆采用虚实变化和特殊构图来表现和反映建筑最美的一面。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图解的方式分析建筑风景画中的景物变化,绘画中的表现变化,及线条、色彩运用的变化。感受建筑风景画中虚实、节奏的绘画语言,学会用画笔记录建筑。 第二课时:了解不同工具材料表现的速写风格,寻找速写作品中共同的艺术风格——简约、明了,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完成建筑速写作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和体会速写中建筑风景的艺术表现,了解和体会建筑风景速写中的节奏和配景变化。

技能目标:学习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家乡,学习建筑速写中虚实、节奏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之美,体会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对家乡的情绪及其以速写表现与情感、情绪结合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速写的基本表现技法及建筑风景画中建筑的节奏和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样速写语言表达对建筑和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各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景图片,各类用不同工具创作的建筑风景速写作品。同一地点,不同时代的建筑变迁和景色变化的图片。各类速写工具,白纸。 四、教学内容要点 1. 建筑风景中的绘画元素。 房子、建筑物无疑是建筑风景画的主体元素,除此之外,因建筑环境的不同,作品中树木、山川、河流等景物的配置也各不相同。建筑的风格、环境决定了整幅作品的主题表现。 2. 建筑风景画的艺术表现元素。 在建筑风景作品中,绘画工具使我们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

原始先民的家园 教案

《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 第一课时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课程标准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析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导入历史的概念。那么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我们又是

如何知道的?由此,引出古人类遗址,进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授: 利用视频介绍北京人并提出问题: 一、北京人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通过古猿、北京人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得出。) 3、北京人的生活 通过图片、视频及其截图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⑴使用打制石器(介绍旧石器时代。) ⑵使用天然火(说出火种的来源,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火的意义。) ⑶过群居的生活(根据图片资料和阅读卡等材料分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活动:找错误 二、山顶洞人 利用山顶洞人复原图、山顶洞人的骨针与饰品、及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想象图等与北京人进行比较提问: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这种进步说明了什么? 从外貌特征,火的使用情况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说明人类在进化、在发展。课堂小结: 请大家根据视频和课文内容来完成图表。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北京人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 穴 距今时间70万-20万年3万年 外貌特征面部保留某些猿的特征与现在人基本相似 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为主。掌握磨制和钻 孔技术

8.1 原始先民的家园(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早期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下列哪个遗址中找到证据?() A. 蓝田人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约生活在一万八千年以前 B. 模样基本同现代人一样 C. 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首次发现。以下是研究河姆渡文化的一些资料: ④关于河姆渡的传说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上述资料属于研究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根据上述实物资料,能证明的史实是()。 ①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②河姆渡居民具备生产黑陶的技术 ③河姆渡居民开始了家畜饲养 ④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是()。 A. 生活习惯 B. 生产工具 C. 劳动技术 D. 自然条件 7.老师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列几幅图片,据此判断,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 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 元谋 B. 半坡 C. 北京 D. 河姆渡 9.王老师去年寒假时外出旅游,在一处博物馆里,他看到下图所示的远古人复原头像,你知道他是在以下哪 座城市旅游吗?() A.昆明 B.成都 C.西安 D.北京 10.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word教案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2.:互相学同,互相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3.: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埋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贯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家园的资料、图片、教学常规用具,协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或六人活动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家园的资料,初步了解家园变迁的历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的家园进行较深层次的了解。观看周围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家园,并有自己的观感。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 第二课时 ●拓展活动: a·欣赏教科书上作品。理解《校园实景图片》的透视关系,理解《遥看姑苏城》的俯视画法,埋解《故乡的云》的仰视画法。 b·认真研究教科书上的画有哪些观察视角和绘画方法,想一想,自已还可以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c·构思,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构图和方法来表现家园,想表达什么时期和地方的家园,周围有什么样的景色来衬托。

d·学生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组图表现家园的变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延伸活动: 试一试用手工制作工具或是废旧材料表现一下家园,说不定会有很特殊的效果。 ●评价活动: 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横向连接排列,组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互相欣赏和 评价。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家园设计师"和"最佳家园表现师",并评出十幅"最 佳设计方案"。 【教后记】

变迁中的家园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教学设计 备课内容 变迁中的家园造型·表现教学班级八年级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画系列中的第二课,课的主题是建筑——家园,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各类速写淡彩为主。通过对建筑 风景的观察、体验,发现建筑中的节奏美、秩序美。通过对速写的学习,学会用最简单的工具描绘和记录生活中建筑和家园的变化,表现建筑之美。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和体会速写中建筑风景的艺术表现,了解和体会建筑风景速写中的节奏和配景变化。 技能目标:学习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家乡,学习建筑速写中虚实、 节奏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之美,体会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对家乡的情绪及其以速写表现与情感、情绪结合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速写的基本表现技法及建筑风景画中建筑的节奏和结构之 美。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样速写语言表达对建筑和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各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景图片,各类用不同工具创作的建 筑风景速写作品。同一地点,不同时代的建筑变迁和景色变化的图片。各 类速写工具,白纸。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 第一课时 1. 比较欣赏,导入新课。 (1)媒体呈现古城风貌录像片段,学生欣赏。 (2)录像定格图像,要求学生讨论:城市古建筑有哪些特点。(3)教师总结,古老又朴素的城市建筑风貌,体现了城市的古朴之美。 (4)继续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教师提问:现在的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进入课题。 2. 限时作画,提出问题。 (1)媒体呈现古城与新城的两张图片,要求学生从色彩、建筑式样、高低错落以及疏密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从过去到现在,家园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摄影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家园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画笔来记录这些变化,这种记录方式我们通常称作速写。(3)再次欣赏古城与新城的照片,教师要求学生在3分钟时间内有选择地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方式记录城市的建筑。 (4)教师提问:你们在作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特别难画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一些在快速作教学评价建议画中产生的问题。 (5)带着问题一起研究:变迁中的家园应怎样表现。 3. 图解图构,解决问题。 (1)媒体呈现城市老照片一幅,学生寻找离视线最近或最重要的建筑部分,讨论应该如何表现? (2)教师图解照片,对照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前景、中景、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西亚,懂得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过程与方法: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及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课的知识点都做了铺垫。其次,七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对知识点已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总结分类的能力欠佳,因此,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指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一、新课导入 【展示】ppt给出一组现代和远古相对应的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农作物和家禽的演变,让同学们去组队, 【提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疑问“走访元史的农业聚落”(揭示新课题) 二、新授过程 (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活动】阅读教材第100页,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师】PPT出示:“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2-1-c-n-j-y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完成问题。 【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答案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常州老房屋和现代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家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变迁中的家园》;水彩笔、麦克笔、彩色铅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畅谈感受(5分钟) 在优美的音乐中,课件中展示常州的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筑风景,让同学们看到常州的旧容新貌,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色建筑物,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 师问:你能认出这是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吗?你觉得这些图与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技法上的不同;角度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身边房屋的变化,体会出生活的巨大变化,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渗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整理的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常州老房屋和现代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家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变迁中的家园》;水彩笔、麦克笔、彩色铅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畅谈感受

变迁中的家园

变迁中的家园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和体会速写中建筑风景的艺术表现,了解和体会建筑风景速写中的节奏和配景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家乡,学习建筑速写中虚实、节奏的表现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之美,体会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对家乡的情绪及其以速写表现与情感、情绪结合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速写的基本表现技法及建筑风景画中建筑的节奏和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样速写语言表达对建筑和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寻找从山村到城市的各类具有强烈特征的建筑风景照片和美术绘画作品。 各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景图片,各类用不同工具创作的建筑风景速写作品。同一地点,不同时代的建筑变迁和景色变化的图片。各类速写工具,白纸。 1. 建筑风景中的绘画元素。 房子、建筑物无疑是建筑风景画的主体元素,除此之外,因建筑环境的不同,作品中树木、山川、河流等景物的配置也各不相同。建筑的风格、环境决定了整幅作品的主题表现。 2. 建筑风景画的艺术表现元素。

在建筑风景作品中,绘画工具使我们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工具,作品中节奏、疏密、虚实的艺术表现变化是重要的元素。通过建筑的高低层次表现节奏,通过建筑的聚集和疏散,或建筑质感中的砖石、瓦、窗,表现疏密变化;通过虚实表现建筑的空间。 3. 建筑风景画的“记录”角度。 绘画中的速写是生活中的视觉日记,记录了建筑风景中的点点滴滴,可以是全景,也可以是一个建筑局部或是一个特殊角度下的建筑场景。任何建筑的信息都可以成为速写的题材。 4. 建筑风景速写中,工具的变化和作品的表现。 不同的绘画工具对建筑速写的表现会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工具可以是铅笔、钢笔、碳条、毛笔、水彩、油画等。由于速写时间短,以及其是对景观感受的记录和视觉感觉的快速表达,因此,速写的画面总是新鲜而明快的。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学设计 平湖市乍浦初级中学姜敏健吕春颖王其华 2013.5.21 一、【课标解读】: 课标: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解读:1-1-4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2-1-1 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生活岁月称为“史前时期”,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课文以考古成果和科学推断为依据,生动地展示了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力争从时间、空间和生活三个维度重现人类逝去的岁月。从中也反映了几种基本观点,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地图和图表,知道北京人的出现及其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各自的特征,理解新石器时代“新”的含义;把握世界上最早的农业部落出现的地区,以及中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的区域。 2.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 3. 能列表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2.学会列表归纳、对比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2. 提高学生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对待自然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变迁中的家园

变迁中的家园 赣榆县初级中学 闫力 美术学科 教材分析:《变迁中的家园》一课是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的延伸,将学生的视线有目地引向建筑物的绘画中,通过家园的变迁,认识建筑之美,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并用手中的画笔表达理想家园。 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 教学目标:认知领域: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 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技能领域: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 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领域:通过对赣榆县新旧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 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家园。 创新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 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表带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家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照片、铅笔、素描纸 学具:2B铅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赣榆历史》 2、我们的赣榆县县城是个有着2000多年文化历史的沧桑老人了,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存在了,在时间的变化中,有很多东西逝去了,同时又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东西,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赣榆现在的青口大街(图片展示)。

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新旧赣榆的感受吧 (以前的房子破旧,砖瓦建筑不够牢固,房子格局有点乱,不好看,不够整齐。现在的建筑高大美观,结构更牢固,楼房林立,体现了我们县城的繁荣。也 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园也越来越美丽了!)我们的学校是个拥有36岁的校龄了(原青口二中于1976年建校,至今经过两次搬迁),那你知道刚刚建校时是什么样的吗?(出示图片)这是第一次搬迁时的学校,请看,这是现在的校园(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来谈谈对学校的感受呢! (以前的学校较小,整排整排的、建筑高度不高,现在的建筑高大美观,结构更牢固,校园更漂亮。) 导入课题:“看了这么多的图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变迁中的家园。”(板书:变迁中的家园) 二、感受家园 1、欣赏本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主要是江苏省几个熟悉的几个景点建筑,有南京的古楼、苏州的几个公园等) 上述图片中挑选出三张不同角度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叙述出欣赏家园可以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审美角度出发。 平视:亲切,身临其境 俯 视: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心胸 开阔。

2021年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共2篇)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共2篇) 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的变迁中的家园说课稿,欢迎大家 ___。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家园,教材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筑图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画家园,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上一课进行了校园风景的写生,为本节课的再创作打下了基础。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和 ___,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工具表现建筑物。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常州老房屋和现代建筑的欣赏,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透视规律来描绘家园。 教学难点:透视在建筑物中的表现。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

2020春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一框原始先民的足迹同步测试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一框原始先民的足迹[见学生用书P82]

1.古人类遗址 (1)考古的价值与作用: ①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__认识自己的起源__的一个重要途径。②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__进化说__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__生活区域__与__生活状态__。 (2)成果: ①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__打制工具__。②考古学家根据骨骼遗骸化石,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__生活环境__,想象他们的__生活方式__。2.旧石器时代 (1)特点:制造和使用__打制石器__。原始先民用砾石__打制出粗糙__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__打制石器__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__二三百万年__的历史了。 (3)含义:使用__打制石器__的时代,称为__旧石器__时代。 (4)代表:今天北京__周口店__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__制

造工具__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__特有的劳动本领__。 3.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地点:距今__70万—20万__年;北京__周口店龙骨山__的洞穴中。 (2)生活环境:周口店一带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气候温暖而湿润。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__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__和__猎取动物__来获得食物。 (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__粗糙的石器__,把树枝砍成__木棒__,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5)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过着__群居__生活。 ①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生活环境险恶,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生产工具原始、粗糙,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②特点:人们__共同劳动__,共同__分享劳动果实__。 (6)火的使用: ①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__灰烬堆__。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__控制__和__管理火__的技术。 ②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__体质的发展__和__脑的进化__,大大提高了人类__适应自然环境__的能力。 4.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变迁中的家园老房子(教案)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老房子》教案 常州市同济中学孔德颖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变迁中的家园》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3课,这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描绘家园,是前一课描绘自然风景的延续。家园的变迁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城市发展的进程里,老房子以它独特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激起人们对它的怀念。因而我将其内容分为临摹和写生二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以常州本土文化为背景, 通过欣赏建筑的变化来体会家乡的变化,在前一课已初步掌握平行、成角透视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用钢笔线描方法描绘老房子,表现对过去家乡的印象,表达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是欣赏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一课。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今昔家园的照片和画作,了解变化了的城市发展,基本掌握用钢笔线描方法写生老房子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提炼、取舍、概括的方法构图,体现老房子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画面效果。再通过讲述老房子的有趣故事,回忆童年时光,抒发爱家的情感。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的感悟,体验写生的乐趣。 从本单元内容来看,本课既是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绘画题材的延续,从以树木、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美景过渡到表现建筑的风景画,又为第4课《以刀代笔》收集创作素材,实现从笔法到刀法的转变。同时,本课在美术知识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小学美术《老房子》——门、窗、墙的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同时也为高中美术鉴赏《中国建筑的形式》——园林、宫殿、民居等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美术第6册第16课中学习了老房子的画法,同时也了解了关于门、窗、墙的一些组织结构知识,在前一节课房屋的透视知识的学习中,基本掌握了画房屋的两种透视方法,并通过对课本中画作的临摹了解了一定的构图知识,可以进行房屋的线描写生训练。同时,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功底,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粗细、疏密、虚实、刚柔等不同的钢笔线条进行表现。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今昔家园的照片和画作,了解变化了的城市发展,基本掌握用线描来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