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为危机的一种解释的局限性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为危机的一种解释的局限性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为危机的一种解释的局限性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为危机的一种解释的局限性

一、明斯基时刻

除凯恩斯外,似乎没有任何经济学家能像刚刚去世的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那样从2007-2008年金融危机中如此获益。次贷市场崩溃的2007年8月被贴上了“明斯基时刻”的标签,许多人也将金融体系的崩溃视为对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费里和明斯基(Ferri and Minsky),1992;[1]明斯基,1993)[2]的一种肯定。

例如,2007年8月,次贷市场崩溃后不久,《华尔街时报》就将一整个首页版面用来介绍明斯基的理论(拉哈特(Lahart),2007)[3]。2007年11月,一位保守的金融经济学家领军人物查尔斯·克罗米里斯(Charles Calomiris)[4]联同美国企业研究院,为主流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V ox EU博客撰写了一篇文章,认为明斯基时刻尚未到来。尽管克罗米里斯辩争该时刻的性质,明斯基及其非正统理论观点仍是讨论的焦点。2008年9月,《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Matin Wolf)公开支持明斯基:“是什么发生了异常?长话短说,明斯基是对的。”[5]《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5]于2009年5月发表一篇题为“重读明斯基之夜”的博客,而这也是他在伦敦经济学院所做的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演讲第三场的题目。[6]

二、明斯基理论真的能解释此次危机吗?

明斯基充满智慧的贡献理应受到广泛认同。作为一名有着深邃洞察力的理论家,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金融推动繁荣泡沫及其破灭的倾向。而此次危机也印证了他的许多观点。本文也认为,明斯基理论只是为当前危机提供了一部分,并不是完整的说明。

讨论中本文将重点聚焦在对危机的解释持对立观点的进步经济学家:一方面,列维研究所(Levy Institute)的经济学家简·克雷格尔(Jan Kregel,2007,[7]2008a,[8]2008b[9])、查尔斯·惠伦(Charles Whalen,2007),[10]以及兰德尔·雷(Randall Wray,2007,[11]2008,[12]2009[13])争辩道,此次经济危机是一个典型的明斯基危机,是能够用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进行充分解释的纯粹金融危机;另一方面,是持新马克思主义(New Marxist)观点的福斯特和麦克切斯尼(Foster and McChesney,2009)、[14]持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以下简称SSA)观点的科兹(Kotz,2009),[15]以及持结构凯恩斯主义(Structural Keyensian)观点的帕利(Palley,2008a,[16]2009[17])。后一种观点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探求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分析方法与前一种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结构凯恩斯主义观点追根溯源,将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底特律条约》下增长模式的弃用,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的采用。①该观点的本质是认为,1980年后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依赖于债务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来填补由工资停滞和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平等造成的总需求不足。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解释了金融市场如何填补以及如何以超合理预期水平弥补此不足。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论证的机制是理解新自由主义时期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并非全部。新自由主义模式总是不可持续且将逐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作用就是解释为何新自由主义总是比预期中的走得更远。

通过赋予明斯基金融创新机制、金融不受管制、管制规避和对金融风险不断提高的偏好以极大的自由,政策制定者(如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延长了新自由主义模式的生命。他的做法所引发的消极影响直到最后才显露出来,即当金融市场最终达到极限之时危机更严重、爆发更剧烈。如果没有金融创新和金融不受管制,早在10年前新自由主义模式或许就已陷入没有金融危机的停滞。

金融创新及其不受管制扩大经济力量和金融业向各部门渗透的过程被冠以“金融化”(见帕利(Palley),2006b[18])的名称。金融化是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同新马克思主义和结构凯恩斯主义关于新自由主义下工资与收入不平等经济政策导致需求不足理论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关于此次危机的解释与政府开出的应对危机的政策处方关系重大。假如此次危机只是一场“纯粹”明斯基危机,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仅是对金融体系进行重新规制,将投机活动和过分偏好风险置于合理范围之内。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也正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Geithner)和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19]建议采用的方法。他们认为金融过度是唯一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经济就能实现正常增长。

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结构凯恩斯主义对此次危机的“金融化”解释则更为悲观。为保证经济稳定性,金融管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是说金融是引发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也不是说只要实现了充分就业就能恢复增长。

三、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存在一种趋向金融不稳定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可以概括为:“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失败之母。”或者“成功是金融过度之母、失败之母。”

明斯基的理论框架是一种建立在两个不同周期性过程基础上的、演化的不稳定性。第一个周期可称为“标准明斯基周期”,第二个可称为“超明斯基周期”。

标准明斯基周期关注融资秩序模式的演变,描述企业与家庭收支平衡表中暴露的金融脆弱性现象。该周期始于“套利金融”,此时借贷者预期收入足够偿付利息和贷款本金;当收入只够偿付利息时,该周期进入“投机金融”阶段;最后,该周期以“庞兹金融”结束,该阶段债务人收入不足以偿付利息且只能依赖于资本收入来偿还债务。

标准明斯基周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心理学的商业周期理论。经纪人逐渐变得乐观,表明他们开始看好资产和联合收入流的估价,并在形势将一直向好的信念下愿意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这种乐观心理对债务人、债权人及市场各方而言都是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市场准则被逐步淘汰的危险越来越高。

在商业周期扩张引发“商业周期消失”的讨论方面,乐观情绪的日益上涨过程非常明显。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经济”以开启一个生产率持续加速增长时代为标志,从而消除商业周期的言论曾一度盛行。21世纪前10年又出现了认为中央银行通过基于理论上对经济现实的新理解来改进货币政策,从而熨平商业周期的“大稳健”理论(Great Moderation)。上述观点构成了印证标准明斯基周期的旁证。此外,这些言论对管制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都产生了影响。例如,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2004)[20]本身就是“大稳健”理论的信奉者。

标准明斯基周期存在于各商业周期中,作为补充,超明斯基周期则跨越数个商业周期。超明斯基周期是一个改变商业制度、政策制定惯例和包括管制的市场治理结构的过程。这些结构对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性是关键的,费里和明斯基(1992)[1]称之为“遏制制度”(Thwarting Institutions)。

制度的破坏与转型过程耗费数个标准周期,从而使得超周期相对标准周期而言会经历更长的时间。二者同时进行,因而每个标准周期中制度破坏与转型都能得以继续。然而,当超明斯基周期破坏了经济的“遏制制度”时,就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甚至会威胁到经济的生存力。在这些危机中,经济经历了较为有限的金融膨胀—破灭周期。一旦爆发了全面经济危机,就进入了遏制制度重建阶段——正如目前所处的建构新规章制度时期。

从分析方法角度看,超明斯基周期可被看做是允许该体系中存在日益积累的金融风险。周期涉及“规制放松”与“风险水平提高”的双重发展,这也提高了风险供需水平。

管制放松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察。第一个方面是规制俘虏,借此制度可以规制,减少过度

风险偏好。在过去的25年间,当华尔街加速其游说努力并同美联储、证券与外汇委员会和财政部等规制机构大玩猫捉老鼠游戏时,上述过程就显露无遗。

第二个方面是规制松懈。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监管者同投资者一样受到记忆丧失和对历史重新解读的限制,因此,监管者也忘记过去的教训而轻信商业周期消亡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认为事情已发生改变且规制已无必要的条件下倾向于削弱规制。这些做法有其意识形态基础,正是通过诸如“大稳健”及自我规制可行性等理论,经济学家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第三个方面是规制逃避。通过规制逃避,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中被大大提高。由于已成文规制条文中未涉及最新的金融产品及实践,因此金融创新逃避了规制。

伴随着规制俘虏、规制松懈和规制逃避过程的是债务人所承担风险的增加。第一,金融创新产品使得债务人能够承担更多债务。例如房屋净值贷款,以及偿付初期利率低,之后利率提升到较高水平的抵押贷款。

第二,市场参与者也存在逐步的记忆丧失问题,使其愿意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因此,时间的流逝导致了对之前金融危机的遗忘,这也触发了对风险的偏好。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对购买股票十分谨慎,而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却成为了股票的热衷投资者。

文化发展过程中风险偏好的变化也十分明显。电影《华尔街》中,作为“贪婪是个好东西”文化缩影的虚构人物戈登·杰科(Gordon Geck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的例子还有:当日交易中作为娱乐的一种形式的投资的出现;以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为代表的电视名人的出现;以及将房屋所有权的功能解释为不仅提供居住场所,而且提供投资机会的态度的转变。重要的是,关于风险和记忆流失的态度转变对市场双方(即债务人和债权人)而言都有影响,以致市场准则蜕变成为在遏制过度热衷风险方面毫无效果的保护机制。债务人和债权人携手共同陷入了危机的深潭。

金融不稳定假说背后的理论架构是简明且吸引人的。该假说融合了制度、演化动态及利己主义和人的易错性。根据历史经验而言,金融不稳定假说能够很好地解释过去30年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经历了三个商业周期(1981-1990年,1991-2001年以及2002-2009年)。每个周期均由一个标准明斯基周期为标志,其中债务人和债权人承担日益增长的金融风险;而整个时期又构成一个超明斯基周期,其中涉及金融创新、金融去监管化、规制俘虏和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转变。

明斯基的支持者如克雷格尔(Kregel,2007,[7]2008a,[8]2008b[9])、惠伦(Whalen,2007)[10]和雷(Wray,2007,[11]2008,[12]2009[13])认为,金融不稳定假说似乎为当前危机做出了一种全面的、完整的解释。过去的25年中,借贷和风险偏好实现了巨幅增长,从而在个人及系统层面上提高了金融脆弱性。超明斯基周期的运转逐渐侵蚀了保护此体系的遏制制度,同时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在庞兹骗局影响下,房地产泡沫覆盖了整个银行体系,并在华尔街引发了草率的风险承担行为。2006年中期住房价格攀升到峰值和2007年次贷抵押市场爆发危机时,银行体系和华尔街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四、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以及结构凯恩斯主义对此次危机的解释

明斯基关于此次危机的解释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普遍关注。而新马克思主义(福斯特和麦克切斯尼(Foster and McChesney,2009)[14])、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科兹,2009)[15]和结构凯恩斯主义(帕利(Palley),2008a,[18]2009[17])的解释则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实体经济。

福斯特和麦克切斯尼(Foster and McChesney,2009)运用巴兰一斯威齐(Baran-Sweezy,1966)[21]的垄断资本分析模式来解释此次危机,认为此次危机代表了向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历史趋势的回归。科兹(2009)则采用与福斯特—麦克切斯尼方法十分类似的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分析模式。二者均认为此次危机是由近30年来工资停滞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引发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增长模式与资本积累之间存在矛盾的表现。此次危机中金融扮演了重要

角色,因为最初金融助长了需求的增长,并抵消了新自由模式下的工资停滞趋势。

由帕利(2008,2009)发展了的结构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在许多方面拥有共同点,特别是都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向新自由主义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凯恩斯主义分析侧重于总需求,而这正是结构转变与新自由主义共同影响经济的渠道。

顺便提一句,结构凯恩斯主义与如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保罗·戴维森(Paul Davidson)等“老凯恩斯主义”(Old Keynesianism)经济学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将阶级斗争纳入到其理论分析框架中。老凯恩斯主义也同样关注金融不稳定性及需求不足问题,但他们的分析往往忽视了由阶级斗争产生的收入分配对总需求的影响。

与新马克思主义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观点一致,结构凯恩斯主义认为,金融在通过债务及资产价格膨胀而非工资增长来维持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除此之外结构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还有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对金融创新及不受管制促进需求增长的功能意义的肯定和强调。这一点为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融入到对危机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提供了渠道。另一个特征是对美国贸易赤字及其参与全球经济的错误模式在引发此次危机中所起作用的论证。这不仅涉及工资挤压效应,而且还有将国内需求转向美国经济外的国外市场带来的影响。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错误模式造成了对进口品的支付、国内工作岗位丧失和新投资外流等后果,加速了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的内在停滞倾向,引发了此次危机。

五、新自由主义、失衡的世界经济与此次危机

1.新自由主义及此次危机的根源

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结构凯恩斯主义理论分析的共同特征是关注1980年前后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的兴起。这个转变引发了一段持续30年的工资停滞、收入差距扩大时期。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结构凯恩斯主义都将此次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经济范式的改变。

1980年之前,经济政策总是致力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工资跟随生产率增长,即所谓的《底特律条约》模式。《底特律条约》模式开创了增长的良性循环。与生产率绑定的工资增长意味着总需求的旺盛并促进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刺激了投资,而投资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率从而提供更高的工资。

1980年之后,经济政策放弃了充分就业的承诺,同时切断了生产率增长与工资之间的联系;相反,政策制定者还确立了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该模式中总需求的增长以借贷和资产价格的膨胀而非工资增长为动力。

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带来的后果已被整理总结出来(见米歇尔等(Michel et al.),2009[22]),即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均及工人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的脱钩。工资—生产率之间联系的切断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对充分就业的忽视而过分关注通货膨胀;强硬的工会、劳动力市场保护措施、最低工资;以及全球化导致的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工人的替代。

经济政策在上述后果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削弱工人力量的同时巩固了企业的地位。这些新政策如同围栏将工人困住,围栏的四周分别是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小政府和对充分就业目标的放弃。

全球化推动了将工人推向国际竞争的生产国际化。对政府合法性的攻击又推动了私有化、规制撤销和减税计划,由此进一步恶化了收入不均,挤压了政府开支和公共投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计划打击了工会以及包括最低工资、失业救济、就业保障和员工权利在内的劳动力市场保护措施。控制通胀目标的确立导致关注通货膨胀更甚于关注充分就业率,同时也将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管理权移交给了金融势力。

最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广的“华盛顿共识”,使得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散播,在被几乎所有国家采纳后其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国家工人工资被压低,工资竞

争加剧,要求撤销规制的压力日益增加。

2.明斯基理论是如何与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结构凯恩斯主义取得一致的

关于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起初还完全忽视了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鲍尔斯等(Bowles et al.),1983;[23]戈登(Gordon),1996[24]),这个因素就是借贷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与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家不同,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斯威齐和马格多夫(Sweezy and Magdoff),1978a,[25]1978b[26])认识到了借贷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金融系统在保持扩大信贷供给所起的作用,这也正是他们迷惑于新自由主义能够持续如此长时期的原因。而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明斯基理论的重要意义,因为明斯基理论解释了金融系统扩大信贷的能力,同时指出了在停滞的酝酿过程中金融的不稳定性。

信贷在工资停滞和收入差距扩大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持消费水平的条件,而金融泡沫则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由信贷融资支持的消费支出。信贷和金融泡沫的重要作用反过来又为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同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结构凯恩斯主义的相关论述相结合提供了途径。

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中存在着一种将收入从工人阶级向拥有更高收入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利润转化的逻辑。在工资停滞条件下,工人只能靠借贷维持消费水平,而非金融企业通过回购股票和融资买入推动了金融泡沫的膨胀。这不仅造成了股票价格的上涨,而且使家庭持有基金增加。这解释了家庭及公司分别以债务收入比和债务股权比两个指标衡量的负债的增长,而负债的增长则又解释了利润向金融部门的转移。

金融创新及金融去监管化不仅使得信贷变得便利并不断扩张,同时也是推动金融系统继续运行的关键。因此,新自由主义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支持金融去监管化,而且需要金融去监管化所起到的作用。金融创新和金融去监管化一道保证了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使杠杆率不断提高,可抵押资产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住宅股权贷款、零首付等特殊抵押贷款,以及可凭借其用以借款的401(k)养老金计划等。

由于房屋价值的升值,使得贷款者可以凭此再次借款,住房价格上涨因此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住房价格上涨使增加住房融资可得性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去监管化变得特别重要,因为住房融资的增加又推动了住房价格上涨。这也解释了为何住房价格上涨与新自由主义时期经济扩张如此紧密相关(帕利,2009)。[17]

然而,当普通家庭收入受到挤压时,若债务和住房价格同时上涨,二者之间的平衡仍是内在不稳定的。一旦由于到达借款上限或借款数额超出住房价格而无法进一步借贷时,住房融资体系很快便无法继续运行,而这正是为家庭提供支出来源并刺激建筑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时所发生的。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解释了为何新自由主义模式能够长期避免经济增长停滞的发生。金融创新、去监管化、管制规避和风险偏好的增强,使得金融系统能够提高债务上限并增加信贷供给。这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延长了新自由主义模式的生命,并使其能够以繁荣的光鲜外表示人。第二,由于上述手段的采用增加了债务并提高了杠杆率,当危机最终爆发时后果更为严重。假如没有长达25年的债务推动增长及债务融资资产价格膨胀,新自由主义模式将陷入爬行式的停滞状态(Creeping Stagnation)中。相反,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所证明了的过程延缓了停滞,但当金融过程最终走到尽头时,结果便是超规模的金融崩溃。这解释了为何当前停滞(现在许多主流经济学家也开始承认)以一次大规模金融危机为开始。②

以上的原因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与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结构凯恩斯主义关于危机的观点完全一致的证据。的确,不能脱离上述理论来解释历史上发生过的历次危机。但一个严重的危险就是将此次危机解释为一次纯粹的金融危机并忽

视其新自由主义根源。避开该陷阱要求我们认识到,此次危机之所以以金融危机形式发生,是因为金融过度被用来牵制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停滞趋势。

3.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错误模式和此次危机

结构凯恩斯主义理论同新马克思主义及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相比,具有的第二个特征即关注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错误模式。新马克思主义和结构凯恩斯主义关于此次危机的解释都将原因归咎于全球化及其对工资的挤压效应。然而,基于其凯恩斯主义基础,结构凯恩斯主义的解释特别强调贸易赤字及离岸外包对总需求的影响。

根据结构凯恩斯主义理论(帕利,2009),[17]假如不是因为美国国际经济政策的失误,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或许还将维系更长的时期。通过逐渐削弱对支撑借贷和资产价格膨胀而言所必需的收入和就业这两个基础,该政策加速了对实体经济的侵蚀。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通过以下政策和措施使企业的全球化策略更加具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NAFTA,199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WTO,1996),东亚金融危机后采取的“强势美元”政策(1997),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2000)。以上措施加速了企业及其华盛顿智囊团所游说的全球化模式的推行。而极具讽刺意味的则是,他们满心期望盼来的结果却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加速瓦解。

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全球化新模式所导致的“三项损失”。第一项损失是对进口品的支付。对进口品的支付使出口国而非美国的收入提高,美国债务负担加重的同时不断继续借款。

第二项损失是美国国内就业机会的向外流失。这主要是由全球化新模式所推动的离岸业务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直接影响家庭收入。此外,即使就业机会没有因离岸业务而减少,离岸业务的存在也对工资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收入并削弱借款能力(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2000[29];布朗芬布伦纳和卢斯(Bronfenbrenner and Luce),2004)[30]。

全球化新模式导致的第三项损失是新投资的缩减。不仅原有工厂关闭并向外转移,新投资项目也同样向国外转移。这引发了双重后果:美国既丧失了新工厂创办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也失去了经营这些工厂所需的就业岗位。

以上三项损失是企业全球化模式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后果,而企业全球化模式的目标并非建立一个出售美国产品的全球市场;相反,它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企业可在其中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全球生产区域。在这个目标指引下,无怪乎美国会遭受持续增长的贸易逆差、就业机会向外流失和投资的转移。

全球化的新模式还解释了为何企业支持强势美元政策,即美国进口品的成本降低。由于美国企业出售产品价格不变,而用币值被低估了的外国货币为进口产品进行支付,美国企业的利润率自然上升。

最后,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错误模式也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此次危机的全球性质。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模式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推行出口导向增长政策,美国的全球化模式鼓励投资及制造业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迎合了发展中国家压低币值以便保持出口竞争优势的需要。

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发展中国家经历了10年的快速出口导向增长,获得了大量贸易顺差,掌握了巨额外汇储备并得到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然而,这种促进全球经济靠单一引擎实现飞速增长的新体系,也使得全球经济与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消费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而低迷时,全球经济也受累放缓。和许多经济学家声称的建立一种不互相挂钩(de-coupled)的全球经济完全不同,该体系还紧密联系并展现出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之后还会有其他经济体受影响而出现衰退。

六、结论:为何解释很重要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已被普遍解释为一种明斯基危机。本文上述已证明,这

种解释具有误导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所证明了的过程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所起作用只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主导下重大经济变革的一部分。

新自由主义模式宣告了一个工资停滞时代的到来。该模式下需求增长并非依赖工资增长的刺激,而是依赖于借贷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膨胀。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但金融创新及其不受管制以超出人们预期的期限延迟了该增长模式的停滞趋势。泡沫和债务的上限往往难以预测,这也是为何在该模式终结前对该模式的批评早于对其的预测的原因(参见帕利,1998,第12章)。[31]

1.政策含义

在当前时刻,对此次金融危机和大衰退所做的解释对经济政策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此次危机被解释成为一个纯粹金融危机,即从狭义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角度出发,我们得到的政策启示将会是调整金融体系,即改革过大的杠杆率、过度风险偏好和过低的资本充足率,以及削减银行家和金融家的过高收入,而无须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因为实体经济并非问题根本。

这种解释导致的政策建议与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Geithner)的建议相类似。这同样也是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的观点(约翰逊,2009[32];约翰逊和夸克,Johnson and Kwak,2009[33]),他关注于华尔街说客的政治势力以及规制俘虏的问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将作为非正统思想者的明斯基放置在了最正统的政策制定集团的位子上。

假如与上述分析不同,而是通过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结构凯恩斯主义视角对此次危机进行分析,得到的政策启示将会更加深刻且更具挑战性。为解决不稳定性投机、政治俘虏、金融行业过高收入和资源无效配置问题,金融部门的改革仍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这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源即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

恢复稳定的、共享的繁荣要求用新的模式取代新自由主义模式以重建工资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联系,而这又必将要求采用新的劳动市场日程表,重新推动全球化,扭转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失衡状态以及恢复充分就业的目标。

如果只是改革金融部门而不对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进行改革,经济势必停留在停滞阶段,因为当前条件下停滞在逻辑上是新自由主义发展必经的阶段。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金融发展过度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主要推动力量,仅对金融部门进行改革将会加剧停滞,而这个推动力量却即将被消除。

2.明斯基理论与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对此次危机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进步经济学家之间产生分裂的原因。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描绘了一种纯粹金融现象的资本主义危机,该危机由金融领域的投机倾向和借款者与放贷者的过分乐观推动发生。这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停滞解释为实体经济所发生问题的反映,即由于资本应用强度的增加而导致的利润率下降在金融领域的反映。

明斯基理论与早期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分析视角也有所不同。早期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最初关注充分就业和利润挤压问题,然后关注新自由主义工资挤压和剥削(鲍尔斯等(Bowles et al.),1983[23];戈登,1996[24])。和传统马克思主义一样,早期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也将停滞视为一种纯粹实体经济现象,并归因于收入分配引起的总需求不足。因此,明斯基关于危机的纯粹金融解释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最初的纯粹实体经济解释之间就存在着认识上的本质差异。

新马克思主义(斯威齐和马格多夫,1978a[25],1978b[26])的解释介于明斯基理论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之间,既认识到了实体经济的作用,又给予债务充分肯定,认为债务在经

济中扮演着维持经济运行的角色。然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阐明的机制纳入到其分析框架中。

结构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视野。首先,该理论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工资挤压和收入分配关系恶化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工资和收入变化最终导致凯恩斯主义总需求问题的出现。这就是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hi)的伟大之处,他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将凯恩斯主义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桥梁。

其次,结构凯恩斯主义认为,金融通过推动资产价格以及能够填补由工资挤压导致的需求缺口的借贷发生膨胀,在维持新自由主义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观点为将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纳入分析框架开辟了途径,即承认金融过度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结束其停滞趋势的手段。而这也说明了当危机发生时以金融危机形式爆发的原因。然而,事实是金融过度已经成为了实体经济这个基础所存在矛盾的一个补救措施。

3.危机和进步经济学

上述分析显示,新马克思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和结构凯恩斯主义对于此次危机的解释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点。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认同必须扭转新自由主义模式并重建工资和生产率之间联系的观点。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三者有差别的话,那么什么是他们的本质区别?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危机源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的利润率下降。新马克思主义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则从消费不足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受限于工资过度挤压所引发的需求不足。如果利润率下降,原因就在于凯恩斯主义阐述的需求不足阻碍了经济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水平上运行。之前新马克思主义者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由于在是否将金融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方面有争议而相区别,现在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也开始承认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在经济政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老凯恩斯主义由于信奉收入分配边际生产率理论而忽视了消费不足和工资挤压问题;相反,他们将资本主义在投资支出活力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企业家精神的动物性及本质不确定性。他们还认为可通过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持充分就业。

结构凯恩斯主义承袭了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总需求在决定资本主义经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观点,但他们摒弃了新凯恩斯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认识到了工资挤压和消费不足引发停滞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在保持充分就业方面仅有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不够的。

综上所述,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同新马克思主义者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理论分析层次。新凯恩斯主义和结构凯恩斯主义之间也是一样。然而,一旦将金融因素纳入分析(包括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新马克思主义者、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和结构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分析就将取得更广泛的一致;即便有所不同,也将会是乐观程度上的差别。结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结合传统凯恩斯主义需求理论,就有可能设计出一套合适的制度来避免资本主义停滞趋势并实现充分就业和共享繁荣。新马克思主义者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学者对于资本主义进程、避免停滞的能力和社会市场的可能性则更为悲观,因此,他们的制度设计将会包括更大规模和国有化程度更高的公共部门,尤其是金融部门。

注释:

①《底特律条约》是美国汽车业工人工会与底特律三家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于1950年签订的五年工资合同。该合同标志着在工资与生产率增长有效挂钩的工会主导的美国经济下,一个新的工资体系时代的来临。

②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预测了停滞的持续时间。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纽约时报》,2009年10月1日)[19]在一次为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所作的演讲中宣称:“我们必

须承认,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经济中的需求不足将会是影响产出和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19]哈佛大学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罗格夫(Ken Rogoff,2009)写道,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将会是“一个明显低于危机之前人们津津乐道的增长率的平均增长率。”[27]保罗·克鲁格曼(2009)写道:“将来数年就业市场将继续维持低迷状态。”[28]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在金融领域内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金融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出现问题会给经济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金融要格外关注,格外重视,从政府管制上也应格外强化。简单说,就是金融很特殊,不可等闲视之,其证据就是一个世纪内发生多次的金融危机。那么,这种观点是需要理论做支撑的,显然,从古典学派和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因为“这些历史上的一幕幕,都为这样一种看法提供了证据:经济并不总是与斯密(Smith)和瓦尔拉(Walras)的经典概念符合;他们以为,只要假设经济会恒定地寻求均衡并维持经济体系,就能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海曼·明斯基(也有译为闵斯基)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简称为FIH)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为开展和加强金融监管甚至是政府严格的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1941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194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随后,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和华西里·列昂惕夫,于1954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

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从他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来看,他是一名凯恩斯主义者,与他相关的术语,诸如“庞氏骗局”、“明斯基时刻”等已被广为接受。明斯基的金融理论分析思路是从金融体系内部入手,从债务人的类型结构来分析,结合经济周期理论来探询银行业危机的根源。明斯基认为,为投资而进行融资是经济中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明斯基根据收入-债务关系,将融资者分为三种类型:(1)对冲性融资(hedg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期望从融资合同中所获得的现金流能覆盖利息和本金,这是最安全的融资类型;(2)投机性融资(speculativ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预期从融资合同中获得的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这是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头寸来融资;(3)庞氏融资(ponzi firm),即债务人的现金流什么都覆盖不了,债务人需要靠出售资产或者再借新钱来履行支付承诺。通俗地讲就是,第一类借款人,稳健保守,负担少量债务,偿还本金和利息毫无问题;第二类借款人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能够偿还利息,而本金要滚动下去;第三类借款人只能靠手头的资产不断升值,出售后可以带来财富的增加来维持自己对银行的承诺,或者继续借款维持下去,呈现出很高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借款打了水漂,而且借款所形成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暴跌,引发金融动荡和危机。例如,人们依靠银行的信贷购进了房产并以此作为抵押,如果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抵押品就越

国际金融 名词解释全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C2 balance of payments:The set of accounts recording all flows of value between a nation’s residents and the resident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during a period of time. the current account:Records the valu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sold and purchased abroad, net interest and other factor payments and net unilateral transfers and gifts. the capital account:consists of capital transfer and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nonproductive assets and non-financial assets. th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Any exchange automatically enters the balance-of-payment accounts twice: as a credit and as a debit of the same valu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equals the net credits - debits on the flows of goods, services, income, and unilateral transfers. It also equals the change in the nation’s foreign assets minus foreign liabilities, also known as net foreign investment. the overall balance:equals the sum of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nd the private capital account balance.(算式)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is a statement of the stocks of a nation’s international assets and foreign liabilities at a point in time, usually the end of a year. the IMF:The IMF was set up with contributions of gold and foreign exchange from member governments. It grants all member countries the right to borrow reserves to finance temporary deficits. SDRs:(Special Drawing Right)is an artificial "basket" currency used by the IMF for internal accounting purposes. The SDR is also used by some countries as a peg for their own currency, and is used as an international reserve asset. C3 foreign exchange:holdings of foreign currencies: (1) foreign currencies; (2) payment instruments dominated in foreign currencies, like demand bank deposits; (3) securities in terms of foreign currencies; (4) other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 **************Wangdi不要你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Dx+Di)> 1.外汇: 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支付手段.间接标价法: 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J 型曲线效应: 在现实中,货币贬值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善需要一个"收效期",收效快慢取决于供求反应程度高低,并且在汇率变化的收效期内会出现短期的国际收支恶化现象.这种现象用曲线表现成J字形.自由兑换货币: 指该货币是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支付货币;该货币是主要外汇市场上普遍进行交易(买卖)的货币.离岸金融市场: 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IBF: 是指国际银行设施,是在美国境内的美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开立的经营欧洲货币和美元的账户,此体系资产独立于总财产分开.欧洲货币市场: 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远期利率协定:

明斯基时刻的前世今生——金融不稳定的经济周期

明斯基时刻的前世今生——金融不稳定的经济周期 近期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明斯基时刻”又被提及,所谓明斯基时刻其实是金融不稳定的经济周期循环,在此做一个梳理。(一)明斯基-债务和金融不稳定角度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 1919 年9 月23 日-1996 年10 月24 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1941 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1947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随后师从熊彼特和列昂惕夫,于1954 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明斯基率先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开创了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领域。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思想发端于明斯基1963 年的论文《“它”能再来吗?》(“它”指大危机),随后明斯基撰写了一系列著述,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不稳定假说,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理论体系。明斯基金融理论主要体现在《凯恩斯新释》(1975)和《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1986)中。其中,《凯恩斯新释》出版的背景是1970 年代美国高失业和高通胀的“滞胀”期,金融不稳定的局面开始出现。当时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凯恩斯政策对此束手无策。明斯基预测到“二战”之后采纳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将会加速通货膨胀,并使金融的不稳定性增强。明斯基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凯恩斯政策使金融不稳定的状况更加恶

化,这些政策将通货膨胀倾向输入经济当中,鼓励了债务,增加了收入的不平等。1960 年代投资的繁荣和金融体系的创造性,为经济周期内生增长提供了证据。由于美联储“有效地”阻止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联邦预算对收入底线的承诺,因此并没有发生大范围的债务紧缩。没有了危机和债务紧缩作为警示,大大鼓舞了投资者能够获得成功的信念,于是诱发了价格上涨和大规模的多层次融资。最终结果是,20 世纪70 年代重新爆发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最早是费雪(1933)首先尝试对经济危机的金融机制进行分析。和费雪一样,明斯基也看到,信贷扩张时,信贷的到期逐渐缩短,最终演变成一个庞氏骗局,后面的借贷为前面的借贷提供利息支付。在此过程中,贷款条件持续快速地放宽变得不可避免:经过长期的繁荣,经济系统中的金融体系已经从的稳定因素变成不稳定因素。明斯基预言,由金融不稳定推动的经济繁荣必然出现某个时刻:某个外部事件会使得债权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过了头,并在债权人之间引发连锁反应,信贷创造过程瞬间戛然而止,信贷周期下行的阶段开始了,实体经济由此进入衰退循环,即所谓明斯基时刻。明斯基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为核心的,其逻辑关系是:金融不稳定性—借款人风险和贷款人风险波动—投资水平波动—宏观周期波动,角度与主流经济学研究迥异。现代主流经济学则沿两个线索分析金融因素的宏观经济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一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发行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 2.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也称证券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是指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和流通的市场。 3.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金融通过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也可称之为是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护政策目标。 5.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由另一种证券(股票、债券、货币或者商品)构成或衍生而来的交易。 6.远期: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7.期货: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日期按约定价格和数量交割某种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协议。 8.期权:即选择权,是在未来某一时间行使,故称为“期权”。金融期权合约指期权的购买者在规定时间或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

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的合约。 9.互换:互换合约是指双方或多方根据事先达成的条件在未来交换现金流的协议。 10.贴现:贴现是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已承兑汇票以贴付利息为代价转让给银行的行为。 11.回购:回购,又称补偿贸易,是证券的卖方在出售证券时向证券的买方承诺在指定日期以约定价格再购回证券的协议。 1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1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的环节。 14.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补充: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 1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16.金融基础设施: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律程序、会计与审计体系、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以及相应的金融

金融风险管理重点

金融风险管理重点 第一章、金融风险概述 1.金融风险的定义:①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各种经济变 量的不确定造成结果发生的变动,从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及该损失可能性的大小。 ②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2.对金融风险的正确理解: ①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直接发生货币资金损益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损益结果和损益程度在金融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也是不确定的) 金融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经济行为主体主观决策或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充分)造成的金融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活动的外在不确定性(经济行为主体之外,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变化趋势,比如宏观经济、政策、政治、技术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金融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 ②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 暴露或敞口的概念:表示的是金融活动中存在金融风险的部位和受金融风险影响的程度。敞口的大小与金融风险大小并不成正比。 ③金融风险的构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

3.金融风险的特征: 1)金融风险的一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扩张性(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多样性与可变性、可管理性。 2)金融风险的当代特征: (1)高传染性。高传染性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传导的快速度和大面积。一方面,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国际 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得国际资本流动性更趋灵活。 (2)“零”距离化。 (3)强破坏性。金融风险的高传染性和零距离化是导致强破坏性重要因素。 4. 金融风险的种类:(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 (1)系统性金融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 )又称为不可分散化风险, 是指能产生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主体都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它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直接威胁一国的经济安全。 (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Diversifiable Risk )又称为可分散化风险,是 指某个行业或企业特有的风险。是个别性风险,不会对市场整体发生作用。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都属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简答(部分)

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2、欧洲货币:指货币离开发行国被其他国家经营。 3、欧洲货币市场:是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被储蓄和借贷的各种货币的市场。 4、外国债券:是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额的债券。 5、欧洲债券:是指筹资者在某货币发行国以外,以该国货币为面额发行的债券。 6、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7、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居民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得经营管理权的跨国投资活动。 8、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资产的总称。 9、外汇风险:是指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化给其持有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按其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转化风险。 10、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制。 11、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参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12、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或美式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或100)的本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币的一种方法或是用若干数量的外币表示一定单位(1

金融学名词解释和简答87773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2.金银复本位制是本位制的一种,在这种制度之下,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输出与输入。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 3.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4.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5.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不足 6.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间接金融”。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7.系统性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8.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或者单个期货、外汇品种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种下跌,从而给有价证券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9.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10.市场风险指在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 11.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 12.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 14.本票是一项书面的无条件的支付承诺,由一个人作成,并交给另一人,经制票人签名承诺,即期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时间,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给一个特定的人或其指定人或来人。 15.承兑即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承兑行为只发生在远期汇票的有关活动中。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风潮日盛。经济运行的重心也由过去实体经济一统天下而让位于虚拟经济,特别是各类资产市场迅猛发展及至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从九十年代初的日本金融泡沫破灭,直至近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莫不是资产市场波动导致宏观经济失控。为此,研究资产市场的波动与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为对这一主题有具体理解,本文从考察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及破灭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入手,进而分析资产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是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经济运行特征;第三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警示;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稳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所出现的经济波动,有很明显的特点,在利率、物价和国内实体经济都属平稳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经济崩溃。波动的动力源不是来自我们熟悉的宏观经济直接构成要素,而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日本在其泡沫经济破灭前的几年,从传统的宏观指标看,经济运行是正常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在2%左右的低水平,长期利率也在3%上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都在正常区间,天空中唯一的一朵乌云是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价格急剧攀升,而就是这朵乌云在九十年代初刮起狂风,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前几年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是金融市场这颗炸弹爆炸的结果。由这些事例引出的思考是,过去被认为依附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改变了其从属地位,已经成了经济运行的主角,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其资产运作中也转向金融市场来寻求利益。随着全球财富的快速增长,物质生产领域消化不了那么多剩余资金,这些资金就自创了各种金融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有着天生的高流动性、高波动性。而且,在个人的资产持有中,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财富效应也相应扩大。这些就成了导致宏观经济不稳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的课后思考题与部分名词解释

第二章:外汇与汇率 一.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 间接标价法:t t S S /r P P *N =,直接标价法:t t S S /r P P *N = 请通过适当的方法,将上述公式证明出来,并结合所学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说明实际汇率与相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 直接 Tn=Xn-Mn=PM*-SnP*M Sn 是名义汇率 Tn/P=PM*/P-SnP*M/P Tn/P=M*-SnP*M/P 间接 Tn*=Xn*-Mn*=P*M-SnPM* Tn*/P*=P*M/P*-SnPM*/P* Tn*/P*=M-SnPM*/P* t t S S /r P P *N =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S=%△P-%△P*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实际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本国通货膨胀率减去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二.国际金本位制稳定汇率的机制:“黄金输送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举例说明。 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在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 );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 黄金输送点的计算公式为: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1个单位黄金运送费用 比如英镑跟美元的汇率比价 1英镑=4.8665美元 ,运送黄金的费用为3美分,外汇市场上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8665+0.03 和4.8665-0.03之间的限幅内波动。如果英镑汇率上涨4.8665+0.03美元,则美国进口商就宁愿直接运送黄金到英国偿还英镑债务,而不愿意花更多的钱买英镑外汇来偿还债务。同样,如果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下跌到4.8665-0.03美元,那么美国出口商在英国所赚到的英镑也不愿意兑换美元而宁愿用英镑在英国购进黄金,再运回美国,波动幅度最大区间是4.8665+0.03 到4.8665-0.03,4.8695美元叫做美国的黄金输出点,4.8635美元称为美国的黄金输入点 第三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假设中国发生了以下国际经济交易: (1) 中国政府获得价值50亿美元的国外援助 经常项目差额增加 (2) 进口价值200亿美元的谷物 贸易差额增加 (3) 中国在外跨国公司汇回利润50亿美元 经常项目差额增加 (4) 外国银行向中国政府贷款200亿美元 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减少 (5) 出口价值100亿美元的产品 经常项目差额增加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 羊群效应:某些有影响的国际资金的突然行动,会带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纷纷效仿,从而很容易对经济形成严重冲击。某些投资机构就利用了国际资金流动的这一特点,有意识通过散布某些信息而诱发市场恐慌情绪,通过从众心理来实现其意图。 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如果居民要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标准,那么势必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吸收支出,也就是说,贬值可能增加自主性吸收支出。 预期自致性货币危机: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这种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运动规律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心理造成的。这种投机预期可以完全与经济基本面无关,只要它的幅度足够大,就可以通过利率变动最终迫使政府放弃平价,从而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 蔓延性货币危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极易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种由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性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最容易传播到以下三类国家:第一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或者是出口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第二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较为相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尤其是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国家;第三类是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流入的国家。 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商品,套利活动将使它的地区间价格差异保持在叫嚣范围内。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我们将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定律”。 弱(相对)购买力平价:对绝对购买力平价假定的放松而得出的,它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同时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权数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较为稳定的偏离。 三元悖论(克鲁格曼三角):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因市定价: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定价理论,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对市场进行分割,那么会根据这些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来确定不同的价格。 沉淀成本:如果一个出口商为了进入一国市场已经付出了很多成本,并且这些成本是难以收回的,即沉淀成本较高,那么在汇率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出口商会尽量通过内部消化而避免调整在出口国的价格,以防止由于调价失去市场份额而使得先期投入的成本付诸流水。汇率移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汇率变动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幅度。 荷兰病:当本国发现矿产资源时,由于矿产开采后可以直接出口,因此可贸易部门的产出提高了,在矿产产出上升的同时,原有可贸易品部门的制造业产出将出现一定下降,这主要是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引起的,矿产的出口越多,制造业的产出下降就越大,因此,自然资源的发现往往将通过本币升值而损害本国原有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由此带来的贸易顺差与货币升值,使得荷兰的制造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贬值税效应:货币贬值后,对同样数量的进口品的支出将上升,这就会导致对本国产品需求的下降,这实际上是货币贬值加在社会总需求上的一种赋税,称为“贬值税”。 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 intervention):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它引起了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金融工程名词解释及简答修订稿

金融工程名词解释及简 答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名词解释:无套利价格 在套利无法获取无风险超额收益的状态下,市场达到无套利均衡,此时得到的价格即为无套利价格。 无套利分析方法 套利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市场存在的价格差异,在不冒任何损失风险且无需自有资金的情况下获取利润的行为。 严格套利的三大特征:无风险/复制/零投资 在套利无法获取无风险超额收益的状态下,市场达到无套利均衡,此时得到的价格即为无套利价格。 无套利分析法是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方法,也是金融学区别于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 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在对衍生证券进行定价时,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有助于大大简化工作的简单假设:所有投资者对于标的资产所蕴涵的价格风险的态度都是中性的,既不偏好也不厌恶。在此条件下,所有与标的资产风险相同的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利率,因为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额外的收益来吸引他们承担风险。同样,在风险中性条件下,所有与标的资产风险相同的现金流都应该使用无风险利率进行贴现求得现值。这就是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远期合约

期货 金融期货合约(Financial Futures Contracts )是指在交易所交易的、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日期按事先确定的条件(包括交割价格、交割地点和交割方式等)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特定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期权 期权(Option ),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简称执行价格,Exercise Price 或Striking Price )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称为标的资产或潜含资产,Underlying Assets )的权利的合约。 互换 互换(Swaps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商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 远期到期盈亏 如果到期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交割价格K ,远期多头就会盈利而空头则会亏损;反之,远期多头就会亏损而空头则会盈利。 期货到期盈亏 期权到期盈亏 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s ,简称FRA )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时刻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确定、以特定货(b) 远期空头的到期盈 (a) 远期多头的到期盈亏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汇率基础理论】 外汇——指外国货币或心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即期汇率——指目前市场上两种货币的比价,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远期汇率——指当前约定,在将来某一时刻交割外汇所用的两种货币比价,用于外汇远期交易和期货买卖。 固定汇率——指本国货币当局公布的,并用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维持其不变的货币与某种外国参照货币(或贵金属)之间的固定比价。 浮动汇率——指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本国货币当局不加干预的货币比价。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有效汇率——是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 一价定律——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品价格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即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套补的利率平价——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大约等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升水;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贴水。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升值;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贬值。 汇率超调——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错误与遗漏账户——一种抵消结账时出现的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的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 临时性不平衡——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 结构性不平衡——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货币性不平衡——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收入性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周期性不平衡——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决定金融不稳定状态经常存在。商业银行不稳定通常是金融不稳定的核心因素,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是保证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稳定关系到一国经济的稳定,甚至社会、国家、政局的稳定。资本具有承担风险、吸收损失、维护市场信心和强化公司治理等基本功能。 商业银行出现危机后,国家会实施一系列的资本救助计划。我国1995年颁发《商业银行法》已经规定资本充足达标要求,实际中却并未重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才开始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资本金和不良资产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注资和资产剥离。2004年3月1日,银监会颁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资本监管并逐渐达到国际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至2011年12.17%的水平,超过监管层的达标要求。2012年6月7日,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根本目的是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该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重新分类,并提高资本充足达标要求。总之,无论是实际经济中还是监管层面,越来越重视商业银行稳定性问题,并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但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能否有效维护商业银行持续运行.,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多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首先分析确认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探讨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意义和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实际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即直接验证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关系,而不是目前监管和社会上认同的资本充足率作为度量稳定性的指标。笔者认为实际中若不能验证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则利用资本充足率这个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也就不能坚定我国资本充足监管的实施。 因此,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主要遵从“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的分析思路。本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

国际金融考试题带答案二

国际金融考试题带答案 六、计算题 343.在香港市场上,若现汇价为:US1$=HK$8.6615—86665,三个月期汇为:升水74—78,试计算该市场三个月的远期汇价。 344.在伦敦市场,若现汇价为:£1=U$2.1570—2.1580,六个月期汇汇率为:升水470—462,试求该市场六个月期汇价。 345.已知在伦敦市场£1=DM8.9140—8.9142,而在法兰克福市场£1=DM8.9128—8.9130,没有一套汇者投资100万英镑通过两个市场套汇,试计算其套汇收益。 346.纽约、法兰克福及伦敦市场的现汇价分别为US$1=DMl.9100—1.9105,£1=DM3.7795—3.7800,£1=US$2.0040—2.0045,问有无套汇机会?若有套汇机会,用10万美元套汇的套汇收益为多少? 346.在伦敦市场,现汇价为£1=US$2.0040—2.0050,一年期期汇为升水200—190,市场利率为13%。同期美国市场利率为11%。现有一美国投资者想套利,期限为一年,问此投资者采用何种方法可以避免汇价变动的风险?若采用这种办法,此投资者购人1万英镑套利的净收益是多少? 347.在法兰克福市场,现汇价为£1=DM3.15,利率为8.8%,而伦敦利率为10.8%,试计算六个月的远期汇价。 348.若一国本年度借债总额为1000亿美元,而本年到期应偿还的本金及利息为800亿美元,本年度该国的商品和出口创汇为4,000亿美元,试计算偿债率,并说明该国借债是否应当控制?可否补发债务危机? 349.某公司借人一笔5年期贷款,英镑和美元两种货币可供选择,在伦敦市场的上汇率为:1英镑等于2美元,且预期美元有下跌趋势。假定5年后,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为1:5.5。再假定美元的年利率为10%;而英镑的年利率3%,贷款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试计算该公司借人哪种货币较为有利。 350.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向某三资企业发放一笔为期5年金额2,000万美元的贷款,该企业从 1990年7月1日得到这笔贷款,直到 1991年6月30日才结清以前利息,以后均按期支付利息。试求到期应支付利息是多少(假定年利息率固定为8%,又假定结息为3月底、6月底、9月底、12月底)。 答案 六、计算题 343.在香港市场上,若现汇价为:US1$=HK$8.6615—86665,三个月期汇为:升水74—78,试计算该市场三个月的远期汇价。

1.金融风险管理复习思考题

1、 题型:填空、多选、名词解释、论述(简述)。 第一章 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 1. 明确什么是金融风险;了解金融风险的类型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类型:1.按照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 (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汇率风险(5)操作风险(6)通货膨胀风险(7)法律风险(8)政策风险(9)国家风险(10)环境风险 2.按金融风险的主体分 (1)金融机构风险(2)企业金融风险(3)居民金融风险(4)国家金融风险 3.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分 (1)系统性金融风险(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4.按金融风险的层次分 (1)宏观金融风险(2)微观金融风险 5.按金融风险的地域分 (1)国内金融风险(2)国际金融风险 2. 明确什么是金融危机;了解金融危机的类型 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大面积、高强度的爆发,是金融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时所导致的结果。 类型:①银行危机;②货币危机;③债务危机;④证券市场危机;⑤保险危机。 3. 明确金融风险所产生的微观经济效应 金融风险的微观经济效应: ①给经济主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其生存与发展。如:巴林银行倒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等。 ②影响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信心和预期。如英国的岩北银行的挤提事

件;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③增大金融交易的成本。如:增加经济主体的管理成本,金融资产难以估价,交易难以正常进行等。 ④降低资金的利用率。为了应付金融风 险保证流动性要求,往往会导致大量资金闲置,资金利用率降低。 4. 了解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贡献者 明斯基,金德尔伯格 5. 了解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6. 明确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 (1)接触传染机制 ①债权债务关系②交易与结算关系③持股关系 (2)非接触传染机制 金融机构的经营与金融市场的运作都特别依赖于公众的信心,公众的信任是金融业的最终基础。一旦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就容易在公众中产生恐慌心理。金融恐慌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金融风险有了一种自我强化、自我放大机制,尽管金融活动参与者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资金联系或接触,但金融风险仍然能得以快速传染开来。 7. 理解从现实说明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1. 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1)金融机构全球化滋生两种风险,一是因缺乏国际性监管,容易发生违规和高风险经营活动;二是容易导致国家风险,即受信国本身因信用或其外债偿还能力有问题导致无法按期还债的风险。 (2)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会滋生国际资本的投机。目前国际游资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据统计,美国就有4000多家对冲基金,而且常常以高于其自身资本2–5倍进行交易,所以当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就会带来该国金融动荡。 (3)金融市场全球化不仅使国内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也使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片,这就给国际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创造了条件,而且风险会很快就波及全球。

国际金融全面完整名词解释

1.外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和清偿国际债务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形式有外币存款、外币票据、外币证券及外币债权。 2.国际收支:(狭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综合。 (广义)是一国或地区在—定时期内所进行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综合(或系 统记录)。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一个国家系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统计报 表。 4.国际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外 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5.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记账单位,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 权利,是作为其原有提款权即普通提款权的补充。 6.汇率: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7.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8.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表示的汇率。 9.美元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美元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各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10.浮动汇率制:指一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不加以固定,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界限,而 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自发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 11.固定汇率制:是两国货币的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范围规定在一定幅 度之内的汇率制度。 12.即期外汇业务:即期外汇交易是在交易契约达成后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13.远期外汇业务:外汇买卖成交后,于两个营业日以外的预约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业务。 14.两角套汇:(直接套汇)指利用某种货币在两个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在两个市场同时买 卖同一种货币,以牟利的外汇交易。 15.三角套汇:(间接套汇)指利用三个外汇市场中,三种不同货币之间的交叉汇率差异,赚 取汇率差额的一种套汇交易。 16.外汇风险:指在一定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因汇率变动,给外汇持有者带来的经济收益或 经济损失。 17.外汇管制:(广义)指一国对外汇的获取、持有和使用以及在国际支付或转移中对使用本 币或外币而进行的管理。 (狭义)又称外汇限制,是指一国对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外汇支付采取各种形 式的手段加以限制、阻碍或推迟。 18.逃汇:违反国家规定,逃避监管,将外汇资金移存境外的行为即为逃汇。 19.套汇:违反国家的规定与监管,通过第二者或第三者采取欺骗或虚假手段,以人民币或 物资套(骗)取外汇的行为即为套汇。 20.欧洲货币市场:经营欧洲货币存放、借贷、和投资业务的市场。或在一国境外,进行该 国货币存放、借贷和投资的市场。 21.欧洲债券: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工商企业、地方政府、团体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为了筹措 中长期资金,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家以外的货币所标示的债 券。 22.金融期货:是指交易双方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双方商定的价格,买卖特定金融资产的 合约。 23.外汇期货:是在有形的交易市场,通过结算所的下属成员清算公司或经纪人,根据成交 单位、交割时间标准化的原则,按固定价格购买与卖出远期外汇的一种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