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1)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2)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第二节食管癌

【病史采集】

1.食管癌易患因素:食物粗糙、过硬及霉变食物、进食过烫、过快、饮用浓茶、烈酒及其

它刺激性食物,摄入食物营养情况,有无某些食管疾病(如慢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白斑病等)。

2.症状:

(1)进行性吞咽困难:部位、程度、发生发展过程。

(2)吞咽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放射部位。

【物理检查】

1.全身表现:贫血、营养不良、消瘦及恶病质。

2.专科检查:

(1)左锁骨上淋巴结。

(2)肺部体征。

(3)肝脏体征。

(4)颈胸皮下气肿。

【辅助检查】

1.食管吞钡照片。

2.食道镜、胃镜检查及可疑病变组织活检。

3.食道拉网细胞学检查,或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4.胸部X线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早期偶有进食梗阻感,以后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及营养不良。

2.食管X线病变处粘膜粗糙、充盈缺损、局部强直或狭窄。

3.食管拉网细胞学可见癌细胞。

4.内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活检可获组织学诊断。

【鉴别诊断】

1.贲门失弛缓症。

2.反流性食管炎。

3.食管良性狭窄。

4.食管良性肿瘤。

5.其它如纵膈疾病、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无全身广泛转移,病变范围在l0cm以内可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上段食管癌及不能切除的中、下段食管癌。

3.化学治疗:一般用于食管癌手术切除后,多采用顺氯氨铂和博莱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

【疗效标准】

1.治愈:根治术后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食欲、体重恢复正常。观察五年无复发。

2.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消失,症状好转,一般情况好转持续一个月以上。

3.部分缓解:治疗后肿块缩小≥50%,症状改善持续一个月以上。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完全缓解标准,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三节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2.症状: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由细菌或其毒素致病者可伴有腹泻、发热,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物理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者活跃。呕吐、腹泻剧烈者可见脱水、酸中毒、休克等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或糜烂等。

3.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脱水等。

2.体征:上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脱水征等。

3.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等。

【鉴别诊断】

1.早期急性阑尾炎。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

2.对症治疗:

(1)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

(3)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疗效标准】

治愈:急性症状消失。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急性糜烂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症状: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

【物理检查】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大出血者可有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粪便潜血阳性。

2.胃镜检查: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诊断要点】

1.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

2.上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容量不足表现。

3.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等。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

3.胃癌。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2.呕血停止后给流质饮食。

3.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

4.弥漫性胃粘膜出血可应用8mg%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5.小动脉出血可在胃镜直视下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

6.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出血停止、胃粘膜病变完全恢复。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

3.未愈:病因未能去除,反复出血并危及生命。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慢性胃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

2.症状: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物理检查】

主要体征:中上腹部触压痛,有典型贫血时,可出现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查,或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测定。

2.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以红为主,表面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散在出血点和局限性糜烂。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颗粒,也可见到出血及糜烂灶。

3.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2.胃癌。

3.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胰腺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忌烟酒、浓茶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者,可用CBS、四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或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

3.健胃及对症治疗:腹胀、恶心、呕吐可给予胃肠动力药;高酸者可给予抑酸药;有胆汁反流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及中和胆盐的药物;伴恶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4.外科手术: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四节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诱因: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不规律及刺激性食物,烟酒嗜好及服用非

甾体消炎药(NSAID)。

2.上腹痛:疼痛的部位、严重程度、周期性、节律性、放射部位、缓解方式等。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4.家族史。

5.用药情况:对抑酸药物治疗的效果。

【物理检查】

1.左锁骨上淋巴结。

2.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震水音,胃型及胃蠕动波,肝浊音界,肝脾触诊。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或呕吐物潜血试验。

(3)血清胃泌素测定。

(4)幽门螺杆菌检查。

2.器械检查:

(1)X线胃钡餐检查。

(2)胃镜检查或胃粘膜活检。

(3)疑胃穿孔时胸腹联合透视。

【诊断要点】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进食或服用抑酸药可缓解。

2.X线钡餐检查见典型龛影。

3.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可确诊,并可鉴别良恶性溃疡。

【鉴别诊断】

1.功能性消化不良。

2.胃泌素瘤。

3.癌性溃疡。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精神和生活治疗、休息、饮食等。

2.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结合从而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可选用西咪替丁(Cimi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或法莫替丁(Famotidine)。

2)质子泵阻滞剂: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Omeprazole),常用剂量为20~40mg/d。

(2)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

1)胶体次枸橼酸铋:常用120mg/次,4次/d,餐前服,8周为一疗程。

2)硫糖铝:可选用片剂或混悬液。

3)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和恩前列素。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3.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

(1)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者;

(2)急性穿孔;

(3)器质性幽门梗阻;

(4)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5)胃溃疡疑有癌变。

【疗效标准】

1.治愈:

(1)症状及体征消失;

(2)X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

(3)内镜显示溃疡愈合或疤痕期。

2.好转:

(1)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2)X线钡餐检查龛影缩小;

(3)内镜示溃疡缩小。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者均可出院。

第五节胃癌

【病史采集】

1.病因: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胃的癌前期病变等。

2.症状:

(1)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发热、水肿等;

(2)癌肿溃烂所致腹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3)胃充盈不良或排空障碍引起的腹部饱胀、厌食、呕吐等;

(4)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转移引起的相应表现。

【物理检查】

1.早期胃癌可无任何体征。

2.中晚期癌可有上腹压痛及肿块。

3.晚期或转移所产生的体征,如肝肿大、黄疸、腹水、左锁骨上与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前列腺或卵巢肿大、恶液质等。部分病人可有伴癌综合征表现。

【辅助检查】

1.胃肠X线检查: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分为浅表型和凹陷型;中晚期胃癌的X线表现分为蕈伞型、溃疡型和浸润型。

2.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

(1)早期胃癌胃镜所见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又分为隆起表浅型、平坦表浅型、凹陷表浅型)和凹陷型,各型亦可合并存在而形成混合型;中晚期胃癌分为隆起型和凹陷型。

(2)胃镜检查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及刷取细胞作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3)超声胃镜检查可显示癌肿浸润深度层次及邻近转移。

3.胃液检查:胃液隐血试验常为阳性。基础胃酸中乳酸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胃液分析对诊断意义不大。

4.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I及胃蛋白酶原Ⅰ/Ⅱ之比;CEA、CA19-9、CA125等癌胚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胃镜及活检。

2.胃癌须与胃溃疡,胃内单纯性息肉、良性肿瘤、肉瘤、慢性胃炎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切除包括根治、姑息性切除,晚期胃癌合并幽门梗阻可行分流手术解除梗阻。

2.化学疗法:主要用于胃癌术前、术中、术后和晚期胃癌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者。常用药物有5-Fu、喃氟啶、丝裂霉素C、阿霉素、顺氯氨铂、卡氮芥等。

3.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因全身性疾病不能做手术切除者可采用内镜治疗。

4.放射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5.生物治疗:可局部或全身应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病人对癌肿的免疫能力、延长病人生命。

6.中药治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晚期胃癌。

7.综合治疗:上述各种方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疗效标准】

1.治愈: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切口愈合,无并发症,随访五年无复发。

2.完全缓解:治疗后肿块消失,症状好转,无新转移灶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

3.部分缓解:治疗后肿块缩小≥50%,症状改善持续一个月以上。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缓解者可出院。

第六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史采集】

症状:

1.胃食管反流型:上腹及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及食物反流。

2.运动障碍型: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嗳气及早饱。

3.溃疡型:反复上腹痛,可伴有反酸、嗳气。

4.特发型:临床症状不典型。

【物理检查】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1.血、尿、大便常规,肝、肾、胰腺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2.肝、胆、胰腺B超,胸片、胃肠镜检查。

3.有条件可行食道24小时pH值测定、胃肠道测压、核素扫描等检查。

【诊断要点】

凡有上述症状,经各项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者,即可诊断为本病。【鉴别诊断】

应与可引起类似本病症状群的所有疾病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

2.反流性食管炎;

3.肝、胆、胰腺疾病;

4.消化道肿瘤;

5.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

【治疗原则】

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体现个体化,精神治疗、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并重。

1.胃食管反流型:参见反流性食管炎治疗。

2.运动障碍型:应用胃肠动力药,如吗叮啉、普瑞博思等。

3.溃疡型:主要应用抑酸剂,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4.特发型:可适当应用H2受体阻滞剂和胃肠动力药物。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特殊检查无明显异常。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第七节溃疡性结肠炎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

(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治疗原则】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方案。

2.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暴发型及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可适当镇静并禁食数日,其它类型的病人可予易消化、少纤维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乳制品。注意控制使用解痉药。

(2)抗炎药物:柳氮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

(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及严重病例。

(4)免疫抑制剂:在应用抗炎药或激素无效的病人可改用或加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

3.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1)肠穿孔或濒临穿孔。

(2)大量或反复出血。

(3)肠狭窄并发肠梗阻。

(4)癌变或多发性息肉。

(5)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

(6)结肠周围脓肿或瘘管形成。

(7)长期内科治疗无效,影响儿童发育。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钡灌肠及肠镜检查所见病变消失或仅留有瘢痕等而无活动性溃疡。

2.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但肠镜、钡灌肠仍见肠粘膜病变有充血及其它轻度炎症活动病变。

3.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甚至加重,钡灌肠及肠镜检查所见与治疗前无好转甚至加重。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缓解者可出院。

第八节克隆病

【病史采集】

病史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写病史发生、发展及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注意腹部体征及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除常规检查外主要是粪便的检查,如粪便培养等。

2.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3.钡灌肠。

【诊断要点】

确诊本病:

1.以下⑴、⑵、⑶+⑷或⑸或⑹之一。

2.以下⑷+⑴、⑵、⑶之二项。

(1)非连续性或区域性肠道病变。

(2)肠道呈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肠道肿块或狭窄。

(4)非干酪样肉芽肿。

(5)裂沟或瘘管。

(6)肛周病变。

3.均须排除其它肠道疾病。

【鉴别诊断】

1.小肠克隆病需与急性阑尾炎、小肠淋巴瘤、肠结核、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等鉴别。

2.结肠克隆病需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疾病、缺血性肠炎、结肠癌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内科治疗:

(1)抗菌药:柳氮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杨酸。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抗菌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时,可试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3.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

(1)药物治疗无效;

(2)肠梗阻;

(3)影响生长发育;

(4)肠瘘;

(5)反复出血;

(6)中毒性巨结肠;

(7)癌变;

(8)肠穿孔;

(9)肛瘘和肛周脓肿;

(10)有严重全身并发症。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肠镜及钡灌肠显示肠道瘢痕形成或病变消失。

2.缓解:症状、体征消失,但肠道病变仍未完全愈合。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缓解标准者可出院。

\

第九节肠结核

【病史采集】

病史中主要描述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块及全身中毒症状,尤其要注意既往有无肠外结核病史。

【物理检查】

主要注意腹部体征、浅表淋巴结等体征。

【辅助检查】

1.血沉、胸片,大便常规及培养、找抗酸杆菌等。

2.结核菌素试验。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或钡餐。

【诊断要点】

1.原有肠外结核病史。

2.腹痛、腹泻、便秘、发热、盗汗等。

3.腹部体征有右下腹压痛、肿块或肠梗阻。

4.典型的X线征象。

5.肠镜征象。

6.必须排除其它肠道疾病。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阿米巴肠病、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阑尾炎、淋巴瘤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休息,营养;

2.抗结核治疗;(详参“肺结核”一章)

3.对症治疗:如水、电解质平衡等;

4.手术治疗:

适用于:

(1)肠梗阻;

(2)肠穿孔;

(3)大出血。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肠镜显示原有病变已瘢痕化。

2.缓解: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肠镜显示病变溃疡有愈合趋势。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缓解者可出院。

第十节肠道易激综合征

【病史采集】

主要描述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同时要特别描述病人的睡眠、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及肠道既往病史。

【物理检查】

体检重点在腹部。

【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2.胸片、肝胆胰脾肾及妇科B超。

3.钡餐、肠镜。

【诊断要点】

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等。体检发现腹部压痛。

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不少于3次)均阴性,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4.X线钡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小肠结肠有激惹征。

5.结肠镜检查显示部分病人运动亢进或痉挛,无明显粘膜异常。

6.血、尿常规及血沉正常。

7.必须排除肠道及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其它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1.吸收不良综合征;

2.血吸虫病;

3.肠肿瘤;

4.炎症性肠病;

5.乳糖酶缺乏症;

6.肠结核;

7.可引起肠道激惹症状的其它系统的疾病如甲亢等。

【治疗原则】

1.对症处理。

2.必须重视心理治疗,去除诱因。

【疗效标准】

IBS病人一般可不住院治疗。症状的消失可认为治愈。

第十一节大肠息肉

【病史采集】

1.注意便血、贫血、腹痛、腹泻。

2.发病年龄及家族史。

【物理检查】

1.贫血体征、营养状况。

2.唇、口腔粘膜、皮肤色素斑。

3.骨及软组织包块。

【辅助检查】

1.肛门指检、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2.钡灌肠X线照片检查。

3.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活检。

4.钡餐或胃镜检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小肠息肉等。

【诊断要点】

1.便血、腹泻、贫血等。

2.钡灌肠X线照片、结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形状。

3.息肉活检及电切息肉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及有无癌变等。

4.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家族发病史。

(2)息肉数量:几百至千个,黄豆大至数厘米大小,密集、成串。分布全结肠和直肠,多数有蒂、息肉系腺瘤性。

(3)可伴胃、十二指肠息肉;

(4)有高度癌变倾向。

5.Gardner综合征:

(1)息肉特点:似家族性息肉。

(2)伴骨、软组织肿瘤:如颅骨瘤、脂肪瘤等。

(3)高度癌变倾向。

6.Peutz-Jephers综合征(黑色素-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1)全胃肠多发息肉,小肠多见。

(2)起病年龄轻,癌变年龄常<35岁。

(3)唇、颊、面、手等处粘膜、皮肤色素斑。

(4)息肉系错构瘤性。

【鉴别诊断】

1.痔疮及肛门裂。

2.溃疡性结肠炎。

3.大肠癌。

【治疗原则】

1.有蒂、亚蒂息肉结肠镜下电切或微波治疗。

2.手术切除:

(1)宽基大息肉经内镜无法电切或微波治疗病例。

(2)广泛分布全结肠息肉。

(3)息肉癌变。

【疗效标准】

1.治愈:息肉全部切除或摘除。

2.好转:

(1)部分息肉摘除或切除。

(2)息肉所致便血停止。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第十二节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病史采集】

1.呕血或/和黑粪。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有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患有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持续3~5天。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射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诊断要点】

1.呕血或/和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证实消化系统有引起出血病变存在。

【鉴别诊断】

1.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2.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补充血容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垂体后叶素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或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

(2)消化性溃疡出血应用8mg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口服,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则经内镜注射、电凝、血管夹、微波或激光等止血,亦可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灌注药物、动脉栓塞疗法止血。

4.上述治疗无效时则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出血停止。

2.好转,出血量减少或间断小量出血。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下消化道出血

【病史采集】

1.粪便带血或全血便,鲜红、暗红或黑粪。

2.出汗、口渴、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头晕、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休克等。

3.炎症性肠病、或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既往史。

1.贫血征象,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渴、出汗、头晕、心跳快、血压下降等。

2.引起出血病因的体征,如发热、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紫癜等。

【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粪便培养。

2.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

3.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结肠镜检查。

4.口服钡剂下消化道X线检查或钡灌肠结肠造影。

5.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6.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出血诊断意义较大。

7.CT检查。

【诊断要点】

1.便血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失血性贫血或周围循环衰竭。

3.实验室检查证实失血及贫血。

4.肛门指检或特殊辅助检查证实有引起出血的病变存在。

【鉴别诊断】

1.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2.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鉴别。

3.下消化道出血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进流质或少渣半流饮食,监测生命体征。

2.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量可选用晶体、胶体或输血。

3.止血:

(1)止血:1%盐酸麻黄素加生理盐水溶液棉球压迫止血,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冷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

(2)经内镜止血经内镜注射、止血夹、电凝、激光、微波等止血。

(3)选择性动脉插管止血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或动脉栓塞。

4.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采用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出血停止。

2.好转:出血量减少或间断小量出血。

3.未愈: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第十三节慢性肝炎

【病史采集】

1.肝脏损害,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2.有劳累、酗酒、感染、服用肝损害药物及妊娠等诱因。

3.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秘、肝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尿黄、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或白陶土样大便。

4.重型肝炎可出现出血倾向、黄疸加剧、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症状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

2.专科检查:肝病面容、巩膜及皮肤黄疸、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重型肝炎患者深度黄疸,脑水肿甚至脑疝,神志改变,扑翼样震颤,肝浊音界缩小。

1.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及血脂等。

2.特殊检查:腹部B超、腹水检查、胸片、心电图,必要时CT、MRI、肝穿刺检查。

【诊断要点】

包括病原学诊断和临床诊断。

1.根据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其他化验结果确定肝炎的病因学诊断。

2.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及特殊检查,特别是肝活检的结果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胆囊炎、胆石症;

2.肝外阻塞性黄疸;

3.钩端螺旋体病;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妊娠脂肪肝。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合理营养,特别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控制糖、脂肪的摄入和体重。

(2)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慢性肝炎的治疗:

(1)抗病毒和/或调节免疫治疗: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等,调节免疫的药物如:猪苓多糖、转移因子、胸腺激素等。

(2)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降酶药物,如甘草甜素、联苯双酯、冬虫夏草、小柴胡汤、肝细胞生长素等。

3.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补足各种维生素。有条件可多次输注白蛋白、新鲜血浆或全血。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特别要防止低血钾。

(2)应用免疫增强剂。

(3)防治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通便,口服乳果糖、新霉素,静脉滴注精氨酸、谷氨酸钠、谷氨酸钾、支链氨基酸。

(4)防治出血:给予凝血因子。如发生DIC,应给予肝素治疗。消化道出血应适当给予抑酸剂,口服凝血酶或去甲肾上腺素。

(5)防治肝肾综合征:注意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避免应用损害肾脏药物,及时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利尿剂。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6)腹水的治疗:应用利尿剂,补充白蛋白,必要时行腹水浓缩超滤回输术。

(7)其他:抗病毒治疗、前列腺素E、人胎肝细胞悬液及肝细胞生长素均可适当应用。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诊一年无异常。

2.好转: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明显减轻,肝功能基本正常,肝活检及B超、CT等检查好转。

3.未愈:未达到上述治愈、好转标准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第十四节肝硬化

【病史采集】

1.隐匿起病。

2.代偿期肝硬化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部隐痛、腹泻等。

3.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出现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状,除上述代偿期症状加重外,常有出血及水肿,男性常有性功能减退,女性则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

4.既往史: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服药,接触毒物或化学物质,长期右心功能不全,血吸虫病史等。

【物理检查】

1.代偿期肝硬化常无体征,偶有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无或有压痛,脾脏可呈轻度或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肝硬化:

(1)肝细胞功能减退体征:面容黝黑、黄疸、肝掌、蜘蛛痣、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下肢水肿。

(2)门脉高压症体征:腹水、脾肿大、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脐疝、胸水。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

(2)免疫学检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Ⅲ型前胶原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

(4)腹水检查:肝硬化有腹水者必须常规进行腹水检查,明确腹水的性质,必要时根据腹水性质进行若干特殊检查。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肝脾B型或彩色超声检查,必要时可行CT或MRI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内镜检查: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对诊断不明者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

4.肝脏组织活检:对临床上不能肯定的病例,特别是少见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可考虑作肝穿刺活检。

【诊断要点】

1.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及体征。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其中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及γ-球蛋白增高,是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3.病因根据:慢性肝炎,长期酗酒,血吸虫病等。

【鉴别诊断】

1.早期肝硬化须与慢性肝炎鉴别。

2.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卵巢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鉴别。

3.肝硬化脾肿大者须与有脾肿大的血液病、早期血吸虫病、慢性疟疾等鉴别。

4.肝硬化肝肿大者应与原发性肝癌、血液病等引起的肝大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病因治疗,进高热量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严重营养不良而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时可采取静脉高营养治疗。

(2)腹水治疗:

1)限制钠水摄入。

2)利尿剂应用:原则是先用作用较弱的药物,无效时再用作用较强的药物;先单一用药,而后再联合用药;先小剂量用药,然后逐步增大剂量;在腹水接近完全消退时,而逐渐减量至停用,切忌骤然停用;如果减量或撤除后再度出现腹水时,应恢复至减量前剂量或联合用药。

3)难治性腹水:除应用利尿剂外,可加用扩容疗法,如利尿剂加大量白蛋白或利尿剂加甘露醇,但有肾功能不全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应慎用。

4)自身腹水回输:适用于肝硬化所致难治性腹水,特别适用于并肝肾综合征,但感染性腹水和癌性腹水禁用本法。

5)腹腔穿刺放液:适用于严重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腹水压迫引起尿少和下肢高度浮肿者,腹内压明显增高引起脐疝或股疝者,自发性腹膜炎者。放腹水的量应因人而异,放腹水同时应输注白蛋白。

(3)并发症治疗:

1)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详见上消化道出血章节。

2)继发感染的治疗:根据继发感染的病因,分别采用不同抗生素,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3)肝性脑病的治疗:详见肝性脑病章节。

4)肝肾综合征的治疗:详见肝肾综合征章节。

2.手术治疗:适用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时。

(1)分流手术。

(2)断流手术。

(3)脾切除手术。

3.介入治疗:适用于一些危重和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1)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金属支架分流术(TIPS)。

(2)经内镜注射硬化剂疗法。

(3)经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

(4)经内镜组织粘合剂止血治疗。

(5)经皮经肝栓塞术(PTE)。

【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无症状,肝功能恢复正常,腹水完全消退,无并发症者。

2.好转:症状减轻,肝功能、腹水及并发症较前明显好转者。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病史采集】

1.神志障碍或行为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

2.诱因: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镇静安眠药、麻醉药、便秘、外科手术、尿毒症、感染等。

3.严重肝病、门体分流术后等。

【物理检查】

1.肝病体征。

2.扑翼样震颤、肝臭。

3.简易智力测验、定向力、理解能力、肌腱反射及肌张力、锥体索征、病理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1.血氨。

2.脑电图。

3.有条件可做诱发电位检查。

4.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肝脏B超、CT等检查。

【诊断要点】

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3.肝性脑病的诱因。

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

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1.精神病。

2.糖尿病、低血糖。

3.尿毒症。

4.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和镇静剂过量等。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1)饮食:开始数日内限制蛋白质摄入、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到40~60克/天。

(2)灌肠或导泻: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或25%硫酸镁导泻。

(3)口服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及乳果糖应用。

3.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

(1)降氨药物: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静脉点滴,精氨酸适用于大量腹水的患者。

(2)支链氨基酸。

4.其它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2)保护脑细胞功能及防治脑水肿。

(3)保持呼吸道畅通。

(4)防止出血与休克。

(5)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疗效标准】

1.治愈:神志清醒,扑翼样震颤消失,性格行为恢复正常。

2.好转:神志状态明显好转,但不巩固。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十六节肝肾综合征

【病史采集】

1.肝病史,包括各种晚期肝硬化,门脉高压,急性暴发性肝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晚期,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病史等。

2.临床症状、尿量、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强烈利尿、大量放腹水、感染、手术等诱因。

3.排除过去肾病史。

【辅助检查】

1.尿常规、尿比重、尿钠、血钠、血尿素氮及肌酐、血钾等测定。

2.肝病的有关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1.严重的晚期肝病。

2.无原发肾脏疾病肝病而出现氮质血症。

3.少尿或无尿、尿比重>1.020。

4.低血钠,<120毫摩尔/升。

5.低尿钠,<10毫摩尔/升,甚至于达1.0毫摩尔/升。

【鉴别诊断】

肝病患者可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1.尿比重低而固定;

2.尿钠浓度>30毫摩尔/升;

3.尿异常管型;

4.肾小管坏死。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肝肾综合征诱因。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胺加速尿,前列腺素,(PGE1)。

3.降低门脉压,腹腔穿刺放腹水,同时补充白蛋白。

4.透析治疗: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所致HRS,或肝移植前用透析治疗,为肝移植提供条件。

5.肝移植:肝移植可作为治疗HRS病人的措施之一。

【疗效标准】

1.有效:氮质血症消失。

2.无效:病人死于HRS。

【出院标准】

肾功能恢复者可出院。

第十七节胆道蛔虫症

【病史采集】

1.饮食不当及排蛔虫史。

2.突然发生异常剧烈的右上腹或上腹部钻顶样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吐出蛔虫。

3.发热、寒战、皮肤、巩膜黄疸。

【物理检查】

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剑突下或右上腹轻微固定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必要时粪便集卵可查到蛔虫卵。肝功能检查。

2.特殊检查腹部B超、X线钡餐检查、X线胆道造影,必要时行纤维十二指肠镜和ERCP 检查。

【诊断要点】

1.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特别是伴有“钻顶样疼痛”,缓解期如正常人。

2.剧痛时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吐蛔虫或大便排出蛔虫。

3.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仅有剑突下和右季肋部压痛。

【鉴别诊断】

1.胆道结石及胆囊炎;

2.急性胰腺炎;

3.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4.急性肠梗阻;

5.肠套叠。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解痉止痛:阿托品、654-2和度冷丁。

(2)排虫驱虫:左旋咪唑、肠虫清、抗虫灵、中医中药。

(3)消炎利胆。

(4)经内镜取虫。

2.手术治疗:

对非手术治疗失败者或出现以下并发症者,应考虑手术:

(1)胆道大出血者;

(2)胆道坏死、穿孔、腹膜炎者。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胆道内蛔虫彻底清除。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胆道内蛔虫被清除或部分清除。

3.未愈:未达到治愈、好转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或好转者可出院。

第十八节急性胰腺炎

【病史采集】

1.诱因:饮酒、暴饮暴食、胆道疾病、ERCP术后、某些药物、手术创伤等。

2.中上腹痛、性质、程度、左上腹及左腰背放射、加重或缓解因素及发展过程,呕吐及腹胀情况。

3.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4.全身表现:发热、黄疸、呼吸困难及休克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小便情况、病人体位、面容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移动性浊音。

(2)Grey-Turner征(腰部皮肤呈灰紫色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淀粉酶、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血清脂肪酶、血清胰蛋白酶、血清正铁血红蛋白及淀粉酶同功酶测定等。

2.特殊检查:

(1)胸腹部X线平片。

(2)肝胆胰、腹腔超声或胰腺CT。

(3)心电图检查。

(4)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水化验检查。

【诊断要点】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突然发作性上腹部持续疼痛。

(2)血清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增高。

(3)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麻痹,胸部X线平片可见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等。

(4)B超及CT检查:胰腺肿大,胰周围边缘模糊。

2.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1)突然发作性上腹或全腹持续剧烈疼痛,压痛或反跳痛,伴有高热和休克症状;

(2)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3)麻痹性肠梗阻;

(4)血尿淀粉酶可显著增高,或出现与病情不相符的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5)血清钙降低≤2mmol/L;

(6)血清正铁血红蛋白阳性;

(7)尿量<50ml/h,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者),血清白蛋白降低<32g/L;

(8)凝血试验异常,严重者发生DIC;

(9)低氧血症,PO2<8kPa,可发生ARDS;

(10)B超:胰腺组织回声不均匀。CT检查:胰腺实质密度增高或降低,胰腺体积增大。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穿孔;

2.胆石症和胆囊炎;

3.急性肠梗阻;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 内科

一、培训方法 采取在内科范围内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业讲座等),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在轮转每个亚专业科室时手写2份住院病历;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内科临床教学工作,高年资医师指导低年资医师。 内科范围内的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具体安排如下,其中必选科室的轮转时间合计29个月,可选科室的轮转时间合计4个月。 (一)必选的轮转科室及时间

(一)心血管内科(4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特点;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分类;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急、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常见心脏病X射线诊断;常见典型心电图诊断;电复律技术。 了解:心脏电生理的基本知识、心包穿刺术、心脏起搏术、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 2.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2)基本技能要求

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学习以下疾病和技能。 (1)学习病种 (二)呼吸内科(3个月) 1.轮转目的 掌握: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无创通气技术;肺通气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的操作与判读;胸部X射线检查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CT判读;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熟悉:雾化治疗药物原理及方法。 了解:结节病、肺真菌病、肺部良性肿瘤、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的有关知识;

消化内科培训指南

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试行)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用药品使用广泛,联合用药普遍,对消化内科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提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需求,为此,特制定本标准,以指导培训。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培集中培训时间为期1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培养,使受培训药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能系统掌握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熟悉消化内科为重点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掌握消化内科临床药师重点工作的环节和方式;具有参与消化内科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讨论与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药物的鉴别选择使用;具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解决、防止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医师及护理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在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 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二)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心血管 内科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参与临床用药实践。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综合素质培训 1、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相关内容。 2、通过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受训者应具有职业责任感、法律意识,能自觉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精神,尊重患者,维护其合理用药权益。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 1、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生化特点(消化生理、内分泌、免疫) 2、了解消化内科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理论,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了解下列诊疗方法和技术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1日内完成。 2.ESR ,ECG。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 14-21天。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消化神经中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能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壶腹至降段的黏膜形态及病变如有病变可作活体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及反酸、吞咽不适梗噎、嗳气、呃逆及不明原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原因不明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须做内镜止血治疗者; 4.须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须做内镜治疗者。 【禁忌证】 1.食管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2.严重心肺肾脑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3.精神病及意识明显障碍不能合作者。 【术前准备】 1.器材:内镜、光源主机、活检钳、细胞刷、必要的各种治疗器械、表面麻醉剂、各种急救药品备用以及内镜消毒设备。 2.技术准备:了解病史检查目的特殊要求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检查禁忌证,有无药物过敏及急慢性传染病等。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

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术前禁食6-8小时,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天,必要时术前洗胃。最好排空大小便。咽部麻醉检查前15分钟用2%-4%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喷雾或口含,也可含服麻醉祛泡糊剂,有麻醉药过敏史者可不用麻醉。不必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对个别精神紧张或胃肠蠕动强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丁溴东莨菪碱10mg或行清醒镇静麻醉。术前常规检查各项器材是否齐备。 3.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体位: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如患者有活动假牙宜取出,松解领口和裤带,轻轻咬住牙垫。 (2)插镜:①单手法:术者面向患者左手持内镜操纵部,右手在距离镜端处持镜使镜面对准患者舌根部,将镜端自牙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调节旋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入食管。切忌用暴力硬插。②双手法:少数患者不能有效做吞咽动作或单手法插镜困难时,可用双手法插镜。先将牙垫套于镜身,用左手示指试探患者咽喉部右手持镜端送入口腔,务必使镜面方向或先端部弯曲弧度与舌根部相平行,在左手示中二指中间将镜插至咽喉部,如有阻力应调整插镜方向。切忌强行通过。 (3)胃镜检查次序: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在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低位翻转)、胃体、胃底贲门(高位翻转)、食管退出,依次顺序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等方法观察上消化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计划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计划-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消化内科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 1、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 2.临床研究生毕业人员须经培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既往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确定其应进入的培训阶段和年限。 二、培训目标 (一)综合目标 1.系统掌握消化内科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理论,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并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2.积累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 3.能够阅读消化内科外文文献。 4.具备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二)专业目标 掌握:1、消化内科所涉及的解剖和生理生化功能 2、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硬化、慢性肝病、肝性脑病、黄疸、腹腔积液、胰腺炎的病因、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腹腔结核、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胃镜、肠镜检查,肝穿刺,腹腔积液浓缩回输。 三、轮转时间 消化内科病房3个月,内科门诊2个月。 四、基本病种及例数要求(每个病种至少3例) 病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功能性胃肠病、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慢性肝病、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胆道感染、黄疸、腹腔积液、慢性胰腺炎。 五、基本技能要求(每个操作至少3例)

操作名称接诊病人、影像读片、化验值判断、置胃管术、腹腔穿刺术、胃肠镜检查、肝穿刺。 六、外语、教学、科研能力要求 外语要求: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 教学要求:能够担当本科生课间或生产实习的带教工作。 七、科室支撑条件 1、成立以教学主任为负责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学秘书负责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 2、安排主治医生以上医师作为在培住院医师的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2-3名住院医师。 3、每个月安排2次教学查房,2次科内讲座,不定期组织住院医师进行病例讨论。 八、住院医师出科考核 1、由带教教师对住院医师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本学科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教学秘书负责住院医生病历检查。 3、教学主任负责检查住院医生的临床情况:问病史、查体、下长短期医嘱、写大病历等。 4、住院医师进行出科书面考核,合格后方可出科。 培训任务安排: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科名词解释1、GERD 即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2、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亦称胃泌素瘤,由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泌素所致,也可由胃窦部、十二指肠壁G细胞瘤所致,肿瘤往往很小(直径<1 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其特点为高位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至空肠近端)发生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综合征,经检查不存在有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4、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多见于小肠,可引起肠套叠和出血,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5、球后溃疡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约占DU的5%,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6、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7、Cushing溃疡由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shing 溃疡。 8、Curling溃疡由烧伤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 9、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10、 Mallory-Weiss综合征又名胃食管撕裂综合征,是由于剧烈呕吐以及使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 11、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2、肠易激综合征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且伴随以下3条中的2条:①排便后缓解; ②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13、巨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直径大于 2 cm,胃溃疡直径大于3 cm。 1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肝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与阻塞,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长期阻塞性黄疸、肝大和瘙痒。15、 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因受反流物的慢性刺激,食管与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节急性腹痛…………………………。。1 第二节慢性腹泻…………………………。 5 第三节上消化道出 血……………………7 第四节下消 化道出血 (11) 第五节胃食管反流 病 (13) 第六节急性胃 炎…………………………。.17 第七节慢性胃炎…………………………。。21 第八节消化性溃疡………………………。26 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31 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 第十一节克罗恩

病………………………。40 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43 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 第十四节肝硬化 (49) 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 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 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 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 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鼻饲术 (81) 第二节胃肠减压术………………………。85 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

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91 第五节肛管排气法………………………。94 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 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 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 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 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 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112 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114 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 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 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 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术…………………………………………………………。121 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 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 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 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 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

【内科医学论文】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探析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探析 1消化内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 住院医师刚踏上临床工作岗位,临床实践不足,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例如,在消化内科规培轮转期间,某些住院医师对消化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实践知识欠缺,不善于从临床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住院医师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不足,缺少主动思考、从临床问题中获取科研线索的创新素质,更不能主动从学术会议、研究文献等资源中提取自身专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5]。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完成临床工作,还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只有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才能逐渐成为集临床与科研思维为一体的临床医学专家,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这也是住院医师科研思维培养的目标。保持对临床问题的科研兴趣犹如基石,是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同时应注重基础理论与科研思维的有效结合。

1.2缺乏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是医学科研的起点,也是关系科研成败和成果大小的关键性问题。文献阅读是每一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养。通过阅读文献,可以掌握一个领域的已有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向。而大部分刚踏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在学生阶段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对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动态缺少更新。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的培训,往往也缺乏文献检索的技能、技巧。 1.3实际科研水平不强 临床科研包括提出问题、检索文献、设计课题、收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文章发表这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都需要不断训练继而培养能力。但现实是,随着日益增长的临床工作需求,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临床工作极其繁重,缺乏有效的时间思考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 2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对策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 1.诱因: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不规律及刺激性食物,烟酒嗜好及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 ??? 2.上腹痛:疼痛的部位、严重程度、周期性、节律性、放射部位、缓解方式等。???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 4.家族史。 ??? 5.用药情况:对抑酸药物治疗的效果。 ??? 【物理检查】 ??? 1.左锁骨上淋巴结。 ??? 2.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震水音,胃型及胃蠕动波,肝浊音界,肝脾触诊。???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便或呕吐物潜血试验。 血清胃泌素测定。 幽门螺杆菌检查。 ??? 2.器械检查: X线胃钡餐检查。 胃镜检查或胃粘膜活检。 疑胃穿孔时胸腹联合透视。 ??? 【诊断要点】 ???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进食或服用抑酸药可缓解。 ??? 2.X线钡餐检查见典型龛影。 ??? 3.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可确诊,并可鉴别良恶性溃疡。 ??? 【鉴别诊断】 ??? 1.功能性消化不良。 ??? 2.胃泌素瘤。 ??? 3.癌性溃疡。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包括精神和生活治疗、休息、饮食等。 ??? 2.药物治疗: ??? (1)抑酸药物: ??????? 1) 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其H2受体结合从而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可选用西咪替丁(Cimi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或法莫替丁(Famotidine)。??????? 2)质子泵阻滞剂: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奥美拉唑(Omeprazole),常用剂量为20~40mg/d。 ??? (2)增强粘膜防御力药物: ??????? 1)胶体次枸橼酸铋:常用120mg/次,4次/d,餐前服,8周为一疗程。??????? 2)硫糖铝:可选用片剂或混悬液。 ??????? 3)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和恩前列素。 ???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 ??? 3.手术治疗: ??? 适应证为: ??? (1)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者;

消化内科诊疗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规范化培训(西医类别)轮转科室及时间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西医类别) 轮转科室及时间表 急诊科(35个月):急诊流水 3.5月;抢救室 4月;观察室4月;院外急救 0.5月;急诊ICU/综合ICU 3月;呼吸科/RICU 2月;心血管科/CCU 2月;神经科 1月;消化科 1月;其他(血液;内分泌;泌尿;免疫;普通内科) 1月;感染科 1月;心理门诊 0.5月;普通外科 3月;骨科 1月;神经外科 1月;心胸外科 1月;麻醉科 1月;妇产科 2月;儿科 1月;皮肤科 0.5月;其他专科(耳鼻喉科;眼科) 1月。 神经内科(36个月):神经内科 18月;心脏内科 3月;呼吸内科 3月;内分泌科 1月;神经内科ICU或急诊室 5月;神经外科 2月;神经病理 1月;神经电生理 2月;医学影像 1月。 儿科(36个月):儿童保健 3月;重症监护 2~3月;新生儿2~3月;感染 2~3月;消化 2~3月;呼吸 2~3月;心血管 2~3月;泌尿 2~3月;血液及肿瘤 2~3月;神经 2~3月;内分泌、遗传及风湿免疫 3月;门诊、急诊 3~6月。 病理科(40个月):内科 1月;外科 1月;妇产科 1月;儿科 1月;病理切片室及尸检室 1月;电镜室 1月;特殊染色室 1月;

分子病理室 1月;放射科 1月;超声科 1月;病理取材及诊断室 6;外科细胞学 18月;细胞病理学 6月。 检验科(36个月):心血管内科 2月;呼吸内科 2月;消化内科 2月;肾内科 2月;血液和风湿内科 2月;内分泌科 2月;感染科 2月;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 4月;临床化学检验实验室 4月;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室 4月;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室 4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 4月;急诊检验实验室 1月;输血检验实验室 1月。 口腔科(36个月):口腔颌面外科 6月;牙体牙髓科 6月;牙周科 6月;口腔黏膜科 3月;儿童口腔科 3月;口腔修复科 6月;口腔预防科 1月;口腔急诊科 2月;口腔颌面影像科 1月;口腔正畸科 2月。 眼科(36个月):分必须轮转科室与选择轮转科室,选择轮转科室至少选择一个,具体时间由科主任安排。 (1)必须轮转科室:眼科治疗室;医学验光;眼科门急诊;青光眼组;白内障组;眼底组;角膜组;眼肌组;眼视光学 组;眼外伤组;眼肿瘤组;门诊手术室。 (2)选择轮转科室:医学影像(放射或超声);视野检查;眼病理室;微生物室;电生理室;荧光造影室。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计划

消化内科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 1、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 2.临床研究生毕业人员须经培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既往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确定其应进入的培训阶段和年限。 二、培训目标 (一)综合目标 1.系统掌握消化内科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理论,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并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2.积累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 3.能够阅读消化内科外文文献。 4.具备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二)专业目标

掌握:1、消化内科所涉及的解剖和生理生化功能 2、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硬化、慢性肝病、肝性脑病、黄疸、腹腔积液、胰腺炎的病因、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腹腔结核、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胃镜、肠镜检查,肝穿刺,腹腔积液浓缩回输。 三、轮转时间 消化内科病房3个月,内科门诊2个月。 四、基本病种及例数要求(每个病种至少3例) 病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功能性胃肠病、结肠癌、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慢性肝病、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胆道感染、黄疸、腹腔积液、慢性胰腺炎。五、基本技能要求(每个操作至少3例) 操作名称接诊病人、影像读片、化验值判断、置胃管术、腹腔穿刺术、胃肠镜检查、肝穿刺。 六、外语、教学、科研能力要求 外语要求: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 教学要求:能够担当本科生课间或生产实习的带教工作。 七、科室支撑条件 1、成立以教学主任为负责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学秘书负责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 2、安排主治医生以上医师作为在培住院医师的指导教师,每位指导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2013年3月

上篇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8) 第三章急性胃炎 (11) 第四章慢性胃炎 (14)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17) 第六章功能性消化不良 (21) 第七章胃癌 (24) 第八章溃疡性结肠炎 (26) 第九章肠易激综合征 (30) 第十章结核性腹膜炎 (32) 第十一章急性胰腺炎 (34) 第十二章慢性胰腺炎 (38) 第十三章胰腺癌 (43) 第十四章肝硬化 (47) 第十五章肝硬化腹水 (52) 第十六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5) 第十七章肝性脑病 (59) 第十八章肝肾综合征 (62) 第十九章原发性肝癌 (65) 第二十章药物性肝病 (68) 第二十一章酒精性肝病 (71)

下篇临床操作规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76) 第二章结肠镜检查 (80) 第三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84) 第四章色素内镜检查 (93) 第五章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 (99) 第六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102) 第七章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108) 第八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14) 第九章内镜下胆管引流术 (122) 第十章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 (129)

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 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

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它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更是临床各科的基础。通过内科住院医师培训,不仅要掌握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等六大系统以及感染、代谢与营养、风湿免疫、理化因素等导致的疾病知识,还应对其他相关学科(如神经科、急救医学等)所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内科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和感染科八个亚专科。 一、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内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内科范围内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在每轮转一个三级学科(专业)科室时手写两份住院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内科临床教学工作。 内科范围内的各三级学科(专业)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具体安排如下,其中必选科室的轮转时间合计29个月,可选科室的轮转时间合计4个月。 (一)必选的轮转科室及时间 轮转科室时间(月)轮转科室时间(月) 心血管内科(含心电图室) 4 肾脏内科 2 呼吸内科 3 血液内科 2 消化内科 3 内分泌科 2 感染科 2 神经内科及精神科 2 风湿免疫科 2 --- 急诊科----------------- 3

【精品】消化内科临床常用数据

消化内科临床常用数据血液学检查 总血量:60~80ml/kg体重 比重:全血男1。054~1。062 女1。048~1。059 血浆1.024~1。029 渗透压 血胶体渗透压2。8±0.4kPa(21±3mmHg) 血晶体渗透压720~797kPa(280~310mOsm) 红细胞计数:男(4。0~5.5)×1012/L(400万—550万/mm3)女(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血细胞比容:男41%~53%,女36%~46% 平均红细胞体积(MVC):82.0~10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31%~35%) 网织红细胞计数:百分比0。005~0.015(0。5%~1。5%) 绝对值(24~84)×109/L 红细胞沉降率(ESR)Westergren法(长管法)男0~15mm/h 女0~20mm/h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12~16g/dl) 女110~150g/L (11~15g/dl) 高铁血红蛋白0。3~1。3g/L (30~130mg/dl)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75% 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 4.8±0。5μmol/L细胞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12.1±2。09iu/gHb37℃(Einkham法)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15.0±1。99iu/gHb37℃(Blume法)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50μg/dl 白细胞总数(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0。50~0。70(50%~70%) 嗜酸粒细胞(E)0。005~0.03(0。5%~3%) 嗜碱粒细胞(B)0~0。0075(0%~0。75%)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1~0。08(1%~8%)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50~250)×106/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10万~30万/mm3)【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新出血点<10个

消化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消化内科(内二)科室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

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

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16-11-25T14:06:53.0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曹静[导读] 消化内科是临床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具备高超的诊疗水平。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四川省甘孜自治州 626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将98例消化内科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临床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包括:患者防御功能降低明显、腹水杀菌能力减弱明显、菌血症学与跨膜前移以及不合理用药等。结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较多,需加强病原学的检测治疗以及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使消化内科临床诊疗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消化内科;问题;应对策略 【 Abstract 】Purpos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ommon clin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medicine.Methods: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dise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ommon clinical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Results: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including common clinical problems: the defense function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sterilization ability weakened significantly and ascites, bacteremia transmembrane forward and unreasonable use of drugs.Conclusion:There are more common clinical problems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medicin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hogens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gestive internal medicine. 【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problem; coping strategy 消化内科是临床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具备高超的诊疗水平。长期临床工作实践发现,在消化内科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比如:不合理用药、患者自身问题等[1]。本次将98例消化内科患者纳入研究,其目的是分析探讨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98例消化内科患者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我院,均经临床确定存在疑难问题[2]。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分布在23岁到78岁,年龄均值(52.6±3.1)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本次纳入研究的98例消化内科患者成立分析小组,主要针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大问题及所占百分比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水平[3]。 2.结果 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包括:患者防御功能降低明显、腹水杀菌能力减弱明显、菌血症学与跨膜前移以及不合理用药。其中,不合理用药问题最为明显,一共42例,所占比重为42.86%。相应的比例数据如下表1: 3.讨论 3.1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分析 结合本次研究发现,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诸多,主要的疑难问题如下:(1)患者的防御功能明显降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消化内科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大部分有血清补体水平降低、调理素活性降低以及白细胞趋化因子活力降低等体液免疫功能异常状况存在。此外,临床还发现,对于肝硬化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情况也可能存在。当患者存在上述各项防御功能下降的情况下,会使肝硬化患者引发心室收缩症状。 (2)腹水杀菌能力减弱。腹水为细菌的有效培养基,可为心室收缩的发生提供契机。然而,基于肝病外的腹水中,心室收缩的产生几率偏低,这表明肝硬化患者发生心室收缩与腹水自身的性质有所关联。相关研究发现:腹水中的低蛋白属于心室收缩的一大易发因素,当肝硬化腹水蛋白浓度偏低的情况下,其杀菌活力也明显降低。对于腹水蛋白≤10g/L的患者,50%到80%均有可能有心室收缩状况发生;但如果腹水中的蛋白浓度>10g/L,则产生心室收缩的几率通常<1%[4]。除此之外,基于肝硬化患者中,若是由于肝脏病在生理以及患者解剖的多层面变化而引发的,则可能经常发生短路循环,同时剩下的Kuffer细胞浆难以展现有效作用,并且其细胞的吞噬作用将弱化。总体而言,腹水杀菌能力减弱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问题之一,有必要引起重视。 (3)菌血症学与跨膜前移。在消化内科,细菌向腹膜入侵的情况非常常见,其途径较多,包括:阴道输卵管侵入、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感染以及胃肠道透壁性感染等。而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主要是因肠道细菌而引发菌血症的。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情况下,超过50%的患者的小肠内会有微生态失衡状况发生,其中的革兰阴性杆菌最为显著;同时,患者肠道内也经常会有微生态失衡状况出现。此外,在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下,细菌会绕过肝脏以直接的方式进到人体循环中。责任言之,菌血症学与跨膜前移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问题,需及时排除,确保患者获得全面、有效的诊疗。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标准[详]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与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与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与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与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与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与其她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