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汇总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设计时间:

目录

前言………………………………………………………。.2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2

第一节自然地理 (2)

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4)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6)

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6)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7)

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8)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9)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10

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10)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16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20

[前言]:

中文摘要:本课程设计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得到地下水资源量为9193万m³/a,地下水开采量为7903万m³/a,超采量为1287万m³/a。针对评价情况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水均衡法评价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交通位置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河谷平原区向四周逐级升高,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总长311km.

二、地形地貌

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不覆盖有较厚第四季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为更好地与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对比,这次调查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市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迁安市总面积为1208km².其中,低山区面积264km ²,占总面积的21。9%;丘陵区面积409km²,占总面积的33。8%;平原区面积535 km²,占总面积的44。3%;全市山丘区总面积为673 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55。7%。

(一)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

低山、求领悟主要分布在迁安市的西部、北部和东部,中间有基岩残山零星分布。自卑不吴官营——马兰峪-—印子峪一线以西.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北部及东部的混合岩、片麻岩分布区相对高差较小,一般50——100米。

(二)平原区

(1)滦河河床、漫滩和阶地

流经本区的滦河为摆动频繁的游荡性河流,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河床。河床言行多为卵石、圆砾、粗砂,渗透性良好。

(2)青龙河漫滩和阶地

青龙河大部分刘静基岩山区。青龙河漫滩较发育,顺河床两岸展布,岩性以砂、卵石为主,部分河漫滩具二元结构。

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迁安市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的南侧,渤海沉降带唐山拗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不同次序的构造较为发育,特别是变质岩区,断裂纵横交织,交错复杂,其构造特点以燕山初期表现突出,其构造性质多为压扭性,扭压性断裂,大雨3km以上的断裂带有6条。

一、含水层类型

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的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微压水。孔隙潜水又可以细分为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和山前斜地的孔隙潜水。

二、各水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基岩山区,由于该区大部分为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裂隙不发育,主要为风化裂隙潜水,局部有构造裂隙承压水。风化裂隙水富水性不均匀各地段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片麻岩、混合岩分布的沟谷中,偶见涌水量很小的裂隙下降泉,无供水意义,仅能作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滦河河漫滩及Ⅰ、Ⅱ级阶地地层中,由于地层岩性、厚度、所处位置及分布面积的差异,致使富水性大不相同。

在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含水层主要由卵砾石组成,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卵石中充填多量粗砂及砾石。含水层厚度9。02~21.22m,平均厚度13。97m,水位埋深5~13m,富水性极强,单井出水量在110~475m3/h之间,单位涌水量为115。96~820.44m3/h·m,渗透系数269~1405m/d。

在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含水层主要由粉细砂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5~30m,富水性差,民用井平均单井出水量15m3/h左右,单位涌水量小于4m3/h·m;在滦河Ⅱ级阶地下部,含水层主要由圆砾石组成,厚度16~30m,圆砾中混有大量的砂类土,部分呈半胶结状,一般富水性中等,据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29。9~74。74m3/h·m,渗透系数7。05~239。5 m/d.在含水层顶部有一层稳定的粘土层,厚10~20m,将其与上部粉细砂潜水含水层隔开,具有承压水性质.

残坡积孔隙水分布于山前斜地和低山丘陵的冲沟内的全新统洪积残积和坡积砂、砂砾石含水层中,含水层厚度小于10m,薄而不稳定,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一般无供水意义。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储藏盒富水程度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补给方式的制约、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盐类孔隙水。

一、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

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和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在山间河谷开阔地段,分布有第四纪松散盐类裂隙水。含水层主要由冲击物质而成,言行主要为块石、砾石、砂砾石。特点是富水性不均匀,各地段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

二、平原区第四系松散盐类孔隙水

(一)孔隙潜水

分布于山前斜地,以及滦河、青龙河等河流的漫滩.

1.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

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富水性很强.该地段富水性与距滦河出山口远近、含水层颗粒粗细、渗透性强度有关,大致以西里铺为界,将滦河分为两个区,北区富水性极强,南区相对较弱。

2.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

富水性差,但含水层分布面积大。

(二)孔隙微承压水

该含水层的圆砾中混有多量砂类土,部分呈稍胶结状,一般富水性极强。滦河河漫滩和Ⅰ级阶地卵石含水层之间无明显的隔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含水层分布遍及整个盆地,在盆地周围与山前冲洪积物或基岩相接。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1.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补径排条件: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

给,随地形由高到低向下游径流。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的形式补给山前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少量是以人工开采和以泉的形式排泄.

2.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

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水渗漏补给,Ⅱ级阶地上部潜水径向补给。其中以河水渗漏补给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

3.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

水入渗补给,低山丘陵区的裂隙水对其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形式向河流Ⅰ级阶地和河漫滩排泄,或以下降泉的形式直接补给河水,其次是人工开采。

4.孔隙微承压水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用过盆地北部

卵石层间接接受河水补给,其次接受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在滦河西岸Ⅱ级阶地上,地下水流向主要是自西向东流动.滦河东岸的边界多被隔水的混合岩或片麻岩组成的低山丘陵所环绕,故地下水主要由东北至西南,向滦河方向径流。

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地下水位动态:

(一)地下水位年内动态

上更新统冲洪积圆砾含水层中孔隙微承压水水位动态较稳定,主要受降水和人工开采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降水-—开采型。

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主要受降水影响,表现为降水型动态特征,水位变化受降水控制。

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孔隙潜水水位动态受河水流量、降水和开采共同控制,其中以河水为主,表现为河流与降水混合型特征.

(三)地下水位年际动态

据迁安盆地1993年末至2003年末10年间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盆地内地下水位多年呈下降趋势,变差值一般1——7m,其中,迁安盆地东南部的沙河子和西南部的驿南府一带变差较小,小于1m;最大变差值出现在小营-—潘营一带,最大值为7.61m.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

在2008年完成16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上,2009年迁安市克服了资金不足、施工难度逐步增大等现实困难,投资2136万元完成了32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老百姓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实现了农民生活用水自来水化,全部安装了智能卡水表,既保证了农民饮水安全,又提高了自身节水意识。投资292.6万元,发展管灌、大棚滴灌等节水灌溉面积12896亩,节水灌溉面积达45万亩,年可节水1000多万立方米

迁安市对工业企业耗水大户安装智能磁卡水表和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将企业用水的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传输并显示在水资源管理

部门的计算机屏幕上,实现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企业节水意识,促进了企业节水技改项目的安装和使用。先后以迁安轧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唐山长城钢铁集团荣信钢铁有限公司等钢铁企业为试点,推广应用“取用水双控,废污水回用"管理模式。采取在水源站和加压泵站安装变频调速装置、建设废水利

用系统等方法,对生产、生活污水实施废水回收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取用。迁安市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实现年工业节水1800万立方米以上.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能满足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土流失等现象和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首先计算滦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迁安市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结合迁安市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市的地下水资源。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采用均衡法计算。

一、均衡法计算

(一) 滦河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

根据滦河平原区地貌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包气带岩性分区,将均衡区分为七个计算区.

表—滦河平原区计算分区特征表

本次计算均衡期选用1994-2003年共10年。在忽略潜水蒸气条件下,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如下:

Q总补—Q总排=Q储变

Q总补=Q降+Q井+Q渠+Q河+Q侧入

Q总排=Q开+Q侧出+Q溢出

式中Q总补——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³/a;

Q总排——地下水总排泄量,万m³/a;

Q储变——地下水储变量,万m³/a;

Q降——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³/a;

Q井——井灌回归量,万m³/a;

Q河——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³/a;

Q渠——渠灌入渗补给量,万m³/a;

Q侧入——侧向流入量,万m³/a;

Q开——地下水开采量,万m³/a;

Q测出——侧向流出量,万m³/a;

Q溢出—-地下水溢出量,万m³/a;

各均衡项采用均衡年平均

(二)均衡项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计算公式:

Q降=0.1αPF

式中P——年降水量,mm/a

α——降水入渗系数;

F-—计算区面积,k㎡

经计算,均衡期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314万m³/a,见表。表-滦河平原区均衡降水入渗补给量表

2、井灌回归量

计算公式:

Q井=Q农开β

式中Q农开——农业开采量,万m³/a;

β——井灌回归系数;

1994-2003年平均农业开采量为3937万m³/a,井灌回归系数去0,20,均衡期多年平均井灌回归量为787万m³/a。

3、河道渗漏补给量

滦河贯穿整个滦河平原区,滦河的渗漏补给是滦河平原区地下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傍河开采时滦河河道渗漏补给量,取决于开采条件下水力夺取河水的能力,并受滦河流量及河床最大极限渗漏能力的约束。

(1)滦河流量。1994-2003年桑园观测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76亿m³/a。(2)滦河河床极限渗漏能力。

计算公式:

Q河渗=0.0365L河渗KZB河渗t

式中Q河渗—滦河河床极限渗漏能力,万m³/a;

KZ—垂向渗透系数m/d;

L河渗—渗漏河段河长,m;

B河渗-渗漏河段河宽,m;

t—年计算时段,d/a;

本次去0。2485m/d作为现状河床底泥淤积条件下的垂向渗透系数。滦河地下水的补给段为桑园—张官营河段,多年来变化不大,该河段长度为14.5km。水库放水期河水水面宽度平均为80m,非放水期河水水面宽度平均为20m,大黑汀水库放水期平均为160。25天,非放水期平均为204.75天。

计算结果,1995-2003年,水库放水期滦河极限渗漏能力平均为4619万万m³/a,非放水期极限渗透能力平均为1476万m³/a,两者合计,河水补给地下水河段的极限渗漏能力平均为6095万m³/a,见表.

表滦河河床极限渗漏能力表

(3) 水力夺取河水的能力。

计算公式:

Q河夺=1,128μh0L/(at)²a=KH/μ

计算结果,桑园-张官营河段水力夺取河水的能力为8829万m³/a。

(4)傍河开采时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结果,均衡器傍河开采条件下滦河的河道渗漏补给量,在水库放水期平均为3876万m³/a,在水库非放水期平均为1476万m³/a,全年合计为5352万m³/a。

(5)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渗水实验法计算的河道渗漏补给量最小.在水库放水期河道渗漏量未受到河床渗透能力的制约,而非放水期河道渗漏量已明显受到河床极限渗透能力的制约。河道渗流量为受到滦河滦河流量的制约。通过增强河床渗透能力、增加河床入渗面积、增大傍河水源地的开采量以及延长水库放水期,均可增加滦河的渗漏补给量.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一、地下水水质现状

迁安市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0。2-0。5g/l。水化学类型主要有两种,大致以阎家店-扣庄-商庄—麻官营-木厂口张家裕一线为界,界限以西,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界线以东,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属于HCO3—Ca(Mg)型。由此看出,平原区的大部分地区和西部山丘区受到污染,主要为开矿所致,表现在硫酸根离子含量明显升高。

二、地下水水质动态

变化主要是迁安市中、西部地区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如在张官营一代的地下水,由1992年的HCO3—Ca(Mg)型水变为HCO3·SO4-Ca(Mg)型水,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已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

迁安盆地现状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矿化度小于0。5g/l,总硬度小于0。3g/l,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均小于0。1g/l氯离子含量一般在0。2-0。4mg/l之间,部分地

区的氟含量小于0。2mg/l,如易庄、贯头山、妙岭沟铁矿、扣庄、大玄庄等地。“五毒"未检出或未超标。

4。侧向流入、流出量

根据本次野外调查,滦河平原山前断面的规则不规律,山前距滦河较近,难以实测地下水流向及水力坡度,因此滦河平原山前的侧向流入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计算公式(12—8):

Q侧出=0.0365KHLI (12-8)

式中I—-垂直计算断面的水力坡度;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计算结果,地下水侧向流出量为91完m³/a,见表12-7.

表12—7 滦河平原地下水侧向流出量表

5.渠灌入渗补给量

本区灌区规模较小,因此渠系渗漏补给量与渠灌入渗补给量合并计算,公式如下式(12—9):

Q渠=Q农引β渠(12—9)

式中Q农引—-农灌引水量,万m³/a;

β渠-—渠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6地下水开采量

地下水开采量包括工业、农业、生活开采量三部分.

表12—8 滦河平原区1994-2003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7.地下水溢出量

地下水溢出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公式如下式(12—10):

Q溢出=0。0365KHLI(12-10)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8。地下水储变量

计算公式:

Q储变=100FµΔH(12-11)

式中F—-计算面积,km²;

µ——变幅带给水度;

ΔH——水位变差,m/a。

(三)均衡计算结果

表12—11 迁安市滦河平原地下水均衡计算成果表

(四)地下水资源量

表12-12 滦河平原地下水资源量表

(五)地下水可开采量

在忽略潜水蒸发条件下,滦河平原区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公式为:

Q可开一现=Q总补-Q侧出-Q溢出(12-12)

式中Q可开一现—-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

(六)可开采量评价

地下水水位总体下降的状况与地下水超采状况相符,地下水均衡计算误差较小更进一步验证了可开采量,且均衡法与数值法计算成果接近没标明本次评价的地下水可开采量是符合实际的。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水。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促进宁乡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础.现以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为指导,本文提出以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科学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基础及环境平衡的五项措施:

(1)、提高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减少和避免水资源浪费。

(2)、建立水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水的价值回归

(3)、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调整城镇体系,从水资源的角度建立起“以水定城镇发展合理规模,以水定城镇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4)、划分水功能区,确定纳污能力

(5)、加强水政执法,确保水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 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 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 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 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 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 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 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 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 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 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 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 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 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 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环境问题也愈加凸显,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 程度。它不仅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的影响。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一)单元水量生产总值 单元水量生产总值的含义是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水 资源的经济效益。单位水量生产总值越高,说明单位水量所创造的货币价值越大。 (二)单位产品所需水量 单位产品所需水量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 者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单位产品所需水量越低,说明单位产品所依赖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三)供水效率 供水效率是指供水企业在给用户提供一定用量的水资源时,将水资源的损失浪 费降至最低,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节水指数

节水指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单位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指数越高,说明用水效率越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 (一)工业用水领域 在工业用水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着水量过多,利用不足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直接排放废水的现象,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应该通过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推进循环水利用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农业用水领域 在农业用水领域,中国农业用水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浪费现象还十分普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节水灌溉、农机化等现代化农业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城市用水领域 在城市用水领域,尽管我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城市供水管网过时和缺水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实现更高效的城市供水,需要加强城市供水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节水型城市和绿色发展等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当今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推广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勤俭节流,同时也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资源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四个基本特征:自然界中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可以被人类利用、永续性的水体。 一般来说,水资源分为: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的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总补给来源,因此可将大气降水作为特定区域的总水资源。 2、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水资源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3、我国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修建调水工程 解决总量不足:推广节水 4、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和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现: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缺水 (2)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某些地区的又一大水问题。 形式:河流洪水、突发洪水、城市洪涝灾害等 (3)水环境污染水环境恶化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水问题。 (4)水土流失 5、水资源利用的类型 水资源利用——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的过程。水资源利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型。

按利用方式分:河道内用水:水力发电、渔业、航运、水上娱乐、生态用水等 河道外用水:农业、工业、城市生活、植被生态用水等 按用水消耗状况:消耗性用水(指水的状态或水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水不能再被人们所使用。) 非消耗性用水(指其水性质的变化通常不致妨碍它以后被重新利用。) 按用途分:生活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及相关活动用水的总称。 农业用水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各部门和乡镇、农场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居民生产用水的总称。 工业用水是工矿企业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水。 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中流动的水流所蕴藏的水能产生电能,为人类用电服务。 生态用水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需求所利用水的总称。 第二章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的对象、原则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全球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随时代前进而不断增加。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 2、地表水资源量一般用什么来表示?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表示。 河川径流量——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的主体。有的国家就将河川径流量视为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的收支变化主要是:降水、蒸发、径流。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3、地下水均衡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地下水均衡的表达式:补给量-排泄消耗量=地下蓄变量 补给量包括: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之间的补给。 排泄消耗量包括:向大气水、地表水及向地下水的排泄和消耗;地下水的开采量。 天然情况下,多年地下水蓄变量=0 人工利用情况下,若利用得当,采补相当,多年内地下水均衡。 4、水资源总量估算方法

水环境分析与评价

水环境分析与评价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水质评价是衡量水资源利 用和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扩张,各 种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持续排放,严重破坏了水质,导致了水环境的质量下降。因此,对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的质量、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以解决。 一、水环境分析 1. 水质指标 影响水质的指标主要有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和物理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总氮、总磷、COD、BOD5等。生物 学指标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适应性、水生植物等等。物理指 标包括水体颜色、浊度、温度等。在对水质进行分析时,需要针 对不同的水体用不同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2. 水质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主要有指示剂法、光度法、气相色 谱法等。其中,指示剂法是常用的定量快速方法,适用范围广。 而光度法则可通过对光线吸收的测量得出污染物浓度,具有快速、经济的特点。气相色谱法则较为复杂,对于有机物分析更为有效。 3. 污染源分析

污染源分析是为了查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来源和排放量 等信息。对于市区水环境来说,工厂和居民生活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对于农村的水环境,养殖业和农业生产等则是污染源。 二、水环境评价 1. 水质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环保部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我们可以将 水质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V类等五个等级。其中,I、 II级为优良水质,III、IV级为轻度至中度污染水质,V级为重度 污染水质。 2. 水质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学及专家系统等方法来确定。统计 学方法主要包括主要成分、聚类、判别、回归等方法,其中主要 成分分析最常见,它可以提取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主要化学变量,并形成新的指标体系。而专家系统则可以根据专家知识、经验来 评价水质。 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的水环境和评价需求来制定。一般 来说,在选择指标时考虑的因素有水体对象、监测目的、污染源 种类、法规要求等等,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通过分别选定经济 适用、简单实用和全面适用的几种体系,来评估水质。

水资源概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汕头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汕头市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江河径流和地下水所构成(其中又有补给关系而互有联系)。 2010年全市共用水量12.81亿立方米,地表水供水量占主导地位,约占总水量的97%,地下水供水量只占3%。在各项用水中,仍以农业用水量最多,占总用水量的38%;居民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5%;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7%;林牧渔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生态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2%;城镇公共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 2010年全市人口为524.11万人,全市共用水量12.8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44.6立方米。 2010年行政分区供水量表 3 2010年行政分区用水量统计表 3

自来水分类水价 (一)居民生活用水由现行每立方米1.45元调整为1.60元; (二)工业用水由现行每立方米1.20元调整为1.70元; (三)机关事业用水由现行每立方米2.20元调整为2.60元; (四)经营服务用水保持现行每立方米2.90元不变; (五)特种用水保持现行每立方米4.50元不变。 对市自来水总公司直抄范围的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三级阶梯式水价,水价级差为1:1.5:2每个用水户用水人口按4人及4人以下计,超过4人的,每增加1人,可在各级水量上限基础上每户每月相应增加8立方米。 2010年全市居民水资源消耗总量31649万立方米,自来水总消费50638.4万元,人年均消费96.6元,人日均消费0.26元。以4口之家为例,家庭年消费386.4元。 居民惜水意识较薄弱,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较浪费。保护水资源意识薄弱,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产业,很多水源被污染,昔日清澈的河流如今面目全非。对水资源了解少,缺乏科学知识。

水资源评价

一.简答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及如何分区? 目的: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原则:1)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2)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个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内。 3)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4)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5)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方法: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10个一级区,77个二级区) 2.降水资料三性审查(可靠、一致、代表) 为什么要审查:为了提高降水量分析计算成果的精度与合理性。 可靠性:对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进行鉴定。方法:与邻近站资料比较、相关分析法、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如:用年降水径流关系进行审查) 一致性:指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方法有:单累计曲线法、双累计曲线法。 代表性:指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的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代表性分析包括周期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法、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方法有: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 3.在什么情况下要对径流资料进行还原?为什么要进行还原?还原的方法有哪些? 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映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到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减少及增加的水量均要进行还原。方法有分项调查还原法、降水径流模数法、流域蒸发差值法、双累积曲线法。 分项调查还原法:对流域中各项影响因素所造成的径流变化逐一调查、观测或估算出来,就可获得总的还原水量。表达式为: 其他渗漏分洪引水蒸发水保调蓄生活工业农业实测天然W W W W W W W W W W W W ±±±±±±±+++= 4.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为什么与平原区的不同?两者的差别? 不同于平原区原因:山丘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较低,资料短缺,直接估算地下水补给量比较困难。 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山前泉水出露总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等。平原区通常以地下水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地区补给量有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越流补给、闸坝蓄水渗漏补给、人工回灌补给等。 5. 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 1)根据稳定流试验三次抽降和流量资料,当承压水时,绘制S w ~Q 曲线;当潜水时,绘 制Q h w ~2?曲线。若关系曲线为Ⅰ,不存在三维流,直接用裘不依公式计算,若为Ⅱ或Ⅲ,需修正降深;(关系曲线见课本P 84) 2)计算由三维流引起的附加降深; 3)修正水位降深; 4)利用裘不依公式计算渗透系数K 值。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一、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环境承载力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概述 2.1 水资源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供给,而世界上可利用的淡水却非常有限。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淡水短缺问题。 2.2 环境承载力概述 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容纳并稳定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信息流量,并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3.1 水资源分析 3.1.1 水资源量与分布 全球水资源总量巨大,但可利用水资源却非常有限。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3.1.2 水质状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污染物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水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也限制了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3.2 环境承载力分析

3.2.1 生态系统承载力 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人类活动增加,生态系统面临破坏和威胁。 3.2.2 社会经济承载力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物质和空间等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如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导致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水资源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便综合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常用的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等。 4.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因素。常用的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等。 五、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5.1 水资源研究进展 近年来,学者们在水资源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淡水供需平衡、流域管理和节约用水等方面。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和管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5.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环境容量评估和环境规划等方面。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可以有效提高环境承载力。 六、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管理与保护 6.1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3章 第3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世界、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重点) 2.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人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水资源及其分布 阅读教材P61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1)广义: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2)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3)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分布。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不平衡性的表现 范围表现 大洲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国家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中国空 间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 间 夏秋多,冬春少

正误判断: (1)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浅层地下水。(×) 【提示】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陆地面积广的地方水资源丰富。(×) 【提示】评价某地水资源丰富与否的指标,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因此陆地面积广的地方如果气候干旱,水资源也会贫乏。 教材整理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阅读教材P61下部至P6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科技与水资源的利用 (1)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 (2)科技发达的近现代。 ①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②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 ③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 ④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 正误判断: (1)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水资源充足。(×) 【提示】水资源充足的地方不一定经济活动频繁,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也不一定水资源充足。 (2)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最有效办法。(×) 【提示】发展海水淡化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且只有沿海国家可以进行海水淡化。 教材整理3合理利用水资源 阅读教材P64~P67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开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展水资源供需分析,提醒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那么 (1)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表达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展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那么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6万亩,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环境承载力则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揭示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1. 引言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要的可用水量。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供需分析 通过分析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可以评估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供水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水资源供需平衡,从而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的再生能力等因素,以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 2.3 水环境评价 水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以及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水质监测、水生态系统评估等手段,可以综合评价该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提供依据。

3. 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够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 用的能力。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壤质量、空气质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该 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评价其环境承载能力。 3.2 资源利用评价 资源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剩余量,以及 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评估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 3.3 气候变化评价 气候变化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分析气候变化的趋 势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以评估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并为制定 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4.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 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区域的水资源和环 境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5.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得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5.1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政府和 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5.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采取节约 用水措施、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等方法,可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3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是保障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污染物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3 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 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 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 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的水量 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 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 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入渗率 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 最大蒸发率

海口市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海口市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摘要:城市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从等五个方面评价海口市水资源,得出目前海口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口市;水资源;评价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海口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有限的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水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对海口市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背景进行了宏观描述与介绍,着重从海口市河流水系分布、水资源量、水质、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海口市的发展建设和水资源专项规划提供一定依据。 1.海口市概况海口市位于海南省北部,是海南省的政治中心,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38C,年均降水量1664毫米,年均蒸发量1834 毫米,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海口市辖龙华、秀英、琼山、美兰4区,

总面积2304.84km2,有常住人口217.11 万人(2013 年),2013 年GDP 为904.64亿。 2.水资源分布与评价海口市河流水系分布情况。海口市水系纵横交错主要河流17 条,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入海。南渡江主流在海口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 0 . 99亿立方米,占南渡江总年径流量的87%。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入海,支流有铁炉溪、三十六曲溪、鸭程溪、昌旺溪(南面溪)、美舍河和响水河。独流入海的有9 条,分别为演州河、五源河、荣山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另有白石溪流经文昌市境内出海。 水资源量分析与评价。海口市多年平均降雨量 1816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56亿立方米,地下、地表水资源间重复计算量7.22亿立方米海口市虽然雨量充沛,但时间分布不均匀。①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5月-11 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5%,非汛期12-4月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5%;② 年际变化大:据海口市龙塘镇南渡江雨量站网多年监测数据,海口市径流年际间变化较大,变差系数为0.4-0.55,这对水利资源的利用不利,而且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口市人均水资源量为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水资源调查报告 4 篇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情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情况,二是水质情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情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情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削减,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化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也许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削减首先表如今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此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 2.0 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 1.6 亿立方米,下降了 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 2.88m3/s ,而如今每到枯水节令,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根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 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缺乏,特别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缺乏。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

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庇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并为不断满足泛博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须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局部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互相交织利用的。在我国长久供用水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安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起码要到达占总用水量的 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 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须水量都不能得到根本的满足,干旱少雨节令,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削减,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不足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讲解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设计时间:

目录 、八— a 刖言........................................... ・・2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 ........................... .2第一节自然地理.. (2) 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4)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 .6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6)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7) 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8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9)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9)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 ..10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10)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16)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 .20[刖言]:

中文摘要:本课程设计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得到地下水资源量为9193万m3/a,地下水开采量为7903 万m3/a,超采量为1287万m3/a。针对评价情况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水均衡法评价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交通位置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 自河谷平原区向四周逐级升高,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 条,总长311km。 二、地形地貌 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不覆盖有较厚第四季沉积物的低 洼地区为迁安盆地。为更好地与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对比,这次调查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市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 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迁安市总面积为 1208km2。其中,低山区面积264km2,占总面积的21.9%;丘陵区面积 409km2,占总面积的33.8%;平原区面积535 km2,占总 面积的44.3%;全市山丘区总面积为67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