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

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

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214个三级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除个别情况外,水资源分区套行政区划形成的单元为计算分区。

水资源评价的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

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重点掌握: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水资源概况、特点

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

水资源评价分区 WHY, HOW

水资源评价的作用

第二章 降水与蒸发

1.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三性审查?三性审查定义以及具体分析方法? 目的:

定义:

可靠性:对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进行鉴定

分析方法:

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 如特大值、特小值是否过分突出

方法:

(1)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2)相关分析法: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与修正。

2、与其它水文气象要素比较

降水量多,径流量大,利用径流关系进行审查

查清问题后校正,无法校正则舍弃

一致性: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

对于降水资料,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测站的气候条件及周围环境的稳定性

上。 分析方法:单累积曲线法(单站资料)

设有年降水系列Xt (t=1,2……n ),则第t 时段的累计降水量:绘制Xct 的过程线

双累积曲线法(单站与多站平均)

111t t ct i i t

i i X X X X -====+∑∑

利用上式分别计算分析期逐年的单站累计降水量和多站平均降水量累计值,然后以分析站累计降水量为纵坐标,以多站平均累计降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

代表性:是指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当应用数理统计法进行降水量分析计算时,计算成果的精度取决于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1) 周期分析

① 方差分析法

设周期为m ’,将系列分为m ’组,假定各组数据相互独立且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计算组内、组间离差平方和,进行F 检验,小于显著性水平则m ’不存在,重新假设,大于显著性水平,则存在周期m ’。

② 差积曲线法(距平累积法)

将每年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然后绘制这种差积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

其中模比系数Ki=Xi/X 平均

特点: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一个完整的下降段表示一个枯水期,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组成一个周期。

③ 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

所谓滑动平均值,就是在一个系列中,先确定若干年为计算平均值的滑动计算时段,求得一个均值,将其作为中间年份的修匀值,然后向后滑动一年,形成新的计算时段,计算均值。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计算时段的最后一个数据为系列的最后一个数据为止

(2)稳定期分析

稳定期分析的目的是通过降水系列某种指标或参数达到稳定的历时来确定代表期。

②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

从长系列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短系列。

(1)计算长系列的统计参数。

(2)将长系列分成几个短系列,分别计算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

(3)将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与长系列的统计参数进行比较。其中相对误差最小的一个短系列时期即可认为是一个稳定期或代表期。

代表期的确定:代表期是指样本系列的统计参数能够较好地代表总体的时期。通

1(1)i i i S S K -=+-

过上面两种方法的计算,可用有较长实测降水系列的代表性雨量站或水文站的降水系列对评价区降水资料的代表性作出分析,并可据此选择代表期。

降水资料的插补展延:

目的:

1)为了扩大样本容量,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

2)为了在区域性水资源分析与评价中取得不同测站的同期降水资源系列,以使计算成果具有同步性。

(一)地理插值法

1、移用法

小范围内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比较均匀,且两个雨量站距离相近,气候、地形条件一致。

2、算术平均法

插补站周围有分布较均匀的雨量站,且地理与气候条件基本一致,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较均匀,各相邻站的降水量数值较接近时。

3、加权平均法

研究区域内地形变化不大时。

4、降水量等值线法

精度高,工作量大。

(二)相似法 插补站与参证站降水量长短系列的均值有等比关系,则 (三)相关分析法

插补延长最实用的方法。拟插补的降水量称为研究变量,用来建立建立相关关系借以插补研究变量的参变量称为参证变量。

选择合适的参证变量遵循原则:

(1)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必须有物理成因上的联系。

(2)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应有一定数量的同步观测资料,以保证相关图有足够的点据。

(3)参证变量的系列要足够长,足以用同期资料建立的关系插补出计算需要的研究变量的缺测部分。

降水量分析计算:面平均降水量计算,降水量统计参数的确定,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

降水量统计参数:均值,变差系数Cv ,偏态系数Cs

等值线图的勾绘:为了研究年降水量变化的地理规律,估算无资料地区各种指定频率的年降水量,必须绘制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即均值和变差系数等值线图。

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勾绘步骤

(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的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的主要点据。

(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线距):降水量>2000(线距1000),800-2000(200),100-800(100),50-100(50),<50(25)

(4

)勾绘时,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遵循直线内插的原则,又不

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的地形分水线走向一致,切忌横穿山岭。

等值线图的合理性分析:

(1)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其一般规律如:靠近水汽来源的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背后的平原、谷地降水量一般较小;降水量大的地区Cv值相对较小。

(2)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

(3)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之间是否符合水量平衡原则

(4)与以往编制的等值线图进行对比分析,检查高低值区是否对应,大的走向是否一致,出现明显变化的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的修改。

降水量的时程变化:指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一般包括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指年降水量在年内的季节变化,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

(1)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量月分配。

(2)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程度还可以采用降水不均匀系数Cl表示,计算公式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多年变化幅度分析:极值比法,距平法,趋势法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可用降水量等值线图来反映,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连续最大四个月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等。

流域(区域)蒸发量——指流域(区域)面积上的综合蒸发量,包括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三部分。

水面蒸发——流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表面的蒸发。(充分蒸发,表示蒸发能力)

陆面蒸发——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总称为陆面蒸发,包括流域内从土壤表面的蒸发和从植物叶面的散发。

水面蒸发量分析与计算:

● 蒸发器折算系数法:水面蒸发器折算系数是指天然大水面蒸发量与某种型号

水面器同期实测蒸发量比值。

● 道尔顿经验公式:

● 彭曼经验公式(FAO 推荐使用)

水面蒸发的空间分布:水面蒸发等值线图的绘制

水面蒸发的时程分配:年内分配——代表站法

年际变化——统计参数

流域蒸发量计算分析:它等于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量的总和。一般用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间接估算

(小计算题)干旱指数

水量的比值表示。 我国以干旱指数将全国划分为5个气候带:十分湿润带(<0.5)

湿润带([0.5,1.0))半湿润带([1.0,3.0)) 半干旱带([3.0,7.0)) 干旱带(>=7.0) 重点掌握:资料代表性审查的方法

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

区域不同保证率年降水量方法。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如何进行描述。

第三章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即还原后的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年径流量表示。

资料收集:(1)区域社会经济资料(2)评价分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料(3)

水文气象资料(4)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5)以往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径流资料的审查:

可靠性:上下游水量平衡、径流模数、水位流量关系检查

一致性审查:受气候条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来判断资料整体趋势的方法,如M-K检验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滑动平均检验法另一类是判断资料中跳跃成分的方法,如累积曲线法有序聚类分析法重标度极差分析法。

还原:将受影响的资料统一修正还原到原来天然状态

折现:将受影响的资料统一修正到现在的状态

代表性:对评价区域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测站分析确定,通常采用滑动平均值法、累积平均值法、差积曲线法、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等年径流量的插补延长(相关分析)

(1)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2)上、下游站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3)与邻近流域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4)汛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月径流量的插补延长

(1)汛期月径流量的插补

①水位流量关系法

②相关分析法(上下游、相似流域、流域的月降水量)

(2)非汛期月径流量的插补

①用缺测月份的多年平均值代替

②按退水规律插补

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对径流的影响):

✧农业水利-农业灌溉用水,回归水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改变径流时程分配

✧抽取地下水

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

✧灌溉和排水(蒸发径流地下水位)

✧水库等蓄水工程(蒸发径流地下水位泥沙)

✧城市化(热岛效应城市水文学产汇流影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还原目的: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映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减少及增加的水量均要进行还原。

还原计算方法:

(一)分项调查法

对流域中各项影响因素所造成的水量变化逐一调查、观测加以定量,从而获得总的还原水量。

(二)降水径流模型法

基本思路:首先建立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前的降水径流模型,然后利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以后各年的降水资料,用上述降水径流模型,求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

然年径流量及其过程。还原水量即为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与实测年径流量的差值。(适用于难以进行人类活动调查,或调查资料不全的情况。)(回归分析法产流模型法)

(三)流域蒸发差值法

基本思路:在计算时段较长的情况下,流域水量平衡公式中流域蓄水变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有:P =E + R一旦流域下垫面有了较大改变,引起蒸发量变化了ΔE,则径流量相应地变化ΔR,上式就变为:P=(E ±ΔE)+(R ±ΔR)ΔR=ΔE=E后- E前=(P后- R后) - E前

还原计算成果的检查:

(一)单项指标的检查:重点是灌溉定额、灌溉回归系数

(二)上下游、干支流及区间水量平衡检查:下游站流量大于上游站

(三)用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检查:山丘径流深大于丘陵平原区径流深,上游径流深大于中、下游径流深。还原后的降雨径流关系相关系数要提高。

(四)各种影响因素的序列对照及统计参数检验:把还原后的天然径流系列由大到小排列,同时把各种影响因素如降水量、蒸发量也由大到小排列,对照序列检查其对应关系。一般还原后的统计参数具有较好的地区分布规律性。

(五)框算检查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目的:了解评价区域代表站年径流的统计规律,推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指定频率的年径流量,分析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为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和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规划提供依据。

年径流量的频率分析:选择代表性水文站→径流资料还原和插补展延→三性检查→频率计算

径流的时程分配(径流年内分配和径流年际变化)

径流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年径流变差系数Cv 实测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来反映其相对变化程度。

年径流的空间分布:用年径流深或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反映径流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用年径流的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年径流年际变化的空间规律。(如何绘制?)

区域地表水资源分析方法:代表站法,等值线法,年降水径流相关法,水热平衡法。

代表站:在计算流域内,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或几个基本能控制本流域大部分面积、实测径流资料系列较长、精度满足要求的代表性水文站,且流域内上、下

游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一致,可以用代表性水文站的年径流量按面积比的方法,推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不同频率年径流量计算

用代表站法求得的评价区域逐年径流量构成区域的年径流系列,在此基础上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即可推求评价区域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等值线法:

(使用条件)在区域面积不大并且缺乏实测径流资料的情况下,借用包括该区在内的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查算出流域内的平均年径流深,乘以流域面积,来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包括山丘区地表水资源和平原区地表水资源

出境和入境水量计算

入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入区域的河川径流量(还原过后天然状态)出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区域的河川径流量

计算方法:(1)代表站法:只有一条河流过境,在入(出)境处恰好有径流资料年限较长且具有足够精度的代表站,该站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即为计算区域相应的入(出)境水量。

(2)水量平衡法

河流上、下断面的年水量平衡方程:W下=W上+ W支-W蒸发-W渗漏+ W地下-W引、提+ W回归±△W槽蓄

当过境河流的上、下断面恰与区域上、下游边界重合时,上式可改写为:

W出=W入+ W支-W蒸发-W渗漏+ W地下-W引、提+ W回归±△W槽蓄

入境与出境水量的时空分布

在一般情况下,入(出)境水量的年内分配可用正常年水量的月分配过程或连续

最大四个月、枯水期水量占年水量的百分率来反映,也可分析指定频率年入(出)境内外水量的年内分配形式。也可以典型年的不同时段的最大入(出)境水量反映其年内分配特点。

入(出)境水量的多年变化,可用代表站年入(出)境水量的变差系数表示,也可通过入(出)境水量的周期变化规律和连丰、连枯变化规律来反映。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扣损法(较传统):——以流域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基础,扣除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生产需水量、跨流域调水量以及汛期不可利用的洪水量,得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W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W地表水资源量-W河道内需水量外-W洪水弃水-W跨流域调水

河道内总需水量——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及河道内生产需水量,逐月外包值。

汛期难以控制利用洪水量——批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能被工程措施控制利用的汛期洪水量。

地表水供水系统及可供水量地表水供水系统是由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等组成的取水、输水及配水系统。地表水供水系统可提供的水量称为可供水量

重点掌握:1、径流还原计算的基本方法

2、如何制作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原则与合理性分析

3、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何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如何计算

5、如何描述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6、年入境、出境水量的计算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一般评价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地下水数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与地表水类比复习)

地下水资源评价:

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

全面评价;在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需进行深层承压水资源数量评价。重点评价矿化度(水的含盐量)小于2g/L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收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分析和确定包括给水度、渗透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分析确定各平原区、山丘区及水资源评价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资料收集:

●评价区及临近区有关的水文资料

●评价分区内的流域特征资料

●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

●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区域经济社会资料

●水质监测资料

●以往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成果(与地表水类比复习)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的,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划分原因(水源补给不同)

水文地质参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

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它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给水度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弹性给水度:承压水给水度)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hydraulic conductivity)。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导水系数(transmissibility of groundwater):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潜水蒸发系数: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参数测定方法:(1)水文地质试验法(抽水试验等)(2)统计分析法

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

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水资源分类方法:

(一)以水均衡(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的分类法

V补-V排=±△V 因此,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

1.补给量:是指某时段内进入某一单元含水层或含水岩体的重力水体积。又分为天然补给量,人工补给量,开采补给量。

2.排泄量:排泄量是指某时段内从某一单元含水层或含水岩体中排泄出去的重力水体积。分为天然排泄量和人工开采量。

3. 储存量:储存量指储存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

存量。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在平原区,通常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的补给量有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以及闸坝蓄水渗漏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

(一)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指降水渗入到包气带后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潜水的水量,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1)系数法

Pr=αP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 -降水量。

该方法概念清楚,应用方便,易于区域综合。

(2)地下水动态分析法

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下径流微弱,在一次降雨后,水平排泄和垂直蒸发都很小,地下水位的上升是降雨入渗补给所引起的结果,以下式表示:Pr=μ﹒△h

μ-给水度;

△h-降雨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mm。

2)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

(1)系数法以及(2)降水量-水位上升相关法

2.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时,河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渗流形式补给地下水,称为河道渗透补给。

2.1 河道渗漏补给量的确定

(1)断面测流法

Q河渗—计算区内的河道渗漏补给量,m3/s

Q上、Q下—河道上下断面实测流量,m3/s

E0—水面蒸发量,m/s

β—水面宽,m

L—实测流量段距离,m

(2)单位长度渗漏量法

L’—实测段长度,m

L—计算河段长度,m

λ—修正系数

2.2 年河道渗漏补给量的计算

4. 越流补给量

如果某一含水层的上覆或下伏岩层为弱透水层,并且该含水层的水头低于相邻含水层的水头,则相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能穿越弱透水层而补给该含水层,这种现象称为越流补给。

(二)排泄量的计算

平原区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有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出流量、越流排泄量以及人工开采量等。

1.潜水蒸发量是指潜水在毛细管引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所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植被叶面蒸腾量。潜水蒸发是浅层地下水消耗的主要途径。

潜水蒸发强度ε是指潜水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体积。潜水蒸发强度的变化受土质、潜水埋深、气象、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土质、潜水、气象、植被

评价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方法步骤(P114)

2. 河道排泄量:平原地区地下水排入河道的水量称为河道排泄量。

计算方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

3.侧向流出量

地下水侧向流出量一般指的是以地下潜流形式流出均衡单元的水量,有时称为地下径流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计算依据:山丘区的补给排泄机制比较简单,按地下水均衡原理,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所以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

计算方法常用水文分析法

水文分析法

山丘区排泄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河川基流量,其他各项数量较小。

河川基流量的推求:选择合适的水文站,从该站实测的河川径流量过程线图上把它分割出来,即基流分割法。

1、分析代表站的选择

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是闭合的;代表性(地形、地貌、植被和水文地质);控制面积200km2;实测资料系列较长,代表性(丰、平、枯)。

2、单站河川基流量的分割法

分割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河川基流量)。

分割方法:直线平割法,直线斜割法和加里宁分割法。

3、单站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与基流模数

4、评价区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5、评价区基流量合理性检查(平衡性,合理性)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目的:最主要的是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计算允许开采量六种方法与适用条件

(一)水均衡法:水量平衡法,又称水均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来计算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变化的方法。

理论上适用与任何区域,实际上在范围较大的区域,其他方法应用困难时使用。

(二)可开采系数法

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有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实际开采量等长系列资料地区,可用可开采系数法确定多年平均可开采量。

(三)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也称回归分析法,是根据开采地下水的历史资料或不同水位降深的抽水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开采量与降深或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依据这种相关关系外推来预报开采量的一种方法。

该法适用于对已开采的潜水和承压水的旧水源地扩大开采时的评价,对新水源地不适用。

(四)开采试验法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一时难以查清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补给条件),而又急需作出评价时,可打勘探开采井,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适用,但主要是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性不均一的中小型水源地。

(五)开采强度法

一般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规则,在不考虑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在含水层分布广、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时(为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而计算补给量和评价原则同上。

(六)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数值方法有两种,即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

第5章水资源总量计算

水资源总量计算的目的:分析评价在当前自然条件下可用水量的最大潜力,从而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在国外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总量评价:三水转化关系分析、水资源总量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水资源总量分析计算

W——水资源总量;

R——地表水资源量;

Q——地下水资源量;

D——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由于D的确定方法因区内所包括的地下水评价类型区而异,故分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介绍三种类型:

一、单一山丘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包括山丘区、岩溶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为河川基流量。

水资源总量为:

Rm为山丘区河川径流量;Qm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Rgm为山丘区河川基流量。

单一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可以用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代替。河川基流量可以用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来推求。具体有直线分割法,直线斜割法,加里宁分割法等。

二、单一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P146)

三、多种地貌类型的混合区

重复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山前侧渗流入补给量;二是山丘区河川基流对平原区

地下水的补给量。

水量平衡分析

水量平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地区水文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的对比关系,利用水文、气象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第7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定义:是对过去水利建设成就与经验的总结

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工作。

目的:增强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规划是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指导思想,是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状水资源开发分析,二是现状水资源利用分析

现状水资源开发分析:是分析现状水平年情况下,水源工程在流域开发中的作用,包括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供用水量的现状、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内容。

现状水资源利用分析:是分析现状水平年情况下,流域用水结构、用水部门的发展过程和目前的用水效率、节水潜力、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需水预测:在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节约用水的情况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供水预测:供水预测指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包括原有工程)后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其中新增水源工程包括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新建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以及雨水利用工程等

供水水源类型:微咸水利用、雨水利用、洪水资源化,跨流域调水,地表水源,海水利用,地下水源,污水处理回用。

地表供水量的调节计算

地下水可供水量的计算

如何分析供需平衡?P(206)

分析中注意事项:

(1)一次平衡时:考虑需水时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等方面;考虑供水时要考虑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格局以及要充分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

(2)二次平衡时:要强化节水意识、加大治污力度与污水处理再利用程度、注意挖潜配套相结合;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来合理抑制用水方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3)三次平衡时:要加大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强化群众的节水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时,通过外流域调水来解决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内涵:开源节流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

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应从供和需两方面入手:增加供水量,减少需水量。

1、合理配置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搞好节水管理工作,构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加强水资源的权属管理

4、采取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供需矛盾

5、加快海水利用步伐,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

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狭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 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 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 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 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 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 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 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 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 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 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 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 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内容及原则。 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 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的依据 内容: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多年平均值和地表水、地下水在总量中各占多少、年内和多年变化规律等; 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估计; 确定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类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前景; 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 查清水的化学成分和特征,并进行分类和分区,并确定出不同化学类型水体分布范围和数量; 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 政策性建议等。 原则:“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以丰补欠”原则 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 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2.水资源分区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含义: 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意义:?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 ?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 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 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 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 二、水资源状况 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 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4、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1)、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全球总水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基本动力;3)、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的,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4)、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5)、水循环系统过程复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变化,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形成和特征变化。 5、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形成可再生水资源;2)、影响全球气候变化3)、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4)、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的支撑;5)、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6、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资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额过程。 7、水资源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等。

大一水文与水资源课知识点总结

大一水文与水资源课知识点总结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水文学作为 水资源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水在地表和地下的分布、变化及其运 动过程。大一水文与水资源课程作为水利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之一,通过系统地介绍了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知识, 使我们对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 门课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水文学基础知识 1. 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水文学是研究水资源的起源、分布、 变化和规律的学科,可以分为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两大类。 地表水文学研究水在地表的运动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等;地下水文学研究水在地下的分布与运动过程,涉及地下水文循环、渗流、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2. 水文学的基本术语:水文循环、降水、蒸发、蒸腾、渗流等 是水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基本术语。了解这些术语的定义和作用, 是学好水文学的基础。

二、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 1. 水文观测指标:水文观测包括降水观测、水位观测和流量观测等。了解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设备以及采集与处理技术,则可以更准确地获取水文数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降水、径流等水文数据。 三、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 1. 水文循环过程:水文循环是水在地球上分布、流动和转化的过程。了解水文循环过程中的蒸发、蒸腾、降水和径流等环节以及其相互作用,对于预测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和进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了解水资源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水资源的

水文水资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时段单位线与瞬时单位线 时段单位线是指在单位时段内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而瞬时单位线则是指瞬间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两者的基本假定相同,其差别在于前者是单位时段,并由经验曲线表示,后者是瞬时或无穷小时段,其单位线用数学式表示,而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将流域的调节作用概化为若干个串联的特性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而推导出来的。 2.潜热与感热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感热是指单位质量空气的可感热量。 3.给水度与储水系数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储水系数是指反映含水层水头下降或上升单位高度时,从单位水平面积和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或储存水体积能力的一个参数。 4.流域蓄水容量与前期影响雨量 流域蓄水容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文;前期影响雨量指本次降雨发生时,前期降雨滞留在土壤中的雨量。 5.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 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 水资源分区是在水文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特点确定的分区。

6.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协调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关系,提高水资源与之相适应的匹配程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就是对水资源事业的内容进行总体安排。水资源规划即在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区条件、国民经济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对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出最佳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的规划。它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7.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8.释水系数与导水系数 导水系数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其厚度的乘积。导水系数取决于土壤的渗透能力和含水层厚度。 释水系数又称贮水系数,指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9.入渗系数与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入渗系数指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内降水量的比值。

水资源学复习总结

一、水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的来源、范围、可依赖程度和质量进行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二、等值线法借用包括该区在内的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图,从图上查算出流域内的平均年径流深,乘以流域面积,来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指标体系:1、基本定向指标:是一组用于确定可持续利用方向的指标,是反映可持续性最基本而又不能直接获得的指标。基本定向指标可选择生存、能效、自由、安全、适应和共存6个指标。 2、可测指标:即可持续利用的量化指标,按社会、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划分,个子系统中的可测指标由系统本身有关指标及可持续利用涉及的主要水资源指标构成。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1、综合评分法2、不确定性评判法3、多元统计法4、协调度法5、多维标度法 五、水资源价值的体现:1、维持生命和非生命系统的价值:水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价值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水对非生命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水资源满足上述生命与非生命系统存在发展需求的程度和效用,就是水资源对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价值。2、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生存和繁衍对水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而发展则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期望。要实现发展目标,离开水资源的供给和水环境物质的支持是绝不可能的。以此,水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的程度,就是水资源、水环境的价值。3、水的生态价值:水要不断满足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必须保持和改善水所依托的母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稳定有序的自然生产力和抗御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水对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需求的满意程度与作用,就是水资源的生态价值。4、水的环境价值: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求。水具有净化环境或同化污染物的功效,是美化环境、美化景观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就是水的环境价值。5、水的文化价值:人类除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还要满足精神需求。人们追求的精神环境,离开清洁的水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就愈来愈强烈,水的文化价值就愈来愈重要。 六、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1、自然水环境包括水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表现,水环境的容量、水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自净能力,区域(流域)水资源总量,区域水动力学特征。2、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问题,探索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适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社会对物资的需求;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包括工农业发展比例、农林牧副渔发展比例、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基础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比例等。3、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耦合关系,是有一定限度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达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在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通过分析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预期人口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与未来工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5.寻求进一步开发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水环境承载有效利用、水环境功能持续正常发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分析方法:1、多目标规划法:该方法采用分解——协调的系统分析思路,将社会、经济、环境等子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的约束机制进行高度概括而得到一个数学模型。2、综合指数法:它是一种采用统计的方法,选择单项或多项指标,反映地区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和阈值的简捷方法,主要有向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水环境承载能力指标可采用水质体系指标和水体水质类型,显示水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3、系统动力学学法:它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4、系统分析法:依据系统论及其分析原理,采用动态模拟和数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拟定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七、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步骤:1、划分研究子分区。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地区差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未来计划发展方向,确定出水资源供需分析分区,以便有利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2、根据地区水资源分区进行全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条件分析。搞清地区水资源特性、数量、质量及可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工作,以备提供新增供水工程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资料。3、根据水资源、供需分区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预测未来分区和全区各项用水的需求量和总量。 4、根据地区水系分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和开采利用条件,预测满足用水需要的新增供水工程的可供水量和因应措施。 5、通过逐年或一定时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采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进行水资源的现实承载能力和承载过程的计算和分析,直到找到可供水量达到零增长时期的水资源极限承载能力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达到零增长时的最大水资源承载能力限度。

水资源内容总结

第一章: 水资源定义: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一切形态,包括地面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生物水、气态水狭义的水资源: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微咸水 水资源属性: 自然属性: 有限性与无限性:水文循环是无限的,但参与水文循环的水量是有限的,每年能够恢复和更新的水量也是有限的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时程上汛期多、非汛期少,空间上湿润区多、干旱区少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命脉 利害两重性:水源、发电、航运、养殖、以及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洪涝灾害、干旱 社会属性: 经济性、伦理性、垄断性 我国水资源特点:人均水量低、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与耕地、人口分布不相匹配、年内年际变化大 面临主要问题: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第二章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指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的分析评定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恢复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定义: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河川径流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它并不等于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简单相加,需扣除两者重复量。 计算方法:实测法、水量平衡分析法、水文比拟法 河川径流量定义:指通过流域出口断面的全部水流数量,包括大气降水转化为地表水的部分,地下水出露(出渗)形成地表水的部分,并扣除沿途蒸发、河流渗漏流失的水量,其多年平均值表征了该流域从外界获得补给量的平均水平。 区域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典型年法):各代表站不同频率的降水量年内分配:按降水类型等特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在每个子区内选择代表站;按实测年降水量与某一频率的年降水量相近的原则选择典型年,分析不同典型年年降水的月分配过程;然后同比放大或缩小。典型年法适用于资料缺乏、面积较小的区域 陆面蒸发:指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陆面蒸发等于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量的总和。陆面蒸发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陆面供水条件的制约。估算方法包括: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间接估算法和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经验公式法

水资源学复习要点

水资源学复习要点 水资源学是研究水的起源、分布、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门学科。以 下是水资源学的复习要点。 一、水的特性和循环 1.水的化学性质:水的分子结构、氢键、溶解性。 2.水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比热、表面张力等。 3.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等。 4.水在不同地球系统中的分布:大洋水、冰雪水、地下水、湖泊水、 河流水等。 二、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1.水资源的评价指标:水量、质量、可利用性等。 2.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 3.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等。 4.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水文观测、水文模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三、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1.水环境污染控制: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2.水生态系统保护:湖泊、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 3.水资源管理机制:水资源分配、水权交易、水费政策等。 4.跨境水资源合作:国际水资源法律、水资源合作协定等。

四、水灾害和干旱 1.洪涝灾害和防治:洪水预警、抗洪工程、泄洪措施等。 2.旱灾和水资源调度:干旱预警、节水措施、水库调度优化等。 五、国际水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1.跨国河流管理:国际河流的合作和争端解决。 2.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水的生态足迹、节约用水、水循环利用等。 3.水与粮食安全: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和挑战。 4.水与能源:水力发电、水资源对能源生产的影响。 六、新兴水资源技术 1.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应用。 2.水资源再生利用:废水处理、污水回用等技术。 3.雨水收集利用:雨水利用系统、城市雨水管理等。 4.人工增雨:云处理、露珠处理等技术。 综上所述,水资源学复习要点主要包括水的特性和循环、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灾害和干旱、国际水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兴水资源技术等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对水资源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和准备。

水资源与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资源与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水循环是维持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过程。本文将对水资源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 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水资源的分类 1.表层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坝库等明显可见的水体。 2.地下水资源:储存在地下岩石中,通过井泉等方式供给人类使用。 3.冰川与雪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高山和极地地区,以冰川和雪水形 式存在。 4.大气水资源:主要以形式水和气态水存在,包括云雾、雨水和雪 水等。 5.再生水资源: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和产业废水的再 利用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水在地球大气圈、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转移和再生的过程。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蒸发:太阳能使水体变成水蒸汽,从地表水、土壤、植物和湿地 等蒸发出来。

2.降水:水蒸汽冷却形成云雾,当云雾中的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降下来,形成雨水、雪水等。 3.入渗:降水渗入土壤并转化为地下水,充实地下水层的水量。 4.径流:地表的降水超过土壤的持水量时,会沿着地势流入河流、 湖泊等水体,形成径流。 5.蒸散发:地表水、土壤水和植物受太阳热能的作用,不断蒸发释 放水蒸汽到大气中。 三、水资源与人类活动 1.水资源开发利用:人类通过建设水库、引水渠道等工程,将水资 源有效地利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等方面。 2.饮用水安全:保证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提高饮用水的水质和供应量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3.水污染治理: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受到各种污染 物的威胁,因此,水污染治理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4.水资源节约:促进水的循环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四、水循环与生态系统 1.湿地保护:湿地是指土地被水覆盖或者周期性被水覆盖的场所, 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对水污染的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水文水资源专业知识点总结

水文水资源专业知识点总结 一、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是满足人类社会各项活动需要的重要物质。 二、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1. 水资源的形成 地表水主要由降水和地表径流形成,地下水主要是由降水经过土壤渗漏和地下水补给形成的。 2. 水资源的分布 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受气候、地质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 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非常匮乏。 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 水资源的利用 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其中,农业用水量最大,约占全球总水资源利用量的70%以上。 2. 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保护是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防止水资源污染、减少水资源浪费和 开发可再生水资源等方面。 四、水资源管理 1. 水资源的管理目标 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 2.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水资源管理应遵循综合、科学、合理、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 3. 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水资源管理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环境保护、水资源监测和水资源法 规制度建设等方面。

五、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与解决途径 1. 水资源供需矛盾 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同时,水资源的分布 不均、供水质量不同、水资源供应方式单一等因素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矛盾。 2.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主要包括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 管理水平和加强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六、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分类 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水文监测技术、水资源勘探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和水资源 利用技术等方面。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特点 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一般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科技含量高、成本较高和不可逆性等特点。 七、水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1. 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各国都制定了水资源管理的政策,主要包括水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水资源污染防治政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和水资源保护政策等方面。 2. 水资源管理的法规 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是指保护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法律法规。 八、水资源保护技术 1. 水资源保护的技术分类 水资源保护的技术主要包括水体净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和水体保 护技术等方面。 2. 水资源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水资源保护技术将会逐步向高效、低能耗、低污染和 可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

地理水资源知识点总结

地理水资源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冰川和雪水,地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水资源。地下水储量很大,但开采困难。 二、地球水资源的分布 1.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浮云、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形成的降水、蒸发、融化和渗透过程,这一循环是地球水资源的来源。 2.地球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水资源在地域上呈现不均衡状态,70%的水资源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人口集中的地区恰好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三、地球水资源的利用 1.农业用水 农业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而农业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同时,农业灌溉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能源开发领域,工业用水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大。 3.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主要包括饮用水、洗衣水、清洁水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也在逐渐增加,而且生活用水的水质危害人体健康。 四、地球水资源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 地球水资源在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 2.水资源污染 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会对周围的水资源产生一定的污染,污染严重程度不同,但是污染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水资源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农业灌溉的过度使用都对地球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五、地球水资源的保护 1.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对水资源最好的保护。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该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水资源严格保护。 3.加强水资源管理 政府应该出台更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的管理应该更为科学合理。 4.推动全球水资源保护 全球范围内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并且各个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合作。 以上就是关于地理水资源知识点的总结,水资源在地球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为水资源的保护出一份力。

水资源与水环境知识点总结

水资源与水环境知识点总结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可利用的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 冻结的水、水蒸气等。水环境则是指水体及其周围的环境,包括水的 质量、水的流动和水生态环境等。水资源与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水资源的分类 1. 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渠道等地表水体中的水 资源。地表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也是供水、灌溉和发电的重要来源。 2. 地下水资源:指地下岩石中储存的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补给 水源,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山区。 3.冻结水:指北极、南极及高山地区的冰雪资源。近年来,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4.水蒸气:指水在气态状态下存在的形式,是大气中重要的水资源 之一。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公平合理,同时提 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水处理 技术、节约用水等方面入手,实施水资源保护政策,加强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 三、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 水环境的保护:保护水环境需要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防治,控制 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对重点水体的保护与治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河 道的综合整治和湿地的保护。 2. 水环境的治理:水环境的治理需要通过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和 环境管理等手段,提高水体的质量和生态功能。此外,也要加强水环 境管理和监测,确保水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挑战与对策 1. 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和季节性水资源短缺严重,需要通过节约 用水、水资源调度等措施来解决。 2. 水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都对水 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加强治理和减少污染源。 3.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4. 复合型水灾害: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和暴雨等水灾事件给水资 源和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需要通过水灾预防和防治来减轻影响。

地理会考水资源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 专业品质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河海大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复习知识点

河海大学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复习资料 一、 水资源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满足几个部门的需要,并且将除水害和兴水利结合起来统筹解决,这种开发水资源的方式,称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防洪与兴利矛盾:疏浚河道有利于防洪、航运等,但降低了河水位,可能不利于自流灌溉引水;若筑堰抬高水位引水灌溉,又可能不利于泄洪,但却降低了水电站的水头,使所发电能减少。 二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与任务 水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作出的分析估价。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工作,为水利规划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与基础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 2、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3、水平年、典型年和系列法 ●水平年 基准年:为现状情况,又称现状水平年,是指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现状情况,以某一年为标准——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近期水平年:为近期情况,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5~10年——要求有一定的精度——供需分析时应进行平衡的调整 中期水平年:为远景情况,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15~20年——精度要差一些——供需分析时也可不作调整平衡 远期水平年: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30~50年——精度将会更差一些——仅侧重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宏观分析 ●典型年法 典型年法又称代表年法 首先根据对已有水文气象资料进行频率分析的成果,确定平水年和枯水年等不同典型年的雨情和水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规定,平水年保证率P=50%,枯水年保证率P=75%,特枯水年保证率P=90%(或95%)典型年选择 一般选水利年或水文年,合理确定年总水量和年内分配 同一年各分区的保证频率不同时——上、中、下游或各分区的协调 降雨和径流的频率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供水主要靠河川径流、而且有较强水库调蓄能力的情况,也应按径流系列选择;河川径流供水相对较少且调节能力差的区域,应按降雨系列选择 ●系列法 系列法,又称为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模拟法——根据所选的水文气象系列,通过逐年逐时段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第一篇:水资源评价总结 一、水资源基本含义: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二、水资源特性: 资源循环流动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两重性 三、水循环: 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形态的变化,水在地球上起到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对于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过程:太阳辐射能,蒸发成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水,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这种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循环叫自然界水文循环。 分类: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是指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四、水量平衡: 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成为水量平衡,它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水文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 五、全球水资源问题: 1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2水源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突出。 六、中国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七、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综合评价。八、九、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目的:测算供水量和用水量,制定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1.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3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要采取严格管理以实现供需平衡。 意义:开展此项工作,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功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 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十一、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 系列法:按雨情和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典型年法: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水资源系统动态模拟法) 二、典型念法又称代表年法,是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算。其优点是可以克服资料不全及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 三、供水量和需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都是不均匀的。一级包括二级,最后一级为计算单元。过大会掩盖供需矛盾,分区过小又会增加计算工作量。分区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地方,分区宜小,不同地貌单元和行政单元一画分为不同计算区。重要水利枢纽所控制范围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