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量计算是一个涉及水利科学的重要事项,它是衡量水资源状况

和发展利用水资源所必需考虑的基本问题。下面针对水资源量计算方

法进行介绍:

一、瞬时流量法

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它由一个瞬时流量计、一个

河水层测量仪、一个沉积量测量仪和一个流量计组成,一般采用示表法,在测量某段水路的瞬时水量时,首先采用瞬时流量计对水位进行

测量,然后观察此水位下的河水层测量仪和沉积量测量仪中的结果,

测算出整条水路入渠道口时的瞬时流量,即可得出某段水路瞬时流量。

二、间断流量法

间断流量法是用“渠道口瞬时流量-水深-渠宽”的关系来计算水段的间断

流量,即水段流量的割底瞬时流量,一般用于计算收储水库的入库流量。计算公式是:间断流量=瞬时流量 x 水深 x 渠宽的平均比值。这

种方法简便易行,测量精度较高,在计算收储水库流量方面可满足大

部分水利需求。

三、洪水折算法

洪水折算法是根据水库形态和水量运动特点,把某一次洪峰值作为标准,测量洪水潮水面从最低水位上升几米,在水深和渠宽的变化情况下,把峰值洪水的瞬时流量量值折算成非洪水时的间断流量或持续流量,从而得到全流域的间断流量及持续流量。

四、集流模型法

集流模型法是通过以流域范围为单位反复分而治之,找出每个分支流

域的入渠道口瞬时流量,用数学模型求出每一个流域中流量总断面积

与各瞬时流量断面积的关系,以此求出每一个流域上入渠道口的瞬时

流量。由于集流模型能够综合分析、处理小流域的流量,能够得到表

示整个流域的综合流量,是在水资源量计算方法中最精确的一种方法。

五、水文模型法

水文模型法是一种最新的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它将水资源的量的计算

与水文的规律有机地结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流域内的水文

特性,从而获得流域内水资源量。这种方法对于识别流域内不同时期

水资源量特征有较大的优势。不仅能够准确模拟流域内影响水量变化

的水文要素,而且能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代表性时段和条件下的水量,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量计算方法主要有瞬时流量法、间断流量法、洪水

折算法、集流模型法、水文模型法等。这些方法灵活多样,应用范围广泛,是评价水资源量、优化利用水资源和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方法。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补给量计算

4.4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各种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应计算由地表水入渗、降水入渗、地下水径流的流入、越流补给等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并按自然条件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计算。 (一)水稻田的灌溉入渗补给量 T F W Q 水田水稻φ=1 (4-9) 式中 Q 1——水稻生长期内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渗补给总量,m 3/a ; φ——水稻平均稳定入渗率; 水田F ——计算区内水稻田面积,亩; T ——水稻生长期,d (包括泡田期,不计晒田期); 水稻W ——水稻的灌水定额,m 3/(亩•a ),其取值可参照表4-10确定。 表4-10 按灌溉作物的种类确定水稻W 值(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参考) 了水稻需水量试验,求得一系列水稻淹灌期水田渗漏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各地的情况确定了φ值,具体取用值见表4-11。 表4-11 江苏省平原区渗透率φ取值表(据陆小明,2004) 计算: e 11I Q Q =雨 (4-10) )-(1e 11I Q Q =灌 (4-11) 式中 雨1Q ——降雨入渗补给量,m 3/a ; 灌1Q ——灌溉入渗补给量,m 3/a ; e I ——水稻生长期内灌溉有效雨量利用系数;1Q 意义同式(4-9)。

(二)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 旱地旱地F P Q α=2 (4-12) 式中 2Q ——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m 3/a ; 旱地P ——旱地面积上的降水量,mm/a ;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旱地F ——旱地的面积,km 2。 (三)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 南方水稻田无论是单季稻还是双季稻都有一旱作期,此时的降水入渗补给量按旱地的入渗补给系数α计算。 水田田旱F P Q α=3 (4-13) 式中 3Q ——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m 3/a ; 田旱P ——水稻田旱作期雨量,由年雨量扣除早、晚稻生长期雨量求得,mm/a ; 水田F ——水田面积,km 2; (四)水稻田旱作期灌溉入渗补给量 南方水田旱作期灌溉,即小春灌溉,一般水田旱作期以种绿肥为多,亦有种大麦、小麦或豆类作物,其灌溉次数不多。其补给量为: 水田F W Q θ=4 (4-14) 式中 4Q ——水田旱作期灌溉入渗补给量,m 3/a ; θ——旱地灌溉补给系数; 水田F ——水稻田面积,亩; W ——旱作期灌水定额,m 3/(亩•a ),其取值可参照表4-10确定。 (五)河道及湖泊周边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或湖泊的水位高于计算区内的地下水位时,其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量一般用达西公式计算: KIALT Q =5 (4-15) 式中 5Q ——河道或湖泊周边的渗漏补给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 I ——垂直于剖面方向上的水力坡度,可用河、湖水位及潜水位来确定;

水文学(完整版)

水文学整理(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水文学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2、水文现象:在水循环过程中,水存在与运动的各种形态。 3、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动态淡水资源。 4、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 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5、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将等于 该时段区域内蓄水的变化量。 6、可能最大降水量:现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7、下渗:水从地表入渗土壤及地下的运动过程。 8、径流:流域的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9、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逸入大气的过程 10、河岸容蓄:当河道内水位上升速度大于两岸地下水位上升速度时,河水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使得一部 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地下蓄水量。 11、河网容蓄:涨洪阶段,出口断面以上坡地汇入河网的总水量必将大于出口断面的水量,因为河网具有一定 的滞蓄作用。 12、河网调蓄作用:河网在径流形成过程中,起到降低洪峰流量,缓解洪水过程的作用。 13、流域:把地面水与地下水汇入河流并补给河流的区域,即地面集水区与地下集水区的统称。 14、中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15、深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16、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的高程。 17、流速:水体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18、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水体断面的水量。 19、年径流量:一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 20、湖泊:是陆地上低洼积水地区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1、潮汐: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垂直运动。 22、潮流: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水平运动。 23、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由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巨大规模的非周 期性运动。 24、地下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通过地表渗透到地下的水。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 本文档旨在介绍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计算方法。 1. 引言 水资源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阐述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 2. 计算方法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水资源利用率 = (实际用水量 / 可利用水资源量) × 100% 其中,实际用水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 考虑因素 在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水资源计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应统一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立方米或升。 - 时间段选择: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需基于特定的时间段,通常选择年、季度或月份作为计算周期。 - 考虑损失量: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损失情况,如蒸发、渗漏等因素。 - 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持续供给能力,以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应用案例 以下为一个简单的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过程: 假设某市在2023年度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000万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800万立方米,则该年度的水资源利用率为: 水资源利用率 = (800万立方米 / 1000万立方米) × 100% = 80%

5. 结论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提供了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应用该计算规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计算规则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综合评估。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环境评估师的水资源评估方法

环境评估师的水资源评估方法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环境评估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水资源评估。水资源评估是对水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辅助制定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本文将介绍环境评估师在水资源评估中使用 的方法。 一、水资源调查与数据采集 水资源调查是水资源评估的基础工作,通过调查可以获取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大量数据。环境评估师需要进行现场 勘测,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并搜集相关地理、气象和水文数据。此外,环境评估师还需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等。 二、水资源量计算 评估水资源量是水资源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常用的水资源量计算 方法包括水文模型、水资源盈余法和水量平衡法等。水文模型适用于 流域尺度的水资源评估,可以模拟水文过程,得出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等水量数据。水资源盈余法和水量平衡法适用于小尺度的水资 源评估,通过收支平衡计算得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 三、水资源质量评估 除了水资源量的评估外,水资源质量也是环境评估师需要关注的重 要内容。水资源质量评估通常包括水质监测和水质评价。水质监测需 要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水中的各种物质含量。水质评价则是根据 各种水质指标,判断水体是否达到国家和地区的水质标准。

四、水资源利用评估 水资源利用评估旨在评估当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潜力,以及水资 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环境评估师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 需求、供应和剩余量等因素,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并提出 相应的管理建议。 五、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 基于水资源评估结果,环境评估师需要提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例如,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以推动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 倡用水单位节水措施。对于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加强污水处 理和环境监测等措施,减少水环境的压力。 六、环境影响评价 水资源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建设、政策措施和规划方案等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环境评估师需要对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并预测未来可能的环 境影响。 总结: 环境评估师在水资源评估中使用的方法包括水资源调查与数据采集、水资源量计算、水资源质量评估、水资源利用评估、水资源管理与保 护措施以及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估,可以更好地 指导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目标。 (字数:808字)

水资源平衡计算实例-土地整理

3.3 水土资源分析 3.3.1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内水资源包括:项目区幅员面积上的天然降雨径流形成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和水库山坪塘等水利设施供水。 (1)降雨: 据《四川省水文手册》和《XX区区划报告》,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710mm,降雨变差系数CV为0.5(CS=3.5CV),年径流变差系数CV为0.2(CS=2CV);年平均降雨量为1160mm。受当地地质、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约为30%,项目区幅员面积12767.60亩,据此计算项目区年降雨径流开发利用总量为160.76万m3。(此处水资源不含工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 项目区属XX区中部,属长江流域,地下水发育丰富,具有循环周期短,补给面极大,水层厚的特点,地下水径流模数为6.79×104m3/年•km2,年水资源量为70.34万m3。地下水埋藏10m左右,现为当地人畜使用,不计入计算。 (3)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有效水量)可供能力 项目区现有可利用的水利设施主要有:项目区共有山平塘132口,可供水128.64万m3;2座小型水库即胜利水库和五状田水库,可供水236.87万m3;根据XX区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另一部分从项目区沟渠取水79.02万m3;共计可供水量444.53万m3。但上述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泥沙沉结、虫害等原因,垮蹋、渗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进行整治,兴建和改造部分工程,以达到供用水的平衡。

综上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地下水)444.53万m3,可利用有效水量主要为各类水利工程蓄水,总蓄水量为444.53万m3。但是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维护差,利用率不高,属工程性缺水,因此需要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提高利用率和复蓄系数,同时新建设部分水利设施,来解决项目区农业用水。 3.3.2灌溉设计标准及需水量预测 本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建成适宜耕作、能灌、能排、保水、保肥、保土、土壤厚、粘度适中、无地下水浸害的高产、稳产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 (1)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海拔高度,当地作物按大春种植水稻、红苕,小春种植小麦、油菜、桑叶等,可达一年两熟。 表3.4.2-1 项目区四大作物主要生育阶段及其全生育期情况表 (2)农业灌溉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区水土资源、种植结构、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水均衡法

任务十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五、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也称水量平衡法,它主要是研究某一地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通过平衡计算,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一)基本原理 地下水均衡方程:Q 补– Q 消 = ±μFΔh/t 如果水源地的开采动态类型为稳定型,则允许开采量为: Q 允开≈ΔQ 补 +ΔQ 消 ≈Q 补 +ΔQ 补 = Q 开补 ≈ Q 补 若是水源地的开采动态类型为消耗型,则允许开采量为: Q 允开≈ Q 补 +ΔQ 补 +μFS max / (T.365)= Q 开补 +μFS max /(T.365) 1、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山前冲洪积扇地区,年降水量很少而蒸发强烈,雨水渗入补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山区基岩裂隙不发育,则侧向补给也可略去,当含水层为较单一的砂卵砾石层,无越流补给,也无人工补给,则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靠

从山区流出的河水渗入补给;开采后,由于水位降,可以使消耗项中的蒸发、溢出都变为零,于是,在此条件下,水均衡方程简化为: Q 河渗– Q 流出 - Q 实开 =μF Δh/Δt 如果在此条件下水源地为稳定型的动态类型,则最大允许开采量为: Q 允开 ≈ Q 河渗 2、我国南方的岩溶水地区 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入渗和河流入渗,其次是侧向流入;消耗项中主要是溢出,其次是侧向流出和蒸发,只要采用恰当的开采方式,可充分截取补给量,减少消耗量,则允许开采量为:Q 允开 ≈ Q 雨渗 + Q 河渗 (二)水均衡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水均衡法的原理明确,计算公式简单,其成果要求可粗可精,所以适应性强。在地下水补排条件简单,水均衡要素容易确定,开采后变化不大的地区,用该法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效果较好。 通常用水均衡法或其他方法来论证用解析公式计算的开采量。 (三)计算步骤 1、划分均衡区,确定均衡期,建立均衡方程 首先按边界划分均衡区,再按均衡要素大体一致的情况进一步分区,分别计算后,再加总。 (1)一级分区:通常以含水介质成因类型和地下水类型的组合作为一级分区依据,如在山前冲洪扇地带,可分扇顶至中部的潜水区、扇中至扇缘的浅部潜水区及承压水区。 (2)二级分区:如果同一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还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定

地下水给水度计算公式

地下水给水度计算公式 地下水给水度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开采强度 我们需要了解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地下水资源量是指特定区域内地下水的总储量。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井资料和地下水水质资料等数据来估算地下水资源量。其中,地下水位观测可以通过水位计等仪器设备进行,地下水井资料可以通过地下水勘探和地下水井调查获得,地下水水质资料可以通过水质监测和水质分析获得。综合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公式来估算地下水资源量。 我们需要了解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方法。地下水开采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开采的地下水量。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可以通过监测地下水井的用水量来进行。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地下水井的水表记录或用水记录来获取地下水的开采强度。然后,利用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地下水的开采强度。 了解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地下水的给水度。地下水给水度是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的比值,反映了地下水开采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数据和地下水开采情况,利用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

计算地下水给水度,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采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为地下水给水度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开采强度。通过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我们可以得到地下水的给水度,从而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方法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最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一、基本要求 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

游,干、支流,并 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内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6.本次只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难度,提高计算工作的可操作性,并便于进行汇总。 7.按照划分的河流水系,首先进行各河流水系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在此基础上,汇总各流域和全国的可利用量成果。同时要根据流域和全国汇总的情况,对水系的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进行反馈和平衡协调。 对于河流水系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其可利用量计算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流域进行协调与汇总;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应以流域机构为主,并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助下,进行全水系的可利用量计算。 有些地区需要计算在考虑水质条件影响下,可利用量中能满足水功能要求,可供利用的水量。水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主要涉及的是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问题。这些地区应先进行不考虑水质影响下的可利用量计算,并满足流域和全国汇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为满足水功能要求,在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治理要达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计算不同水平年可供利用的水量。这已超出本次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 8.水资源量包括不可以被利用水量和不可能被利用水量。 不可以被利用水量是指不允许利用的水量,以免造成生态环境恶

单位发电取水量计算公式

单位发电取水量计算公式 在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对于发电行业来说,合理利用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单位发电取水量是指发电厂为发电而消耗的水量与发电量的比值,它是衡量发电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单位发电取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发电取水量 = 发电厂取水量 / 发电量 其中,发电厂取水量是指发电厂从水源中取水的总量,包括用于冷却、锅炉补水、发电机组冷却等方面的用水;发电量是指发电厂在一定时间内发电的总量,通常以千瓦时(kWh)为单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发电厂取水量的计算: 发电厂取水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的用水量。首先是冷却水的用量,发电厂通常采用循环冷却系统,将用过的冷却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减少了取水量。其次是锅炉补水的用量,燃煤、燃气发电厂在锅炉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水分来保持一定的水位,而核电厂则需要补充用于蒸汽发生器的水。还有发电机组冷却水的用量,发电机组需要冷却系统来保持正常运行温度,水是必不可少的。 2. 发电量的计算:

发电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发电厂的实际发电情况。通常以发电厂的总发电量来计算单位发电取水量,可以根据发电厂的发电记录和电网监测数据来获取。 3. 单位发电取水量的意义: 单位发电取水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发电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位发电取水量越小,说明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利用水资源的效率越高,相对来说对水资源的消耗越少。因此,降低单位发电取水量是发电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4. 影响单位发电取水量的因素: 单位发电取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发电厂的发电技术和设备,不同的发电技术和设备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差异。例如,燃煤发电厂和核电厂相比,前者通常需要更多的水来冷却锅炉和发电机组,因此单位发电取水量较大。其次是发电厂的管理和运行水平,高效的管理和运行可以降低取水量。还有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程度和气候条件也会对单位发电取水量产生影响。 5. 降低单位发电取水量的途径: 为了降低单位发电取水量,发电厂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优化发电技术和设备,选择更加节水高效的发电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其次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回用率,减少用水量。此外,发电厂还可以通过改进运行方式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来降低单位发电取水量。

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

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 一、引言 土壤储水量是指土壤中能够储存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对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准确计算土壤储水量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 土壤储水量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含水量有关。常用的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是基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之间的关系。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而土壤含水量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所含的水分质量。 三、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的具体表达 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土壤储水量 = (1 - 干重容重 / 饱和容重) × 100 其中,干重容重是指土壤干燥状态下的容重,饱和容重是指土壤饱和状态下的容重。土壤储水量的单位通常为百分比。 四、应用实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假设某地的土壤干重容重为1.5 g/cm³,饱和容重为2.5 g/cm³。根据土壤储水量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地土壤的储水量: 土壤储水量 = (1 - 1.5 / 2.5) × 100 = 40% 这意味着该地土壤的储水量为40%,即单位体积土壤中能够储存和保持水分的能力为40%。 五、影响土壤储水量的因素 土壤储水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状况等。其中,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储水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粘性土壤的储水量相对较高,而砂质土壤的储水量相对较低。 六、提高土壤储水量的方法 为了提高土壤储水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加强水分管理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而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土壤储水。此外,合理的水分管理也是提高土壤储水量的重要手段,包括适时浇水、合理排水和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等。 七、结论 土壤储水量的计算公式是基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土壤的储水量。土壤储水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

年度水消耗量计算公式

年度水消耗量计算公式 计算年度水消耗量是确保我们合理使用水资源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年 度水消耗量计算公式及其解析。 一、年度水消耗量计算公式 年度水消耗量 = 人均日用水量 ×人口数 × 365天 其中,人均日用水量指的是每个人每天所需用水量,单位为升/人·天; 人口数指的是所要计算的区域的人口数量。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计算某个城市全年的水消耗量,该城市有100 万人口,人均日用水量为150升/人·天,那么该城市的年度水消耗量为: 年度水消耗量 = 150升/人·天 × 100万人口 × 365天 = 54750000000升 (约为54.75亿升) 二、人均日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人均日用水量可以根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来进行估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根据各类用水需求制定用水标准。比如,饮用水、生活用水、工业 用水等不同用途的水需求不同,需要分别制定标准。 2. 开展调查统计人均日用水量。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统计该地 区各类用水的实际情况,然后求出平均值作为人均日用水量。 3. 根据标准计算人均日用水量。如果没有实际数据,则可以根据用水 标准计算人均日用水量。 三、如何减少年度水消耗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年度水消耗量,保护水资源。具体措 施如下: 1. 减少浪费。例如,减少水龙头漏水、限制浴缸淋浴时间、减少冲厕 次数等,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采用节水措施。例如,采用低流量喷头、安装节水器、修缮漏水管 道等,都可以降低水消耗量。 3. 加强管理。例如,建立水资源利用监管系统、推广水资源消费标准等,都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水资源。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计算公式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计算公式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计算公式 1. 总用水量计算公式 总用水量 = 工业生产用水量 + 办公生活用水量 + 废水排放量2. 工业生产用水量计算公式 工业生产用水量 = 单位产品用水量× 产量 举例: 某工业企业生产化肥,单位产品用水量为10立方米/吨。某天该企业产量为50吨。工业生产用水量 = 10立方米/吨× 50吨 = 500立方米 3. 办公生活用水量计算公式 办公生活用水量 = 人均用水量× 办公生活人数 举例: 某工业企业有100名员工,每人平均每天用水量为立方米。办公生活用水量 = 立方米/人× 100人 = 50立方米 4. 废水排放量计算公式 废水排放量 = 废水排放浓度× 产量

某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浓度为20mg/L,某天该企业产量为50吨。废水排放量= 20mg/L × 50吨 = 1000kg = 1吨 以上是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计算的几个常用公式及举例说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这些公式进行需要的计算,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用水量。 5. 实际用水效率计算公式 实际用水效率 = 实际用水量 / 可用水量 举例: 某工业企业某天实际用水量为500立方米,可用水量为600立方米。实际用水效率 = 500立方米 / 600立方米 = 6. 用水强度计算公式 用水强度 = 用水量 / 产值 举例: 某工业企业某年用水量为1000立方米,产值为100万元。用水强度 = 1000立方米 / 100万元 = 立方米/万元 7. 平均单位产品用水量计算公式 平均单位产品用水量 = 工业生产用水量 / 产量

某工业企业某天工业生产用水量为500立方米,产量为50吨。平均单位产品用水量 = 500立方米 / 50吨 = 10立方米/吨 8. 重复用水率计算公式 重复用水率 = 重复用水量 / 用水总量 举例: 某工业企业某月重复用水量为200立方米,用水总量为1000立方米。重复用水率 = 200立方米 / 1000立方米 = 以上是资深创作者针对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计算所列举的相关公式。这些公式涵盖了用水量、用水效率、用水强度等多个方面,帮助工业企业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用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这些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以便更好地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工业企业用水量计算

工业企业用水量计算 工业企业的用水量计算是评估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计算工业企业的用水量可用于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进而优化生产过程,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下面我们将介绍工业企业用水量计算的方法。 一.用水清单法 用水清单法是一种常用的用水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逐一列举出工业企业所有用水设备,包括生产设备、办公设备、生活设备等,根据设备的水流量和使用时间,累加得出总用水量。具体步骤如下: 1.步骤一:制定用水清单 将工业企业的所有用水设备逐一列出,并标注设备的水流量,使用时间等。 2.步骤二:统计每个设备的用水量 根据设备的水流量和使用时间,计算每个设备的用水量,可以通过安装流量计来准确测量。 3.步骤三:累加用水量 将每个设备的用水量累加起来,得到总用水量。 4.步骤四:校验用水量 根据实际情况,将计算得到的总用水量与实际用水情况进行比对,检查是否有误差。

用水清单法的优点是计算较为准确,能够包括所有用水设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难以统计非自动化设备的水流量,以及人工记录可能存在的误差等。 二.统计法 统计法是一种依靠统计数据来进行用水量评估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工业企业的历史用水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用水量。具体步骤如下: 1.步骤一:收集历史用水数据 收集过去一段时间的用水数据,包括每个月的用水量、用水周期、产量等。 2.步骤二:分析历史用水数据 根据收集到的历史用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可以计算出每个周期的平均用水量,或者根据产量和用水量的关系来建立预测模型。 3.步骤三:预测未来用水量 根据分析得到的信息,进行未来用水量的预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的趋势来进行简单的线性推测,或者采用更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4.步骤四:校验用水量 根据实际情况,将预测得到的用水量与实际用水情况进行比对,检查是否有误差。 统计法的优点是能够预测未来的用水量,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持,并且需要进行合理的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 三.流量计法

地表水资源利用量的计算

地表水资源利用量的计算 摘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有的措施,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关键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东辽河流域 在进行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以此为基准确定全年各月的最小生态需不量,就会使确定的数值偏小,从而导致水资源可利用值估算过高,在畅流期根本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北方河流探索符合其特性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一、计算方法的探讨 北方河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一般采用倒算法,首先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多年平均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最后用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减去以上两项,得出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1.1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为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在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主要为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生态环境需水,在它河道内用水也能满足。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计算: (1)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百分数法 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百分数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东辽河1956~2000年系列天然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6423×108m3,根据该河流的实际情况,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0%~15%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成果为: (a)年径流量的10% W生1=7.6423×0.10=7.642×108m3 (b)年径流量的15% W生1=7.6423×0.15=7.643×108m3 (2)长系列最小月径汉系列法 选择王奔站为控制站,在1956~2000年天然月径流系列中,根据北方河流的

城市河流、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附录 A城市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A.1水文学法 A.1.1 Q p法。又称不同频率最枯月平均值法,以节点长系列(≥ 30年)天然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Q)为基础,用每年的最枯月排频,选择不同频率下的最枯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 最小值。频率P 根据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规模、来水等实际情况确定, 宜取 90%或 95%。 A.1.2 Ternnant 法。依据观测资料建立的流量和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经验关系,用历史流量资料就可以确定年内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简单、方便。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 A.1.1。 表 A.1.2 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置百分比(%) 不同流量百分比对应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百分比 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百分比 (年内较枯时段)(年内较丰时段)最大200200 最佳60~ 10060~ 100 极好4050 非常好3050 好2040 中1030 差1010 极差0~ 100~ 10 A.1.3频率曲线法。用长系列水文资料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的 历史资料构建各月水文频率曲线,将95%频率相应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对应月份的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年内不同时段值,用汛期、非汛期各月的平均值复核汛期、非汛期的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A.1.4 流量历时曲线法、 7Q10法、近 10 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位)法等其他水 文学法计算方法可参考SL/Z 712。

A.2水力学法 A.2.1 湿周法。水力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湿周作为水生生物栖息地指标,通 过收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河道尺寸及对应的流量数据,分析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湿周—流量的关系曲线。将曲线中拐点对应流量作为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生物栖息地功能不丧失的水量。 A.2.2 R2CROSS 法。以曼宁方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研究河段控制断面 的河顶宽度,查表 A.2.1 得到环境流量所需的水力学参数:平均水深、湿周率和平均流速。然后再根据该断面建立的水深、湿周率和平均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分别得到3 个流量 Q1、Q2和 Q3,最后在 3 个流量中选出所需要的环境流量:如果是在夏季和秋季,那么平均水深、平均流速及湿周率必须全部满足,即生态流量 为 Q1、Q2和 Q3中的最大值;(2)如果是在冬季和春季, 3 个水力参数满足两个即可,即为 Q1、Q2和 Q33 个流量中的第二大值。 表 A.2.2 R2CROSS 法确定生态流量的标准 河顶宽度( m)平均水深( m)湿周率( %)流速( m/s) 0.3~60.003~0.06500.3 6~120.06~0.12500.3 12~180.12~0.1850~600.3 18~310.18~0.30≥ 700.3 A.3栖息地法 A.3.1生物需求法。对于有水生生物物种不同时期对水量需求资料的,水生生 物需水量可采用式( A.3.1)计算: W i =Max (W ij)(A.3.1)式中W i——水生生物第 i 月需水量, m3; W ij——第 i 月第 j 种生物需水量, m3;根据物种保护的要求,可是一种或多种物种。实际计算中,可根据实测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确定生物物种生存、繁殖需要的流速范围,再依据“流速—流量关系曲线”,确定对应的流量范围,进而 计算得到 W ij。 当水生生物保护物种为多个时,应分别计算各保护物种的需水量,并取外包值。

地表水量计算

地表水量计算 地表水量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资源总量。地表水是指流动在地表的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地下水经地表裸露的地质体表面流出的水。地表水主要来自于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和降露。地表水量的测算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表水量的计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水文站点进行监测和观测。水文站点通常布设在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通过测量水位、流量以及水质等指标来推算地表水的总量。这种方法具有准确性高、数据可靠的特点,是地表水量计算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水量的估算。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表的图像和数据,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地表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表水量的监测和评估。 地表水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是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源,影响着地表水量的大小和分布。此外,地表水量还受到蒸发和蒸腾的影响。蒸发是指水体表面的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的过程,蒸腾是指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会导致地表水量的减少。

地表水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含水层中的水资源。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地表水的渗漏和径流,而地下水的排泄则通过泉眼、井和地下水位下降等方式释放到地表。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对地表水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地表水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利用和管理会导致地表水量的变化。例如,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会改变地表水的分布和流向,导致地表水量的减少或增加。此外,工业和农业的废水排放也会对地表水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表水量的利用和可持续性。 地表水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水文站点的观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地表水量的准确估算。地表水量的计算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试行) 一、基本要求 1.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 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