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综合性质实验

元素综合性质实验
元素综合性质实验

实验九元素性质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解决离子鉴定的能力;

2?进一步掌握化合物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

相关元素的性质。如:

1?用实验证明四氧化三铅是混合氧化物:

实验原理:

Pb3O4为红色粉末状固体,欲称铅丹或红丹。该物质为混合价态氧化物,其化学式可写成

Pb2PbO4,即式中氧化数为+2的Pb占2/3,而氧化数为+4的Pb占1/3。但根据其结构,Pb3O4 应为铅酸铅Pb2PbO4或者2PbO?PbO2。

Pb3O4与HNO3反应时,由于PbO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驰O* + —尸占q + 2 尸肌MQh + 2H2O

PbO2是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地氧化溶液中的「:

PhO^ +4Z- + AHAc ― P込+ 妇+ 2H2O + 4Ae'

从而鉴定PbO2。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固体药品:四氧化三铅(A.R.),碘化钾(A.R.),二氧化锰,锡箔。

液体药品:HNO3(6 mol/L )、HAc(6mol/L)、氨水(1:1)、硫化钠(0.1mol/L )、NaOH

(6mol/L)、0.1mol/L 铬酸钾、氯化钡(0.1mol/L )、浓硫酸、KSCN、0.1mol/L 硝酸银

(0.1mol/L )、出。2(3%)、铝试剂、双硫腙、丁二酮肟、钼酸铵、淀粉(2%)。

材料:滤纸、pH试纸、试管、量筒.

四、实验步骤

1.证明Pb3O4是混合物

(1)Pb3O4的分解

取少许干燥的Pb3O4于试管中,加入2mL6mol/L的HNO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可以看到红色的Pb3O4很快变为棕色的PbO2。将反应产物进行固液分离,用蒸馏水少量多次地洗涤固体,保留滤液及固体供下面实验用。

(2)PbO的鉴定:取滤液0.5毫升加入到试管中,加入0.1mol/L的硫化钠,产生黑色沉淀,证明Pb3O4中含有PbO。

(3)PbO2的鉴定:取少量上述固体放入试管中,加0.5毫升去离子水、5滴6mol/L的醋酸

溶液,再加如适量碘化固体,棕黑色沉淀转变为黄色沉淀(碘化铅)证明Pb3O4中含有PbO2。

2.用实验区别下列各对物质

(1 )硫酸锌和硫酸铝

方法1:将二者制成溶液,分别取0.5毫升于试管中,加入铝试剂水浴加热,生成红色

沉淀的是硫酸铝,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锌。

方法2:将二者制成溶液,分别取0.5毫升于试管中,加入双硫腙,生成红色沉淀的

是硫酸锌,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铝。

(2 )氯化钠和溴化钠

方法1:将二者制成溶液,分别取0.5 毫升于试管中,加入0.1mol/L 的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钠,产生浅黄色沉淀的是溴化钠。

方法2: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浓硫酸产生的气体与氨水产生白烟的是氯化钠,产生黄棕色溶液的是溴化钠。

(3)三氯化锑和三氯化铋

方法1:用6mol/L 的盐酸将二者溶解制成溶液,各取几滴溶液滴加到锡片上,出现黑色沉淀的是三氯化锑,无此现象的是三氯化铋。

方法2:用6mol/L 的盐酸将二者溶解制成溶液,在强碱性条件下加入锡酸钠溶液,出现出现黑色沉淀的是三氯化铋,无此现象的是三氯化锑。

方法3:利用硫化物颜色不同,三硫化二锑呈橙红色,三硫化二铋呈黑褐色。

方法4:利用两性。氢氧化锑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铋不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

(4)二氧化铅和二氧化锰

方法1:各取少量固体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6mol/L 的醋酸溶液、几滴去离

子水,再加入碘化钾固体,黑色沉淀转变为黄色沉淀的是二氧化铅,黑色沉淀溶解变为棕色溶液的是二氧化锰。

方法2:各取少量固体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浓盐酸溶液,待沉淀溶解后加入硫化钠溶液,生成黑色沉淀的是二氧化铅,生成肉色沉淀的是二氧化锰。

3.有下列失去标签的液体试剂,要求在不借助于其它试剂条件下加以鉴别:硝酸银、铬酸钾、硝酸铅、三氯化铁、硝酸镍、氢氧化钠、硫氰酸铵、硝酸钾

试剂呈黄色的是铬酸钾,呈黄棕色的是三氯化铁,呈绿色的是硝酸镍。

用pH 试纸检验呈酸性的是硝酸银、硝酸铅。呈碱性的是氢氧化钠。呈中性的是硫氰酸铵、硝酸钾。

将已鉴定的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到呈中性的两瓶溶液中,有血红色生成的是硫氰酸铵,无此现象的是硝酸钾。

将已鉴定的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到酸中性的两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硝酸银、硝酸铅;再将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两支试管加热,白色沉淀数量不变的是硝酸银,减少的是硝酸铅。

4.分离鉴定下列两组离子

(1)可能含有Fe3+、Mn 2+、Cr 3+、Ni2+

取 1 毫升试液置于离心试管中,加入过量的6mol/L 氨水,Ni 2+生成配离子存在于溶液中,Cr3+、Fe3+、Mn2+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离心分离,在离心中加入丁二酮肟,有红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Ni2+。

再往沉淀上加入6mol/L氢氧化钠,充分搅拌,Cr3+形成四羟基合铬配离子而溶解,Fe3+、Mn2+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不溶解。离心分离,离心液和沉淀留做下面实验。

离心液中加入几滴2mol/L的氢氧化钠、几滴过氧化氢,有黄色生成说明含有Cr3+,如黄色不明显可加入硝酸铅,产生黄色沉淀证明含有Cr3+。

在沉淀上加入几滴去离子水,小心滴加0.2mol/L的盐酸至pH值6?7, Mn (OH )2

溶解,离心分离,离心液中加入硫化钠产生浅肉色沉淀证明之。用 6 mol/L 的盐酸溶解沉淀,用KSCN 溶液检验之。

(2)可能含有CO32-、SO42-、PO43-、I-

取1毫升试液置于离心试管中,加入6mol/L的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CO32-;在继续

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42-;离心分离弃去沉淀,在离心液中加浓硫酸并加

热,有紫色气体产生的是I-,无现象的是PO43-。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与P区元素性质实验相比较,学生对d区元素性质实验问题的回答,多感觉有一些把握不准。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化合物接触及了解的都少,且其不遵守所谓“规律性”的现象也较多的缘故。因而,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 一、“铬、锰、铁、钴、镍实验”思考题 1.试总结铬、锰、铁、钴、镍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在低价的Cr(OH)3、Mn(OH)2、Fe(OH)2、Co(OH)2、Ni(OH)2中,只有Cr(OH)3有显著的两性,其余都表现为碱性(只与酸反应,而不与NaOH反应)。 比较他们的还原性,其中Fe(OH)2和Mn(OH)2的还原性最强(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对高价的H2CrO4、HMnO4、Fe(OH)3、Co(OH)3、Ni2O3·H2O

来说,前两个H2CrO4和HMnO4表现为酸性,后3个通常表现为碱性。 这些高价的化合物都有氧化性,但其中Fe(OH)3的氧化性最弱、H2CrO4、HMnO4次之(已相当强)、Co(OH)3、Ni2O3·H2O 的氧化性最强。 2. 在Co(OH)3中加入浓HCl,有时会生成蓝色溶液,加水稀释后变为粉红色,试解释之。 Co(OH)3与浓HCl的反应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酸碱反应。由于Co3 有强氧化性,能被Cl-离子还原成Co2 ,而Co2 离子又以配离子[CoCl6]4-的形式在溶液中存在。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Co(OH)3 6H 14Cl- = 2[CoCl6]4- Cl2 6H2O。 其中的配离子[CoCl6]4-为蓝色。 由于配离子[CoCl6]4-并不稳定,加水稀释使溶液中Cl-离子浓度降低时,又有[Co(H2O)6]2 配离子(粉红色)生成。反应为,[CoCl6]4- 6H2O = [Co(H2O)6]2 6Cl-。这就是溶液又变成粉红色的原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结构 横行——周期:共七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各周期分别有2,8,8,18,18,32,26种元素。前三个周期为短周期,第四至第六这三个周期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没有排满,为不完全周期。 纵行——族:七主七副一零一VIII,共16族,18列。要记住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迅速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名称。 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 元素种类:28818183226 零族:2He10Ne 18Ar 36Kr54Xe86Rn 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电子层数= 周期数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序数= 最高正化合价 由上述关系,就可以由原子结构找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由位置确定原子结构。 2、规律性

由此可见,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即Cs(Fr具有放射性,不考虑),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右上角即F。对角线附近的元素不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或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中之最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H原子 质量最轻的元素:H元素;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s(不考虑F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HClO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CsOH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C元素 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ⅢB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元素,其次是Si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元素,其次是Fe元素 含H质量分数最高的气态氢化物:CH4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Cs元素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F元素 常温下为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2,金属单质是Hg …… 4、特殊性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者: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四、实验原理:2KClO 3 2KCl+3O 2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六、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 2。 化学方程式为:C +O 2CO 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3Fe +2O 2 Fe 3O 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S +O 2 SO 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化学方程式为: 4P +5O 22P 2O 5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doc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 (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Cl)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3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B.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C.主量子数为3时,有3s、3p、3d、3f四条轨道 D.角量子数l决定了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形状 (核磁共振)、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Kurt Wui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 3.下列原子构成的单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烧碱溶液反应,都产生H2的是( ) A.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B.价电子构型为3s23p1 C.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倒数第三层上的电子数的原子 D.N层上无电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4.按照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Be、Mg、Ca B.Be、B、C、N C.He、Ne、Ar D.Li、Na、K 5.M、N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每个原子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 构时,放出的能量M大于N,由此可知( ) A.M的氧化性弱于N B.M的氧化性强于N C.N2-的还原性弱于M2- D.N2-的还原性强于M2- 6.A、B、C、D、E五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序数为5个连续的自然数)的顺序排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时,D元素的负化合价可为-2 B.A(OH)n为强碱时,B(OH)m也一定为强碱

元素周期表中元性质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元性质递变规律

————————————————————————————————作者:————————————————————————————————日期:

专题一主要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 电子层排布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 →+7) 非金属负价 == ―(8―族 序数) 最高正价 == 族序数 非金属负价 == ―(8―族序 数) 最高氧化物的 酸性 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对应水化物的 碱性 碱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难易、稳定性形成由难→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形成由易→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2. 3.几个规律: ①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难易; 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 M(OH)n的碱性; 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金属腐蚀难易; 非金属性强弱: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 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 n RO m)的酸性强弱;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②半径比较三规律: 阴离子与同周期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相同;阳离子与上周期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相同。 (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3)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③元素化合价规律 主族最高正价 == 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的负化合价 == 最外层电子数-8,最高正价数和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为8;其代数和分别为:0、2、4、6。 化合物氟元素、氧元素只有负价(-1、-2),但HFO中0为+1价;金属元素只有正价; ④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详细见《导学》P24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⑤1-20号元素符号、名称、原子结构、特殊化学性质。 ⑥电子式的书写 原子的电子式 离子的电子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

水泥基本性质实验报告

水泥基本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1.1.掌握水泥各种技术性质定义 .通过试验进一理解水灰比、掺和料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1. 2.学会操作水泥强度和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实验方法。 1. 3.了解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的测试方法。 2. 实验内容 2.1.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实验 1.实验原理相容性的概念: 对于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定义,普遍认为:依据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过检验符合标准的某种外加剂掺入按规定可以使用该品种外加剂的水泥中,用该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或砂浆若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就认为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是适应的;相反,如果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不适应。 选用PO42.5水泥300g,水87g(水灰比相同),减水剂掺量不同,分别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mm)。画出减水剂掺量与净浆流动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 2.主要设备水泥净浆搅拌机、水平玻璃板、湿布、截锥圆模、电子称、钢尺等。 3.实验步骤

我们组负责的是减水剂掺量1.8%的水泥的净浆流动度: (1)将截锥圆模置于水平玻璃板上,先用湿布擦拭截锥圆模内壁和玻璃板,然后将湿布覆盖它们的上方。 (2)称量300g水泥,倒入用湿布擦拭过的搅拌锅内。 (3) 称量5.4g减水剂,加入搅拌锅。然后称量87g水,加入搅拌锅,搅拌3min。 (4)将拌好的净浆迅速诸如截锥圆模内,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向迅速提起,30s以后量取相互垂直的两直径,并去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次胶凝材料净浆的流动度。 其它减水剂掺量的实验步骤类似。 2.2.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1.实验原理 选用PO42.5水泥,改变水灰比和粉煤灰的掺量。测定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其重量比为:水泥:标准砂=1:3。水灰比分别为:0.45、0.50、0.55。粉煤灰掺量(内掺):10%、20%。水泥用量450g,标准砂用量1350g。 2.实验仪器 电子称、搅拌机、伸臂式胶砂振动台、可拆卸的三联模、水泥电动抗折实验机、压力实验机和抗压夹具等。 3.实验步骤 我们组负责的是10%、28天水泥胶砂强度的测量。胶砂的制备: (1)分别称量粉煤灰45g,水泥405g,标准砂1350g,水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精品】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KI-淀粉试纸检验试管口。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酚的基本性质; 2、掌握酚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的分子中,由于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向苯环偏移,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示弱酸性。 但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若将苯酚钠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析出苯酚。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苯酚。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但不与NaHCO3反应。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白色) 酚类可以与FeCl3溶液反应显色,用于鉴别酚类。苯酚可以用于制备酚酞。 棕红色蓝紫色 三、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pH试纸 无机试剂: NaOH(5%),饱和溴水, NaHCO3(5%,饱和),的Na2CO3(5%), 5%FeCl3 ,HCl(5%)溶液; 有机试剂:苯酚 四、实验步骤 1、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将0.2 g的苯酚放在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试管后观察是否溶解。用玻璃棒蘸1滴溶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然后再加热试管,直到苯酚全部溶解。 将上述溶液分装在3支试管中,冷却后出现浑浊,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观察是否溶解。再滴加5%的盐酸,有何变化?在另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的NaHCO3溶液和5%的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溶解。 2、酚类与FeCl3溶液的显色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苯酚0.5mL,再加入1~2滴1% FeCl3溶液,观察和记录各试管中所显示的颜色。 3、与溴水的反应 在1支试管中加入2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加2 mL水稀释,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自来水,然后在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如何鉴别醇和酚? 2、举例说明具有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为什么苯酚比苯和甲苯容易发生溴代反应? 篇二:有机化学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性质; 2比较醇,酚之间的化学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doc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有机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一、糖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 benedict试验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讲解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课标要求 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标解读 1.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的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4.能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地位 用原子结构知识揭示元素或相关物质的性质的中间载体为元素周期表,要使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元素或物质的性质,必须将元素有效的放入周期表中。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解决该方面的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据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报道,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大约100万万亿(即1018)个氪离子对一个铅靶轰击10多天,终于得到118号元素的3个原子,后者又很快衰变成116号、114号和其他元素。这一结果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预计还将有更多的超重元素被发现。看到这些令人吃惊的成果,伯克利实验室的Ken Gregorich预计,该实验室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不久将会用氪离子来轰击铋靶,以获得119号元素。由于119号元素会衰变成尚未发现的117、115和113号元素,所以科学家有可能一次就获得4种新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18号元素应该位于其中什么位置? (2)类比同族的元素的性质,118号元素性质的活泼性会怎么样?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 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 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重点)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KBr和KCl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KBr和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KClO3和KClO4溶液,然后加入KI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生反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2S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生成。再向试纸上滴 2224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 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 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比较上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 NaNO2、0.1 mol·dm-3 KI、0.02 mol·dm-3 KMnO4、1 mol·dm-3 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 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 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 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 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 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 NaOH、6 mol·dm-3 NaOH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试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考试大纲要求 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4.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规律总结 一、原子结构 1.几个量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同位素 (1)要点:同——质子数相同,异——中子数不同,微粒——原子。 (2)特点: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不变。 注意: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如H2O和D2O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3.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相对质量,单位为1,可忽略不写。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所得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3)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5.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注意:①要熟练地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要正确区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6.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1)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4)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5)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6)电子层数多的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电子层数少的阳离子半径,但电子层数多的阳离子半径不一定大于电子层数少的阴离子半径。 二、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位、构、性三者关系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者: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 2、掌握氢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三、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氧化铜 四、实验原理:Zn+H2SO4 H2+ZnSO4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 装: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加固体前应在容器的球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以防固体掉入半球体中。液体试剂从球形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与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为宜。打开气体出口的活塞,开始反应,收集氢气。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理由是氢气不溶于水。 离:收集满氢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六、氢气性质实验操作: 1、氢气的纯度检验:收集一试管氢气,集满氢气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立即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氢气。点火后,根据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氢气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噗”的声音,才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可以使用。重新收集氢气检验时,应另换一支试管进行操作,若仍使用原试管,要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去收集氢气进行点火验纯。 2、吹泡泡实验:将出气导管上沾上肥皂水,可以观察到不断有泡泡冒出并升空,这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 3 的烧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并放出热量。反应方程式:2H2 +O 2H2O 4、氢气还原氧化铜:先往试管内加入氧化铜,把氢气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是为了把氧气清除,否则加热后氧化铜会与氧气反应,影响试验)再加热试管,使氢气还原氧化铜,看到黑色氧化铜全部变成红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若先停止通氢气,则收集氢气处的水会倒吸入试管内,使热试管炸裂 化),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氢气。反应方程式:CuO+H2Cu+H2O 装置如图: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精品篇)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习目标] 1.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元素性质岁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3.了解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和岁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回顾: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 (1)含义 (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具体体现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③、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从ns1~ns2np6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5个区域。具体地说是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何原子轨道上来分区 (1)s区元素:外围电子只出现在s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s1~2,主要包括ⅠA和ⅡA族元素,这些元素除氢以外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1个或2个电子形成+1价或+2价离子 (2)p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p轨道上的元素(s 轨道上的电子必排满)。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A到ⅧA和0族共6个主族元素,这些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原子失去电子变得越来越困难,得到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除氢以外的所有非金属元

素都在p区 (3)d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d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9ns1~2,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B到ⅦB和Ⅷ族,d区元素全是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的主要区别在(n-1)d的d轨道上。由于d轨道未充满电子,因此d轨道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4)ds区元素: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主要区别是s 元素没有(n-1)d电子,而ds区元素的 (n-1)d轨道全充满,因此ds区元素的价电子排布是(n-1)d10ns1~2。包括ⅠB和ⅡB,全是金属元素 (5)f区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它们的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是(n-2)f0~14(n-1)d0~2ns2,电子进入原子轨道(n-2)f中。由于最外层的电子基本相同,(n-1)d的电子数也基本相同,因此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思考: (1)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周期表中,s区、p区、d区、ds区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包括元素外围电子排布化学性质 s区ⅠA ⅡA族ns1~2除氢外,都是活泼金属 p区ⅢA~ⅦA 0族ns2np1~6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 d区ⅢB~ⅦB Ⅷ族(n-1)d1~9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可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ds区ⅠB ⅡB族(n-1)d10ns1~2均为金属,d轨道上的电子不参与化 学键的形成 f区镧系锕系(n-2)f0-14(n-1)d0~2n 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它们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ns2 ns2np5 (n-1)d5ns2 (n-1)d10ns2 (4)某元素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原子最外层为4s1,它位于周期表的哪个区? (5)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0。试写出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哪一个区?属于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 二、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一)第一电离能(I1)的概念: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注意:原子失去电子,应先最外电子层、最外原子轨道上的电子 (二)第一电离能的作用:可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I1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三)I1的周期性变化 1.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2.同一主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碱小

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

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1.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 如Br2 + 2KI == 2KBr + I2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1)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氟、氧一般无正价。 (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 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3/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