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动物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

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

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

⑶、免疫监视:抗肿瘤

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

特征:与生俱来、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特征:接触特定抗原产生,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类)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T、B、K、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RBC(红细胞)

抗体、补体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1、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2、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分类及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T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

再次进入

抗原记忆细胞(长存)辅助B细胞

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

多能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法氏囊或骨髓→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细胞)→

浆母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

◆T细胞表面标志:

⑴、T细胞表面抗原:

MHC分子:MHC-Ⅰ和MHC-Ⅱ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

⑵、T细胞表面受体:

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CD4和CD8受体(辅助受体)

2)、CD2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5)、细胞因子受体

3)、CD3受体

◆B细胞表面标志:

⑴、B细胞抗原受体(BCR)

膜免疫球蛋白(mIg):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mIg

CD79a和CD79b:辅助分子

⑵、F C受体(F C R)

●与IgF C片段结合

●B细胞成熟标志之一

●EA花环试验:检测B细胞(EA:红细胞—抗体)

⑶、补体受体(CR)

●与补体发生结合

●EAC花环试验: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EAC:红细胞—抗体—补体)

⑷、白细胞介素受体(IL—R)

3、免疫相关分子的种类。

TCR

BCR

免疫细胞膜上的分子细胞分化抗原(CD)

MHC分子

其他膜分子、各种受体

抗体

体液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第三章、抗原

1、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免疫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⑴、免疫原性⑵、反应原性

2、构成抗原的条件。

⑴、异物性

⑵、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2)、化学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⑶、免疫方法的影响

1)、途径、次数、佐剂的使用2)、抗原剂量3)、免疫途径

⑷、机体应答性

1)、与机体应答能力有关2)、同一品系有个体差异3)、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态

3、名词解释: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异嗜性抗原、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半抗原、半抗原—载体效应。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 或抗体F 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半抗原—载体效应:小分子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

载体效应。

4、T、B

5、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的含义。类属抗原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部位的抗原。

异嗜性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6、抗原的种类。异种抗原

完全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性质:根据抗原来源:自身抗原

半抗原异嗜性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

根据免疫应答对T细胞的依赖: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

蛋白质抗原脂多糖抗原

根据抗原的化学组分糖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核酸抗原

凝集原变态原沉淀原

根据参与的免疫反应血凝素抗原中和抗原

补体结合抗原保护性抗原

7、佐剂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那些与抗原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即辅佐抗原的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用:

⑴、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⑵、改变抗原的物理性质

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⑷、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第四章、抗体

1、名词解释:可变区(V区)、恒定区(C区)、超(高)变区(CDR)、框架区(FR)、功能区(结构域)、单

克隆抗体(McAb)、绞链区、J链。

可变区(V):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近N端,轻链1/2(VL)和重链1/4或1/5 (VH)。

恒定区(C):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数量、种类、序列及含糖量较保守的区域,近C端,轻链1/2(CL)和重链3/4或4/5(CH)。

超(高)变区(CDR):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高度可变,称为超(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框架区(FR):在可变区中,CDR以外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框架区(FR)。

功能区(结构域):重链和轻链(每隔90个氨基酸)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跨度约110个氨基酸)的球状结构(环形结构域),不连续紧密折叠,有特殊功能特性。

绞链区:位于C H1与C 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伸展,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

J链: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连接Ig单体为多聚体。

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抗体(Ab)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与比较。

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至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Ig):具有开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比较: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都是抗体。

3、图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CDR:超(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FR:框架区

H:重链; L:轻链

4、免疫球蛋白(Ig)的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学活性。

㈠、木瓜蛋白酶(将重链于近氨基端切断)

F ab片段:抗原结合片段,F ab片段可以与抗原结合,具有抗体效应。

F C片段:可结晶片段,不能与抗原结合,可执行Ig其他生物学功能。

㈡、胃蛋白酶(将重链于近羧基端切断)

F(ab')2片段:结合2个抗原表位。

PF C':无生物学功能。

5、免疫球蛋白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⑴、V L和V H:结合抗原部位⑵、C L和C H1:有同种异型遗传标记。

⑶、C H2(IgG)和C H3(IgM)有补体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系统的激活。

⑷、C H3/C H4:细胞结合位点,与F C受体结合,结合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

6、免疫球蛋白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种类:IgG、IgM 、IgA、IgD、IgE

●生物学作用:

㈠、I gG

①、单体IgG,主要存在于血浆中④、抗细菌、抗病毒、抗外毒素等

②、含量最高、半衰期长(约23d)⑤、可与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调理。ADCC)

③、人和兔,IgG可通过胎盘⑥、参与Ⅱ、Ⅲ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㈡、I gM

①、五个Ig单体组成,称为巨球蛋白②、体内最先产生,半衰期短(约5—10d)

③、早期免疫防御中有重要重要,可作为宫内及疾病早期诊断

④、主要存于血液,一种高效能抗体:杀菌、溶菌、溶血、促进吞噬作用比IgG高

⑤、膜表面IgG是BCR主要成分,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标志⑥、参与Ⅱ、Ⅲ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㈢、I gA

⑴、分泌型IgA(sIgA)——二聚体

①、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成分组成

②、由粘膜固有层浆细胞合成分泌

③、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④、半衰期6d

⑤、参与粘膜免疫主要抗体。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作用

⑵、血清型IgA—单体

①、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

②、存在于血液中

③、有抗感染免疫作用.

㈣、I gE

①、单体Ig,血清中含量最少

②、FC片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引起Ⅰ超敏反应

③、半衰期:3d

④、增强机体抗寄生虫和抗肿瘤能力

㈤、IgD

①、单体、血液中含量低

②、不能通过胎盘

③、对酶敏感(铰链区较长),不稳定,半寿期短(3天)

④、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⑤、见于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段

7、如何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表位、异质性及多样性?

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⑴、外源性因素所致异质性——Ig多样性

⑵、内源性因素所致异质性——Ig血清型

①、同种型②、同种异型:个体标志③、独特型: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所产生的Ig

8、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㈠、V区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①、抗原结合价②、实际意义

单体(IgG、IgE)——2价中和效应

二聚体(sIgA)——4价

五聚体(IgM)——10价(5价)与Ag结合

㈡、C区功能

⑴、激活补体:IgM、IgG1~3与抗原结合活化补体经典途径

⑵、结合FC受体,产生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理作用(ADCC)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

㈢、通过胎盘和黏膜——被动免疫

9、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Ⅰ、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优点: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缺点:特异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不易大量制备,应用受限

Ⅱ、单克隆抗体: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优点:单一特异性(高度特异性):与一个抗原决定簇反应

可重复性(高纯度):抗体结构高度均一

效价高、交叉反应少、可大量生产

应用:血清学诊断、免疫治疗、免疫学研究

Ⅲ、基因工程抗体: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

优点:抗体均一性强,可工业化生产

缺点:亲和力弱,效价不高。

10、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程序。

请自己看书!P54

第五章、细胞因子

1、名词解释: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并参与免疫调节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2、细胞因子的分类功能及生物学活性。

分类:白细胞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Chemokine)功能:

Ⅰ、白细胞介素(IL):在白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Ⅱ、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促其增殖分化形成

各种血细胞。

Ⅲ、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功能

Ⅳ、肿瘤坏死因子(TNF):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

Ⅴ、生长因子(GF):刺激细胞生长作用。

Ⅵ、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

生物学活性:

①、抗细菌作用②、抗病毒作用

③、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刺激造血⑤、促进血管生成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㈠、理化特性

⑴、低分子量,200个左右的氨基酸⑵、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双体形式⑶、细胞因子间无明显同源性㈡、分泌特点

⑴、大多数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方式短暂性地产生和发挥作用

⑵、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⑶、分泌的短暂性和自限性

㈢、作用特点

⑴、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才发挥生物学效应。不受MHC限制

⑵、多效性

⑶、重叠性

⑷、协同效应

⑸、拮抗作用

⑹、级联效应

⑺、微量高效性

4、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

分类:①、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②、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③、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④、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⑤、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结构特点:细胞因子受体为跨膜糖蛋白

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

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区

胞质区:信号转导区

5、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①、参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转移

③、介导移植排斥反应

④、介导免疫性疾病

第六章、补体系统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概念: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即:补体)以及其调节蛋白和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

组成:

⑴、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 ;B、D、P因子;MBL ;丝氨酸蛋白酶

⑶、调节分子:①、可溶性调节分子

②、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⑶、受体成分:C1qR、CR1、CR2、CR3、C3aR、C5aR

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示意图

3、补体激活的调节作用。

⑴、补体自身的调控

⑵、调节因子的调控

①、C3转化酶形成之前的调控②、C3转化酶形成之后的调控③、膜攻击复合物的调控

4、补体系统具有的生物学效应。

①、MHC的生物效应②、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

5、试述补体系统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①、介导细胞溶解④、清楚免疫复合物

②、C3b介导的调理作用⑤、炎症反应

③、联合调理作用⑥、免疫调节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名词解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MHC:指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个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2、经典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

经典MHCⅠ类基因:B、C、A位点经典MHCⅡ类基因:DP、DQ、DR

3、引起HLA基因多样性的原因。

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组成。

多基因性: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的现象。

4、MHC-I类和II类分子分布、结构和功能异同。

㈠、MHC-I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Ⅰ、分布:有核细胞表面存在形式:膜结合、可溶性

Ⅱ、结构:两条多肽链组成

α链(重链):MHC-Ⅰ类基因编码,具有高度多态性。

胞外区——α1、α2功能区:抗原结合部位;

α3功能区:CD8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胞内区

β2-微球蛋白(β2m ):具有与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相似结构。

Ⅲ、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诱导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溶解);

⑵、作为CD8+T细胞的识别分子(CD8的配体);⑷、参与NK 细胞的活化或抑制;

⑶、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⑸、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㈡、MHC-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Ⅰ、分布:专职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⑴、专职APC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⑵、激活的T细胞

Ⅱ、结构:两条异质多肽链:α链和β链

胞外区:抗原肽结合区: α 1和β 1

Ig样区: α 2、β 2;其中β2为CD4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胞浆区

Ⅲ、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

⑵、作为CD4+T细胞的识别分子(CD4的配体);

⑶、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

⑷、参与免疫应答调节;

⑸、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5、了解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略!

第八章、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构成。

㈠、机体屏障结构⑴、皮肤与黏膜⑵、血脑屏障⑶、血胎(胎盘)屏障

㈡、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

㈢、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2、名词解释:炎症、免疫应答、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炎症:机体组织对物理、化学、免疫或生物因素所引起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特异性细胞免疫: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激发B细胞增殖、分化、活化为浆细胞后,产生抗体;以及抗

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一系列反应,统称为体液免疫。

3、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外周免疫器官

4、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基本过程: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特点:特异性、记忆性、限制性

5、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及种类。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把处理过的抗原肽递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种类:树突状细胞

专职APC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APC B细胞

内皮细胞

兼职APC 上皮细胞

激活的T细胞

注:树突状细胞初次应答发挥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B细胞在二次应答发挥作用。

6、Ag提呈的过程。

㈠、抗原摄取:树突状细胞(DC)借助内吞作用摄取抗原

mIg介导的内吞、补体受体介导的内吞、F C受体介导的内吞、吞饮、被动吸附、吞噬

㈡、抗原加工

①、抗原在DC内形成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②、大约10%的抗原降解为具有免疫原性的肽段,暴露出能与MHC结合的疏水性残基

㈢、抗原递呈

①、外在途径

外源性抗原→吞噬作用、加工、处理→和MHCⅡ类分子结合→刺激CD4+Th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

②、内在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体加工、处理→和MHCⅠ类分子结合→刺激CD8+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③、Ag的交叉提呈现象

7、细胞免疫应答基本形式

Th2→活化→协助B细胞活化→体液免疫

CD4+Th

Th1→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吸引和活化Mφ及其它细胞在反应部

位聚集,消除抗原,也可引发慢性炎症

CD8+T c 活化→特异杀伤靶细胞→细胞免疫

8、T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⑴、Th细胞(Th1、Th2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双信号刺激:

①、第一信号:CD3/TCR-肽-MHCⅡ类分子MHCⅡ类分子-CD4

②、第二信号:主要为CD28-B7 次要为CD2-LFA3 、LFA1-ICAM1

⑵、T c细胞活化的刺激信号

①、第一信号:CD3/TCR-肽-MHCⅠ类分子MHCⅠ类分子-CD8

②、第二信号:CD28-B7 、CD2-LFA3 、LFA1-ICAM1 Th1细胞分泌的IL-2 、IFN-γ等

9、T 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①、抗原特异性与MHC限制性②、必须与靶细胞直接接触才有杀伤作用

③、一个杀伤T c细胞可杀伤多个靶细胞。靶细胞被杀死后,T c细胞本身不受损伤并与之分离

10、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①、抗感染②、抗肿瘤

③、参与迟发型超敏性反应④、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⑥、药物过敏症⑦、自身免疫病

11、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

⑴、Th2的活化(与Th1活化机制相同!具体见8)

⑵、B细胞的活化——双信号

①、B识别抗原——第一信号②、Th2辅助B细胞的活化——第二信号

1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⑴、有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

①、初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一次接触Ag,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Ab,且含量低、维持时间短、

很快下降。

②、再次免疫应答:机体再次遇到相同Ag时,Ab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Ab含量高、维持时间长。

⑵、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区别

⑶、抗体的类转换

①、初次应答早期主要产生IgM(人类还要IgD),随着应答的发生,在CK的作用下,通过重链转换逐渐产生

IgG、IgA、IgE

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②、抗体的类转换,只是C区结构发生变化,V区结构相同,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

13、体液免疫的效应有哪些。(免疫应答最终效应:排异效应)

⑴、抗体的中和作用⑵、抗体的调理作用

⑶、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⑷、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⑸、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⑹、sIgA介导的黏膜免疫

14

注:T

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诱导性T细胞(TI)

细胞毒性T细胞(TK、TC、CTL)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DTH)

功能:

⑴、TH细胞:

辅助B细胞分化和分泌抗体

协助其它T细胞分化成熟

分泌淋巴因子及白介素

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活化因子

⑵、TS细胞

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

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⑶、TI细胞:诱导TH和TS细胞的成熟

⑷、TD、TDTH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⑸、TK、TC、CTL细胞:杀伤靶细胞(杀伤能力强,杀伤作用有高度特异性)

第九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1、名词解释

免疫偏离:Th1或Th2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2、免疫系统的调节因素。

?抗原的调节作用应答初期,Ab量少,IgM、IgG多表现为增强反应?抗体的调节作用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独特型网络调节应答后期,Ab量多,IgG则表现为抑制反应

?免疫细胞调节作用

3、T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⑴、Th细胞的调节作用:

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都是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的。

Th1和Th2细胞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

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⑵、T s细胞的调节作用:免疫应答后期可启动T s

⑶、T c细胞的调节作用

针对T、B细胞表面TCR、BCR可变区的独特型决定簇的T c→在免疫应答后期可被活化

→对活化T、B细胞起特异杀伤作用→从而引起免疫抑制调节作用

4、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⑴、独特型: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同Ig分子V区及TCR和BCR的V区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b2)。

⑵、抗独特型

Ab2-α(针对FR区独特型):封闭抗原与BCR、TCR及Ig分子(Ab1)结合,抑制T、B细胞活化;

Ab2-β(针对CDR区独特型):V区与抗原构型类似,模拟抗原,促进T、B细胞活化、增殖,故又称为抗原的内影像。

⑶、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Ab3→与Ag结合

Ab2-β→结合B(T)CR→促进B/T 细胞活化

Ag→Ab1(独特型)

Ab2-α→阻断抗原结合→抑制B/T细胞活化

第十章、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又称过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2、I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抗原→机体→产生IgE→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抗原→与IgE Fab段结合→IgE交联→FcεRⅠ的微集聚→启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2、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⑴、储存介质

①、组胺作用:a、舒张微血管;b、平滑肌收缩;c、外腺分泌细胞分泌增加。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血浆) 激肽原酶缓激肽(9个氨基酸)

作用:a、平滑肌收缩;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③、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作用:a、对嗜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b、对早期反应有抑制作用。

⑵、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白三烯(LT s)

作用:a、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组胺强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

b、也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分泌。

②、前列腺素D2(PGD2)

作用:a、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作用:凝集、活化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3、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各自的特点。

⑴、Ⅰ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②、症状发生快,恢复快;

③、只引起全身或局部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组织损伤;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⑵、Ⅱ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②、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③、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④、IgG、IgM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刺激型)或抑制受体介导功能(抑制型)。⑶、Ⅲ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由IgG、IgA、IgM与相应Ag(稍大量)形成中等大小复合物引起。

②、有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参加。③、以血管炎和临近组织损伤为特征。

⑷、Ⅳ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与抗体、补体无关②、发生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

③、炎症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④、效应性T细胞、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造成损伤

4、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概念

Ⅱ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

组织损伤的过程。

5、Ⅲ型超敏反应中组织损伤特点

⑴、血管扩张、渗出;⑵、中性粒细胞浸润;⑶、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6、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⑴、检出抗原并避免接触⑵、急性脱敏治疗⑶、慢性脱敏治疗

⑷、药物治疗

①、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

②、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色苷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类和前列腺素E

③、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组胺拮抗剂;

水杨酸——缓激肽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

④、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

7、超敏反应的特点

⑴、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比较快、可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被动转移给正常人。

I型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参与;

II型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IgM参与;

III型必须有IgG或IgM与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且沉积之后致病;

IV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

⑵、补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敏反应。

⑶、同一变应原在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

⑷、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⑸、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型超敏反应参与。

第十一章、免疫防治

1、名词解释

天然主动免疫: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耐过后,产生的对该病原再次侵入的抵抗力。

天然被动免疫:指动物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

人工被动免疫:指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其他个体产生的抗体、淋巴因子等,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

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剂,刺激机体主动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称为疫苗。

单价疫苗:只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种微生物中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用同一种微生物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混合疫苗: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

同源疫苗: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的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异源疫苗:利用具有类属保护性抗原的非同类微生物所制成的疫苗。

亚单位疫苗: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种或几种亚单位结构成分制成的疫苗。

免疫程序:根据传染病、疫苗和动物的特点所制订的免疫接种具体实施程序,称为免疫程序。

2、疫苗的种类

包括: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寄生虫虫苗

种类:

⑴、常规疫苗:①、灭活疫苗②、弱毒疫苗③、单价疫苗④、多价疫苗

⑤、混合疫苗⑥、同源疫苗⑦、异源疫苗⑧、寄生虫疫苗

⑵、亚单位疫苗

⑶、生物技术苗:①、基因工程疫苗②、合成肽苗③、抗独特型疫苗④、DNA疫苗

3、弱毒苗和灭活苗的优缺点。

4、免疫失败的原因。(了解)

第十二章、免疫技术概论

1、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

⑴、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⑵、可逆性⑶、适比性⑷、阶段性⑸、条件依赖性

影响因素:

电解质:0.85%NaCl溶液温度:37℃30min PH值:PH7.0~7.2

3、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

?经典的免疫学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中和反应

?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对流电泳、免疫火箭电泳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

3、凝集试验分类

玻板凝集试验(定性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定量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生长凝集试验

4、间接凝集试验常用载体:乳胶颗粒、碳素颗粒、红细胞、葡萄球菌

5、沉淀试验分类

环状沉淀试验(Ascoli试验)、絮状沉淀试验、免疫比浊法

免疫扩散:单向扩散(包括单向单扩散、单向双扩散)、双向单扩散、双向双扩散(即琼脂扩散试验)6、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检测机体血液中的T细胞数量

?E玫瑰花环试验

?T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

检测机体血液中T细胞转化功能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T细胞活化试验

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

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实行强制免疫,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对猪A型口蹄疫, 经过自治区全面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实施免疫;在X年6月30日前, 对全市所有牛、羊等进行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 对犬只狂犬病实行全面免疫,常年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免疫抗体保持在70%以上。 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城疫的免疫,按照原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办公室印发的《X族自治区猪瘟防治实施方案》《X族自治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实施方案》《X族自治区新城疫防治实施方案》(X渔牧办发〔X〕109号)要求开展免疫,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瘟、新城疫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对猪链球菌病、炭疽、山羊痘、牛出败等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决定是否免疫。免疫程序参照《X族自治区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推荐计划(试行)》(原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 局X年4月14日印发)。 规模养殖场按免疫程序实行常年免疫,免疫程序详见本方案附 件。散养畜禽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有条件的地方按

程序常年免疫。春季集中免疫时间为3月上旬至5月上旬;秋季集中免疫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底。 二、使用疫苗种类 使用经国家批准的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城疫、兽用狂犬病等疫苗,疫苗产品具体信息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平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数据”中查询。 三、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免疫主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免疫义务,自主实施免疫接种,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主动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四、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责职分工,实施免疫方案。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免疫方案,负责组织政府采购动物疫苗的管理和使用监管、养殖场户自购强制免疫疫苗备案,组织监督检查养殖场户免疫开展情况。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确保实施免疫方案相关经费落实到位。加强经费使用监管,规范经费合理使用。 市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负责政府采购动物疫苗的管理,组织技术培训,指导养殖场户开展免疫工作,开展使用环节免疫效果监测和评价,及时向养殖场户反馈免疫效果评价结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研究生动物免疫学考点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 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 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 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1.抗感染 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抗肿瘤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 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 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 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 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免疫学技术 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 1. 理论: 分子和细胞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2. 应用: 免疫学方法 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 六、免疫学的应用 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预防:疫苗超微量测量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 第三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 2. 反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 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 2. 机体 3. 免疫方法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 二、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调节 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Th Ts B,NK,CD, 红细胞(CR1) 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 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 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 免疫缺陷等 第二章免疫学技术概论 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

听评课记录

听课时间执教老师 2012.5.28 胡美霞听课地点听课老师大二周雪容动活名称、领域小松鼠的礼物(语言)活动过程班级大班评析意见 一、问好备注二、导入。①音乐,欣赏后知道这首音乐说的是谁?(关于爸爸、妈妈)②出示挂图,引出“松鼠”一家。③老师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小图片。④讲述第一遍后,提问:故事的名称?故事里有谁?⑤提问: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自己过生日送什么礼物?如果爸爸、妈妈过生日你会送什么礼物?⑥再次讲故事。 ⑦出示字词“美丽”“礼物”。⑧游戏:吹泡泡。请小朋友从小声到大声读字词、直到泡泡“破了”。⑨ 让幼儿复习字词。教师将字宝宝写在“花朵”背后,放在花篮里,教师边念儿歌,边出示字词让幼儿认,认对了,把字卡送给宝宝。⑩以游戏形式结束课堂。优点:①教师语气柔和,富有吸引力。②运用多种游戏法学习字词。缺点: ①个别字发音不够准确。②活动环节衔接不过准确,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建议:①能设置情境,让幼儿感受父母对宝宝的爱以及给予父母的馈赠。②对故事加以熟悉。 xx幼儿园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执教老师 2012、5、28 张小蓉听课地点听课老师中三周雪容动活名称、领域复习2、3的相邻数(计班级中三算)活动过程评析意见 一、律动进入活动室。备注二、复习上节课内容。①教师带上“小兔“头饰,引导幼儿复习数字宝(1—10),知道“顺数”、“倒数” ②让幼儿说出单数(1、3、5、7、9);双数(2、4、6、8、10)③猜谜,引出“小白兔”。 ④律动“开火车”。⑤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逐个引导幼儿说出数字1、2、3。△ 说出任意一个数字,引导幼儿说出比比数字少1,多1的数,如:1 、2 、3 ⑥游戏:找朋友。给幼儿发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的任意一个宝宝,请他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如:数字“3”去找“2”。⑦律动走出活动室。⑧户外游戏结束活动。优点:课堂秩序好,活动环节衔接紧凑,结合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教具。缺点:操作教具时不够规范,疏忽一些细节;教师语气生硬,不够温和;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镜面”教学。建议:①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做到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②本次教学活动容教师采用的是“坐”的教态效果会更好。

第九章__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九章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部分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它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同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不同。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获得,亦可人工诱导。前者称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后者称获得耐受(acquired tolerance)。外来的或自身的抗原均可诱导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耐受原(tolerangen)。针对自身抗原呈现的免疫耐受称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不完全耐受。 按对T细胞或B细胞产生的耐受分另称T细胞耐受或B细胞耐受,对抗原分子上的某一特定决定簇产生耐受而不涉及对其它决定簇的应答,这些现象称为分离耐受(split tolerance)。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抗体类别转换,是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 细胞的抑制作用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 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 减弱时容易形成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如X- 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 巴细胞血清的作用 特异性高无

持续性长期的,一时性的终生一时性 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 合并症无感染与肿瘤1、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1)抗原的性质 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此外,可溶性抗原常为致耐原,而颗粒性抗原则易于引起正相免疫应答。 (2)抗原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小剂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细胞和B细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个体的年龄有关,也与抗原的类别有关。 (3)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情况下,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二)机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与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关,胚胎期与新生期的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极易导致终生或长期的耐受性。 (2)遗传因素 小鼠免疫耐受诱导及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品系不同而异。 (3)免疫抑制的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对成年机体诱发耐受性,而常需要与各种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应用。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抗T H细胞抗体,环磷酰胺,环孢素A,糖类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

关于动物免疫(防疫)中有关技术环节及相关知识

关于动物免疫(防疫)中有关技术环节及相关知识 培训班授课材料——茆骏 一、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职责、任务和意义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动物防疫工作公共服务功能在不断提高、社会化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作为技术支撑体系组成部分的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报告等技术工作,因新的形势要求需要,职责和功能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农业主管部门,把这项工作列为长效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这几年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每年进行几次动物防疫考核、督查工作,都采样监测。 (一)疫情监控是动物疫情预警的重要措施 1、早期预警:是指具有发展成为流行或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公共卫生问题的任何动物疫病的传人或突然剧增的快速探测。 ·预警主要依据疫情普查、疫病监测、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完成。 ·预警有助于加强对疫病暴发、传播的表现及分布情况的认识,预测疫病暴发的疫源及其发展,监控疫病扑灭工作的成效等。 2、动物疫情监控: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动物疫病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的监控、分析、检查、判断及经济损失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病原及动物的整体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的分析,判断一定区域有无疫病以及疫病发生的机律和可能性,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

施和方法。 ·从实施的时间和时效角度,可以将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分为平时预防预警性监测和处理疫情时的紧急监测。 (1)、平时预防预警性监测:可以尽早发现动物疫情或者动物疫情隐患,从而采取科学的免疫程序和预防控制措施,做到有备而防,防有目的,防而有效,防重于控。 ·在我们实施定期计划免疫的地区,即使尚未有疫病出现,良好的预防预警性监测,也会给我们提供需要免疫的动物种类、免疫时机、免疫剂量、疫苗的选择等科学根据和建议。 ·对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不可忽视,野生动物不仅是某些动物疫病的储存库,也能作为指示潜伏于周围(路线)动物群中某些动物疫病的敏感指示器。 (2)、动物疫情发生后,对疫区及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监测:目的是监控疫病的扩散,充分了解疫情扩散的速度、方向和受威胁区的动物种类,群体规模,以求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实施监测,主要是通过查验免疫抗体水平来判断免疫效果,这是决定对易感动物是否要扑杀的重要依据,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基础。 ·通过科学监测,是检验各种防控措施是否取得实效,是评估实施防治方案是否成功的技术手段,为政府进行疫病扑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免疫监测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须知 一、注意个人预防、避免病原传播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动物传染病在不同地区和动物群间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助动力。在此过程中,人畜共患性的疾病如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鼻疽等还能造成人类感染、发病,甚至在人群中引起广泛流行。除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大家公认的人畜共患病外,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达1415种,其中868种(61%)可在人和动物间交互感染和传播,皆为人畜共患病原体。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中,由于实验的对象和材料大多与患病动物及其病原微生物有关,操作者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甚至感染自身、危及生命。因此,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具体措施如下: 1.接近患病动物或实验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衣帽,必要时(接触或操作危险材料时),要佩戴口罩、穿戴胶靴、围裙、袖套、手套及眼镜。上述衣物在实验结束后需要立即就地消毒清洗;必须携回处理时,要包扎严密,保证安全,防止病原菌污染。 2.实验操作期间,不得进食、饮水和吸烟,勿以手指或其他器物等接触口唇、眼、鼻及面部。操作时(尤其是危险的操作),务须严肃认真、聚精会神。手及面部有伤口时,应避免操作危险材料,必须操作时应涂碘酒,用胶布包扎,或戴橡皮手套。 3.危险材料及其污染的器物处理: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防止引起疾病流行或危及他人: (1)使用病理性材料,尤其是危险材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盛放器皿应轻拿轻放,确保液体不能流出。 (2)实验用过的动物尸体,内脏、血液等废弃病料,以及废弃的病原培养物、生物制品等须深埋或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焚烧、煮沸、高压灭菌等)后丢弃到公共垃圾处理场,严禁将未经消毒的危险性材料直接丢弃。 (3)用过的棉球、纱布、吸水纸等污物须置于固定容器内统一消毒处理,不得任意抛弃。 (4)使用后被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定点存放,统一清洗、消毒,不得随处乱放。 4.意外事故的处理:万一危险性材料滴出或打翻,或出现其他意外,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 (1)手指及皮肤被扎伤、污染,应立即用2%来苏儿(或其他适当的消毒药)洗涤,或2%碘酊棉球擦拭,然后75%酒精棉球再次涂擦。 (2)危险性材料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5%硼酸溶液冲洗,必要时立即就医。 (3)危险性物品吸入口时,应用清水或10%硼酸溶液漱口,必要时立即就医。 (4)衣帽被污染,可用5%石炭酸、10%福尔马林等浸湿消毒,必要时须用碱水

听课评课记录

活动记录 时间:2014年9月22日 地点:梁头塬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李军平郝建锋王鹏吝春薇王红喜闫永军王建文主持:王建文 活动主题:听课评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内容及过程 1.各位教师听杨光老师课.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交流研讨 王红喜:说课稿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本框题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根据九年级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九年级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他们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用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情景探索和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情景,从教材中重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教学难点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最新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 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11.环状沉淀反应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血清。 12.某些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在补体存在时可发生溶菌反应。 13.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结合,但可以和抗体结合。 14.疫苗只能保护接种动物本身。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小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 实验一小动物线虫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及要求] 熟悉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小动物常见线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实验材料和试剂]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乳酸酚透明液。浸渍标本:钩口科线虫、尾旋科线虫等,病理标本。 [实验内容] (一)线虫的一般形态构造 圆柱状,两端逐渐变细,有的呈线状或毛发状。整个虫体一般可分为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及侧面。雌雄异体,雄虫较小后端弯曲。 1 体表:线虫的体表为一层无色、略半透明的角质所覆盖。许多角皮还分化形成了多种特殊组织构造,包括头泡、颈泡、唇、叶冠、颈翼、侧翼及尾翼、尾感器等。 2 消化系统:线虫消化系统呈管状。包括口腔、肌质结构的食道和管状的肠。 3 排泄系统:分原始的腺型和管型两类,无尾感器线虫为腺型,有尾感器的线虫排泄系统为管型。 4 神经系统:神经环是线虫神经系统的中枢,位于食道周围。 5 生殖系统:线虫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均为丝状管道。雄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单管状,由一个睾丸、一个输精管、贮精囊以及一个通向泄

殖腔的射精管组成,末端有辅助生殖器。雌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双管型,由卵巢、输精管、受精囊、子宫、阴门和一般较短的阴道组成。有的线虫有排卵器。 6 虫卵: 大小差异很大,卵膜由内膜、中间层和蛋白膜组成。 (二)小动物常见线虫及虫卵形态特征 1.犬恶心丝虫 双瓣科、恶丝虫属。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成虫细长白色。雄虫尾部呈现螺旋状卷曲。120~160mm 2.犬弓首蛔虫 弓首科,弓首属。寄生于犬和犬科动物的小肠。虫体浅黄白色,头端三片唇。虫卵近于球状,表面不光滑。50~110mm 3.猫弓首蛔虫 弓首科,弓首属。寄生于猫和猫科动物的小肠中。与犬弓首虫相似,只是颈翼膜短而宽,虫体前端如箭头状。40~100mm 4.鸡翼刺线虫 尖尾目,异刺科,异刺属。寄生于鸡鸭鹅等的盲肠。白色小型线虫。7~13mm 5.毛细线虫 寄生于犬、猫的支气管和气管内。虫体细长,乳白色。雄虫体长15~25mm,尾部有2个尾翼和一根带鞘的交合刺。雌虫长20~40mm,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word精品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教师:播放泡泡男孩视频,提问为什么泡泡男孩要生活在泡泡里呢?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免疫,给出广义上的免疫概念,提问: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学生说出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机 制。承上启下,快速进入主题。并且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第 1 课时)提问:要实现免疫调节,需要我们人体的什么系统参与?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 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免疫器官包括哪些器官? (3)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5)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6)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教材P35-P36 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教师要适当加以提示。 教师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联系生活举例:喷嚏和咳嗽说明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物世界节目中老虎受伤了用舌头舔伤口,说明唾液的杀菌物质不是第二道防线,而是第一道防线。强调第二道防线是深入人体体液中的物质和细胞。 提问:三道防线中哪些有特异性,哪些没有特异性呢?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板书: 1. 体液免疫 教师:课件展示图2-15: 从图中指出抗原抗体,并引导学生说出其概念,强调抗原与病原体的关系。讲解抗体的特点时,用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 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点评:材料阅读,示意图的分析,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复杂,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讲解。)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 ,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引导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 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

免疫调节》听评课记录 (4) (5) (6) 学生: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 教师要 适当加以提示。 教师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 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联系生活举例:喷嚏和咳嗽说明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动物世界节目中老虎受伤了用舌头 舔伤口, 说明唾液的杀菌物质不是第二道防 线,而是第一道防线。强调第二道防线是深入人体体液中的物质和细胞。 提问 :三道防线中哪些有特异性,哪些没有特异性呢?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 异性免疫的概 念。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板书: 1. 体液免疫 教师:课件展示图 2-15: 从图中指出抗原抗体,并引导学生说出其概念,强调抗原与病原体的关系。 讲解抗体的特点时,用被 教师:播放泡泡男孩视频,提问为什么泡泡男孩要生活在泡泡里呢?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免疫,给出广义上的免疫概念, 提问: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学生说出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机 制。 承上启下,快速进入主题。并且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 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板书:第 4节 免疫调节(第 1 课时) 提问:要实现免疫调节,需要我们人体的什么系统参与?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 P35-P36 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免疫器官包括哪些器官? (3)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教材 P35-P36 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