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2.2.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2.2.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钠和水反应探究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通过钠和水反应实验,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其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及其用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不同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钠的有关性质;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用。

(2)鼓励学生大胆预测,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并形成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方法观;

(2)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处理公共危险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3)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活动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普遍具有研究的热情、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大部分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反应。通过学习第一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学生已经知道了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问和探索性实验,引导和激发学生动起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魔术】教师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生火”(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

【引言】在刚才的魔术中,奇妙现象的产生就是金属钠的功劳。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金属钠

【板书】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化学小魔术中,为什么能滴水点灯呢?在小魔术中金属钠的作用是什么?钠具有哪些性质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A. ①②③④⑤

B. 全部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⑥

3.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 钠的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钠的强还原

4.金属钠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又有气体生成的是()

A. KOH

B. NaHCO3

C. BaCl2

D. CuSO4

5.已知NaH和H2O反应生成H2和NaOH,反应中1mol NaH()

A.失去1mol电子

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

D.没有电

子得失

6.钠着火燃烧时,下列方法可以灭火的是()

①泡沫灭火器②水③黄沙

A.① B.①② C.② D.③

7.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为0.88g/cm3)各50mL。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为

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 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 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 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 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

作上下跳动

8.少量的金属钠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最终的产物是()

A.Na2CO3 B.NaOH C.Na2O D.NaHCO3

9.钠是一种硬度、色的金属。在自然界中,只以态存在,主要以

(填物质名称)的形式存在。钠通常保存在中,不保存在CCl4中的原

因是。

2. 一个锥型瓶,加一个三孔的橡胶塞,中间一个放分液漏斗,两边接导管,一个插到底,另一个不插到底。这个装置接上一个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做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分野漏斗里放水,可以做和水反应的。甲方案

Al--Al2(SO4)3--Al(OH)3

乙方案 Al--NaAlO2--Al(OH)3

{Al--Al2(SO4)3}

丙方案 --Al(OH)3

{Al--NaAlO2--Al(OH)3}

若制取等量的Al(OH)3则

A、甲、乙消耗的原料同样多

B、乙消耗的原料最少

C、丙消耗的原料最少

D、三者消耗的原料同样多

答案为 C

方案甲: 2Al+3H2SO4=Al2(SO4)3+3H2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

方案乙:2Al+2NaOH+2H2O=2NaAlO2+3H2

2NaAlO2+H2SO4+H2O=2Al(OH)3+Na2SO4

由方案甲乙对比而知,生成等量的氢氧化铝,方案乙消耗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少

方案丙:2Al+3H2SO4=Al2(SO4)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6NaAlO2+Al2(SO4)3=8Al(OH)3+6Na2SO4

由方案丙乙对比而知,生成等量的氢氧化铝,方案丙消耗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少

教学反思

教本节课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通过亲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问题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性质。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内开展创新性学习,教学操作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注意在课堂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多数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感受分享与合作的快乐。同时,在实验探究设计上,最好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结论进行探究设计以便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可以进行探究设计的学习,学科教学首先要考虑系统的传承,在系统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探究实验专题,并在课堂内实施,这是使学生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以主动探究创新的学习状态加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去的最好办法。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数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以背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探究教学,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更多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

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

初一合并同类项练习题

整式训练专题训练 1.去括号: (1)(); (2)() ; (3)-()+(); (4)()-(). 2.化简: (1)(23y)+(54y); (2)(8a-7b)-(4a-5b);(3)(2a)+2(2b); (4)3(54)-(35); (5)(83y)-(43)+2z; (6)-5x2+(58x2)-(-12x2+4x)+2; (7)2-(1)+(122); (8)3a22-(2a2-2a)+(3a2)。 (9)102+199-99 (10)5040-297-1503 3.已知2,则3= ,5 . 4.去括号: (1)3(2); (2)32(32z). (3)34(24a); (4)(23y)-3(42y). 4.化简: (1)2a-3[4a-(3a)];(2)3-2c[-4a+(3b)]. 5. 化简2-[2(3y)-3(2y)]的结果是().

去括号: -(2m-3);n-3(4-2m); (1)16a-8(3b+4c);(2)-1 2 (x+y)+ 1 4 (p+q); (3)-8(3a-2+4);(4)4(+p)-7(n-2q). (5)8 (y-x) 2 -1 2 (x-y) 2-4(-y-x) 2-3(x+y) 2+2(y-x) 2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n-(3n-1);a-(5a-3b)+(2b-a); -3(2s-5)+6s;1-(2a-1)-(3a+3); 3(-+2a)-(3a-b);14(-2a)+3(6a-2). 9a3-[-6a2+2(a3-2 3 a2) ]; 2 t-[t-(t2-t-3)-2 ]+(2t2-3t+1).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

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1.2.2数轴教学设计

1.2.2 数轴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数学思考: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能够准确画出数轴,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有理数以及在数轴上读出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课题 教师活动设计: 请大家看,这是一支温度计,它的用途大家是知道的.但是你会读温度计吗?请同学们读出此时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22度).这样看来,液面所在的刻度就表示此时的温度.这说明温度计上的刻度与一些有理数建立了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学生活动设计: 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象这种生活中的例子,同学还能列举出来吗?(收音机的标尺、超级解霸上的标尺等)我们能否利用一个类似于温度计图形,用它的刻度(也就是点)来表示所有的有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问题1:观察温度计的刻度规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温度计,从温度计上发现:刻度有正有负也有0,结合有理数包含正数、零、负数的特点,类比一条直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数轴,于是:因为有零,就必须在直线上取一点,用这个点表示零.(如图1)我们把这个点叫做原点,用大写字母O表示.由温度计的刻度规律可知:原点的一侧表示正数,另一侧表示负数.因而我们就规定原点的其中一侧为正方向,那么另一侧就为负方向.习惯上,当直线水平放置时,原点右方为正方向,原点的左方为负方向.正方向的一侧我们用箭头表示.(如图2)现在同学们来猜想一下,正有理数应该在图2的哪一个区域?负有理数呢?

(完整版)最新七年级数学_合并同类项专项练习题

合并同类项或按要求计算: 1、(3x-5y)-(6x+7y)+(9x-2y) 2、2a-[3b-5a-(3a-5b)] 3、(6m2n-5mn2)-6(m2n-mn2) 4、m2+(-mn)-n2+(-m2)-(-0.5n2) 5、2(4an+2-an)-3an+(an+1-2an+1)-(8an+2+3an) 6、(x-y)2- (x-y)2-[(x-y)2-2(x-y)2] 7、(3x2-2xy+7)-(-4x2+5xy+6) 8、3x2-1-2x-5+3x-x2

9、 -0.8a 2b-6ab-1.2a 2b+5ab+a 2b 10、已知a 为3的倒数,b 为最小的正整数,求代数式322b a b a 的值。 11、已知:A=3x 2-4xy+2y 2,B=x 2+2xy-5y 2 求:(1)A+B (2)A-B (3)若2A-B+C=0,求C 。 12.已知x+y=6,xy=-4,求: (5x-4y-3xy)-(8x-y+2xy)的值。 13.已知3ab a b ,试求代数式52a b ab a b ab 的值。

答案: 1: 6x-14y 2: 10a-8b 3: mn 2 4: -mn-0.5n2 5: 4-9an 6: (x-y)27:7x2-7xy+1 8:2x2+x-6 9:-a2b-ab 10:19/9 11: (1)4x2-2xy-3y2(2)2x2-6xy+7y2(3)-5x2+10xy-9y2 12: 解:(5x-4y-3xy)-(8x-y+2xy) =5x-4y-3xy-8x+y-2xy =-3x-3y-5xy =-3(x+y)-5xy ∵x+y=6,xy=-4 ∴原式=-3×6-5×(-4)=-18+20=2 13:13/3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1《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地位与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 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 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 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 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 通项公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

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1682,1758,1834,1910,1986,( )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主持人问: 最近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哈雷慧星? 天文学家陈丹说: 2062年左右。 学生活动 通过情景 引出数列,观察发现 其规律,并通过规律 填写内容。 情景引入 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运动和力 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批判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力图从纵横两个视角、分教材特色和教学建议两个方面对本章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教材特色 1、探究课题开放,交流空间广阔。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本章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科学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感知、体验、操作、观察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对惯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教科书中除了像这样严谨的探究课题外,还安排了大量的无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 物理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物理实验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能实现的。本章内容的编写大量采用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猜想、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尤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对所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陈述都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前沿、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引人学习主题,从学生熟知的事例、体验开始,为学生准备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

《数轴》教学设计及教案

《数轴》教学设计及教案 《数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和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数轴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及数轴的应用。 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三、教学方法 讲评辅助教学,主要使用引导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主要采取课前预习独立思考、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选用以观察探索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屏幕上的三个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学习的成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正方、单位长度,说出含义即可。) 小游戏: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教学说明:⑴在回顾上面问题和游戏中画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根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并让学生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等差数列》三维目标教案

课题: §2.2等差数列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5.5,13,10.5,8,5.5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a a =-12即:d a a +=12

数轴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数轴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中赵洁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小学里已经学习过在“射线”上用点来表示数和读出或写出“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对数与点的这种对应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上一节又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为数轴概念的建立和进一步学习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积累的必要的学习经验,具备了“表示”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数轴是用“长度”度量各类量的抽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用弹簧称(刻度在直线上)称重量等,都已为学生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任务分析: 这一课时学习的数轴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起点,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从现在开始,在教学与学习中注重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本章后面的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由此可见这一课时学生学好数轴概念的重要性.数轴是用“长度”度量各类量的抽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用弹簧称(刻度在直线上)称重量等,都已为学生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本节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互为相反数两数的几何意义.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②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动手练习,归纳总结;第四环节: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第五环节:加强练习,巩固提高;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合并同类项专项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合并同类项专项练习 一、计算题 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1)333x x +; (2)22xy xy -; (3)22610575xy x yx x x --++; (4)389x x x --; (5)225244a ab a ab +--; (6)22224395x y xy x y xy -+--. 2.合并下列多项式中的单项式: (1)222223355x x y y x y y --++-+; (2)252522528432a b a b a b a b ab --+-; (3)233223321 11326 m n m n m n m n --+.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2222211345422 m mn n m mn n -+++-. (2)222227252a ab b a b a ab -+----. 4.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 (1)()675a a b -+. (2)()()3456x x +--. 5.化简: ()2237432x x x x ??----?? 6.化简下列各题 (1)() 22232x xy xy x -+-. (2)()221212a a a a ??-+-+- ???. (3)()3521x x x ---????. (4)()()()355423a b a b a b ++---. 7.计算下列各题. (1)228352(32)xy x xy xy y ---- (2)3323410(310)a b b a b b -+-+ (3)22225[(52)2(3)]a a a a a a -+--- 8.已知2 321,A a a =-+2532B a a =-+,求23A B - 9.已知232A a ab a =--,22B a ab =-+-. (1)求43()A A B --的值; (2)若3A B +的值与a 的取值无关,求b 的值. 10.化简求值.

(完整版)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等差数列 授课教师:武小鹏 2011.9.13 兰州市数学集体大备课 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附录:教学流程图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 的运用 学生 的活动 教师进行 逻辑选择 开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复 习 得出结论 否 是 小组素材交流展示,组间评价 小节、布置作业 结束 课件学生回顾复习 完成 是 否 学生自主 回答 完成 课件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给出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否 是

兰州市大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武小鹏 课题§2.2.1 等差数列(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必修5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列是高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函数思想,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打下了“联想”“类比”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个模块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经较为丰富,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在教学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启发、探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 四、学法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知识背景比较熟悉,因而好多学生对问题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新奇,让学生参与到动手计算、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中来.学生根据具体题目,通过运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自由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列的等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数列,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归纳总结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应用归纳、叠加等方法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及参与课堂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专题训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专题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22213735x x x x +-+-+ 3.合并同类项: 222b ab a 43ab 21a 32-++- 4.合并同类项223(45)2(23)x x x x ----+ 6.合并同类项: 31()()()22 a b a b a b +-+++. 7.合并同类项:3()4(3)a a b a b ---+- 8.合并同类项: (1)523m n m n +--

(2)2231253a a a a ---+- 9.合并同类项:224181512a b a b +-+, 10.合并同类项:2x 2?4x +7+5x ?8?3x 2 11.合并同类项:(1)22610125x x x x -+-; (2) 222241622 xy xy x y x y --+. 12.合并同类项 (1)2222344y x yx xy y x -+- (2))(2)2()3(3b a b a b a a --+---

13.合并同类项 (1)5273x y y x +-- (2)2222(3)2(2)m n m n --- 14.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1)22610575xy x yx x x --++; (3)225244a ab a ab +--; (4)2222 4395x y xy x y xy -+--. 15.合并同类项 (1)3524b a a b ++- (2)2222(2)2(2)a ab b a ab b ++--+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二章《数列》的第二节内容,即《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2.教学地位: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难点:理解等差数 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 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9)班、(10)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他们的思维正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我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

发和探究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课本页码问题、月均等额还款问题、操场跑道问题)概括出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学会探究。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

浙教版科学复习——运动和力专题

中考系列之运动和力复习 一、机械运动 考点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 ①描述参照物的概念 a 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a 1.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 A.飞奔的猎豹 B.放在桌面上的书 C.慢慢爬行的蜗牛 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 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考点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①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a ②知道速度的概念 a ③知道速度的单位 a ④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c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 ② ③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表示() 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 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 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 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 2)速度 ①计算公式:v=s/t ,变形s= ,t= 。 ②单位:m/s或者km/h,1m/s= km/h 4.下列运动物体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 C.地球绕太阳匀速转动 D.在空中匀速盘旋的飞机 5.对于公式v=s/t,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反比 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 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 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7.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 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 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数轴优质课教学设计纳雍思源梁孝林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通过第一节有理数的回顾分类 正数 1 、正整数 2 、正分数 有理数

二、实例分析,引入概念 活动一:感悟新知 2、 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温度计的刻度排列有什么特 点? 3、 同桌合作:考查对方能否正确指出你所说的温度的位置。 4、 思考:(1)能把温度记看成一条直线吗? (2)用怎样的一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你能试一试 吗? 活动二:观察图片,渗透法制 (1) 水位图渗透安全教育。 (2) 车距确认图渗透交通法。 (3) 刻度尺。 1、 引领学生归纳数轴:a. 一条直线b.直线上有一个点划分有理数 三个阶段 C.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d.确定单位长度度 2、 试一试:按以下步骤自己动手画一数轴。 第一步:画出一条直线(一般为水平方向),标出一点为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并用向右的箭头表示。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在表示每个单位长度 的点下面标上与之相对应的有理数。 3、 定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数轴的概念:规定了 _____________ 、 和 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1、你认为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 。 2、通过画数轴我们发现画数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到一点在其下边标上 0作 1、观察下面的温度计, 分别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用生活中的 知识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学 习兴趣,建立 数轴的初步 印象。 引导学生观 察温度计、刻 度,引出概 念。 通过归纳分 析使学生对 于数学概念 有了一个生 动化的认识, 以加深对概 念的理解和 记忆.)

初一数学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基础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一数学去括号合并同类型 1.不是同类项的一对式子是()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2a+3b=5ab B. 3a2+2a3=5a5 C. 6ab-ab=5ab D. 5+a=5a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3a-a=2 B. -a2-a2=0 C. 3a+a=4a2 D. 2ab-ab=ab 4.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的是(). A. B. C. D. 5.计算2a-3a,结果正确的是() A. -1 B. 1 C. -a D. a 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3x+2x=5x2 B. 3x-2x=x C. 3x·2.x=6.x D. 3.x÷2x= 7.如果3ab2m-1与9ab m+1是同类项,那么m等于( ) A. 2 B. 1 C. ﹣1 D. 0 8.下列各式中,是同类项的是() A. B. C. D. 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6a-5a=1 B. a+2a2=3a C. -(a-b)=-a+b D. 2(a+b)=2a+b 10.下面各组数中,不相等的是() A. ﹣8 和﹣(﹣8) B. ﹣5 和﹣(+5) C. ﹣2 和+(﹣2) D. 0和 11.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 A. B. C. D. 12.去括号得() A. B. C. D. 13.下列各式去括号正确的是() A. a-(b-c)=a-b-c B. a +(b-c)=a+b-c C. D. 14.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 x2?(x?3y)=x2?x?3y B. x2?3(y2?2xy)=x2?3y2+2xy C. m2?4(m?1)=m2?4m+4 D. a2?2(a?3)=a2+2a?6 15.下列变形中,不正确的是() A. a﹣(b﹣c+d)=a﹣b+c﹣d B. a﹣b﹣(c﹣d)=a﹣b﹣c﹣d C. a+b﹣(﹣c﹣d)=a+b+c+d D. a+(b+c﹣d)=a+b+c﹣d

(完整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 教学目的: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会解决知道n d a a n ,,,1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① 5,15,25,35,… 和 ② 3000,2995,2990,2985,…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两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二、讲解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 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 得:d a a =-12即:d a a +=12 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 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d n a a n )1(1-+=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1a 和公差d ,便可求得其通项a 如数列①1,2,3,4,5,6; n n a n =?-+=1)1(1(1≤n ≤6) 数列②10,8,6,4,2,…; n n a n 212)2()1(10-=-?-+=(n ≥1) 数列③ ;,1,54 ;53,52;51Λ 5 51)1(51n n a n =?-+=(n ≥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d m a a m )1(1-+= 即:d m a a m )1(1--= 则:=n a d n a )1(1-+=d m n a d n d m a m m )()1()1(-+=-+-- 即的第二通项公式 =n a d m n a m )(-+ ∴ d=n m a a n m -- 如:d a d a d a d a a 43212345+=+=+=+=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