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

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

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

A.生物学B.生理学C.动物学D.体育科学

2.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

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

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3、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4、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

种适应性变化。(√)

5、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6、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

性实验。(×)

五.简答题

1、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

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

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

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综上所述,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肌小节:两条 Z 线之间的结构,是组成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

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填空题

1.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高于细胞内。

2.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全或无和不减衰传导。

3.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越低_。

4.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

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 带缩短。

5.横桥与_肌动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6.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是人体最

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 40%。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_等动收缩。

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和收缩性。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2.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 )

3.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4.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5.如果适当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就有可能改变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

6. 适当增加神经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可增高。(√)

7.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8.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 线滑行。(×)

9.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

张过程中。(√ )

10.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四.选择题

1.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细胞内高 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 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 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 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Na+有通透性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 A )

A.K+

B.Na+

C.Ca2+

D.Cl-

3.骨骼肌的收缩蛋白是指(B )。

A 肌球蛋白;

B 原肌球蛋白;

C 肌动蛋白;

D 肌钙蛋白

4.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C )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5、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 B )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6、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B )。

A.明带缩短,H 带不变

B.明带缩短,H 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 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 带不变

7、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B )。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 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 负荷改变,速度改变;

D 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8、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C )。

A 只做等长收缩;

B 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

D 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9、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C )。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 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

C 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 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C )。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 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C )。

A 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 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 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D 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五.简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对于可兴奋的组织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时间是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的膜电位,是一种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其成因是细胞膜两侧 Na+和 K+分布的不均衡和静息时膜对 K+有同透性所致。也称为的 K+ 平衡电位,便形成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膜对 Na+和K+的通透性会发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变化。即 Na+通道突然打开,使膜对 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膜两侧形成了 Na+的平衡电位,便形成动作电位。

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即兴奋-收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收缩肌肉的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横管膜去极化使终池大量释放 Ca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的 ATP 酶的活性,分解放出能量,横桥牵引细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终池不断地将肌浆中的收回,肌浆浓度下降,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第二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呼气的贮备能力。

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6、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

二、选择

1、内呼吸是指。(B )

A、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C )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于。( C )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4、中等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C )

A、呼吸深度的增加

B、呼吸频率的增加

C、两者都是,以A 为主

D、两者都是,以B 为主

5、下列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D )

A、功能余气量

B、肺活量

C、补吸气量

D、时间肺活量

6、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C )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深吸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C、等于深吸气量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

7、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B )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最大肺通气量

D、肺活量

8、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C)

A、70%

B、10%

C、30%

D、5%

9、呼吸频率从12 次/分增加到24 次/分,潮气量500 毫升减少到250 毫升,

则( D )。

A、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

10、无效腔容量加倍而肺灌血量不变时,通气/血流比值将。(D )

A、加倍

B、减半

C、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少,但不到减半

11、呼吸中枢分布在( D )

A、脑干和脊髓

B、间脑

C、大脑皮

D、以上所有部位

12、血液中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B )

A、缺氧

B、PCO2 的变化

C、H+浓度的变化

D、温度的变化

1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D )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长吸中枢

D、外周化学感受器

三、填空;

1、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在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增大肺通气量,另一面增加心输出量,使_通气/血流比值_保持稳定。但当运动强度过大时,心输出量的加大跟不上肺通气量的增加,此值升高。

3、气体交换的动力是_分压差_ ,于是气体就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_扩散。

4、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为:有训练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_呼吸频率的增加。

5、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6、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_,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指标之一。

7、肺总容量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也即_肺活量与余气量_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 5000_ml,女性约为_3500 ml。

压8、运动时O2 和CO2 的扩散速度取决于当时血液与交换部位之间的O2 和CO2 分差。

9、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_通气量_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小_ 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10、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O2 低于动脉血PO2 ,而PCO2 高于动脉血,

因此,O2 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 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气后_动脉

血变成了静脉血。

11、肺_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 ,放出CO2 ;而体循

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O2 ,运走CO2 。

四、判断

1、呼吸全过程包括:外呼吸、血液在气体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 )

2、吸过程是呼吸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舒缩活动来实现的。( √)

3、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 )

4、肺内压,在吸气之末、呼气之末或呼吸暂停、声门开放呼吸道畅通时,均与大气压相等。( √ )

5、胸内负压,对肺泡扩张、肺通气、肺换气和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都有重要意义。( √ )

6、运动时,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从而造成静脉血回心障碍,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昏眩。( x)

7、潮气量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气体的量。( √ )

8、通常,补呼气量大于补吸气量。(x)

9、肺活量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静态指标;而时间肺活量则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动态指标。(√)

10、每分钟吸入或由肺呼出的气量为每分通气量。( √ )

11、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 )

12、人在从事中小强度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可分为运动开始后的快速增长期、运动后的慢速增长期和稳定期。( √ )

13、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形相关。( √ )

14、呼吸运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自动节律性,所以它不受大脑皮质的控制。(x)

15、呼吸运动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 )

16、运动开始时,运动肌肉本体感受性反射是引起肺通气量迅速增加的调节机制

之一。( √)

17、剧烈运动时肺总容量可较安静时增加两倍。(x)

五、简答

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呼吸全过程包括

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

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2.影响换气的因素?

1)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扩散速度)

2)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4)组织局部血流量

3、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

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

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 的男性其容积约为 150ml。因此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

考虑,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

若安静时潮气量为 5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 12 次,则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2=4200ml。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

量有不同的影响。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或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每分通气量都是 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因解剖无效腔的存在将发生很大变化,

例如,潮气量为25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 次,而肺泡通气量减为2400ml;而潮气

量为 10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 6 次,则肺泡通气量增至 5100ml。故从提高肺

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 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2.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

二、选择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C )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使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

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参与细胞免疫

2、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C )

A.4%

B.6%

C.8%

D.10%

3、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的。(D )

A.白细胞数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浆量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4、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皮下出血,其主要原因是血小板(D )

A.不易聚集成块

B.释放的凝血因子激活物量不足

C.使血液的粘滞性降低

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填空

1、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_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_ 血浆蛋白_ ,其余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2、红细胞中含有_血红蛋白,它是运输 O2 和 CO2 的重要载体。

3、蹬山运动员和居住高原者,红细胞数量_增多,主要因为高原空气中氧分压_低之故。

4、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 1. 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 1. 025-1. 034,红细胞比重约为 1.090。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_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成正比。

5、血液中的 CO2 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占 95%。化学结合的 CO2 主要有_碳酸氢盐_形式(占 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 7%)。

6、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_自行制止,避免过度失血。因此,它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血小板实现的。

四、判断题

1、将血浆和血细胞的总量称为血量。( √ )

2、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 和CO2 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3、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的作用。( √ )

4、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5、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6、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

7、血小板因无细胞核,故不属血细胞。(×)

8、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9、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

10、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时,有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先增加,而后锐减的不良现象。( √ )

五、简答

1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血浆占全血量的 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 45—50%。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

占血细胞总数的 99%。

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2.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表示 PO2 与 Hb 结合 O2 量关系或 PO2 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 Hb 与O2 的结合量是随 PO2 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

⑴上段:PO2 在 60-lOOmmHg 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 PO2 从 1OOmmHg 降至 8OmmHg 时,血氧饱和度仅从 98%降至 96%。保证低氧分压时高载氧能力。有利人体的肺换气。

⑵PO2在6OmmHg 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 PO2 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

下降。PO2 为40-lOmmHg 时,曲线更陡,此时 PO2 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

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 O2 保证组织换气。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 55-65%。

3、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4、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心率: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计)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6、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二、选择

1、下列有关心动周期的错误叙述是。(B )

A.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B.心动周期是指心肌电活动周期。

C.心房和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D.

当心率为 75 次/分,每个心动周期历时 0.80 秒。

2、左心室壁薄右心室壁厚是由于左心室。(D )

A.每搏输出量较大

B.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狭窄

C.心指数大于右心室

D.比右心室做更多的功

3、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回流血液的充盈主要是由于。(D )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

C.心房收缩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4、在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D)

A.等容收缩末期

B.心室收缩末期

C.快速充盈期

D.快速射血期

5、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D )

A.快速充盈末期

B.快速射血末期

C.心室收缩末期

D.减满充盈期

6、正常人在心率超过180 次/分时,心输出量将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C)

A.快速射血期缩短

B.减慢射血期缩短

C.快速充盈期缩短

D.减慢充盈期缩短

7、平均动脉压是指。(D )

A.(收缩压-舒张压)/2

B.收缩压+1/3 舒张压

C.舒张压+1/3 收缩压

D.舒张压+1/3 脉搏压

8、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C )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

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C.当颈动脉窦内压上升到 27000 帕斯卡时即可引发减压反射

D.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变化

9、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刺激最敏感的是。(A )

A.PCO2 上升

B.H+

C.PH 下降

D.局部代谢产物

10、下列关于肌肉活动时加速静脉血回心的正确叙述时。(B )

A.静脉管壁平滑肌节律性收缩,起着“静脉泵”作用

B.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起着“肌肉泵”的作用

C.因直力运动,致使静脉血回心加速

D.运动时组织液生成减少,因而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也增加

11、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达到30%-40%最大吸氧量时,每搏输出量。(A )

A.已达到本人的峰值

B.开始增加

C.开始减少

D.比安静时增加20%

12、健康人的射血分数为。( A)

A.55%-60%

B.20%-30%

C.70%-80%

D.80%-85%

13、运动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是。(D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D )

A.肌质不发达,钙离子贮量减少

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

C.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三、填空

1、在心传导系中,以_窦房结_中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_窦性心率。

2、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是_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搏功。

3、形成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循环血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4、全身血管中,总横接面积最大的是_毛细血管,最小者是_主动脉。

5、在运动实践中,通常认为对提高心力贮备的有效办法是_有氧耐力训练。

6、运动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_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

7、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进行最大负荷运动时,心血管的机能变化特点是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8、估计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_ 220-年龄_。

9、血管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弹性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四类。

10、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

应期;超常期_三个时期。

11、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_心脏泵血;外周阻力_;另外,循环系统的_ 血液充盈程度也影响动脉血压。

12、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_,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

外周阻力。

13、_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它们可以分为_心血管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

两部分。

14、副交感神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主要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促进机体恢复,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迷走神经活动加强时,心率_减慢、消化道功能_增强,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补充。

15、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经常进行有氧运动,使机体安静时心率降低

,另一方面是降低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提高_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

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有关。

四、判断题

1、心房和心室在一次兴奋过程中所出现的电变化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 )

2、人在运动中,心率增加是一种反应,故心率增加的幅度与体能水平无关。( × )

3、心室的充盈主要依靠心室舒张,而不是心房收缩。( √ )

4、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中房室瓣及半月瓣均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变化。( √ )

5、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依靠搏出量的增加。( ×)

6、在相同强度的亚极量运动时,经过耐力训练的人,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无

训练的人大。( × )

7、耐力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故射血分数增加。( × )

8、心肌兴奋性在一次兴奋后的变化,突出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因而心脏不产

生完全性强直收缩。( √ )

9、由于在剧烈运动时心室不能过分扩大,而射血分数可明显增加,故收缩期贮

备比舒张期贮备大得多。( √ )

10、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要延续至舒

张早期。(√)

11、心电图不仅反映了心肌的生物电变化,也反映了心肌机械活动的变化。

( × )

12、由于心室的射血是间断的,故血管系统中的血流也是间断的。( × )

13、左心室壁厚是因为左心室必须射出比右心室更多的血流。( × )

14、当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时,主要通过减压反射而使血压得以维持相对稳定。( √ )

15、肌肉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作用,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

五、简答

1、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何生理特点?其生理意义如何?

(1)部分心肌细胞特化为自律细胞,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使整个心脏活动,

即使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也能作自动节律性舒缩,表现为自动节律性,同时,心脏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心脏的功能可随神经冲动的变化而改变,心肌的这些特征,保证了心脏一刻不停地泵血,并使心脏活动适应体内代谢的需要;

(2)传导性: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纤维均有传

导性,房室之间的兴奋要靠心脏特俗传导系统传递。存在于心房和心室内特殊的传

导组织传导速度快,这样可使兴奋几乎同时到达所有的心房或心室肌,引起所有

心房肌或心室肌产生同步性收缩;

(3)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有一个历时较长的平台期,

使心肌细胞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舒缩交替,确保了心脏有效地泵血。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2)心肌收缩力

(3)静脉回流量

剧烈运动时,为了适应体内组织细胞代谢增强的需要心输出量不但明显增加,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正常人安静时心输出量为 5 升/分,在剧烈运动时,最高可以达到 15-20 升/分。心输出量的增加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增加的程度。研究表明,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心率的增加于运动负荷增大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搏出量的增加则在 30%-40%最大吸氧量负荷时已达到本人的峰值。这说明,在 30%-40%最大吸氧量强度以下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是由于心率增加和搏出量的增加共同实现的;在此强度以上时,心输出量的进一步增加几乎全靠心率的增加来实现。另外,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特征还与体位和运动的形式有关。安静卧位时,搏出量已接近本人最大搏出量,故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也有所增加,但此时搏出量的变化不大,心率的明显增加是心输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答: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血管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

②血液的动力

③血流的阻力―阻力血管尤其小动脉口径

● a.心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 b.心率(舒张压)

● c.外周阻力

● 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 e.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 f.体育锻练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太极、气功、慢跑等)

第五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一,名词解释

1.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2.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称为氧亏。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

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成为最大摄氧量。

4.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

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二填空题

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得因素有体温、儿茶酚胺的影响, Ca2+ 浓度,磷酸肌酸的再合成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种。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4.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的常用指标。其判断的方法多采用通气量的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5.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最大氧亏积累。

6、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_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_ 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7、最大吸氧量取决于_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脏容积。此外,最大吸氧量还受遗传_、年龄、性别及训练因素的影响。

8、乳酸阈值可用于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训练后耐力能力的提高。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_体积、

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的发达_ 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乳酸阈评价运

动能力水平和训练效果。

三.选择:

1、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D )

A.400 米跑

B.800 米跑

C.1500 米跑

D.10000 米跑

2、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 D )

A.最高心率

B.每分通气量

C.最大吸氧量

D.无氧阈

3、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D )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

B.慢肌纤维的百份含量

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

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

4、与最大吸氧量相比,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这是因为。( C )

A.它是在有氧情况下测得的

B.它是在无氧情况下测得的

C.运动时,体内代谢都不是在达到最大吸氧量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的

D.在有氧代谢结束时,无氧代谢才开始

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D )

A.短跑运动员

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

D.长跑运动员

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 )

A.18-20 岁

B.20-23 岁

C.25-26

岁 D.10-12 岁

7、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效果,训练必须达到强度阈值,通常此值为最高心率的。(D)

A.80%

B.40%

C.50%

D.60%

四、判断题

1、肺通气是体内有氧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因此,肺通气功能是限制有氧工作能力的因素之一。( √)

2、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氧运输系统各环节均可以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 )

3、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活动停止,机体的吸氧量可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4、运动时所欠下的氧债,相当于恢复期为消除运动中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过氧耗。( × )

5、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

6、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

7、无氧阈指标是反映机体对最大吸氧量的实际可利用率,而最大吸氧量则是反映机体最大吸氧量能力的可能性。( ×)

8、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

9、无氧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能力,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是在亚极量运动下测得的,后者是在极量运动时测得的,而有氧运动都属于亚极量运动。( √ )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在亚极量运动中,无氧阈可提早出现。(√)

11、正常人进行有氧训练时,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增长较快,而后期则增长较慢,这是因为后期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已达到或接近峰值之故。( × )

12、激烈运动时,肌肉流血量比安静时增加约 20 倍,因为充足的血供是肌肉摄氧的源泉,所以反映泵血功能的心输出量是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 ) 简答题

1.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P262

答:1.氧运输系统对 VO2max 的影响(肺通气和肺换气)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 VO2max 的影响(Hb 含量和心输出量)

3.其他因素对 VO2max 的影响(动-静脉氧差(肌纤维类型))

2.简述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能源物质的储备(ATP和CP和糖原含量极其酵解酶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3.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4.最大氧亏积累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物质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4.吸收:食物的成份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6.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 18~25℃之间。

7.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8.梅脱: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耗量)的比值。

二、选择题

1、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

2、胆汁中于消化有关的最重要的成分是(A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胆汁酸

3、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是(D )

A.消化

B.供能

C.排泄

D.代谢

4、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D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5、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

6、下列关于糖类吸收错误的叙述是(C )

A.在小肠吸收

B.

己糖吸收很快

C.K+对单糖的吸收也是必需的

D.单糖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7、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B )

A.心脏

B.脑组织

C.肾脏

D.骨骼肌

8、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B )

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

C.糖异生

D.抑制糖的分解

9、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大部分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的器官是(C )

A.心肌

B.骨骼肌

C.肝脏

D.肾脏

10、下列体内能源主要来源是糖类的情况是( B)

A.禁食后

B.剧烈运动时

C.长期饥饿

D.糖尿病

11、运动员膳食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最适宜比例是。(B )

A.4:1:1

B.4:0.7~0.8:1

C.2:1:1

D.6:2:1

12、下列关于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互变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非必须氨基酸的碳链部分

B.蛋白质可转化为葡萄糖

C.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

D.

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

13、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时,有训练者较无训练者( B )

A.动用脂肪量较多

B.动用糖原和脂肪的量较少

C.利用的ATP 和CP 较多

D.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较小

14、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D)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靠糖类

C.糖类的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的利用低于脂肪

15、呼吸商是指机体在同一时间里(C )

A.ATP 合成与释放的比值

B.通气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C.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D.ATP 合成与 ATP 生成量的比值

16、氧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C )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糖类和脂肪

17、呼吸商接近1 时,主要供能物质是( A ) A.

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糖类和脂肪

18、一般情况下,对于食用混合膳食者,呼吸商为( D )

A.0.7

B.0.78

C.0.80

D.0.85

19、人群中基础代谢率最高的是( D )

A.老年人

B.成年男子

C. 幼儿

D.优秀运动员

20、直接测热法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 A )

A.发散的热量

B.消耗的氧量

C.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

D.消耗能量物质的量

21、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 的合成与分解

22、在完成同样负荷时,有训练者肌肉机械效率高,是因为( D )

A.以糖类供能为主

B.以脂肪供能为主

C.呼吸商较低

D.消耗的总热能较少

23、从工作中利用的总能量来看,有训练者利用脂肪供能比例与无训练者相比较( B )

A.完全相同

B.要大

C.要小

D.明显要高

2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 米冲刺跑

D.无氧阈值

25、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

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

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

26、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 含量变化不大

B.ATP 含量变化不大

C.CP 生成较多

D.ATP 含量大幅度下降

27、脂肪在氧化时比同量的糖类(B)

A.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少

B.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多

C.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多

D.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少

28、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 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了,这说明( 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

D.ATP-CP 供能比例增大

三、填空

1、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人体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是_胰液_ ,缺乏时可引起食物中的_脂肪和蛋白

质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

3、血糖的来源有糖类食物的消化吸收、_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_ 。

4、1 mol 葡萄糖经糖酵解过程净产生_2mol ATP,若从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开始,则产生_3mol_ ATP。

5、剧烈运动后血中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_氧化供能_和糖异生。

6、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_中心环节,也是上述三大物质相互转化的主要渠道。

7、肝脏对机体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以代谢_ 功能最为重要。

8、体温测量的常用部位包括口腔、直肠和腋窝。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是38℃

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减小,表示()。 A.膜通透性减小 B.脆性减小 C.脆性增加 D.膜通透性增加 正确答案:C 2、一次性运动引起的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A.均抑制 B.前者抑制,后者亢进 C.前者亢进,后者抑制 D.均亢进 正确答案:D 3、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骨髓 B.扁桃体 C.淋巴结 D.脾脏 正确答案:D 4、()在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A.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C 5、()细胞被认为是体内最有效的吞噬细胞。 A.嗜酸性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嗜碱性细胞 D.单核细胞 正确答案:B 6、抗体一般由()细胞产生。 A.K B.T C.NK D.B 正确答案:D 7、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A.1 B.0.8 C.0.7 D.0.85 正确答案:B 8、运动后因血糖下降导致的疲劳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B.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D.能量衰竭学说 正确答案:D 9、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B.能量衰竭学说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D.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正确答案:D 10、运动性疲劳是由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B.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C.能量衰竭学说 D.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正确答案:B 11、疲劳时皮层中r-氨基丁酸浓度升高是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B.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运动生理学-答案

!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 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

运动生理学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 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65%)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二、选择题 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 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 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 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 B.ATP含量变化不大 C.CP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 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米冲刺跑 D.无氧阈值 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 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B 。 A.CP B. 乳酸 C. 水 D. CO2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 A.ATP B.CP C. 葡萄糖 D.脂肪酸 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 C 部位形成。 A. 肾脏 B.心脏 C.肝脏 D.骨骼肌 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 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科学,它探讨了人体在不同运 动强度下的代谢、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学习运动 生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运 动表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题目一: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人体主要依靠哪种能源来供给肌肉工作? 答案: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人体主要依靠脂肪作为能源来供给肌肉工作。这 是因为有氧运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分解脂肪并将 其转化为能量。脂肪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物质,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持久能量。题目二:什么是乳酸阈值?为什么了解乳酸阈值对运动表现有帮助? 答案:乳酸阈值是指人体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乳酸在血液中积累的速度超过 了其清除的速度,导致乳酸浓度逐渐升高的临界点。了解乳酸阈值对运动表现 有帮助,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员确定适当的运动强度和训练负荷。在乳酸阈值 以下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耐力;而在乳酸阈值以上进行训练 可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增加爆发力和速度。 题目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什么区别? 答案: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在能量供给和代谢途径上有所不同。有氧运动主要 依靠氧气来供给肌肉工作所需的能量,例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 动则主要依靠无氧代谢途径来供给能量,例如力量训练、短跑、举重等。此外,有氧运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而无氧运动强 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题目四: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耐力,使得心脏能够更有效地泵血,提高心脏功能。其次,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流动性。总体而言,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 题目五: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答案: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氧气稀薄。高海拔地区的氧气压力较低,氧气含量也较少,这使得人体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供氧能力受到限制。身体会出现氧供不足的情况,导致肌肉疲劳、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然而,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或进行适应性训练,人体会逐渐适应低氧环境,提高氧气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对身体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通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习题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生存的环境,亦可称之为( A ) A.细胞外液 B.血清 C.血浆 D.细胞内液 2.当人们进行冬泳前,游泳环境各种刺产生的信息,可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动员体温调节中枢,其机制属于( D ) A.减压反射 B.听觉反应 C.正反馈调节 D.前馈反射 3.下面哪一种反射活动属于正反馈( A )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应 C.正反馈调节 D.体温调节反射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是( C ) 1.后天获得的一种低级神经活动 2.先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3.后天获得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4.先天获得的一种低级神经活动 二、判断题 1. 维持永远不变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2.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三、填空题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 )规律和人体各器官、( 系统 )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2.运动生理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 结构 )和( 机能 )变化的规律。 3.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包括( 新陈代谢 )、( 兴奋性 )和( 生殖 )。 4.人体的体液是由( 细胞外液 )和( 细胞内液 )两部分组成,其中( 细胞外液 )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反射弧是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部分组成 6.反馈的效应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是使控制部分的作用增强,称为( 正反馈 );另一种是使控制部分的作用减弱,称为( 负反馈 )。 7.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可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使身体各器官和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的现象称为( 前馈 ),具有( 前瞻性 )的调节特点。 四、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坏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 +”,错误记为“—” )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13、Hb 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 对氧的亲合越小。(+ )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16、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03。(+ )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19、H +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A)的原动力。 A、肺通气 B、组织通气 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A ),而呼气过程是() A、主动的,被动的 B、被动的,主动的 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而吸气时肺内压(B )。 A、减小,增加 B、增加,减少 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C )状态。 A、等于大气压 B、大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B)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 B、平静时 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C)。A、最大通气量B、最大肺容量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C)的影响。 A、呼吸深度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B)肺通气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B)而得名。 A、血流较少 B、无气体交换 C、无神经支配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三

一、单选题 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离心肌力 B.动态肌力 C.超等长肌力 D.静态肌力 正确答案:D 2、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爆发力 B.肌耐力 C.最大肌肉力量 D.快速肌力 正确答案:C 3、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三磷酸腺苷含量 B.肌糖原含量 C.收缩蛋白 D.脂肪 正确答案:C 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 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5、采用强度较低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主要是发展()。 A.无氧耐力 B.静力耐力 C.速度耐力 D.有氧耐力 正确答案:D 6、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有关。 A.蛋白质贮备量 B.三磷酸腺苷贮备量 C.脂肪贮备量 D.糖原贮备量 正确答案:D 7、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 A.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B.能量衰竭学说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D.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正确答案:A 8、青春期前后骺软骨逐渐骨化,骨骺与骨组织合为一体,()岁骨化完成,身高不再增长。 A.25-28 B.20-25 C.17-18 D.18-20 正确答案:B 9、在儿童少年时期,宜采用()。 A.短时间速度性练习 B.长时间静力性练习 C.大负荷力量性练习 D.长距离耐力性练习 正确答案:A 10、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A.力量-速度-耐力 B.速度-力量-耐力 C.力量-耐力-速度 D.耐力-速度-力量 正确答案:B 11、最佳心率范围约在()之间。

运动生理学练习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兴奋与兴奋性动作电位静息电位阈强度正反馈负反馈 二、选择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外液。 2、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收缩反应, B.分泌, C.反射活动, D.动作电位。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4、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指标是()。 A.基强度, B.阈强度, C.时值, D.强度-时间曲线。 6、与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短跑运动员的时值()。 A.较长, B.较短, C.先短后长, D.无区别。 7、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 A.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 B.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 C.可逆过程, D.不可逆过程。 8、相对不应期是指()。 A.出现在超常期之后, B.兴奋性下降到零, C.测试刺激的阈值为无限大, D.兴奋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9、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K+外流增大,膜电位出现()。 A.极化, B.去极化,C.复极化,D. 反极化。 10、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K+内流, B.Cl-内流, C.Na+内流, D.K+外流。 11、听到枪声起跑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12、下列有关反应错误的叙述是()。 A.反应与适应都是通过体内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B.反应是当内外环境改变时,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相应的暂时性改变, C.适应是在某一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下,人体功能与形态发生相应的持久性变化, D.反应和适应都是病理过程。 三、填空题 1、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_____,它由_____构成,是_____与_____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静息时,膜对_____有很大的通透性,对_____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_所____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 4、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可提高机体维持_____的能力和对_____的耐受力。 5、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 6、当人体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_____以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_____以保持稳定。 四、判断题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但相互独立存在的两个生理过程。()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和适应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正确答案:A 2、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正确答案:D 3、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抑制 C.反应 D.兴奋 正确答案:A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分泌

C.收缩 D.物质代谢改变 正确答案:D 5、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 A.肌腱 B.最小肌肉群 C.肌纤维 D.肌腹 正确答案:C 6、肌肉由兴奋过程转为收缩过程称为()。 A.收缩过程 B.兴奋—收缩耦连过程 C.兴奋过程 D.肌丝滑行 正确答案:B 7、运动终板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为()。 A.去甲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乙酰胆碱 D.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C 8、肌原纤维中粗丝是由()组成。

A.肌球蛋白 B.原肌球蛋白 C.肌动蛋白 D.肌钙蛋白 正确答案:A 9、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胸内压的变化 B.肺内压的变化 C.气体的分压差 D.呼吸肌的舒缩 正确答案:D 10、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吸气收缩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收缩 D.呼吸道阻力 正确答案:B 11、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A.肺总容量减去余气量 B.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C.等于深吸气量 D.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正确答案:C 12、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A.延髓化学感受器 B.长吸气中枢 C.脑桥调整呼吸中枢 D.延髓呼吸中枢 正确答案:A 13、定量负荷后有训练者呼吸变化特征是()。 A.频率增加较多,深度未增加 B.深度增加较多,频率减少 C.深度增加较多,频率增加少 D.频率增加较多,深度增加多 正确答案:C 14、贫血(红细胞减少)时,血液的粘滞性() A.先增加后减少 B.无明显变化 C.增加 D.降低 正确答案:D 15、维持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是()? A. 葡萄糖 B.Na+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 12 碱储备 13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 15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 17心力储备 18血压 19动脉脉搏 20呼吸 21外呼吸 22内呼吸 23呼吸运动 24潮气 25时间肺活量 26肺通气量 27氧利用率 28最大摄氧量 29肺泡膜扩散容量30物质代谢 31能量代谢 32氮平衡 33基础体温 34激素 35 内分泌 36 内分泌腺 37感受器 38感觉器官 39感觉 40视野 41中央视觉 42周围视觉 43视力 44前庭器官稳定性45运动技能

46运动动力定性 47需氧量 48摄氧量 49氧亏 50运动后过量氧耗 51乳酸阈 52身体素质 53 力量素质 54有氧耐力 55无氧耐力 56速度素质 57动作速度 58赛前状态 59超量恢复 60运动性蛋白尿 61晶体渗透压 62运动性血尿 64姿势反射 65分化抑制 66“第二次呼吸” 二.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2.肌肉具有()和()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和()。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和()。 5.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和()。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和()。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和()。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1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有()。 14.由于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 15.心房主要作用是();心室的主要作用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是()。16.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和()。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 18.最大心率一安静心率=()。 19.成年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20.心血管最基本中枢是在()。 21.机体摄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总过程称为() 22.外呼吸包括()和()两个阶段 23.吸气末与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 24.气体进入血液后,很少部分是以()形式,大部分是以()形式进行运输。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注意:本文以试题及答案的形式呈现,适合考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请根据需求合理分配时间,认真阅读题目并深入思考后再查看答案。祝您学习顺利! --- 试题一:肌肉收缩类型 1. 筋膜外肌的收缩类型是?() a) 快肌纤维 b) 慢肌纤维 c)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混合体 答案:c)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混合体 2. 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特点是?() a) 能够持续提供能量 b) 疲劳程度低 c) 耐力较强 答案:b) 疲劳程度低 试题二:心血管系统 3. 以下哪项属于心功能指标?()

a) 肺活量 b) 最大摄氧量 c) 静息心率 答案:c) 静息心率 4. 下面哪种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a) 慢跑 b) 举重 c) 瑜伽 答案:a) 慢跑 试题三:运动与血糖 5.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是?() a) 提高血糖水平 b) 降低血糖水平 c) 不影响血糖水平 答案:b) 降低血糖水平 6. 运动后,人体血糖降低的原因是由于()。 a) 肝脏释放葡萄糖增加

b) 胰岛素分泌增加 c) 肌肉组织对葡萄糖吸收增加 答案:c) 肌肉组织对葡萄糖吸收增加 试题四:运动与呼吸系统 7. 下列哪个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人体对氧的利用效率?() a) 肺活量 b) 摄氧量 c) 肺通气量 答案:b) 摄氧量 8. 呼吸运动中,主要负责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器官是()。 a) 肺 b) 心脏 c) 肺泡 答案:c) 肺泡 试题五:骨骼系统 9. 运动可以促进骨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骨骼受力刺激

b) 维生素D合成 c) 钙吸收增加 答案:a) 骨骼受力刺激 10. 哪种运动对骨骼密度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a) 游泳 b) 慢跑 c) 跳绳 答案:c) 跳绳 试题六:运动与神经系统 11.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面。 a) 神经元数量的增加 b) 神经传递速度的增加 c) 神经元突触连接的增加 答案:c) 神经元突触连接的增加 12. 运动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方面。 a) 记忆力的提升 b) 集中注意力的增强

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答案 1、【单选题】红细胞在()溶液中发生皱缩。 A、高渗 B、等渗 C、低渗 D、渗透 答案:高渗溶液 ----------------------------- 2、【单选题】消退抑制是()的重要神经过程。 A、非条件反射 B、巩固动作 C、泛化阶段 D、纠正错误动作 答案:纠正错误动作 -------------------------------- 3、【单选题】人体运动后()数会出现明显增多。 A、全血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白细胞

4、【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肌紧张反射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D、伸肌反射 答案:肌紧张 -------------------------------- 5、【单选题】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输出量增加,则血压下降 B、血粘度增加,则血压下降 C、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 D、血量减少,则血压上升 答案: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 -------------------------------- 6、【单选题】人体运动所消耗的物质是从()开始恢复。 A、运动前 B、运动中 C、运动后 D、安静时 答案:运动中

7、【判断题】减肥运动处方主要考虑能否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心肺功能提高等良好的运动效果,而不应该考虑参加者的兴趣。()答案:错误 -------------------------------- 8、【单选题】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层上各感觉中枢与()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A、视觉中枢 B、运动中枢 C、位觉中枢 D、听觉 答案:运动中枢 -------------------------------- 9、【单选题】通常,儿童少年的动脉血压()。 A、比成人要高 B、比成人要低 C、与成人相同 D、与成人相比无规律 答案:比成人要低 --------------------------------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Share clas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 12 碱储备 13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 15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17心力储备 18血压 19动脉脉搏 20呼吸 21外呼吸 22内呼吸23呼吸运动 24潮气 25时间肺活量 26肺通气量 27氧利用率28最大摄氧量 29肺泡膜扩散容量 30物质代谢 31能量代谢 32氮平衡 33基础体温 34激素 35 内分泌 36 内分泌腺 37感受器38感觉器官39感觉40视野 41中央视觉 42周围视觉 43视力 44前庭器官稳定性 45运动技能46运动动力定性47需氧量48摄氧量49氧亏50运动后过量氧耗 51乳酸阈52身体素质 53 力量素质 54有氧耐力 55无氧耐力 56速度素质57动作速度 58赛前状态 59超量恢复 60运动性蛋白尿 61晶体渗透压 62运动性血尿 64姿势反射65分化抑制 66“第二次呼吸”二.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2.肌肉具有和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 1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有 .. 14.由于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 .. 15.心房主要作用是;心室的主要作用是 ;心跳的正常起搏点 是 .. 16.心肌的生理特征有 ; 和 ..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 .. 18.最大心率一安静心率= .. 19.成年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 ;舒张压为 .. 20.心血管最基本中枢是在 .. 21.机体摄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总过程称为 22.外呼吸包括和两个阶段 23.吸气末与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 24.气体进入血液后;很少部分是以形式;大部分是以形式进行运输.. 25.运输氧的化学结合形式为

运动生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滨州学院

运动生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滨州学院第一章测试 1.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 )。 参考答案: 肌小节 2.位于肌质网两端的终池是: ( )。 参考答案: Ca 的贮库 3.通常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 参考答案: 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4.下列人体各种组织中,属于可兴奋组织的有:( )。 参考答案: 神经组织 ;腺体 ;肌组织

5.具有正常兴奋性的组织在接受一个刺激后,未发生兴奋,则该刺激是阈下刺 激。() 参考答案: 对 第二章测试 1.呼吸商接近1时,体内主要供能物质是:( ) 参考答案: 糖 2.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点是:( ) 参考答案: 不需要氧 3.骨骼肌进行无氧酵解时,G或Gn最终分解为:( ) 参考答案: 乳酸 4.参加200m赛跑时,参与供能的能量系统主要是:( )。 参考答案: 乳酸能系统

;非乳酸能系统 5.参加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 化不大。() 参考答案: 对 第三章测试 1.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 ) 参考答案: 囊斑 2.如果视细胞对某一波长光线的敏感性比正常人弱,则称之为:( ) 参考答案: 色弱 3.视杆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的是( )视觉 参考答案: 暗光

4.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成都,可将躯体运动分为:( ) 参考答案: 形式化运动 ;反射性运动 ;随意性运动 5.脊髓是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因此有人也称之为“最后公路”。() 参考答案: 对 第四章测试 1.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下列可以被称为第二信使的物质是:() 参考答案: cAMP 2.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的刺激基本是相同的,但反应的途径则不 同,引起“应激反应”的途径是:() 参考答案: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的增强 3.下列选项中,属糖皮质激素作用的是:() 参考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 (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 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 关于运动生理学,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资料可以从动物实验获得 B: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郭臣的一门学科 C: 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D: 运动生理学可以指导不同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答案: 【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2 、单选题: 运动现场实验的优点 选项: A: 可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B: 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C: 测试结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D: 实验的可重复性较好 答案: 【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3 、单选题: 采用功率自行车,用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实验属于 选项: A: 运动现场实验 B: 其余说法都不对 C: 实验室实验 D: 动物实验 答案: 【实验室实验】 4 、单选题: 从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某些部分,放在人工环境中,观察其生理功能的实验是 选项: A: 慢性实验 B: 其余说法都不对 C: 在体实验 D: 离体实验

答案: 【离体实验】 5 、判断题: 运动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选项: A: 错 B: 对 答案: 【错】 6 、判断题:运动生理学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的一门学科。 选项: A: 错 B: 对 答案: 【错】 7 、判断题: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通常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构成一个综合系统的研究。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 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根底的收缩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09、11 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 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根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 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09、11 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假设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构造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 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 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 7、心力储藏:心输出量随即体代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藏或心力储藏。 09 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09 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 耗。 09、10、11 10、极点:在进展剧烈运动开场阶段,由于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 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缓慢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 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场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

2020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020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 【完好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 ) A:反响 B:适应 C:反响和适应 D:都不是 正确答案:反响和适应 2、人体机体的机能调理主要由 ( ) 来达成。 A:神经调理 B:体液调理 C:自己调理 D:其他选项都是 正确答案:其他选项都是 3、组织对刺激反响的表现形式是 ( ) A:喜悦 B:克制 C:喜悦和克制 D:反响 正确答案:喜悦和克制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响是 ( ) A:喜悦 B:缩短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正确答案:物质代谢改变 5、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实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停进行物质互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一章 1、对于运动生理学,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运动生理学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机体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郭臣的一门学科 B:运动生理学能够指导不一样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C: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资料能够从动物实验获取 D:人体实验法只好经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取研究资料 正确答案:人体实验法只好经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取研究资料 2、运动现场实验的长处 A:可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B:实验的可重复性较好 C:切合运动的实质状况 D:测试结果遇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切合运动的实质状况 3、采纳功率自行车,用间接推断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实验属于 A:运动现场实验 B:实验室实验 C:动物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实验室实验 4、从动物身上拿出所需要的某些部分,放在人工环境中,察 看其生理功能的实验是 A:在体实验 B:离体实验 C:慢性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离体实验 5、运动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2新陈代谢3运动单位4疲劳5兴奋6膜电位7动作电位8体液9人体内环境10红细胞比容11渗透压12 碱储备13运动性贫血14自动节律性15心动周期16心输出量17心力储备18血压19动脉脉搏20呼吸21外呼吸22内呼吸23呼吸运动24潮气25时间肺活量26肺通气量27氧利用率28最大摄氧量29肺泡膜扩散容量30物质代谢31能量代谢32氮平衡33基础体温34激素35 内分泌36 内分泌腺37感受器38感觉器官39感觉40视野41中央视觉42周围视觉43视力44前庭器官稳定性45运动技能46运动动力定性47需氧量48摄氧量49氧亏50运动后过量氧耗51乳酸阈52身体素质53 力量素质54有氧耐力55无氧耐力56速度素质57动作速度58赛前状态59超量恢复60运动性蛋白尿61晶体渗透压62运动性血尿64姿势反射65分化抑制66“第二次呼吸” 二.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2.肌肉具有()和()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和()。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和()。 5.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和()。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和()。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和()。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1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有()。 14.由于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 15.心房主要作用是();心室的主要作用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是()。 16.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和()。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 18.最大心率一安静心率=()。 19.成年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20.心血管最基本中枢是在()。 21.机体摄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总过程称为() 22.外呼吸包括()和()两个阶段 23.吸气末与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 24.气体进入血液后,很少部分是以()形式,大部分是以()形式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