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 药物(drug):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广义:凡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2. 兽药(animal drug) :以动物为使用对象的药物;包括能促进动物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

物质。

3. 毒物(poison):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 药物剂型(Dosage Form):用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适合临床应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Eg. 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5.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具体的某一种剂型则称为制剂。

Eg, 土霉素片,葡萄糖注射液等

6.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7.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

8.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来源、性状、有效成分、作用、应用、加

工的学科。

生药:是指动物、植物、矿物经简单加工调制而成的药物。

9.药剂学(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

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10.药物化学(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药物的制备原理、方法及药物的化学结构

与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药物的作用机理

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侧重于药物的应用研究,即研究疾病防治中药物的

应用问题。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毒物的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病理过程、避免中毒

发生的学科。

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突触(synapse):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并完成信息传递的重要结

构。

2.拟似药或激动药(agonist):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拮抗药或阻断药(antagonist):结合后不激动受体,而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

相反作用的药物。

3. 拟胆碱药:作用与Ach相似或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的药物。

拟肾上腺素药:化构和药理作用与AD相似,也称拟交感胺。可兴奋A-R或促进AD释放,发挥与AD能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

阿托品肾上腺素(AD)

抑腺解痉治绞痛,兴心扩管抗休克。舒缩血管兴心脏,过敏休克首选用。

散瞳调麻眼压升,农药中毒早足量。松弛气管促代谢,心跳骤停哮喘灵。

4.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指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暂时地、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冲动和传

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和感觉消失的药物。

表面麻醉:撒滴、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

浸润麻醉: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肌层组织、浆膜。

5.封闭疗法:将不同剂量和不同浓度的局麻药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利用局麻药的良性

刺激,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舒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营养机能,

缓和炎性刺激,调整紧张的神经,促进疾病痊愈。

6.保护药:皮肤黏膜保护药,对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性作用,可缓和有害

因素的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

刺激药:对皮肤黏膜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刺激作用的药物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 镇静药(Sedative):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能消除躁动,恢复安静的药物。

催眠药(Hypnotics):能诱导睡眠,并维持正常睡眠并易于唤醒的药物。

安眠药(soporific):能诱导深度睡眠,并能唤醒的药物。小剂量镇静;高剂量催眠

2. 疼痛冲动: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物质),该递质与接

受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疼痛冲动;

痛觉消除: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

3.镇痛药(Analgesics):选择性地抑制痛觉,缓解疼痛的一类药物。在镇痛时意识清醒,对其

他感觉无影响。

4.麻醉(Anesthesia):感觉消失,即用药或非药物的方法使整个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暂时丧失

对疼痛的感觉。

全身麻醉:麻醉药使CNS产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5.全麻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统,能可逆性地抑制感觉、意识和反射活动,便于实施外科

手术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

命中枢的功能。

诱导麻醉(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缩短诱导期。

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先浅麻,再深麻。Eg 硫喷妥钠、氯胺酮。

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局麻、肌松药和其他药配合全麻药。

混合麻醉(mixed anesthesi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混合使用。

eg 氟烷+乙醚,水合氯醛+硫酸镁

吸入性麻醉: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

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起感觉与意识分离,期间肌

肉张力增加,现“木僵样麻醉”。

6.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选择性兴奋,提高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药理

1.血液循环系统药物:指能改变心血管和血液功能的药物。

2.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血机能低下,在静脉回流适当的条件下,心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

从而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地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

生理状态和临床综合征。根据疾病发展缓急不同,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

慢性心功能不全两种。

3.急性心衰:见于过劳或使役不当、高热、中毒、中暑及急性传染病引起的机能障碍,血管

紧张力减退,心血回流量减少,心输出量不足、心脏搏动加快,心肌陷于疲

劳,造成心力衰竭。

4.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见于毒物或细菌毒素中

毒、过劳、重症贫血、维生素B1缺乏、心肌炎症及瓣膜病损等原因,使心肌

受到损害。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紫绀为主的综合征。

5.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性与传导性,

影响心肌电生理特征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负性心率(negative chronotropic effect)作用:强心苷→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迷走N兴奋→心率↓。

6.心律失常:心脏自律性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时,均可引起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统

称为心律失常。

7.促凝血药:又称止血药,一类能促进血液凝固或影响小血管壁功能,进而抑制出血的药物。

常用于血液凝固不全或凝固缓慢。

抗凝血药:简称抗凝剂,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某一个或某些凝血因子,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时间或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

8.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纤维蛋白溶解药可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后者可

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故纤维蛋白溶解药又称为血

栓溶解药。

9.贫血:血容量降低,或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长期低于正常值时。抗贫血药:也叫补血药,能增进机体造血机能、补充造血必需物质、改善贫血状态的药物。

10.输液剂:能扩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药物。

11.脱水:泛指水分与电解质的缺乏,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等。

1.健胃药:能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的消化机能,提高食欲的一类药物

2.哮喘(asthma):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继发于抗原过敏的慢

性气道炎症。

3.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s)又称局部激素,多数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以旁分泌

方式到达邻近部位发挥作用。它们在局部合成后,不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合成部位附近发挥作用,且半衰期短暂。

4.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osmotic diuretics):多采用大量静脉注射给药,升高血浆渗透压,减少水的再吸收和增加尿量,故称为渗透性利尿药。同时也能使细胞内的水份向组织间液或循环中渗透,故又称为脱水药。

1.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与其生物效应消退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不一致。生

物效应半衰期因药而异。

2.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可给其他激素

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3.反跳现象:因病畜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

病复发或恶化。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直接作用于机体的病原体,以消除或减轻由病原体所致疾病的

药物治疗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agents):对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化学物质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是评价化疗药的安全度及治疗价值的标准。

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5%致死量(LD5)/95%有效量(ED95)。

2.抗生素(antibiotics):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死

或抑制病原微生物

3.抗生素的效价,效价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标准,也是衡量抗生素活性成分含量的尺度。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为药物抗菌作用的范围,即对药物敏感的细菌或其它微

生物种类的多少

5.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抑菌试验或体内实验

治疗方法测定。体外抑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6.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如: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7.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是指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最低浓度。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分别称为MIC50

及MIC90。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以杀灭细菌作为评定抗菌活性标准时,使活菌总数减少99%或99.5%以上的药物浓度,称为最小杀菌浓度。

8.抗菌药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

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以时间的长短来表示,它几

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一种性质。

9.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交叉耐药: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这种现象称为交叉耐药

突变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细菌经X射线、紫外线等物理因素,或氮芥、环氧化合物等化学因素等处理而诱发突变

10.转化(transformation) 通过耐药菌溶解后DNA的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菌株获取,耐药

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

11.转导(tran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是金葡菌耐药转移的唯一方

12.接合(conjugation):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

敏感菌

13.易位(translocation)或转座(transposition):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到另一个质粒,从质

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14.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真

菌、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称之~

1.消毒防腐药: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类药物。

防腐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药——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

杀菌效力:酚指数=消毒药物的稀释倍数/酚的稀释倍数

2.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s):用于驱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3.中毒: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在效应部位积累到一定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中毒: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毒物,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为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小剂量毒物逐渐地进入机体,蓄积到一定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为慢性中毒。

其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易被误诊误治。

5. 非特异性解毒药: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和促进排出的药物

特异性解毒药:特异性对抗或阻断毒物的效应。专一性强,解毒效果较好。

6. 万能解毒药:活性炭10g、轻质氧化镁5g、高岭土(白陶土)5g、鞣酸5g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指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从理 论上讲,凡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均属药物范畴。兽药还包括能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 物质。 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 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兽药管理条例定义)。 药典:是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编篡,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 有法律约束力。药典收载了功效确切、副作用少、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 使用的依据。由于新药和新的检验方法不断出现,药典应作不定时的修改。第 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于1953年出版。 兽药典:是兽用药品规格、标准的国家法典,是国家对兽药质量规格及检验方 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 的法定技术依据。我国1990年编篡出版了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适合于兽医临床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一般指药剂的类别,如传统的膏、丹、丸、散,而今的片剂、注射剂、散剂、 舐剂等。各类剂型的个别制品一般称为制剂或方剂,因此,剂型是一类制剂和 方剂的总称。 制剂:根据兽药典、兽药规范或处方手册等收载的处方而制成的成品。如磺胺 嘧啶钠注射液、土霉素片等。制剂一般在药厂、兽药厂生产。研究制剂制备的 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公式加以描述的一门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系统的作用及其 机制的学科。 首关效应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先通过门静脉入肝脏,经过肠 道微生物、肠壁和肝药物代谢酶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 称为首关效应。 再分布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假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血药浓度趋向于“稳定”,分布达到“平衡”,但由于 药物与各组织的亲和力不同,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并不均等,血浆药物浓度与组 织内药物浓度也不相等。故称“假平衡”。这时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以反映靶 器官药物结合量多少。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就那么二十六组 1.1、药物(drug):用来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物质。——影响机体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 活动的化学物质。 1.2、兽药:以动物为使用对象的药物称为兽药。 1.3、毒物(poison):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2、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 力学(药效学,研究作用于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排泄)。 3.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即 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或效应及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 3.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注意不是“药代学”),是研究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研究动物机体对体内药物的处置和处理过程,以及血液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动态规律。 4.1、药物的兴奋作用:动物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由弱活动变为强活动,相对静止变为相 对活动状态。eg:毛果芸香碱可使平滑肌活动由弱变强,平滑肌分泌由少变多。 4.2、药物的抑制作用:动物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相对活动变为相 对静止状态。eg:中枢抑制药物阿托品、水合氯醛等。 4.3、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eg:碘酊、酒精消毒、 云南白药。 4.4、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入血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eg:青霉素、 磺胺嘧啶钠。 5.1、副反应:当利用药物的一种作用时,其他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5.2、毒性反应:是只用药剂量过大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称为 毒性反应。 6.1、继发性反应或二重感染: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2、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7.1、剂量:药物的用量为剂量。 7.2、无效量:剂量太小,不出现药理作用称无效量。 7.3、最小有效量:刚开始出现效应的最小剂量,也称阈值量。 7.4、半数有效量(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 7.5、极量:效应强度达到最大效应的剂量。 7.6、最小中毒量:能引起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 7.7、致死量:比中毒量大并能引起死亡的剂量。 7.8、半数致死量:一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越大,药越安全。当LD50≥ 5000mg/kg,认为基本无毒。 7.9、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范围,成为安全范围。安全范围越大,药越安 全;越小则越不安全。 7.10、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壁纸越大越安全。5>LD50/ED50 >3,该范围为可用于临床的量。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 药物(drug):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广义:凡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2. 兽药(animal drug) :以动物为使用对象的药物;包括能促进动物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 物质。 3. 毒物(poison):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 药物剂型(Dosage Form):用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适合临床应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Eg. 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5.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具体的某一种剂型则称为制剂。 Eg, 土霉素片,葡萄糖注射液等 6.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7.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 科 8.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来源、性状、有效成分、作用、应用、加 工的学科。 生药:是指动物、植物、矿物经简单加工调制而成的药物。 9.药剂学(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 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10.药物化学(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药物的制备原理、方法及药物的化学结构 与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药物的作用机理 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侧重于药物的应用研究,即研究疾病防治中药物的 应用问题。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毒物的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病理过程、避免中毒 发生的学科。 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突触(synapse):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并完成信息传递的重要结 构。 2.拟似药或激动药(agonist):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拮抗药或阻断药(antagonist):结合后不激动受体,而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 相反作用的药物。 3. 拟胆碱药:作用与Ach相似或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的药物。 拟肾上腺素药:化构和药理作用与AD相似,也称拟交感胺。可兴奋A-R或促进AD释放,发挥与AD能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 阿托品肾上腺素(AD) 抑腺解痉治绞痛,兴心扩管抗休克。舒缩血管兴心脏,过敏休克首选用。 散瞳调麻眼压升,农药中毒早足量。松弛气管促代谢,心跳骤停哮喘灵。 4.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指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暂时地、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冲动和传 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和感觉消失的药物。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 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地化学物质 广义:凡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及细胞代谢)地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 2. 兽药( ) :以动物为使用对象地药物;包括能促进动物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地物质. 3. 毒物():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地物质. 4. 药物剂型( ):用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适合临床应用地一种药物形式. . 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5.制剂( ):具体地某一种剂型则称为制剂. , 土霉素片,葡萄糖注射液等 6.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地科学 7.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地一门学科 8.生药学():研究各种天然药物地来源、性状、有效成分、作用、应用、加工地学科. 生药:是指动物、植物、矿物经简单加工调制而成地药物. 9.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地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 地综合性应用学科. 10.药物化学():研究药物地制备原理、方法及药物地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地相互关系地 学科. 药理学():药物地作用机理 药物治疗学():侧重于药物地应用研究,即研究疾病防治中药物地应用问题. 毒理学():研究药毒物地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病理过程、避免中毒发生地学科. 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并完成信息传递地重要结构. 2.拟似药或激动药():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地药物. 拮抗药或阻断药():结合后不激动受体,而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 地药物. . 拟胆碱药:作用与相似或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地药物. 拟肾上腺素药:化构和药理作用与相似,也称拟交感胺.可兴奋或促进释放,发挥与能神经兴奋相似地作用. 阿托品肾上腺素() 抑腺解痉治绞痛,兴心扩管抗休克.舒缩血管兴心脏,过敏休克首选用. 散瞳调麻眼压升,农药中毒早足量.松弛气管促代谢,心跳骤停哮喘灵. 4.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指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暂时地、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地冲动和传 导,在意识清醒地条件下,使局部地痛觉和感觉消失地药物. b5E2R。表面麻醉:撒滴、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 浸润麻醉:注射于手术部位地皮内、皮下、肌层组织、浆膜. 5.封闭疗法:将不同剂量和不同浓度地局麻药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利用局麻药地良性 刺激,阻断疼痛地恶性循环,舒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营养机能, 缓和炎性刺激,调整紧张地神经,促进疾病痊愈.p1Ean。 6.保护药:皮肤黏膜保护药,对皮肤和黏膜部位地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性作用,可缓和有害 因素地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DXDiT。 刺激药:对皮肤黏膜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刺激作用地药物

兽医药理学课后答案

兽医药理学 名词解释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药物的治疗作用. 2.抗菌谱: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4.药物作用:药物在动物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作用. 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在多次接触药物后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复合麻醉的方式有麻醉前给药、基础麻醉、混合麻醉和配合麻醉 8.普鲁卡因主要应用方式是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脊髓麻醉 9.常用作泻药的无机盐有硫酸钠和硫酸镁 10.常用的强效利尿药有呋塞米和依他尼酸 11.多用于产后子宫止血,胎衣不下的子宫兴奋药是麦角新碱 12.无机铅中毒时的解救药是依地酸钙钠 13.纠正酸中毒的有效药物是碳酸氢钠(小苏打) 14.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5.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甲氧苄啶(TMP)和二甲氧苄啶(DVD) 16.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17.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泰乐菌素和吉他霉素(北里霉素) 18.抗生素类的抗球虫药莫能菌素,盐霉素和马杜霉素 19.大脑皮层兴奋药应选用咖啡因 20.四肢麻痹,肌无力时应选用的脊髓兴奋药是士的宁 21.局部麻醉药临床常用方式有表面麻醉,椎管内麻醉,传导麻醉和浸润麻醉 22.临床常用的抗胆碱药有阿托品和山莨菪碱(654-2) 23.药物消除是指转化(代谢)和排泄 24.抗叶酸代谢的抗菌药有磺胺类和增效剂 25.硫酸庆大霉素的主要毒性作用是肾脏 26.常用的杀虫药有三类,即有机磷、有机氯与拟除虫菊酯, A.依地酸钠 B.依地酸钙钠 C.柠檬酸钠 D.二巯丙醇 7.鼠疫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应首选是(B). A.青霉素 B.链霉素 C.甲砜霉素 D.环丙沙星 8.窒息时的呼吸兴奋药是(A). A.尼可刹米 B.扑尔敏 C.地塞米松 D.肾上腺素 9.治疗脑部细菌性感染的有效药物是(C). A.磺胺二甲嘧啶 B.磺胺甲异恶唑 C.磺胺嘧啶 D.磺胺噻唑 10.下列药物中最有效驱蛔虫药是(B). A.莫能菌素 B.哌嗪 C.氯硝柳胺 D.盐霉素

药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 的物质。 3.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 病的原理。 6.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7.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 功能的改变 8.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1.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 1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 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 17.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18.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 不良反应 19.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 20.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 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 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 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 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这种继发性感染特称为“二重感染” 23.抗菌后效应:抗生素后白细胞促进效应,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使抗生素的给药间隔时间延长。 24.药物构效关系:因为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这就是 药物的构效关系。 25.拟似药: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长生相似

兽医药理知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名词解释 兽医药理学:veteinary 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双重性。 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或对动物有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量效曲线:纵坐标表示效应强度,横坐标表示剂量,可得一直方双曲线。横轴的位置能说明药物作用的强度,它表示药达到一定效果时所需的剂量。 治疗指数:药物LD50(半数致死量)和ED50(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安全范围:LD5和ED95的比值。用来评价药物安全范围。 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包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或药理反应。激动剂:既有内在活性,又有亲和力的药物称为激动剂。 拮抗剂:药物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称为拮抗剂。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的药物,称为部分激动剂。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第二步为结合反应。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的过程。 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反映药物分布到组织的能力。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这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主要因素。 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寄生虫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抗菌药后效应(PAE):抗菌药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仍对细菌保持一定抑制作用。PAE时间长短反应了药物对靶细胞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大小,并与药物浓度、接触时长有关。 化疗指数(CI):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的科学。 变态反应:某些化学物可以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性蛋白质结合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产生。反复接触该种化学物后,可以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典型的与中毒表现明显不同的过敏症状(如皮炎、皮疹、肝损伤、造血系统损伤、肾损伤)。 简答or论述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如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有很强的选择作用,对其他平滑肌几乎无作用。

兽医药理学化疗指数名词解释

兽医药理学化疗指数名词解释 在兽医药理学中,化疗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衡量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下面是对化疗指数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1.化疗指数的定义 化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药物治疗剂量与产生治疗作用所需剂量的比值。这个比值反映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毒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化疗指数越高,药物的安全性越好。 2.化疗指数的意义 化疗指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选择化疗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治疗效果和可能带来的毒性。化疗指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权衡这两个方面。 3.化疗指数的测定方法 化疗指数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药物的ED50,即半数有效剂量,这是指能够产生50%治疗作用的药物剂量。 第二步:计算50%致死量(LD50),即将药物剂量增加到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第三步:将ED50除以LD50,得到化疗指数。 4.化疗指数的影响因素 化疗指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生理状况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化疗指数产生影响。

5.化疗指数的参考价值 化疗指数的参考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比较不同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可以根据化疗指数的大小来权衡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此外,化疗指数还可以用来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总之,化疗指数是兽医药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比较不同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生理状况等,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兽医药理学习题及答案

兽医药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兽药2.毒物 3.制剂4.剂型 5.处方6.兽药典 7.法定处方8.药物消除 9.首过作用10.生物转化 11.药物作用12.兴奋药 13.抑制作用14.治疗作用 15.不良反映16.副作用 17.剂量18.半数有效量 19.配伍禁忌20.拮抗作用 21.增强作用22.相加作用 23.疗程24.兽药GMP 25.抗菌药26.抗菌谱 27.抗菌活性28.耐药性 29.交叉耐药性30.最小抑菌浓度(MIC)31.最小杀菌浓度(MIC)32.广谱抗菌药 33.防腐消毒药34.休药期 35.兴奋作用36.原发作用 37.继发作用38.吸收作用 39.局部作用40.对症治疗

41.对因医治42.药物残留 43.特异解毒药44.一般解毒药 45.肝肠循环46.药理效应 二、填空题: 1.药物体内进程指、、和。 2.药物消除是指和。 3.肠道外给药包括、、、和。 4.药物排泄主要器官是和。 5.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 6.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是、、和。 7.肝脏内主要代谢药物酶称。 8.药物作用的大体表现和。 9.药物的作用方式按作用部位可分为和。 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和。 11.药物作用的不良反映是指、和。 12.按照临床应用特点,抗菌谱可分为和。 13.耐药性可分为和。 14.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两类,即类和类。 15.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类和类。 16.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

17.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 18.繁衍型杀菌性能的抗生素是类和类。 19.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抗菌药有类和类。 20.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有类、类、类、 和。 21.抗叶酸代谢的抗菌药有和类。 22.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抑制细菌或合成致使细菌死亡。 23.用于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应称医治药。 24.磺胺药中常常利用于医治肠道感染的药物是和。 25.常常利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有、、、 、和。 26.磺胺与增效剂配比应是。 27.常常利用的抗菌增效剂有和。 28.按照临床应用特点,磺胺药可分三类,即类类和 类。 29.青霉素G的不良反映是。 30.常常利用的耐酸、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有、。

川农1212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的被动转运:也叫下山运动。是药物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包括不具有饱和性、顺浓度差、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3、耐受性:指动物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自身酶、受体等物质的变化,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之为耐受性。 4、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部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由于血脑屏障的结构比较致密,故其通透性较差,一般大分子、脂溶度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不能通过。 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 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6、全身麻醉药:指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小时、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7、受体:指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8、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 9、表面麻醉:指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的方法。用于眼、鼻、咽喉、气管、食道、生殖器粘膜浅手术的麻醉。 10、受体激动剂:既与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又具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受体活性的一类药物称作受体激动剂。 11、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后遗效应并非都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的后遗效应对机体也有益,如抗生素后效应。 1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3、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菌药后,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产生灭活酶等方式,使自身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药物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的现象称之为耐药性。 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 15、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6、兽药:指临床用于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还包括能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的物质。 二、单项选择题 1、可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是()。 B A.普鲁卡因 B.丁卡因 C.氯胺酮 D.琥珀胆碱 2、关于药物的量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 A 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B 药物的效应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 C 药物剂量过低时可能不产生任何药理效应 D 极量对应着药物的最大效应 3、糖皮质激素诱发与加重细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C

兽医药理学考试试题

2004 级动医本科兽医药理学考试试题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20 分) 1.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2.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耐药性:当病原体反复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终至能抵抗药物而不被 抑制或杀灭。 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大多数药物在使用适当剂量时,只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 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影响极小,甚至不表现出作用,此即药物的选择作用。 5.拮抗作用:在合并用药时各药的作用相反,引起药效减弱或相互抵消。 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7.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 制的效应。 8.药物的配伍禁忌:研究药物在配合应用中所产生的不利变化、变化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9.抗生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 10.对症治疗:指应用药物改善症状,亦称治标。 二、填空题 (20 分 ) 1.小肠便秘禁用(刺激性)泻药,排除毒物选用(盐类)泻药,禁用(油类) 泻药。 2.肾上腺素禁忌与(钙制剂)、(洋地黄)配伍使用,配合使用则使心肌极度兴 奋,转化为抑制,甚至心跳停止。 3.煤酚又称(甲酚),其50%肥皂液又叫(煤酚皂溶液),即(来苏儿),使用时用水稀释 进行消毒。 4.毛果芸香碱能直接选择性地作用于(M- 胆碱)受体,可使腺体分泌(增加),胃肠道平滑肌(兴奋),瞳孔(缩小),如果过量发生中毒,可用(阿托品)解救。 5.肌松药的肌松顺序是首先 ( 头部小肌肉 )其次 ( 头颈部肌肉 )再次 ( 四肢和躯干肌肉 )最后( 膈肌 )。 6.呋塞米,又名(速尿),是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氯)离子的主动吸收而 发挥作用。 三、判断对错(对的划√错的划×)(10分) 1.青霉素G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2.肾上腺素能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故可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 3.苦味健胃药可用于各种动物。(×) 4.消毒药的杀菌效力一般随药物浓度或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强。(√) 5.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主要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6.普鲁卡因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强,适合于作表面麻醉剂。(× ) 7.乙醚可用于各种动物的全麻醉。(×) 8.应用 SD时同服碳酸氢钠,可以降低其在尿中的溶解度。(×) 9.新斯的明有很强的支气管平滑肌和骨骼肌收缩作用。(×) 10. 盐霉素、马杜拉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均可用于防治球虫病。(√ ) 四、对症用药(10 分 ) 1.坏血病(维生素 C ) 2.阿托品中毒(毛果芸香碱) 3.充血性心力衰竭( 洋地黄 )

动物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资料动物医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用于保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消毒污物和杀灭病媒的各种化学物质。 2、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若再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加。 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7、药物的转运:指药物跨膜运动。 8、药物的转化:指药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9、协同: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0、拮抗: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1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绝对数量表示。 12、质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13、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4、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或消除疾病的症状。 15、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6、MBC:最小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7、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人体循环的量减少。 18、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动物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9、半衰期:血浆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治疗指数:指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21、药物的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22、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2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4、毒性作用:指药物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25、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或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26、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使药物发生变质、灭活或使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反应。 27、坪值:连续恒量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水平称为稳态浓度,又称坪值。 28、选择作用:许多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对某一组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的组织、器官很少或几乎不发生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29、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30、局部作用: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的作用。 31、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之。 32、抗菌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效应。

兽医药理学课后答案

兽医药理学名词解释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药物的治疗作用. 2.抗菌谱: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4.药物作用:药物在动物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作用. 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在多次接触药物后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8.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9.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 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 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11.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 12.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1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 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14.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15.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16.兽药: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及生产的物质. 17.兴奋药:主要引起动物机体活动增强的药物. 18.制剂:根据兽药典或处方制成一定规格的成品. 19.驱虫药:又称抗寄生虫药,指能杀灭或抑制,或驱除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一类药物. 20.吸收作用: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分布至全身各有关器官,组织而发挥的作用,也称全 身作用. 填空题 1. 药物体内过程指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 2. 药物排泄主要器官是肾和胆道 3.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4. 常用于驱除胃肠道内线虫和肺线虫的药物左旋咪唑 ,阿苯哒唑和伊维菌素 5. 常用的抗球虫药氨丙啉,氯苯胍,尼卡巴嗪和地克珠利(其它药物也可) 6. 可用驱除体外螨虫、虱子等及体内线虫的有效药物是伊维菌素 7. 复合麻醉的方式有麻醉前给药、基础麻醉、混合麻醉和配合麻醉 8. 普鲁卡因主要应用方式是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脊髓麻醉 9. 常用作泻药的无机盐有硫酸钠和硫酸镁 10. 常用的强效利尿药有呋塞米和依他尼酸 11. 多用于产后子宫止血,胎衣不下的子宫兴奋药是麦角新碱 12. 无机铅中毒时的解救药是依地酸钙钠 13. 纠正酸中毒的有效药物是碳酸氢钠(小苏打) 14.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5.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甲氧苄啶(TMP)和二甲氧苄啶(DVD) 16.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17.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泰乐菌素和吉他霉素(北里霉素)

兽医药理学简答和名词解释,填空

1.〔兽医药理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它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其原理的科学。因此,它是合理用药、防治疾病、诊断疾病以与为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根本理论的兽医根底科学。 2.〔药物〕:能使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有益影响的化学物质。 3.〔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它是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过程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4.〔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它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系统的作用与其原理。 5. 药物通过膜的机制可以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简单扩散〕:又称为顺流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速度与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待两侧浓度相等时达到平衡,扩散暂时停止。〔滤过〕:借助于膜两侧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作用,使小分子或离子型的药物通过亲水孔道。 〔主动转运〕:又称载体转运,其特点是药物逆浓度差和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逆流转运。〔易化扩散〕:为载体转运的一种特殊形式,依靠镶嵌于膜上多肽蛋白质的构型变化,不消耗能量,不逆浓度转运。 6.〔吸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过效应〕:胃肠道的消化机能能直接代谢蛋白质等药物,使药物吸收减少,肝脏也代谢由胃肠道吸收,经肝门静脉进入的药物,使药物在血液中浓度下降,疗效降低,与不完全吸收相似。 8.〔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各种细胞膜屏障向各器官转运的过程。 9. (转化)或〔生物转化〕:多数药物在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发生结构的变化。 10.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简称肝药酶〕:动物肝细胞微粒体滑面内质网膜的氧化酶能参与药物和缁体激素的氧化作用,它主要催化药物等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由于此酶专一性差,又能进展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故通常称其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11. 酶的诱导:某些药物能提高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使另一些药物代谢速度加快,作用减弱。 12. 酶的抑制:酶可被某些药物所抑制,使另一些药物作用和疗效明显增强。 13.〔排泄〕:药物经过贮存,转化,最后从体内消除的过程。 14.〔房室〕:药物进入机体后,它在体内有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运动的动态规律,用数学方程式加以表示,就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模拟动物机体,称为动力学模型。生理学可将体液分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药物就分布于此各局部。 15. 单一房室模型:药物在体内组织间转运速率高,瞬时间体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 16. 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器官内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迅速在血浆中达到平衡;而血流量少,转运速率慢的组织,不能立即与血浆达到平衡,前者称为中央室,后者称为周边室。 17.〔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18.〔表观分布容积〕:按照血浆药物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所占有的体液容积。 19. 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分数。 20.〔Cl/去除率〕:每单位时间内能有多少容积中药量经体内消除。 21.〔生物利用率〕:给药后,药物进入大循环的相对药量与速度。 22.〔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原有的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凡能使组织活动增强或生化变化的酶的活性增高称为兴奋作用;反之,使之祖师活动减弱或酶活性降低的称为抑制作用。 2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动物机体和组织器官对同一药物的反响各不一样。 2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响 25.〔治疗作用〕:能符合治疗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效果的作用。它根据治疗效果又分为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又称治标。对因治疗:药物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原,又称治本。26.〔不良反响〕〔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的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作用〕: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后,药物引起机体生理或生化和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 27.〔特殊反响〕:与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剂量无关,不能预测的不良反响。 28.〔药物剂量-效应的关系〕:简称量效关系,它说明药物剂量与其作用强度间的规律性。 29. 〔受体学说〕: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的大分子受体相结合后才发生作用的。受体是药物作用并使机体产生典型生物效应的特殊部位。 30. 〔差异性〕: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种属动物或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反响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