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药物作用部位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有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单味药及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复方。(2)抗寄生虫病药:驱肠虫药有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抗阿米巴药有白头翁、鸦胆子等;抗疟药有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虫药有苦参、蛇床子等。(3)抗肿瘤药: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洋金花;有镇痛作用的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酸枣仁、夜交藤;有抗惊厥作用的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有解热作用的柴胡、黄芩、葛根等及安宫牛黄九;有中枢兴奋作用的马钱子、五味子等。(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草乌、蟾酥、细辛等;还有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强心药有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抗冠心病心绞痛药有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齐药有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降血压药有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以及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及清胰汤等。(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生血药有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止血药有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降血脂有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升高白细胞有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促进兔疫功能的有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龟龄集(酒及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抑制免疫功能的有大蒜、花椒、漏芦等。(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15)外用药物:有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痔灵等复方。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 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1) 共同点: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 (2)不同点: 理论基础 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 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 (2)区别:研究手段 中药药理学 二、研究内容 1、中药药效学 2、中药药动学 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 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 大约在50~80年代。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 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 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中药四性(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的概述 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在清朝时期, 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 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

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甾类化合物则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挥发油也是一类在中药中广泛存在的药物活性成分,其主要含有萜类、酮类、醇类、醛类等成分,具有杀菌、解热、止痛等作用,如薄荷中的薄荷脑、白芷中的芷醇、麝香中的麝香醛等。多糖则是一类含有多个糖类分子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降压、降血糖等,如党参中的党参多糖等。糖皮质激素则主要存在于甜菜、防风等中药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减轻炎症、阻止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到达生物体内之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

中药药理学各类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1.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 1.1麻黄 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抗过敏,平喘,利尿,镇咳祛痰其他药理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对平滑肌的影响 1.2柴胡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抗炎,镇静、镇痛,促进免 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 抑郁,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对胰酶的影响,保护胃黏膜 1.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影响免疫功能,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降血糖、降血脂, 影响心脑血管系统(抗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 压,

改善脑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 成) 其他药理作用: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和雌激素样作 用,增强记忆,抗肿瘤,保 护胃黏膜 2.清热药的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细菌 内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 能,抗肿瘤 2.1黄芩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毒素,解 热,影响免疫功能,保肝利 胆,降脂 其他药理作用: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糖尿病并发症, 影响心血管系统(降压、抗心肌缺血) 2.2黄连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增强免疫 影响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降压)

影响消化系统(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作用 2.3金银花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止血,抗早孕 2.4穿心莲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抗炎,解热,影响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保肝利胆 2.5牡丹皮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抗心肌缺血,抗脑 缺血,抗动脉粥样 硬化) 其他药理作用: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药物作用部位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有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单味药及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复方。(2)抗寄生虫病药:驱肠虫药有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抗阿米巴药有白头翁、鸦胆子等;抗疟药有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虫药有苦参、蛇床子等。(3)抗肿瘤药: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洋金花;有镇痛作用的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酸枣仁、夜交藤;有抗惊厥作用的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有解热作用的柴胡、黄芩、葛根等及安宫牛黄九;有中枢兴奋作用的马钱子、五味子等。(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草乌、蟾酥、细辛等;还有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强心药有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抗冠心病心绞痛药有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齐药有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降血压药有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以及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及清胰汤等。(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生血药有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止血药有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降血脂有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升高白细胞有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促进兔疫功能的有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龟龄集(酒及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抑制免疫功能的有大蒜、花椒、漏芦等。(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15)外用药物:有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痔灵等复方。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中药药理学

(一)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方书 《黄帝内经》“燔治”“角发”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汉代《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撰著,是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 《雷公炮炙论》刘宋时代雷敩所著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修订的世界最早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陈师文等编撰,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 (二)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 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提出了“雷公炮制十七法”。 (三)炮制品种和技术应用的扩大时期(清代) 理论方面: 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 近代炮制学分类 1.三类分类法 古代三类分类法: 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特点:反应炮制特色,但对净制、软化、切制及非水火制等法未包括。 近代新三类分类法:净制、切制、炮炙。 2.五类分类法 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 特点:此种分类方法对炮制方法的概括较为全面。但不利于编写和讲学,较少见。 3.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1)辅料为纲,工艺为目 酒制法、醋制法、蜜制法、盐制法、姜制法、药汁制法 酒炙、酒蒸、酒煮、酒炖 优点:突出辅料作用 缺点:工艺重复 制药理论 第一节中药制药论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用吴茱萸制黄连,可以吴茱萸的辛热杀黄连的大寒之性。酒黄连,酒大黄;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 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 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碘和无机盐。 归经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 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 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 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 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斑蝥、云南白药、木通、泽泻、肉桂、苍耳子:肾。 过敏反应:地龙、五味子、金银花、三七、冰片、大青叶、板蓝根、丹参、桑椹、附子、苦参、穿心莲、鹿茸等。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致畸。槟榔、款冬花、紫草、藿香、石菖蒲、巴豆油:致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 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 第四章中药毒理学 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发汗:解表药发汗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为:直接促进汗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外周α-受体。 2.解热: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皮肤黏膜血管;通过影响中枢活性物如: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PGE)等调节体温;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3.镇痛镇静:抑制致痛物质的合成、释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痛觉向中枢的传递。 4.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 6.免疫调节 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3利尿;4解热;5镇痛;6抗病原微生物;7正咳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强心、升高血压;3、对平滑肌的影响。 1、麻黄平喘作用的成分、机制、特点是什么? 成分:麻黄碱;机制:1.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α 受体,使血管收缩,减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3、促进肾上腺髓质嗜咯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特点:起效慢、作用温和、持续时间长、口服有效。 2、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 成分:麻黄碱机制:麻黄碱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剂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产生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柴胡: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 ●葛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哪些?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 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心律失常3、扩张血管、降压4、改善脑循环5、改善血液流动性和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葛根素。 第七章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级清虚热等功效,治疗里热证是药物,称清热药。 1.抗病原微生物 2.抗炎3.抗细菌内素 4.解热:起解热机制与抑制病毒、抗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系统、抑制内源性致热源级直接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等有关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 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 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 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 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 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 酸有机酸、鞣质 苦生物碱、甘类 咸无机盐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 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 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 (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 差) 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 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 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 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 为止泻作用) 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 乎完全损失) 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 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 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 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 和消除毒性) (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 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方剂是指由多 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方剂药理学 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 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单味药 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单味药 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 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 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对生物体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药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了解中药药效、拓宽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从中药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历史来看,中药药理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世界中,中药药理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药理学的重点。 首先是中药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分,因此,在研究中药药理学时,必须首先了解中药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成分一般可以分为生物碱、黄酮类、苷类、鞣质、挥发油、多糖、生物蛋白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黄酮类和苷类是中药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宽广的药理活性,例如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等。中药成分的药理活性不仅与其化学结构有关,还与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代谢过程有关。 其次是中草药药效与剂型的关系。中药药效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剂型的不同造成的。中药的剂型主要有中药汤剂、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剂和中药注射剂等。在药效方面,中药汤剂的作用最为广泛。中药汤剂具有温热通阳、滋阴润燥、清热泻火、化痰止痛等功效。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和中药胶囊剂作用范围较小,适用于以排毒、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方面为主的病证。中药注射剂适用于病情严重、病情急性或慢性加重等情况下。

最后是中药药理学与新药研发的关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还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中药成分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构鉴定,从而研发出更具活性的新药。近年来,中药正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认可,许多新型中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董氏毒蛋白、青蒿素、三七总皂甙、当归醇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才能更好地发掘中药药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开发并利用中医药资源,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物质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其中,药理学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具体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强度、作用时效、副作用和毒性等方面。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实验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其主要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物质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方面。临床研究则是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其主要通过临床试验,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主要是指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

临床疗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2、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安 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3、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质量 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保障。 4、中药的新药研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新药 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未来发展将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1、中药药理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 药理学需要与现代医学进行整合,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2、中药药理学的创新研究:中药药理学需要进行创新研究,探 索中药的新作用、新机制和新用途,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3、中药药理学的国际化:中药药理学需要走向国际化,与国际 药理学和中药学进行交流和合作,为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现代医学进行整合,进行创新研究,走向国际化,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不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简答题 •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2、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 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 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 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 2、解热作用 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 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 ●中医根底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论。 ●中医药理学:是以中医药根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 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无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和无毒。 ●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中药的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成效的 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成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 热性或温性。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病症寒症→中枢受抑病症 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 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 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 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 根据寒症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 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 寒症〔热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 能偏低〔偏高〕。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附子,肉桂,人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 ●对根底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课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热证。 温热药兴奋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抑制垂体—甲状腺轴。 温热药升高细胞膜钠泵的活性,寒凉药抑制细胞膜钠泵的活性。 ●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常有发热,疼痛等病症,一般属于热症,需用寒凉药为主的药治疗。 寒凉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 1.药效: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2.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与效应的科学学科。 3.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机制、作用程度、药效和药物 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中药药效的分类 1.主治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2.健胃效应:指中药药物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3.抗菌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4.解毒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毒物的解毒作用。 5.平喘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支气管痉挛的解除作用。 6.抗炎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7.维持平衡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机体内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 三、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 1.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调控生理和生化过程。 2.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控气道、调节胃肠功能等,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

1.动物实验评价: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 如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等。 2.细胞实验评价: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如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等。 3.临床实验评价: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如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等。 五、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1.作用靶点: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异受体或分子靶点。 2.剂量效应关系:指中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 3.有效浓度: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达到使其产生作用的最低浓度。 4.半衰期:指中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5.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药物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6.药物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连续或持续使用后逐渐降低对药物敏感 性的现象。 六、中药药理学与中药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1.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研究,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 和治疗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2.中药的副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研究中药药物的副作用和毒副作用,发现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安全使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

问答题 1、论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从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能量代谢的研究论述。) (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如石膏、知母、黄柏等可使动物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脑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而NE(去甲肾上腺素)合成抑制,含量降低,DA (多巴胺)含量降低。 而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附子、干姜、肉桂等物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脑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升高,而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含量降低。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性影响,可抑制儿茶酚胺类合成,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并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和代谢功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对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皮质功能、代谢功能等有一定增强作用,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中药四气与内分泌系统功能: 寒凉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抑制性作用,温热药对内分

泌系统功能具有兴奋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温热药人参、黄芪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含量升高;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作用,使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水平升高;淫羊藿、补骨脂等可以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升高血浆中的雌二醇与雌激素等含量。 (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 中药四气既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属性的高度概括,又是集体能量代谢与热活性的重要反映。一般来说多数温热药可增加能量代谢,多数寒凉药可抑制能量代谢。 2、丹参的功效主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功效主治: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2)药理作用: ①抗心脑缺血; ②扩张血管; ③对血液影响: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 ④抗肝纤维化;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课程代码:3046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差不多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它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药理、阻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等差不多理论和知识。 各论按照中药学的传统分类分章节介绍,每章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要紧化学成分、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也介绍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本课程的差不多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把握中药药理学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知识,把握常用中药产生其功效的药理学基础和物质基础、把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与技能,明白得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与新进展,为进一步挖掘和进展中医药理论、开发中医药资源,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不 《中药药理学》要紧介绍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同时介绍中药研究的方法——将现代科学专门是现代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的方法、技术、思路与中药研究有机结合。学习本课程必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和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作。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明白得《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了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简史。 (二)课程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明白得中药理论的内涵;(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三)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医理论的进展与进步;(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五)中药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 2、中药药理学的进展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