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2010(14):1-7 CHINA VEGETABLES

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李晓蕾李景富康立功张贺许向阳 *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番茄品质育种主要集中在外形美观、大小适中、着色均匀、高VC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高糖度、高糖酸比、高番茄红素含量及耐贮运相关品质性状等方面。本文综述了番茄品质相关评价、遗传分析和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番茄品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番茄;品质;育种;综述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46(2010)14-0001-07 Research Progress in Tomato Quality Genetics and Breeding

LI Xiao-lei, LI Jing-fu, KANG Li-gong, ZHANG He, XU Xiang-yang* (Horticulture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of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quality breeding were focused on good looking appearance, moderate size, even coloring, rich VC content, high soluble solid content, high sugar content, high ratio of sugar and acid, high content of lycopene and be able to tolerant to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ve review, genetic analysis and breeding progress about tomato quality;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mato quality breeding and future breeding objectives and technological line.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蔬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番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番茄营养成分含量、提升番茄品质,如何应用常规技术、分子聚合育种或转基因技术获得高品质优良番茄品种已成为番茄品质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番茄品质相关评价、遗传分析和育种的研究进展。 Key words:Tomato; Quality; Breeding; Review

1 番茄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1.1 外观品质

1.1.1 番茄果实颜色番茄果实颜色主要由果皮颜色和果肉颜色决定,果皮颜色分为黄色和透明,黄色果皮基因为Y、透明果皮基因为y,二者为等位基因,Y对y显性。果肉颜色分为红色、收稿日期:2010-01-25;接受日期:2010-03-28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Nycytx-35-gw08),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0Z1B9,2006AA100108,2006AA10A11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7,2009BAD8B00),黑龙江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152NCET003),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专项基金(CXT002-3-2),东北农业大学科技人才启动基金(2009RC11)

作者简介:李晓蕾,女,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E-mail:lxlhgz@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许向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E-mail:xxy709@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2 中国蔬菜 CHINA VEGETABLES 2010年7月(下)黄色和橙色,红色果肉基因为R、黄色果肉基因为r、橙色果肉基因为t、非橙色果肉基因为T,果肉颜色有2对等位基因Rr和Tt控制,橙黄色果肉基因Rr对红色果肉基因R基因起隐性上位作用。这3对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使成熟果实表现出不同的颜色:红色果肉与黄色果皮组合果实表现为红色;红色果肉与透明果皮组合果实表现为粉红色;黄皮黄色果肉组合形成深黄色果实;黄皮橙黄色果肉组合形成深橙黄色果实。

、Del、MOB等9番茄果实颜色除受y、r、t基因控制外,还受其他B、og、hp、dg(hpdg)

个基因位点影响(Kallo,1991;Gil & Lea,2000;孟凡娟和王富,2001),它们分别参与调控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途径,影响果实内部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而影响果实颜色。其中,B基因编码番茄红素β-环化酶,在Beta突变体中表达量转录水平剧烈增加,能够增加果实β-胡萝卜素含量;og(old gold)基因能够中止β-胡萝卜素合成而增加番茄红素含量,og突变还存在一个隐性突变ogc;B基因为显性基因,与og和ogc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定位于第6条染色体,果实为深红色。hp基因增加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包括hp-1基因、hp-2基因和hp-3基因;hp-1基因与hp-1w基因等位,位于第2条染色体;hp-2基因与hp-2j基因等位,dg突变体中的hpdg基因也是hp-2基因的等位基因,位于第1条染色体;hp-3基因有2个等位基因hp3-1和hp3-2。Del基因表达导致α-胡萝卜素的积累,使果实由正常的红色变为橙黄色。

1.1.2 果实质量番茄果实质量(单果质量)因品种、栽培方式、技术等不同而有所不同。杨荣昌和徐鹤林(1992)认为,平均单果质量的遗传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李景富等(1981)认为,平均单果质量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占

60.1 %,而一般配合力占39.9 %。王雷等(1998)认为,加工番茄的单果质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可以稳定遗传,广义遗传力为36.13 %,狭义遗传力为32.67 %。保护地番茄品种单果质量的广义遗传力为34.55 %(郑建超等,2000),而樱桃番茄单果质量的狭义遗传力为25.47 %(孙

保娟,2002)。Bernacchi等(1998)在野生番茄中发现存在对番茄果实总质量增效的等位基因,这对其产量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1.1.3 果形指数番茄果形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可用纵横径比和最大、最小横径比来表示,且品种间有很大差异。王雷等(1998)认为加工番茄果形的遗传无论纵径、横径还是果形指数,均有较高的遗传力,其中中长果形占有遗传优势(孙保娟,2002),且其果形指数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肉厚密切相关(r=0.8598)(王雷等,1998)。

李悦等(2007)以多心室番茄自交系和少心室番茄自交系为试材进行正交、反交及回交,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得出,番茄心室数与果形指数的相关性最小。成颖等(2008)以樱桃番茄圆形自交系W403(P1)和梨形自交系W405(P2)为双亲,构建P1,F1,P2,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6个世代群体果形指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显示:W403×W405果形遗传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其F2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 1.2 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番茄口感的风味品质主要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有机酸、挥发性物质等。

1.2.1 可溶性固形物在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遗传研究方面,用Ox-heart×P.I.407544研究推断,控制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基因对数为3对,广义遗传力为59.1 %。用70个RFLP标记测定有4个基因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关。研究表明,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和VC与单果质量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色素有关,认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普通种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要比对野生种的小(田春雨和刘野,2009)。

刘静和冯辉(2005)认为可溶性固形物属核遗传,受胞质影响不大,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加工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遗传主《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2010(14)李晓蕾等: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3 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不能稳定遗传(王雷等,1998)。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在杂种优势上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杂交优势,超中优势值为25 %,超亲优势值为

2.6 %(孙保娟,2002)。

Stevens(1995)在不同生长类型的番茄上研究发现通常无限生长类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有限生长类型高,小果类型较大果类型高。此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形指数呈正相关(Kurian & Peter,1997),与果肉厚度呈负相关(胡全德,1985)。

1.2.2 可溶性总糖及可滴定有机酸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单糖,即葡萄糖和果糖,而缺少蔗糖。汪炳良和陈竹君(1995)认为,基因型和采收期明显影响

番茄果实内还原糖的含量。杨永政等(2007)以5个樱桃番茄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第一种设计方法,对其7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度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樱桃番茄还原糖含量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可能是不存在显性效应,也可能是上位性效应的干扰(孙保娟,2002)。

番茄果实的酸度主要为数量遗传,但李景富等(1981)认为,番茄的含酸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但也有非加性效应,其广义遗传力为60 %,狭义遗传力为

36 %。

1.2.3 挥发性物质在番茄中已报道了超过400种的挥发性物质(Buttery et al.,1989,1993),且挥发性物质对风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量的关系(Buttery et al.,1971)。番茄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β-紫罗酮、3顺-己烯醛、己醛、β-大马酮等(Baldwin et al.,2000)。Buttery(1993)的研究表明,顺-3-己烯醛、顺-3-己烯醇、1-戊烯-3-酮、3-甲基丁醇、反-2-己烯醛、6-甲基-5-庚烯-2-酮、2-异丁基硫咪唑、甲基水杨酸、紫罗兰酮这9种物质在适当的浓度下混合,就可以获得新鲜成熟番茄的芳香味道。Stevens(1995)对6个番茄品种的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所含某些挥发性物质的浓度不同,而在质上没有差异。但在衡量某一挥发性组分的作用时,既要考虑其实际含量浓度,又要考虑该物质的阈值浓度,即该物质能够被嗅觉感知的最低浓度(刘春香等,2003)。

1.2.4 VC及番茄红素含量营养品质对于番茄生产同样至关重要,评价的指标主要有VC及番茄红素含量。Abani等(1985)指出,果实VC含量的遗传力较高。目前的研究表明,VC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余诞年等,1997)。而在樱桃番茄果实中,其遗传力却很低(孙保娟,2002),这与陈庆生和赵有为(1990)在普通番茄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番茄红素含量至少受到17对基因的控制或影响,基因R能提高番茄红素含量,r则降低番茄红素的含量;基因T产生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基因Beta (B)可以增加β-胡萝卜素含量,从而影响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的比率,B基因的作用受MOB基因所修饰,基因型为

。番茄红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BBMOBMOB的果实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余诞年等,1997)

代谢物,通过植物类异戊二烯途径合成(Chappell,1995;刘涤和胡之壁,1998)。其生物合成前体是异戊烯焦磷酸(IPP),是由乙酰辅酶A衍生而来的,与其异构体二甲基丙烯基二磷酸(DMP)缩合产生牻牛儿焦磷酸(GPP),在GPP合成酶作用下,继续与IPP缩合,产生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GPP),2个GGPP缩合为预八氢番茄红素焦磷酸(PPPP),再进一步转变为八氢番茄红素,在脱氢酶作用下,依次脱氢生成六氢番茄红素、链孢红素,最后脱氢生成番茄红素(王业勤和李勤生,1997)。Wann(1997)指出,深绿色(dg)突变体

的成熟果实,其番茄红素含量比普通类型高100 %,β-胡萝卜素平均含量比高色素系约高50 %,比普通类型高250 %。研究发现,阻断乙烯信号传导系统能够抑制果实番茄红素合成(杨虎清等,2003),而用乙烯处理番茄能够提高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番茄红素的合成(Hoeberichts et al.,2002)。

王华新等(2004)以番茄制酱专用品种为研究对象,对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pH值、相《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4 中国蔬菜 CHINA VEGETABLES 2010年7月(下)对粘度值、番茄红素等4个品质指标进行数值测定,只有pH值与番茄红素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余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1.3 商品品质

番茄的商品品质是指果实一级品质、二级品质等外观品质所占比率的高低,一般根据番茄果实外观,按不同用途及要求进行分级。且番茄果实的品质因品种、成熟度、栽培季节、栽培地区、栽培方式及栽培技术等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果实变软不利于贮藏,正常成熟品种的果实硬度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下降,到红熟时硬度迅速下降,果实很快变软;而成熟突变体材料在发育过程中,果实硬度较高,变化较小(陆春贵,1992)。同时,Hall(1987)研究了品种和成熟度与果实组织硬度间的关系。

胡胜武(1992)认为果实耐贮性同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果实角质层厚度及果皮表面3层细胞的厚度可以作为耐贮性的预测指标。而果实硬度与耐贮性密切相关,硬度影响番茄是否易受机械损伤,因而影响其贮运性。此外,Wang等(1995)对果实硬度的遗传特性、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果实硬度与不溶性果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果胶呈极显著负相关。不溶性果胶含量越高,果实越硬,则货架寿命越长,因此不溶性果胶含量是影响果实硬度进而影响货架寿命的最直接内因(薛玉梅等,2006)。

2 番茄品质育种的进展

2.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与番茄品质育种

目前,番茄品质性状的遗传已经从外部品质和生理生化品质指标的研究逐步向分子水平深入和发展(王华新,2002),邢永忠和徐才国(2001)用多次回交的方法将L. cheesmanii的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因导入普通番茄中,得到了2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的材料89113-3和89111-2。

Paterson和Lander(1988)、Azanza和Young(1994)利用RFLP标记筛选到一些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并发现其主效位点位于番茄第7条染色体上。Chetelat等(1995)同样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一种酸性蔗糖酶缺失基因(sucr)导入普通番茄中,明显地提高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度和番茄酱的产出率。

Georgelis等(2004)以小果型番茄PI270248(糖含量高)为母本,大果型番茄7833-1-1-1(糖含量低)为父本进行杂交,发现了6个与糖含量高连锁的RAPD 标记。

除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研究之外,在高色素基因方面主要是刘仲齐等(1989)以番茄高色素基因hp1和hp2的突变位点为目标进行分子标记,成功地筛选出了对hp1和hp2分别具有高度特异性的2对引物,并以这2对引物所产生的分子标记为依据,合成了含有hp1和hp2的双突变体。 2.2 基因工程与番茄品质育种

2.2.1 转基因技术番茄是最早作为基因转化研究的高等植物之一,其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1994年Flaw Saw延熟番茄成为全球首例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目前,转基因番茄主要研究方向,一方面集中在研发抗病毒、抗真菌及细菌、抗虫、抗除草剂、抗盐碱、抗冷、延熟等改良番茄新品系;另一方面,已在番茄中成功表达了手足口病病毒EV71的病毒衣壳蛋白VPI等(顾晓敏等,2009)。

Weaver等(1996)利用体细胞克隆变异和反抑制技术获得了300多个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7 %~15 %的新突变体。Bernacchi等(1998)用高世代回交群体QTL 分析法(Advanced backcross QTL analysis)同时对番茄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与改良,并且成功地将多毛番茄和醋栗番茄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番茄中,得到了一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高6 %~22 %的材料。

Wann(1997)将结合的hpogc和dgogc两基因通过杂交和回交分别转育到4个不同番茄品系《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2010(14)李晓蕾等: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5 中,用于杂交育种提高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Roemer等(2000)将细菌的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基因转入番茄,使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了3倍。说明其不仅能够促进番茄红素的合成,还能促进β-胡萝卜素的合成。

Le Gall等(2003)将玉米的转录因子LC和C1联合转入番茄,使番茄的类黄酮含量提高了10倍。将拟南芥的Lycb和辣椒的Bch基因转入番茄中,转基因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减少50 %;由于同时转入Bch基因,玉米黄质和β-隐黄质含量增加100多倍。

2.2.2 反义RNA技术及RNAi技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生产的农业转基因工程产品是1996年被批准的耐贮番茄——华番1号,用乙烯形成酶(EFE)反义基因转化番茄,其果实成熟后可在13~30 ℃贮藏45 d(叶志彪等,1999)。

Smith等(1988)首先将控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反义基因导入到番茄中,获得PG被强烈抑制的转基因植株。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开发的延

熟番茄FLAVR-SAVRTM被首次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Theologis et al.,1993)。

Klann等(1996)将酸性转化酶的反义cDNA转入番茄,获得了蔗糖含量高的转基因番茄。这种酸性转化酶主要是催化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从而在蔗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吴峰华等(2009)采用反义基因技术对PHYA(反义光敏色素)实施“基因封闭”,获得了仅有一个基因差异的反义转基因番茄材料。研究发现PHYA被封闭以后果实成熟表现为PHYA的表达水平降低;番茄红素的合成受到显著抑制,果皮没有表现出正常的红色;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正常合成。

Carrari和Fernie(2006)用反义技术抑制TBG3的表达,使细胞壁中的半乳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比例提高,番茄酱的粘性略有增加。Liu等(2004)利用RNAi技术,对光信号传导基因LeHY5和LeCOPILIKE进行调控,以大幅度改变番茄果实的色素积累和营养品质。 3 研究展望

3.1 番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

品质性状是一种由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性状,它因作物种类不同、利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异;同时也受到社会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的影响。品质性状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部分,即产品本身的属性;二是主观部分,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主观要求。即使对于同一个作物,用途不同,各品质性状在品质构成中的重要性也不同。

番茄各种品质性状的形成与气候、土壤肥料、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遗传因素。多数品质性状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机制复杂,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效应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出现主基因特性(吴峰华等,2009),这使得品质性状的遗传更趋复杂,而且对品质性状的改良比对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等的改良更为困难(金益等,2003)。因此,研究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是优质育种的前提,同时也为育种过程中确定合理的选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基因工程在番茄品质育种上的应用,总体上看,转化成功的种类尚少,而且由于存在基因沉默现象,转基因表达水平不高,尤其在F1和F2植株上表达量不高甚至差异很大。另一个问题是一些转化基因的组成型表达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宋宁宁等,2009)。 3.2 未来番茄品质育种的方向

3.2.1 育种目标选择我国番茄生产在数量上已经满足或接近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目标集中在提高番茄产品质量,包括果实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如无畸形果、果实着色好、花痕细小、糖度高、糖酸比高、VC含量高等。如今含迟熟基因的番茄果实较普通型番茄果实在硬度和耐贮性等《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6 中国蔬菜 CHINA VEGETABLES 2010年7月(下)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在耐贮番茄育种中,首先应改善alc、nor果实成熟突变体的园艺性状,选用大果型、抗病性强、产量高、坐果率高、品质佳的正常成熟番茄品种与成熟突变体稳定品系杂交,从后代中选育出稳定的耐贮性强、品质佳,其他园艺性状也优良的番茄新品种。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反义PG、ACC基因导入正常番茄中,使之表达,育成耐贮藏、品质优良的番茄品质(薛玉梅,2006)。

在整个番茄育种体系中,品质性状的测试最为繁琐,品质的测试必须要等到番茄果实正常成熟后才能进行,目前仍以感官评价为主,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工作效率极低。通过研究品质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感官性状和各生化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筛选与主要品质特性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便能摆脱番茄成熟期、保鲜条件、人为因素等对番茄品质评价的影响,在实验室淘汰大量不含优质基因的个体,达到提高品质特性选择效率和遗传改良速度的目的(刘仲齐等,2004)。

3.2.2 育种技术的选择常规育种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目前番茄育种工作已经在分子水平上展开,因此可以选用成熟稳定的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如:SSR、AFLP、SNP以及转基因工程技术等。以寻找阻止基因沉默的有效途径和发展可诱导的启动子,开发更多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目的基因,建立高效的再生和转化体系,完善多种转化技术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进一步保证,番茄基因转化必将更好的弥补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促进番茄新品种改良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庆生,赵有为.1990.番茄的四个品种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江苏农学院学报,11(4):35-36.

成颖,李海涛,吕书文.2008.樱桃番茄果形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华北农学报,23(6):164-167.

顾晓敏,黎事伦,胡良勇,麦荣嘉,周伦彬,周晓红.2009.转基因番茄及其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测试,35(6):81-87. 胡全德.1985.六个番茄的配合力研究初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6(4):1-6.

胡胜武.1992.番茄果实耐贮藏性与品种(系)解剖结构的关系.陕西农业科学,(3):6-7.

金益,潘相文,王振华,王立丰,张永林.2003.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选择方案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6(7):851-85. 李景富,郑品清,李鹏.1981.番茄几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3):22-27.李悦,李天来,王丹.2007.番茄心室数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中国蔬菜,(9):12-15.

刘春香,何启伟,付明清.2003.番茄、黄瓜的风味物质及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2):193-198.

刘静,冯辉.2005.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配合力分析.辽宁农业科学,(4):49-50.

刘涤,胡之璧.1998.植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植物生理学通讯,34(1):1-9.

刘仲齐,薛俊,张要武.2004.番茄分子连锁图谱的发展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天津农业科学,(10):37-40.

陆春贵.1992.番茄成熟突变体贮藏生理特性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李树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96-301. 孟凡娟,王富.2001.番茄果实内番茄红素的合成及影响因素.北方园艺,(5):15-17.宋宁宁,侯文秀,许向阳.2009.基因工程在番茄育种中的应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0(5):123-128.

孙保娟.2002.樱桃番茄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硕士论文〕.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田春雨,刘野.2009.番茄风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农业科技与装备,(3):4-5.

汪炳良,陈竹君.1995.成熟番茄果实内抗坏血酸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浙江农业学报,7(4):308-311.

王雷,王鸣,石英,田淑萍,余庆辉.1998.加工番茄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西北农业学报,7(1):32-37.王华新.2002.加工番茄果实机械损伤抗性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硕士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王华新,秦勇,王雷,余兴辉,原丽华.2004.加工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北方园艺,(2):52-53.

王业勤,李勤生.1997.天然类胡萝素——研究进展、生产、应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吴峰华,常银子,杨虎清.2009.转反义PHYA基因对番茄红素合成的影响.园艺学报,36(5):679-684.

邢永忠,徐才国.2001.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研究进展.遗传,23(5):498-503. 薛玉梅,穆欣,许明.2006.番茄迟熟基因突变体的研究进展.中国蔬菜,(10):32-34.

杨虎清,应铁进,向庆宁.2003.转反义LeETR1基因番茄采后生理特性的研究.园艺学报,30(4):404-408.

杨荣昌,徐鹤林.1992.番茄早熟性构成及遗传相关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48-50.

杨永政,巩振辉,梁燕.2007.樱桃番茄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效应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35(5):179-183. 叶志彪,李汉霞,刘勋甲,向长萍,郑世发,王春梅,余科秀.1999.利用转基因技术育成耐贮藏番茄——华番1号.中国蔬菜,(1):6-10. 《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2010(14)李晓蕾等: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7 余诞年,吴定华,陈竹君.1997.番茄遗传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建超,郑士金,梁朝晖.2000.番茄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效果的研究.吉林蔬菜,(2):34-37.

Abani M S C,Uzo J O.1985.Estimates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of β-carotene and ascorbic acid in processing tomatoe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in southern Nigeria.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53(4):438-443. Azanza F,Young T E.1994.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trogressed segment of chromosome 7 and 10 from Lycopersion chmielewskii on soluble

solids,pH,and yield.Theor Appl Genet,87:965-972.

Baldwin E A,Scott J W,Shoemakers C K,Schuch W.2000.Flavor trivia and tomato aroma:biochemistry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controt

of importantal aroma components.HortScience,35(6):1013-1022.

Bernacchi D,Beck-Bunn T,Emmatty D,Eshed Y,Inai S,Lopez J,Petiard V,Sayama H,Uhlig J,Zamir D,Tanksley S.1998.Advanced

backcross QTL analysis of tomato.Ⅱ.Evaluation of near-isogenic lines carrying single-donor introgressions for desirable wild QTL-alleles derived from Lycopresicon hirsutum and L. pimpinellifolium.Theor Appl Genet,97:170-180.

Buttery R G,Seifert R M,Guadagni D G,Ling L C.1971.Characterization of additional volatile components of tomato.J Ag Food Chem,19:

524-529.

Buttery R G,Teranishi R,Flath R A,Ling L C.1989.Fresh tomato aroma volatiles composition and sensory studies//Teranishi R,Buttery R G,

Shahidi F.Flavor chemistry:trends and developments.Washington D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13-222.

Buttery R G.1993.Quantitative and sensory aspects of flavour of tomato and other vegetables and fruits//Acree T E,Teranishi R.Flavor science:

sensibl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Washington D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59-285.

Carrari F,Fernie A R.2006.Metabolic regulation underlying tomato fruit develop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1-15. Chappell J.1995.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isopre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plants.Ann Rev Plant Physiol Mol Biol,46:521-547. Chetelat R T,de Verna J W,Bennett A B.1995.Effect of the Lycopersicon chemielewskii sucrose accumulator gene(sucr)on fruit yield and

quality parameters following introgression into tomato.Theor Appl Genet,91:334-339.

Georgelis N,Scott J W,Balwin E A.2004.Relationship of tomato fruit sugar concentration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traits and linkage of RAPD

markers.J Amer Sco Hortic Sci,129(6)839-845.

Gil Ronen,Lea Carmel-Goren.2000.An alternative pathway to β-carotene formationin plant chromoplasts discovered by map-based cloning of

Beta and old-gold color mutation in tomato.PNAS,97(20):11102-11107.

Hall C B.1987.Firmness of tomato fruit tissues according to cultivars and ripeness.J Am Soc Hortic Sci,112(4)663-665.

Hoeberichts F A,van Der PlasL H W,Woltering E J.2002.Ethylene percep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tomato ripening-related genes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changes even at advanced stages of ripening.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62:125-133.

Kallo G.1991.Genetic improvement of tomato.Theor Appl Genet,14:386-392.

Klann E M,Hall B,Bennett A B.1996.Antisense acid invertase(T1V1)gene alerts soluable sugar composition and size in transgenic tomato

fruit.Plant Physiol,112(3):1321-1330.

Kurian A,Peter K V.1997.Association of fruit shape index and quality character in tomato.Indian J of 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57(1):82-86. Le Gall G,DuPont M S,Mellon F A,Davis A L,Collins G J,Verhoeyen M E,Colquhoun I J.2003.Characterization and content of flavonoid

glycoside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tomato.J Agric Food Chem,51(9):2438-2446

Liu Y S,Roof S,Ye Z B,Barry C,van Tuinen A,Vrebalov J,Bowler C,Giovannoni J.2004.Manipulation of light signal transduction as a means

of modifying fruit nutritional quality in tomato.PNAS,101:9897-9902.

Paterson A H,Lander E S.1988.Resolution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into Mendelian factors,by using a complete linkage map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Nature,335:721-726.

R?mer S,Fraser P D,Kiano J W,Shipton C A,Misawa N,Schuch W,Bramley P M.2000.Elevation of the provitamin A content of transgenic

tomato plants.Nat Biotechnol,18:666-669.

Smith C J S,Watson C F,Ray J,Bird C R,Morris P C,Schuch W,Grierson D.1988.Antisense RNA inhibition of polygalacturonase gene

expression in transgenic tomatoes.Nature,334:724-726.

Stevens M A.1995.Inheritance of tomato germplasm with improved fruit soluble solids content.HortScience,30(7):1477-1478.

Theologis A,Oeller PW,Wong L M,Rottmann W H,Gantz D M.1993.Use of a tomato mutant constructed with reverse genetics to study fruit

ripening,a complex developmental process.Developmental Genetics,14:282-295. Wang F,Li J F,Li G Y.1995.A study on 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fruit firmness in tomato.Acta Hort,402:253-258.

Wann E V.1997.Tomato germplasm lines T4099,and T5020 with unique genotypes that enhance fruit quality.HortScience,32(4):747-748. Weaver M L,Timm H,Lassegues J K.1996.In vitro tailoring of tomatoes to meet process and fresh-marker standards.Biotechnology for Improved

Foods and Flavors,637:109-117.

《中国蔬菜》学术论文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番茄生产及常规育种概况

番茄生产及常规育种概况 番茄的重要性 1.在世界范围内番茄是栽培最广、消费量最大的蔬菜作物。 2.番茄品种类型丰富,既可鲜食作蔬菜又可作水果。 3.番茄加工成制品种类齐全—番茄酱、沙司、汁、脯干粒等。 4.各类番茄营养保健品:对多种癌症具有预防保健和一定的疗效。番茄及其加工产品是人们获取番茄红素最主要的来源。 5. 番茄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及模式植物。其研究结果常常被借鉴用于其他作物。 世界番茄生产发展概况(1990-2005年) 1990-2005年世界番茄生产变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番茄生产发展情况(FAO ) ? 1990年发达国家面积为657.63千公顷,2005年822.52千公顷,面积仅增加164.98(25%); 发展中国家面积为1786.08千公顷, 2005年3680.87千公顷, 面积增加一倍; ? 1990年发达国家产量为6587.16公斤/公顷, 2005年12809.88公斤/公顷,产量增加近一倍; 发展中国家产量为1503.64公斤/公顷, 2005年2345.52公斤/公顷,产量增56%.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番茄生产水平比较 我国鲜食番茄栽培面积约1100万亩,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番茄生 产多为一年2茬,复种指数高达70%,实际种植面积约为700万亩,亩产 量应为5000-6000公斤。 美国番茄生产状况 美国鲜食番茄需求及生产新动向— Heirloom Tomato ? Traditional hybrid, supermarket tomatoes all look the same - round, pinkish red and often lacking in robust flavor. ? Heirloom varieties are deep and rich in colors, varied sizes and shap es or “ugly”, not grown for travel & are easily damaged. ? Heirloom tomatoes might cost a little more, but the consumers like it. 荷兰现代化智能温室与番茄生产的特点 ? 面积最大— 1万多公顷(番茄2,000ha) ? 单位面积产量最高—长季节栽培,65公斤/m2; 40,000公斤/亩 荷兰现代化智能温室与番茄生产的最新动态 ? 补光技术在番茄生产中的应用:10,000lux 自2000年Agrocare公司开始在种植番茄的温室推行人工补光技术设施。预计用10年时间,此技术在荷兰的番茄生产中达到5%的份额。 ? 对补光技术在番茄生产中的几点看法: 1)新技术:番茄生产中应用人工光源补光; 2)增产显著:可以增加产量25 - 40% ; 3)投资巨大:35€/m2 , 350元/m2 (2004年), 23.3万元/667m2 (2004年) ;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09生本一班徐意媚2009574111 摘要: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于1910年进入现代遗传学阶段,并依次经历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时期、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目前遗传学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表遗传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21世纪将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经济、微生物、工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都将有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遗传学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1 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1.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写于公元60年左右的《论农作物》和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均记载了嫁接技术,后者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1] 1.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 许多人都无法阐明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后,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拉马克通过长颈鹿的颈、家鸡的翅膀等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行了五年的考察工作,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终于在1859年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再到高级逐渐进化的。除此之外,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了“泛生论”假说,但至今未获得科学的证实。 1.3 新达尔文主义 以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 为代表的等人支持达尔文选择理论否定获得性遗传,魏斯曼等人提出种质连续论,认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他们还通过对老鼠22代的割尾巴试验,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明确地区分种质和体质,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而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2.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 整枝抹杈减少养分消耗 目前番茄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入夏后,番茄长势快,很容易出现徒长,所以整枝打杈的工作较多,及时整枝打杈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果实,而且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利于果实的转色。 张普国的做法是,果实上部的叶片不要摘,即使是老叶,也尽量不要摘掉,这些叶片可以充当果实的“遮阳伞”,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为避免降低植株光合产物的形成,造成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果实下部的叶片不要全部去除,他通常会适当预留两三片片功能叶,以保证植株的光合作用,促进番茄果实的膨果和转色。 “菜农需要注意的是,给番茄整枝打杈要选择在连续的晴天进行,操作后应紧跟喷施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药剂,促进伤口的愈合,避免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张普国说到。 遮阳降温把握好“度” 夏季高温强光天气多,若不及时进行遮阳,阳光直射后果实很容易出现日灼果,导致商品性大大降低。 番茄在结果盛期,合理的遮阳可降低棚内温度,利于花芽分化,减少日灼的出现,可以说遮阳是越夏茬蔬菜获得高产不可忽视的环节。张普国采取的遮阳方式是覆盖遮阳网,他认为覆盖遮阳网比喷洒降温剂或泥浆要灵活,因为遮阳网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收、放,遇到阴天可全部拉起,以增加散射光进入大棚。 除了遮阳降温,合理放风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温天气越来越多,顶部放风口和两侧的腰风都要开到最大,晚上也不关闭,除非遇到雨天,会将顶部风口关闭,防止雨水进入棚内,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张普国补充到。

番茄11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番茄11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作者:龙安四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5个母本、8个父本及其杂交得到的40个番茄杂交一代组合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测量法测定番茄果型指数、pH、果实硬度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果实总酸、维生素C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番茄红素、可溶性糖、总糖及还原糖含量,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各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遗传相关系数,通过通径分析得出各性状间的直接相关效应、间接相关效应。[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果实酸度越大、pH越小,果实硬度越大。糖酸比与可溶性糖、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与糖酸比、总糖含量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总糖含量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直接效应值较大;果实硬度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间接作用于总糖含量的为负向效应。通过决定系数可以看出,总酸度等性状对糖酸比和果实硬度等性状对总糖含量的决定系数大于0.5外,其他的决定系数都小于0.5,表明性状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其 他性状对其也起作用。[结论]筛选番茄优良品种,不仅仅只从果型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及总酸含量等性状出发,还要继续探索其他性状,更全面地了解影响番茄品质的其他相关性状,这可为以后有计划、有目的地筛选优良番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番茄;品质性状;通径分析;遗传相关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1-0320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characters of tomato. [Method] Forty firstgeneration hybrid varieties of tomato from 5 female parents and 8 male parents were taken as the test materials to get tomato fruit shape index, pH, fruit hardness, and soluble dry matter with measurement method, total acid and VC content with titrimetric method, lycopene, soluble sugar,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content with colometric method, phenotyp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g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character with correlation method, direct correlation effect and indirect correlation effect among characters. [Result] Within a certain range,higher fruit acidity means lower pH and higher fruit hardn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garacid ratio and soluble sugar, total sugar, soluble solid matter and reducing sugar content achieves the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that between soluble solid matter and soluble sugar achieves the significant level, that between sugaracid ratio and total sugar content achieves the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Total sugar content has greater direct effect on soluble solid matter content; fruit hardness has negative effect on total sugar content via the indirect action of soluble solid matter and soluble sugar.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such characters as total acidity for sugaracid ratio, and such characters as fruit hardness for total sugar

(完整word版)蕃茄育种

蕃茄育种 一、简介 番茄(Tomato)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 在秘鲁和墨西哥,最初称之为“狼桃”。果实营养丰富,具特 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 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美国、苏联、意大利 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洲的国家、中国和日本有大面 积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保护地设施栽培。中国各地普遍种植。 栽培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二、育种现状 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热带密林。番茄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 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但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蔬菜之一。 番茄除可鲜食和烹饪多种菜肴外,还可制成酱、汁、沙司等强化维生素C的罐头及脯、干等加工品,用途广泛。由于番茄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和用途广泛,因此需要量逐年上升,无论国内、国外栽培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栽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目前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中国和日本有大面积的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保护设施栽培。 种质资源 由于番茄是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选育,番茄的遗传背景逐渐变窄,因此,通过广泛的资源收集来丰富番茄的种质资源对番茄育种极其重要。

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 每100克番茄的营养成分: 能量11千卡,维生素B0.06毫克,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3克 叶酸5.6微克,膳食纤维1.9克,维生素A63微克,胡萝卜素375微克,硫胺素0.02毫克 核黄素0.01毫克,烟酸0.49毫克,维生素C14毫克,维生素E0.42毫克,钙4毫克,磷24毫克 钾179毫克,钠9.7毫克,碘2.5微克,镁12毫克,铁0.2毫克,锌0.12毫克,铜0.04毫克 锰0.06 毫克 番茄的食用部位为多汁的浆果。它的品种极多,按果的形状可分为圆形的、扁圆形的、长圆形的、尖圆形的;按果皮的颜色分,有大红的、粉红的、橙红的和黄色的。由于受到有机酸以及维生素P的保护,不必担心西红柿会因为煮熟加热而流失营养。

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过去二十年中,全球家禽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世界禽肉消费量超过牛肉,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鸡蛋生产量从2650万吨上升到5579万吨,而且世界家禽消费量今后还将继续维持上升趋势。所有这一切的形成都与家禽科学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就家禽遗传育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 1.家禽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 家禽遗传资源是家禽育种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据估计,现代养禽业取得的巨大成就40%应归于家禽育种,而其中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50%。中国地方鸡遗传结构差异显著,血型基因纯合系数较低,血型因子分布相当分散,构成了我国丰富且具有极大选择潜力的遗传资源。 2006年农业部确定了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的家禽品种,鸡23个:九斤黄鸡、大骨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矮脚鸡、浦东鸡、溧阳鸡、文昌鸡、惠阳胡须鸡、河田鸡、边鸡、金阳丝毛鸡、静原鸡;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鹅10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酃县白鹅、太湖鹅、兴国灰鹅、鸟鬃鹅。安徽省著名的禽类地方品种有:淮北麻鸡、淮南麻黄鸡、平铺麻黄鸡、黄山黑鸡、皖南三黄鸡、天长三黄鸡、亳州斗鸡、枞阳媒鸭、巢湖鸭、皖西白鹅、雁鹅、皖中四季鹅。 我国地方禽种自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粗饲,觅食能力强,蛋肉品质优良。不少鸡还具有珍贵的优良经济性状。如边鸡产褐壳大蛋,平均蛋重66 g,在-30℃气温下也能生存繁殖;仙居鸡体小省料,年产蛋高的可达200个以上。丝毛乌骨鸡的药用保健性能闻名世界。原产于北京的北京鸭已成为遍及全球的优良鸭种,当前世界的肉鸭几乎都是北京鸭的杂交后裔。中国地方鹅的产蛋性能可能也要居世界首位。 现代化养禽业追求专一化和高产化,通过专门化品系间的杂交配套,以有限的品种资源组成配套系大面积推广,而大量原始品种遭到抛弃,少数则畸形突变,与此同时由于强调某一性状而丧失另外一些重要性状,致使家禽资源的匮乏和消失更加严重。发达国家目前品种数量已为数不多,遗传基础很窄,仅依靠良好的

番茄品质育种计划书

番茄品质育种计划书 育种项目:番茄品质育种 番茄品质主要包括果实的商品品质、风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3个方面。 一.商品品质 果实的商品品质体现在果实的形状、大小、颜色、硬度以及耐储性等方面。果实的形状、大小、颜色由于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不同,世界各国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1]另外,据报道通过转基因育种,使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被抑制97%以上,番茄红素的合成量也很低,仅为正常植株的2%。转基因的植株的花冠为淡黄色,果实为黄色。加工番茄要求着色均一致[11]。 1.果实硬度 番茄从采收到销售需经过很多环节,这就要求番茄具有较强的耐挤压和抗损伤能力。因此,果实的硬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一般是通过比较果实果肉厚度,种子腔大小,再结合手感握测来筛选果实硬度高的品种[15]。 2.耐贮运性 由于番茄品种间果实贮存期的长短差异较小,通过系选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人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两个成熟突变基因上,即成熟抑制基因rin(riping inhibitor)和不成熟基因nor(non ripening)。[8]其原理,一是通过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壁果胶的降解,使果实抗软化。另一种是通过抑制乙烯的生成,提高果实耐受"成熟过度"的能力。目前,特别是成熟抑制基因已经开始被应用到育种实践中[19]。 二.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 果实的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果实中矿物盐和维生素的含量,尤其是VC、V A 的含量,提高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是番茄育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7]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因素很多,目前尚无法根据一定指标进行改良。过去,育种家希望通过传统方法提高果实的含糖量,从而改良品质,但是由于碳代谢的复杂性和缺少基因型的多样性使育种方法难以突破[6]。目前有关学者正致力于提高工程植株Monellin基因表达的研究[1]。 研究依据: 番茄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蔬菜之一。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热带密林。番茄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但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蔬菜之一。番茄除可鲜食和烹饪多种菜肴外,还可制成酱、汁、沙司等强化维生素C 的罐头及脯、干等加工品,用途广泛。由于番茄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和用途广泛,因此需要量逐年上升,无论国内、国外栽培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栽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目前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中国和日本有大面积的温室、塑料棚及其他保护设施栽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番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对其番茄果实大小、形状、颜色、品质、风味、耐储运性、上市时间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作为生产者还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丰产性、熟性以及经济效益。为满足市场对番茄的要求,以上这些毫无疑问都应成为番茄育种的主要育种目标。 研究目标: 如何提高番茄营养成分含量、提升番茄品质,如何应用常规技术、分子聚合育种或转基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及应用

番茄红素是天然存在于番茄、西瓜、番木瓜、粉红色葡萄柚等果蔬中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尽管缺乏胡萝卜素那样具有维生素A 源活性的物质,但番茄红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其抗氧化能力是β-胡萝卜素的2.0~3.2倍,是维生素E 的100倍,素有“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之美称[1],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A 类营养素,并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具有营养与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有利于提高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率,作为有益于健康的膳食及食品配料,番茄红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 1 理化性质 1.1 分子结构 1910年Willstaller 和Escher 在对番茄红素的研究中指出,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并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 40H 56[3],分子量536.85。 1930年Karrer 等提出,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式为含有11个碳碳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烃,理论上应有2048种立体异构体,但由于空间阻碍,番茄红素分子中只有少数基团能参与异构,存在可能性较大的番茄红素顺反异构体约72种[4]。几乎所有来源于天然植物中的番茄红素都是反式构型,此构型最耐热。大多数食品原料中存在的番茄红素都是反式构型,人体血清中番茄红素含量为0.2~1.0 μmol/L,主要以顺式构 型存在[5],长时间加热或紫外线照射可使其异构化,产生部分顺式构型。番茄红素的顺式与反式异构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熔点、摩尔消光系数、呈色能力、极性、溶解性、最大吸收波长和生物活性的不同。1.2 溶解性 番茄红素是一种呈红色的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可溶于脂肪、油脂、乙醚、石油醚和丙酮,难溶于甲醇、乙醇[6]。1.3 稳定性 作为一种不饱和高聚物,番茄红素在植物体内比较稳定,经提纯分离后易于发生氧化反应,稳定性较差。光、温度、氧气、极度pH 值、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番茄红素对光十分敏感,日光、紫外光照射下损失极快。番茄红素耐热稳定性较好,热损失少。常见金属离子对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影响不一,K +、Na +、Mg 2+、Zn 2+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Fe 3+、cu 2+引起的番茄红素损失较大,而Fe 2+、A13+引起的损失较少。添加VC、VE 等抗氧化剂可以减少番茄红素的损失。1.4 抗氧化性 番茄红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通过物理或化学式捕捉高效淬灭单线态氧、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清除自由基等发挥抗氧化作用。番茄红素的氧化能力在天然类胡萝卜素中是最强的,这与其独特的长链不饱和分子结构有关。番茄红素淬灭单线态氧的速率是β-胡萝卜素的2倍,是α-生育酚的10倍。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及应用 闫新焕,宋烨,刘雪梅,潘少香,郑晓冬,孟晓萌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济南 250014) 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番茄红素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番茄红素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关键词: 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工艺;应用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精编版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 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整枝抹杈减少养分消耗 目前番茄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入夏后,番茄长势快,很容易出现徒长,所以整枝打杈的工作较多,及时整枝打杈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果实,而且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利于果实的转色。 张普国的做法是,果实上部的叶片不要摘,即使是老叶,也尽量不要摘掉,这些叶片可以充当果实的“遮阳伞”,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为避免降低植株光合产物的形成,造成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果实下部的叶片不要全部去除,他通常会适当预留两三片片功能叶,以保证植株的光合作用,促进番茄果实的膨果和转色。 “菜农需要注意的是,给番茄整枝打杈要选择在连续的晴天进行,操作后应紧跟喷施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药剂,促进伤口的愈合,避免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张普国说到。 遮阳降温把握好“度” 夏季高温强光天气多,若不及时进行遮阳,阳光直射后果实很容易出现日灼果,导致商品性大大降低。 番茄在结果盛期,合理的遮阳可降低棚内温度,利于花芽分化,减少日灼的出现,可以说遮阳是越夏茬蔬菜获得高产不可忽视的环节。张普国采取的遮阳方式是覆盖遮阳网,他认为覆盖遮阳网比喷洒降温剂或泥浆要灵活,因为遮阳网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收、放,遇到阴天可全部拉起,以增加散射光进入大棚。

除了遮阳降温,合理放风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温天气越来越多,顶部放风口和两侧的腰风都要开到最大,晚上也不关闭,除非遇到雨天,会将顶部风口关闭,防止雨水进入棚内,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张普国补充到。

番茄果实品质形成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番茄果实品质形成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尚乐乐 宋建文 王嘉颖 张余洋 叶志彪*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番茄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蔬菜之一,近年来人们对番茄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番茄品质的化学组分包括糖、有机酸、VC 、类胡萝卜素等代谢物,它们决定番茄果实独特的风味、营养和外观品质,影响番茄产品的商品性。本文论述了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内在调控机制,旨在为番茄品质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番茄;品质;糖;酸;VC ;类胡萝卜素;综述 不溶性固形物中的多糖;可溶性固形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等。有机酸和糖是产生风味的重要组分,并且是其他番茄果实品质决定因素的重要组分。酸度通过抑制有机体的孢子萌发来影响加工番茄和番茄制品的贮藏能力。果实中的糖分组成决定相关的番茄制品产量和某些加工产品产量。番茄风味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糖和酸的比率,主要取决于果糖和柠檬酸、葡萄糖和苹果酸的比率,其中前者更为重要。果实中的不溶性固形物决定果实的粘性,而番茄果汁、番茄酱、番茄汤的品质受产品粘性的影响。类胡萝卜素对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V A 合成的唯一来源,β-胡萝卜素是抵抗癌症的生物活性保护剂(Mayne ,1996)。番茄果实品质改良尤其是风味和营养品质改良是番茄育种的首要目标。 番茄果实发育过程包括5个时期:幼果期、绿熟期、破色期、黄熟期和红熟期,成熟过程伴随着可溶性固形物和不溶性固形物等物质的连续性变化,最终决定番茄果实的风味和营养品质。番茄果实具有的糖、酸以及最终的糖酸比决定了果实的风味品质,VC (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等次生代谢物形成了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本文着重论述番茄果实所含有的糖、酸、类胡萝卜素、VC 的代谢过程及其内在调控机制。 1 番茄果实中主要糖类成分及其代谢 机制 在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 )果实中糖类 尚乐乐,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番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E -mail :mushamber@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叶志彪,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E -mail :zbye@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 收稿日期:2018-12-25;接受日期:2019-03-06 基金项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 -23-A03),武汉市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HBT -17180064-180398)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为茄科茄属一年生稍近蔓性草本植物,起源中心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醋栗番茄,在墨西哥驯化栽培较早。番茄16世纪从原产地传入欧洲,17世纪传入亚洲,18世纪传入北美和日本,它作为一种世界性蔬菜广泛分布在南纬45°至北纬65°的世界各地,19世纪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积最大、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其种植面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线上升,至2016年全国种植总面积约为110万hm 2 (1 648万亩),国内主要产地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和新疆等地,常年产量在5 000万t 以上,而且呈现增长态势(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895724.html,/zwllm/jcyj/201701/t20170122_5461550.htm )。 番茄果实品质主要包括外观品质、风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贮藏品质,其品质特性影响商品价值。消费者不仅追求果实外观、风味等感官品质,对其内在营养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在于果实具有的可溶性和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转变,其中影响果实风味和营养品质形成的物质主要包括:可溶性固形物中的糖、酸以及糖酸比; — 21 —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专论与综述 2019(4):21 - 28

西红柿的营养价值

西红柿的营养价值 西红柿是我们日常食用最多的蔬菜之一,大部分人只知道它的维生素含量丰富,可它到底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西红柿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烹调时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中的营养,很多人并不清楚。 西红柿越红营养越高西红柿中主要的营养就是维生素,其中最重要、含量最多的就是胡萝I、素中的一种一番茄红素。近年来,科学家已证明西红柿具有独特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人体内导致衰老和疾病的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阻止前列腺的癌变进程,并有效地减少胰腺癌、直肠癌、喉癌、口腔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危险。 西红柿的品种、颜色、成熟度、甜度,甚至生产季节的不同,都是决定其中番茄红素含量的重要原因。黄色品种的西红柿中番茄红素含量很少。红色品种的西红柿则含量较高。一般来说,西红柿颜色越红,番茄红素含量越高,未成熟和半成熟的青色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相对较低。 番茄红素的含量与西红柿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是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越是不甜的西红柿,其中番茄红素含量越高。此外,夏天生产的西红柿中番茄红素含量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夏天阳光充沛、光照时间长,会让番茄红素的含量大大增加;而冬天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番茄红素的含量比较低。

西红柿做熟后比生吃更有利于营养吸收 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100—200克西红柿,就能满足身体对番茄红素的需要。但很多人喜欢生吃西红柿,这样并不利于番茄红素的吸收,因为它是一种脂溶性的维生素,经过加热和油脂烹调后,才更有利于发挥它的健康功效。 由于番茄红素遇光、热和氧气容易分解,烹调时应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做菜时盖严锅盖,再稍加些醋,能保护其避免被氧气破坏。 西红柿的营养价值番茄,也就是西红柿,凉拌西红柿你喜欢吃吗?还有番茄蛋花汤。这两种吃法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那生吃熟吃那种很有营养点呢? 番茄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抗氧化剂,除了维生素C,还有番茄红素。维生素C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可以预防感冒、治疗坏血病。那番茄红素呢,是一种让番茄变红的天然色素,对我们的作用很象胡萝卜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有抗氧化损伤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我们身体里血浆中的番茄红素含量越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就会越低。 番茄红素还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血清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比较高的朋友得上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比率就会小。番茄你要是弄熟了再吃,就更能提高血液里番茄红素的浓度。这是因为高温会破坏番茄细胞的细胞壁,增加了番茄红素的释放,另外要是烹调

番茄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刘士勇1,刘守伟2* (1.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2.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番茄抗病基因工程育种上的应用,探讨了基因工程在番茄抗病毒病、真菌、 细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番茄抗病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番茄;基因工程;抗病育种中图分类号:S641.2;Q78;S60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刘士勇(1973-),男,黑龙江人,硕士,主要从事教务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番茄作为一种蔬菜作物,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种植。但是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病害相当严重,而且病害种类也多达40多种[1]。严重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和蔬菜的品质。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生产无公害产品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抗病品种。 直到目前为止,栽培番茄中仍缺乏一些抗病基因,如番茄的CMV (黄瓜花叶病毒)、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等抗病基因在栽培种中都无法找到。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转入番茄栽培种中,突破远源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开辟了番茄抗病育种的新途径[2]。近十几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在番茄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番茄抗病毒基因工程 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番 茄的大量减产。危害番茄的病毒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黄瓜卷叶病毒(TYLCV)、苜蓿花叶病毒(AIMV)和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Powell等[3]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T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和番茄,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目前在番茄上主要采用外壳蛋白基因、卫星 RNA基因、反义RNA基因等方法获得抗病毒的工 程番茄。Nelson等将TMV的CP基因转化番茄品 种VF36的叶片,获得的转基因番茄中CP含量占叶片可提取蛋白量的0.05%,大田接种TMV后系统感染的植株不到5%,而对照达99%。Sander将 TNVCP基因和T0MVCP基因分别导入番茄VF36, 发现转TMVCP基因工程番茄高抗TMV,但对 T0MV没有抗性或抗性水平很低,而转T0MVCP基 因工程的番茄对T0MV不表现症状,对照则97.5%发病,同时工程植株对TMV也有较高的抗性[4]。杨荣昌等[5]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MVCP基因的植株,转基因番茄R1-R4代苗期人工接种CMV鉴定,表现出对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徐香玲等[6]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双抗CMV、TMV基因的番茄植株,该植株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植株。Kim等1994年通过农杆菌介导转移番茄斑萎病毒(YSMV)核苷衣壳N蛋白基因技术,获得了对该病毒抗性水平达中到高抗的转基因番茄植株。Nilgun等1987年将苜蓿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AMV-CP)基因导入番茄,转基因植株接种AMV后发病 推迟,病情减轻,并对TMV也有一定抗性[7]。 卫星RNA是依赖于病毒才能复制的一类低分子量的RNA,它能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使症状减轻[8]。有人利用CMV卫星RNA-1的cDNA单体基因转化番茄,接种试验发现转基因番茄的症状减轻,田间试验也表现了对CMV的抗性[9]。 此外,栝楼的TCS基因可编码一种具有广谱抗植物病毒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RIP),利用基因工程将TCS基因导入番茄,获得了具有广谱抗番茄病毒活性的转基因番茄,人工接种TMV,CMV,TBRV (番茄黑环病毒)发现,转化植株的叶第37卷第1期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7(1):102 ̄1042006年2月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 February2006 文章编号 1005-9369 (2006)01-0102-03

转基因番茄研究进展

转基因番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已经获得延熟、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番茄,并主要介绍转基因技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此外简单介绍了转基因番茄的优势及其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番茄进展 番茄(Lycopersicon eseulentem.Mil)是茄科( Solanaceae) 番茄属 ( Lycopersicon) 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需求量大,种植广泛,同时对其的遗传理论研究较为深入,番茄已经成为蔬菜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且在199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例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延熟番Flavr-SavrTM,其由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成功并获准进入市场。其后几年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抗逆和高品质的优良番茄品种。番茄的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此外,黄永芬等[1]利用花粉管导入法进行番茄的基因转化,将整合了抗冻蛋白基因的Ti 质粒直接注入番茄子房或花粉管中进行转化获得了抗冻番茄。 1.转基因番茄研究进展 1.1 延熟转基因番茄 目前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延熟番茄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细胞壁的降解,二是抑制乙烯的合成,在防止其腐烂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1 抑制番茄细胞壁降解的研究 细胞壁水解酶对果实的成熟有促进作用,通过抑制阻止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可抑制果实细胞壁的降解,延缓成熟与衰老。 主要包括两类酶,一类是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可将细胞壁中的多聚半乳糖苷降解为低聚半乳糖苷,在果实成熟过程中,PG的mRNA水平可提高100倍。叶志彪等[2]将PG基因的Hindfi 片段反向克隆在植物转化载体Bin19的花椰菜病毒( CaMV) 的35S启动子和3' 端非翻译区( nos) 终止子之间,经农杆菌与番茄无菌苗子叶外植体共培养,获得转化植株,这种转反义PG基因的番茄果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总1页)

精细管理越夏番茄品质好 (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整枝抹杈减少养分消耗 目前番茄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入夏后,番茄长势快,很容易出现徒长,所以整枝打杈的工作较多,及时整枝打杈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果实,而且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利于果实的转色。 张普国的做法是,果实上部的叶片不要摘,即使是老叶,也尽量不要摘掉,这些叶片可以充当果实的“遮阳伞”,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为避免降低植株光合产物的形成,造成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果实下部的叶片不要全部去除,他通常会适当预留两三片片功能叶,以保证植株的光合作用,促进番茄果实的膨果和转色。 “菜农需要注意的是,给番茄整枝打杈要选择在连续的晴天进行,操作后应紧跟喷施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药剂,促进伤口的愈合,避免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张普国说到。 遮阳降温把握好“度” 夏季高温强光天气多,若不及时进行遮阳,阳光直射后果实很容易出现日灼果,导致商品性大大降低。 番茄在结果盛期,合理的遮阳可降低棚内温度,利于花芽分化,减少日灼的出现,可以说遮阳是越夏茬蔬菜获得高产不可忽视的环节。张普国采取的遮阳方式是覆盖遮阳网,他认为覆盖遮阳网比喷洒降温剂或泥浆要灵活,因为遮阳网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收、放,遇到阴天可全部拉起,以增加散射光进入大棚。 除了遮阳降温,合理放风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温天气越来越多,顶部放风口和两侧的腰风都要开到最大,晚上也不关闭,除非遇到雨天,会将顶部风口关闭,防止雨水进入棚内,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张普国补充到。

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2010(14):1-7 CHINA VEGETABLES 番茄品质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李晓蕾李景富康立功张贺许向阳 *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番茄品质育种主要集中在外形美观、大小适中、着色均匀、高VC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高糖度、高糖酸比、高番茄红素含量及耐贮运相关品质性状等方面。本文综述了番茄品质相关评价、遗传分析和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番茄品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番茄;品质;育种;综述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46(2010)14-0001-07 Research Progress in Tomato Quality Genetics and Breeding LI Xiao-lei, LI Jing-fu, KANG Li-gong, ZHANG He, XU Xiang-yang* (Horticulture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of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quality breeding were focused on good looking appearance, moderate size, even coloring, rich VC content, high soluble solid content, high sugar content, high ratio of sugar and acid, high content of lycopene and be able to tolerant to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ve review, genetic analysis and breeding progress about tomato quality;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mato quality breeding and future breeding objectives and technological line.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蔬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番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番茄营养成分含量、提升番茄品质,如何应用常规技术、分子聚合育种或转基因技术获得高品质优良番茄品种已成为番茄品质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番茄品质相关评价、遗传分析和育种的研究进展。 Key words:Tomato; Quality; Breeding; Review 1 番茄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1.1 外观品质 1.1.1 番茄果实颜色番茄果实颜色主要由果皮颜色和果肉颜色决定,果皮颜色分为黄色和透明,黄色果皮基因为Y、透明果皮基因为y,二者为等位基因,Y对y显性。果肉颜色分为红色、收稿日期:2010-01-25;接受日期:2010-03-28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Nycytx-35-gw08),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0Z1B9,2006AA100108,2006AA10A116),

番茄的功效与作用

番茄的功效与作用 番茄的功效和作用 有保护肝脏、营养心肌、降低血压的作用,它含糖量适度(为葡萄糖和果糖),维生素p,有类似阿斯匹林的作用,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护血管,能防治高血压。常食番茄对冠心病和肝脏病人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含有一种叫氯化铜的物质,对肝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帮助消化的功效。苹果酸和柠檬酸可帮助胃液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吃了油腻食物,吃点番茄不但助消化,且可防消化不良。番茄亦有利尿作用,吃番茄对肾病有益。热天还可以将番茄片熬汤当茶喝,有清热防暑作用。所含纤维质能使粪便中水份增多,还能转换成容易软便的物质,达到通便作用。 保护皮肤健康,含维生素pp,维持胃液的正常分泌,促进红血球的形成,维生素c的含量高,可保持皮肤的弹性。将番茄切碎加少许蜂蜜外用可以滋润肌肤,治疗癞皮病。 防止小儿佝偻病、夜盲症、眼干燥症。富含维生素a,能促进骨骼钙化,对牙齿组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牙根炎、牙病、流鼻血和患出血性疾病的病人多吃番茄,有助于治疗。 番茄的食用价值 番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制

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 番茄的食用部位为多汁的浆果。它的品种极多,按果的形状可分为圆形的、扁圆形的、长圆形的、尖圆形的;按果皮的颜色分,有大红的、粉红的、橙红的和黄色的。 红色番茄,果色火红,一般呈微扁圆球形,脐小,肉厚,味道沙甜,汁多爽口,风味佳,生食、熟食可,还可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粉红番茄,果粉红色,近圆球形,脐小,果面光滑,味酸甜适度,品质较佳,黄色番茄,果桔黄色果大,圆球形,果肉厚,肉质又面又沙、生食味淡,宜熟食。 番茄的品质要求:一般以果形周正,无裂口、无虫咬,成熟适度,酸甜适口,肉肥厚,心室小者。宜选择成熟适度的番茄,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价值高。 据营养学家研究测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鲜番茄,即可满足人体对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含的苹果酸、柠檬酸和糖类,有助消化的功能。番茄含有丰富的营养,又有多种功用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番茄内的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还有增加胃液酸度,帮助消化,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番茄中含有果酸,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对高血脂症很有益处。番茄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胡萝卜素和钙、磷、钾、镁、铁、锌、铜和碘等多种元素,还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纤维素。 番茄的注意事项 一、不宜生吃,尤其是脾胃虚寒及月经期间的妇女。如果只把番茄当成水果吃补充维生素c,或盛夏清暑热,则以生吃为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