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鹳雀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鹳雀楼有关的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4.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

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

两点。“层”是“尸”加“云”。2.认识了生字,

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

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

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

(完整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Qual ity Course published by PEP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先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 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以下是小泰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 迎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啊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可调皮了,你们看它来了,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呢!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找到了新朋友了吗? 师:你能来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我们认识了小松鼠,如此可爱的一个小生灵在作者笔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打开课本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手画下自己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读了几遍?告诉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拦路虎”? 生举手 师:同学们,字词拦路虎并不可怕,不是有句话说“集体的力量大”吗?下面咱们同学就以小组为单位,依靠集体的力量,扫清这些字词障碍,如果小组仍旧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提到班级上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 生小组活动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2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 四、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登鹳雀楼 教案 1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 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鹤雀是一种鸟儿,样 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 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 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这首诗的作者 齐读课题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借 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 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 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指名回答(太阳、青 山、黄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 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 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 "的意思?(依)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滔滔 的黄河,奔腾咆哮着 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 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学生练读一、二两 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新牌坊小学吴君 课前活动:背古诗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一座楼(课件出示),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认识课题《登鹳雀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呢?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为什么题目是《登鹳雀楼》而不是《鹳雀楼》呢? 生:鹳雀是什么东西呢? 生:鹳雀楼在哪里呢? 师:出示课件:观察鹳雀的“鹳”字部首引出鹳雀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鸟。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这座楼阁上面,所以人们就叫它鹳雀楼。 师: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著名的文化鼓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只是是我国四大文化古楼之一,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学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生自读一读。 生: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层”的读音要注意平舌音和后鼻音。 生:“尽”的音节是不能读成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四个生字。(穷、尽、入、层)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尽和层”的部首一样,都是“尸”字部。 生:“穷”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能放太高,也不能压太低。生:“尽”和层字的部首是“尸”字部,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入”字书写时要注意和“人”的区别。“人”的捺画在下,“入”的捺画在上。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课件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描描写写上认真写好这四个字。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2020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参考 2.《诗两首》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浮藻(z 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重要字形: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重要词义: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 一、《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二、《再别康桥》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doc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1: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2021年八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新课标 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登鹳雀楼教案

17、登鹳雀楼(共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导课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二、呈现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古诗,体会诗人 描绘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前预习) 1、读古诗(在文中圈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写、记8个生字。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读古诗。 (2) 抽查生字的读背情况。 五、体会诗意,教师讲解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黄河入海流。 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诗人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开阔意境)3、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 穷:尽,完 4、更上一层楼。 更:再,又 顺便讲解“更”是多音字 六、目标检测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白日”指的是() A、白天的太阳 B、傍晚的太阳 (2)“穷”的意思是() A、尽 B、穷苦 (3)“千里目”的意思是() A、看得远 B、千里眼 七、课堂小结 背古诗 八、作业 书写8个生字的笔顺,然后再注上拼音书写一行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爱国诗两首语文教案

爱国诗两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随着诗中

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__ _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等,成名作为>.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_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_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