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执教者:武汉市育才小学姜瑞欣

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渗透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排队、趣味导入:

1、趣味排队、导入新知:

(1)师:你们小的时候都学过排队。那么,你们看,假设我们的陈同学就在一列队伍中。从前数他排第5个,从后数他还排第5个。这一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2)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到底是9人,还是10人呢?(画图、列算式……)(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练习。

(4)学生汇报:

预设:

①画图:○○○○●○○○○

②列式:5+5-1=9(人)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排队是我们儿时的故事,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用儿时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出示部分课题:数学广角)

二、主体探究、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1)师:我知道,咱们9班的同学很喜欢学习,有5人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的学习,有7人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的学习。表格里一下写出这么多同学的名字,很麻烦。我想学习这位刚刚这位同学的,用符号数来代替你们的名字可以吗?

(4)设疑:一年级的我们都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长大了,问题也就变得复杂了。想一想,同学们在报名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新情况吗?(有的同学既报名参加了语文组,又报名参加了数学组。)

(5)师:你们看,这里面有两位同学4号和5号他们参加了语文组,还参加了数学组。

2、分组找号、画圈表示:

(1)学生上台演示,将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同学号码找出来,分别贴在两个组的下面。

(2)预设:学生出现争抢4号和5号。

问:为什么两个人都去争4号和5号呀?那把他们贴在哪儿合适?(放中间) 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语文组有5人?那数学子有9人怎么办呢?(学生画圈)

(3)问:红色的圈表示什么?黄色的圈表示什么?交叉的圈表示什么?

(4)揭题:像这样中间出现重复的问题,在数学中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3、列式计算、体验多样: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列出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汇报:

预设:

①5+9-2=12(人)

②5-2+9=12(人)

③9-2+5=12(人)

④3+2+7=12(人)

(3)小结:同学们列出了4个算式,一个是5加9减2,把重复的减去,那2、3这两个算式,再看看,感觉像吗?(这两个算式的思路差不多。)那第4个算式将参加的同学分成了3类。这么多种算法,你觉得哪一种是比较容易理解,就用哪种算法!

4、演示画圈、深化认识:

(1)师:现在语文组和数学组是几个人重复?还有可能出现几个人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重复、6人重复、7人重复……)

(2)出示图片:

数学组:

(3)通过学生演示图片,使学生明确:最多只有

5人重复。

(4)画圈:

①一个大圈表示9,一个小圈表示5,没有重复。

②大圈和小圈有一部分重叠在一起。

③大圈把小圈完全包围。

三、应用生活、形成技能:

1、介绍韦恩图历史:

(1)师:今天,在研究重叠问题时,是什么让你们一眼看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圆圈)

(2)师:今天,谁最先画的?你们知道比你们早画圈圈的人是谁吗?

(3)播放课件。

2、动物本领知多少?第110页第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介绍各个动物的名称和本领。

(3)介绍“韦恩图”表示的意思。

(4)学生齐练,集体交流。

3、商店进货:第110页第2题: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4、拓展生活:

(1)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师:你们说的这么多得事,我能用一个符号字母表示。(用A、B)A和B 在哪儿找啊?课后,同学们就带着数学眼睛到生活里去找重叠问题中的A和B 吧!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教学反思:

学导的课堂智慧的启迪

今年4月,我有幸前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整整四天,我徘徊在魅力无限的学导课堂里,不但欣赏着名师的教学风采,更是在接受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洗礼,品味着教育前沿的课堂文化大餐。回校后,我选择依照吴正宪老师的《重叠》这节课设计思路,给全校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亲身体验了一把名师的学导课堂。亲自演绎了充满智慧、朴实无痕的“导”,收获了学生们绽放智慧、激情碰撞的“学”。

一、精心导入、吸引学生:

开课通过学生已有的排队知识入手,“陈同学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简简单单的一个教学情境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画图、有的列式计算……这个导入是后面学习重叠问题的很好切入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贴合,简约而有效。

二、精心设问、促动学生:

在“韦恩图”的创生过程中,基于“语文组5人,数学组9人”的数学信息,让两位学生上台贴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号,结果出现了两名学生争抢“4、5”号的场面,激起学生对重叠问题实质的初步理解,使他们感受到4、5号同学既属于语文组、又属于数学组。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那把他们贴在哪儿合适?”、“有没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语文组有5人、数学组有9人?”引导学生想到用“画圈”的方法表示两个组的人数,自热地引入了“集合”思想。对4号、5号由“你争我夺”、到“中和共享”、再到“圈地为营”的渐进过程,“重叠”的要义被适时凸显。整个过程是自然的、灵动的,教师的设计润物无声,学生的学习悄然无痕。

三、精心设计、动中深化:

探究了例题后,接着提出“还可能有几人重复?”,当学生顺次说出有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这时我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让“说6”、“说7”的两名学生上台来用两张椭圆形的卡片,慢慢演示重叠的部分。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近距离观察中体验到重复6、7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最多只有5人重复。随后再依次画出“小圈是小圈、大圈是大圈”,“有一部分重叠”,“小圈被大圈完全包围了”的直观图,并集、交集、母集这三种集合的思想悄悄的在学生的思维中扎下了根,使学生了解到“重叠问题”里的不同情况,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四、精心评价、促进发展:

上课中,我不时的、自然的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的多维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如:“这个问题就问得很深刻!”,“这位同学的想法挺有创意的!”,“多么好的想法呀,你真会动脑筋!”、“我们同学也很聪明,一起创造了韦恩图!”……这些多维评价除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

这节课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下课铃声响了,而我还沉浸在和学生一起智力冲浪的享受之中,还留念着刚刚美好的课堂生活。这节课带给我

的收获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智得到了怎样的锻炼。这节汇报课,让我感受到了学导课堂带给学生的自信与探究、成功与感动,更感受到了学导课堂背后教师的诚真与睿智、大气与灵动。在“学”中,见学生们思维最真实的流露和碰撞;在“导”中,现老师最智慧的点拨和引领。教育就是点燃和唤醒,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唤醒心灵。课上完了,然而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 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

小学数学重叠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重叠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就怕谁呀?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

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四、课堂练习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

RCS921重合闸动作过程

RCS921重合闸动作过程 首先,明确一些重合闸的基本原理: 重合闸分为单重,三重和综重三种动作方式,可以通过控制字以及控制把手来实现选择,按照南网超高压线路的设置,一般均选择为单重。 单重:单相跳闸单相重合,多相故障跳闸不重合。 三重:无论单相还是三相均为三跳三合。 综重:单相故障单跳单合,多相故障三跳三合。 单重的情况下,单相跳闸重合,由于延时较短,因此不需要检测两侧的系统是否处于同期状态,即无需要“无压”“同期”判断。在单相故障下,只要延时到达,即进行重合。 三跳三合的情况下,线路两侧,即两个变电站的动作方式不同,一侧选择“无压”判据,一侧选择“同期”判据。无压判据侧先重合,对线路充电,同期判据侧后重合。如果不满足判据,则无法进行重合。 重合闸可以有两种启动方式,与失灵保护类似,有保护启动与跳位节点启动方式,后一种方式多应用于有非电气量保护对象中,线路保护一般均采用保护启动重合闸的方式。当本侧保护启动,同时有跳闸量开入时即启动重合闸。跳位节点方式为当跳位节点开入,同时线路无流时启动。 对应于线路故障由单相发展为多相的情况,如果先启动了单跳,又启动了三跳,则三相重合闸闭锁单相重合闸脉冲。同时,保护启动重合闸的逻辑中,如果跳闸信号未消失,也就是故障并未切除,并不启动重合闸,只有跳闸信号通过开关跳位节点切除后,才启动重合闸。 发变三跳和线路三跳均直接启动三相重合闸,闭锁单重。 对于220kV以上的变电站,一般来说均采用3/2接线,这种情况下,每条线路均存在着两个进线开关,边开关与中开关。在故障跳闸时两个开关同时跳开,而重合时就存在一个先合后合的过程。一般来说均是选择先合边开关,后合中开关。即在两个开关保护中都有一个压板“先合投入”,但只有一个开关的先合投入压板是投入的,此开关即为重合时先合的开关。 RCS921中采用的方式:当先合开关启动重合,则输出“闭锁先合”脉冲,接入到后合开关的“闭锁先合”逻辑中,使之进行较长的重合延时,即后重合。如果先合开关处于检修,则先合开关不发“闭锁先合”信号,后合开关经过短延时,即进行先合。 当出现故障,开关跳闸重合,如果先合的开关检测合于故障再次跳闸时,即会发出脉冲使后合开关不再重合,即“先重闭后重逻辑”。 在这些基本原理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来看逻辑图: 此处逻辑即为跳位接点启动单重和三重的情况。

重叠问题课堂实录

“重叠问题”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对3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因此,针对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以校春季运动会为主题,引出两个运动项目的报名人数及总共的人数情况,发现问题。 师:校春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了,第一组同学已将参加跳绳、跑步两项比赛项目的报名情况上交,今天我们来统计一下。 出示表格: 师:快速算算,第一组同学有多少人报名参加比赛? 生:8+7=15人。 生:不对,不对,他们组一共才有12人,你怎么算出15人了。

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准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水平;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不过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谁的身份比较特殊? 二、情景活动: (1)猜想:我们班中有5个人订《数学大王》,3个人订《英语大王》,共有几个人订这两种杂志?(生:8、7、6、5) (2)体验:上来试试 (3)用呼拉圈套一套,验证其中的一种猜想。 (4)“拯救”圈中的同学,增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只、都(既…又) (4)引出韦恩图,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三、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中的人物表格,引导观察重叠的学生名字(两样都参加的学生)。 (2)动手试试画集合图。 (3)反馈 (4)交流:演示韦恩图,得出重叠部分。 (5)引导说一说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①只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5人), ②只数学小组的同学(6人)

③两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3人) ④参加语文小组(8人) ⑤参加数学小组(9人) (6)探究: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语数课外小组? (7)探索各种计算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四、解决问题: (1)练习24第1题:侧重填图 (2)练习24第2题:侧重计算 (3)卫生委员的问题 (4)老师的问题:求重叠部分(机动)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重叠的现象,课外能够自己观察、搜集重叠的内容,编一些重叠问题的题目,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就怕谁呀?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

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四、课堂练习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 衡东城关三小刘丽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10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皮圈、20个磁片、11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两个板书圈 【教学过程】 一.游戏渗透,初步感知 课前谈话:刘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很聪明,特别是学数学善于观察,还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还有数学小天才呢!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聪明才智吗?好,请看智力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一)两块磁片放入两个圈,每个圈内必须有一块磁片。 指名置黑板演示。 师:简单吧,再来一个。 (课件出示游戏二)4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必须有2块磁片。 指名置黑板演示。

师:摆对了吗?看来难不住你们,再来个难一点的, (课件出示游戏三)3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必须有2块磁片。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大家觉的他摆的符合游戏要求吗? 生:符合。一共3片磁片,黄圈内有2块磁片,红圈内也有2块磁片。 师:他摆的好,你也说的很好!他是怎样实现3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都有2块磁片的?(想了什么办法?仔细观察两个圈是怎么摆的?) 生:交叉重叠放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太聪明了,老师想采访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摆? 生:这样摆的话,中间重叠部分里的磁片,既可以看作是黄圈里的,又可以看作是红圈里的。 师:说的棒极了!他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关联词“既……又……” 像这样的两个圈交叉重叠,重叠部分的数量既属于其中的一个圈,又属于另一个圈,在数每个圈内的数量时,重叠部分被数了两次,而实际只有一次的数量,这种现象,数学里叫重叠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教学设计)重叠问题复习进程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师生谈话: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时而排成人字形,时而排成一字形,仿佛在说:“再见人们,我要去温暖的南方了……”,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大雁南飞的情境,好不好?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多漂亮呀!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 1.找出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的回答: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 课件加强信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信息。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教师可以提出。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猜想。

教师试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6+3=9(只)。 (2)穿花衣服的大雁数了两次,应该再用9-1=8(只)。 教师引导:其实不仅我们班的同学有这样的疑问,你看,这两个小朋友也有同样的疑问,课件出示。 2.验证。 到底是8只大雁还是9只大雁?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验证一下吧,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醒。 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教师的提醒:请拿出大雁图片,试着摆一摆。如果遇到困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1)数的方法。 学生摆好之后数一数,这行大雁有8只。 (2)画的方法。 有的学生没有大雁图片,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大雁,画一画。 课件提示: 我们用 代替花大雁,用代替其他大雁,画一画。 课件演示摆的过程,通过数图形,得出这行大雁有8只。 (3)计算。 找不同意见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可能会出现:5+3,6+2,5+2+1,6+3-1。 ①5+3中的5表示花雁前面的5只,3表示包括花雁和后面的共3只。 ②6+2中,2表示花雁后面的2只,6表示包括花雁和前面的共6只。

重叠PCR

重叠延伸PCR技术成功的关键是重叠互补引物的设计。可以有三种方法来设计引物,具体如下图所示。 引物F及R为基因两端特异引物,其中Fm及Rm为中间引物。其中引物Fm及Rm中间共享一段序列(至少10bp完全匹配,否则后续实验很难成功),突变点可以设计在Fm或Rm,也可以两条引物上都有突变点。突变点最好是位于引物的5’端,尽量避免出现在3’端。 2. 分别用引物F和Rm及Fm和R进行配对进行PCR。注意该步一定要用pfu酶,不要用Taq酶,因为Taq酶容易在PCR产物末端加A,从而可能会使产物移码突变。 3. 分别回收第2步所得两条PCR产物(一定要用胶回收,准确回收两条目的条带)。 4. 将第3步所得两份PCR产物进行混合使其互为模板及引物,加入dNTP及Pfu或Taq 酶进行PCR。进行PCR约5-10轮即可。 5. 取第4步PCR产物做为模板,加入引物F及R进行PCR扩增出具有突变的全基因。建议可以优化退火温度,可以做个梯度PCR。 如果认为设计引物方面没有问题,那么再考虑其它条件。 关于重叠PCR: 转载地址1: size="3">

重叠PCR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他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有两个基因或者说一个启动子和一个基因,你要将他们连接到一起,我们首先想到的方法当然是借助于酶切的方法,但有时我们并不一定能构找到合适的酶切位点,或者说我们找到了酶切位点,但这种酶非常特殊或者又很贵,我们可能只用一次,这样购买酶就变成了一种浪费,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然有,那就是重组PCR 技术。举个例子可能更容易说明。比如两个基因,一个命名为A,一个命名为B。A的序列为5- atgcatgctagctagaacgctacgctgactaccccctgatc-3,B的序列为5- atgctagtagctagccccccccaggggataattttttaaaacg-3。首先我们要设计引物,假设引物的序列为: A1:5-ATGCATGCTAGCTAGAACGCT-3 A2:5-ggggggctagctactagcatgatcagggggtagtcagcgt-3 B1:5-acgctgactaccccctgatcatgctagtagctagcccccc-3 B2:5-cgttttaaaaaattatcccct-3 我们的目的是将基因A,B通过PCR的方法连接起来,我们可以仔细的观察上面的引物A2和B1,我们会发现这两条引物要比另外两条引物长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在设计引物的时候在A2的3端加入了20个B基因5端的序列,在B1的5端加入了20个A基因3端的序列。我们来看重叠PCR的步骤: (1)以A1,A2扩增A基因,B1,B2扩增B基因 (2)回收A,B基因 (3)以A,B为共同的模板,A1和B2为引物,扩增A+B,这样我们就利用重组PCR的方法将A+B拼接起来了。为什么会扩出A+B呢?因为我们在设计引物的时候使A,B有了20个互补的碱基,他们可以经过退火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扩增出A+B. 第三步目前很多人的做法都不同,有的人是先加入模板A,B,dNTP,Buffer,水,然后进行3-5个循环的扩增,然后在加入引物A1和B2以及TAQ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得到特异的扩增,缺点是麻烦。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引物,双模板,酶,dntp等所有的反应成分均一起加入PCR管,进行反应,好处是节省时间,不太麻烦。 目前重叠PCR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说在基因的定点突变,虽然说现在有很多的突变试剂盒,应用起来也很简单,但那是需要银子的;人工合成基因,其实人工合成基因最基本的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利用重叠PCR的方法;启动子与目的基因的串连;两个不同表达盒的连接,大家都知道我们在使用DNA 调取或者说扩增基因的时候,往往需要将几个表达盒串连起来观察他们的表达效果,但由于绝大多数的DNA中都含有内含子,也就是说几个外显子并不是串连在一起的,而要想达到我们的目的,只要应用重叠PCR技术就可以轻松完成。 overlap 能成功,要点是overlap的部分能保证有效的退火(形象地说,能牢固地“粘”在一块)。所以overlap的部分要有一定长度(一般有25bp的重叠区应该够长),并且注意这部分的GC含量,以便使这部分(重叠的25bp)

3.11 简单的重叠数计算

11. 简单的重叠数计算 学习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 言表述。 2.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 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叠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展示ppt,脑筋急转弯游戏,猜对有奖。有2个爸爸,2个儿子在家看电视, 可是家里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列式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内容——简单的重叠数计算(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 展示例1 例1:两根同样长度的木条,像下图那样钉在一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两根木条各长100厘米,中间钉在一起的部分是10厘米,那么整根 钉在一起的木条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两根木条各自一端对接在一起有多长? 生:100+100=200(厘米)。 师:两根如图钉在一起,跟刚才的两端对接在一起有什么不同? 生:变短了,中间有重叠的部分。 师:也就是说中间的重叠部分重复计算了一次,那钉在一起的木条长度是多少厘

米呢?(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生:用总长度减去重叠的10厘米,200-10=190(厘米)。 小结:总体=各部分之和-重复的部分。 (2)如果钉起来的这根木条长165厘米,钉在一起的地方长15厘米,那么每根木条的长度又是多少厘米? 师:根据题意,钉起来的两根木条长度相同吗? 生:相同 师追问:那这两根木条长度之和是多少呢? 生:165+15=180(厘米)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钉在一起的部分就是重叠部分,两根之和比钉起来后的这根木条多了重叠部分。 师:理解非常透彻!那每根木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呢? 生:180÷2=90(厘米) 小结:各部分之和=总体+重复的部分。 (3)如果两根木条各长80厘米,钉成一根155厘米长的木条,钉在一起的地方长度是多少? 点生读题 师:两块木板长度相同吗?长多少? 生:一样长,都是80厘米。 师:两个木板如果只是靠在一起应该有多长?(用道具或者画图演示) 生:80+80=160(厘米)。 师:可是为什么按题目中这样钉只有155厘米,短了呢? 生:因为中间有钉在一起的部分。 师:没错,就是因为中间钉一起了,那么如何计算这部分的长度呢?(演示左边木板包含不重叠和重叠两个部分,右边木板也包含这两个部分,当两个木板加起来是总长度吗?引导学生理解两根木板长度相加,重叠部分多算了一次) 生:应该用160减去重叠部分得到总长度。 师:总长度是多少?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在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展板、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小记者小交警 李明王强李明王强 赵刚张小帅赵刚张小帅 方伟王东方于平丽丁帅 周晓丽赵云徐大文刘乐乐 孙亮陈红毛小宁 合计:10人合计:9人 谈话: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追问:怎样计算? 出现两种算式:10+9=19(人)10+9-4=15(人) 谈话: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呢?让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两种不同算式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到底应该怎样解决?请设计一张图,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要求: (1)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评价。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 教材的作用和意义: 例1是用集合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而本节课对集合思想的运用是以往认识的一个概括与提升,是两个集合圈有部分重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思想,还能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含义,为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分类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呼啦圈、用来写名字的小纸条(每人两张)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虽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打算通过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感受抽象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无形中渗透建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此外,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在说中学……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激趣导入

2《重叠问题》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课这样上——以《重叠问题》为例 数学文化是数学史、数学与文化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数学文化的最主要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 《重叠问题》是第二学段“智慧广场”的教学内容。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文化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就针对《重叠问题》一课谈谈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一、渗透数学史知识。 数学是一门层层递进发展的学科。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因此数学史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史主要包括数学家生平故事、数学史事件、数学名著、数学名题、数学发展的历史等等。《重叠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画直观图——韦恩图就是由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发明的。通过对韦恩图来历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的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积极探索的研究精神。 二、渗透数学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体现反思性。二、体现探究性。三、体现独立思考。 《重叠问题》教学片断: 师:这次你发现问题了吗? 生1:有两个人两个课程都报了。 生2:有两个人的名字重复了。 师:这样贴还是不能很好的发现,谁能帮我们来整理一下,一眼就能发现这两位同学。 小组内商量一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小组有想法啦,谁上来试一试。 教师找一个学生上台把足球组的李强,张娜的姓名贴,移到了中间。学生解释到这

重叠问题

课题: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重点: 1. 明白集合图中各部分意义. 2. 让学生明白数据与意义的对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2条20厘米的彩带,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 2、请观察,老师这样拼,现在这条拼好的彩带还是一共20厘米长吗,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短呢? 师:重合在一起还可以说成是重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数学广角学习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3、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就用到了重叠,请看。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其实重叠在我们身边就有,请看学校通知。谁能说说每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并不是每班都有8人,里面就存在着重叠情况。究竟有多少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请看302班参加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把这些学生分为几类?为什么?欢欢、明明究竟属于哪一类?到底怎么分,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一。指名读。 同学们摆得很好,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摆一摆,看谁最快摆出你要摆的哪类学生名单。欢欢、明明到底摆哪?好,就放中间。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二,指名读。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以最快的速度圈一圈。请一名同学上来圈。这个同学圈得很对,这就是著名的韦恩图,下面同学是这样圈的吗,我们同学可真了不起,都和韦恩想一块去了。谁能说说这个图里,各部分表示什么?如果让你选择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三。我们只用了简单的2个圈,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韦恩的发明简不简单,原来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解决302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1+2+3=63-2+5=6 3+5—2=65-2+3=6 现在明白为什么不是8人了吧,如果求一共有多少人,遇到有重叠怎么办,把重叠的人加两次吗?下面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重叠问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请看基本应用。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观察什么?同学们真棒,思考越来越全面了。 这个题目可以列出多种算法,其中一种是5+6-3=8 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还这么精神,真棒!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通知的问

《重叠问题》 教学实录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于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究的过程,初步体会韦恩图的优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姓名贴。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校特色课程图片。 师: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看都有什么? 生一边看着课件一边说:机器人、合唱、足球、面塑、篮球。 师:老师在上课前对一年级十六班学生学习机器人班和足球班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请看大屏幕。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学机器人的有9人,学足球的有6人。(教师及时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报机器人的比报足球的多多少人?(教师评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2:报足球的比报机器人的少多少人?(教师评价这个学生真会转换) 生3:报机器人的和报足球的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评价非常好,请学生坐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报机器人和足球的一共多少人?”的问题。 师:你能列算式解答吗? 生:9+6=15(人)教师板书。 师:真的是这样吗?

重叠问题教案

重叠问题教案 李晓玲 【教学目标】 1、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 【教学过程】 解决目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期参加过社会实践吗? 生:交流 师:出示照片及名单 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解决目标二 二、探索发现 小活动:左边的同学找参加小记者的10人,右边同学找参加小交警的9人,从盒子里找出姓名卡片,看哪位同学找得快,找得准! 找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其他同学同桌讨论。 统计找全的同学。没找全的同学查找原因。(预计能说出重复的问题)找出重复名单,寻找正确位置,同时全出小记者的10人和小交警的

9人。 学生提问:只在红色圈内的表示什么?只在蓝色圈内的表示什么?中间的表示什么? 引出原始问题:参加小记者和小交警的一共有多少人?重新列式(预计2种方法) 找不同方法的同学解释其含义。 取下“于丽萍”换上“方伟”重新列式。 小记者10人,小交警9人不变,变的是重复的人数由4到5,还可以重复几人?(预计学生说出6.7.8.9)逐一列式,找规律。 小结:回顾课堂所学知识。 三、拓展延伸 出示韦恩图,讲约翰.韦恩(John Venn)的故事。 解决目标三 目标达成度检测题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2.

3.下面两只盒中可能有几种奖品? 四、课外延伸 2个爸爸,2个妈妈,2个女儿,为什么只有5口人? 【教学反思】 “重叠”概念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完整形成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形成概念。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产生矛盾,引起冲突,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讨论、探索、分析。在活动中,学生们 有4种奖品 奖品盒1 有3种奖品 奖品盒2

压强计算 (切割与叠加)复习过程

压强计算(切割与 叠加)

压强练习 类型4:切割问题 例:如图所示,将一块砖侧放在水平面上,若沿对角线去掉一半 后,余下的半块砖的密度,对地面的压力、压强与原来整块砖比 较有 A.密度不变,压力减半,压强减半 B.密度减半,压力减半,压强减半C.密度减半,压力减半,压强不变 D.密度不变,压力不变,压强减半练习4 1.如图3金属块在水平桌面上,若从高度一半处将它沿水平方 向切开,并将上半部分拿去,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压 强与原来相比 A 压力减半,压强减半 B 压力减半,压强不变 C 压力不变,压强减半 D 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2.如图2所示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沿竖直方向(见图中虚 线)截去一半,则剩下的半块砖与原来整块砖相比 A.对地面的压强不变 B.对地面的压力不变 C.砖的密度减小一半 D.砖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不 变 3.一均匀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如果将这个 木块切成完全相同的8个小正方体,取其中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这个小木块对地面的压强是 A.p B.1 2p C. 1 4 p D.2p 4.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竖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把乙、丙中的 阴影部分切除后,甲、乙、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正确的是() A.P甲=P乙=P丙 B.P甲

重叠基因

重叠基因(overlappinggene):是一种转录单位,一个基因可决定多种mRNA和蛋白质。它们可以有2个启动子,2个终止子,几个外显子。转录时,可能使用2个启动子中的1个或2个,也可能使用2个终止子中的1个或2个,或用不同的剪切方式对转录的初级产物进行加工,产生多种mRNA中的一种。如Bcl-X 基因 答案要点: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板的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转录的延伸和终止。要求叙述各过程设计到的因子 1.曾经认为DNA的复制是全保留复制,每个双螺旋分子都作为新的子代双螺旋分子的模板。如果真是这样,在Meselson和Stahl的实验中他们将得到什么结果? 答:Meselson-Stahl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证实了两个假说:(1)复制需要两条DNA的分离(解链/变性) (2)通过以亲本链作为模板,新合成的DNA 链存在于两个复制体中。 DNA聚合酶催化的反应的特点: 1.以四种dNTP作为底物 2.反应需要接受模板的指导 3.反应需要引物3 ' -OH的存在 4.DNA链的生长方向为5 '→ 3 ' 5.产物DNA的性质与模板相同 6. 9.简述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环节?pp247 1、转录水平上的调控(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2、转录后水平上的调控(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3、①mRNA加工成熟水平上的调控②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细胞通过两条途径控制各种蛋白质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 ------ 转录水平调控:细胞控制从其DNA模板上转录其特异的mRNA的速度,这是一条经济的途径,可减少从mRNA合成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消耗,这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控制称为转录水平的调控,是主要的、经济的途径。 ------ 翻译水平调控:在mRNA合成后,控制从mRNA翻译成多肽链的速度,包括一些与翻译有关的酶及其复合体分子(如核糖体)缔合的装配速度。这种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的控制称为翻译水平的调控。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 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在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展板、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小记者小交警 李明王强李明王强 赵刚张小帅赵刚张小帅 方伟王东方于平丽丁帅 周晓丽赵云徐大文刘乐乐 孙亮陈红毛小宁 合计:10人合计:9人 谈话: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追问:怎样计算? 出现两种算式:10+9=19(人)10+9-4=15(人) 谈话: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呢?让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两种不同算式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到底应该怎样解决?请设计一张图,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要求: (1)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