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要: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高职院校采取怎样的办法进行应对,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文文化与技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儒家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冲突与重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院系特色文化;多元文化冲突;融合对策

当代高等教育,正处于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以及精品程、示范实训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热潮中,各院校之间、各院系及科目之间,不仅在教学资源、办学条、硬设施、学科水平、科研实力上进行了激烈竞争,也在文化软势力上进行了博杀。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多元文化的主要冲突和融和办法与应对对策,供同行们抛砖引玉。

一、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环学院)坚持以农林为特色、园林和畜牧兽医为亮色、护理药学为底色的办学

定位;坚持“正德强技、爱国荣校”校训,“勤俭勤奋、至朴至善”校风,“爱生爱教、求真求精”教风,“好学好问、吃亏吃苦”学风之一训三风;坚持“人才强校、专业兴校、质量立校、勤俭持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与此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协调发展”的治校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依法办学” 与“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就是“湘环文化”,即校本文化。

医药系以药学专业群为主,医药系特色文化,就是医药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和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教职员工共同持有的良好行为规范和为师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在学习生活、实训社交等成长成才过程中总结积累、传承发扬的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貌之集成,是以“药”为核心,整固药学文化的基石、辐射系部文化的魅力,是传承药学知识、培养药学人才、开发药学资源、通联药业四方、结交药界朋友,是以药正德、以药强技、以药授业、以药办刊,是医药系广大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社会化,客观、普遍存在的外来文化逐渐被人们接触和认识,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外来文化泛指外国文化、外地文化、外校文化,而与校本文化相冲突的外来文化主要为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征服改造”、对家庭关系的“个人本位”、对民族临邦的“征服天下”与我国我校倡导的“天人合一”、“家庭本位”、“怀德修远”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

主义理想信念,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传承,削弱了大学生对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的形成。有的学生学习不努力、表现不积极,评优评助却大显身手,找关系、套近乎,甚至吵着争着要,拜金主义作祟;有的学生有公寓不住租民房自由,欠学费不交抽名烟喝名酒,追求享乐;有的学生集体卫生想法躲避,不爱劳动连自己衣服都租洗,好逸恶劳。

应对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既不是一律排斥,也不是全盘接纳,而是要积极吸取其精华,自觉抵制其糟粕。实行文化开放与对话,坚持引进来、走岀去、渐进开放策略,趋利避害,以求得自己的发展;根据校情院况和时代特点,坚持校本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反省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校本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建立稳定、有序、协调、互动与共存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二、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

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积累和流传于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中华文化叫中国传统文化。我院在60年中专办学3年大专办学及近年专业硕士培养的教育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保留下来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被称之为湘环传统文化。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文化成果熠熠生辉。中华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重义轻利的处世哲学、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湘环传统文化之好学好问

的求知风尚、实干兴校的工作作风、重能培养的教育观念,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等,格调高雅、意境悠远,对完善大学生人格、加强大学生修养、培养大学生进取、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大学生能力、丰富大学生生活、实现大学生就业具有指导、借鉴、塑造和推动作用。

新潮文化范指现代文化、潮流文化和非正式组织文化。现代文化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现代实践中形成的活生生的文化,反映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存在实然性的现实合理,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多样性、功利性和快捷牲之特点。新潮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科学反对迷信、求真务实创新进取、讲求效率竞争提高。但现代文化之重个体轻群体的特点容易引导大学生强化个人利益取向、削弱集体价值意境,导致利己主义思潮泛滥; 追求经济利益的特点也带来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和思想素质的提高;重功利轻价值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出现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现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雷锋出国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普遍存在;宿舍里还时不时出现内盗;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品德甚至公共基础的选修,有的学生见到非专业教师连招呼都不打;电脑玩得娴熟却不会写毛笔字。潮流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也具有消极的一面,网络黑客、新闻炒作、信息诈骗、传销强卖、好殴喜斗, 有的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恋爱比换衣服还快。

传统文化是新潮文化的根基,新潮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延

续,又是未来文化生成的前提。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存在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冲突,院系文化建设,以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为大

学生所推崇和学习。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综合与创新相结合、“古为今用”与“以今为主、为今所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营造浓郁传统文化的校园好氛围,推进改革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进程。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双向沟通,改革考试考查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高校教授如云、博士成堆,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精英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辐射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也是大众文化较为流行的地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我们学校常常发生冲突与碰撞,也常常出现双方的交流和融合。

精英文化是一种以探求真、善、美的价值为基本职能的文

化,是学术创新、科研产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雅文化,是我们学院的精华部分。学院现有40几个教授,20 0多个副教授, 20几个博士,10几个省级学科带头人,有园林技术等2个国家精品程、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2个国家示范建设项目,油茶改良推广等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题。这些精华,构成了湘环学院的亮点。这些亮点,照亮了整个湘环,辐射了衡阳乃至湘南,对区域农林经济增长、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市民素质普遍提高,大众文化内涵提升,提供了知识支持、技术运用和观念指导。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冲突和融合被认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冲突即意味着其过程中可能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甚至是对当地文明的毁灭性破坏,但冲突亦是文明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当地的武力征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传播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当一种文明侵入,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融合则是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柔和的方式,文明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明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更为主动的过程,各种文明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含义,因此文明融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更倾向于以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明传播,文明发展 【正文】 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向来都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文明里面包含了文化,而文化又是文明的展现形式,因此,文明的冲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便成为了文明冲突过程中人类种群之间的一种载体。在人类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把历史推向了今天。如今,文明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为未来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人类社会也将在文明和文化的交融里达到统一。 【文明的冲突】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时代的更迭往往少不了战争与征服,而文明的冲突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也必不可避免,冲突带来的文明碰撞更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熠熠生辉。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他指出: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什么是文明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定义为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而界定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文明冲突固然存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文明冲突在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虽然这是一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战争,但这次战争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再者我们就提到亚历山大东征,这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跨文化差异,正确认识这些跨文化差异现象并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跨国公司成功经营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跨国公司常遇到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跨国公司对跨文化差异影响的措施,这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影响;应对措施 “跨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差别。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独特性、延续性、非物质性的特点,各个民族间的语言、传统、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造成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千姿百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不仅是跨文化差异的来源之一,而且,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风格差异以及员工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也是跨文化差异的重要来源。例如,从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来看,西方强调个性和创新,而东方更强调集体和稳健;从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差异来看,高科技企业更强调创新,工厂性企业更强调稳健。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表现为积极的创业文化,成熟阶段的企业表现为稳健的守业文化;从员工个体文化素质差异看,经营管理者是组织文化形成的中枢,其个人素质、偏好与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文化的个性,感召力越强则这种个性越强。 一、跨国公司面临的跨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千差万别。 1、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思想最基本的工具。人们进行交流时,需要借助某种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想法,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交流分为高关联度模式和低关联度模式。在高关联度模式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依赖于对语境的共同理解来进行交流。在低关联度模式中,大多数信息通过语言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属于高关联度模式,而美国属于低关联度模式。在日本公司给美国公司的商务函中,会先叙述很多与商务不直接相关的事情,如问候、关怀、祝愿、昔日的友谊等,在信件的最后才会提到要订200吨的货。美国人会觉得日本人太兜圈子,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因此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函时,常常先翻到末尾,直接看具体的商务诉求。同样,日本人也不习惯美国人开篇就谈订200吨的货,认为他们傲慢无礼、不够委婉,因此日本人在读美国人的信函时,也先翻到末尾,通过读问候、关心、祝愿等预热一会儿,再看开头的商务诉求。[1] 2、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思维活动方式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的环境及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如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偏好综合思维;欧美人习惯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偏好分析思维。 3、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重要性在广泛意义上的排列,价值观决定了我们认定什么是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宗教对世界各国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化以他人取向和集体主义为主,强调和谐与“天人合一”;讲求团队精神;重视亲情,通过情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基石。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取向为核心,突出个性,强调个人独立与个体价值的实现;通过契约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管理实践,包括组织中的评价、奖惩、人际关系等。比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国际商务合作中跨文化沟通冲突与对策

4 《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月(下旬刊)总第627期 国际经 贸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 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 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 Risks)的前提下,求同存异,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 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 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 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 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 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 工业技术经济, 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6,1988 [8]唐炎钊 陆 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 管理前沿, 2005[9]陈剑平 徐伟军:跨 文 化 沟 通 与 管 理 浅 析[J]. 经济论坛, 2005 国际商务合作中跨文化沟通冲突与对策 ■ 郑丽卓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克服跨文化的沟通障碍,是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沟通障碍对国际商务合作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不同文化沟通障碍的对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合作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同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自不同文化的沟通双方很容易发生沟通障碍。因此,如何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方式与技巧,克服跨文化的沟通障碍,成为国际商务合作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认同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来自不同地域、国家和文化背景,因其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使谈判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屡见不鲜。增加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并有效提高跨文化能力为解决跨文化冲突形成有力保障,并以此竭力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商务谈判;跨文化冲突;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国际商务发展历史久远,但真正意义的国际商务起源于二战之后,当时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试图建立一种所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由此,国际商务历经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最初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贸易显著增长,这一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对此起主要作用。随后欧洲、亚洲的世界贸易发展脚步紧随其上,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新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身份的碰撞,跨文化冲突势必产生。商务谈判这一国际商务核心环节,也饱受跨文化冲突的深刻影响,其中人际冲突或者低效交际是谈判双方所面临最严峻挑战。但遗憾的是,在跨

国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众多跨国公司的谈判人员对于跨文化情境因素知之甚少。在谈判人员跨文化能力低下的窘境下,国际商务谈判常缺乏相互理解,以导致谈判处于信任危机之中,而这种信任危机深刻影响着谈判问题的解决和合作行为。跨国公司之间交易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谈判,因此,理解和掌握成功的商务谈判中有效预防和缓解跨文化冲突的驱动力对于跨国公司来讲至关重要。 二、研究概述 跨文化商务谈判绝非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国外研究随国际商务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方兴未艾。国外研究主要围绕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风格差异,国际商务谈判中培养跨文化能力,以及解决跨文化冲突的途径等问题展开。国对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研究者包括傅曦琛、薇、王瑞雪、一蕊等。研究涵盖国际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言语交际策略的跨文化问题等方面,但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具体诱因以及有效应对跨文 化冲突的策略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冲突的类型 总体来说,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可归纳为3类:语言运用不当型冲突、跨文化语境认知不足型冲突、跨文化意识欠缺型冲突。其中,语言运用不当型冲突指由于某种语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浅谈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和应对措施

浅谈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和应对措施摘要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跨国经营,而跨国文化管理是跨国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顺利地在国际环境下贯彻公司的战略,实现公司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文化是否在跨国公司中很好的贯彻、传播。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在当今跨国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研究如何正确的认识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处于国际化进程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跨国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措施,最后针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具体现状,提出建议。 Abstract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u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characters in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Whether we can carry through the strategy and realize the goals of the business, to some extend, is decided by whether the culture can be deeply understand in the whole business. To overcome the culture shoc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nowadays. It becomes rather meaningful to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shock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especially for the business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analyze why the culture shock comes out, and in the meantime, propose several pieces of the measurements to settle the problems which are brought out by the culture shock, especially for the Chinese corporations under the very special circumstance. 关键词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文化管理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措施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科学,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近三十年。客观上说,自有企业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到了20世纪下半期,企业文化的作用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涌现了一大批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取胜的企业。到了70年代,鉴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功能,理论界开始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80年代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近十几年来,在跨国企业内部,由于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越发明显。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关注,希望合作伙伴尊重不同文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并已成为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首先,介绍一下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原因。一,不同国家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作者:秦学京, QIN Xue-jing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61 刊名: 经济与管理 英文刊名:ECONOM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5,19(5) 被引用次数:24次 参考文献(12条) 1.马尔科姆·沃纳;帕特·乔恩特跨文化管理 2004 2.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 2003 3.唐炎钊"CCIOT"模型: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新视角[期刊论文]-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4(12) 4.史天林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期刊论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02) 5.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6.陈春花管理沟通 2001 7.崔保华人力资源整合(精华读本) 2003 8.罗仲伟创新与企业文化 1999 9.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 2002 10.鲍升华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004(01) 1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1999 12.朱筠笙跨文化管理:碰撞中的协同 200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术茂.黄学利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7) 2.罗伟.Luo Wei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和跨文化管理策略[期刊论文]-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 3.张骏生.徐明全球竞争中的跨文化沟通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9) 4.孙慧阳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管理策略[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7(5) 5.王鹏祥浅谈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期刊论文]-长三角2008,5(11) 6.黄金子浅谈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28(4) 7.张慧玲.Zhang Huiling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期刊论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6) 8.孙燕一.李秋燕.李佳.彭静.肖倩.SUN Yan-yi.LI Qiu-yan.LI Jia.PENG Jing.XIAO Qian论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对策[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 9.周华庭企业跨国经营中文化冲突及其整合研究[学位论文]2007 10.赵伊川.姜绍平.ZHAO Yi-chuan.JIANG Shao-ping跨文化沟通中的主要障碍及改进途径[期刊论文]-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4条) 1.徐永超浅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下旬) 2011(3) 2.徐英奇.李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点建议[期刊论文]-中国经贸 2009(18) 3.刘超境内企业境外并购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期刊论文]-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4) 4.熊芙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研究[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7(8) 5.张树俊.王宾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6(11)

浅谈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问题及其对策

《商务谈判》 —理论、技巧、案例浅谈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问题及其对策 班级:11物流班 姓名: 学号: 老师:沈中奇老师 日期:2014年12月22日

一、跨文化商务谈判背景 (1)商务谈判的应用 谈判是人类交往行为中一种非常广泛和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的相互往来,小到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都离不开谈判。在诸多设计不同领域的谈判中,经济领域的谈判特别是商务谈判,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多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无法取代的组成部分。 (2)产生跨文化问题的原因 跨文化问题的产生不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本文着重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问题谈论,研究这方面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和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1、社会背景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中流砥柱,在世界格局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与世界其他各国建立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商务谈判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和环节,这些原因加速了跨文化问题的出现和形成。 2、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别会给商务谈判带来矛盾和冲突,也会给商务谈判带来竞争优势。 文化冲突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进程或结果。国际商务谈判从文化冲突层面看,就是谈判各方固守自己封闭的文化圈,引起谈判对立。不同种族、文化、国度的人争夺利益和权利,彼此间的威胁和防范心理大大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强势文化来说,文化和价值向外扩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争取自己文化的发展、生存空间。这就可能引发冲突。 文化互补,求同存异是商务谈判的另一种情况。通过优势互补、劣势互抵的原理调动双方可调动的各种因素,趋利避害,使双方都成为赢家。求同存异不仅要求谈判者有较高的素质,也要求谈判各方善于从大局出发,着眼于自身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谈判策略,通过妥协寻求协调利益冲突的解决办法,构建和增进共同利益。

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和应对措施

浅谈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和应对措施 摘要 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跨国经营,而跨国文化管理是跨国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顺利地在国际环境下贯彻公司的战略,实现公司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文化是否在跨国公司中很好的贯彻、传播。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在当今跨国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研究如何正确的认识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处于国际化进程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跨国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措施,最后针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具体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文化管理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措施 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科学,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近三十年。客观上说,自有企业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到了20世纪下半期,企业文化的作用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涌现了一大批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取胜的企业。到了70年代,鉴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功能,理论界开始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80年代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近十几年来,在跨国企业内部,由于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越发明显。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关注,希望合作伙伴尊重不同文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并已成为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介绍一下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原因。 一,不同国家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企业的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员工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冲突。荷兰著名跨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特德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权利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以及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管理者对于文化的认识的偏差。企业管理者在跨国企业文化差异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一些认识偏差。比如:缺少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忽视各国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中心观点等。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充分利用文化差异,有效地实施管理。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