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 分9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 1 《平均分》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2、“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分的过程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 2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

2020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平均分

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 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 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 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3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教学例题1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堂上训练,理解平均分 1、完成书本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第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书本练习二第2题。 四、学生谈收获。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全节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doc》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https://m./jiaoxuefansi/3506978.html 下载说明: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 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 联系客服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我知道了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二年级)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平均分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根底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的含义打下根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欢送阅读!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保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6篇)

• • • • • • • • • • • • • • • •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6篇)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

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 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篇2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

202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202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202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1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________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________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

人教二年级下册_ 平均分(1)教案与教学反思

2 表内除法(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学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应当合理组织练习。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 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知识结构】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 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合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合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实物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2】 成功之处: 1、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会怎么分?巡视学生的操作,发现有不同的分法。但大多数学生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总数多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2、注重学生叙述分的方法。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上台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分的过程,以及分的结果。学生做到了做数学、说数学,真正参与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 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例2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若干个小棒分成几份,每份的小棒个数相等,从而达到平均分的目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的含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份小棒的个数,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方法。 2.做“试一试”第1-3题。 在这几道题中,学生需要将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物品数量相等。这些题目涉及到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和思考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同时,通过研究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在XXX同探索数学的奥秘。

谈话:XXX夸大家聪明,变出了8个桃。他问小朋友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动手拿出8个圆片,尝试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交流: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分的。我们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们帮助XXX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想让小朋友放 松一下。我们来玩小棒游戏好不好?拿出你的12根小棒。

听好老师的要求: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请大家独立分,然后交流汇报:“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尝试其他的分法。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分成几份? 提问:你觉得这里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指出: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我们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比较上述四种分法,我们发现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认识平均分”,平均分是指每份分得同样多。把一些事物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就是平均分。 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篇1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

小学数学_《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 《平均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熊出没》吗?今天《熊出没》里又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故事呢?熊大、熊二、蹦蹦要去春游了,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把6个糖果分给3分,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们用小棒代替糖果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 (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反思 篇一: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卷中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 乘法就是自学乘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就是学生自学表内乘法的基础。学生对乘法意 义的认知及对乘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至后面的自学,所以这文言变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 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 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更多了充份的课堂教学机会,通过观察介绍“每份同样多”,带出“平均分”,再使学生充份参予平均分,分后各种实物,使学生创建起至“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构 成适当的表象,为学生重新认识乘法踢不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 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科学知识“再缔造”的过程中,充 分调动起至学生参予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育学生合作交流 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学和应用领域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 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 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 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 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 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 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 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 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指出本教学设计存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 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 解平均分的含义。 2、著重分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用适宜自己自学的方式方法回去自学,就是课程改革 的新理念特别强调的。例如“把15两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值让给3个小朋友,你可以怎么分后?”学生存有很多种分后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全然展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总 1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的“做一做”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 反思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 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含试卷)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三: 谈话:老师这儿有6个小熊卡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等老师分好了,再睁开眼睛,看看谁能钻到老师的心里去,猜到老师是怎样分的? 出示: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也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个。 师: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都是平均分)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个;每2个小熊卡片一份,分成了3份,一共有()个。 小结:看图不仅可以看出是怎样分的,还可以根据分法求出总数。 【课后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

平均分教学反思合集十四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合集十四篇 篇1: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除法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对比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创设“把6颗糖分成3份”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 呈现3种不同分法,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 么特点?让学生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起名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 提供“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 具动手操作,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1个1个地分;先2 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3个3个地分。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 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对不同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在“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的练习中,展示过学生的不同分法后, 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3.重视对学生适时评价。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上不断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分完后,记得给老师发信号,比一比,谁发出的信号 最强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能说得更棒!”课堂上孩子们遵守纪律,踊跃发言,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4.由于动手操作活动多,出现学生忙于整理学具,没有认真倾听的现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为学生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篇2:《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快看春天来了,同学们去春游,他们在分什么?接着我说:“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 们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来了,“愿意”。小朋友有些按耐不住了,于是我请小组 长把每组准备好的小袋子拿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每位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摆着,并仔细地分着。接着交流:你是怎分的? 我之因此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利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