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电梯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电梯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电梯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

模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电梯系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摘要

在高层商务楼里,电梯承担着将人和货物运送到各个楼层的任务。在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因而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目前的高层商务楼等大多数高层建筑中,一般都使用单井道单轿厢或者单井道双轿厢两种模式的电梯,本文就结合这两种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将问题分为两种情况考虑,重点讨论了将电梯运行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建立了相关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参数。

本文将电梯系统的优化分为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两种时期进行讨论。高峰期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发现可以设置电梯区间以尽可能减少目标层较高的乘客占用目标层较低的乘客的电梯资源,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将其简化为排队问题来考虑,并据此建立了排队模型,通过实地统计数据以及C语言的编程,能够较好地解出模型,得到在高峰期时将一部分电梯区间的顶层设为第14层左右的优化方案。非高峰期时通过对这一时期特点的分析,以每台电梯在无乘梯需求时自动停留的楼层为着眼点,采用枚举的方法编程求解,得到在非高峰期将电梯均匀分布在楼层中的优化方案。最后,我们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灵敏度的分析,发现虽然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但最优方案不随参数的波动而变化,所以这个结果还是可信的。

本文提出的方案直观易行,且几乎不需额外的经济投入,可行性很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一问题重述

在高层商务楼里,电梯承担着将人和货物运送到各个楼层的任务。目前的高层商务楼等大多数高层建筑中,主要使用单轿厢和双轿厢两种电梯运行系统。单轿厢电梯在向上运行时,只有满足了所有“上行请求”时才会开始满足“下行请求”,反之亦然;而对于双轿厢电梯,乘客在进入轿厢前就通过按钮面板选择了要停靠的楼层,系统迅速整合分析接收到的流量数据,并调度合适的轿箱来应接乘客。

现有一座商务楼,设计地上层数为28层,地下停车楼2层,每层的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楼内有6个用于客梯的电梯井道。电梯按照商务楼建筑面积15至20平方米每人的标准来设计。第1层的楼层高为4.8米,其余层均为3.2米,设计电梯的平均运行速度1.6米/秒。我们的任务是:

1.建立一个合适的单轿箱客梯系统的运行方案,使尽可能地提高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

2.分别在运行的高峰期与非高峰期,对双轿箱的电梯系统与单轿箱的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方案的优劣性,估计双轿厢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率。

二基本假设

1.电梯载客量为13人,且不超载。13人载客量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电梯规格,并且为了乘梯安全,电梯不应超载。

2.电梯在每层停留的时间相等。在假设1成立的前提下,电梯乘客可以迅速有序地离开电梯,电梯停留时间受离开人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3.乘客的到达形成泊松流。

4.商务楼工作人员均匀分布在地上2层到28层的每一层,即电梯乘客在每一层下电梯的概率相等。

5.在上班高峰期无人下电梯,在下班高峰期无人上电梯。

6.使用每层地下停车楼的人数相等。

三符号及名词说明

输入层:有需要乘电梯的人流入的楼层。

目标层:乘客想要到达的楼层。

服务:在上班高峰期电梯由输入层出发到载完13个人回到输入层

称为一次服务。

αk=(p,q)T:第k个电梯或电梯井道的运行区间,即被限制只能从p层

运行到q层。

A =(α1,α2,α3,α4,α5,α6):高峰期电梯系统运行的一种安排方案。

b k:第k个电梯在无乘梯需求是停留的楼层。

β=(b1,b2,…b m)T:m个电梯在非高峰期的一种运行方案,m=6或12。

f(A):安排方案A下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

f(β) :安排方案β下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

W(αk) :乘坐第k个电梯的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

λ,Λ:乘客形成的泊松流的强度。

t(p,q):电梯从p层运行到q层所用的时间

t0:电梯在每层停留的时间。

t(αk) :在高峰期第k个电梯完成一次服务所用的时间。

ω1:使用地下停车楼的人数比例。

ω2:不使用地下停车楼的人数比例。

N(αk) :第k个电梯一次服务中所能运行到的最高层。

P(n) :在上班高峰期电梯在一次服务中停留n次的概率。

四问题分析

本题是对电梯系统的优化问题,优化的标准就是找到一种方案A使所有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f(A)最小。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将地下1层、2层分别记为 -1层、-2层,地上1层、2层、…28层分别记为0层、1层、…27层。

我们发现,不管是单轿厢电梯系统,还是双轿厢电梯系统,在上班高峰期,0层、-1层和-2层为输入层,1层至27层为目标层,在下班高峰期,1层至27层为输入层,0层、-1层和-2层为目标层,也就是说,在高峰期,输入层和目标层分别有所集中;而

在非高峰期,输入层和目标层都是随机分散的。所以,为了合理优化电梯系统的效率,应把这两种时期分开考虑。

高峰期的分析

上班高峰期的分析

上班高峰期的输入层为0,-1,-2层,则电梯的初始位置只能集中分布在这三层。目标层越大,电梯需要上升的高度就越高,一次服务的时间就会越多。由于乘客想要到达的目标层是随机的,因而一次服务中只要有人的目标层较大,相应电梯的等待人群需要等待的时间就越多,而一些目标层较低的乘客同样需要等待这样的时间,可以理解为高目标层乘客占用了低目标层乘客的“资源”。这就造成了等待时间的增加。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电梯区间的思想,即在上班高峰期将每个电梯所能运行的范围加以限制,同时令目标层不同的乘客乘坐不同区间的电梯,这样目标层较低的乘客乘坐区间较小的电梯,等待的时间就会有所降低,而目标层较高的乘客乘坐区间较大的电梯,等待时间影响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单轿厢电梯系统和双轿厢电梯系统的模型一致,考虑到这一过程符合排队过程的特点,可以将其简化为排队模型,并编程求得最优解。

下班高峰期的分析

下班高峰期的输入层为1层至27层,目标层为0,-1,-2层,电梯的初始位置无法集中。输入层越高,电梯需要运行到很低的目标层再回到输入层,经过的楼层数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多。因而只要高输入层的乘客有乘梯需求,那么低输入层的乘客就会大大增加,可以理解为高输入层乘客占用了低输入层乘客的“资源”。所以沿用中

的思想,利用电梯区间将下班高峰期电梯的运行范围加以限制,同时令输入层不同的乘客乘坐不同区间的电梯,这样输入层较低的乘客乘坐区间较小的电梯,等待时间就会有所降低,而输入层较高的乘客乘坐区间较大的电梯,等待时间影响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单轿厢电梯系统每个输入层都符合排队过程的特点,可将其简化为排队模型;

非高峰期的分析

非高峰期的输入层和目标层都是随机分散的,且人流量小,因而不同于高峰期的分析。对于每个单轿厢电梯和双轿厢电梯,其初始位置应在-2层至27层之间,在某一时刻,有人需乘电梯,则他在1层至27层的概率相等,只需简化为安排6个单轿厢电梯或者12个双轿厢电梯的初始位置,使乘客等待电梯的时间期望尽可能小即可。这一模型可以通过编程完成。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单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上班高峰期单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对于上班高峰期,每个输入层都要有一个区间从本层到27层的电梯以保证乘客能到达任何目标层,则α1=(0,27)T,α3=(?1,27)T,α5=(?2,27)T,同时令α2=(0,q1)T,α4=(?1,q2)T,α6=(?2,q3)T。

那么对于每个电梯及其乘客,都可以简化为如图模型【1】

其中电梯为“服务机构”,且服务时间随机,乘客被送往目标层后可视为“顾客离开”,则这一模型与排队模型类似,但排队模型中服务机构是从等待的顾客中随机取其一进行服务【2】。为了使模型与排队模型相符,这里把13个乘客看作一个“乘客集合”,则“乘客集合”输入的泊松流强度为λ

13,此时模型符合排队模型,且符合M/G/1排队【3】,可用排队论公式求解。

对于输入层为0层的α2,t(α2)为电梯停留所用时间与电梯运行所用时间之和,电梯运行所用时间为2(2N(α2) +1)=4N(α2)+2,电梯停留所用时间为 n t 0P(n),其中 n ∈[1,min{13,N(α2)}],P(n)=

Q (13,n )×A q 1

n q 113,Q(13,n)为把13个人分为n 组的可能数。则

t(α2)=4N(α2) +2+ n t 0

Q (13,n )×A q 1

n q 113

由排队论公式,乘第2个电梯的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

W(α2)=

ρ2+λ2D(t(α2))

2λ(1?ρ)

,(ρ= λE(t(α2)))

且W(α1)=W(α2)(q 1=27)。

对于输入层为0层,当q 1=0,乘坐2号电梯的概率为0,当q 1=27,乘坐2号电梯

的概率为1/2,假设次概率服从线性关系,则乘坐2号电梯的概率为q

1

54,那么乘坐1、2

号电梯的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为

W(α1,α2) =q 154W(α2)+(1-q

1

54)W(α1)

=

q 154

λ2(E 2(t (α2))+D(t(α2)))

2(1?λ2E(t(α2)))

+(1-q

154

)

λ1(E 2(t (α1))+D(t(α1)))

2(1?λ1E(t(α1)))

同时,记Λ为所有乘客到达的泊松强度,则乘1、2号电梯乘客的泊松强度为ω1Λ,故1、2号电梯“乘客集合”的泊松强度分别为

λ1=(1-q 154)ω1

Λ

13, λ2=q 154

ω1Λ

13

为了解出模型,我们需要t0,Λ和ω1三组参数。

对于t0,我们实地做了实验,统计记录下了一组电梯停留时间的数据,如图所示:

我们发现,数据大致都集中在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对数据求均值得t0= 。

对于ω1,我们找到了一家与问题中商务楼规模类似的公司,调查得到开车上班的人所占比例为%,这里认为ω1=%,ω2=%

对于Λ,我们同样是在这家公司大厅实地做了统计,得到30分钟内到达329人,这里认为Λ= 。

取q1=1 , 2 …27,得到W(α1,α2)与q1的关系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q1=14时,W(α1,α2)最小,即(α1,α2)=[00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同样,对于输入层为-1层,有

W(α3,α4)=q2

54λ4(E2(t(α4))+D(t(α4)))

2(1?λ4E(t(α4)))

+(1-q2

54

)λ3(E

2(t(α3))+D(t(α3)))

2(1?λ3E(t(α3)))

且t(α4)=4N(α4) +4+ n t0Q (13,n)×A q

2

n

q213

,λ3=(1-q2

54

)ω2Λ

26

,λ4=q2

54

ω2Λ

26

得到W(α3,α4)与q2的关系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q2=14时,W(α3,α4)最小,即(α3,α4)=[?1?1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对于输入层为-2层,有

W(α5,α6)=q3

54λ6(E2(t(α6))+D(t(α6)))

2(1?λ6E(t(α6)))

+(1-q3

54

)λ5(E

2(t(α5))+D(t(α5)))

2(1?λ5E(t(α5)))

且t(α6)=4N(α6) +6+ n t0Q (13,n)×A q

3

n

q313

,λ5=(1-q3

54

)ω2Λ

26

,λ6=q3

54

ω2Λ

26

得到W(α5,α6)与q3的关系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q3=14时,W(α5,α6)最小,即(α5,α6)=[?2?2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于是我们得到,当A=[00?1

271427

?1?2?2

142714]时,f(A)最小,为

f(A)=ω1W(α1,α2) +ω2

2W(α3,α4) +ω2

2

W(α5,α6) = 。

下班高峰期单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对于下班高峰期,每个目标层都要有一个区间从本层到27层的电梯以保证任何输入层的乘客都能到达目标层,则α1=(0,27)T,α3=(?1,27)T,α5=(?2,27)T,同时令

α2=(0,q1)T,α4=(?1,q2)T,α6=(?2,q3)T。

对于每个输入层的乘客,都有刚好没乘上电梯的乘客需要等待电梯一次服务之后才可以接受服务,和类似,同样符合排队模型的特点。将乘坐同一电梯的各输入层的乘客合在一起看作同一个排队,并且将13个乘客视为一个“乘客集合”,则该模型可简化为排队模型,并且和的模型完全相同。参数方面,t0和ω1应当保持不变,而Λ则会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在同一家公司于下班高峰期做了统计,得到30分钟离开391人,这里认为Λ’= 。

故我们得到W(α1,α2)与q1、W(α3,α4)与q2、W(α5,α6)与q3的关系分别如图

由图可知,当q1=13时,W(α1,α2)最小,即(α1,α2)=[00

2713

]时为最优方案。

由图可知,当q2=14时,W(α3,α4)最小,即(α3,α4)=[?1?1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由图可知,当q3=14时,W(α5,α6)最小,即(α5,α6)=[?2?2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于是我们得到,当A=[00?1

271327

?1?2?2

142714]时,f(A)最小,为

f(A)=ω1W(α1,α2) +ω2

2W(α3,α4) +ω2

2

W(α5,α6) = 。

非高峰期单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非高峰期的输入层和目标层都是随机分散的,且人流量小,因此不应分析电梯的区间安排,而应从电梯在无乘梯需求时自动停留的位置入手分析。

如所说,记β=(b1,b2,b3,b4,b5,b6)T,设某乘客所在楼层为n,则他所要等待的时间为min{t(b i,n)}(i=1,2,3,4,5,6)。并且我们认为此乘客在-2层到27层的概率相等,故等待时间的期望

f(β)=∑1

30min{t(b i,n)}

27

n=?2,(i=1,2,3,4,5,6)

通过编程枚举,可以得出,当β=(?2,2,7,12,17,22)T时,f(β)最小,为

f(β)=∑1

30min{t(b i,n)}

27

n=?2= 。

模型结论

至此,我们得出了单轿厢电梯系统运行效率最优化的运行方案,即在高峰期采

取方案A=[00?1

271427

?1?2?2

142714],上班时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为,下班时等待时

间的期望为;非高峰期采取方案β=(?2,2,7,12,17,22)T,等待时间期望为。

双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上班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对于上班高峰期,每个输入层都要有一个区间从本层到27层的电梯井道以保证乘客能到达任何目标层,和类似,令同一井道内两个电梯的区间相同,这样可以避免控制台的混乱,则α1=(0,27)T,α3=(?1,27)T,α5=(?2,27)T,同时令α2=(0,q1)T,

α4=(?1,q2)T,α6=(?2,q3)T。

此时,同一井道内两个电梯一次服务一共可以运载26个人,这里把26个乘客

视为一个“乘客集合”,相应的泊松流强度为λ

26

,则此模型可以简化为排队模型。

同,我们得到,

W(α1,α2)=q1

54λ2(E2(t(α2))+D(t(α2)))

2(1?λ2E(t(α2)))

+(1-q1

54

)λ1(E

2(t(α1))+D(t(α1)))

2(1?λ1E(t(α1)))

λ1=(1-q1

54

)ω1Λ

26

,λ2=q1

54

ω1Λ

26

故我们得到W(α1,α2)与q1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知,当q1=12时,W(α1,α2)最小,即(α1,α2)=[00

2712

]时为最优方案。

同理可得W(α3,α4)与q2、W(α5,α6)与q3的关系分别如图

由图可知,当q2=14时,W(α3,α4)最小,即(α3,α4)=[?1?1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由图可知,当q3=14时,W(α5,α6)最小,即(α5,α6)=[?2?2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于是我们得到,当A=[00?1

271227

?1?2?2

142714]时,f(A)最小,为

f(A)=ω1W(α1,α2) +ω2

2W(α3,α4) +ω2

2

W(α5,α6) = 。

下班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对于下班高峰期,每个目标层都要有一个区间从本层到27层的电梯井道以保证任何输入层的乘客都能到达目标层,则α1=(0,27)T,α3=(?1,27)T,α5=(?2,27)T,同时令α2=(0,q1)T,α4=(?1,q2)T,α6=(?2,q3)T。

同,将26个乘客视为一个“乘客集合”,则此模型可简化为排队模型,参数中的泊松流强度沿用中的Λ’。

故我们得到W(α1,α2)与q1、W(α3,α4)与q2、W(α5,α6)与q3的关系分别如图

由图可知,当q1=12时,W(α1,α2)最小,即(α1,α2)=[00

2712

]时为最优方案。

由图可知,当q2=14时,W(α3,α4)最小,即(α3,α4)=[?1?1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由图可知,当q3=14时,W(α5,α6)最小,即(α5,α6)=[?2?2

2714

]时为最优方案。

于是我们得到,当A=[00?1

271227

?1?2?2

142714]时,f(A)最小,为

f(A)=ω1W(α1,α2) +ω2

2W(α3,α4) +ω2

2

W(α5,α6) = 。

非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的求解

非高峰期的输入层和目标层都是随机分散的,且人流量小,因此同一井道中的电梯在无乘梯需求时自动停留的位置可以不同,则同,记β=(b1,b2,b3,…,b12)T,设某乘客所在楼层为n,则他所要等待的时间为min{t(b i,n)}(i=1,2,3,…,12)。并且我们认为此乘客在-2层到27层的概率相等,故等待时间的期望

f(β)=∑1

30min{t(b i,n)}

27

n=?2,(i=1,2,3, (12)

通过编程枚举可以得出,当β=(?2,0,2,5,7,10,12,15,17,20,23,26)T时,f(β)最小,为

f(β)=∑1

30min{t(b i,n)}

27

n=?2= 。模型结论

至此,我们得出了双轿厢电梯系统运行效率最优化的运行方案,即在高峰期采取方

案A=[00?1

271427

?1?2?2

142714],上班时乘客等待时间的期望为,下班时等待时间的

期望为;非高峰期采取方案β=(?2,0,2,5,7,10,12,15,17,20,23,26)T,等待时间期望为。

六模型的比较

高峰期电梯系统效率的比较

上班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为,单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

为,双轿厢电梯系统比单轿厢系统效率提高了33.34?12.24

12.24

×100%=%;下班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为,单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为,双轿厢电梯系统比单

轿厢系统效率提高了45.06?15.24

15.24

×100%=% 。

非高峰期电梯系统效率的比较

非高峰期,双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为,单轿厢电梯系统平均等待时间

为,双轿厢电梯系统比单轿厢系统效率提高了2.47?1.33

1.33

×100%=% 。

七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因为本文的模型所需参数几乎都是通过小范围的统计得到,因此还需考虑参数波动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先考虑Λ的波动对结果的影响。这里将Λ的值作±的波动,得到等待时间期望随楼层的变化,结果如图

我们发现虽然期望值均随Λ的波动而变化,但整体增减趋势没有改变。

再考虑ω1的波动对结果的影响。这里将ω1的值作±的波动,得到等待时间期望随楼层的变化,结果如图

我们发现虽然期望值均随ω1的波动而变化,但整体增减趋势没有改变。

所以我们认为模型结果是可信的。

八模型的优缺点

模型优点

本模型最显着的优点就是简单直观,能很好地借助现有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便于编程计算。同时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考虑,建立不同的模型,使结果更具实际参考意义,而且提出的解决方案简单易行,在经济上几乎不会造成额外的支出,可行性很强。

模型缺点

与本模型最显着优点——简单相伴而来的缺点就是参数过多,对数据的依赖性强,需要统计大量的真实数据才能更加准确地求解模型,而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这里统计的数据量还不够,参数的波动虽然对方案整体设计基本上没有影响,但对相关的数据结果可能会造成一些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数据统计量,以对模型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莹,运筹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宋荣兴,孙海涛,运筹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孟玉柯,排队论基础及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附录

1.求解期望值的C语言程序

数学建模电梯调度问题

电梯调度问题

电梯调度问题 摘要: 本题为一个电梯调度的优化问题,在一栋特定的写字楼内,利用现有的电梯资源,如何使用电梯能提高它的最大运输量,在人流密度十分大的情况下,如何更快的疏通人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评价一个电梯群系统的运作效率,及运载能力,在第一问中,我们用层次分析发,从效益、成本两大方面给出了六个分立的小指标,一同构成电梯群运载效率的指标体系。对第二问,本文根据题目情况的特殊性,定义忙期作为目标函数,对该电梯调度问题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最后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第三问中,本文将模型回归实际,分析假设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给出改进方案。 对于问题一,本文用评价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对电梯群系统的运作效率及运载能力进行分析。经分析,本文最终确定平均候梯时间、最长候车时间、平均行程时间、平均运营人数(服务强度)、平均服务时间及停站次数这六个指标作为电梯调度的指标体系。在这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细化评价过程,给出完整的评价方案:首先,采用极差变换法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模型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本文采用受人主观影响较小的夹角余弦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对于第二问,本文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本文定义忙期,构造了针对本题中特定情形的简单数学表达式,作为目标函数。利用matlab软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多次运行可得到多个结果,然后用第一问中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最终选出较优方案。最得到如下方案: 第一个电梯可停层数为:1,2,3,4,5,6,7,10,14,15,16,19,20,22 第二个电梯可停层数:1,4,5,7,10,13,16,18,19,20,21 第三个电梯可停层数:1,2,3,4,6,8,10,11,12,15,16,20,22 第四个电梯可停层数:1,2,3,4,7,10,11,17,18,19,21,22 第五个电梯可停层数:1,2,4,7,8,9,17,18,19,20,21 第六个电梯可停层数:1,4,5,6,7,8,9,11,13,18,19,20 此方案平均忙期为:15.3分钟。 对于第三问,本文是从每分钟到达人群数的分布角度改进模型的。第二问中

建模与仿真

第1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第2章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参变量 X-----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i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X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 i X决定。 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 i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王茂芝,徐文皙,郭科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要:数学建模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参与数学建模培训的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 对数学学科的宏观驾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模型的求解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工具和数学软件的使 用能力,数学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建模预处理阶段,专题培 训阶段及模拟和实战阶段. 关键词:数学建模;工科数学;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O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5)01–0079–0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对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和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 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 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数学实验室 的建立等多种教学方式、措施和手段的出现都是数学建模活 动的开展带来的实际教学改革成果.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组 织、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的实际,针对在数学建模培训 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以及开设的专题,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对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一些探讨. 1 数学建模培训的目标 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 题的教学活动方式.由于实际问题背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同时也因为数学学科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导致在数学建模培 训过程中相关课程(或专题)的开设既要考虑到点,又要照 顾到面.在点和面相结合的同时,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多

种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3]. 由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参赛对象是大学二、三 年级的学生,所以参与培训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基本都学过《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 3门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数学建模集中培训(集 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数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详尽地讲解.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方法是:根据数学建模的目标要求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1.1 数学建模培训的能力要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对于参与数学建模培 训的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数学学科的宏观驾驭能力.也就是通过培训,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科划分、专业设置、相关课程设置、学科特点等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占领制高点的过程,对于后续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清醒的认识.这 一步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整个培训过程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求参与培训讲解的指导老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复杂问题背景,要学会理清两个 问题.一是透过问题背景知道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信息;二是要求我们明确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紧密联系上面两个问题,实现两个量化.一是对已知条件的符号化和量化; 二是对需解决问题的转化和量化.最后,再联系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对数学建模方法的领悟,借助一系列数学工具(方程、函数、矩阵、向量等)把量化后的符号(变量)组 织起来建立数学模型. 第三是数学模型的求解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和数学软件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平禹煤电公司一矿 编制:陈占旭 2009年5月8日

一、矿井概况 平禹一矿位于禹州市北9km,郑平公路两侧。井田西起小王庄断层,东至315勘探线,北至二1煤层露头及魏庄断层为界,南到黑水河断层、肖庄断层,即-800m水平,东西长8km,井田面积10.5km2。 平禹一矿始建于1969年,1976年10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经过多次技术改造,2005年实际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矿井二1、二3两层煤。主采二1煤层,煤厚0.99—12.55m,平均5.69m,一般4.0---7.0m,井田西北有一条封闭型的断层,造成局部瓦斯富存量较大,在开采过程中,由于二1、二3煤层间距较小,易出现未采煤层瓦斯释放到开采煤层的现象;二3煤层较薄平均厚度在1.8m左右。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平禹一矿,地质构造处于白沙向斜的东北部。矿区北、西、南三面环山,为一向东南开阔的“箕形”向斜汇水盆地。多次受水灾的危害,造成矿井巷道普遍压力大,巷道变形快,有效通风断面小,通风阻力大,维护周期短。目前矿井正处于东区水灾复矿阶段。 矿井运输、回风大巷、采区上、下山及车场采用砌硂、U型钢、裸巷、锚喷、锚网、工字钢等多种支护形式,由于受压力和顶板(顶板破碎严重)条件影响,巷道变形较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通风。 矿井目前的通风系统为中央边界抽出式,主要通风机为FBCDZNo26型对旋式,一台使用,一台备用,转速740r/min,风机叶片安装角度为-9/-9o,配用电机功率为2*355KW,两条立井进风和一条斜井进风,一条并联回风斜井:1、新鲜风流由副井(主井)进入主石门、东西大巷,经采区运输上山供给各采面、掘进工作面,乏风流经采区轨道上山进入采区回风巷,经风井由主要通风机抽出地面。2新鲜风流由明斜井进入三采区,经采区运输上山供给各采面、掘进工作面,乏风流经采区轨道上山进入采区回风巷,经风井由主要通风机抽出地面。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必要性 平禹一矿目前总进风量为5416m3/min,总回风量5703m3/min(风速为9.70 m3/s,超过最高允许风速8m3/s),风机房水柱记读数为3000Pa。主石门的供风量为3547m3/min(风速为6.03m3/s,接近最高风速8m3/s),明斜井的供风量为1869m3/min(风俗为3.80m3/s)。 东翼实际进风量为2629m3/min。设计风量为(各地点)1160*(通风系数)1.2+300(一采区下车场至明斜井之间避免出现盲巷和风路絮乱情况)=1692m3/min。目前有效用风地点为2个扒修工作面(三皮带下山扒修需风量为

数学建模--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数学建模--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写字楼电梯运行效率 摘要:采用电梯三种使用模式分类,根据电梯运行位置列出电梯6 种运行情况,设计出电梯运行参数,进而建立出电梯运行数学模式,进而改善目前写字楼中电梯运行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写字楼电梯运行中,不同时点情况下电梯交通流量和载人量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一座典型的办公写字楼里,早上上班高峰会是上行高峰客流,即大量的人从基层出发去各自不同的楼层,这时会在基层出现人量的等待客流:而到了中午又会是各楼层的人员集中去休息楼层就餐和休息;而下班时是从各个楼层的人流向基层,变成下行高峰客流。 针对上述问题,大多数物业公司作法基本上是,引入电梯群控系统,同时采用分单双层设置电梯联动停靠站模式和划分高低层设置电梯联动停靠站模式,这样可能会基本解决部分电梯运行效率问题,但从根本上无法实现电梯效率最大化。结合写字楼电梯电梯使用情况,将电梯运行分为三种模式:1、上行模式(上班高峰),2、下行模式(下班高峰),3、正常模式。

在这三种电梯运行模式情况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引入部分参数,进而从整体上以提高运行效率。 一、创建数学模型参数 具体我们可设定如下数据和目前状态: 设定:电梯每层运行时间为T y; 一人进入电梯时间为T j; 一人走出电梯时间为T c; 电梯停靠时间为T k; 电梯启动时间为T q; 呼梯的所在楼层与人数以及要求到达的楼层为 R(x、y、z) 呼梯所在楼层为xi; 同时呼梯人数为yi; 要求到达楼层为zi;

可使用电梯总数为s 说明:1、每层设置呼梯装置包含到达楼层和乘梯人数输入工具,和显示乘梯提示; 楼层n 人数m 2、同层呼梯按先后次序设置 3、aT xi[ n、m(m1、m2、m3、…….)、p(p1、p2、p3、….)] ai代表电梯编号 xi代表电梯所在楼层 n 代表电梯额定乘梯人数 m代表时点停靠站数,m1代表楼层, p 代表时点乘梯人数; p1代表楼层出梯人数,p= p1+p2+p3+….对应于各停靠层 Xi<m1<m2<m3……<m i.,表示电梯上行 Xi>m1>m2>m3……>mj,表示电梯下行

管理系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系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anagement system mathematic modeling 课程编号:MAGT3776 学时:32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外学时:20)学分:2 适用对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经济博弈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经济数学模型教改组编.经济数学模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理学 院,2005. [2]齐欢,代建民,奇翔.公共部门数学建模方法及案例.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7. [3]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应用课 目的:使本专业学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并能应用到专业领域。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初等经济方法模型、微分学模型、线性代数模型、随机决策模型和AHP、博弈论的相关知识、MATLAB的基

本功能和使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管理系统数学建模的知识有所掌握,使本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建模中去。 三、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初等经济方法模型 2.掌握微分学模型 3.熟练掌握线性代数模型 4.掌握随机决策模型和AHP 5. 掌握博弈论的相关知识 6.熟悉MATLAB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公共部门数学建模概论 1.公共管理与数学建模概况 2. 复杂科学与公共管理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数学建模例子详解-电梯控制问题

电梯控制问题 在高为100米的观光塔内装有一电梯,问如何确定控制策略(电梯的动力),才能使游客从塔底到塔顶所化时间最少? 一、建模假设 1.假设电梯装满人后的总质量为m 。 2.为了使乘客乘电梯感到舒适,假设电梯运行的加速度1a ≤,且在从塔底到塔顶的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加速过程和一个减速过程。 3.假设电源提供的动力和电梯本身的设备在1a ≤时不受限制。 4.假设重力加速度为g (常数)。 5.假设电梯在塔底时10,(0)100t x ==-米,12(0)(0)x x =&,电梯运行到塔顶时 f t t =(待求), 112()0,()()0f f f x t x t x t ===&。其中1()x t 表示位移,表示 2()x t 速度。坐标系如图1 6.假设电梯提供的动力为()u t 。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假设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在控制条件 1 21 212()()(0)100,(0)0 ()0,()01 f f u m g x t x t a m x x x t x t a -? ===???=-=??==?≤??&&& (1) 之下,使总时间 0 []f t f J u dt t ==? (2) 达到最小。 三、模型求解 1.模型的转化 该问题是一双积分系统的时间最优控制问题。令 1()u mg u t m -=,则系统的状态 方程为: 1221 ()() ()x t x t x t u =?? =?&& (3) 或矩阵形式为:

11122010()()001x x X t u t x x ???????? ==+???????????? ?? ??&&& (4) 即 1()()()X t AX t Bu t =+& (5) 其中0 10,0 01A B ???? ==? ??????? 。 初始条件为:1000(0),()00f X X t -???? ==???? ???? (6) 控制约束为:1 11u -≤≤ (7) 性能指标为:10 [()]f t J u t dt = ? (8) 现求最优控制*1()u t ,把系统从初态100(0)0 X -??=?? ?? 转移到终态0()0f X t ??=???? 使 []f t f J u dt t ==?达到最小。 2.模型求解 该问题是有约束条件的泛函极值问题,由极小值原理 确定最优控制。 哈密尔顿函数为: 111[,,]=1[()()] =1+()()T T T T T H u x t F f AX t Bu t X t A u t B λλλλ =++++ (9) 要使H 全局最小,即1()T u t B λ使最小,而11()1u t -≤≤,故可得最优控制为 12()sgn[]=sgn[()]T u t B t λλ=-- (10) 由协态方程得: T H A X λλ?=- -?& (11) 即 1 112200010λλλλλ?????? ??=-=????????-?????? ???? && (12) 故 121()0,()t t λλλ==-&& (13)

数学建模: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数学建模: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2012年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队员 题目 A题: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关键词排课问题,优化矩阵,有效矩阵 摘要 每学期的开学初,总有许多老师对阳光校区的课程安排很有意见,本文选取武汉纺织大学机械设计系的师生情况、课程、教室间数为研究对象,以课程与上课时间之间的关系矩阵为目标矩阵,通过用各影响矩阵优化目标矩阵的方法,对机械设计系的课表进行了重排。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 运用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武汉纺织大学机械设计系的课表进行重排,将所得新课表与现有的课表进行比较,显然新排的课表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根据新课表中每节课对应的相关因素(课程名称、教室、老师、班级)进行分析整合,可衍生出新的安排表(如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上课老师人数的研究安排校车的接送)。我们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所排课表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以···大学机械设计系的课表为例,可得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我们所排课表的满意度主因素分别为校车接送次数、在阳光校区逗留时间、专业课排在早上,可见对本模型使三方的满意度基本均衡且都超过80%,即做到了三者兼顾的满意最大化。最后,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

一、问题重述 我校现有三个校区,有在校学生近25000人,其中阳光校区在校学生人数最多。阳光校区现有四栋教学楼,分别是3号、6号、7号和8号楼,四栋教学楼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如从3号楼到8号楼步行需要约10分钟。我校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中,一天共有13节课,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是1-2节、3-5节、6-8节、9-10节、11-13节。按学校的规定同一门课程一天中最多可集中上3节课,一周不得超过6节。同一年级的相同课程可以合班上课,合班一般由各个院系或公共课教学部门给出具体安排。每学期临近结束时,学校教务处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向各院系下达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由各个专业将教学任务分解到具体的任课教师,然后由教务处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每学期我校的课程表排出并开始运行后都会受到师生的抱怨。有学生说自己的课程分布不均衡,某天要上10节课,而某天又一节课都没有;有的学生抱怨一天中要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反复奔波;有的教师抱怨自己的课程安排太分散,从南湖跑到阳光路上要花近两个小时,却只上两节课,这样太浪费时间。由此可见,我校的课程安排尚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请完成以下任务: 一.了解我校师生对课程安排的需求; 二.了解我校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 三.收集与课程安排相关的数据; 四.建立我校课程安排的优化模型,分析模型的优缺点。 二、问题分析 首先,解决班级、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多对多关系,例如当出现多个班级上同一门课而该由多个教师任教时,课程是否合上,由哪几个班级合上、哪位教师任教的问题。解决上应满足可 手动调整的要求。然后,取出全部班级,求出班级所上课程的优先级总和,按优先级高低排定班级顺序,按此顺序且遵照排课规则为每一个班级的每一门课程安排上课时间与地点。 首先,要进行预排课处理。预排课处理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1) 班级与课程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即合班上课的问题; 2) 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即为每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在预排课处理完成后,以班级作为外部大循环、以课程作为内部小

通风系统优化调整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361 通风系统优化调整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精品制度范本 编号:YTO-FS-PD361 2 / 2 通风系统优化调整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每月初由通防技术人员对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风量进行核算,并按照“以风定产”的原则,核定矿井的生产能力。 2、每季未由通防技术人员对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通风阻力进行核算,合理分配风量。 3、井下备用面形成后,要进行通风阻力核算,选择通风阻力小的巷道,合理建筑通风设施。 4、各采掘工作面施工前需要编制通风设计及安全措施,杜绝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 5、每月对矿井的有效风量率进行计算,每季度对矿井的外部漏风率进行测定。 6、对北三瓦斯异常区瓦斯涌出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通风系统。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

矿井通风系统调整优化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煤矿 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措施名称: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人:×××× 矿长:×××× 编制单位:×××安技科 编制时间:2013年6月29日

安全技术措施审批意见表

矿井风量调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因+500水平巷道即将贯通形成通风回路,为确保全矿井通风可靠,对井下采掘工作面以及主要通风巷的风量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为使整个调风工作能顺利进行,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管理措施,请有关单位和部门遵照执行: 一、计划调风日期:预计贯通日期为2013年7月5日,巷道贯通后应立即停止井下作业,构筑通风设施,调整通风系统。 二、采掘工作面风量计算: (一)、采煤工作面风量计算: 1、按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①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回采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的浓度不超过0.75%的要求计算: Q采=q瓦采×K采/c 式中:q瓦采—回采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K采—采面瓦斯涌出不均衡通风系数。通常机采工作面取1.2~1.6;炮采工作面取1.4~2.0; K采=1.5。 c—回采工作面正常生产时工作面及回风流中允许的最大瓦斯浓度, c取0.75%。 根据兵团发改委对我矿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41m3/min,且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82m3/t,属低瓦斯矿井。 则:Q采=q瓦采×K采/c=0.41×1.5/0.75%=82 m3/min ②按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回采工作面回风流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超过1%的要求计算: Q采=q采×KCO2/c

式中:Q采—回采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m3/min q采—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涌出量m3/min。 Kco2涌出不均衡通风系数—通常机采工作面取1.2~1.6;炮采工作面取1.4~2.0;水采工作面取2.0~3.0, Kco2=1.5。 c—回采工作面正常生产时工作面及回风流中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碳浓度,c取1%。 根据兵团发改委对我矿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0.83 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3.63m3/t。 则:Q采=q采×KCO2/c=0.83×1.5/1%=124.5 m3/min 2、按工作面进风流温度计算需风量 采煤工作面应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其气温与风速的关系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工作面空气温度与风速对应表 长壁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按下式计算: Q采=60×V采×S采×K采 式中: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V采—采煤工作面适宜的风速,v=1.0m/s; S采—采煤工作面的平均面积,s=7.4㎡ 平均断面积可按最大和最小控顶时有效断面的平均值计算; K长—采煤工作面长度风量系数,按下表取:

数学建模电梯的调度问题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 摘要 电梯调度方案是指在特定的交通状况下,电梯系统应遵循的一组确定控制策略的规则。对于配有多台电梯的现代高层办公楼,如何建立合适的电梯运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合理的调度方案,主要运用概率,运筹学等理论对问题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用matlab 等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最合理的安排及优化方案,已解决高层办公楼电梯拥挤的情况。 本题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排队等待时间,二是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等待的时间,三是6部电梯将全部员工运送到指定楼层所用的时间,三个评价指标中,排队等待时间与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等待的时间可以综合为乘客的满意度。 对于问题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建立模型一,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电梯每次都是满载的,且运送的都是同一层的员工。这样得到一个简化模型,此模型运送完员工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同时求解出在确定的电梯数量确定的办公人数分布前提下电梯调度的最大运载能力。将所有的人都运到的最短的时间为:1955.5秒。 接着对于理想模型实际化建立模型二,以“最后被运送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最短”为评价标准,以“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云则为依据,对几种常见电梯运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其运行效率,得出分段运行方案是符合要求的最优方案。 在极端假设条件下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立模型三,对所有的楼层进行分段,每个电梯负责特定的楼层,以概率的方法,得出非线性规划方程组,求得最优的分段数,并求出一些表征参数如:总运行时间及运载能力。

长安大学排课问题数学建模论文最终版

一、问题的重述 排课问题是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在每学期末都要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资源作出下学期的教学安排, 这主要体现在对课表的编排上。其中涉及的关键要素很多, 包括教师、班级、教室和授课时段等。根据排课总体目标、约束条件、及优先级, 充分利用紧缺资源, 设计并实现高校课表安排系统。我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渭水校区有包括从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20个学院近700个班级,教学任务繁重,课表安排难度较大;第二,校区地处偏僻,距市区较远,老师上课需乘车来回奔波,如果课表安排不当,就会导致部分老师前往渭水乘车次数过多或在渭水逗留时间过长;第三,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与习惯,应根据课程的难度与重要性进行课程时段的安排,若安排不当,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第四,为节省学校在校车往返方面的开支,安排课表时应尽量减少校车运行车次。为此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排课要求,综合考虑教师、课程、班级和授课时段等因素,协调合理的编排课表,制作一个系统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使老师、同学和学校尽可能满意,并且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和可变动性。让老师满意,即让每位老师一周前往渭水的乘车次数尽可能少,同时还要使每位老师在渭水逗留的时间尽可能少;让学生满意,即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在时间段上尽量间隔开来,另外相对重要的课程应尽量安排在较好的教学时段上;让学校满意,即节约学校开支,使每周派往渭水的车次尽可能少。 二、问题的分析 课表安排的主要任务是把各学院的课程汇总, 然后根据教学计划或教学环

节制订全校各班级的课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将这类题归为以老师、学生和学校的满意情况为多目标的多约束的规划问题。为了使课表的编排准确、合理、快速、高效,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以下可行性要求: 1、课程的优先级:将大学所有课程分为三类,1)公共必修课:多个学院开设的课程,课程重要且开设的班级数最多,这类课尽量安排在最好时段;2)专业必修课:少数学院或一个学院开设的课程,课程重要且开设的班级数较多,这类课尽量安排在较好时段;3)其他如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少数班级开设的课程,课程相对简单,可以任意安排时段授课。 2、课程时段的规定:将每天分为5个时段(上午两个,下午两个,晚上一个),并规定为:1-2节课为第一时段,3-4节课为第二时段……依此类推。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程难度与重要性,将课程时段按有利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即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 3、时间段的分配优先级: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共20个时段用来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及部分选修课,每天晚上及周六、周日安排其他课程;先安排公共必修课表,在剩余的时间段安排各系专业课程,最后再安排选修课程;将相对重要的课程安排在较好时段。 4、时间段的有效性:1)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的两次授课时间必须隔天,但相隔天数不宜超过两天;2)一个老师一天的两节课应连排, 即尽量安排在同一天上午或同一天下午, 为教师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也减少了派往渭水的车次 5、应避免各种冲突:1)教室不冲突, 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不能安排两门课程,人数不能超过教室的最大容量;2)学生不冲突, 同一班级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xxxxxx煤业有限公司 2014年通风、抽放系统优化方案 科长: 分管领导: 通风科 2013-11-19

2014年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系统完善、合理、稳定可靠,现根据我公司井下通风系统现状,特制定2014年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整方案。 一、矿井通风基本情况 矿井采用两翼对角抽出式和采区小风井独立进、回风相结合的通风系统。进风井有三个,即主井、副井和12区进风井;回风井有三个,即11区、12区、14区回风井。我公司为高瓦斯矿井。 11区回风井担负11采区上、下山及15采区开拓供风,12区回风井担负12采区供风,14区回风井担负14采区供风。11区回风井安装FBCDZ№.18-2×110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为2×110Kw;12区回风井安装FBCDZ№.16/2×55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2×55Kw/台;14区回风井安装FBCDZ№.18-2×110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分别为2×110Kw;每个风井两台主通风机,互为备用。 矿井等积孔2.85m2,通风难易程度为容易,总进风量为6258m3/min,矿井总回风量为6387m3/min,矿井有效风量为5810m3/min。现11采区及14采区风量、负压不匹配。 二、系统优化的目的 减小通风阻力、提高通风能力,力求通风系统简单可靠,

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采区通风负压大,其原因是: 1、11区、12区、14区的主要进、回风巷部分段巷道喷浆层脱落、巷道底板隆起,造成巷道断面小、回风阻力大。 2、15采区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现15采区通风采取压入式通风,风机安设在11采区大煤仓向东35米处,增加了11采区的通风负担,使11采区通风负压偏大。 3、我公司属典型的“三软”煤层,工作面上下巷巷道受采动影响极易底鼓、变型。 (二)采区变电所未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1、15采区未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2、12区、14区采区变电所目前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 四、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和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特制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一)通风系统主要优化方案 1、矿井主要进回风巷道局部地段变形严重,影响巷道的通风断面,增加了通风阻力,需要对其进行扩修。2012年对矿井主要进回风巷扩修了1200米;2013年截至目前已扩修了750米,预计年底完成850米;2014年计划对矿井主要进回风巷进行扩巷降阻1050米。

数学建模_电梯调度问题

写字楼电梯调度问题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电梯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合理地调控使用现有电梯,提高电梯的服务效率。 针对该写字楼在工作日里每天早晚高峰时期均是非常拥挤,而且等待电梯的时间明显增加的现象,分别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建立了优化的电梯调运模型。 本文采用侧重于乘客等待电梯时间的优化的“时间最小/最大”群控方法,依据“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内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原则,先对电梯常见的几种运行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得到最优的运行模式——某部电梯直达某高层以上(分段运行方案)。然后对高层写字楼电梯运行管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求解。 由于电梯数目固定,为使电梯能尽可能地把各层楼的人流快速送到,减少候梯时间,故只能通过优化电梯的调度方案,减少每部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停靠次数来缩短电梯平均往返运行时间,以达到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的目的。 通过计算机仿真电梯运行情况,我们得到分区越多,电梯平均往返时间越短,电梯运行越高效。因此对楼层进行分区,每部电梯分别服务特定楼层,我们将整个楼层分为六个服务区,每区分配一部电梯。通过对各区域电梯平均往返时间的计算,得出每一区域运送完所有人员所需时间,将各个区域作为动态规划的各个阶段,每个区域的最高楼层作为各阶段的状态变量,以时间作为权值,建立了两个模型。 在模型一中,以各电梯运完所负责楼层人员所需时间 TM的和最小为目标 i 建模,建模过程中,先给出一个可行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限制条件:各电梯完 成运送所用时间 TM不应相差太大;来简化模型筛选数据,最终,建立动态规划 i 中最短路问题的模型,利用matlab与lingo,得出运送完所有人员所需时间最短条件下的最优路径,“无地下部分”下,即得到楼层最优分配方案为: 服务区i 1 2 3 4 5 6 服务楼层2-5 6-9 10-13 14-16 17-19 20-22 所需时间3096 4620 6300 5835 4686 5393 总时间29930 平均时间4988.3 TM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模,通过不断地筛选数据,简在模型二中,以使 i 化模型,最终得到9种方案,接着采用枚举法选出其中的最优解,最优解为:服务区i 1 2 3 4 5 6 服务楼层2-6 7-10 11-13 14-16 17-19 20-22 所需时间4585 4647 4966 5835 4686 5393 总时间30112 平均时间5018.7

数学建模小论文

电梯运行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电梯的运行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以此得到电梯在运行中的停靠问题的最佳方案,达到节约办公人员在等待电梯过程中浪费的宝贵时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随机角度,统计角度,自由角度对电梯的运行得到了较为恰当的方案。最后通过对问题以及方案的总结,有利于培养我的整体思维与逻辑分析。 关键词:数据模型随机角度统计角度自由角度 【问题提出】 XX大学某办公楼有11层高,办公室被分别安排在7,8,9,10,11层上,假设办公人员都乘电梯上楼,每层有60人办公。现有三部电梯A,B,C 可以共使用,每层之间电梯的运行时间为3秒,最底层(一层)停留时间为20秒,其他各层若停留时间为10秒,每个电梯最大容量为10人,在上班之前电梯只在7,8,9,10,11层停留。请问:怎样调度电梯使得办公人员到达相应的楼层所需的总时间最少?试给出一种具体实用的电梯运行方案。 【模型假设】 (1)办公人员都乘电梯上楼 (2)早晨8:00以前办公人员已陆续到达一层

(3)保证每部电梯在底层的等待时间以(20秒)都能到达电梯的最大容量。 (4)办公人员能在电梯每层停留的时间完成出电梯的过程。 (5)当无人使用电梯时,电梯在底层待命。 【模型建立】 (1)电梯运行配置方案1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运行方案,将5*60=300名办公人员平均分配给三部电梯运送,即每部电梯运送100人,需要运送10趟,每趟运行有往返,故电梯待命以及人员的出入时间为20+5*10=70秒,途中时间为6*10=60秒,一趟花费130秒,总耗时我10*130=1300,约为21.7min。 (2)对电梯运行1方案的改进 为了改进电梯的运行方案,首先推导一部电梯进行一趟所耗时间的计算公式:假设电梯在一楼以外停留的次数为N,最后到达的层数为F。一趟总耗时间为T T=20+6(F-1)+10N 其中7<=F<=11,1<=N<=5 从公式可以看出,要使电梯的运行时间减小,关键是减小N,由此可以想出一种极端的运行方案,就是每部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只开一次门,为了电梯运行时间均匀起见,三部电梯各去每层两趟,依照这个方案,每部电梯赴7,8,9,10,11分别用时为66,72,78,84,90秒,总时间为: T=2*(66+72+78+84+90)=780秒=13min

课程时间安排-数学建模

课程时间安排的优化模型 摘要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对大规模排课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给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少,约束相对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排课问题。解决排课中的问题,既能满足老师授课上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对上机时间的合理安排。让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满意。 让老师满意,就是安排尽量少出现像同一天同一位老师上1-2节,7-8节,最好是1-2节面授然后4-5节课上机;让同学们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比如,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至少应隔一天上一次,另外对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课程尽量安排在最好的时段,上机时间要安排在面授课之后;让学校满意,就是尽量减少因出现问题而不得不为老师调课的次数。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并通过matlab实现算法和给出模型的解。 先将123班级课表和20张老师课表转换为0-1变量,有课改为0,没课改为1,组成两个矩阵,然后可用VB编程得到一个新的矩阵,两矩阵中元素都为1时,新的矩阵对应的元素就为1,即老师和班级同时有空时为1。将多目标函数转换为单目标函数,其他的要求可直接在约束条件中满足。然后用lingo软件编程解决(其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可用lingo的语句表示出来)

关键词:排课问题 0-1矩阵矩阵的乘法优化目标矩阵 lingo VB 1 问题重述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对大规模排课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给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少,约束相对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排课问题,请同学们加以解决。 目前,某校的计算机上机课大都安排在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有5个机房用于学生上机,每个机房大约容纳90人。安排上机的课程共有4门,指导上机的教师共有24人,其中20人为课程的授课教师,见附件1,其他四人为机房的管理人员,依次为陆老师,章老师,张老师和彭老师,其中陆老师负责2个机房。共有123个班级需要上机,详细名单见附件1。教师和学生的上机时间不能和他们的授课课程时间冲突,为此我们给出了各位教师和各个班级学生的课程表,见文件夹附件2。四名管理人员可全天进行上机指导,但只能在自己负责的机房进行. 要求: (1)为了保证授课效果,学院规定每个老师在同一个时间段只能为1个班级进行指导;而同一时段允许有两名教师在同一个机房分别指导一个班级; (2)上机指导老师尽可能指导自己授课班级的学生; (3)周末尽可能不安排上机;其次晚上尽可能不安排上机。 (4)为了减少教师到新校区的次数,上机时间尽可能与其授课时间安排在同一天。 (5)还有其它要求可根据高校教学的情况,酌情给出,给出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和大部分老师、学生的要求。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

第一章矿井通风系统 定义: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矿矿井通风方式、通风方法和通风网络的总称。井通风方式、通风方法和通风 网络矿井通风方式是指进风井(或平硐)和回风井(或平硐)矿井通风方式的布置方式,即所谓中央式、对角式、区域式和混合式等;矿井通风方法是指产生通风动力的方法,有自然通风矿井通风方法法和机械通风法(压入式,抽出式);矿井通风网络是指井下各风路按各种形式联接而成的矿井通风网络网络。 建立完整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目前用通风方 法排除井下瓦斯、粉尘和热量的平均能力。 研究表明,矿井通风系统能:排除全矿井瓦斯量的80%?90%,排除回采工作面瓦斯望的70%?80%,排除装有抑尘装置回采工作面的粉少量的:20%?30%排除深井回采作面热量的60%?70%。 在影响矿井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瓦斯、高温和有自燃煤层的矿井对矿井通风系统有不同的要求,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应有利于排除矿井瓦斯、降低工作面的温度和防止煤炭自燃。 第一节通风系统的类型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增大,煤层的开采技 术条件日趋复杂化,相应的矿井瓦斯涌出量也增大,岩层温度也升高,矿井自然发火也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各矿井通风系统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使矿井通风系统与矿井开拓开采的条件相适应,应对不同开 拓开采条件的矿井的通风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矿井通风系统的类

型与级别根据瓦斯煤层自燃和高温对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和特点,为了便于管理、设计和检查,可把矿井通风系统分为:一般型、降温型、防火型、排放瓦斯型、防火及降温型、排放瓦斯及降温型、排放瓦斯及防火型、排放瓦斯与防火及降温型矿井通风系统及其相应的级别,如表1—1所示。 将矿井通风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规范化。1)有利于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规范化。有利于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规范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矿井对通风系统的不 同要求,规范。按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具体制定出每一类型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提高了矿井没计的质量。 2)可使通风管理标准化2)可使通风管理标准化。可使通风管理标准化矿井通风系统类型不同,通风管理酌标灌也有差异,根据每一类型矿井迎风系统类型的特点,制定出每一类型矿井通风系统具体的管理标准,即可使通风管理有的放矢。3)提高了矿井通风的管理质量提高了矿井通风的管理质量。3)提高了矿井通风的管理质量。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的不同类型,制定出了具体的管理标准,在进行通风质量检查时,按照通风系统的不同类型分别对待,提高了4)可使矿井的开拓开采和矿井通风结为一体可使矿井的开拓开米和矿井通风结为一体。4)可使矿井的开拓开采和矿井通风结为一体。在进行通风质量控查时通风检查,首先要检查的是矿井通风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才是检查通风 管管理是否符合质量标准。通风检查把矿井的开拓、开采与通风检查 联系在一起,可健全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都重视起通风工作。5)增强了矿井的技灾能力。5)增强了矿井的技灾能力。增强了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