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高层讨论课 指导教师:王鼎 房建一班一组:朱锐马健李海星杨肖戴雅倩徐耀项彦曹亚凯 时间:2015年6月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分析 施工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建成的环球金融中心

一、基本信息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是上海的世界金融中心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外观造型新颖的建筑物中提供最顶尖的办公环境同时有机地配置了酒店、观光设施、会议设施、商铺等的多业种商业设施。 总投资超过8亿美元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多功能的摩天大楼,建筑物的规模为:总建筑面积:381,600㎡、地上101 层、地下 3 层、高度达492m。 二、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分为三部分:基础、抗侧力体系、防风措施 1、基础 该大楼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由于受到现有桩基的制约,结构方案采用周边剪力墙、交叉剪力墙和翼墙组成的传力体系,以求讲核心筒剪力墙承受的荷载传递到主楼的四角(图1)。在大厦的基础部设置了由外周墙和核心墙组成的井字形“基础墙”,“基础地板”以及打入地下最深达78米约2200根钢管地下桩基支撑着建筑物(图2)。 1、抗侧力体系 图1图2桩筏基础

(1)核心筒和建筑结构 由巨型的柱、桁架、斜撑组成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的钢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以及连接双方结构体的伸臂桁架(如图3),这三个系统确保了大模结构非同一 般的抗震和抗强风性。 (2)带状桁架 带状桁架位于每个避难/设备层的四周,高度为一层楼高。 带状桁架由焊接箱形截面和热轧宽翼缘型钢组成。带状桁架将 荷载从较小的周边柱子传递到巨型柱,同时也减少了相邻柱之 间垂直位移的差异,并为结构提供多重内力传递途径(图4)。 图4 图3 (3)巨型斜撑 巨型斜撑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箱形截面由二块大型竖向翼缘板和两块水平 连接腹板组成。翼缘板将能承受节点处的所有设计荷载,因此所有需与斜撑相连 的构件可仅与其翼缘板相连接,大大简化了连接节点的设计。箱形钢管中的混凝 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也节省了浇注时的模板,还能防止构件中薄钢板的 屈曲。巨型斜撑除了抵御侧向荷载以外,还用于承受从周边柱子传来的重力荷载 (图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2006?4 中国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年回顾 撰文朱善庆徐力 1996年初中央正式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回顾辉煌的成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港航今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10年发展目标。 一、时代背景与经贸发展概况 1995年12月8日,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 展,实施党的十四大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1996年1月,国务院在沪召开江浙沪两省一市负责人会议,正式启动以上海深水港为主体,浙江、江苏的江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1996~2005年,长江三角洲总体上处于工业 化中期,江浙沪两省一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两省一市实现GDP为 11142亿元,2005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0781亿 元。江浙两省人均GDP由1995年的约1000美 元发展到2005年超过3000美元,上海市则实现了由2200美元向5000美元以上的跨越,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两省一市外贸进出口从 1995年的567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1354亿美元,2005年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438亿美 元。江浙沪外贸进出口分列全国第2、第4和第 3位,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省(市)。 二、港口生产运输持续超常规发展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发展。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吞吐量从1995年的168万TEU发展到2002年突破千万箱达1052万 TEU,2005年突破2千万箱达到2355万TEU, 10年增长了13倍。 其中,上海港1995年153万TEU,2003年达到1128万TEU,2005年完成 1809万TEU;宁波港1995年16万TEU,2005 年达到521万TEU;2005年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运输走出徘徊局面,突破20万箱达到25万TEU。上海、宁波两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沿海港口第1、第4位和世界港口第3、第15位。 航线航班逐年稳步增长。199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班轮航班总数为401班/月,其中仅上海港有远洋航班45班/月。2000年航班总数突破1000班/月达到1286班/月,其中宁波、上海两港远洋航班213班/月。2005年航班总数达到2760班/月,其中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班分别达452班/月和260班/月。2005年上海港在全球12个航区都有航线航班,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宁波港已基本构成以欧洲、北美、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太仓港近洋、内支线和内贸航线航班逐年增加,2005年已达160班左右。上海港、宁波港远洋航线覆盖面及其航班密度分列沿海港口第1和第3位。 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1 参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10月1日,我和姐姐、妈妈、舅舅、舅妈去参观了高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我们跟着旅游团从地下一层坐电梯,一下就到了九十四层。听讲解员阿姨说,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是商场,三层至五层是会议设施,七层至七十七层是办公设施,七十九层至九十三层是酒店,九十四层至一百层是观光设施。 我们先到了九十四层,我们惊奇地发现,只要从上往下看,那汽车都变得玩具般大了! 接着,我们去了九十七层。抬头,就看见了这座楼的顶,把我吓得心都悬起来了。舅舅笑我是胆小鬼,我不服气,只好小心翼翼地往上看。 最后,我们到了一百层。一出门,我就“啊”地尖叫了一声,因为我已经站在了一块玻璃板上,低下头就能看见地面。我连忙跑到妈妈身边,拉着妈妈的手,迈动已经发软的腿,一步一步地参观。后来,我终于可以大胆地在上面跑了。 出来后,我心想:今天,我来到了全国第二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但据说,它可是人类能到达的世界最高的观景平台,好过瘾,好

开心啊,我下次一定还要再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2 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星期六,爸爸带我去了上海,我们在一家泰费饭店入住。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起了床,我们打的来到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那是上海有始以来最高的一幢楼,也是世界最高的,它高达492米,共有100层楼,约有4幢富丽华大酒店可比。 我们买了门票,首先来到的是地下一层。那里有著名艺术家井俊雄先生量身设计的“LED光影艺术作品”,让人们体验到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我们坐观光电梯来到观光天阁------第100层楼的地方,这是一条长55米的悬空观光长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观光设施。内设三条透明玻璃地板,走在上面还能体验一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快意。我一开始不敢走中间,更不敢往下望,在爸爸的一次次鼓励下,我一步步移到中间,我的胆子大起来了。站在中间往下望,车子像青蛙的大眼睛,慢慢地移动着,人小得只有蚂蚁般大小,我就像一只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享受着世界的美丽,我拿起照相机,把四周的风景一五一十地拍了下来,原本声势浩大的黄浦江,变得和麻绳差不多大。爸爸说飞机上就是这种悬空的感觉。 最终,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得离开了,我真想再去一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再当一次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文篇3 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3月7日,我在上海浦东,游世界第二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大连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加速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下简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结合国家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东北振兴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优势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充分利用辽宁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发挥大连 的龙头作用,推动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现实基础条件和优势 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和社会事业较为发达,拥有众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较为发达,城市相对集中,功能较为完善,具有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环渤 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经济联系密切,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拥有沿海大陆岸线2290 公里,占全国的1/8 ,宜港岸线1000 多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 多公里。大连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大连港开港100 多年来,与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国际知名贸易口岸,港口接近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深水资源等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是腹地支撑优势。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经济腹地,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土地面积12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9% ;人口约1.2 亿,占全国的9.2%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科教水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冶金、石化、装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由来和背景 2009 年4 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1]并设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步骤与建设要点,文件中确立了上海作为我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绝对龙头地位,同时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要集合江苏、浙江与上海两省一市之力,长三角地区共同建设并共享成果的综合型国际航运枢纽。《意见》的发布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并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标志着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环境优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居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人海口,在我国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对内可以连通长江流域及附近主要地区;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是世界各港联系中国的最佳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前沿是上海及江、浙主要港口城市,但其腹地包括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广阔区域,腹地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产业分布和经济密度要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雄厚的经济背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贸易量、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理念,这些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不可缺的基础因素。 2.2航运中心建设居于国内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政府最早规划建设的国际性航运中心。上海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企业在大陆重要的集聚地。在航运服务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上海在国内众多港口城市中也走在前列,上海航运交易所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沟通市场信息、调节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优势 国家对上海的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对上海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是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实力的综合考验,它不仅依赖于先天的地理条件和巨额的资金投入,还要有宽松自由的市场氛围、健全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等作为后盾。2009 年出台的“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再次给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多项优惠制度和政策支持,表明国家对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正处于发展瓶颈期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施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它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主楼地上101 层,裙房地上5 层,地下3 层,总建筑面积381 600m2 ,建筑高度492m,是目前国内最高的超高层建筑。 该工程钢结构总重量617 万t ,主要钢材材质为ASTM2A572M2345 级别,最大板厚100mm,在部分复杂节点部位采用铸钢件。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劲性结构,外围结构由巨型柱、巨型斜撑和带状桁架组成,核心筒由内埋钢骨及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组成。从第6 层开始,每12 层设置1 道1 层高的带状桁架,在28~31 层、52~55 层、88~91 层设置3 道伸臂桁架连接核心筒和外围结构。 1、施工进程 2005年1 月30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础底板砼浇注完成,“世界第一高楼”基础得到夯实,刷新了国内房建领域砼浇注体量、难度和速度的新记录。该工程基础底板浇注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浇注的是基坑深坑部分,厚度为4.7m,浇注4 430m3;第二次浇注部分基坑,厚度为2.6m,浇注4 600 m3;第三次浇注的是整个基坑,厚度为 4.5m,浇注约30 000 m3。三次浇注量共39 030 m3,这一体量为国内房建领域第一,其中第三次砼单次浇注量在国外也不多见。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础底板砼施工难度世界罕见,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要求高,施工技术含量高。三次浇注时间分别是2004年12月26日、2005年1 月8 日、2005 年1 月28 日。三次浇注时间跨度在一个月左右,在一月内浇完39 030m3 砼,其速度刷新了国内房建领域新记录。第三次浇注动用了7个搅拌站,408台砼运输车,19台泵车和拖泵,浇注速度为750 m3/h,这一速度世界罕见、国内第一。所用砼为超高配比砼,其设备要求、施工强度和砼坍落度均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8F-29F 为空中门厅,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核心筒伸臂桁架层钢平台必须在此实现转换,利用常规脚手架施工结构至31F +300 后,整体提升内外钢平台使之通过劲性桁架层,然后重新组装内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法规类别】航空运输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6.06.23 【实施日期】2016.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41号)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6年6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6月23日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 (2016年6月23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联动机制,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部署,推进上海国际海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水运、空运等各类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中心。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工作的领导。 本市设立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有关日常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与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省市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发挥上海航运业的优势,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促进航运要素的整合,实现与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市推动与港澳台地区、世界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和城市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鼓励航运企业、航运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本市设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推进上海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院系:蒋震机电工程学院专业:2012级自动化一班 姓名:李永豪学号:201217422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加强,作为大宗物流运输的平台,港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港口的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人们愈加认识到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对港口经济、港口物流、港口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领域的研究。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借鉴国外港口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三角洲地区和海港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6年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此后以洋山深水港区为主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内容的港口运营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为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规划至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本文拟在综合分析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航运发展新趋势和上海自身的情况,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选择进行探讨。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案例 纵观目前世界公认的伦敦、纽约、东京、鹿特丹、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升级转型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变迁及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密切相关。 在探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已经成功的国际航运中心当前的发展特征,更应探究其形成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客观规律。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规律

1)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迁移和产业转移是引导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核心机遇。 2)港口“硬实力”始终是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前提。 3)充满活力的经济腹地和庞大的国际贸易量是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支撑。 4)金融中心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升级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海港良好的地理位置 世界上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贸易的形式的构成上,一般可分为腹地型和转口型;在贸易的辐射功能上又可分为世界级和区域级。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世界级腹地型的国际贸易中心。因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之一是为其他三个中心提供条件,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决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模式应以腹地型为主。上海建设以腹地型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目前的港口层次与集装箱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上海港业已初步形成了内外两个扇面辐射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的枢纽港;宁波、南京、张家港、南通等港形成近洋航线和通往上海的内支线并举的支线港;其余港口形成以内支线为主的喂给港。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沿海港口原来经由境外中转的进出口货物,也会被吸引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来中转。 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腹地范围呈T型状,即长江流域的全部与沿海港口中包括山东与福建的部分远洋进出口货物,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转是合理的。 上海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经济和科技优势 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商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92年以来,上海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也不断扩大。在经贸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上海经济运行质量也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以服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_王勇

上海港现在已成为国际级的大港,上海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上海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的建设,还会进一步影响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联动乃至全国经济的建设问题。正因如此,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4月29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理应包括四类:港口与航道、集疏运网络、配套功能区以及灵活、方便、优惠的政策法律环境。港口与航道项目包括港区与航道项目两部分,港区项目又分为水下部分与水上部分项目。改善集疏运网络关键在于发展多式联运,货物周转率低,时效性差已经成为制约上海港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配套功能区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公益性的水上安全监督、救助打捞、公安消防,环保、检验检疫、海关等设施,也包括理货、报关、仓储、金融服务等航运辅助性项目 [2] 。而在政策法律方面,应参照国际惯例,设立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为货物、船舶的流动和资金融通提供方便。下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 设模式的具体建议。 1港口、航道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港口建设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和 外高桥港区的建设,其中深水港区建设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鼓励以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航道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洋山深水港港区的航道建设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3]。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市场化运作,建设项目中属于航道的建设子项目可以单独立项实行财政投融资的政策。1.1 港口建设方面 财政资金的投资占主导作用。由政府集中财力物力,以中央政府为投资主体承担,通过经济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的多渠道融资方式。 码头建设(水下部分)由政府投资,资产归政府所有,水上设施由政府主导的多方投资政策。 应该采用经济的办法实施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一方面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在财政资金的主导下的拼盘投资,投资的基本政策是:以财政投融资为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投资与外资等多方投融资。 采取国家倾斜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提高财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 2009年第31卷第6期总第180期 物流工程与管理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王 勇 (上海海事局,上海 200086) 【摘要】上海港已成为国际级的大港,在全球经济日益趋向一体化的背景下,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将进一 步有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的建设,文中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图分类号】 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993(2009)06-0039-0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Model □WANG Yong (Shanghai MSA,Shanghai 200086,China) 【Abstract 】Shanghai Port has become a world-class por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o con -struct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can promote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economic,and shiping center.This article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evalu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model 【Key words 】Shanghai Port;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09-05-23 【作者简介】王勇,上海海事局。 ·物流论坛·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上海新跨越,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然而要说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对国际航运中心进行再认识。 由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和渐进性,港航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国际航运中心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有些单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理解,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模糊性;也有些是从特定的港口或角度理解,实际上针对的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某种具体类型,这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上的定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当然也有些仅是文字表述上的差异,而对国际航运中心本质属性的判认基本一致。然而,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分析与研究的基础,首先还是需要对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如果误解了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就可能导致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认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可以从产业构成的角度来理解。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国际航运中心认识的不一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对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构成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由航运业和航运辅助业构成的,以港口大型化、港口吞吐量大小、集装箱货运量与集装箱船舶进出港量等硬实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衡量指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由航运服务业构成的,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贸易、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认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就是港城环境(软环境)的营造,并以伦敦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标。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只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是由航运业、航运服务业和航运物流业所构成的。 具体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是指以国际航运为核心纽带,具有航运枢纽港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软件环境,集聚航运业、航运服务业和航运物流业等要素和资源的国际化港口大都市。 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硬指标实现突破的同时,上海的航运服务功能也在提升,在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航运咨询以及拓展现代物流等方面动作频频。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其他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不但在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衍生品等方面,而且在建设航运中心所需要的法律、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上海港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早日实现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今天的上海,应开始在“软环境”上下硬功夫。 目前,上海航运金融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一方面和我国航运金融起步较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当前的管理、政策等方面有关。当前上海航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72357.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简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global financial hub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Mori Building Corporation)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50亿日元(逾10亿美元)。原设计高460米,工程地块面积为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8.16万平方米,比邻金茂大厦。1997年年初开工后,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工程曾一度停工。2003年2月工程复工。但由于当时中国台北和香港都已在建480米高的摩天大厦,超过环球金融中心的原设计高度。由于日本方面兴建世界第一高楼的初衷不变,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环球金融中心比原来增加7层,即达到地上100层,地下3层,楼层总面积约377,300平方米。 楼层规划 大楼楼层规划为地下2楼至地上3楼是商场,3~5楼是会议设施,7楼至77楼为办公室,其中有两个空中门厅,分别在28~29楼及52~53楼,79~至93楼是酒店,将由凯悦集团负责管理,90楼设有两台风阻尼器,94至100楼为观光、观景设施,共有三个观景台,其中94楼为「观光大厅」,是一个约7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及观景台,可举行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97楼为「观光天桥」,在第100层又设计了一个最高的「观光天阁」,长约55米,地上高达472米,超越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观景台,超过杜迪拜的迪拜塔观景台(地上440米),成为未来世界最高的观景台。 风阻尼器 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而预计这两台阻尼器也将成为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 慈溪风阻尼器将装上世界最高大楼。最近宁波玺玛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就智能通道控制系统项目签约,该系统将涵盖大楼3000多个通道控制点的进出自动识别管理,这也是国内单体建筑智能化通道控制技术要求最严、科技含量最高、合同金额最大的智能安防项目。 宁波玺玛克公司是由宁波太阳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我市首家从事高科技软件开发的IT企业,在与来自美国、日本的多家世界著名的同行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智能通道控制系统项目的唯一设备和技术提供方。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为中心,联合日本、美国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毗邻上海金茂大厦,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据投资方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介绍,环球金融中心大楼地上101层,地下3层,建筑主体高度达到492米,比已建成的中国台北国际金融大厦主楼高出12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容量10万人,控制通道点3000多个,每天控制记录超过300万条。宁波玺玛克公司承揽的该大楼智能通道控制系统开创了世界智能化大楼安防领域新时代。 宁波玺玛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同行业顶尖人才,并组成了由清华学子孙开华总经理带领的研发团队。对承担该项目的酸甜苦辣,孙开华十分感慨:“看到我们慈溪周围的企业,大部分是高能耗的粗放型加工企业,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慈溪人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很多产品都能做到第一,曾经创造奇迹的太阳公司,为什么在智能通道控制系统不能做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历经三年多时间,40多人的研发团队,经过刻苦攻关,玺玛克公司研制的SKEPS智能通道控制平台终于获得环球金融中心投资方的认可。 高度 建筑主体高度达到492.5米,比目前已建成的中国台北国际金融大厦主楼主体高度高出12米(台北101大厦实体高度加天线高度为508米),仍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高楼。按照施工计划,工程将于2008年初,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竣工落成。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会议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大厦。建筑的94层至101层为观光层,79层至93层将建成超五星级的宾馆,7层至77层为写字楼,3层至5层为会议室,地下2层至3层为商业设施,地下3层至地下1层规划了约1100台的停车位。在100层、距地面472米处设计了长度约为55米的观光天阁,这一高度将超过世界最高观光厅——高度为447米的加拿大CN电视塔。此外,在94层还设计了面积为750平方米、室内净高8 米的观光大厅。以上海的都市全景为背景,观光天阁和观光大厅将成为世界新的观光景点。 目前,申城第一新高楼“上海中心”已经开工建设,竣工后有望将上海的最高大厦高度再次提高。 大厦的争议 关于环球金融中心设计的争议,除了高度,还有其外形。KPF公司总裁威廉·帕德森说,金融中心的设计灵感原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圆地方的意思。而且,50米直径的“圆洞”就是不远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第二个球的大小,空心圆洞与实心球体正好形成一虚一实、遥相呼应的艺术美感。但这样的构思在一些人看来,同时也表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