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外观质量控制规定

产品的外观质量控制规定

1、目的

为了确保产品的尺寸、形状、位置和产品表面符合并优于规定的标准,对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交付产品的最终质量。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制造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压力容器产品(包括按ASME标准制造的压力容器)的外观质量控制。

3、职责

3.1技术部是工艺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方案时,要在工艺上充分考虑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诸多因素,采取有效的工艺措施,防止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外部缺陷。

3.2物质部应从合格的分供方择优采购合格的材料,并在到货验收后妥善保管,在储存,转运各环节做好保护,确保投入到生产线中材料,物表面缺陷。

3.3质保部检验科负责外购、外协、外包件的进货检验及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检验和最终检验。应如实的记录产品的各项检测数据和产品外观的质量状况,对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开具不合格报告单;对满足标准要求,但外观或表面仍有肉眼可见的缺陷的,应开具信息单,传递给责任部门和质管部门,作为持续改进的信息。

3.4市场部外信息站,及时收集用户对公司交付产品的质量信息,做好汇总、分类,并传递给质管和有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率。

3.5质保部质管科是不合格品、纠正与预防措施和内部质量审核的归口管理部门,应积极的收集内、外的质量信息,为产品外观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场的质量监督。

3.6产品制造车间(分厂),做好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严格按工艺、图纸、标准制造。制造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产品的表面,接管和法兰面,缺陷的修补,应严格执行工艺,以防止产生新生的缺陷。

4、产品外观的质量控制要求

4.1材料管理

4.1.1压力容器用钢板应符合有关技术条件要求和合理存放。不锈钢与碳钢不能混放。转运中要防止机械划伤,防止受潮造成严重腐蚀(尤其是不均匀腐蚀),表面缺陷超标者不准投入产品制造。

4.1.2板材、管材用机械方法下料产生的毛刺和氧焰电弧切割所产生的溶渣,应在投入下道工序前用机械方法清除。

4.1.3不锈钢、板材、管材等验收合格后应存放在干燥、平整的仓库内的专用区域,应按类别分别存放,不允许与碳钢直接接触,存放场地应保持清洁,不应有油污杂物,应辅设木板式橡胶板,防止因存放,转运方法不妥产生碰上,压痕和弯曲。

4.1.4严禁直接踏踩不锈钢表面,如需要在钢板和产品上作业时,必须铺垫橡胶板、纸板等,作业时不要穿带钉子的鞋。

4.1.5吊运钢板时要采取措施防止钢板变形和损伤钢板表面,调运不锈钢时钢丝绳应加护套,卡具要垫不锈钢或紫铜等垫板。

4.1.6凡材料表面有超标缺陷,又不能修复到满意程度,不能投入产品的制造。降级使用应按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办理。

4.2制造过程的外观质量控制

4.2.1机械切割或热切割下料,切割面要光滑,不得有缺陷,对不锈钢,机械切割时尽量不要与碳钢件同时同地作业,尽量用专用不锈钢剪床进行切割,剪床要保持清洁,作业时要防止表面划伤。

4.2.2切割采用等离子切割,切割后应用机械方法除去热影响区及端正的缺陷,裂纹,切割溶渣不应溅在不锈钢表面。

4.2.3下料尺寸应准确,防止因尺寸不准确,而造成强行组装损伤产品表面。

4.2.4施焊时不得在产品表面随意引弧,造成弧坑,形成表面缺陷影响外观质量,且给探伤带来不便。

4.2.5临时工装、吊耳、拉筋、垫板,如必须焊在钢板上时,应选用与主体材料相同的材料并进行标识,采取相同的焊接规程来完成,临时工装等去掉后留下的焊疤必须打磨光滑,打磨后的厚度不应小于该部位的设计厚度。操作完成后,操作者应在工艺过程卡上签字。

4.3确保成型件的尺寸及形位公差、表面质量满足要求。

4.3.1根据工艺方案冷热成型后的压力容器封头的凸凹及其直边圆度,及减薄量的要求应符合GB150《钢制压力容器》及ASMEUG—85的要求,热成型后的氧化皮和肉眼可见的明显数泡应去掉。

4.3.2筒体、锥体和球形壳体成型后的直线度、圆度、等对和形位公差应符合图样和有关标准的要求;如果行位公差达不到规定要求,可采用任何方法使产品完工的尺寸达到要求,但不能损伤其母材与表面,更不能因此减弱强度要求。

4.3.3成型后的筒体不允许有锐角和直边区。(除非设计另有规定)

4.3.4不锈钢按工艺要求成型时,制造车间应在成型将设备,工装,模具(压型胎及辊床)的工作表面打磨光滑并清理干净,使其无铁屑,溶渣及油污等损坏板材表面。

4.3.5不锈钢设备校形时不要用火焰加热,成型或校形所用的设备模具和不锈钢表面之间应加纸垫板,并随时将成型的异物清理干净。

4.4严格控制组对的外观质量

4.4.1组装是产品外观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制造车间要对此工序做到“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标准)和“三检”(自检、互检和专检)以确保其满足质量要求。

4.4.2焊缝的布置应合理,应符合GB150《钢制压力容器》和《容规》要求,不得有“十”字焊缝,相邻两筒节纵缝和封头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缝应错开,其错开的距离应符合图样和标准要求。

4.4.3焊缝的对口错边量(对准公差)应符合图样,及GB150和ASME规

范UW—33的规定,允许的错边量范围应在完工的焊缝宽度上形成3:1的斜面。

4.4.4容器上按接管,支吊耳、开孔的尺寸,方位,形状应符合标准和图样的要求。

4.4.5为了保证焊接组对的外观质量,焊前应对坡口检查,不应有裂纹和分层,制造车间应安排有资格的焊工按技术部门制定焊接工艺规程焊接。焊接所用的材料应干燥、烘干、保温处理。

4.4.6不等厚筒节和不等厚封头和筒节的对接应按GB150和ASMEV m—1

标准篇有关规定执行。过渡处要有良好的外观质量。

4.5焊接及焊缝的表面质量

4.5.1焊缝的外观尺寸应符合图样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交工的焊缝表面不应有裂纹,未焊透,表面气孔,弧坑,重叠,未填空,夹渣、咬边和肉眼可见的其他缺陷。超标者均应进行修复。

4.5.2焊缝与母材应形成圆滑的过渡,焊道的宽度,高度应符合图样和标准的要求,焊缝金属任何一点表面不应低于相邻的母材,焊缝余高的厚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GB150,ASME,UW—35)超高的余高应进行修理。4.5.3咬边造成的厚度减薄不应小于相邻母材的最小壁厚,咬边深度,长度应符合GB150和《容规》的要求。

4.5.4角焊缝焊角尺寸,应符合图样和技术标准要求,外形应平稳过渡。

4.5.5焊接造成的焊缝两侧的飞溅物,焊渣,在焊后应该清理掉。对不锈钢产品,接头处可用丙酮或酒精将油污、赃物清理干净,在焊缝口两侧100mm 范围内涂白粉以利于清楚焊接时产品表面的飞溅物。

4.5.6不锈钢焊接时,不准在非接口区引弧,应使用与焊接材料相同的材料作为引弧板。焊接不允许氧化发黑或表面疏松。

4.5.7焊接完工后焊工应在焊缝附近50mm处打上焊工钢印,钢印应清晰可见。厚度小于6mm的碳钢板和厚度小于13mm的有色金属板印刷或书写标记。

4.5.8设备组装完成并经试压合格后,对需外表涂漆的产品,应按技术部门的有关工艺文件和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涂料,完工的涂层表面应无露底、无泄漏、无起泡、流挂、开裂、脱皮等现象。在设备周转过程中注意保护油漆涂层。

4.5.9在产品制造中,不锈钢需进行表面处理的,如抛光、酸洗钝化,应严格按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进行,酸洗过的产品表面应颜色一致,均匀无锈点,不过洗,符合标注要求。

4.6完工待交付的产品,应以完成最终检验,有完整的交付材料,在产品的搬运、储存、包装过程中,不要划伤、碰伤、弄脏产品的表面,产品的包装要按包装工艺的要求进行包装。

5加强外观控制的措施

5.1健全和完善压力容器、核设备的质量保证体系,各归口部门,各类职责人员应尽职尽责,切实做到以顾客位中心,以用户满意为宗旨。

5.2对采购、储存、下料、制造、包装等可能影响和造成产品外观缺陷的环节严格进行控制,把外观质量作为转序的重要指标之一。

5.3在制造生产中,生产工人要严格执行“三按”,认真做好“三检”。5.4做好关键、重要工序的质量控制,确保转入下道工序和交付给用户的产品有良好的外观质量。

5.5技术部要对影响产品表面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

5.6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品表面的保护,尤其不锈钢产品的人孔和接管法兰面,螺纹,不要因操作不当,责任不强而造成碰伤、划伤。5.7建立不锈钢及有色金属产品的专用生产场地和专用设备,生产现场应有木板或胶皮垫板,产品不允许放在水泥地面上。

5.8制造分厂应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推行现场的5S管理,设备、工具、工装、工件做到定位放置,制造现场要整洁有序,使工件有良好的周转空间。

5.9技术部门要加强对制造过程中得工艺纪律监督,检验部门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要把好产品外观质量关,质管部门要把影响外观质量的因素作为监督检查考核的内容之一。

5.10及时收集产品形成过程中和来自用户的质量信息,及时发现本公司产品在外观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6评定与考核本要求实施情况由质保部质管科依据检验科检验结论和用户满意程度和本要求作为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的内容。

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外观质量控制措施:产品美观与品质的双重保障 在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中,外观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制造商必须采取有效的外观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将探讨外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外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外观质量控制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美观度,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一个优质的产品外观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升产品价值,进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此外,外观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产品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褪色、磨损等现象,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因此,加强外观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观质量的常见问题 1、外观设计不合理:产品的外观设计未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导致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 2、生产工艺不佳: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不过关或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外观存在瑕疵。 3、材料选择不当:选取的材料质量不佳或不符合设计要求,导致产品外观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解决方案 1、优化设计流程:在设计阶段,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痛点,确保产品设计符合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同时,加强设计师培训,提高设计水平。 2、改进生产工艺: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人技能水平,确保生产过程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定期对生产工艺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严格材料选择: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和控制,选取符合设计要求的高品质材料。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四、外观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外观质量控制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制造商必须注重外观质量控制。通过优化设计流程、改进生产工艺和严格材料选择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产品外观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信任。同时,持续关注外观质量控制,有助于推动产品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制造商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五、总结 外观质量控制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造商需要充分了解外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针对常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关于控制产品外观质量的规定

关于控制产品外观质量的规定 为提高产品外观质量,减少因人为作业不当而引起的浪费,特对产品诞生的重要环节作如下规定,请各有关职能部门严格执行: 一、采购 1、按文件对外观的要求采购,必要时查看实物; 2、对开包后,开剪前发现的外观不良品,负责与供应商交涉退货、掉换 或索赔等事宜; 二、仓储、开剪 1、按体系要求,做好仓储物资的搬运、防护等工作,防止搬运中的磕碰 伤以及材料表面的锈蚀; 2、对需进行表面处理的材料(如水星产品),应定期检查,加强防护; 3、准备开剪时,应先检查原板是否已经划伤、擦伤,出现上述现象时, 暂停开剪,立即通知质检科确认,对不合格的材料由质检科通知采购 部处置; 4、开剪时应注意:防止取板、上料、整理时板与板、板与剪板机,因摩 擦而导致的划痕、擦伤; 三、工序作业 1、检查材料表面是否划伤、擦伤,对表面有缺陷的条料,应剔开作退库处理; 2、实行轻拿、轻放的作业方式,控制产品从转序、上料、下料、入箱的 环节,冲压时可采用滑梯入箱的方法,减少工件碰伤;坚决不允许作 业过程中出现抛扔现象; 3、对在制品做好防锈工作(钎焊件除外,严禁上油);

四、外协 1、根据工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容器,防止装箱,运输中的磕碰伤; 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由外协职能部门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合适的措施, 防止工件外观损伤; 五、检验、包装、运输 1、最终检查产品外观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对外观存在缺陷的应及时剔除; 2、对表面处理的产品(如水星产品)应注意包装时的清浊度,按规定要求 装箱,防止装箱时的磕碰伤; 3、规范运输作业,防止因装御、撞击、雨水渗漏等因素而导致产品受损。 对违反本规定,因人为因素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处理 意见,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本规定自批准之日起执行 产品工程部编制:批准:日期:2005-10-25

设备产品外观检验规范标准

文件编号:版本号:A/0 保密等级:内部使用 文件类别:■管理规范□管理办法□作业规范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 修订记录

1目的 作为通用产品外观检验判定依据,确保品质能符合客户需求。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用产品塑胶件、电镀件、喷漆件、压铸件、整机装配、彩盒及包装的外观检验,包括缺陷定义、缺陷允收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产品塑胶件、压铸件、彩盒、资料及包装的外观检验。 3职责 质量人员对产品外观的检验和判定。 4定义 4.1 产品等级定义 S等级:手持类产品、高端类终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高端市场、特定客户有较高要求的产品。 A等级:通用类终端产品 4.2 外观等级面定义

1级面:暴露在外,且正常使用时可直接看到的主要表面,正常情况指产品的正面、顶面、侧面,要求有最佳的外观质量。 2级面:暴露在外,且正常使用时并不直接看到的次要表面,正常情况下指产品的背面和底面,要求有好的外观质量。 3级面:正常使用中看不到,只有在装拆时才看到的内表面或遮盖面,不要求有好的外观质量。 (注:外观等级优先按照图纸中的定义;若图纸中没有定义,下面有图示或单独定义的,以图示和单独定义为准;没有则按照此外观等级要求执行。) 功能面:功能面指压铸机加件中,影响产品防水、屏蔽、散热、装配等性能的表面。不包含在以上的1、2、3级面中。 图1 ONT产品外观面等级示意图 4.3彩盒测量面定义 测量面定义表,备注:未涉及到的为非管控区域

标准层次分为A标和B标二种。日美等外观要求较高的运营商建议使用A标,如日本KDDI/DOCOMO、英国BT;除了A标建议的运营商及通用市场,首选B标。 4.4纸浆模塑制品测量面定义 测量面定义表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通用)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通用)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通用) 本标准的目的是确定通用成品外观标准,为公司品质控制提供标准的依据。本标准适用于我司外观检验的标准判定,另有客户特殊规定除外。 职责权限方面,品质部负责本检验标准的制定与审核,产品的鉴定、检验之执行;工程部负责品质问题的分析和改善活动的推行;生产部负责产品的制造、过程检验和过程品质记录。 本标准定义了异色点、缩水、批锋、污点、无感划伤、有感划伤、脏污、气泡等术语。 在工作程序方面,目视检查的外观条件及位置为距离 30cm~45cm,时间5 S,光源检验照明度20-40W,位置为产 品与平面呈45°,上下左右转动动在15°之内。检验时间一般 在5-10秒以内,不得在反光下检验表面。

外观区域划分为A区、B区、C区,分别代表正常目视第一眼可见面、正常目视第一眼不可见面(左右两侧面、底面、背面、顶面)、产品内部,正常目视不可见面。 成品外观检验项目包括金属零件、五金件等,具体包括金属零件表面不可有电镀、生锈或氧化不良现象,断面氧化不可长过3mm,允许有两处间隔≤15mm,批锋不可超过0.04mm,金属零件表面不可有电镀不良现像等。同时,还需注意外壳刮伤、有感刮伤不可有露底材现像,长≤1.0mm,宽≤0.2mm的无感刮伤等。五金件方面,需要注意C面凹痕,直径≤3mm,深≤0.2mm(120mm允许3处)等问题。 最后,需检查产品外观是否有擦伤、划伤、缩水、变形、缺料、毛边、披锋、条纹、水纹等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表面出现的缺陷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要对这些缺陷进行检查和控制。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表面缺陷及其容许范围。

通常外观检验规范标准

通用外观检验标准 1产品表面等级定义 结构产品的表面外观等级划分为3个级别:1级、2级和3级,各表面等级的定义如下。 1.11级表面 重要外观表面,体现产品外观形象的表面,产品正常工作状态下能直接正视的表面,以及打开前门就能看到的表面。 1.22级表面 在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的主要外表面,或半装饰性的经常被客户打开后可视的外观表面。 1.33级表面 不是以装饰为目的的次要外观表面和内表面、客户不会看到的表面及除1、2级表面以外的表面。 2.1检验原则 2.1.1产品外观应美观,颜色均匀一致,单独一零/部件的整体视觉效果不能受到破坏,不会给人以劣质产品的印象。生产者应认真操作、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对各种表面的损伤。 2.1.2 有签样或图纸上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其对应的缺陷优先按其样板或技术要求的标准进行判断。 2.1.3 所有结构件外观缺陷的判定是基于不影响产品功能前提下进行的判定,如果有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缺陷(如引起炸机、短路等),即使符合标准规格,也判定不合格。 2.1.4 所有外观判定都是在下述的检验条件下进行判定,看不到的外观缺陷都认可接受。 2.1.5 对外观判定操作存在争议的以结构物料SQE工程师判定为准,仍有严重分歧的,最终裁决权归技术部。 2.2目视检测条件 在自然光或光照度在300-600LX的近似自然光下(如40W日光灯、距离500mm处),相距为650~750mm,观测时间按不同等级面而有不同,详见下表: 表2、检测条件

表面等级1级2级3级检视时间5s 5s 3s 检视距离光源650~750mm 自然光或光照度在300-600LX 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45-90°进行正常检验(参见下图)。要求检验者的校正视力不低于1.2 。不能使用放大镜用于外观检验。 图1、“正视”位置示意图 2.3检测面积划分 被检表面按其面积或最大外形尺寸划分为不同大小类别,当有两个条件满足时、以大的一类为准。 表面大小划分标准如下表。(注:一般情况下,被检表面上的缺陷个数超过2个时,缺陷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10 mm ,否则视为同一缺陷,尺寸以其总和计。) 表3、表面大小类别划分 按面积(mm 2 )按最大外形尺寸(mm)小面检测面积 ≤12000最大尺寸≤300中面12000<检测面积≤48600300<最大尺寸≤600大面48600<检测面积≤97200 600<最大尺寸≤1000超大面 97200<检测面积 1000<最大尺寸 表面大小划分标准 3对外观的质量要求 3.1总则 3.1.1特殊签样 有签样或图纸上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 其对应的缺陷优先按其样板或技术要求的标准进行判断。其它结构件表面缺陷的程度不能超出第4节的要求,否则为不合格。 3.1.2零件与组件 零件的生产应首先按照各种零件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组装后的结构件按本规范检验表面外观。散件发货的零件按第4节的要求,表面等级按使用环境定义。 3.2加工工艺原因导致的问题 3.2.1毛刺或锐边 以不影响装配操作,并保证使用时的安全、不伤手为原则(特殊产品以签样或图纸上的特殊要求为准,如电极网)。 3.2.2裂纹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

目录 目录 (1)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2) 2、总则 (2) 3、加工品质标准 (3) 3.1 缺点术语和定义 (3) 3.2 允收标准 (3) 3.3 检验方法 (4) 4、烤漆品质标准 (5) 5.1 缺点术语和定义 (5) 5.2 允收标准 (7) 5.3 烤漆性能测试 (8) 5、印刷图文品质标准 5.1 缺点程定义 (9) 5.2 充收标准: (9) 5.3丝印的测试: (10) 6、缺点的测量方法 (10) 6.1 点状缺点的测量方法 (10) 6.2 线状缺点测量方法: (11) 7、点规图 (9)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生效日期:2015-04-20 修订日期: 1、范围 适用于生产过程工艺缺点或因加工不当引起的缺点判定;表面处理的外观检验判定;产成品的最终外观检验。但不包含内部结构尺寸的评判标准。 2、总则 2.1 原则:产品外观应美观,单独一零/部件的整体视觉效果不能受到破坏,生产者应认真操作、 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对各种表面的损伤,如果发现某一缺点具有批量性 问题,即便此缺点属于“可接收”范围,也可以对该产品不予验收。 2.2 对模棱两可的缺失,虽经检验员初次误判为允收,但第二次检验发现属缺失时,可判定为不合格。 2.3 如各项品质标准所列为缺点时,后制程加工完工后品质缺点降低者,该缺点项目列为允收. 2.4 产品的各部位表面按其在产品中所处位置和质量要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2.4.1 A级表面:在产品正常工作状态下、或产品开启前门后,能直接正视到的表面(如FB2刀 体正面;印字面为正面)。 2.4.2 B级表面:没有字体的刀体表面。 2.4.3 C级表面:A、B类表面以外的其它表面(客户不能直接看到的面,如FB2刀的割线槽) 2.5 有封样或图纸上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其对应的缺点优先按照其封样或技术要求的标准进行 判断。其它缺点的程度不能超出本标准的要求,否则为不合格。 2.6 本标准所列的缺点个数当在每一表面上不超过2个,每2个缺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10mm,否则 视为同类缺点,面积以其总和计。 2.7 (1)检验条件: 将待验品置于以下条件,作检验判定。 印字面 为A面 无字体的 面为B面 不能直接看到 的面是C面

聚丙烯产品质量控制

聚丙烯产品质量控制 聚丙烯产品质量控制是指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标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预期要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聚丙烯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产品质量要求 聚丙烯产品的质量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外观要求:聚丙烯产品的外观应该无明显的瑕疵,如气泡、裂纹、划痕等。外观应平整、光滑,并且无色差。 2. 尺寸要求:聚丙烯产品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或客户需求。尺寸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等方面的要求。 3. 物理性能要求:聚丙烯产品的物理性能包括拉伸强度、抗冲击性、硬度等。这些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或合同约定。 4. 化学性能要求:聚丙烯产品的化学性能包括耐腐蚀性、耐化学药品性等。这些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或合同约定。 二、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确保聚丙烯产品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1. 原材料检验:对进货的聚丙烯原料进行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等。只有合格的原材料才能用于生产。 2. 生产过程控制: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包括原料投料、加热、挤出、冷却等。通过监控各个环节的参数,如温度、压力等,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3. 产品检验:生产出的聚丙烯产品需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 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等。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 4. 不良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聚丙烯产品,需要及时处理。可以选择重新加工、修复或者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理。 三、质量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聚丙烯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可以制定以下质量控制标准: 1. 外观标准:外观应平整、光滑,无明显瑕疵,如气泡、裂纹、划痕等。 2. 尺寸标准:根据产品设计要求或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尺寸标准,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等。 3. 物理性能标准:根据相关标准或合同约定,制定拉伸强度、抗冲击性、硬度 等物理性能的标准要求。 4. 化学性能标准:根据相关标准或合同约定,制定耐腐蚀性、耐化学药品性等 化学性能的标准要求。 四、质量控制记录 为了跟踪和记录聚丙烯产品质量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制定以下质量控制记录: 1. 原材料检验记录:记录对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物 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等。 2. 生产过程控制记录: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等,以及相 应的控制措施。 3. 产品检验记录:记录对生产出的聚丙烯产品的检验结果,包括外观检查、尺 寸测量、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等。

产品零件部件外观质量要求

准备阶段: 产品零件、部件外观质量要求 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

准备阶段: 目次 前言............................................................................................ I I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现行有效的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军用标准编制的。本标准由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淮规定了产品外观表面质量的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判别并对可接受的外观表面缺陷进行了限制(未出现的缺陷种类属于不允许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结构件及产品外观表面的生产验收,外购(协)件的验收亦适用本标准;本标准中表面缺陷的限定标准不适用于压铸结构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A级表面 用户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时能直接正视到的装饰性表面(如粉末喷涂、涂料涂覆、镀金及装饰铬等)。2.2 B级表面 用户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时不能正视到的装饰性表面。 2.3 C级表面 非装饰性表面中的主要表面,用户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时能经常直接正视到的表面。 2.4 D级表面 非装饰性的次要表面,用户使用、操作及日常维护时很少看到的表面。 2.5 E级表面 用户使用及日常维护时看不到的无外观要求的表面。 2.6 金属表面 包括金属及金属镀覆层、化学镀覆层和金属压铸面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 2.7 拉丝面 是一种砂带磨削加工面,通过砂带对金属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表面缺陷,并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2.8 基材花斑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材料中的杂质、或者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2.9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一、引言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 和技术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品质量控制措施的相关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方法等。 二、质量控制流程 1. 原材料采购:选择优质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原材料进行严 格的质量检验,确保符合企业的质量标准。 2. 生产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设置生产过程监控点,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3. 检测与测试: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和测试,确保产品符合质 量标准。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不良品处理:对于不合格品,建立严格的不良品处理流程。及时追溯不良品 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不良品进行分类处理,包括修复、报废、返工等。 5. 售后服务: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客户的质量问题。对于客户 反馈的质量问题,进行追溯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质量控制标准 1. 外观质量标准:产品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明显缺陷、划痕、变形等问题。 2. 尺寸精度标准:产品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精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 功能性能标准:产品的功能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效果。 4. 可靠性标准:产品的可靠性应符合设计要求,经受住长时间使用和各种环境条件的考验。 5. 安全性标准:产品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不会对用户和环境造成危害。 四、质量控制方法 1. 工艺控制:建立完善的工艺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和操作规范符合质量要求。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艺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检测与测试: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测试。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外观检查等。确保产品的质量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3. 统计质量控制:采用统计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控制。通过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4. 不良品处理:建立不良品处理制度,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处理。及时追溯不良品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不良品进行修复、报废、返工等处理,确保不良品不流入市场。 五、总结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是企业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采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应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产品外观质量控制规定

产品的外观质量控制规定 1、目的 为了确保产品的尺寸、形状、位置和产品表面符合并优于规定的标准,对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交付产品的最终质量。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制造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压力容器产品(包括按ASME标准制造的压力容器)的外观质量控制。 3、职责 3.1 技术部是工艺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方案时,要在工艺上充分考虑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诸多因素,采取有效的工艺措施,防止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外部缺陷。 3.2 物质部应从合格的分供方择优采购合格的材料,并在到货验收后妥善保管,在储存,转运各环节做好保护,确保投入到生产线中材料,物表面缺陷。 3.3 质保部检验科负责外购、外协、外包件的进货检验及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检验和最终检验。应如实的记录产品的各项检测数据和产品外观的质量状况,对外观质量不合格的开具不合格报告单;对满足标准要求,但外观或表面仍有肉眼可见的缺陷的,应开具信息单,传递给责任部门和质管部门,作为持续改进的信息。 3.4 市场部外信息站,及时收集用户对公司交付产品的质量信息,做好汇总、分类,并传递给质管和有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率。 3.5 质保部质管科是不合格品、纠正与预防措施和内部质量审核的归口管理部门,应积极的收集内、外的质量信息,为产品外观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场的质量监督。 3.6 产品制造车间(分厂),做好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严格按工艺、图纸、标准制造。制造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产品的表面,接管和法兰面,缺陷的修补,应严格执行工艺,以防止产生新生的缺陷。4、产品外观的质量控制要求 4.1 材料管理 4.1.1 压力容器用钢板应符合有关技术条件要求和合理存放。不锈钢与碳钢不能混放。转运中要防止机械划伤,防止受潮造成严重腐蚀(尤其是不均匀腐蚀),表面缺陷超标者不准投入产品制造。 4.1.2板材、管材用机械方法下料产生的毛刺和氧焰电弧切割所产生的溶

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标准

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标准 一、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产品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的关键环节。以下是我们公司制定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1. 原材料采购标准: (1) 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提供合格证明; (2) 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3) 原材料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 生产工艺标准: (1) 生产工艺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 (2) 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3) 生产设备必须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成品质量标准: (1) 成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提供合格证明; (2) 成品必须经过全面的检验和测试,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 (3) 成品必须进行抽样检验,确保批量产品的质量稳定。 4. 包装标准: (1) 包装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提供合格证明; (2) 包装必须能够保护产品免受损坏和污染;

(3) 包装必须标明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 二、质量检验标准 质量检验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们公司制定的质量检验标准: 1. 外观检验: (1) 检查产品外观是否完整、无明显划痕和变形; (2) 检查产品表面是否有氧化、腐蚀等问题; (3) 检查产品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有色差。 2. 尺寸检验: (1) 检查产品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尺寸精度达标。 3. 功能检验: (1) 检查产品的功能是否正常; (2) 进行性能测试,确保产品的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4. 耐久性检验: (1) 对产品进行长期的使用测试,检查其耐久性; (2) 摹拟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情况,检查其可靠性。 5. 化学成份检验: (1) 对产品的化学成份进行检验,确保符合相关标准; (2) 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化学成份分析,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外观检验规范

管理规定 文件名称:外观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FY/WI-QA-05 生效日期:2021-06-18 受控状态: 版次号: A.0 分发号: 发放部门: 综合部□开发部□生产部□质量部□ .

1. 目的: 明确了产品部件的外观验收准那么,对来料及成品外观检验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金属部件的检验,生产外观检验时按本标准执行。 3. 工作职责: 进料检验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外观进行检验,出货检验员参照本标准进行外观检验,质量部主管负责监督执行。 4. 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4.1 距离:目视距离一般30~40cm左右; 4.2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4.3 照明:40W日光灯下; 4.4视力要求:视力1.0以上,弱视和色肓者不宜进行外观检验。 5 .产品缺陷定义 5.1 A级缺陷---致命缺陷〔critical defect〕 可能导致危及生命或造成非平安状态的缺陷,或可能损坏重要的最终产品的根本功能的缺陷〔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 5.2 B级缺陷---严重缺陷〔majoy defect〕 不构成致命缺陷,但可能导致功能失误或降低原有使用功能的缺陷〔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 5.3 C级缺陷---轻微缺陷〔minor defect〕 对产品的使用性能没有影响或只有轻微影响的缺陷〔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 6. 外表分区 7.处置措施

8. 缺陷分类表

9.产品外观不良例如

9.1起泡---电镀件外表出现小泡点或凸起现象: 电镀层外表凸起, 有一个小泡点,NG 9.2脏污---产品外表有手印、油污或其它脏污:` 镀层外表脏污呈云状块,面积过大,NG 9.3划伤、刮花----产品外表有明显的纹路或划痕: 正面刮花明显,NG 正面有划伤花现象,NG 9.4斑点---产品外表与明显的凹凸点、麻点、亮点、氧化点: 麻点特别明显,面 积>0.3 mm2 ,NG 9.5发黑、发白---电镀件有黑色或白色的印记;

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面料存在边中色差无法分边处理和排版处理的面料不得使用; 面料存在缸差太严重的或者虽不太严重但无法配比处理的不得使用; 面料存在布面织染缺陷和脏迹无法进行配换片处理和洗水处理的不得使用; 同一款面料存在缩水不一致,对照原订版样缩水指标会浮现大货尺寸偏差太大的情况,不得用同一尺寸的版样开裁; 不同类面料要求配色应用的应严格对照大身布颜色。不对色的不可开裁。 对色效果不良的须请示允许才干开裁; 面料未经洗水试验、对色卡重的不得使用; 面料牢度不良的不得使用; 弹力面料呈失弹状况的不得使用; 属撞色使用的面料,未做洗水试验确认或者洗水浮现掉色未经洗水作颜色稳定的不得使用. 凡与大身色配色使用的织带、车线、钮扣、拉链饰料等必须严格对色使用; 客人要求刻字的扣类、链头、撞钉以及印字织带、胶袋等未刻字印字的或者对照客人要求的字体,内容不符的不得使用;

辅料规格/型号严重偏差的或者偏差虽然不大,但严重影响工艺和外观,或者虽不太影响工艺和外观但未得到客人允许的不得使用; 辅料品质与核可样要求不符的不得使用。金属件浮现脱漆锈迹和氧化迹象的不得使用; 金属件呈疲软状况或者虽工艺和调模到位,但仍然松脱的不得使用; 各类唛头、吊牌、挂卡、外箱贴标等,颜色(含底色/字色)、内容、字体、尺寸有一项不正确的不得使用;防潮纸在浮现少数欠数时,有内容相同的防潮纸时,经客人 QC 认可可使用。 绣花片有跳针断线 3 针以上或者有较长的松线,洗水会扩散的不得使用;印花有掉墨、堆墨现象未经客人许可不得使用; 绣/印花字体内容含糊不清的不得使用; 有商标标识的绣/印花图案与产品主唛标识不同的不得使用。 设备眼板、牙齿、车针、压脚应根据面料质地、车线规格调整; 设备每天上班必须擦拭干净,包括机头、机针、台板以避免油污; 车缝时浮现底/面线过松过紧时应及时调整; 各类设备及配套的梭芯梭套在生产过程中浮现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时应及时排除故障再进行生产。 应根据面料质地,用线粗细选择针号,并配套安装眼板/牙齿。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

精心整理改正记录 序 最新 改正内容记要改正者审查 奏效页次同意版本日期 制定审查同意 日期日期日期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质量部□采买部□PMC 散发 □市场部□生产部□开发部□工程部□中试部 对象 □行政部□其余 1、目的: 确立通用成品外观标准,为企业质量控制供给标准的依照。 2、合用范围:

精心整理 合用于我司外观查验的标准判断,还有客户特别规定除外。 3、职责权限: 3.1质量部:负责本查验标准的拟订与审查,产品的判定、查验之履行; 3.2工程部:负责品责问题的剖析和改良活动的实行; 3.3生产部:负责产品的制造、过程查验和过程质量记录。 4、定义: 4.1异色点:产品表面出现的颜色异于四周的点。 4.2缩水:部分地区因为熔体压力不够,在该地区截面形成的凹坑。 4.3批锋:因为工艺或模具原由,在边沿分型面地方产生的废边。 4.3污点:表面形成的可擦除赃污。 4.4无感划伤:用指甲刮过划伤处,无段落感。 4.5有感划伤:用指甲刮过划伤处,有段落感。 4.6脏污:因模具、包装或操作等问题造成,分可擦出及不行擦出。 4.7气泡:因工艺原由内部出现的可见的空气泡。 5、工作程序: 5.1目视检查的条件及地点: 查验条件:距离30cm~45cm时间5S内,光源查验照明度20-40W 地点:产品与平面呈45°,上下左右转动动在15°以内。查验时间: 一般在5-10秒以内。条件:不得在反光下查验表面。 5.2外观地区区分 区:正常目视第一眼可会面(样品的正面) 区:正常目视第一眼不行会面(左右双侧面,底面,反面,顶面) C区:产品内部,正常目视不行会面 5.3成品外观查验项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