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食品分析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

1.食品分析的概念、性质、任务和作用

食品分析概念: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性质:是一门包括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多学科科学。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化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成分及其性质进行检测。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源、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

食品分析的作用:

1.保证原料质量

2.掌握生产过程情况、决定工艺条件

3.控制产品质量

4.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5.进行科研工作的手段

2.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理化分析、生化分析等概念的含义

化学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

?定性分析:解决含有何种组分的问题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在化学变化中,样品中被测组分的某些物理性质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的分析方法。

方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吸收光谱法、旋光法、折光法等

?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电流滴定法等

?气体分析法:呼吸仪、瓶装啤酒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

理化分析法(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折射率、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可间接求出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被检测样品的纯度和品质。

微生物分析法:微生物法的原理在于利用了微生物对于某些营养物质、药物等成分的特异性,根据微生物数量、生理状态等变化,采用比色、比浊、滴定的方法来定性、定量表征待测物的方法。

生化(物)分析法

?生化(物):酶法

?免疫分析(immunoassay)

?受体分析法

3.食品分析相关的几个国际组织: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简称AOAC)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世界卫生组织(WHO)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4.食品分析有关常识

(1)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根据样品的用量及操作规模不同

?常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克;试液体积大于10毫升

?半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在0.01~0.1克之间;试液体积在1至10毫升之间

?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10毫克;试液体积大于0.01至1毫升

?超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小于0.1毫克;试液体积小于0.01毫升

(2) 常量成分、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根据待测成分含量高低不同

?常量成分: 大于1%

?微量成分: 0.01~1%

?痕量成分: 小于0.01%

?注意:微量成分的分析不一定是微量分析,为了测定痕量成分有时取样千克以上。

(3)7.3 部分单位

PPM ——parts per million (10-6) 单位:( mg / kg )或( mg / L )

PPB —— parts per billion (10-9)

PPT —— parts per trillion (10-12)

(4)化学试剂的纯度

国标试剂:该类试剂为我国国家标准所规定,适用于检验、鉴定、检测

基准试剂(JZ,绿标签):作为基准物质,标定标准溶液。

优级纯(GR, Guaranteed reagent,绿标签)(一级品):主成分含量很高、纯度很高,适用于精确分析和研究工作,有的可作为基准物质。

分析纯(AR, Analytical reagent,红标签)(二级品):主成分含量很高、纯度较高,干扰杂质很低,适用于工业分析及化学实验。

化学纯(CP, Chemical pure,蓝标签)(三级品):主成分含量高、纯度较高,存在干扰杂质,适用于化学实验和合成制备。

(5)7.5 一些术语

常用带刻度的玻璃仪器是在20℃条件下标注的。

分样筛——用来筛分体积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筛子。

分子筛——具有均一微孔结构而能将不同大小分子分离的固体吸附剂。

“称取”——称至0.1g。

“精密称取”——必须按所列数值称取,精确至 0.0001g。

“精密称取约”——必须精确至0.0001g,可接近所列数值,不超过所列数值的10% 。

用于配置溶液: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

用于配置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和标准液:二次蒸馏水。

配置溶液的试剂:

配置一般提取液和一般试液:化学纯以上。

配置标准溶液:优级纯和基准级试剂。

未指明的溶液:均指水溶液。

5.食品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1.样品采集相关概念

采样:在大量产品(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有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

原始样品:把许多检样混在一起为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分析用的称平均样品

试样: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供检验的样品为试验样品或检验样品,简称试样

试验样品:由平均样品中分出,用于全部项目检验用的样品。

复验样品:留作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或分歧时复验的样品。

保留样品:对某些样品,要封存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再次验证的样品。

一.有机物破坏法

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操作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1.干法灰化

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在置高温炉中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

优点:

①此法基本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

②因灰分体积很小,因而可处理较多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

③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

缺点:

①所需时间长。

②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

③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使测定结果和回收率降低。

2. 湿法消化

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优点:(1)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2)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

缺点:(1)产生有害气体。

(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

(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3. 紫外光分解法

高压汞灯提供紫外光。85±5 ℃,加双氧水。

4. 微波高压消煮器。

食品样品最多只要10分钟(2.5 MPa);

其它方法:

1. 高压密封消化法——120~150℃,数小

时,要求密封条件高。 2.自动回流消化仪。

二.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挥发度的不同而将其分离,叫蒸馏。

(一)常压蒸馏

适用对象:常压下受热不分解或沸点不太高的物质。

蒸馏釜:平底、圆底

冷凝管:直管、球型、蛇型

注意:1. 爆沸现象。(沸石、玻璃珠、毛细管、素瓷片)

2. 温度计插放位置。

3. 磨口装置涂油脂。

(二)减压蒸馏

适用对象:常压下受热易分解或沸点太高的物质。

原理:物质的沸点随其液面上的压强增高而增高。

(三)水蒸汽蒸馏

适用于沸点较高,易炭化,易分解物质。水蒸汽蒸馏是用水蒸汽加热混合液体,使具有一定挥发度的被测组分与水蒸汽分压成比例地自溶液中一起蒸馏出来。

三、溶剂提取法

利用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是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浸提法

溶剂萃取(LIE)

溶剂抽提法超临界萃取(SCFE)

固相萃取(SPE)

微波萃取(MAE)

超声波萃取(UE)

(一)浸提法(从固体中萃取有效成分)

用适当的溶剂将固体样品中某种待测成分浸提出来,又称“液——固萃取法”。

1. 提取剂的选择

?由相似相溶原理选择

?选溶剂沸点在45~80℃之间的,低,易挥发;高,不易提纯,浓缩,溶剂与提取物不好分离。

?选稳定性好的溶剂。

2. 提取方法: 1)振荡浸渍法

2)捣碎法

3)索氏提取法

(二)溶剂萃取法(溶剂分层、液液萃取、抽提)

1. 原理:用一种溶剂把样品溶液中的一种组分萃取出来,这种组分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新溶剂中的溶解度,即分配系数不同。

?用于原溶液中各组分沸点非常相近或形成了共沸物,无法用一般蒸馏法分离的物质。

?新溶剂——萃取剂

?(新溶剂 + 被溶解组分)——萃取相比重

?(原溶液 + 被溶解组分)——萃余相不同

2.方法:工业上用萃取塔

实验室用分液漏斗

3.关于萃取剂的选择: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且比重不同。

(2)萃取剂与被测组分的溶解度要大于组分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其它组分溶解度很小。(3)萃取相经蒸馏可使萃取剂与被测组分分开,有时萃取相整体就是产品。溶剂萃取法

优点:操作迅速、分离效果好、应用广泛。

缺点:萃取剂往往易燃、易挥发、有毒。

(三)超临界萃取(SFE )

? 利用超临界流体SCF 作为溶剂,用来有选择性地溶解液体或固体混合物中的溶质。

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 超临界流体——流体的温度、压力处于临界状态以上。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临

界温度为31.05℃,临界压力7.37 Mpa ), 不可燃、无毒、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

四、色层分离法

又称色谱分离、色层分析、层析、层离法。

色层分析——使多种组分混合物在不同的载体上进行分离。

两相物质: 固定相 流动相

样品要制备成液体或气体。

1. 按固定相材料及使用形式分类

?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 纸色谱——层析滤纸为支持剂, 滤纸上结合水为固定相 。

? 薄层色谱(TLC )——将固定相粉末制成薄层。

? 气相色谱(GC )——流动相为气体。

? 液相色谱(HPLC )——流动相为液体。

2. 按不同的分离原理分: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

(一)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不同 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吸附力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固定相——固体吸附剂

流动相——气体或液体

温度 压

固体

液体 气体

流体

C T

A

B

(二)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中的不同分配系数来进行分离。(溶解度的不同)固定相——固体支持剂(担体)+固定液

流动相——气体或液体(与固定相不相溶)

纸层析:纸是支持剂,结合水为固定相,溶剂作为流动相。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各组分与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的不同来分离。

?阳离子交换: R—H + M+X- —M + HX

?阴离子交换: R—OH + M+X- R—X + MOH

五、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法和皂化法

用来除去样品中脂肪或处理油脂中其它成分,使本来憎水性油脂变成亲水性化合物,从样品中分离出去。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油脂和含脂肪样品。

?特点:油脂被浓硫酸磺化或者油脂被碱皂化,油脂由憎水性变成亲水性,这时油脂中那些要测定的非极性物质就能较容易地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二)沉淀分离法

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下来,再经过滤或离心把沉淀和母液分开。

?常用的沉淀剂:碱性硫酸铜、碱性醋酸铅等。

例如,测冷饮中糖精钠含量时,,加入碱性硫酸铜,将蛋白质及其它干扰物、杂质沉淀出来,而糖精钠留在试液中,取滤液进行分析。

1.盐析法

所加盐类不得破坏所要析出的成分。

实质:盐类属强电解质,有强烈的水化作用,破坏物质原有的水化层而使之沉淀。

注意:要调整 pH、T.等条件。

缺点;沉淀物中往往存有大量盐类,分离不彻底。

2.等电点法

凡具有两性电解质性质的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等,当pH调到适当数值时,它们显电中性,在水中溶解度最小,易形成沉淀。

例:味精生产中,把发酵液的pH调到谷氨酸的等电点,大量谷氨酸就结晶析出。

(三)掩蔽法

向样品中加入一种掩蔽剂使干扰成分仍在溶液中,而失去了干扰作用,多用于络合滴定中。

六.浓缩

?注意点:

1.避免待测组分损失。

2.当浓缩至体积很小时,浓缩速度不能太快。

3.浓缩回收率要求打到≥90%

?浓缩方法:自然挥发法、吹气法、KD浓缩器法、真空旋转蒸发法。

第三部分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1.掌握水分含量测定:3种常见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理解过程操作。

干燥法:主要介绍直接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

1. 直接干燥法

(1) 原理

基于食品中的水分受热以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空气在电热干燥箱重中的分压,使食品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同时,由于不断的加热和排走水蒸汽,而达到完全干燥的目的,食品干燥的速度取决于这个压差的大小。

(2) 适用范围

本法以样品在蒸发前后的失重来计算水分含量,故适用于在95~105℃范围不含其他挥发成分极微且对热不稳定的各种食品。

(3)样品的制备、测定及结果计算样品的制备方法常以食品种类及存在状态的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食品以固态(如面包、饼干、乳粉等)、液态(如牛乳、果汁等)和浓稠态(如炼乳、糖浆、果酱等)存在。现将样品制备与测定方法等分述如下:

①固态样品:固态样品必须磨碎,全部经过20~40目筛,混匀。在磨碎过程中,要防止样品水分含量变化。

一般水分在14%以下时称为安全水分,即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粉碎过筛等处理,水分含量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要求动作迅速。制备好的样品存于干燥洁净的磨口瓶中备用。测定时,精确称取上述样品2~10 g (视样品性质和水分含量而定),置于已干燥、冷却并称至恒重的有盖称量瓶中,移入95~105℃常压烘箱中,开盖2~4小时后取出,加盖置干燥内冷却0.5小时后称重。再烘1小时左右,又冷却0.5小时后称重。重复此操作,直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 即算恒重。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 水分(%)= 式中m1 ---------干燥前样品于称量瓶质量,g

m2 ---------干燥后样品与称量瓶质量,g

m 3 ---------称量瓶质量 ,g

对于水分含量再16%以上的样品,通常采用二步干燥法进行测定。即首先将样品称出总质量后,在自然条件下风干15~20小时,使其达到安全水分标准(即与大气湿度大致平衡),再准确称重,然后再将风干样品粉碎、过筛、混匀,贮于洁净干燥的磨口瓶重备用。测定时按上述安全水分含量的样品操作手续进行。分析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 m1-----新鲜样品总质量,g

m2-----风干后样品总质量,g

m3-----干燥前适量样品于称量瓶质量 ,g

m4-----干燥后适量样品与称量瓶质量,g

m5-----称量瓶质量,g

② 浓稠态样品:

浓稠态样品直接加热干燥,其表面易结硬壳焦化,使内部水分蒸发受阻,故在测定前,需加入精制海砂或无水硫酸钠,搅拌均匀,以增大蒸发面积。但测定中,应先准确称样,再加入已知质量的海砂或无水硫酸钠,搅拌均匀后干燥至恒重。测定结果按下式

③液态样品:

液态样品直接置于高温加热,会因沸腾而造成样品损失,故需经低温浓缩后,再进行高温干燥。测定时先准确称样于已烘干至恒重的蒸发皿内,置于热水浴锅上蒸发至近干,再移入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结果计算公式同上述一步干燥法。

由于液态样品主要由水分和可溶性固形物所组成,因此也可采用比重法、折光法等测出100)(15343221?--+-m m m m m m m m 水分(%)= 1003121?--m m m m

样品中固形物含量,然后按下式间接求出水分含量:

水分(%)=100%﹣可溶性固形物%

(4)操作条件选择

操作条件选择主要包括:称样数量,称量皿规格,干燥设备及干燥条件等的选择.

①称样数量:测定时称样数量一般控制在其干燥后的残留物质量在1.5~3g为宜。对于水分含量较低的固态、浓稠态食品,将称样数量控制在3~5g,而对于果汁、牛乳等液态食品,通常每份样量控制在15~20g为宜。

②称量皿规格:称量皿分为玻璃称量瓶和铝质称量盒两种。前者能耐酸碱,不受样品性质的限制,故常用于干燥法。铝质称量盒质量轻,导热性强,但对酸性食品不适宜,常用于减压干燥法。称量皿规格的选择,以样品置于其中平铺开后厚度不超过皿高的1/3为宜。

③干燥设备

④干燥条件:温度一般控制在95~105℃,对热稳定的谷物等,可提高到120~130℃范围内进行干燥;对含还原糖较多的食品应先用低温(50~60℃)干燥0.5小时,然后在用100~105℃干燥。

干燥时间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干燥到恒重,另一种是规定一定的干燥时间。前者基本能保证水分蒸发完全;后者的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样品,如各种饲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可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

(5)说明及注意事项

①水果、蔬菜样品,应先洗去泥沙后,再用蒸馏水冲洗一次,然后用洁净纱布吸干表面的水分。

②在测定过程中,称量皿从烘箱中取出后,应迅速放入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否则,不易达到恒重。

③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会减低,故当硅较蓝色减褪或变红时,需及时换出,置135℃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硅胶若吸附油脂等后,去湿能力也会大大减低。

④果糖含量较高的样品,如水果制品、蜜蜂等,在高温下(>70℃)长时间加热,其果糖会发生氧化分解作用而导致明显误差。故宜采用减压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

⑤含有较多氨基酸、蛋白质及羰基化合物的样品,长时间加热则会发生羰氨反应析出水分而导致误差,宜用其他方法测定水分含量。

2.减压干燥法

(1)原理

利用在低压下水的沸点降低的原理,将取样后的称量皿置于真空烘箱内,在选定的真空度于加热温度下干燥到恒重.干燥后样品所失去的质量即为水分含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较高温度下易热分解、变质或不易除去结合水的食品,如糖浆、果糖、味精、麦乳精、高脂肪食品、果蔬及其制品等的水分含量测定。

(3)仪器及装置

(4)操作方法

准确称取2~5g样品于已烘干至恒重的称量皿中,放入真空烘箱内,按图所示流程连接好全套装置后,打开真空泵抽出烘箱内空气至所需压力40~53.3KP(300~400mmH g),并同时加热至所需温度(50~60℃)。关闭真空泵上的活塞,停止抽气,使烘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经一定时间后,打开活塞使空气经干燥瓶缓缓进入烘箱内,待压力恢复正常后,再打开烘箱取出称量皿,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小时后称量。并重复以上操作至恒重。

(5)结果计算同直接干燥法

(6)说明及注意事项

①真空烘箱内各部位温度要求均匀一致,若干燥时间短时,更应严格控制.

②第一次使用的铝质称量盒要反复烘干二次,每次置于调节到规定温度的烘箱内烘1~2小时,然后移至干燥器内冷却45分钟,称重(精确到0.1mg),求出恒重.第二次以后使用时,通常采用前一次的恒重值.试样为谷粒时,小心使用可重复20~30次而恒重值不变.

③由于直读天平与被测量物之间的温度差会引起明显的误差,故在操作中应力求被称量物与天平的温度相同后再称重,一般冷却时间在0.5~1小时内.

④减压干燥时,自烘箱内部压力降至规定真空度时起计算烘干时间,一般每次烘干时间为2小时,但有的样品需5小时;恒重一般以减量不超过0.5mg时为标准,但对受热后易分解的样品则可以不超过1~3mg的减量值为恒重标准。

3.蒸馏法

(1)原理

基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二元体系的沸点低于各组分的沸点这一事实,将食品中的水分与甲苯或二甲苯或苯共沸蒸出,冷凝并收集溜液,由于密度不同,溜出液在接受管中分层,根据馏出液中水的体积,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水分含量.

(2) 特点及适用范围

此法由于采用了一种高效的换热方式,水分可迅速移出.此外,因此测定过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加热温度比直接干燥法低,故对易氧化、分解、热敏性以及含有大量挥发性组分的样品的测定准确度明显优于干燥法。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现已广泛用于谷类、果蔬、油类香料等多种样品的水分测定,特别对于香料,此法是唯一公认的水分含量的标准分析法。(3)仪器及试剂

蒸馏式水分测定仪如图下图所示.

甲苯或二甲苯:取甲苯或二甲苯.先以水饱和后,分去水层,进行蒸馏,收集馏出液备用.

(4) 操作方法

准确称取适量样品(估计含水量2~5ml),放入水分测定测定仪器的烧瓶中,加入新蒸馏的甲苯(或二甲苯)50~75ml使样品浸没,连接冷凝管及接受管,从冷凝管顶端注入甲苯(或二甲苯),使之充满水分接受刻度管.加热慢慢蒸馏,使每秒钟约蒸馏出2滴馏出液,待大部分水分蒸馏出后,加速蒸馏使每秒约蒸出4滴馏出液,当水分全部蒸出后(接收管内的体积不再增加时),从冷凝管顶端注入少许甲苯(或二甲苯)冲洗.如发现冷凝管壁或接受管上部附有水滴,可用附用小橡皮头的铜丝擦下,再蒸馏片刻直接接受管上部及冷凝管壁无水滴附着为止.读取接受管水层的容积.

(5)结果计算

V

100

W

水分(%)=

式中 V-----接受管内水的体积, ml

W-----样品的质量 ,g

(6)注意事项

①样品用量一般谷类、豆类约20 g,鱼、肉、蛋、乳制品约5~10克,蔬菜、水果约5g。

②有机溶剂一般用甲苯,其沸点微110.7℃。对于在高温易分解样品则用苯作蒸馏溶剂(纯苯沸点80.2℃,水苯其沸点则为69.25℃),但蒸馏的时间需延长。

③加热温度不宜太高,温度太高时冷凝管上端水汽难以全部回收。蒸馏时间一般为2~3小时,样品不同蒸馏时间各异。

④为了尽量避免接受管和冷凝管壁附着水滴,仪器必须洗涤干净。

4.卡尔?费休法

卡尔?费休(Karl ? Fischer)法,简称费休法或K-F法,是在1935年由卡尔?费休提出的测定水分的容量方法,属于碘量法,对于测定水分最为专一,也是测定水分最为准确的化学方法。

(1)原理

费休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I2氧化SO2时,需要有定量的水参加反应:

SO2 + I2 +2H2

O H

2SO4 +2HI

但此反应具可逆性,当硫酸浓度达0.05%以上时,即能发生逆反应,要使反应顺利地向右进行,需要加入适当的碱性物质以中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酸。经实验证明,采用吡啶(C5H5N )作溶剂可满足此要求,此时反应进行如下:

∕H ∕SO2 C5H5N ? I2 + C5H5N ? SO2 +C5H5N+H2O→2 C5H5N + C5H5N ∣

碘吡啶亚硫酸比啶﹨I ﹨O

氢碘酸吡啶硫酸吡啶

生成的硫酸吡啶很不稳定,能与水发生副发应,消耗一部分水而干扰测定:

于是促使测定水的滴定反应得以定量完成。

由此可见,滴定操作所用的标准溶液是含有I2、SO2、C5H5N及CH3OH的混合溶液,此溶液称为费休试剂。

费休法的滴定总反应式可写为:

( I2+SO2+3C5H5N+CH3OH )+H2O → 2 C5H5N ?HI+ C5H5N ?HSO4CH3

从上式可以看到1mol水需要与1mol碘、1mol=氧化硫和3mol吡啶及1mol甲醇反应而产生2mol氢碘酸吡啶和1mol甲基硫酸氢吡啶(实际操作中各试剂用量摩尔比为I2:SO2:C5H5N=1:3:10 )

滴定操作中可用两种方法确定终点

C5H5N

SO2

+H2O C5H5N

H

SO4H

C5H5N

SO2

O

+CH3OH C5H5N

H

SO4 ? CH3

? 一种是当用费休试剂滴定样品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再过量1滴费休试剂中的游离碘即会使体系呈现浅黄甚至棕黄色,据此即作为终点而停止滴定,此法适用于含有1%以上水分的样品,由其产生的终点误差不大;

? 另一方法为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法,也叫永停滴定法,其原理是将两枚相似的微铂电极插在被滴样品溶液中,给两电极间施加10~25mV 电压,在开始滴定直至化学计量点前,因体系中只存留碘化物而无游离碘,电极间的极化作用使外电路中无电流通过(即微安表指针始终不动),而当过量1滴费休试剂滴入体系后,由于游离碘的出现使体系变为去极化,则溶液开始导电,外路有电流通过,微安表指针偏转至一定刻度并稳定不变,即为终点,此法更适宜于测定深色样品及微量、痕量水分时采用。

(2) 适用范围

费休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液体、固体及一些气体样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很多场合,此法也常被作为水分特别是痕量水分(低至ppm 级)的标准分析方法,用以校正其他测定方法。

在食品分析中,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后此法能用于含水量从1ppm 到接近100%的样品的测定,已应用于面粉、砂糖、人造奶油、可可粉、糖蜜、茶叶、乳粉、炼乳及香料等食品中的水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优于直接干燥法,也是测定脂肪和油品中痕量水分的理想方法。

(3) 主要仪器

KF —1型水分测定仪(上海化工研究院制)或SDY —84型水分滴定仪(上海医械专机厂制)

(4)试剂

① 无水甲醇:要求其含水量在0.05%以下。量取甲醇约200ml 置干燥圆底烧瓶中,加光洁镁条15g 与碘0.5g ,接上冷凝装置,冷凝管的顶端和接受器支管上要装上无水氯化钙干燥管,当加热回流至金属镁条溶解。分馏,用干燥的抽滤瓶作接受器,收集64~650C 馏分备用。

② 无水吡淀:要求其含水量在0.1%以下。吸取吡啶200ml 置干燥的蒸馏瓶中,加40ml 苯,加热蒸馏,收集110~1160C 馏分备用。

③ 碘:将固体碘置硫酸干燥器内干燥48小时以上。

④ 无水硫酸钠。

⑤ 硫酸。

⑥ 二氧化硫:采用钢瓶装的二氧化硫或用硫酸分解亚硫酸钠而制得。

⑦ 5A 分子筛。

⑧ 水一甲醇标准溶液:每ml 含1mg 水,准确吸取1ml 水注入预先干燥的1000ml 容量瓶中,用无水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⑨卡尔?费休试剂:称取85g 碘于干燥的1L 具塞的棕色玻璃试剂瓶中,加入670ml 无水甲醇,盖上瓶塞,摇动至碘全部溶解后,加入270ml 吡啶混匀,然后置于冰水浴中冷却,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60~70g ,通气完毕后塞上瓶塞,放置暗处至少24小时后使用。

标定:

? 预先加入50ml 无水甲醇于水分测定仪的反应器中,接通仪器电源,启动电磁搅拌器,先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入甲醇中使其尚残留的痕量水分与试剂作用达到计量点,即为微安表的一定刻度值(45uA 或48uA ),并保持1分钟内不变,不记录卡尔?费休试剂的消耗量。然后用微量注射器从反映器的加料口缓缓注入10ul 蒸馏水(相当于0.01g 水,可先用天平称量校正,亦可用减量法滴瓶称取0.01g 水于反应器中),此时微安表指针偏向左边接近零点,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定至终点,记录卡尔?费休试剂消耗量。

? 卡尔?费休试剂对水 V

G T 1000?=

式中: G ——水的质量,g ;

V ——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ml 。

(5)操作方法

? 对于固体样品,如糖果必须事先粉碎均匀,视各种样品含水量不同,一般每份被测样品中含水20~40mg 为宜。准确称取0.3~0.5g 样品置于称样瓶中。

? 取50 ml 甲醇 → 于反应器中,所加甲醇要能淹没电极,用KF 试剂滴定50 ml 甲醇中痕量水 → 滴至指针与标定时相当并且保持1min 不变时 → 打开加料口 → 将称好的试样立即加入 → 塞上皮塞 → 搅拌 → 用KF 试剂滴至终点保持1min 不变 → 记录

(6)结果计算 水分(%)=

式中: T ——卡尔?费休试剂对水的滴定度,mg/ml

V ——滴定所消耗的卡尔?费休试剂体积,ml

W ——样品质量,g

5.其它测定水分方法

⑴化学干燥法

化学干燥法就是将某种对于水蒸汽具有强烈吸附作用的化学药品与含水样品同装入一个干燥器(玻璃或真空干燥器),通过等温扩散及吸附作用而使样品达到干燥恒重,然后根据干燥前后样品的失重即可计算出其水分含量,此法在室温下干燥,需要较长时间,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

干燥剂有五氧化二磷、氧化钡、高氯酸镁、氢氧化锌、硅胶、氧化氯等。

⑵气相色谱法

⑶微波法

微波是指频率范围为103~3×105MHZ 的电磁波。当微波通过含水样品时,因水分引起的能量损耗远远大于干物质所引起的损耗,所以测量微波能量的损耗就可以求出样品含水量。

⑷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线属于电磁波,波长0.75~1000μm 的光。红外波段可分三部分:① 近红外区 0.75~2.5μm ;② 中红外区 2.5~25μm ;③ 远红外区 25~1000μm 。

根据水分对某一波长的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与其在样品中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的事实即建立了红外光谱测定水分方法。

⑸其它还有声波和超声波法 ,直流和交流电导率法,介电容量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中子法。

2.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一)水分活度值含义及意义

1.含义:

水分活度表示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反应水与食品的结合或游离程度,Aw ↓结合程度↑,Aw ↑结合程度↓。 Aw 影响色、香、味保存期。一般,同种食品水分含量↑,Aw 值 ↑。 定义: 溶液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值,可近似表示为 溶液中水蒸气分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

逸度——溶液中水逸出的趋势、能力。

f=p γ(逸度系数)。

W V T W V T ??=???101001000

浙教版数据的分析初步知识点总结八下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 2、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点: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 12 1 ( n X x x x n =+++ ……)叫做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x1、x2、……、x n的个数分别是f1、f2、……、f n,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22 1 () n n X x f x f x f n =+++ ……就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n) f1、f2、……、f n分别叫作x1、x2、……、x n的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4)某人旅行100千米,前50千米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后50千米速度为为120千米/小时,则此人的平均速度估计为()千米/小时。A、100 B、109 C、110 D、115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相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几种趋势。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06一.名词解释 1.食品分析 2.感官评价 3.光学活性物质 4.水分活度 5.灰分 二.填空 1.以波美度表示液体浓度单位如何表示:__________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以符号,_________表示,高于20℃时,糖液相对密度减小,即锤度_____________。 2.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使防止脂肪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糖精钠时,样品处理液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糖精易溶于乙醚,而糖精钠难溶于乙醚。 4.凯氏定氮法共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时还可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氧化剂。消化加热应注意,含糖或脂肪多的

样品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作消泡剂。消化完毕时,溶液应呈 _________________颜色。 5.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前者是_______,后者是_______。 6.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使分离机理不同而构成各种色谱类型,主要有、、、和等。 三问答 1.试简述巴布科克法测定乳中脂肪含量的原理。 2.试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巴布科克氏法、罗紫—哥特里法、氯仿—甲醇法测定脂肪的原理、适用范围。 四计算 1.现要测定某种奶粉的灰分含量,称取样品,置于干燥恒重为 的瓷坩埚中,小心炭化完毕,再于600℃的高温炉中灰化5 小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为;重新置于600℃高温炉中 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再置于 600℃高温炉中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 称重为。问被测定的奶粉灰分含量为多少? 2.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用标准加入法测定试样溶液中Cd含 量。取两份试液各,于2只50ml容量瓶中,其中一只加入 2ml镉标准溶液(1ml含Cd10ug)另一容量瓶中不加,稀释 至刻度后测其吸光度值。加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不加的 为,求试样溶液中Cd的浓度(mg/L)?

食品化学必备知识点

论述题 论述题答案 1、简述美拉德反应的利与弊,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控制美拉德反应? 1、答:通过美拉德反应可以形成很好的香气和风味,还可以产生金黄色的色泽;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还原糖同氨基酸或蛋白质(pro)的部分链段相互作用会导致部分氨基酸的损失,尤其是必需氨基酸(Lys),美拉德褐变会造成氨基酸与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1)降低水分含量 (2)改变pH(pH≤6) (3)降温(20℃以下) (4)避免金属离子的不利影响(用不锈钢设备) (5)亚硫酸处理 (6)去除一种底物。 2、试述影响果胶物质凝胶强度的因素? 3、2、答:影响果胶物质凝胶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与凝胶强度成正比,相对分子质量大时,其凝胶强度也随之增大。(2)果胶的酯化强度:因凝胶结构形成时的结晶中心位于酯基团之间,故果胶的凝胶速度随脂化度减小而减慢。一般规定甲氧基含量大于7%者为高甲氧果胶,小于或等于7%者为低甲氧基果胶(3)pH值的影响:在适宜pH 值下,有助于凝胶的形成。当pH值太高时,凝胶强度极易降低。(4)温度的影响:在0~50℃范围内,对凝胶影响不大,但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果胶降解。 3、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 3、答:(1)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例,支链淀粉不易回生,直链淀粉易回生(2)温度越低越易回生,温度越高越难回生(3)含水量:很湿很干不易老化,含水在30~60%范围的易老化,含水小于10%不易老化。 4、影响蛋白质发泡及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4、答:(1)蛋白质的特性(2)蛋白质的浓度,合适的浓度(2%~8%)上升,泡沫越好(3)pH值在PI时泡沫稳定性好(4)盐使泡沫的稳定性变差(5)糖降低发泡力,但可增加稳定性(6)脂肪对蛋白质的发泡有严重影响(7)发泡工艺 5、蛋白质具有哪些机能性质,它们与食品加工有何关系? 5、答:蛋白质具有以下机能性质:(1)乳化性;(2)泡特性;(3)水合特性;(4)凝胶化和质构。 它们与食品加工的关系分别如下: (1)蛋白质浓度增加其乳化特性增大,但单位蛋白质的乳化特性值减小。(2)蛋白质浓度增加时起泡性增加而泡的稳定性减小。(3)水合影响蛋白质的保水性,吸湿性及膨润性,在等电点附近蛋白质的保水性最低。(4)蛋白质浓度高,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易于凝胶化,高的离子浓度妨碍凝胶化,冷却利于凝胶化。 6、对食品进行热加工的目的是什么?热加工会对蛋白质有何不利影响? 6、答:(1)热加工可以杀菌,降低食品的易腐性;使食品易于消化和吸收;形成良好风味、色泽;破坏一些毒素的结构,使之灭活。(2)热工加工会导致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系列变化。对AA脱硫、脱氨、异构、产生毒素。对蛋白质:形成异肽键,使营养成份破坏。在碱性条件现的热加工会形成异肽键,使营养成份破坏,在碱性条件下的热加工可形成脱氢丙氨酸残基(DHA)导致交联,失去营养并会产生致癌物质。 7、试述脂质的自氧化反应? 7、答:脂质氧化的自氧化反应分为三个阶段:(1)诱导期:脂质在光线照射的诱导下,还未反应的TG,形成R和H游离基;(2)R·与O2反应生成过氧化游基ROO·,ROO·与RH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ROOH,然后ROOH 分解生成ROOH、RCHO或RCOR’。(3)终止期:ROO·与ROO·反应生成ROOR(从而稠度变大),ROO·与R·反应生成ROOR,或R·与R生成R-R,从而使脂质的稠度变大。 Vmax[s] 8、请说明V= 中Km的意义 [s]+km 8、答:①km是当酶反应速度到达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km是酶的特征性常规数,它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③在已知km值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底物浓度时的反应速度,或任何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 ④km不是ES络合物的解离常数,ES浓度越大,km值就越小,所以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需底物浓度越小,则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9、使乳制品产生不良嗅感的原因有哪些? 1、在350C 时对外界异味很容易吸收 2、牛乳中的脂酶易水解产生脂肪酸(丁酸) 3、乳脂肪易发生自氧化产生辛二烯醛与五二烯醛 4、日晒牛乳会使牛乳中蛋氨酸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甲硫基丙醛,产生牛乳日晒味。 5、细菌在牛乳中生长繁殖作用于亮氨酸生成异戊醛、产生麦芽气味 10、食品香气的形成有哪几种途径? 答:食品香气形成途径大致可分为:1、生物合成,香气物质接由生物合成,主要发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毒体的香味物质,2、直接酶作用;香味由酶对香味物质形成。3、间接酶作用,香味成分由酶促生成的氧化剂对香味前体作用生成,4、高温分解作用:香味由加热或烘烤处下前体物质形成,此外,为了满足

成教本科函授学位考试课程《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学位考试课程《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可能的题型为名词解释) TDT值、F值、D值、Z值、食品罐藏、冷点(罐头食品)、杀菌规程、顶隙、反压冷却、水分活度、干燥介质、平衡水分、回软、压块、糖制品返砂、硬化处理、保脆处理、鲜切果蔬、超微粉、新含气调理食品、果蔬功能因子、 二、一般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填空、单选和判断等题目) 1、罐头食品按酸性大小分成哪几类? 2、影响罐头食品传热的因素有哪些? 3、罐藏对果蔬原料有何要求? 4、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果蔬汁可以分成哪几类? 5、果蔬中水分存在的状态? 6、果蔬干制原料选择的基本要求? 7、果蔬干制品后处理的内容、概念、目的 8、干燥新技术有哪些? 9、果蔬糖制品的种类和特点 10、糖制品低糖化的原理和措施 11、果蔬糖制的方法、优缺点 12、蜜饯、果酱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3、腌制蔬菜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14、速度食品包装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5、常见的食品速冻方法设备 16、二氧化硫处理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作用 17、葡萄酒澄清与稳定处理的方法 18、不同种类葡萄酒对原料的要求及合适的品种 19、葡萄酒酿造原理

20、影响酒精发酵的因素 21、果蔬超微粉的特点 22、超微粉碎的方法与设备 23、鲜切果蔬的加工保藏基础 24、果蔬中精油提取方法及特点 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和论述等题目) 1、果蔬原料分级、清洗、去皮、烫漂、抽空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果蔬变色的原因及护色措施 3、半成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4、罐头杀菌有哪些影响因素 5、果蔬罐头加工工艺过程 6、罐头食品排气、密封、杀菌、冷却的概念、作用、方法、注意点 7、为什么果汁压榨前要进行热处理和酶处理 8、果蔬汁澄清的方法、原理 9、果蔬汁脱气的目的、方法 10、怎样保持混浊果蔬汁的均匀稳定 11、澄清果蔬汁混浊的原因 12、影响干制速度的因素 13、传统干制的方法、干制设备的种类及特点 14、冷冻干燥的原理及优缺点 15、食糖的保藏作用 16、不同果胶的胶凝原理及影响因素 17、果脯类和果酱类的加工工艺 18、食盐的保藏作用 19、微生物发酵作用对蔬菜腌制品品质的影响 20、蔬菜腌制品色香味的形成机理 21、影响蔬菜腌制的因素有哪些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 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注:如果有n 个数n x x x ,,,21 的平均数为x ,则①n ax ax ax ,,,21 的平均数为a x ; ②b x b x b x n +++,,,21 的平均数为x +b ; ③b ax b ax b ax n +++,,,21 的平均数为a x b +。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 x +++=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2211,其中n f f f k =++ 21。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a x x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 …,a x x n n '=。)'''(1'21n x x x n x +++=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 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21+n 个;若n 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2n 和第2 n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波动越大。 (二)方差: (1)概念: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天籁影音制作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样品、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等。 样品(sample)是能够代表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 误差(error):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准确度(accuracy):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2 有哪些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一、有机物破坏法 (一)干法灰化 原理: 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为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的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二)湿法消化(消化法) 原理: 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二、溶剂提取法 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方法,称为溶剂提取法。(一)索氏提取法 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被测成分提取出来。 溶剂用量少,提取完全,回收率高,操作麻烦需专用的索氏提取器。 (二)溶剂萃取法 利用某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方法,叫溶剂萃取法。 三、蒸馏法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分离的方法。 (一)常压蒸馏 当被蒸馏的物质受热后不发生分解或沸点不太高时,可在常压下进行蒸馏。 加热方式:水浴、油浴或直接加热。 (二) 减压蒸馏 当常压蒸馏容易使蒸馏物质分解,或其沸点太高时,可以采用减压蒸馏。 (三)水蒸汽蒸馏 某些物质沸点较高,直接加热蒸馏时,因受热不均易引起局部炭化;还有些被测成分,当加热到沸点时可能发生分解。 四、色层分离法 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分离效果好。 五、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和皂化 ◇硫酸磺化 原理:浓硫酸能使脂肪磺化,并与脂肪和色素中的不饱和键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皂化法 原理:利用KOH-乙醇溶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以达到净化目的。 适用:对碱稳定的农药提取液的净化。 六、浓缩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水分 2.1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和功能2.1.1水分含量 ?普通生物和食物中的水分含量为3 ~ 97%?生物体中水的含量约为70-80%。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256±199,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成年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58-67% 不同部位水分含量不同:皮肤60 ~ 70%; 肌肉和器官脏70 ~ 80%;骨骼12-15%植物中 水分的含量特征?营养器官组织(根、茎和叶的薄壁组织)的含量高达70-90%?生殖器官和组织(种子、微生物孢子)的含量至少为12-15%表2-1某些食物的含水量 食物的含水量(%) 卷心菜,菠菜90-95猪肉53-60新鲜鸡蛋74牛奶88冰淇淋65大米12面包35饼干3-8奶油15-20 2.2水的功能 2.2.1水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1。稳定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使它们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活性2。体内化学介质使生化反应顺利进行。营养物质,代谢载体4。热容量大,体温调节5。润滑 。此外,水还具有镇静和强有力的作用。护眼、降血脂、减肥、美容2.2.2水的食物功能1。食品成分 2。展示颜色、香气、味道、形状和质地特征3。分散蛋白质、淀粉并形成溶胶4。影响新鲜度和硬度

5。影响加工。它起着饱和和膨胀的作用。它影响 2.3水的物理性质2. 3.1水的三态 1,具有水-蒸汽(100℃/1个大气压)2、水-冰(0℃/1个大气压)3、蒸汽-冰(> 0℃/611帕以下) 的特征:水、蒸汽、冰三相共存(0.0098℃/611帕)* * 2.3.2水的重要物理性质256水的许多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比热容、熔化热、汽化热、表面张力和束缚常数 数,都明显较高。*原因: 水分子具有三维氢键缔合, 1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为1;水结冰时,0℃时冰密度为0.917,体积膨胀约为9%(1.62毫升/升)。实际应用: 是一种容易对冷冻食品的结构造成机械损伤的性质,是冷冻食品工业中应注意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成正比。当气压增加时,它的沸腾电流增加。当空气压力下降时,沸点下降 低 : (1)牛奶、肉汁、果汁等热敏性食品的浓缩通常采用减压或真空来保护食品的营养成分。低酸度罐头的灭菌(3)高原烹饪应使用高压3。水的比热大于 。水的比热较大,因为当温度升高时,除了分子的动能需要吸收热量外,同时相关分子在转化为单个分子时需要吸收热量。这样水温就不容易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海洋气候就是这样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 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 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 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 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 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 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 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 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 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 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 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 1、脂肪酸败 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 3、淀粉老化 4、食品新鲜度下降 5、维生素的降解 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 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 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 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 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 i,X2, ,x n,那么,X =丄(X[ + x2+ + x n)叫做 n 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作“ X拔”。 注:如果有n个数X|,X2, ,X n的平均数为x,则① ax i,ax2, ,ax n 的平均数为a x ;②X i + b, X2 + b, , X n + b 的平均数为x + b ;③ ax i + b,ax2+b, ,ax n + b 的平均数为 a x +b o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f2+ f k二n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X= Xifi+X2f2+ Xk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 , f k叫做权。 n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x2, , x 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 _ 1 x= (X1+X2+ +X n) n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X= X1f1+X2 f2+__x k f l,其中f1+ f2+ f k 二 n o n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x = x'+ a o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x '1 = X1 a , x'2= X2 a,…,X'n= X n a o x'= 1(X'1+ X'2+ + x'n)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为冷,冷,叫做原数据,n X 1,X*2, ,X n,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o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 吃个;若n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卫和第n +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2 2 2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 波动越大。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酸价 .水蒸汽蒸馏法2 .淀粉糊化3由整批货料中采得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4.检样: °5.T .淀粉乳6 .膳食纤维7.固形物8 )9.无氮抽出物(%从待测样品中抽取其中一 部分来代表被测整体的方法称为采样。: 10.采样.粗脂肪11 .低聚糖12 13.皂化反应14.牛乳°T.粗灰分15 16.单糖将锥17.四分法:将原始样品置于大而干净的平面上, 用洁净器具充分混匀并堆成圆锥形,顶压平后用划十字的方法将其等分为四份,弃其对角两份, 将剩余的两份再次按照上述次,原始样品量减少一半,直至剩余量满足实验所需为方法进行混匀、 缩分,每缩分1 止。利用固体固定相表面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强弱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分析 的18.吸附色谱: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溶液中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用.水分活度: 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压力等)19 食品水分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近似表示。可用20.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未离解酸的浓度和已离解酸的浓度。碱标准 溶液进行滴定,故又称为可滴定酸。.油脂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 钾的质量(mg)。21形状所产生阻滞作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分.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 对分子大小、22 析法称为凝胶色谱。表示。pH23.有效酸度:指食品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常 用所需氢氧化(甘油酯)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全部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24.皂化价: mg)。 钾的质量(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25.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 行测定,程度。 二、判断改错题 1.)乳糖可以用还原糖法测定。( 2.酸的浓度的当量浓度表示时称为有效酸度。()试样消化时 常加入K) SO3.作催化剂。(42重量法测定果胶物质常用 碳酸钠作沉淀剂。()4.)5. 有机物破坏法是分离组分的方法。( 6.试样干燥后其重量差≤2mg即为恒重。 () )((1007.无氮抽出物%=-水分+粗蛋白+粗脂肪+ 灰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真空干燥法是测定香料水分的最好方法。()8. 支链淀粉与碘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9. 凯氏定氮法常加入K2SO4作催化剂。(10. ) 旋光法测定淀粉,其旋光角度数即淀粉百分含量。()11. 折光法是测定油料种子脂肪的物理测定方法。()12. 用75~80%乙醇作糖分的提取剂,可防止蛋白质及多糖溶解。() 13.有效酸度是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14. 试样灰化前后其重量差≤0.2mg即为恒重。() 15.氯仿-甲醇 法采用干法提取脂肪,采用容量法定量。() 16.有效酸度是指溶液中酸 性成分的总量。()17. 冷冻干燥是指样品真正冻结成固体的温度。()18. 三、填空题1. 。,和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 要来源于 2. 。有机物破坏可用或 3.pH 。值的方法有测定和 4. 总称为脂类。和类脂脂肪 5.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 一、水的结构 水是唯一的以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冰) (1)气态在气态下,水主要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 (2)液态在液态下,水主要以缔合状态(H2O)n存在,n可变 氢键的特点;键较长且长短不一,键能较小(2-40kj/mol) a.氢键使得水具有特别高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及各种相变热; b.氢键使水分子有序排列,增强了水的介电常数;也使水固体体积增大; c.氢键的动态平衡使得水具有较低的粘度; d.水与其它物质(如糖类、蛋白类)之间形成氢键,会使水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导致固定态、游离态之分。 (3)固态在固体(冰)状态下,水以分子晶体的形式存在;晶格形成的主要形式是水分子之间的规则排列及氢键的形成。由于晶格的不同,冰有11种不同的晶型。 水冷冻时,开始形成冰时的温度低于冰点。把开始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称为过冷温度; 结晶温度与水中是否溶解有其它成分有关,溶解成分将使水的结晶温度降低,大多数食品中水的结晶温度在-1.0~-2.0C?。 冻结温度随着冻结量的增加而降低,把水和其溶解物开始共同向固体转化时的温度称为低共熔点,一般食品的低共熔点为-55~-65℃。 水结晶的晶型与冷冻速度有关。 二、食品中的水 1.水与离子、离子基团相互作用

当食品中存在离子或可解离成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盐类物质时,与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而可以固定相当数量的水。例如食品中的食盐和水之间的作用 2.水与具有氢键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许多食品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或纤维素)、果胶等,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均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因此通常在这些物质的表面总有一定数量的被结合、被相对固定的水。带极性基团的食品分子不但可以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水分子在自己的表面,而且通过静电引力还可吸引一些水分子处于结合水的外围,这些水称为邻近水(尿素例外)。 3.结合水与体相水的主要区别 (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所含极性物质的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100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50g 的水,100g淀粉的持水能力在30~40g;结合水对食品品质和风味有较大的影响,当结合水被强行与食品分离时,食品质量、风味就会改变; (2)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在一定温度下(100℃)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3)结合水不易结冰,由于这种性质使得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的孢子得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其生命力;而多汁的组织在冰冻后细胞结构往往被体相水的冰晶所破坏,解冻后组织不同程度的崩溃; (4)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也就是说丧失了溶剂能力; (5)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其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总和。 三、水分活度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萌芽、生长速率及死亡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酵食品工艺学(Fermented Food Technology) 课程编号:FFT205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选修 总学时:44,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24 )学分:2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责任单位:生物食品学院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基础为支撑,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食品、保健品或添加剂的一门科学技术。它不但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发酵食品工艺学》以发酵和酿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主,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对各类产品的发酵、酿造技术和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学处理进行了论述,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发酵与酿造食品,如酒精发酵与酿酒、氨基酸与有机酸发酵、发酵豆制品、酶制剂等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发酵食品的概念二、发酵食品的种类三、发酵食品的特点四、发酵食品的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重点:发酵、发酵食品的概念 第二章发酵食品与微生物 第一节发酵食品与细菌 一、乳酸菌二、醋酸菌三、枯草杆菌四、棒杆菌 第二节发酵食品与酵母 一、酵母的繁殖方式二、酵母的糖代谢三、常见的酵母种类 第三节发酵食品与霉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掌握发酵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判别方法和用途,生产出优质发酵食品。 重点:发酵食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食品分析期末复习题目

第四章 1 、减压干燥装置中,真空泵和真空烘箱之间连接装有硅胶、苛性钠干燥其目的是( ① )。 ① 用苛性钠吸收酸性气体,用硅胶吸收水分 ② 用硅胶吸收酸性气体,苛性钠吸收水分 ③ 可确定干燥情况 ④ 可使干燥箱快速冷却 注:干燥瓶(内装硅胶起吸收水分的作用,内装苛性钠起吸收酸气的作用); 2 、在实验中观察干燥器中硅胶的颜色;若硅胶变红,说明什么应如何处理 答: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会 减低,故当硅较蓝色减褪或变红时,需及时换出,置135℃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 第五章 1 、称取一含有%水分的粮食 ,样品放入坩埚中,灰化后称重为,计算样品中灰分的百分含量:(a)以样品标准重计, (b)以干基计。 (a) 灰分= ×100 % = ( —)÷ ×100 % = % (b) 灰分= ×100 % =( -)÷ [ ×(1-%)]×100 % = % 2 、蔬菜中含有酸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是多少 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含量= ÷ ×100 % = % 3 、假如想得到100mg 以上的谷物灰分,而谷物的平均灰分含量为%,那么应该称取多少克谷物样品进行灰化 谷物样品 = 100mg ÷ 1000 g/mg ÷ % = 4 g 4 、以下是对汉堡包灰分含量测定的数据:样品重;干燥后重;乙醚抽提后重;灰化后重 。求灰分的含量:(a)以湿重计,(b)以除脂后干重计。 (a)灰分的含量= ÷ ×100 % = % (b) 灰分的含量= ÷ ×100 % = % 第七章 1 、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半干食品中的脂肪含量:首先用真空烘箱干燥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是25%。再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干燥后样品的脂肪含量,干燥食品的脂肪含量是%,计算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原半干食品的脂肪含量= ÷[100 ÷ (1 ﹣25% )] ×100 % = % 2 、牛奶脂肪和牛奶的密度分别是和,牛奶中脂肪的体积百分含量是%,计算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 牛奶中脂肪的重量百分含量=×%÷×1×100 % =% 第八章 1 、称取某食物样品,经过处理后用水定容至60ml 。用浓度为ml 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消耗10ml 。 用经处理后的样液滴定10ml 费林试剂时,消耗样液6ml 。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葡萄糖标准溶液中的葡萄糖= ml × 10ml = 2mg = 10ml 费林试剂所反应的葡萄糖 ∴6ml 样液中含有2mg 葡萄糖。 ∴60ml 样液中含有20mg 葡萄糖。 ∴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 20mg ÷1000 g/mg ÷ ×100 % = 1%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一样品的粗蛋白含量,根据下列记录的数据计算: 水分含量=%,1 号样品重量=,2号样品重量=,用于滴定的标准HCl 浓度=L ,1号样品所用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2号样品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空白的HCl 溶液的毫升数=,分别以样品的干基和湿基计算粗蛋白质含量,假定该蛋白质含有%的氮。 31 21 m m m m --31 21 m m m m --

(整理)食品化学知识点1

名词解释 单糖构型:通常所谓的单糖构型是指分子中离羰基碳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如果在投影式中此碳原子上的—OH具有与D(+)-甘油醛C2—OH相同的取向,则称D型糖,反之则为L型糖 α异头物β异头物:异头碳的羟基与最末的手性碳原子的羟基具有相同取向的异构体称α异头物,具有相反取向的称β异头物 转化糖:蔗糖水溶液在氢离子或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等量的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 轮纹:所有的淀粉颗粒显示出一个裂口,称为淀粉的脐点。它是成核中心,淀粉颗粒围绕着脐点生长。大多数淀粉颗粒在中心脐点的周围显示多少有点独特的层状结构,是淀粉的生长环,称为轮纹 膨润与糊化:β-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一部分胶束被溶解而形成空隙,于是水分子浸入内部,与余下的部分淀粉分子进行结合,胶束逐渐被溶解,空隙逐渐扩大,淀粉粒因吸水,体积膨胀数十倍,生淀粉的胶束即行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膨润现象。继续加热胶束则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或分枝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必需脂肪酸:人体及哺乳动物能制造多种脂肪酸,但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Δ9的双键,因而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因为这两种脂肪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由膳食提供,因此被称为必需

脂肪 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是油脂在接触空气加热时的热稳定性指标。烟点是指在不通风的情况下观察到试样发烟时的温度。闪点是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但不能维持燃烧的温度。着火点是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并能维持燃烧不少于5 s 的温度。 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有不同的结晶结构,但融化后生成相同的液相(如石墨和金刚石),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现象。 油脂的氢化:由于天然来源的固体脂很有限,可采用改性的办法将液体油转变为固体或半固体脂。酰基甘油上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在高温和Ni、Pt等的催化作用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不饱和度降低,从而把在室温下呈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这种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蛋白质熔化温度:当蛋白质溶液被逐渐地加热并超过临界温度时,蛋白质将发生从天然状态至变性状态的剧烈转变,转变中点的温度被称为熔化温度Tm或变性温度Td,此时天然和变性状态蛋白质的浓度之比为l。 盐析效应:当盐浓度更高时,由于离子的水化作用争夺了水,导致蛋白质“脱水”,从而降低其溶解度,这叫做盐析效应。 蛋白质胶凝作用:将发生变性的无规聚集反应和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大于蛋白质—溶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聚集反应,定义为凝结作用。凝结反应可形成粗糙的凝块。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一.软饮料 1.概念:酒精含量小于0.5%(m/v),以补充人体水分为主要目的的流质食品,包括固体。 2.分类:安国评标GB10789-1996分为10类:(1)碳酸类饮料(2)果汁及果汁饮料类(3) 蔬菜汁饮料类(4)含乳饮料类(5)植物蛋白饮料类(6)瓶装饮用水类(7)茶饮料类(8)固体饮料类(9)特殊饮料(10)其他咖啡软饮料 按加工工艺分为:1采集型2提取型3配制型4发酵性 二.软饮料用水处理 1.水的硬度:硬度是指水中离子沉淀肥皂的能力。一般质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盐类的含量。硬度分为总硬度,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总硬度,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单(mg/l)2水的碱度:水中的碱度取决于天然水中于H+结合的OH-,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含量。水中的OH-和碳酸氢根离子不共存。OH-,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分别对应氢氧化物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三者之和为总碱度。 3.常规处理的方法 (1)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细小悬浮物及胶体物质相互吸附结合呈较大颗粒而从水中沉淀出来的过程,包括:1)凝聚:胶体压缩脱稳2)絮凝:脱稳后程絮状颗粒 常用混凝剂:1铝盐如明矾2)铁盐:硫酸盐铁,三氯化铁硫酸铁 (2)过滤:细沙,无烟煤常在结合混凝石灰软化和水消毒的综合水处理中作初级水过滤材料。 对原水水质基本满足软饮料用水要求者,可采用砂棒 为除去水中的色和味,用活性炭过滤 要达到精滤效果还可采用微孔滤膜过滤。 (3)石灰软化法:水中加入化学药剂(石灰),在不加热的条件,除去Ca2+、Mg2+达到水质软化的目的。 (4)电渗析: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和良好导电性的离子交换膜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是水中的阴阳离子定向迁移,分别透过阴阳离子交换膜而与溶剂分离的过程。 工作原理{阳离子交换膜:阳离子可过,阴离子不可通过。阴离子交换膜:阴离子可过,阳离子不可。 应用:1)海水和咸水的淡化2)用自来水制备初级纯水。 (5)反渗透法:利用半透膜选择性地只通过溶剂的性质,通过对溶液施加一个大于该溶液渗透压的压力,迫使溶液中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6)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剂把原水中人们所不需要的离子暂时占有,然后再释放到再生溶液中,从而使原水得以软化的方法。 分类:阳离子交换树脂:本体中常有酸性交换离子基团H+,可与水中的阳离子交换,按交换基团的酸性强弱又可分为强酸性、中酸性和弱酸性三类。 阴离子交换树脂:本体带有碱性的交换离子,可分为强碱性、弱碱性。 (7)水的消毒:1)氯消毒:有效成分HclO和ClO-。HclO为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渗入菌体内,借氯的氧化作用破坏菌体内的酶而使细菌死亡,而ClO-带负电荷,消毒作用为HclO的1/8。常用的氯消毒剂:漂白粉(有效氯一般为25%)氯胺:在水中有氯和氨生成,慢慢释放HclO,比例2:1~5:1。次氯酸钠:杀菌能力强,本身较纯净、稳定,但制备成本高。 2)紫外线消毒:微生物受紫外光照射后,营养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吸收了紫外光谱的能量,可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微生物死亡,对透明的水有一定的穿透力。 特点:消毒时间短,杀菌力强,设备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连续生产,不可持续杀菌,灯管使用寿命较短,成本略多。紫外线饮水消毒装置:低压灯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