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1]

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1]
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1]

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

西青道中学

梁晓晖

经线和纬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熟练地观察使用地球仪

利用图像等手段,采取比较的方式,发现、体会、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地球、地球仪

教学重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东西半球划分界线的确定

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结合小组讨论,分析、填表,归纳相关地理规律

教具使用

教学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南太平洋海域,如果要打捞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确定其准确位置。如何确定其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我们通常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定位,确定地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什么是经、纬线?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知识。

展示图片“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 结合图示,在教学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北极、南极、任意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讲解 纬线是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是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提问 那么,经线、纬线有什么特点?

小组活动一 观察地球仪,组内讨论(小组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讨论总结纬线的特点,一部分总结经线特点),代表总结发言,完成表格。

判断对错:

1、经线沿南北方向延伸,纬线沿东西方向延伸(

) 2、纬线长度各不相同,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 3、全球共有360条经线( )

承转 经线、纬线都有无数条,那如何区别不同经线或不同纬线?我们用不同的经度、不同的纬度来区分。

小组活动二 观察地球仪和图1.10及图1.11,讨论后填下表:

探究 据下图,归纳经度、纬度变化规律

20°W 10°W 0° 10°E 20°E

(1) (2) 归纳

经度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纬度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做一做

判断东经、西经、南纬、北纬

100° 120° 140° 160° 90° 80° 70° 60° (1) (2)

(3) (4) 补充:小技巧—辅助线法

具体做法:在图中添加0°经线或0°纬线。

承转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出不同的经线、经度、纬线和纬度,由重要的经线、纬线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半球。 学生活动三

读P7图1.12和图1.13,完成下列内容:

东西半球的界线是:____________ 南北半球的界线是:____________ 反馈练习

1、根据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40° 30° 20° 10° 40° 50° 60° 70° (1) A 点的纬度是_____;B 点的纬度是_____。

(2) 从南北半球看,A 点位于_____半球;从东西半球看,B 点位于_____半球。 2、我们利用经纬网的目的是( )

A 、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B 、更好的认识地球形状

C 、了解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D 、认识纬线长短的变化 板书小结 经线→经度↘

纬线→纬度→ 经纬网→确定地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思考:杰克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请你帮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

50° 40°

30° 20°

40°

50° 60° 70°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授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切苹果,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正确读出某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经度和纬度、经纬网定位,知道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比较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南北东西半球、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准备:自带一个苹果 教学用具:苹果,水果刀,多媒体设备,课件,地球仪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横切和竖切苹果、学生观察地球仪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相等、经纬线之间的关系等性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怎样找座位等生活实例,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经纬网来定位。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2014年马航MH370失联,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很多国家在搜寻,请同学们关注一段搜寻马航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在搜寻中主持人曾提到经纬度来定位置,什么是经纬度,如何来判断地理位置,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经纬线,及如何来确定某一事件的地理位置 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球体 教师提问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及最大周长是多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创造 了条件。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 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学习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①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与纬线进行对比分析。②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③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①了解学习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

初中地理_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猜谜语:不是篮球和鸡蛋 轻轻一拨它就转 你别看它个头小 载着大江和山川(答案:地球仪) 设计意图:作为初中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轻松简单的谜语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打好这节课的基调。 【作业展评】猜出谜底地球仪后,点评两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作品,指出他们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计入小组加分。 设计意图:有效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拥有积极昂扬的学习情绪。 【复习与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教师手持地球仪,引导同学们说出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轴,并对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划分进行复习总结,进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和经度 一、认识经线 【教师活动】在地球仪上标出任意两条经线,观察他们和南北两极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的位置,观察经线和赤道的关系? 【学生活动】说出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赤道,轻而易举的得出了经线的概念。 二、经线的特点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经线的概念,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经线的特点,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总自己小组的结果。 【教师补充】关于经线的长度和指示方向,可以引导同学们把地球仪想象成一个橙子,把橙

子皮切开并展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地球仪上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并且指示南北方向。 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便于理解,轻松有趣。 【教师提问】如果一位探险家从地球某点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南,他能回到原来出发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解释原因,因为经线是半圆,要想回到原来的出发点需要走一个整圆,那就不是同一条经线了。 【教师补充】如果沿着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的地点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 【教师过渡】讲完了经线,来对比一下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答对小组加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经线和纬线的相互关系学生归纳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经线的相互关系容易答成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这里要求归纳的是经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板图的方式把关键点标出,帮助同学们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认识经度 【教师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怎么区分无数条经线。提示同学们回忆一下区分无数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本章累计2个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 导学生在对地球仪的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 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地球仪的实际及应用,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 纬网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掌握关于地球仪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科学观察、读图的态度,能把地球仪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用具地球仪(学生自带)、课件经纬网 情境设置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分 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 我们可以分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 么去找呢? 生: 小结: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把地球做成一个模型,然后我们就可 以把“地球”尽收眼底,这个模型叫做地球仪。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生: 小结: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可以知道自己处 在地球上哪个位置。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 小结: 1.经线和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南北两极,地轴,是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经纬线的判读”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经线和纬线”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纬线的判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 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经纬度判读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三)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运用地球仪和经纬网,能说出经度与纬度的划分。”通过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对某一地点在地球仪进行准确定位,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还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一知识点需要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反馈。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读图法。此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二)演示法。运用此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三)归纳法。通过此法,有具体到一般,从而掌握经纬度的判读方法。 (四)讲解法。运用讲解法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排难解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成因等。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地理学科,要让学生会学,必须教会学生读图、析图、填图、以及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知识点的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识记:经线、纬线,经度、经度。 2、理解:经纬线分布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3、应用:运用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地球仪和读图,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吗?” 2、提出问题:“航海中船只是怎样描述所处的具体位置的?” 3、引入新课 这样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经纬度判读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和赤道,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通过在地球仪上描绘经线,找出经线的特点,并学会确定某点的经度。(重点)3.通过观察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穿过的陆地和海洋,知道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原因,学会根据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难点) 【教学模式】一案三环节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一) 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一样吗? (布置活动任务) 让学生转动地球仪,指出地轴、赤道、北极、南极。

2、在地球仪上找到0°经线、180

1.以下四个地球仪组装正确的是( ) 2.下列有关经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线中本初子午线最长 B.因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最短,所以把它作为经度的起点 C.从某点沿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回到原点 D.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 3.关于经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度越大经线越长 B.最大经度是90° C. 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180°经线以东经度为东经 4.下列经线只有一条的是( ) A. 120°经度 B.30°E 经线 C. 180°经线 D.90°经线 5.下列经线位于东半球的是( ) A. 30°E 经线 B. 165°E 经线 C. 30°W 经线 D. 60°W 经线 7.读右图填空: (1)读出A 、B 、C 、D 四点的经度 A. B. C. D. (2)A 、B 、C 、D 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 位于西半球的是 。

经纬线与经纬度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球仪说出地球仪上五条特殊纬线的名称、纬度两条经线圈的名称、经度2.经纬线的意义以及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运用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通过演示地球仪,掌握经纬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家乡所在地的经度、纬度、所处的半球的位置和纬度带。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五条特殊纬线圈和两条特殊圈。 2、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 三、教学铺助工具 1、多媒体、地球仪等 四、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观察法:“充分利用地球仪,结合多媒体课件,反复进行立体图与平面图的转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在教室里的准确吗?

2.启发:玉树地震发生以后,电视上是怎么描述镇中的具体位置呢? 讲授新课 (板书)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线:纬线和经线的划分 再认地球 教师:下面是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仔细观察手中的地球结合课本第5页图1.7中有关定义,和你的同桌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找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和0度经线,并观察它们有何特点?” (2)“看看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有何不同?” 学生展示:各组同学在自己的地球仪上面向同学们指认经线和纬线 1、画地球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画出地球仪的平面图,看看经线与纬线的形状有何变化?(学生画完后,用多媒体进行讲评,学生回答经纬线形状的变化)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仪到地球仪平面图这一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在从实物到平面图的转化中经纬线的变化,进一步认识经线与纬线) 3、观察经纬线模型,认识经纬线:用多媒体展示经纬线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指认经线和纬线。 4、用多媒体再将模型转化成立体图,再认经纬线:多媒体展示经纬线模型图。(此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缓慢绘制红色经线与绿色纬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经纬线) 小结:同学们,我们经过实物到图的反复转化练习,你能区分并总结出经线与纬线的基本特点吗?请独立完成下表: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制作好的练习题 纬线经线形状特征 长度变化 指示方向 排列方向 (教师纠偏和小结)

第二讲经纬线与经纬度教案

第2讲 经纬线与经纬度 开场白: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这里是“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地理专题节目,本讲的主题是“经纬线与经纬度”,核心问题是“运用经纬网解题的思维过程是什么?” [教师导言] “经纬线与经纬度”的有关知识是学习地球运动、进行区域定位的必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几乎“光顾”了每一份试卷。根据历年高考复习经验,这部分知识也会成为许多同学的拦路虎,并影响到地球自转和公转意义的学习,所以我们应将其作为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考试要点] 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纬线。赤道。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要点剖析] 在本讲的考试要点中,大家一定已经掌握了“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以及纬线与赤道”的基本概念,这里主要讲解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分析的是难点知识:经度与纬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进行经度差的计算?其次探讨经纬网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以便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一、经纬度的划分与差值计算――核心知识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曾经是学习中的难点,但对于高三学生已不是障碍,只是需要深刻理解经度与纬度的概念,这是应用经纬网解题的核心知识。 读图1,经度实际上是指各经线和地轴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或0°经线)和地轴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AOB ),是一个二面角,因此经度 最大值为180°,为与本初子午线正相对的经线的度数。 从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 度数;相反,从0°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度数依次 增大为西经度数。这说明度数值相同的东经线与西经线 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对称。关于两地经度差值的计 算是一个易错点,两条经线的经度差实际上也是这两个 经线平面的夹角,如图2中L 1与L 2的经度差为∠BOF 的度数,这个数值≤180°。 读图1,纬度是指当地纬线上的点至地心的连线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DOB ),这是一个线面角,夹角的最 大值为90°。所以赤道为0°,极点为90°。 二、经纬网的综合运用――应用能力 由经线、纬线组成的经纬网图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主要涉及区域的判断、与经纬度有关的地理计算,对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往往很高,是高考复习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下面我们用高考题例证几种常见的应用类型,并分别进行阐释。 1.利用经纬网判断地理区域 区域是系统地理研究的载体,所以地理空间定位往往成为解题的第一步骤,而根据经度和纬度判断所属区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图 1

【教案设计】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6图1.6“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教学设计】《经线和经度》精品教案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课标解读:要能说出经线和纬线,就要让学生明白经线、纬线的 概念和特点;要能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就要明白东西经、南北纬的 分界线以及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南纬、北纬、 东经、西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经线和纬线”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包括经纬线的概念、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特殊纬线及经线圈等知识点。由于概念和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讲,先讲较简单的纬线,再讲难度较大的经线。 (二)“经线和纬线”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经纬线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就这节而言,经纬线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节课需要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 (四)学生间的差异 教学时要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设计理念: 这一节课主要是依据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的原则。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经线的意义及特点;经度的划分。 2、应用: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团结互助的情感。 六、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确定依据:教材、课标、学情和教学实践经验。 (一)教学重点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经纬线-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哈尔滨市第100中学

侯超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经纬线定义、特性(指示方向、长度变化规律、度数变化规律等); 2.了解经纬网特征和定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 半球,本初子午线; 2.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地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纬线特征及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课:飞机在天上飞,不会相撞是因为每架飞机都由自己的航线,那么航空管理部门又是怎样确定每架飞机的位置并且确保它们不会相撞的呢?(多媒体导入GPS定位) (书最后一页的世界行政地图)我们看这张地图会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的覆盖了许多规则的线条,这些线条就是GPS用于导航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线条:通过观察后我们发现,这些线条好像沿着一定的规律分布,有一些沿着东西方向平行的线条,还有一些与这些线条相垂直的南北分布,并且没一条线条在地图的边界都有一个数字与之对应,不重复。 沿东西方向平行分布的这些线条,我们称之为纬线;与纬线垂直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条,我们称之为经线。纬线用一定的度数加一个字母表示,经线也同样用一定的度数加字母表示(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经纬线的特征,表1.1)。 刚才我们观察地图的同时,发现有一条纬线的度数是0o,后面没有附加任何的字母,这条纬线是一条很特殊的纬线,叫做赤道。 赤道的特征:1、纬线中最长; 2、平分地球;(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赤道以北纬度用字母N(North)表示,以南用字母S(Sourth)表示; 4、赤道以北纬度逐渐增大至90 o N,以南也同样增大至90 o S; 下面我们看一下经线,地球上同样有一条经线标有0 o,这条经线科学家规定为初始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线又叫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特征:1、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范围,用字母E(East)表示,本初子午线以

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

“经线和纬线”教学设计 馆陶县芦里中学姚卫国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经线和纬线”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的内容,包括经纬线的概念、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特殊纬线及经线圈等知识点。由于概念和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讲,先讲较简单的纬线,再讲难度较大的经线。 (二)“经线和纬线”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经纬线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 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就这章而言,经纬线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三)课标对“经线和纬线”的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初步认识,再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读图、填图法。 (二)演示法。 (三)比较法。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读图,掌握地球仪上五条特殊纬线的名称、纬度,两条经线圈的名称、

经度。 2、理解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经纬度的划分;了解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2、通过读图、填图掌握五条特殊纬线的名称、纬度以及纬度带的划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家乡的经度、纬度、所处的半球位置和纬度带,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2、五条特殊纬线和两条特殊经线圈。 (二)教学难点 1、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2、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到电影院里如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二)探究新知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的特点:用彩色纸条在地球仪上贴出几条纬线,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说出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的方向,归纳并板书纬线的特点。 (2)纬度的划分: ●过渡:“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怎么来区别这些纬线呢?” ●引导学生读图1.11,弄清纬度的划分及排列规律。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讲地球和地图 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 主干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经纬网 (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 W 经线和160° E 经线是东 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_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 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 34L 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 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 1. 类型: 2. 应用 (1)定“方向” 基本思路: ① 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 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 判断 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的为东经度, 减小的为西经度 由南向北度数增大者为北纬;减小的为 南纬 类型 侧视图 示意图 23° 26’ N --------- 23° 26' S 经纬线特点 纬线为曲线;经线是 连接南北两极的曲线 纬线为同心圆;经线 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状 的曲线 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 135° W 方格状经纬网E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卫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 度值大者在寸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西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①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 111千米 如右图中AB 之间距离=60°X 111千米=6660千米。 ②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 B ),则两点间的距离=111千米X cos 0 如右图中AC 之间距离=111千米x cos60° =55.5千米。 (3)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如图中弧AB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如 条纬线上MK 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 MPK 而不是弧MQ ,赤道上除外)。 如图中地球上M 向K 运动最短距离方先东北再东南,上图中 C 向A 运动的最 短距离为先西北再西南。 (4)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 的前提基础。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月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 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 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 若分别在东西经,a 若两地经度和小于 点在西面;b 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 ° 面。 (2)定“距离” 180°,则东经度的地点 ,贝S 西经度的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 0" 经度的地 30° S ■ * 口 Q 140*

浙教版3.2地球仪和地图 教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 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课前准备] 地球仪(学生自带)、各种地图,课件经纬网

一、地球仪 地轴——经线——经度 [教后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特别是经纬线的知识,上过社会课和科学课后还是比较认识不清楚,应用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二、地图 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

形。 2、三要素: [教后反思] 对地图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了三要素来展开学习和研究,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熟悉,问题不大,但是对地图的原理学生比较模糊,在教学设计中,要简单化处理。在方向的教学中,适当的补充了部分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课时 地球仪评价和地图制作 1、地球仪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2、校园地图的绘制评比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行比较推算,估

七年级经线和经度教案修订稿

七年级经线和经度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教案 授课人:郴州市十五中谢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4.运用经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东西半球位置; 5.了解经纬网的作用,能在经纬网上判读出某点的经纬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仪,掌握经线的特点; 2.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线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某点经纬度位置的判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经线的特点,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3.运用经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东西半球的位置; 4.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的判读。 教学铺助工具:多媒体、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帝国号”轮船遇险片段。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由于准确地向海上救援中心报告了经纬度位置,“帝国号”轮船最终成功获救。设想一下,如果该轮船只报告了所在的纬度位置,它能及时成功获救吗?

学生:不能,必须还要报告经度位置。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纬线和纬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 二、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互助共赢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20----P23页,完成学案第1——6小题。 定义 (板书:一、经线特点) 2、教师讲解本节课全班分组竞赛的有关规则: ①.全班共分为六个小组; ②.本节课的问题类型有抢答题、风险题、能力题等。风险题每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能力题每答对一题加2分;在答题时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思路清楚,回答准确则双倍加分; ③.下课前统计结果,分数最高组获胜。 [过渡:希望每个小组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位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小组竞赛正式拉开序幕。] 3、每组抢答学案第1——6小题。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纬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那么经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二)一起动脑,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经线和经度的分布图”及思考题:①东经和西经以什么为界 ②经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学生读图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 定义 (板书:二、经度划分) 分布规律 3、学生抢答东西经的界限,并汇报每组讨论出的经度的分布规律;教师进行点评、小结;学生抢答简化平面经线分布图的经度分布规律。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得知,经线的形状是一个半圆,那两条经线是不是一定能组成一个圆圈呢?(生:能或不能)请大家伸出双手,跟着我一起来验证(教师左手、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弯曲成半圆代表一条经线,演示只有在相对的情况下两条经线才能组成一个经线圈。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演示。)那么相对的两条经线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经线圈呢?](三)慧眼识珠,分享智慧 1.教师动画演示地球仪上相对的两组经线圈:0°经线和180°经线,60°W和120°E; 2.学生仔细观察,寻找规律; [过渡(教师手拿经纬仪讲解):实际上在地球仪上经线圈有无数条,沿着任何一条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在学习纬线和纬度时我们知

七年级经线和经度教案

七年级经线和经度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教案 授课人:郴州市十五中谢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4.运用经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东西半球位置; 5.了解经纬网的作用,能在经纬网上判读出某点的经纬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地球仪,掌握经线的特点; 2.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线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某点经纬度位置的判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经线的特点,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3.运用经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东西半球的位置; 4.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的判读。 教学铺助工具:多媒体、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帝国号”轮船遇险片段。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由于准确地向海上救援中心报告了经纬度位置,“帝国号”轮船最终成功获救。设想一下,如果该轮船只报告了所在的纬度位置,它能及时成功获救吗? 学生:不能,必须还要报告经度位置。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纬线和纬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

二、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互助共赢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20----P23页,完成学案第1——6小题。 定义 (板书:一、经线特点) 2、教师讲解本节课全班分组竞赛的有关规则: ①.全班共分为六个小组; ②.本节课的问题类型有抢答题、风险题、能力题等。风险题每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能力题每答对一题加2分;在答题时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思路清楚,回答准确则双倍加分; ③.下课前统计结果,分数最高组获胜。 [过渡:希望每个小组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位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小组竞赛正式拉开序幕。] 3、每组抢答学案第1——6小题。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纬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那么经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二)一起动脑,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经线和经度的分布图”及思考题:①东经和西经以什么为界?②经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学生读图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 定义 (板书:二、经度划分) 分布规律 3、学生抢答东西经的界限,并汇报每组讨论出的经度的分布规律;教师进行点评、小结;学生抢答简化平面经线分布图的经度分布规律。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得知,经线的形状是一个半圆,那两条经线是不是一定能组成一个圆圈呢?(生:能或不能)请大家伸出双手,跟着我一起来验证(教师左手、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弯曲成半圆代表一条经线,演示只有在相对的情况下两条经线才能组成一个经线圈。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演示。)那么相对的两条经线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经线圈呢?](三)慧眼识珠,分享智慧 1.教师动画演示地球仪上相对的两组经线圈:0°经线和180°经线,60°W 和120°E; 2.学生仔细观察,寻找规律; [过渡(教师手拿经纬仪讲解):实际上在地球仪上经线圈有无数条,沿着任何一条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在学习纬线和纬度时我们知道,沿着赤道把地球横向剖开可以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如果把地球沿经线圈纵向剖开则可以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东西半球是沿哪条经线圈把地球剖开的?东西半球的范围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