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中国历年税收额、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之欧阳德创编

1994-2018年中国税收额、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税收痛苦指数

税负痛苦指数 一些媒体报道称,美国福布斯杂志最近推出“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这个说法是否属实?该排行榜是否合理?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税负水平?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焦点一:福布斯最近发布税负榜单了吗? 回应:今年未发布,最新的税负榜单发布于2009年 记者查询了福布斯(FORBES)英文网站和中文网站,均未查到“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但能查询到2009年该杂志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榜,在该榜单中,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 记者又电话询问福布斯中文网编辑部,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税负痛苦指数”榜是由福布斯美国总部负责的,最近未听说公布新的榜单。 随后,记者联系美国福布斯编辑部,该编辑部的亚历山德拉·多蒂(Alexandra Talty)告诉记者:福布斯最新的税负痛苦指数是在2009年发布的,今年尚未发布税负排行榜。据她介绍,该指数的统计方法是根据各地区最高档次边际税率将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雇主交纳的社会保险税、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增值税汇总而得。 焦点二: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可信吗? 回应:税负榜单科学性较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按照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各税种都选用最高的边际税率来计算痛苦指数,例如,2009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5%,则相应的痛苦指数为25,按照这个方法,个人所得税痛苦指数为45,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痛苦指数为49,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痛苦指数为23,增值税的痛苦指数为17,财产税的痛苦指数为0,直接加总得出中国大陆的税收痛苦指数为159,仅次于法国的167.9,名列全球第二。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税负痛苦指数是科学性较差的一种算法,在反映税负高低问题上有几个重大缺陷。一,指数选取的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实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1)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之间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观察,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两个指标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互影响因素?这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历年的数据资料,对国家和地市两级的GDP与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比例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寻求GDP和财政收入之间相互适应的增长程度和相对合理的比例界限,为在宏观层面上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一些新的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对GDP与财政收入及其关系的理论阐述 (一) GDP和财政收入的一般定义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对地方核算范围来说,即为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辖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对于各产业部门来说,这部分新创造的价值称为增加值,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货币收入,是

整个国民收入中属于国家(政府)所有的部分,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各项税收、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税收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又划分为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94%部分、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的部分及海洋石油资源税等。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的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6%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二)GDP与财政收入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GDP做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经过初次分配和一系列复杂的再分配过程之后形成最终分配,大致呈三部分的流向,其中一部分以单位和个人上缴工商税收、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我当时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初又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是这场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感到其中值得回顾之处很多,现选取相关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和体会。 机不可失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地,财政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集权过多,管的过死,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强经济活力必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就成为财税改革的逻辑起点。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总是首当其冲;不管进行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财税的参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为导向,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财政包干制,二是企业承包制。无独有偶,二者最后都落脚到“大包干”。 大包干体制对激发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快,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同时,地方承包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税收上不来。这一财政体制的弊病,从北京和上海可窥见一斑。北京当时内部规定在包干期内,财政收入每年只增长4%,绝不多收,因为如果多收,超过部分就要与中央分成,分税制之后才发现北京隐瞒了八九十亿元的收入。又如上海,中央对其包干体制规定,以1988年核定的作为基数,超过部分中央与地方打五分成。结果,上海实行财政包干五年,年年财政收入是163-165亿元之间,基本没增长。 如此,结果自然是财源枯竭,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即人们当时常讲的“两个比重”逐年下降,财政陷入困境,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出现被动性的财政赤字。1993年在海南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我说,李先念同志兼任财政部长时有上衣和长裤穿,王丙乾同志兼任部长时,还有衬衫,到我这儿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我说,过去旧小说里面常常提到国库空虚,当时不理解,今天当了财政部长,才理解了这四个字,而且体会非常深刻。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对我说:你这个财政部长真是囊中羞涩呀! 为缓解财政困难,也曾想过一些办法:一是打费的主意,以费补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直接以平衡预算为目标。二是中央财政向地方借钱,要求各省作“贡献”,共借了三次。名为借款,实际上是“刘备借荆洲,有借无还”。即使是比较富裕的地区也不愿意慷慨解囊,所以闹的很不愉快,真的非常伤感情。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到1993年,中央财政的状况以难以为继,朱鎔基讲,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到不了2000年就会垮台,这不是危言耸听。” 面对这种局面,从1987年开始,曾多次推动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在少数地区和企业中进行了“税利分流”和分税制改革试点,但局部的试点跟总体的政策发生矛盾,其结果不仅没有推进改革,反而被更不规则的放权让利所取代。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财政学期末考试资料

第五章 4.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6.5%,“十五”时期为18.7%。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开始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1978年仍占31.1%。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1995年下降为10.3%,17年间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1996年回升为10.4%,到2005年上升为17.3%,10年间上升了6.9个百分点。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代替了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如1995年预算内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财政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调控作用。(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如1995年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55倍。当时由于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拮据,而银行资金充裕,于是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根据以上情况,从政策面来判断,这一时期尽管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也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尽管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但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付出的必要的成本和代价,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表现为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似乎是“双松”政策,但财政的“松”是虚,是被动的,而货币政策的“松”是实,是主动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独木撑天。把三种判断结合起来看,政策的结果是: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部分被主管部门通过收费和基金的形式拿走了,一部分则通过工资、福利以及不明不白的各种渠道转移到个人手里,而企业资金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缺乏明确整体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收支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支出结构僵化,左支右绌,调节的空间或弹性很小,充其量主要是满足“吃饭”的需要,甚至连吃饭都满足不了,而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让位给货币政策独家承担了。货币政策在增长与稳定之间倾斜于增长,实现了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分税制改革以来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1994年实行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大幅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国家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在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趋势时曾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多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直到“九五”以后才崭露头角,开始回升,走过一个类似“V”字形的途径。应当看到,这种增长形势,是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物价低迷的条件下实现的,可以说是我国财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突破。同过去多年财政收支增长缓慢时期对比而言,它的历史性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具备适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才能使国家财政摆脱左支右绌的“困境”,提供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的较大空间,才能确立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市场经济下应有的职能,也才能在当前形势下拉动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于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税收制度和分税制度,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而分税制改革则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体制,有效地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共同积极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也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组织基础。其次,此间增发国债对财政支出的增长起了加速作用,这种加速作用,直接体现在增发国债本身直接增加了支出,还带动了银行贷款和地方、部门资金用于生产性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了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了自主性增长动力,从而也为通过加强征管使税收快速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税收增长和增发国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车轮,二者共同支撑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其中2004~2007年增发国债在其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增长又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增发国债保证了公共投资支出的增长,税收增长则保证了重点公共支出的增长。于是,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5.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是,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以政府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影响其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绝对额和相对额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规模的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亦是如此(参见表5-1)。再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已上升为20%~40%。1995年23个发达国家平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29个中等收入国家为26%,12个低收入国家为20.7%。上述资料证明了一个我们曾反复强调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产品价值构成看就是产品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据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每百元可提供50元财政收入,而其他因素仅为13元。因此,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六章 1.简述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的比重则呈U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表1(见下页)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年和1980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年相比,20XX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倍和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增长率,而在1994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图1和图2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FI/GDP和FE/GDP曲线都呈U型变化,并且以改革开放的第17年(1994年)为转折点,在1994年以前有下降趋势,而在1994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年为%,而在1995年下降到%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XX年达到了%。与此相

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分析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课后作业: 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评价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08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摘要 (3) 1.2005年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 (3) 2. 2005年我国实施主要的财政政策 (6) 2.1 我国2005年制定稳健财政政策具体实施措施的基本原则 (6) 2.2 政策的核心内容 (7) 2.3 主要采取的措施 (7) 2.3.1税收制度改革 (7) 2.3.2 加大对大型项目的投入 (7) 2.3.3财政投入区域化倾斜 (8) 2.3..4出口退税 (8) 2.3..5农业财政投入 (8) 2.3.6财政对就业投入 (9) 2.3.7财政支出 (10) 3、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0) 3.1 财政政策成果 (10) 3.1.1 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10) 3.1.2投资消费趋于协调,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11) 3.1.3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效应初步显现 (11) 3.1.4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 (11) 3.1.5出口退税产生的积极影响 (12) 3.1.6农业政策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12) 3.1.7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 (13) 3.2 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3) 3.2.1节能减排效果不理想 (13) 3.2.2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出现的问题 (13) 3.2.3失业率与04年持平 (13) 3.2.4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13) 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2004年12月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坚持了7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第一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究竟前因后果怎样。下面就将从实施背景、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分析三个方面对05年财政政策进行剖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1、2005年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 尽管自1998年下半年起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要求财政政策也要随之转变。7年积极财政政策使得债务依存度很高。1993年中央政府债务依存度为23.1%,1994年以后急剧上升,在1993年至2000年间国债依存度平均增长速度为20.42%,造成10年来债务依存度一直超过15%~20%的国际安全警戒线标准。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GDP增长为9.5%,全年各项税收收入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148亿元,增长20.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并带来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食供应靠挖库存维持平衡,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2.4%,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研究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财政收支结构研究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Undergraduate: Wang huanqiang Supervisor: Prof. Wen zhengwei 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3

摘要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特点。结果显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税收,税收中增值税占了最大的份额,我国中央财政所占的比重较低。我国财政支出经济建设费用居多,而公共开支较少,社会保障费用不足。就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国,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支出结构

ABSTRACT China's fisc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of our country’s finance is tax, and value-added tax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share, the proportion of central finance is low. Expenditur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ccounted for most of finance, public spending is less,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costs.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china, structure of revenu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

1994年分税制改革意义

1994年分税制改革意义 1、我国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最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中央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央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急剧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开始了分税制改革。所以说分税制改革最大的好处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从而奠定了财力分配的基本格局。中央税收占主导地位,国家容易集中财力,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稳定全局。同时也确立地方政府在地方税收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税收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央和地方通过对不同的税收组合和不同的税率组合来引导工商业投资生产,调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3、税收返还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中央政府对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专项补贴照顾,轻重分明,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存在的问题:分税制改革的最大问题在于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不统一,中央政府太强势,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及以下)的税收收入不足,由此产生了很多衍生问题: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就在税收之外开辟财源,其中以费(税利债费为财政四大收入)最多,而且大多为预算外收入,不受监管,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性收费太多太杂,一片乱象,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推高了物价,助长了通胀;另外就是导致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就开始卖地,取得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是导致当前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一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总量规模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1649.29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25倍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1978 —2005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33930.28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5.7%。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

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0.01.13 08:29:25 内容提要: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指标。由于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等的不同,导致二者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定量关系上二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税收的角度揭示GDP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宏观层面上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做一些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GDP与税收的关系 促进税收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即“自然性增长因素”、“管理性增长因素”、“政策性增长因素”。三个因素中“自然性增长因素”即经济发展和其隐含的效益对税收的支撑是基本的,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由于两者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税收与GDP的核算范畴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实际上这是从三个经济活动过程或环节核算经济活动总量:生产法是从生产环节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法是从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而支出法是从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从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从三个环节核算出来的经济活动总量应该是一致的,但税收却不是只在一个环节征收,复合税制下各个税种分布于上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经济活动过程均有相应的税种。 1.生产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 目前在生产环节设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对三大产业是区别对待的。农业不征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只对烟叶课税;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产品还征收消费税;其余征收营业税,部分服务项目征收消费税。由于各行业征收的税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会影响税收收入。 2.分配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 用分配法计算GDP意味着从生产成果的初次分配角度汇集社会新创造的价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基本情况 通常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19.3%、19.5%和20.1%。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45622亿元、54224亿元和5952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和17.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指财产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收入、罚金罚款和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杂项收入)。按此国际可比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因为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定义,国有土地出让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资产的交易,结果只是政府土地资产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并不带来政府净资产的变化,不增加政府的权益,因而不计作财政收入。按此口径计算,2007年、2008年、

2009年我国与国际可比的政府财政收入分别为63643亿元、77622亿元和86384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24.0%、24.7%和25.4%。其中,公共财政收入是主体;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3452亿元、5043亿元和4097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3%、1.6%和1.2%;国 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为140亿元、444亿元和989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0.1%、0.1%和0.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为8792亿元、10805亿元和12780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3%、3.4%和3.8%(见表3.3)。 表3.32007-2009年我国政府收入及其占GDP比重 单位:亿元、% 2007年2008年2009年 绝对额占GDP 比重绝对额占GDP 比重 绝对额占GDP 比重 一、公共财政收入51322 19.3 61330 19.5 68518 20.1 其中:税收收入45622 17.2 54224 17.3 59522 17.5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10737 4.0 14985 4.8 18351 5.4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285 2.7 9942 3.2 14254 4.2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40 0.1 444 0.1 989 0.3 四、社会保险基金收入8729 3.3 10805 3.4 12780 3.8 政府收入合计70928 26.7 87564 27.9 100638 29.6 IMF口径的政府财政收入63643 24.0 77622 24.7 86384 25.4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 (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 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 、5252.82 、7110.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66万

亿元,比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了66.7倍,比2002年增长65。5%。近五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69%,相比之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1。06%下降到1996年的10。41%,1997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10年间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10。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7年该比率比2006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2007两年显著上升。 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虽然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08年税收所占财政收入比例为88。41%;与美国、英国、阿根廷等国则超过90%的税收收入相比仍然偏低。 09年前10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1,317.65亿元,同比增长只有4.7%;而非税收入为7,046。15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3。8%,非税收收入过快增长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112.4%,比2009年增加14583.21亿元,增长21。3%,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平均增幅基本持平(2005-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19。9%、22.5%、32。4%和19.5%).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 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对比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可以发现,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在30%—45%这一范围内,而中国无论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人均财政收入都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 (二)近年财政收入结构及比例对比——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收费仍有不可替代左右,宏观税负水平处于稳定水平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年下降1.2个百分点。1税收依然成为财政收入中的主要组成,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大致呈现了9:1的比例态势。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基本都是以税收为主,但收费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1《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基本情况》,财政部,2011-08-03

2020年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doc

2020年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经济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转暖的拉动下,取得长足发展,传统行业从小到大,新兴行业从无到有,朝气蓬勃。在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态势下,我市国税收入也取得了由94年不足3亿元到xx年的近8亿元的倍数增额。从经济到税收的税收经济观看,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的增长必然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们对我市近xx年经济、税收调查情况看,虽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改革的阵痛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磕磕碰碰,但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击: 一、经济发展情况 从1994年以来的xx年间,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xx年沧桑巨变,目前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块头”壮大。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由1994年的93.6亿元增加到xx年的343.5亿元,年均增长13.8%。工业增加值由1994年的25.2亿元增加到xx年的133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4年的24.2亿元增加到xx年114.5亿元,年均增长16.8%。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经过xx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94年的42.64:29.27:28.08(“一二三”)调整到xx年的23.67:42.29:34.03,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近20%,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占到经济总量的1/3,xx年内比重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3%多,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始终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兴市战略初见成效.三是地方“财力”增加。1994年,我市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至xx年,则增加到18.6亿元,增长了2.7倍多,税收收入从39764万元增加到139699万元,增长了2.5倍多,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由1995年的80.35%下降到xx 年的75.06%,呈现“税降费增”的局面。 二、税收发展情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