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百部经典学术著作

说法一:福柯:《词与物》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福柯:《性经验史》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韦勒克:《文学理论》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萨义德:《东方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葛兰西:《狱中札记》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桑塔格:《反对阐释》

艾柯:《符号学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汤因比:《历史研究》

(上中下)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皮亚杰:《结构主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权力意志》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卡西尔:《人论》尧斯:《审美经验论》西美尔:《货币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德里达:《论文字学》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福柯:《知识考古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福山:《历史的终结》鲁宾孙:《新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说法二: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5.《变

形记》,卡夫卡(奥地利) 6.《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德国) 7.《存在与虚无》,萨特(法国) 8.《大地》,赛珍珠(美国)

9.《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俄罗斯)

10.《大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性混乱》,布热津斯基(美国) 11.《当我们死而复苏时》,易卜生(挪威) 12.《等待戈多》,贝克特(英国)

13.《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美国) 14.《第二性》,波伏娃(法国) 15.《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 16.《东方主义》,萨伊德(美国) 17.《杜伊诺哀歌》,里尔克(奥地利) 18.《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英海尔德(瑞士) 19.《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英国) 20.《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英国)

21.《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美国) 22.《愤怒的回顾》,奥斯本(英国) 23.《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美国)

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 25.《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俄罗斯) 26.《古希腊罗马美学史》,洛谢夫(俄罗斯)

27.《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摩根索(美国) 28.《嚎叫及其他诗歌》,金斯堡(美国) 29.《荒原》,艾略特(英国)

30.《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德国) 31.《寂静的春天》,卡森(美国) 32.《吉姆爷》,康拉德(英国) 33.《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德国) 34.《嘉莉妹妹》,德莱赛(美国) 35.《经济学》,萨缪尔森(美国)36.《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俄罗斯) 3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英国) 38.《句法结构》,乔姆斯基(美国) 39.《看不见的人》,埃利森(美国) 40.《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英国) 41.《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 42.《历史研究》,汤因比(英国)43.《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匈牙利) 44.《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国) 45.《裸者和死者》,梅勒(美国) 46.《洛丽塔》,纳博科夫(美国) 47.《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 48.《茫茫黑夜漫游》,塞利纳(法国) 49.《美妙的新世界》,赫胥黎(英国) 50.《美学原理》,克罗齐(意大利) 51.《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52.《魔山》,托马斯·曼(德国) 53.《女性的奥秘》,弗里丹(美国) 54.《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瑞士) 55.《情感与形式》,朗格(美国) 56.《情人》,杜拉斯(法国) 57.《人类的命运》,马尔罗(法国) 58.《人类男性性行为》,金西(美国) 59.《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 60.《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霍华德(美国) 61.《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

题》,布鲁斯(波兰) 62.《生日晚会》,品特(英国) 63.《时间简史》,霍金(英国) 64.《实用主义》,詹姆士(美国) 65.《所罗门之歌》,莫里森(美国) 66.《条件反射演讲集》,巴甫洛夫(俄罗斯) 67.《铁皮鼓》,格拉斯(德国) 68.《土生子》,赖特(美国)

69.《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俄罗斯) 7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美国) 71.《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美国) 72.《我们的祖先》,卡尔维诺(意大利)

73.《我与你》,布伯(德国) 74.《五号屠场》,冯尼格特(美国) 75.《西西弗斯神话》,加缪(法国) 76.《犀牛》,尤奈斯库(法国) 77.《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德国) 78.《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德国) 79.《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美国) 80.《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英国) 81.《写作的零度》,巴特(法国) 82.《幸运的吉姆》,艾米斯(英国) 83.《性心理学研究》,霭理士(英国) 84.《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美国) 85.《一出梦的戏剧》,斯特林堡(瑞典) 86.《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英国) 87.《一九八四》,奥威尔(英国) 88.《印度之行》,福斯特(英国) 89.《蝇王》,戈尔丁(英国)90.《尤利西斯》,乔伊斯(爱尔兰) 91.《语言论》,布龙菲尔德(美国) 92.《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尔斯

(英国) 93.《在路上》,凯鲁亚克(美国) 94.《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英国) 95.《正义论》,罗尔斯(美国) 96.《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法国) 97.《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贝尔(美国) 98.《紫颜色》,沃克(美国) 99.《自由四论》,伯林(英国) 100.存目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20世纪外国文学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1.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 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3.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4.威廉·福克纳: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5.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 的苏醒》(1939 )。 6.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7.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8.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西方外国文学名著大全

西方外国文学名著大全 读书,让人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以下是我整理的西方外国文学名著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西方文学名著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内容简介|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推举理由| 作品因其融入神话传奇、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奇因素,奇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呈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老人与海》:海明威 内容简介|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绽开故事的叙述。 推举理由| 《老人与海》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赞扬了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因该书中大师级的叙述艺术,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战斗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内容简介| 小说以大事串联人物,推动多条情节线索交叉进展。以俄

法战斗为背景,着重通过对安德烈·鲍尔康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中心人物的描写,回答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 推举理由| 《战斗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动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宝。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由于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推举理由|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杰出的作品。俄国批判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全部一切文学作品中,把严厉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宏大和漂亮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选择的极限,从而展现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无望。 推举理由| 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大家,以创作短篇小说著名。他的小说取材奇怪,多取自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人生无言地铺展在世人眼中。 文学名著排行 1.《伊利亚特》——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首歌2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百部经典学术著作 说法一:福柯:《词与物》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福柯:《性经验史》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韦勒克:《文学理论》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萨义德:《东方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葛兰西:《狱中札记》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桑塔格:《反对阐释》 艾柯:《符号学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汤因比:《历史研究》

(上中下)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皮亚杰:《结构主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权力意志》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卡西尔:《人论》尧斯:《审美经验论》西美尔:《货币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德里达:《论文字学》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福柯:《知识考古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福山:《历史的终结》鲁宾孙:《新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说法二: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5.《变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劳伦斯一、劳伦斯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简介(1885-1930) 1885年生于矿工之家,父母感情失和,母亲畸形的爱致使作家人格发展的失衡;性情忧郁。湖光山色和轰鸣机器交错生活环境,影响了作家后来创作的基调: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的侵蚀。两次恋爱,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动力。青梅竹马的农庄女儿杰西??钱伯斯,因受母亲因素的影响,多年的恋情夭折;二、代表作《虹》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 1、批判“禁书”、“淫书”、“误入歧途的才子”,高尔斯华绥、艾略特劳伦斯本人抱怨地说300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好拿给所有17岁的少女们看看”。 2、研究热潮李维斯的评论巨著《小说家D??H??劳伦斯》认为,劳伦斯长期得不到承认,是“英国文学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并对艾略特进行了反驳。 3、主要观点:(1)社会历史批评家:赞扬劳氏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2)心理分析批评家:视其作品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3)存在主义批评家:“自我”意识的扩张;(4)女权主义批评家:矛盾:批评劳伦斯宣扬“男性崇拜”,是一位男子沙文主义者;引为同路人,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回归女性本原。 A、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工业文明最大的罪恶是压抑了性,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性是他的独特视角,是他的武器,是他的哲学; B、劳伦斯从两性关系出发,提示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冲突,展现现代人悲剧性的

生存状况,表达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C、所以,尽管劳伦斯的小说中对性有片面夸大、矫枉过正的弊病,但总体说,他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是严肃的,是直接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战、反暴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欣悦的灵魂》(《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三)、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贡献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在典型性格塑造上,淡化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塑造多重性格的合成体。突出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和精神力量;对小说体裁进行革新,首创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纳入同一文本,融成一种新颖的小说表述方式。二、《约翰??克利斯朵夫》创作过程 1904年―1912年,贝多芬原型+

20世纪欧洲文学

提要与思考 一、学习提要 20世纪欧美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趋向。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新小说、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法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罗曼·罗兰的生平与创作,《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个人反抗主题和小说的艺术风格。法朗士、马丁·杜伽尔、莫里亚克和纪德的创作。巴比塞的反战小说。阿拉贡和他的《共产党人》。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普鲁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的生平和创作,小说《厌恶》和《自由之路》的主题和特色。加缪和他的小说《局外人》。荒诞派戏剧。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和他的《秃头歌女》。新小说派。罗布-格里耶和他的小说《橡皮》。布托和他的小说《变化》。杜拉斯和她的小说《情人》。西蒙和他的小说《佛兰德公路》。 英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肖伯纳的生平和创作,他的《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和《巴巴拉少校》等剧作。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劳伦斯和他的小说《虹》、毛姆的小说《刀锋》、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艾略特的《荒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康拉德的“丛林小说”、朵丽斯·莱辛的《金色的笔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戈尔丁的小说《蝇王》。 俄国“白银时代”文学风貌。苏联文学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派”。高尔基的生平与创作,剧作《底层》和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主题。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叶赛宁诗歌的特色、勃洛克和他的《十二个》、法捷耶夫的创作、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肖洛霍夫生平与创作,《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和小说的独特风格。阿·托尔斯泰的小说《苦难的历程》、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安魂曲》、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诗歌《瓦西里·焦尔金》、列昂诺夫的小说《俄罗斯森林》、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索尔仁尼琴的创作。 20世纪德语文学的发展。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生平和创作,《魔山》的主题和特色。亨利希·曼、海塞、茨威格和雷马克的创作。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变形记》和《城堡》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格拉斯的生平和创作,《铁皮鼓》的主题。伯尔的小说创作、魏斯的荒诞剧、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创作。 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德莱塞和他的小说《美国的悲剧》。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左翼文学。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创作。奥尼尔的生平和创作,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主题和特色。“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冰山原则”。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福克纳的生平与创作,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美国黑人文学。休斯的诗歌、赖特和莫里森的小说。“垮掉的一代”和金斯堡的《嚎叫》。美国的犹太文学。辛格和马拉默德的创作。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黑色幽默”文学。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20世纪拉美文学的发展。达里奥、巴列霍、帕拉和帕斯等人的诗歌创作。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漫歌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生平和创作,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的特色。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小说《百年孤独》的主题,小说的艺术特色。秘鲁作家略萨的小说《绿房子》。 二、名词解释

20世纪英国文学

六.20世纪的英国文学(English Literature of Twentieth Century) 诗歌: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家,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代表人物,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肉体的秋天》(The Autumn of the Body),《芦苇中的风》(The Wind Among the Reeds),《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ne)。 托·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荒原》(The Waste Land),《四个四重奏》(The Four Quartets)《大教堂谋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论诗歌与诗人》(On Poetry and Poets)。 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 威尔士著名诗人,代表作《黄昏时分面向东方》(Altarwise by Owl-light)。 泰德·休斯(Ted Hughes): 享有世界声誉的当代作家,代表作《雨中之鹰》(The Hawk in the rain)。 威·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 杰出的诗人,代表作《看吧,陌生人》(Look, Stranger),《另一次》(Another Time),《暂时》(For the Time Being),《忧郁的时代》(The Age of Anxiety)。 塞·戴·刘易斯(Cecil Day Lewis) 30年代著名的左翼诗人,1968年获“桂冠诗人”称号。代表作《山毛榉守夜和其它诗作》(Beechen Vigil and Other Poems)。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 英国50年代放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倡导者,“运动派”(The Movement)诗人的领袖。代表作《最后通牒》(Ultimatum)。 西莫斯·希尼(Seamus Heaney): 北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Death of a Naturalist)。 道格拉斯·邓恩(Douglas Eaglesham Dunn):

20 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 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19、20世纪外国文学剧作

19、20世纪外国文学剧作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

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作家作品整理

第三战场:妇女被金钱轰走。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这两个方面。代表作《弃妇》、《苏城舞会》。 巴尔扎克的阶级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一边的,然而他同情的泪水挡不住他现实主义的目光,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爱,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他心爱的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而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幽谷百合》、《朗热公爵夫人》 资产者发迹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 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 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欧耶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啬的特点。 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他展示了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人间喜剧》通过老一代的高布赛克、过渡时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老姑娘》、《公务员》、《阿尔西的议员》、《夏娃的女儿》 金钱罪恶 1.毁灭人性、败坏良心。 金钱调动起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卑劣情欲,人人都毫无例外地追逐金钱,它把一切统统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导致良心萎缩、野心滋长、道德堕落、人欲横流。代表作《高老头》、《贝姨》。 2.毁灭爱情、败坏家庭。 金钱成为夫妻结缘的唯一纽带。爱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钱为轴心而展开的,金钱导演出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和闹剧。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毁灭社会、败坏国家。 金钱犹如无孔不入的黄色魔鬼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买了当权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堕落为"衣冠禽兽"。金钱毒染了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金钱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杠杆,无所不能的真正的主宰。代表作《幻灭》、《交际花盛衰记》。 《搅水女人》、《烟花女荣枯记》、《泽·马尔卡斯》、《于絮尔·弥罗埃》

欧洲名著十大名著

欧洲名著十大名著 1.神曲 作者:阿利盖利·但丁 类别:长诗 《神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Dante Alighieri,c.12651321年)创作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2.哈姆雷特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类别:戏剧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3.巴黎圣母院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类别: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

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战争与和平 作者:(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5.尤利西斯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6.十日谈 作者:【意】乔万尼·薄伽丘 类别:短篇小说集

20世纪西方外国讽刺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外国讽刺文学作品 1、《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莫泊桑 简介: 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吃他们。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书评: 小时候的回忆,的确精彩,金钱凌驾于亲情之上,人性如此,让人无可奈何。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2、《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简介: 天真美丽的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

破产的表哥,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至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书评: 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吝啬性格:见到金币眼睛就放光……舍不得花钱修自家的楼梯……象葛朗台这样的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 3、《变色龙》 作者:安东·契诃夫 简介: 作者以十九世界俄国社会中所习见的凡人小事为素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独特的角度,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作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对小市民的庸俗、贪欲、投机钻营进行辛辣的讽刺,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促人深思,发人深省,既让你感到西酣畅淋漓的痛快,又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 书评: 一部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堪称经典上乘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它如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下人的生活状态,淋漓尽致而又入木三分。小说能让读者通过他笔下的人去解析真实的人性,去了解真实生活中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20世纪文学名著

20世纪文学名著 20世纪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以下是几部20世纪的文学名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在1951年出版的小说,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以一个叛逆的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主角,讲述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两夜的经历。作者通过霍尔顿的视角展示了他对社会虚伪、成人世界的不满和对纯真的追寻,使读者反思人性、成长和反叛的主题。 另一部重要的20世纪文学名著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是一部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来展示他对爱情、艺术和时间的思考。《追忆似水年华》以其深刻的描写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能力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此外,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20世纪的一部经典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时期为背景,展示了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生活和命运。《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小说,还通过对战争、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最后,美国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是20世纪的一部著名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南方小镇的种族歧视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揭露和对人性善良的赞美。《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使读者思考道德、正义和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20世纪的文学名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通过对社会问题、人性探索和道德思考的深入揭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无论是当代还是未来,这些作品都将继续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启发。

20世纪西方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

恋母情结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文学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案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荒原》中的恋母情结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T.S.艾略特的《荒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品。这部诗歌中体现了主人公对于母亲的复杂情感,其中包含了对母亲的崇拜、依赖以及渴望得到母亲爱的愿望。作者通过精致的叙述和抒情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二、《兵蚁》中的母爱表达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兵蚁》也是一部体现恋母情结的经典之作。主人公伊凡的内心世界被无数的爱、恨、欲望所纠缠,而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更是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伊凡内心矛盾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和对母爱的渴望。这种对母亲情感的复杂表达,正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恋母情结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 弗洛伊德是20世纪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恋母情结的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恋母情结的深入探讨。《战争与和

平》中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可以被视为一个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典 型案例。作者透过尼古拉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展现了弗洛伊德理论在 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和应用。 四、后现代主义对恋母情结的探讨 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对恋母情结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在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恋母情节。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 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使恋母情结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 的特征。《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哈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 作品中体现恋母情结的形象,作者透过哈桑的成长历程,探讨了恋母 情结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五、结语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从传统到后现代,从诗歌到小说,都可以找到不同角度的探讨和表达。这些作品丰富了西方文学的内涵,同时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 案例与素材。希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 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为心理学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六、当代文学中的恋母情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作品也不乏体现恋母情结的案例。近 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 开始通过他们的作品对恋母情结进行深入探讨。在当代文学作品中,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外国篇)

1、《尤利西斯》乔伊斯 “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在能读完的10个人中,又有5个人是将他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 “《尤利西斯》是20世纪文学中小说的最大贡献,它必定会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传》使拉伯雷、《卡拉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万古流芳一样。” 这是1922年《纽约时报》的书评作者约.科林斯在同一篇书评里对《尤利西斯》所下的两个判断。时至二十世纪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都“幸而言中”──但愿书评家也因此而“万古流芳”。 对于《尤利西斯》,连西方的文学教授都没什么可说的,旁人自然更无庸置喙。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正是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看到了汉译本的《尤利西斯》(萧译本译者:萧乾、文洁若;金译本译者:金堤)。 在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们可以说,尽管大多数中国人还无法领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与精美,但至少在汉译本的《尤利西斯》里,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汉语优美的可能性。 2、《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 当《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三部《盖尔芒特之家》在法国问世时,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艾兹拉.庞德说道,对这部书最完美的批评文章应当只写一段,而且必须有7页长并只用分号。这是用来夸张普鲁斯特那长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当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时,他那以难以想象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说,已经被无数次公认为有史以来最长、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了。 马塞尔.普鲁斯特象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以三十年的时光,用回忆的砖石砌就了一道辉煌的时光走廊,而在动笔创作之初,他就考虑到,要把这部作品建筑得象一座教堂(《追忆逝水年华》译者前言)。这使得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所有细部之上的辉煌──一种整体上的气势与力量。 3、《变形记》卡夫卡 一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后是一系列荒诞而“正常”的反应: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主人公自己绝望而悲惨的生存努力──一切都象一个梦,一个噩梦!然而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噩梦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 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天赋之所在。对于卡夫卡自己来说,生存就是一场必须“恰当运用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的抗争。 通过写作这一形式,卡夫卡为自己的抗争找到了存在的形象。当我们读到《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作品时,简直就象面对着一尊尊充满力量的雕塑,你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而透过卡夫卡自己的书信与日记,我们将能领受到那无穷无尽的力量之源泉,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竟然带着这样一些姿态:忧伤、理解、痛苦、谦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