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外国文学史(下)

三大板块,众多流派

20世纪上半叶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20世纪下半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20世纪现实主义主要流派:

长河小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

心理小说——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

2、现代主义文学

modernism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美文坛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酝酿期;

1910年至1930年:现代主义的高峰期;

1930-1950年:现代主义的衰落期;

(1)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尖锐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我的对立。),着重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现代主义文学实现了写作主题从世界向人、从客观向主观、从外向内的转变,人、主体、自我、内心成了现代文学的中心。

(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B.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C.意识流。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意象主义——庞德《在地铁车站》

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

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后现代主义文学

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1)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点:

A.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B.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c.历史感消失。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D.距离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中,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由于主体的消失,后现代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刺激人的感官,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2)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A.多元化;

B.破坏性;

C.平面化、冷漠性;

D.零度写作;

E.不确定性。

(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禁闭》;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垮掉的一代——金斯堡《嚎叫》;

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罗伯·格里耶《橡皮》。

三、20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

1、非理性主义:以非理性反对现代文明,对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把传统的理性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送上非理性主义的断头台。

2、反传统倾向:反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信仰。

3、内倾倾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挖掘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性本能等非理性的一面。

4、危机意识: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

5、创新意识:重视叙述技巧的形式主义,运用象征隐喻、神话结构等。

6、悲观意识: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20世纪作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探索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极少的作家将非理性支配下的混乱无序的世界作为人生理想去追求。其悲观主义和危机意识蕴藏着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有着对更高意义上

第一章 20世纪现实主义

第一节概述

一文学特点

20世纪现实主义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作家们接受了前辈大师的批判精神,又吸收了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思潮的新手法。比起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有衰落之势。

相对于19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揭露性有所减弱。人道主义思想依然是作家们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

创造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化、主观化的倾向。淡化情节故事和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描写,转向主观内心的探索。有些作家既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家,又被认为是现代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繁荣,出现了史诗性的多卷本“长河小说”。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广泛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盛衰荣枯的变迁,内容宏大,具有史诗气魄。如《约翰·克里斯多夫》《卢贡-马卡尔家族》《布登勃洛克一家》《蒂博一家》《静静的顿河》。

许多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及其斗争的作品,尤其在前苏联,殴美也出现了红色的30年代”,一些作家倾向于或同情社会主义。

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也成为重要的题材,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思想是重要的主题。

二代表作家

1 英国

2 法国

3 德国

4 美国

5 捷克、波兰等

6 前苏联

第二节罗曼·罗兰

一、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

创作了《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亨德尔传》《甘地传》),歌颂艺术家与庸俗的社会和腐朽的文艺进行斗争的坚强毅力,宣扬威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约翰.克里斯朵夫》(1904-1912):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为他赢得了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母与子》(1921-1933)。

二、代表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描写一个音乐家个人奋斗的一生,一个现实社会的叛逆者,一个人生意义的探索者,一个富有艺术献身精神的创造者,一个个人反抗的英雄,一个信奉“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

出生(莱茵河音乐世家,父亲酗酒、母亲做佣人,贫困与耻辱的环境)——成长(祖父的关怀、大师的鼓励、奥多的友谊、弥娜的初恋、两次失恋——挣扎(舅舅的鼓励)——漂泊(流浪巴黎)——奋斗与成功:友谊(奥里维与雅葛利娜)、爱情(安多纳德、阿娜、葛拉齐亚)、“孩子”(乔治)——死亡。

描写了19世纪末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

描写了战争笼罩欧洲上空的严重威胁。

描写了为艺术而不屈不饶的追求。

让小说传播思想,变成讴歌英雄的交响乐、评论总汇和回忆录,小说不再是叙事作品,而是奔放的抒情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汇编。

让情感成为小说的基本素材。

三、艺术特点

1、长河小说

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的流动,小说应该反映人生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这类小说往往通过一两个人物的一生经历(或一两个家族的盛衰)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多卷本小说描写集中,容量庞大,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结构完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

2、音乐小说

描绘了一个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具有交响乐一样的气概、结构和色彩,采用了四个乐章的结构表现主人公心灵发展的不同阶段。

小说各卷分为序曲(第一章童年、青年和反抗)、发展部(第二章在巴黎的成熟和斗争)、高潮和结尾(第三章成功和平静)等四个乐章,对应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用音乐般的乐符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3、成长小说

源于德语词“Bildungsroman”,可归为“教育小说”(Erziehungsroman),描绘青年时代的主人公如何成长,它所世界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从而确定自我人格和生存方式。往往是一个关于英雄诞生、成长的故事,一个个人反抗整个社会(拜伦式的英雄)、经历曲折人生、成为真正的英雄的故事。

成长小说一个重要的分支是“艺术家成长小说”,即“表现小说家或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艺术使命,并把握住他的艺术技巧的经历。”

4、心理小说

重点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使用内心独白手法,有时是直接引语,有时是间接引语,或间接自由引语,多层次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思绪和情感。

第三节劳伦斯

一作者简介

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9e19163963.html,wrence,1885-1930):1885年9月11日,劳伦斯出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伊斯伍德镇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文化水平低,朴实直率,性情暴躁,酗酒。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爱好文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由于夫妻感情长时期不和,母亲将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特别是小劳伦斯,成了母亲感情的主要维系,母亲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早期:《白孔雀》(1911)《逾矩者》(1912)《儿子与情人》(1913)。

中期:《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迷失的少女》(1920)。

晚期:《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

二代表作品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被誉为“第一部弗洛伊德式的英语小说”。莫瑞尔太太婚姻不幸,把全部的爱转移到自己的小儿子保罗身上。保罗在母亲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恋人米丽安和克拉拉无法给与的感情需求。只有当母亲死后,他的心灵才获得真正的解脱。这种产生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特殊感情关系是所谓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小说揭示了一个畸形的家庭关系:丈夫不是妻子的情人,父子间互为情敌,而母与子则互为情人;通过保罗一家人的生活企图说明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男人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儿子们,儿子们重又毁了自己的女人。在这个恶性循环的事实背后,隐含了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矛盾冲突。小说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以此来批判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在心理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思想。

劳伦斯极力再现的是人的非理性心理——即人的无意识活动、人在现实中的苦闷的心理状态、不受传统道德束缚的性欲望以及不可抑制的本能。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一种文化创造,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

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以及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的特征。

三艺术特点

1、充分运用象征、意象。人物、故事和物象都有某种象征寓意,有神话象征、景物象征、事件象征。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情绪,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

劳伦斯用大量意象代替人物思想, 并且充分运用它们的表现作用。花、月亮、颜色、黑暗、自然景物等都是他赖以刻画人物晦涩难解、变幻莫测的情感的强有力的象征媒介。

2、运用大量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

心理分析小说可以视为一种概念,其内涵因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泛指以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小说。这类小说人物不多,与以往现实主义那种注重写人物命运和故事不同,它主要刻画人物心理的戏剧性变化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客观外在叙述,而是转向了内在主观情感的展现,着墨于人物心理的情绪和感情流程。

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其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趋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技巧挖掘人物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使行为背后隐蔽着的思想、情绪、激情以及本能欲望得以呈现。其小说具有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性和内倾性特征。“这既不是灵魂的虚化, 也不是对肉体的崇拜, 而是肉体紧紧抓住灵魂的衣角, 在文字中自由地安居。”

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心理的问题。在他看来,性行为是男女之间心灵与感觉的强烈的体验与交流;强烈的情欲冲动,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美。这种冲动往往是下意识的,心智对它们感觉,则又是模糊的。对此,劳伦斯描写男女性行为时,用的就是象征性、意象化、主观感悟性的语言,而非外在的客观描述性、记实性的语言,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成分。因为这种描写主要并不着眼于性行为本身,而强调心灵与感觉的体验与交流,寻求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创造。

3、非小说成分的增加,开放式结尾。

在叙述中加入大量的诗歌意象和论文式的分析,淡化了小说的情节,使传统的常规小说叙述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预示着现代主义小说的变化。

结尾是没有一个传统小说的封闭结局,而是走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性,带有某种希望,但却不知道会如何。

第四节海明威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的创作包括小说、戏剧和散文,但使之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是长、短篇小说,如:

《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38)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

一系列短篇小说,如《乞里马扎罗的雪》、《印第安营地》

二迷惘的一代

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这个用语来自美国女作家斯泰因1924年的一次谈话:“你们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此书题词,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如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ztsby,1925)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实际上,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过的文学流派,对当时的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如德国雷马克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英国文坛出现的“愤怒青年”等。

三代表作品

《太阳照样升起》

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和思想道德危机,他们厌恶战争、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如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海明威式”的典型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失去性爱能力,战后旅居巴黎,为美国一家新闻机构当驻欧记者。肉体的创伤像阴影一样始终笼罩着他的心灵,也使他的精神遭到沉重的打击,生活失去了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毁灭感所吞噬。他爱上了英国女子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伤残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只好嗜酒如命,在麻醉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又念念不忘对爱情的渴望。

女主人公勃莱特则是一个战后首批理短发、穿短裙、像男人一样抽烟喝酒、追求性解放的现代女性,她的心上人在战争中死去了。此后,她视婚姻爱情为儿戏,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还未离婚又找了未婚夫,同时还不断地与其他的男人来往。在战争期间与杰克相识,彼此之间的爱情心照不宣,但因为杰克的“不幸”也带给她情感上一种莫名的“创伤”。

为了从这种无聊而没有前途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主人公们去西班牙观看斗牛和钓鱼。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们不知道下一步会往什么方向走。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丧失的小说,一个人的欲望、爱和生命的丧失。

小说中所有这些男男女女都是飘零子弟,脱离了故乡的土地,脱离了社会传统,把异国他乡当作永久的游乐场和漂泊地。

然而,也正是“流亡”的困境才使得“寻找”出路成为可能。“寻找”的漫漫路途是艰辛的、痛苦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但也是值得的、充满悲剧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又表现出抗拒命运的“硬汉性格”,其迷惘并非彻底的虚无。他们并不愿意在寻欢作乐中彻底地浪费生命,恣意放纵,而是试图寻找“和土地的联系”。

杰克和勃莱特最终在勇敢的斗牛士身上寻求到了敢于单身鏖战、视死如归的“硬汉子精神”——强悍、锤炼、坚毅、从绝望中站立起来,并感到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他们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获得了彼此的谅解和宽容。

巴恩斯因为战争而丧失了性能力,勃莱特因为战争而丧失了初恋情人,虽然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已不会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但战争的后遗症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无法像真正的青年人那样朝气蓬勃的生活。海明威用“案例法”这样一个非常讨巧的办法来达到间接描写战争主题的目的,而且反映得同样深刻。迷茫和虚无是海明威所要描写的真正主题。面对着虚无和迷惘,我们该怎么办?此时的海明威还无法回答,直到《老人与海》才能够找到答案。

《太阳照样升起》采用了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的旅行和游荡为基本框架,开放式的结尾—“虚无结尾”(the Nada ending)。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们最终要到哪里去,最后归途又在何处。也许最好的答案是在永无止境的旅途中,在永不终结的空间里。但无论怎样,主人公们的姿态已不再是原先的消沉与隔阂,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勃莱特主动依偎在杰克的怀抱中,面对她的爱情渴望,杰克则坦然地答复道:“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Yes, Isn’t it better to think so?”)海明威用这句不带有丝毫情感的反问句结束小说,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真是画龙点睛,令人惊叹。

四艺术特点

1、“海明威语体”——冰山风格iceberg principle:“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要使用短小的句子,要使用短小的段落”;简单和准确

2、零风格:一种新的清澈流畅、朴素无华的散文风格,坚硬、简练、含蓄、没有修饰,句子简单,爱用常用语和日常用语,电报式的对话。缺少形容词,剔除了语言的引申意义,只用直义,

3、客观叙述。“一个描写的作家必须保持客观,不要试图去担当上帝的角色”(A descriptive writer must be objective and not try to play God the Father)。有时采用形象或比喻进行描述,有时通过关键词的不断重复展开叙述,有时又是运用“戏剧对白”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或主题。

4、硬汉风格:“硬汉”:“不动感情的、无情的、冷酷的、讽刺的、粗暴草率的、执拗的、不伤感”

第二章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界定

modernism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它既被用来讨论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坛崛起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如意象派、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和标新立异的文学作品, 也被用来泛指从整体上表现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各种违时绝俗、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雕塑中的结构主义、绘画中的立体主义、音乐中的无调主义等)。

现代主义运动的起始时间也有不同的划分, 有人认为始于本世纪初的意象派诗歌运动1910年左右,也有人声称始于1922年,以乔伊斯的小说《尤里西斯》和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为起点;有人认为它终于30年代中期,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总之,现代主义在大多数国家里是未来主义和虚无主义、革命和保守、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它既歌颂技术时代,又谴责技术时代;既兴奋地接受旧文化秩序已经结束的观点,同时面对着这种恐怖情景又深感绝望……我们惟一有把握的判断只能是:它们都是“现代的”。如果不过分苛求,作为一种勉强设置的标记,“现代主义”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个术语突出了现代(当代)感受。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深深地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全新的时代里,他们自身的经验也是过去时代的人未曾有过的。

二主要特点

1、它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表述,是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尼采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上帝死了”,上帝之死意味着一直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的基督教信仰崩溃了,其后果就是一切绝对性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规范都失去了原来约束人心的作用,真善美都因为丧失了合理性论证而变成相对的,生活也不再具有终极意义,一切都是允许的,这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公认的规范、没有统一的奋斗目标的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混乱、荒谬、残酷的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对这个混乱世界的一种艺术反应的结果。

2、它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是对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反抗,抛弃了传统文学客观真实地模仿外部世界的方法,重视对内在主观世界的揭示,关注人的内宇宙,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3、在思想特征上,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思想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这种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A.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比起传统现实主义的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更深刻得多。

B.表现异化的主题,包括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等四种基本关系。

4、在艺术特点上

A.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点。如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和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B.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感。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C.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D.强调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三代表流派

1、意象派(Imagism)

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现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往往用鲜明、质感、凝炼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意象派诗歌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它的出现令欧美诗坛耳目一新。

美国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还有英国的休姆、弗林特、弗莱契、理查·阿尔丁顿、美国的H.D.、艾米·罗威尔等。

2、后期象征主义

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法国。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越出法国,形成世界性文学潮流。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其特征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爱尔兰:

英国:

法国:

奥地利:

俄国:

比利时:

3、表现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的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他们往往将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离奇的形

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奥地利:

美国:

瑞典:

捷克:

4、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同时对法、英、德等国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创始人马利奈蒂认为20世纪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成为时代主要特征,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文学艺术的使命应是探索未知世界,面向未来,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寻求一种“新的未来的美”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

意大利:

俄国:

5、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而来,使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法国:

6、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年代形成盛行,在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认为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它使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

法国:

爱尔兰:

英国:

美国:

第二节庞德/艾略特

1、法国象征主义: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著有《恶之花》(1857)、《巴黎的忧郁》(1869)。提出象征主义诗歌的对应理论:“我们的世界只是一本象形文字的字典”,只有诗人能够读懂这部字典,把自然中的万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的隐秘的、内在的、对应的关系揭示给世人;

马拉美(Mallarme,1842-1898):“诗在于创造”,“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不可能是别的——必须再现对象。”诗歌由暗示、梦幻状态而形成神秘性;通过音乐性来达到暗示的效果。

2、意象主义:庞德

意象派最初并非一个有组织计划的诗派,而是一批力图开拓未来诗歌发展可能性的年轻诗人们,在面对传统诗歌时表现出一致的挑战姿态:激烈批判19世纪后浪漫主义诗歌陈旧夸张的想象和湿漉漉的情感,力图从古希腊抒情诗、法国象征派中的自由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中吸取灵感,一心要医治传统诗歌语言的毛病,正是这种探索造就了20世纪诗歌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运动。

庞德、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W.C.威廉斯等一度被纳入意象派之中;他们大多把意象派的主张视为一种写作上的创新手法,或是每一位初学诗人必须经历的一个启蒙阶段。一直较为坚守意象派创作的诗人是英国诗人弗林特、弗莱契、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丽特及其英国丈夫理查.阿尔丁顿。

意象的丰富性包括:1、感觉意象化或意象感觉化。2、让意象流变,由现实意象转化生成臆想意象。3、创设背景凸显意象。

意象派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只适合表现片断的、局部的、有限的人生,缺乏长篇的叙述、广阔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如果以意象为本质而非手段,必然导致诗歌无法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尤其是现代人复杂包容的情感和抽象晦涩的思想。庞德、艾略特、威廉斯等具有远见的诗人最终只把意象手法视为一种有用的艺术技巧,与更为多样的其他诗歌技巧如内心独白、戏剧性场面等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具有宏阔的史诗

3、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

一、作家简介

艾略特的诗歌展示20世纪前半叶世界大战及其战乱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描述了现代西方人苦闷、空虚和幻灭的社会心态。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是时代、社会、人生心理的真实描写,一方面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与不幸,展现了动荡不安与文明堕落的社会环境,指出战争与情欲是造成世界病态与荒芜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努力寻找人类社会的出路,最后把眼光投向基督教,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是拯救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从而摆脱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评论集:《圣林》

主要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

其主要诗剧包括:

《磬石》《大教堂谋杀案》《家庭团聚》《鸡尾酒会》《私人秘书》《政界元老》

二、创作阶段

1、第一阶段:1915-1922年。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2、第二阶段:1922-1929年。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

3、第三阶段:1929—去世。诗歌的宗教性越来越强。

三、诗学观念

1、传统观

“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果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的整个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

2、非个性化理论

“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 也不是回忆, 也不是宁静。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 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3、客观对应物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换句话说, 是用一系列实物, 场景, 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 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

4、现代主义诗歌原则

“我们的文明社会有高度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能在一个高尚的敏感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复杂效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强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乱——语言以适合自己的意思。”

四、代表作品

1、《窗前晨景》(1917)

2、《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

3、《荒原》(The Waste Land)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部分组成。广泛涉猎了古今大量的典故、引语、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小说、戏剧、诗歌、经文、回忆录等,使用了6种语言、35个作家、56部作品,后附录了诗人的注释。

《荒原》的象征寓意及意象,源自于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正如诗人在原注中所说:“受魏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据说古代某个地方的渔王因年老或受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他的领土变成了荒原,于是需要一位英俊少年英雄,手持宝剑,历经种种艰难去寻找圣杯,以便医治渔王,使大地复苏。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法,展示西方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明战乱的欧洲只有找到圣杯——宗教,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复苏荒原社会。

第一部分“死者葬仪”。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

第二部分“对弈”。以荒淫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

第三部分“火诫”。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人类才能得到拯救。

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

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

4 空心人

四、艺术风格

1、神话结构、古今对照。

2、典故、反讽、模拟。

3、内心独白、拼贴重组。

4、多视角叙事。

各种艺术方式把不同时代或地点的声音、风格和戏剧衔接在一起,在严肃和嘲讽、神圣和亵渎、古代和现代、神话宗教感受与世俗世界之间形成了富有张力的联系,构造出一种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格。

父母均为犹太血统,从小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倍受压制。养成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

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因此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二卡夫卡创作

1、短篇小说:

《变形记》(1913);《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生》(1919);《饥饿艺术家》(1922);《万里长城建造时》

2、长篇小说(三部均未完成):《美国》(1912-1914年写,1925年出);《诉讼》(又译《审判》,1914-1918年写,1926年出版);《城堡》(1922年写,1927年出版)

3、书信、日记与随笔:《格言集》《致父亲》《致未婚妻的情书》《致密伦娜的情书》

三《变形记》解读

1、故事情节:

《变形记》通过人变成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在异化的社会中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不再复形。家人逐渐厌恶了他,最后他在绝望中死去。

2、内蕴解读:

(1)人性异化:格里高尔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凄苦孤独的心灵世界正是现代人无法沟通、冷漠无情的真实境遇,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状态;同时揭示了个人的孤独意识与负罪感。

(2)父子冲突(代沟):控诉了暴君式的父亲对儿子的专制与压迫,也是卡夫卡个人经历的折射。儿子在受到伤害后依然未放弃精神的抗争,反抗命运,在恐惧与绝望中产生强烈的悲剧意识。

(3)哲学思考: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世界的本质是荒诞和不可知的,人痛苦地生活在其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却要孤独地承受这种折磨。卡夫卡营造出人类脱离上帝之后的失序、失灵,他急于说明远离上帝之现象的感觉,凸显人类一旦离开了“那不可摧毁的”,生活就只会剩下荒谬与虚无,丧失生存的意义。他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

3、象征结构:

(1)数字“三”具有美学和逻辑的意义:故事分成三部分(三幅一联、三位一体)、格里高尔的房间有三个门、家庭包括其余三人,三个佣人、三个房客、三封信、三月等。

(2)门的主题:贯穿故事的开门—关门。

(3)盛衰对比:萨姆沙家庭的兴旺与格里高尔的衰落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四卡夫卡风格

1、寓言性:使用隐喻性的象征方式。“城堡”既象征着帝国权力和官僚体制,也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永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2、荒诞感:人变成甲虫,事件设定给人一种荒诞感和惊奇感。Kafka的名字演化为形容词kafkaesque,收入文学字典,成为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3、梦幻感:真实和梦幻的融合,现实与超现实的交错,荒诞、象征与现实的结合。“乡村医生”的故事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感觉。

4、神秘感:文本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现实往往被推向极端,深入宇宙人生最深奥处,给人一种奇特的、神秘莫测的慰藉与诗意。

5、客观叙述:不带情感的冷冰冰的语调,句式简明,往往漫不经心,超然物外,使得平庸的事件变得更加可怕,触目惊心。卡夫卡喜欢运用法律和科学方面的术语,给这些词汇以讽刺性的精确,而且从不介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这正是福楼拜的手法。

6、细腻的心理描写:摈弃传统的写景状物、注重故事的写作方式,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回忆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尤金•奥尼尔,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博览群书,深谙欧洲戏剧传统,且深受古希腊悲剧、易普生、斯特林堡、表现主义作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提出“生活是一出悲剧”、“戏剧就是生活”的看法。

其剧作思想深邃,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语言精练,艺术技巧新颖,笔下的人物生动而切合于生活实际,不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有闪闪发光的性格,绝不悲观猥琐,甚至在死亡面前,同样能充满乐观情绪。他用象征的方法表现人类的问题,但并不解决问题。他认为在人类的生命后面,还有更伟大的力量——大自然。

代表作:《天边外》《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送冰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路程》

二、代表作品《毛猿》

《毛猿》副标题《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是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一出象征戏。表现了一位一艘远洋轮上的司炉工、贱民“杨克”(Yank,Yanker美国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发现自我、寻找归宿但最终毁灭的过程,探索的是人类的归属问题。

扬克身上体现了原始人性与现代文明的不协调和冲突,他无法意识到现代机械文明已经把他变成了原始野兽,他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毛猿”成为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人”的象征。剧中邮船象征现代社会,扬克象征不断要求前进的原始人类、必须经历艰苦斗争才能取得生存权利的民族或国家。他又代表一种原始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推动世界前进,也可以破坏那个世界。

“杨克的确是你,是我。他代表着每一个人,他试图寻找归宿,我们都在拼命寻找归属。”

“大多数现代剧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所关心的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三、艺术特色

1、“灵魂的戏剧”,主观性,表现人物自身及相互间情绪的矛盾、灵魂的黑暗部分和内心冲突与精神分裂。用最触目惊心的场景、最残酷的陷害、滔滔不绝的对白和强烈夸张的舞台背景来象征现代人可能面临的生活困境,这是对美国人曾经有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挑战。

2、“面具戏”(Play of masks):把面具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面具的戴卸或错置来揭示人物痛苦的自我和扭曲的心灵。“以最明晰、最经济的戏剧手段,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的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深刻矛盾。”

3、既有传统戏剧的成分,追求戏剧的故事情节,保持趣味性和观赏性。又有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注重象征性。充分采用一切象征符号,如:颜色、服装、声响、面具、灯光、道具等。舞台效果:双重时空、角色面具、独白、旁白、分隔演区等。

第五节乔伊斯/福克纳

一、意识流小说概述

1、意识流小说的理论来源:

“意识流”(stream of conciousness)一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90):用以描述处于觉醒状态的思想中连续不断的思维与意识流动的特点,把意识比喻为一股流水,指出“意识的不间断性”。

2、意识流小说的界定:

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从现在情境中产生出对过去事件的飘忽不定的联想和回忆来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意识流小说一般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意识为基本题材,把所描写的意识作为一块银幕,把小说的素材在它上面展现出来。它更多关注的是那些朦胧的、不能用理性语言表达的意识层次,即海面冰山下的庞大部分。传统的心理描写仍然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即便是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其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表现客观现实和人物的外在行为。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和自觉意识。而意识流文学则要求表现意识活动的一切领域,尤其强调发掘无意识领域,描写意识活动的非理性内容和变幻莫测的流程。

3、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它涉及的生活领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经验,以及这种经验的内容和方式,包括记忆、感觉、想象、概念和直觉;表达方式包括内心独白、感觉印象、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异地同台;象征结构、音乐结构、神话结构等等。

与传统的自由间接引语不同的是,自由直接引语(也称为内心独白)往往省略了“我(他)想、我(他)认为”等叙述中介,叙述句与人物的内心联想之间过渡直接,有的时候甚至分不清楚是叙述者的叙述句还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这类小说大大削弱了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内心的精神本质而非外在行动。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 例如用破折号(——)取代引号(“”),甚至取消标点。

二、代表作家

(一)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三)乔伊斯

在长达四十余年动荡不安的流浪岁月里,乔伊斯面对贫困、疾病和敌意,执着献身艺术探索。借主人公斯蒂芬之口,表达了自己一生的艺术理想:“我不想去为我彻底不信的东西卖死力。无论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力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某种艺术形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并以我可以容许的那些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亡和睿智。”

诗集《室内乐》;剧本《流亡者》;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乔伊斯的艺术创新对20世纪文学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有人将他视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和中流砥柱,也有人推崇他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尤利西斯》

(1)时间地点人物的高度统一

三个主要人物:

斯蒂芬——大学刚毕业的历史教师,诗人

布卢姆——中年犹太人,广告推销员

摩莉——布卢姆的妻子,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

小说写的是这三个人物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从早晨八点到后半夜两点多的近十八个多小时的经历和心理活动。

2)神话结构:对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戏拟(parody)。

A.人物对应: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对应帖雷马科、中年犹太广告商布卢姆对应奥德赛、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对应潘奈洛佩。

B.主题对应:这是一个有关现代奥德赛的故事,一个有关“家”的寓言。

C.情节和结构对应:

第一部分“寻求”。与史诗中《忒勒马科斯》部分相应,叙述了斯蒂芬离开居住的塔楼,外出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引出“子寻父”的情节线索。第二部分:“漂泊”。与尤利西斯漂泊的主线相呼应,记述了布卢姆和斯蒂芬一天之中在都柏林各处的奔波游荡。第三部分“回归”,与史诗中《回乡》部分相应,记述布卢姆与斯蒂芬一同回家的情景。荷马史诗中最精彩纷呈的场面和细节,由于乔伊斯出色地运用滑稽摹仿、夸张、幻象和梦境等手法而在小说中得到复现。

(3)非人格化叙述,作家退出小说:“艺术家的人格,最初不过表现为一声喊叫或一种节奏感或一种短暂的情绪,接着它却变成流动的闪烁的光辉的叙述,最后它更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或者可以说,使自己非人格化了。”

(4)多样化的意识流手法:

描写人物意识活动的原始状态,意识流动飘忽不定,不受时间、空间和逻辑的制约,在跳跃性、随意性之中,处处显露人物的经历、教养和气质,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意识流风格。

(四)福克纳

第一阶段“习作”时期:《士兵的报酬》;《群蚊》

第二阶段“鼎盛时期”:“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以美国南方几个庄园主世家的荣辱兴衰为主线,时间上从19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二战后。表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社会变迁以及各阶层人物的起伏沉浮,写出了美国南方地区的典型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

第三阶段“巩固和确认”时期:

“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去吧,摩西》

《喧哗与骚动》

书名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讲述了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描写家族各成员的精神状态。

第一章(1928年4月7日)“班吉的部分”,通过小弟弟(33岁却只有3岁的智力)的意识流写凯蒂的童年和康普生家的颓败。

第二章(1910年6月2日)“昆丁的部分”,描写哥哥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流。

第三章(1928年4月6日)“杰生的部分”,描写大弟弟“恶棍”的意识流。

第四章(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通过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黑奴迪尔西的所见所闻。

(1)多角度的叙述方式:“3124”,4个人物轮流出场,“有限度叙述”与“全知全能叙述”结合,主人公凯蒂的命运成为焦点。

(2)神话模式:1928年4-8日三天对应基督受难日;1910年6月2日对应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古今对比,反讽风格,日常故事上升为人类命运的寓言。

(3)意识流手法:前3个人物的意识流各具特色。或混乱无序,或紧张哲思,或实际明白。

第三章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界定

Post-modernism 是二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也有人认为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深受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包括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总之:“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现代主义: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作品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具有统一关系系统的文本;作家退出作品,通过人物的意识和言行进行叙述;

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试验与革新,以语言为中心;关注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绝对的复合文本;作家不愿走出作品,沉溺于晦涩复杂的语言结构之中;

二、文学特点

1、多元化:没有中心,包容一切,维护差异,向统一整体性宣战。风格杂异多样。

2、破坏性:对传统文学的一切方面进行解构,无视任何既定规范,极度自由,是一种“反小说”、“反戏剧”、“反诗歌”的“反文学”。

3、平面化、冷漠性:不再赋予世界以终极意义,不再追求深度模式,非神圣化,拒绝孤独感、焦虑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否认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4、零度写作:写作转向了中立性,转向了自身,是一种语言形式的表演和操作游戏。

5、不确定性:打破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区别,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

6、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讲究文本的矛盾、交替、差异、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短路、反体裁、话语膨胀。

三、代表流派

1、存在主义文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法国:

美国:

2、荒诞派戏剧:二战产生于法国,流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戏剧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在舞台上的变体,力图使戏剧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

法国:

英国:

美国:

3、黑色幽默: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们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以一种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阴郁的、绞刑架下的幽默,主人公往往是性格怪僻的反英雄,故事情节具有非逻辑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4、“跨掉的一代”:二战后出现在美国,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社会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他们的“脱俗”;在艺术上,标板“以全盘否认高雅文化”,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结构无拘无束甚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表现了年轻一代对社会的反抗及其焦灼、迷茫、痛苦、寻求的心态。

5、魔幻现实主义:30-40形成于拉丁美洲,70-80年代取得辉煌。作家们以“印第安人的灵魂”自命,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融为一炉,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特点。

他们关注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作品题材基于现实社会,同时又引进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变现实为魔幻却又不失其真,使之具有深刻的寓意,把大众化与高雅化、世界化与本土化奇妙地结合起来。

哥伦比亚:

危地马拉:

古巴:

墨西哥:

6、新小说:50年代形成于法国,其成员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但都一致激烈地反对传统的小说模式,全面革新小说艺术。关注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而不关注小说的思想内容。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打破井然有序的叙述结构,在人称、视点、语言等方面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把绘画原则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四、历史评价

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整个思想和文化冲突及社会机制提出了尖刻的责难。在后现代作品表面的冷漠和玩世不恭后面,不难觉察出西方后现代人精神上的迷茫、紊乱和痛苦,引发人们深思后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些作品存在着偏激的、广泛的文化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其破坏性不可同日而语,有些作品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第二节萨特

作者简介

他是法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声名如此显赫而除了在中学执过教却从未进入高等学府正式任教的哲学家。萨特五十年代积极的政治活动使他赢得了“世界良心”的声誉,最终却没有得到学院派的承认。 1964年“因为他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领奖。

哲学论文:《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文字生涯》(1964)

小说:《墙》(1937)、《恶心》(1938)、《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理智之年》、《延缓》、《心灵之死》)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脏手》(1948)等。

在小说、戏剧中展示人们生活的处境,揭示存在的荒谬,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启迪人们思考。为战后一代保守战争创伤、处于焦虑彷徨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出路。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3、“自由选择”: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二、代表作品

1、《恶心》(1938):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或者照作者自己所说的“哲学日记”,是对存在主义的文学思考。

2、《禁闭》(1944):探讨“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地狱中的三个鬼魂,生前都是心灵畸形的人:加尔散是在战争中背叛祖国、临阵脱逃、被枪毙的胆小鬼,伊内斯是心理变态的同性恋者,艾斯黛尔是溺死自己孩子的色情狂,相互之间残酷折磨,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他人就是地狱”

3、《死无葬身之地》(1946)

三、艺术特色

1、“情境剧”(境遇剧):让主人公在最艰难的情境中,作出“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强调人物在“自由选择”的左右为难,是对人物的困境、人的意义的存在主义阐释。

2、象征手法:充分采用一切象征符号。如颜色、服装、声响、面具、灯光、道具等。

3、舞台效果:双重时空、角色面具、独白、旁白、分隔演区等。

第三节贝克特

一、作者简介

代表作:

《等待戈多》《剧终》《啊,美好的日子》《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戏剧》

二、荒诞派戏剧

“Theatre of the absurd”:来源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第一次概括这个剧种。

荒诞感是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苦闷忧虑,就是孤独感、异化感、陌生感、压抑感。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反戏剧”,“玄学的戏剧”;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这些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这个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

三、代表作品

《等待戈多》是20世纪戏剧史上的革命,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弹出了一个时代的事物之音”,表达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

四、艺术特点

1、背离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以荒诞的形式来反映荒诞感。既然世界不能够用理性来解释,以强度是混乱的,那么连贯的戏剧情节及其巧妙的安排也毫无意义。

2、抛弃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和结构。缺乏“紧张”的“戏剧性结构”“戏剧性冲突”,没有情节可言,是“什麽也没发生的戏剧”。

3、没有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充满着破碎的舞台形象,有的人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性对话的“木偶”有的人则是人类或某种力量的代表,具有抽象意义和永恒的含义。人物之间身份也没有太大差别。

4、戏剧语言是不断重复、毫无意义的语言或日常语言中的陈词滥调。显示出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单调、机械和毫无意义,不可理喻,缺乏交流和理解。但也具有了一种语言的魅力,其对话具有某种节奏感和诗意,在语无伦次中散发着幽默滑稽讽刺、真理的狂言。

5、运用一切舞台手段来达到象征性、隐喻性的效果。荒诞剧都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象征。灯光、布景、效果等呈现是非理性特征。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第十四章 一、意大利 1、马里诺诗派: (1)运用比喻、典故和象征的手法,追求绮丽、浮华的诗风,雕琢辞藻,用以书法贵族阶级的伤感情调和寻求感官刺激的艺术趣味。 (2)马里诺,抒情诗集《七弦琴》、《风笛》,长诗《安东尼斯》。 2、阿卡迪亚诗派: (1)反对马里诺诗派。但仍然有严重的形式主义色彩。 (2)主张以古希腊的田园诗为榜样,发扬自然朴实的诗风。 3、启蒙主义: (1)哥尔多尼 ①喜剧作家,以“风俗喜剧”取代“即兴喜剧”。 ②奠定了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础。 ③代表作《女店主》。提现了作者抨击贵族、赞美平民的启蒙主义思想,洋溢着争取 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 二、俄国 1、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伤感文学。 2、代表人物: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冯维辛,拉季谢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卡拉姆津。 三、法国 1、巴洛克文学: (1)与严谨、匀称、和谐相对立。 (2)语言雕琢浮夸。 2、古典主义: (1)主张向古典作家学习创作经验,从古典文学中寻找创作素材,甚至强调模仿古人。 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 (2)创始者马雷伯。沙普兰是古典主义诗学的创立者,他创立了法兰西学院。 (3)思想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与其针锋相对的是伽桑迪的唯物主义。 (4)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做了严格的界定,并把它们分为高级的体裁:史诗和悲剧,低级的体裁:喜剧,禁止混淆。 (5)最大的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6)戏剧创作“三一律”。 ①定义:一出戏只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剧中时间不得超过二 十四小时。 ②优点: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迅速展开达到高潮。 ③缺点: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戏剧大师: ①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作)、 《贺拉斯》、《西拿》、《波利厄科特》。 ②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费得尔》。 ③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 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创作奠基时期,主要是滑稽剧和情节喜剧。剧本:《冒失鬼》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10-07-18 08:52:01)转载标签: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卡夫卡美国杂谈分类:文件.笔记 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一.文学特征概述 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条件 1、社会原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新倾向。 2、思潮原因: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促使文学转向真实、客观的创作方法。 3、文学自身原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日趋强烈。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在客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18世纪末,席勒首先提出“现实主义“概念;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率先提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以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写实,主张文学要象镜子那样如实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 2、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坚持典型化原则,从而较深广地反映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 法国福楼拜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基础。 《包法利夫人》1、内容:通过爱玛?包法利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但作者的全部同情是在爱玛身上的。 2、思想: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作者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本身就象征了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世界的极度失望。 3、风格:在写法上,小说表现出淡化情节的内倾性特点和冷静客观的风格。福楼拜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对艺术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他小说结构严谨、描写客观真实、精雕细刻的独特艺术魅力。 ■英国 1、发展: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2、特征:除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①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命运,成功表现

外国文学史总结

神人同形同性说: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所谓“同性”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在希腊神话中神和人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 艺术价值: 1)两部史诗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却完整巧妙:《伊利昂纪》写十年战争,但选取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来加以集中描写;《奥德修纪》写十年漂流,但把十年历险压缩在最后的四十天里,大量事件通过追述手法加以表现。 2)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阿伽门农刚愎自用,阿喀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足智多谋等等,而且,他们的性格是立体多元化的。比如奥德修斯还有意志顽强、英勇不屈的特点,阿喀琉斯任性、残忍,倨傲。 3 )史诗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比喻。” 荷马式比喻: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神曲》二重性。(为什么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是新世纪第一为诗人?) 恩格斯的这个评述,既指出但丁本人所持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了希腊理性文明和基督教宗教思想对但丁本人的双重影响,同时也指出了《神曲》的二重性涵义。 1)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2)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但另一方面却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3)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崇尚知识,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4)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人物形象:堂吉诃德 1)滑稽与崇高、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矛盾统一 在欧洲所有的一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别林斯基 滑稽的喜剧性(外在的滑稽) 受骑士小说毒害,耽于幻想,行动荒唐,笑料百出 崇高的悲剧性(内在的崇高) 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为坚持真理可以不惜性命“永远前进的形象”(别林斯基) 2)痴迷的幻想家和清醒的智者的矛盾组合 “心灵与现实的脱节”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向往黄金时代反对自由与奴役 清廉公正爱民的政治理想——人文主义思想 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 阐释一:从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追求 1)书斋生活、知识悲剧;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蒙昧主义的否定。 2)爱情生活、爱情悲剧格蕾琴 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3)从政生活、政治悲剧;对古典主义时期依靠王权的否定。 4)追求古典艺术、艺术悲剧;海伦(古典美)欧福里翁(拜伦),预示着浪漫主义的虚幻。 5)创立事业,事业的悲剧 阐释二:浮士德的主题 天使: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20世纪欧美文学史18页word文档

高纲102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南京师范大学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20世纪欧美文学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属于“外国文学”课程系列。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20世纪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史,掌握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充分理解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特色,认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掌握一般认识外国文学的方法,提高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三编十七章,分别介绍和评说了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俄罗斯文学,重点阐述了20世纪法国、英国、美国和德语现实主义文学,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各主要流派,以及20世纪俄罗斯文学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要求应考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对20世纪欧美文学能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的总体发展过程,各主要国家的文学成就,各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倾向、内涵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20世纪欧美各国重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价值、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3.能够对相关文学现象(思潮、流派、作家的创作等)进行描述和概括,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20世纪欧美文学史论述的是20世纪一百年中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和它的价值、意义与特色,覆盖法、英、德、美、俄等主要国家,涉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基本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它的前修课程包括《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应考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成就、价值和特色,有利于应考者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了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特征,扼要地描述了现实主义在欧美各国的发展及其成就。 (二)学习要求 了解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突出特征,认识这一时期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成就、主要作家作品。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重点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变化特点(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区别):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 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罪恶;正视现实发展变化,真实的反映时代的 风貌,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 基本武器,但或多或少的用节及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描绘现实。 2.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 社会生活。有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有局限一两个家庭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表现 社会的变化。 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4.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灾难性的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重 要主题。 5.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 挖掘。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 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气势雄浑。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创作明显表现出 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为丰富,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反映人物完整的 内心世界,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形式。 3.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 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导致有的作家很难界定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作家作品: 英国: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威廉·索·默赛特·毛姆《人性的枷锁》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威廉·拉杰尔德·戈尔丁《蝇王》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克兰克比尔》短篇、《企鹅岛》《诸神渴了》长篇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罗歇·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广岛之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德国: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玛格丽特·米切尔《飘》西奥多·德莱赛《美国悲剧》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纳博科夫《洛丽塔》 重点作家作品: 英国代表 劳伦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儿子与情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虹》创作整体概括:劳伦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他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 20世纪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 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概述 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产生背景 时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条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加 思想:人的孤独感、幻灭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成为主要内容 非理性主义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2、在现代主义创作中,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轧、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3)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 (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三)艺术特色: 1、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2、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4、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二、主要文学思潮 (一)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3、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宠德、艾略特。 4、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诗人瓦莱里:《海滨墓园》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西方小说

第二章第四节 20世纪西方小说 一、概况 * 所谓小说的传统模式,基本上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逐步形成的。这个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基本特征是连贯的故事情节、清晰的人物形象、有迹可循的视角变换、合乎理性逻辑的时空切换。 * 继承传统模式的小说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是现实主义小说。依据此,20世纪小说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两大类。 二、现实主义小说 *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 传统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小说(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一脉相承) * 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小说(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为主) (加*号作家为存有疑义者:现实主义or现代主义?) * 英国文学:高尔斯华绥、劳伦斯*、戈尔丁、金斯莱·艾米斯、约翰·福尔斯*、多丽丝·莱辛* * 法国文学:法朗士、罗曼·罗兰、纪德、莫里亚克、安德烈·马尔罗 * 德语文学:托马斯·曼、茨威格、黑塞、雷马克、伯尔、君特·格拉斯 * 美国文学:德莱塞、海明威、福克纳*、塞林格、索尔·贝娄、托妮?¤莫里森* 俄苏文学:阿·托尔斯泰、高尔基、帕斯捷尔纳克、 肖洛霍夫 * 东欧、南欧和北欧文学:哈谢克、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 三、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 * 表现主义小说:卡夫卡; * 意识流小说:乔伊斯; * 存在主义小说:加缪; * 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 * 黑色幽默小说:约瑟夫·海勒;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加西亚·马尔克斯 四、表现主义 * (一)发展概况 * 1、20世纪前半叶,从德国绘画界兴起;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并在2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 2、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奥尼尔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其影响一直延续到40年代。 * 3、当德国的表现主义20年代中期开始低落的时候,卡夫卡的重要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城堡》等相继出现于文坛,成为表现主义文学的第二个冲击波。 *表现主义的影响 * “尽管‘表现主义’一词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指20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的一个运动,但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泛指某些艺术家,他们试图表现感觉者的本质,而不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百部经典学术著作 说法一:福柯:《词与物》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福柯:《性经验史》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韦勒克:《文学理论》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萨义德:《东方学》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疯癫与文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葛兰西:《狱中札记》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桑塔格:《反对阐释》 艾柯:《符号学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汤因比:《历史研究》

(上中下)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皮亚杰:《结构主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权力意志》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卡西尔:《人论》尧斯:《审美经验论》西美尔:《货币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德里达:《论文字学》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福柯:《知识考古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福山:《历史的终结》鲁宾孙:《新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说法二: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5.《变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二章 20世纪俄苏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下编(第二章20世纪俄苏文学)【考点】 一:五个名词解释 1.“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2.“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遍及全国。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学小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莫普”)等组织。1925年,成立“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名为“拉普”,最后于1930年联合成立了“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伏阿普”)。“拉普”对促进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一点作用,但是他们拉山头、搞宗派,打击“同路人”,以及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阻碍了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被解散。 3.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现对消除“拉普”的后果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曾遭到扭曲。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外国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古代和现代作品,跨越各种语言和国家的范围。在接触外国文学时,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是必要的。本文将从外国文学发展史的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中的基本知识点。 一、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 元前4世纪。古希腊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诗,例如荷马的《伊 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记述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的战争和 英雄奥德修斯的归乡故事。同时,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也是重要 的艺术形式。著名的古希腊剧作家包括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二、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时间跨度是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这个时 期的文学主题与宗教有关,多数是用拉丁文或各种欧洲语言写成 的宗教诗歌和戏剧。主要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但丁的《神曲》和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世纪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传

说和民间故事,如亚瑟王传说,以及民间传说,如《一千零一夜》。 三、文艺复兴文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时间跨度从14世纪到 17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和作家采用了新的形式和主题,例如叙事诗、戏剧和散文,他们追求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合理探索。 代表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以及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创世纪》和《达芬奇的最后 的晚餐》。 四、启蒙时代文学 18世纪的欧洲是启蒙时代的历史时期,此时代的文艺类型和主 题与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大差异。在这个时期,作家和思想家强调 了人的理性和个人权利,反对旧制度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以及 服从于宗教教条的信仰。启蒙时代的代表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弗朗 西斯·培根的《新工具》,凯特琳娜·冯·贝门多夫的小说《唯物的 爱情》和蒙田的散论集《自省录》。

外国文学史重点

一、填空 1、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和“俄国诗歌的太阳”。《驿站长》开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体小说。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石。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2、批判现实主义是高尔基最早提出、使用这个名词。 3、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福楼拜是西方现代小说的远祖。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4、英国的三位女作家是: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代表作《玛丽·巴顿》;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爱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 5、斯丹达尔是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6、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长篇小说《舒昂党人》是他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 《人间喜剧》分3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7、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艰难时世》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尖锐的劳资矛盾。《双城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8、果戈理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的创始者。《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的讽刺喜剧,代表作之一。主人公赫列斯达科夫。《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主人公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之一。 “含泪的微笑”是果戈理创作的特色。 9、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罪犯心理的能手,如《穷人》《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 10、19世纪后期的主流仍是批判现实主义。左拉是自然主义的热情倡导者。代表作《萌芽》。 11、莫泊桑是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羊脂球》。 《漂亮朋友》(《俊友》)是莫泊桑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12、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13、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三大代表作是:1863-1869年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4、易卜生是挪威文学和“社会问题剧”的创造者,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有“现代戏剧之父”之称。 代表作《玩偶之家》。 15、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作家作品整理

第三战场:妇女被金钱轰走。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这两个方面。代表作《弃妇》、《苏城舞会》。 巴尔扎克的阶级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一边的,然而他同情的泪水挡不住他现实主义的目光,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爱,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他心爱的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而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幽谷百合》、《朗热公爵夫人》 资产者发迹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 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 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欧耶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啬的特点。 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他展示了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人间喜剧》通过老一代的高布赛克、过渡时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老姑娘》、《公务员》、《阿尔西的议员》、《夏娃的女儿》 金钱罪恶 1.毁灭人性、败坏良心。 金钱调动起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卑劣情欲,人人都毫无例外地追逐金钱,它把一切统统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导致良心萎缩、野心滋长、道德堕落、人欲横流。代表作《高老头》、《贝姨》。 2.毁灭爱情、败坏家庭。 金钱成为夫妻结缘的唯一纽带。爱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钱为轴心而展开的,金钱导演出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和闹剧。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毁灭社会、败坏国家。 金钱犹如无孔不入的黄色魔鬼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买了当权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堕落为"衣冠禽兽"。金钱毒染了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金钱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杠杆,无所不能的真正的主宰。代表作《幻灭》、《交际花盛衰记》。 《搅水女人》、《烟花女荣枯记》、《泽·马尔卡斯》、《于絮尔·弥罗埃》

外国文学知识点小结

外国文学知识点小结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1、这个时期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的文学样式。 2、1830年,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步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的出版,说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驳,却并非彻底否定。 3、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 4、斯丹达尔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5、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7、普罗斯培尔·梅里美,法国。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 8、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楼拜,是50年代以后,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客观冷峻风格的代表。 9、小仲马,法国。代表作:《茶花女》。 10、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长篇小说,带有自传性质),《周一故事集》(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内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11、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欧仁·鲍狄埃,路易斯·米雪尔,于勒·瓦莱斯,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国际歌》的作者是鲍狄埃。《国际歌》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艺术总结,它形象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团结战斗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3、路易斯·米雪尔被称为“红色圣女”。代表作:《红石竹花》。 14、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即: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15、萨克雷,英国。成名作:《势利者集》。代表作:《名利场》。 16、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是: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 17、盖斯凯尔夫人,英国。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 18、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 19、英国侦探小说兴起,代表作家:柯南·道尔。 20、宪章派是个的代表是厄内斯特·琼斯,威廉·林顿,杰拉尔德·梅西。 21、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有:海涅,格奥尔格·毕希纳。其后者的代表作为《丹东之死》。

外国文学知识点总结

莫泊桑 一、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诞生在法国的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流派,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建者是左拉。他主张着重写人的生理本能,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把生活中的一切细微末节精确而毫无遗漏的摄取下来,反对典型概括,反对文学的倾向性。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是龚古尔兄弟和左拉。 长篇小说:《一生》:女性的灰色人生。《俊友》:流氓的发迹史 三、短篇小说 ?思想内容 ?1、对资产阶级社会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及拜金主义的揭露。 ?2、对穷困潦倒的小资产阶级种种灾难和不幸的同情,以及对他们追求庸俗虚荣生活的嘲讽。 ?3、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情绪。 ?4、描写法国人民的痛苦生活遭遇,以及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5、少数短篇,表现了颓废的宿命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 第五节《德伯家的苔丝》 一、哈代的创作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 《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哈代由消极的、田园生活的人生观发展到了解了宗法制农村不可避免的瓦解,一直到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提出强烈的抗议,以悲剧意识观照现实人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掺杂着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二)《德伯家的苔丝》 1、情节;苔丝亚雷克莱 2、苔丝形象分析 苔丝的命运:被奸污——肉体上的摧残,被抛弃——精神上的打击,杀死亚雷——被污辱被损害的一生结束。苔丝:美丽、勤劳、坚强、富于反抗性的女性。 苔丝悲剧成因: 1、社会悲剧(社会批判意义) ?资本主义的强权和暴力(亚雷为代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虚伪(克莱为代表)宗教的愚昧(周围人对苔丝的态度)法律的不公正 2、性格悲剧 苔丝的性格弱点: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观念对自身的羁绊。头脑中有消极的宿命观念。 三、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论倾向 悲剧观:人类的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有二种可能:一种是社会因素,另一种是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可知的、被称为意志的力量。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观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罪行的愤怒、困惑和迷惘。 (四)哈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选材上的地域性——威塞克斯小说。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富于悲剧性。景物描写出色,有象征意义。广泛固定运用的对比原则。 《叶甫盖尼·奥涅金》

19、20世纪外国文学剧作

19、20世纪外国文学剧作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

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外国文学史(下) 三大板块,众多流派 20世纪上半叶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20世纪下半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20世纪现实主义主要流派: 长河小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 心理小说——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 2、现代主义文学 modernism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美文坛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酝酿期; 1910年至1930年:现代主义的高峰期; 1930-1950年:现代主义的衰落期; (1)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尖锐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我的对立。),着重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现代主义文学实现了写作主题从世界向人、从客观向主观、从外向内的转变,人、主体、自我、内心成了现代文学的中心。 (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B.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C.意识流。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意象主义——庞德《在地铁车站》 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 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后现代主义文学 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1)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点: A.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B.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