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图 示法表达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还能用公 式求解相关问题。 3.能够分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实例及相关问题,形成对直线加速度定义的初步认 识。 二、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图 象的分析方法。 2.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3.直线运动的公式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直线加速度及其定义的初步理解。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新知 1. 以问题引入 教师可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体做直线运动?它们 怎样运动的,有哪些规律?

2. 以示范引导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位移、时间、速度的相图(速度时间图)。从上往下,图像是均匀变速运动图和匀速运动图。 第二步:知识讲解 1.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直线运动是以物体运动的连续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简称直线运动。而直线运动的物理量指描述直线运动性质的量,分为矢量量和标量量,其中的矢量量主要有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和加速度矢量a。 2.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匀速沿一条直线运动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恒定不变,且加速度为零。公式为:v=Δr/Δt。 3.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速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加速度为恒定量a。公式为:a = Δv/Δt。 第三步:概念演绎 1. 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教师在黑板上画匀速直线运动图。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2. 变速直线运动图象 教师在黑板上画变速直线运动图。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 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下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火箭在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火箭运动得这么快,为什么跑不出屏幕呢?能不能根据视频估测一下火箭运动的平均速度呢? (先抛出问题不作回答,课中各环节紧紧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剖析,以串引各知识点的复习) 二、讲授新课 1、知识点复习加针对练习一、提问回顾 三、师生互动、巩固新知

市题点 1、命题点1 长度、速度的估测(自治区、兵团卷5年3考) 1)、古测真题组合)判断1~3题的说法是否正确.(2017 自治区、兵团5题C0.5分)中学生身高约为160mm( ) 2)、(2017自治区、兵团5题D0.5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 x108m/ s(2016自治区、兵团6题B0.5分)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m/s( ) 3)、(2019自治区、兵团1题2分)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是( ) A.75mm, B.75cm C.75 dm D.75m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a.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 b.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运动状态的判断 观察所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是①的,如果没有变化,说明物体是②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考点3 运动的快慢 1.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①_ (2)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②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③与④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⑤_ 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⑥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⑦ (3)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⑧ ,符号为⑨ 其他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是① 单位换算:1 m/s=①km/h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5篇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5篇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本册共分五章。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四、学情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不久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 五、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六、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篇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概述-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 单元概述 【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人教版物理的起始章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估测,参照物、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平均速度测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单元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科学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本单元的重点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估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的求法,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相关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运用了这种方法,让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让路程相同比较时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5.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6.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7.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8.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9.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0.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1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t s v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1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单元情境】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人非常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有一天,他搭乘一条溲船过江,船行至江中时,他随身携带的宝剑突然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船家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结果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只见他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船夫以为他不要宝剑了,就继续向前划船。 待船夫停船时,这位楚国人站起身,面对船夫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入水中去捞掉落的宝剑。他捞来捞去,怎么也没有捞着他那把宝剑。 这位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自己的宝剑?你能描述清楚船和宝剑之间的运动关系是怎样的吗?学完本单元知识你就知道了。

必修一+机械运动+单元目标分析

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分析1 单元教学设计思想 (1)以科学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围绕物理核心观念和研究方法,整合物理概念、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跨学科概念、认识方式、研究方法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打下基础。 (2)创设大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伴随着学生的认识发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化大思路,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3)设计适当的学习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展开思维,积极求知,保持思维的张力。 (4)加强学习诊断,以精准诊断和及时反馈矫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分析时,既要分析单元中的主要知识以及内在联系,还要分析知识中体现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整合单元知识,梳理出围绕核心概念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机械运动,其中一个重点内容是描述运动的概念和方法,然后是用这些方法研究一个具体的运动形式——匀变速直线运动。本单元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加速度,它不仅是联系本单元各部分的重要概念,还是联系必修1 下一个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纽带。

本单元围绕“运动和相互作用”物理观念的建构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学科素养和科学方法,例如理想化物理模型建构、比值定义法、极限与微元思想等,需要进行充分发掘。下表列举了一些例子。 机械运动单元隐含的核心素养与科学方法举例 3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3.1物理观念 学生在初中已经具有一些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对参考系、坐标系、位置、时间、速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及其描述有感性认识,但与严谨的科学概念建立、定量的规律研究以及应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2科学思维 学生具有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有一定的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比值定义物理量、应用数学函数和图像的基础,但在质点、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抽象概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分析推导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的机械运动问题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升。 3.3科学探究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做过一些力学实验,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记录数据,所以具有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机械运动》主单元设计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 7课时(课外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起始章,讲述测量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平均速度等。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章介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对运动现象和速度、路程的计算问题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并不陌生。因此便于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课程的学习都非常重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1.长度的测量2.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运动的描述3.运动的快慢4.测量平均速度专题间的关系:围绕运动介绍了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运动快慢的测量(测量平均速度)。专题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为专题4测量平均速度做铺垫。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解析的方式预期的学习成果:1.学会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意义。4.学会间接测量平均速度。并写出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 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2.经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体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初步养成遵守实验要求,严谨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2.让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 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师教案剖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5.通过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误差 三、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第一印象是它的长短,大小。。那我们怎么测量呢? (根据速度公式 v= s/t ,求速度应知道 s 和 t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自主学习,科学探究 1.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举例说明) 刻度尺米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①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②单位及换算 1km= 103 m 1m= 10 dm 1m= 102 cm 1m= 103 mm 1m= 106 um 1m= 109 nm (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认:使用刻度尺前观察刻度尺,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2)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3)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 (4)读:读出刻度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在使用任何一种工具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4)分组实验:测量纸的宽度和长度。 测量纸的宽度长度 (5)进行更精确的测量要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6篇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6篇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1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索及完成状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索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学问回忆的第3题。 2、在“根本学问回忆”环节,采纳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标准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旧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抱负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白。 在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索 1、学问勾画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主体根底学问,节省了时

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白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应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讨论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当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展,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洁,但也是要求把握的重要学问。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赐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推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状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打算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展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终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展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学问简洁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进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殊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制造性不断得到进展,进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教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与教学反思_初中生物理教案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与教学反思_初中生物理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与教学反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

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人教八年级上册 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