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_袁胜育

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_袁胜育
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_袁胜育

冷战研究国际观察 2004年第1期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

袁胜育

摘 要 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是俄罗斯外交思想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随着“民主化”、

“公开性”的推进即已展开,并且成为苏联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反思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续进行着。如果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主要是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的话,那么,到这一时期,这种反思又构成为俄罗斯外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关键词 苏联 外交反思 俄罗斯 对外政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4)010007379

一、亲历者的回顾

苏联解体后,曾经在苏联时代掌握外交决策权、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从事外事工作的人物,纷纷著书立说,结合自身的经历,对苏联时期,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评述。

从戈尔巴乔夫下台后一系列著述和言论可以看出,他显然是极力为自己执政期间实行的改革进行辩护。虽然他同时也承认犯有错误,认为“六年的改革是充满着探索和发现、收获和损失、思想和行动上的突破,同时也充满着错误和失误的六年”,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对外政策领域有过什么重大的失误,相反是充满成就感地谈到自己执政期间苏联在外交方面的成绩,并且认为“改革的历史记载着今天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答案”。

戈尔巴乔夫认为,“过去我们对世界及其发展趋势和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概念,是建立在很深的意识形态教条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教条使我们根本无法实行务实的政策。需要打破这些概念,制定对国家和周围世界发展的崭新的观点”。“这项工作的结果就是新思维。它成了改革年代国家全部内外政策的基础。新思维的出发点就是不从狭窄的阶级利益或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而是从人的利益优先的立场上去评价一切。从日益扩大的世界整体性和所有国家和人民的相互依存性的立场上,从经过许多世纪形成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立场上去评价一切”。“改革的实践,这就是抛弃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和过去的教条,它要求对世界、对自己具有新鲜的、不带有偏见的看法,要求考虑已经呈现出来的未来的第三个千年的去向”。[1]

曾担任戈尔巴乔夫国际事务助理的切尔尼亚耶夫认为,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对苏联的现实核威胁并不存在,更不用说其他什么进攻了,各种挑衅、关于西方参谋总部各种计划的情报的故意泄漏、用超级武器进行的威胁(它主要是由众多大公司为追求超级利润而刺激起

国际观察 2004年第1期

来的),原来都是虚张声势的吓人手段,而莫斯科却特别容易受到这些吓人手段的支配,并卷入了致命的螺旋式的军备竞赛,为之牺牲了一切,从结果来看,也包括牺牲了自己国家的未来。冷战意味着苏维埃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全部缺点和弊端的无法遏制的、并强有力的增长和加深。国家事实上变成了冷战的工具,冷战吞噬了国家几乎80%的智力、思想、政治和物资资源。[2]

曾担任苏联外交部中东司司长的格里涅夫斯基写道,从60年代到70年代,10年时间里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增加了6倍,弹头数量增加了19倍。苏联光是坦克的产量就大致抵得上所有其他国家坦克产量的总和。非生产性军费开支每年都要耗去国内总产值的15%—20%,而当时美国的军费开支只占国内总产值的6%,苏联巨人的双脚逐渐变成一对“泥足”。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表明,70年代苏联的强盛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都已达到顶峰。然而,实际上它已经精疲力竭。苏联领导人个个年老体衰,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局势的变化。苏共中央国际部和克格勃提供给他们的是一些虚假的、有时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情报,政治局就是根据这样的情报作出一项又一项决定。入侵阿富汗的决定就是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及其他许多主宰国家命运的人听信了有关阴险狡猾的美国人和投靠他们的阿明怀有种种企图的可怕传说。此外,那种由意识形态决定、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观点———担心失去的不光是一个友好的邻邦,而是一个“准社会主义国家”———也起了致命的作用。[3]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则更多的是对戈尔巴乔夫的外交策略提出了批评。他指出,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代表着所有国家共同的价值利益,即:防止核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结束冷战。这并不否认在我们的外交上有国家利益的存在,和在沿着这些路线前进的全面重新设计中要有必要的灵活性与想象力以克服老的教条。但戈尔巴乔夫一再地耗费掉苏联的谈判潜力,他公开地标榜“全人类的利益”并实际上据此不断地做出决定,同西方轻率地达成一些协议从而忽视了苏联的重大利益。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向西方做出了慷慨的让步,而本来作为回报,他们可以使苏联在欧洲安全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及苏联在欧洲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到。能够做到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对达成协议缺少耐心,加上过分的自信和被西方舆论的大加吹捧,使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常常被他们的西方谈判伙伴智取和击败。有时他们做出的让步远远超出了必需,像在签署关于军备控制、东欧、德国统一、海湾危机等协议中就是如此。在冷战进入最后的紧要关头,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缺乏连贯的、平稳和坚定的外交政策来结束这场冷战,这种结束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恰当而又体面的方式来进行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平等将会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平等将能创造出一种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国际关系将被改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并将进入一个没有冲突的时代。在令人费解的仓促行动中,他们放弃了重要的地域政治和军事立场,而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4]

至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敌,更是对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卢基扬诺夫认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存在决定了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依然存在。在一定历史阶段,阶级矛盾会激化,有时会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西方曾许诺戈尔巴乔夫,让苏联融入西方文明社会,这实际上是一场骗局,而且这种骗局还将继续下去。原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也认为,苏联发生的事件不是解体,而是崩溃,是外部势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催化并支持的破坏过程。原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指出,戈尔巴乔夫在国际问题上独断专行,大肆向西方出卖苏联在卫国战争获取的战略利益。他提到,德国总理科尔曾打算以1000—1500亿马克的代价换取苏联撤军。但科尔和根舍外

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

长访苏期间,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却背着亚佐夫与科尔达成了几乎是无条件的撤军协议。在与美国的军控谈判中,戈尔巴乔夫也处处迁就美方,致使苏联军力严重受损。[5]

二、俄罗斯领导人的观念

有关俄罗斯政界人士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思考,首先得提到叶利钦。一般而言,叶利钦作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的“民主之父”和“自由旗手”,对苏联7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在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在叶利钦看来,“在全世界,苏联的形象与军事力量的形象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联。‘苏联人’和‘苏联坦克’这两个概念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纷繁复杂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他认为,“曾几何时,苏联与其他整个世界对抗,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许多国家,把许多国家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苏联扮演过世界宪兵的角色。但没有必要描绘成历史环境里的重大的传统角色和正确角色,也没有必要说成是英明的和在战略上经过认真验证的决策。”“因为这曾是一种虚幻的,甚至是滑稽的角色。”[6]

曾先后出任过叶利钦政府外交部长和总理的普里马科夫在回忆录中谈到,“没有永久的敌人,但却有永久的国家利益,这一大多数国家曾经遵守并且到今天仍然遵守的共识不是今天发明出来的,也不是我们发明的。苏维埃时期我们总是在这一原则问题上退让。结果是,我们的国家利益经常牺牲于同‘永久的敌人’的斗争或对‘永久的盟友’的支援中。”但同时,普里马科夫也认为,俄罗斯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能牺牲在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当中其中包括在‘帝俄’时代以及‘苏维埃’时期积累下来的积极的价值观和传统”。[7]

普京对苏联时期的态度表现得较为审慎客观,比较尊重历史。他在批评苏联时期的错误和总结教训的同时,也对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适当的肯定。在其1999年12月29日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他指出:“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了那种巨大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8]

普京政府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总结和反思,在现任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所著《俄罗斯新外交》一书中有着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它指出,苏联对外政策留下的遗产是“超级大国”心理,极力参与各种各样的国际进程,有时甚至付出国内资源难以承受的代价。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新因素和继承因素错综复杂地聚合在一起。俄罗斯同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已经一刀两断,但又有意识地将苏联对外政策遗产中所有符合国家利益的积极的东西拿来所用。新俄罗斯对外政策在国际“阶级斗争”理论造就并导致同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尖锐冲突的那些方面,不能继承苏联的衣钵。这种对立不仅导致尖锐的国际危机,包括将世界推向核冲突边缘的加勒比危机(1962年),而且使苏联经济在军备竞赛中潜力耗尽。最终所有这些都成为苏联解体和世界社会主义体制崩溃的一个原因。然而,如果仅仅将苏联时期的对外政策经验归结为意识形态冲突的话,那也是错误的。苏联作为俄罗斯国家存在的一种历史形式,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国家利益确定了对外政策。这首先涉及到苏联外交为防止全球核冲突,解决国际危机,为各种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与合作创造条件所进行的努力。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是联合国的创立,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签署以及苏美双边和国际性的控制军备和裁军条约与协定的制定。[9]

国际观察 2004年第1期

三、政党和学术界的论点

俄罗斯政坛政党、组织和运动,根据它们的政治主张和活动情况,择其影响较大者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左翼政党,主要是俄罗斯共产党、共产主义工人党、共产党联盟—苏共等;第二类是中派政党,包括“团结”党、

“祖国—全俄罗斯”运动、“俄罗斯地区”以及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和其他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第三类是右翼政党,包括“右翼力量联盟”、“亚博卢”以及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等。

左翼政党和学者一般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在共产党领导下在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持肯定立场,相应地对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出了积极评价。如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其《十月的意义和事业》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改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在这一改良过程中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成果。法西斯主义企图倒行逆施,是苏联人民的伟大功绩再一次挽救了人类。俄罗斯社会主义学者协会在1995年的成立宣言中指出,苏维埃文明开创了国际社会发展中全新的社会方向。在它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的进步。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体系的存在,为使世界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久加诺夫和社会主义学者协会也都提到,在帝国主义国家并未减弱的战争威胁及其策动的“冷战”的背景下,苏联未能处理好发展国家防御综合体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其他迫切任务之间的关系。西方大国蓄意把苏联拖进军事对抗和无法抑制的军备竞赛之中。这导致苏联经济的高度军事化,阻碍了民用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人民财富的增加。[10]

俄罗斯右翼政党和学者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持全盘否定或基本否定的立场,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就相应地提出较多的批评与指责。如持“民主派”观点的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沃尔科戈诺夫在所著《七领袖》一书中评价道,苏联每个领袖都按自己的方法了解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人民,但所有人的思维都是对抗性的、阶级性的。共产主义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处在斗争中:同内外敌人斗争、同大自然斗争、同其他的体系和意识形态斗争。亚夫林斯基指出,70年代苏联将大量的物质财富用于支持动力消耗量大的、材料消耗量大的和超级军事化的经济部门,用于补贴东欧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实际上转为为国防需要服务,但是经济对此已越发不堪重负。日里诺夫斯基则认为,西方国家一直对苏联采取敌对行动并在进行间谍活动。这种破坏活动不是西欧和美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反共产主义的结果,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把俄罗斯从“布尔什维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和使俄罗斯回到“自由世界”的愿望的结果。实际上,西方过去和现在不是在同共产主义进行战斗,而是在同俄罗斯进行战斗。所谓的“改革”是西方国家的特工机关,首先就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在从未停止过的“冷战”中的一次精心配合的破坏活动。以打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借口,列强势力的走狗对西方的主要地缘政治竞争者实施了打击。[11]

俄罗斯中派政党和学者的立场居于左派和右派之间,他们一般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持批评态度,但不完全否定苏联在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肯定斯大林在二战中领导苏联人民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持有保留的肯定态度。社会民主党人尤?克拉辛认为苏联70多年的历史里,救世论观点实质上一直未变:向第三世界施加影响,优先帮助那些具有社会主义取向的势力。但这种观点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其根源是早期垄断资本主义危机时期的革命浪漫主义。阶级对立的方法论在理论和政策中占上

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

风。结果,现实对不切实际的政策实行了残酷的报复,目的与结果大相径庭。政策的意识形态化导致对这些国家不能一视同仁,只把赌注下在那些高喊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的领导人身上。但在他们这些冠冕堂皇的幌子下掩盖的是极权制度。[12]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劳工党主席罗伊?梅德维杰夫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主导思想是搞世界革命。共产国际是一个大党,其他国家的共产党都是它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通过各个支部搞革命。要搞世界革命,这是高尚的,但也是空想。后来,苏联的外交政策演变成对外扩张政策,特别是二战以后,搞成了超级大国政策,想在莫斯科解决国际共运中的所有问题,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他们都想在世界各地找到自己的代理人。苏共的这种外交政策,一方面遭到了各国内部的反抗,同时苏联也耗资巨大,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引起人民不满。当时西方推行反苏政策,实行“冷战”,这不可否认,但苏联可以不花那么多的财力,不让人民过那么紧张的生活。从50—80年代,苏联用于军事的开支不下于年度预算的20—25%;但是用于军事工业、用于宇航及对同盟国家的军援、用于军事科研工作、用于情报机构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支出不下于国家预算的50%。苏联是靠损害和限制非军工部门、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和条件的办法,来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和现代化武器的生产。[13]

四、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与俄罗斯外交政策

俄罗斯领导人及对外政策的制定者、政界人士、学者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思想的转变和重塑具有重要影响。当然,在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上面,既存在着为不同的政治家、政治派别和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也存在着不尽一致的观点,有的甚至存在很大分歧。正因如此,各种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对俄罗斯外交理念和决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比较而言,凡是那些得到较为普遍地认同的观点,往往就对具体的外交决策和实践产生较为明显的、长期的影响,而那些具有争议性的结论,虽则并非全然没有在具体的政策中得到体现,但其对外交实践的影响显得相对不那么明显,或者说其影响力呈现出某种阶段性的差异。

比较而言,在俄罗斯领导人及对外政策的制定者、政界人士、学者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中,得到较为普遍认同的,或者说较少受到挑战和质疑的观点主要有:

其一,认为在国家对外战略的基本定位上,苏联高估了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扮演世界宪兵的角色,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许多国家,把许多国家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结果造成苏联与其他整个世界的对抗。

其二,过于强调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存在着对军事战略均势的过分崇拜,夸大了它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太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被用于增强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三,从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的角度,对苏联时期的外交路线,不论是推进世界革命,还是霸权主义、大国主义进行了反思。主要是对于苏联时期对世界革命形势做出的盲目乐观的判断并据此确定的对外战略,同美国的争霸战略,在与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存在的大国主义等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

其四,在具体的外交政策实践方面,对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存在的缺点和失误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如斯大林在二战前后的错误判断和决策;赫鲁晓夫时期与美国的核对抗政策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时期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尤其是对阿富汗的入侵。

国际观察 2004年第1期

当然,对苏联外交的反思还存在着很多有争议的领域,既体现为对于相同的历史事实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评判,如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评判上,在多数人主要注重于否定和批判的调门中,也可以听到对苏联外交在防止全球核冲突、解决国际危机和推动国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赞誉之词;也体现在随着反思的进一步深化,对原来做出的某些评判又重新有了新的认识,如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方面,提出戈尔巴乔夫过于强调所谓“全人类性”,并据此发展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时的幼稚和天真,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对苏联安全环境造成的损害,等等。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苏联、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如果说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同西方的冷战对抗,那么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东西方关系实现了由对抗向对话与合作的转变,冷战走向终结;叶利钦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一个探索与调整的过程,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作为俄罗斯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面,经历了改善与倒退相伴、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过程;而普京时期则是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成熟、最终定位的时期。尽管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苏)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的特征,但各个不同阶段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继承性更为鲜明,而这种继承性又是与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对外政策的反思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的。

从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打下了鲜明的烙印。转型时期,苏联(俄罗斯)最为重大的转折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而俄罗斯外交则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遗产。俄罗斯对80年代后期苏联外交政策理念的继承性,从反思苏联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相应地也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国家的基本外交战略定位方面,尽管不放弃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理念,但对于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具有的地位和影响,有了一个现实的估价。在并不直接涉及到俄基本的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俄罗斯力求避免同外部世界发生对抗。

其二,较为客观地评判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并据此确定国家基本的发展战略。在确保国家生存的前提下,放弃对军事战略均势的追求。

其三,力图摒弃对外政策指导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化色彩,在强调对西方文明的认同的同时,发展同所有国家和地区间的正常关系。

其四,在外交活动的基本方向上,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成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

当然,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随着俄罗斯人对苏联外交反思的深入,如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评判又重新有了新的认识,对戈尔巴乔夫的对美政策、东欧政策也存在争议,而这些新认识和分歧点,也程度不同地在俄罗斯具体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中有所体现。

自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到最终定位的过程,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除了现实的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需要就对外政策做出调整之外,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对外政策的重新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在具体的对外政策上面,这些调整和转变体现为:

其一,在国家的基本外交战略定位方面,在力求避免同外部世界发生对抗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影响,更加坚定地维护俄基本的国家利益。

其二,在不寻求军事战略均势的同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极力阻止俄战略安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苏联外交的反思与俄罗斯对外政策

其三,在摒弃对外政策指导思想上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造成并导致同外部世界尖锐冲突的因素的同时,强调继承苏联外交的合理遗产和复兴俄罗斯的外交传统。

其四,在继续实行面向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外交的同时,注重发展与世界上其他重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总之,尽管说俄罗斯对外政策是为“现实生活所驱使”,“是在解决直接涉及俄罗斯国家利益具体的、相当复杂的国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的”。[14]但是,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坐而论道,而是构成俄罗斯对外政策思想成就的重要来源之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无不打下了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对外政策反思的烙印。

注释:

[1] 米?谢?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71—76页。

[2] 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2—14页,第622页。

[3] 奥列格?格里涅夫斯基:《外交秘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4页,第272页。

[4] 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710—719页。

[5] 李兴耕等编:《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11页、108页。

[6] 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7] 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大政治年代》,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8] 弗?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9] 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7—15页。

[10] 引自《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第77—78页、89页。

[11] 引自《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第161—162页、167页、177页、190—191页。

[12] 引自《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第143—144页。

[13] 罗伊?梅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1—24页。

[14] 《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第6页。

(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生,上海,200062)

收稿日期:2003年11月

征稿启事

为精心打造名刊,我刊近年来不断加大办刊力度。值此全新改版之际,我刊竭诚向广大投稿者征集优秀稿件。在新的一年中,除继续重点推出“专稿”与“特稿”两个

“冷战研

“探索与争鸣”、

“海外文摘”、

“海外专稿”、

版块外,我刊将新开辟“海外视点”、

究”及“书评”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或前沿学术意义的栏目,期待各位作者踊跃投稿,稿酬从优。

2020最新年俄罗斯留学政策一览

近年来,俄罗斯一跃升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热门留学国之一,为什么它会越来越受宠?俄罗斯到底有什么吸引我们的地方呢?和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俄罗斯留学政策吧。 一、俄罗斯留学政策 1.留学门槛低,手续简单 留学门槛低,是俄罗斯留学的一大特点。 有多低? 简单点说,只要中学毕业,谁都能去。 2.不需要有语言基础 托福、GRE什么的,都是浮云。 不需要有语言基础,那怕你连俄语都不会,也可以过去。 到那里读一年预科,通过俄语和入系考试之后就可以入系了。 3.不需要做资金担保 中俄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鼓励和扶持互派留学生深造,所以办理赴俄出国留学手续签证率高,也不需要做资金担保。 二、俄罗斯留学申请条件 1.高中生直接去俄罗斯读本科 俄罗斯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雅思/托福成绩; 申请就读本科的条件:申请俄罗斯留学本科的学生至少是国内普高在读高二学生/高中毕业生,提供会考成绩单,且各科目均需合格。在读学生需向学校开具就读证明,毕业生需提交国内高中毕业证书。 艺术类额外申请条件:除具备以上条件外还须提交作品:美术类学生准备5-6幅作品的幻灯片;音乐类学生准备至少20分钟; 2.本科大三公派/自费交换生 申请交换生一般有两个途径:

学校项目:看自己大学有没有跟国外学校交换的项目,如果有的话,就去看下这个项目的条件(一般是学习成绩,俄语水平的要求),条件的话,每个大学要求不一样,还有人数上的条件。申请后,学习会筛选确认名单。 自己申请:这个需要自己去国外大学的官网上去找,看他的交换生要求,如果你学业超优秀(有获奖认可、新闻报道等验证),有强力推荐信,就有可能。至于能不能申到交换,关键看两点,第一(针对那些一流大学)GPA要高,第二得准备好去国外的费用。 3.本科(专科)去俄罗斯读研 去俄罗斯读研,一种是国家公派,另外一种是自费。 国内的研究生考试难度越来越高,名校的研究生更是难考。 本科申请俄罗斯研究生条件: 毕业生申请俄罗斯留学研究生需要获得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 在校大四生申请俄罗斯留学研究生可以提交预毕业证明 专科申请俄罗斯研究生条件: 由于俄罗斯院校不支持专升硕,所以专科毕业可选择插班俄罗斯本科学习2年,再升读硕士! (部分院校接受插班就读!) 三、俄罗斯留学学费 1.学费地区:莫斯科(俄罗斯首都) 本科:3-4万人民币/年(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费相差很大) 地区:圣彼得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本科:2-2.5万人民币/年(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费相差很大) 每个学校的专业费用都有所不同,具体请以学校信息为主。 2.生活费和学杂费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83 次更新时间:2014-11-19 21:37:32 进入专题:苏联解体● 梁柱吴恩远曹长盛安启念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国旗颓然跌落,三色旗随后升起。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惨痛的历史教训,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情况下顷刻土崩瓦解,“红旗落地”铸就了一个大国的苦难,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谜团。认真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铭记20世纪遗留下的这一沉痛的政治遗产,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话人 梁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吴恩远:在苏联解体20余年之际,人们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分析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其焦点在于,一些人坚持认为存在70余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或称苏联

模式、斯大林模式等)“由于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因;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仅仅是次要因素。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单一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极大消融了企业改革创新能力和生产活力;思想领域的保守、僵化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丧失生命力……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当时的苏联体制同样还有巨大优势的一面。由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苏联经济史》是重新评价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著作。该书没有回避苏联体制的弊端,但同时指出:“毫无争议,苏联在自己的存在时期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没有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政治范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航天、核能方面成为第一大国。它发展了自己的能源经济潜能,建立了结构最发达的统一的能源体制。苏联的基础科学、教育体制和干部培养体制客观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该书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体制、苏联模式的垮台不是必然的”。 这不仅是俄罗斯权威经济学家的观点。苏联解体后的多次俄罗斯民意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不存在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防止的。甚至戈尔巴乔夫本人也不认可“苏联体制弊端导致苏联解体”的观点。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安启念: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地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在苏共亡党的问题上,应当负责任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还有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以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 党的指导思想改变,放弃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是苏共覆亡至关重要的原因。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包艺辉单位名称玉林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6.12学科历史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 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 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 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 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 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 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 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 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 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最新政策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规定 3.1.1 贸易主管部门 俄罗斯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农业部、联邦海关署等。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主要职责是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对外贸易,签发进出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的外汇业务,制定出口检验制度,审批有关对外贸易的协定或公约等。海关总署执行俄罗斯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政策,办理关税业务和报关业务等。 3.1.2 贸易法规体系 在俄罗斯,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俄联邦海关法典》、《海关税则法》、《技术调节法》、《关于针对进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联邦法》、《外汇调节与监督法》、《在对外贸易中保护国家经济利益措施法》等。 3.1.3 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自1991 年起,俄罗斯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取消了垄断性外贸管理体制,所有在俄境注册的企业均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包括中介业务。除部分商品受许可证、配额等限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已放开经营。 【进口管理】(1)配额管理。俄罗斯对食用酒精、伏特加酒、烈性炸药、爆炸品、爆炸器材、烟火制品、原糖等实行进口配额管理 (2)许可证管理。对两大类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第一类属于特殊商品,包括化学杀虫剂、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属于需要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放射性原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两用材料和技术、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3)产品标识和认证。俄罗斯境禁止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商品。对酒类制品、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设备等产品,禁止销售无防伪标志及统计信息条的产品。 对化学生物制剂、放射性物质、生产废料以及部分初次进口到俄罗斯的产品,尤其是食品,需在进口前进行国家注册;工业、农业和民用建筑等用途的进口产品需具备卫生防疫鉴定。 俄罗斯联邦海关2005年1月发布的《需强制认认证的进口产品》中主要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酒精和非酒精饮料、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机器设备和音像器材等部分进口产品实行强制胜认证。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 一、苏联改革概况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1百度百科词条“苏联”,https://www.360docs.net/doc/8312126808.html,/view/6824.htm#2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俄国宏观经济政策

俄国宏观经济政策

俄 国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组员:叶小华龙包沿金强夏桂芝郭颖王嘉荣 2011/11/29

目录 ?简介 ?经济发展史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宏观措施 ?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 ?对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组成员心得

俄罗斯简介 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联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作为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具有相当的全球影响力,特别是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今日的俄国是一个受国际承认的的世界性大国,亦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 经济发展史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政府简单地选择了新自由主义作为其经济改革的理论指导,1992年开始进行了以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激进的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进程。采用“休克疗法”方式全面地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却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瞬间使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沦落为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1/10和中国的1/5,1998年人均GDP减少到了1500美元。“休克疗法”在使俄罗斯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导致俄罗斯经济萧条、政权软弱、社会秩序混乱、国际地位下降。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范围和规模大于二战时期,也超过了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1.经济增长衰退。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连续7年品均以每年6.77%的速度衰退,1992年GDP下降的幅度高达14.5%。1998年GDP只有1991年的60.6%。 2.科技实力受到严重影响。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人数从1991年的107.9万减少到1998年的49.2万人。亏损企业的比重没有随私有化而减少,反而大幅上升,从1992年的15.3%增加到1996年的50.6%和1998年的55.2%。 ? 3.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数 人暴富,最著名的“七大寡头”控制了国家金融、工业和媒体。而广大居民的收入则下降了50%~70%。1996年4%的富人收入甚至高于80%低收入人口的总和。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2000年不足1991年的一半。 ? 4.通货膨胀极为严重。伴随一次性放开价格和大量的财政赤字,俄罗斯 持续发生“奔腾式”或高位通货膨胀,1992年放开物价之后,工业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高达33.8倍,1993年仍高达10倍,2000年达到1991年的113.8倍。消费价格指数2000年为1991年的73.15倍。 ? 5.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私有化过程中,国有企业无偿或低价转让,国家 损失至少1万亿美元。资本外逃至少3000亿美元。据统计,私有化期间社会财富损失约1.7亿美元,相当于1996年GDP的4.2倍、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 当前俄国宏观经济形势

俄罗斯关税政策

俄罗斯关税政策 自1996年7月1日起,俄已取消所有商品的出口关税。自1999年开始又恢复对某些商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新税率表的商品编码由原来的9位数字变为10位数字;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 俄联邦政府2000年11月27日发布第886号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大多数商品为从价税,但有的商品须计征从量关税和复合关税。新的关税政策将原7档进口税率(0%、5%、10%、15%、20%、25%、30%)减为4档,即5%、10%、15%和20%,这次简化和下调的进口税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是对原有税率的重大改善,也是为俄入世所做的一次调整与准备。 俄对不同类型国家按不同税率征收进口关税。税率表上所标税率为基本税率。凡从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关税;凡从不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关税。 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联合国贸发会议批准可享受普惠制的发展中国家均可在俄享受关税优惠。其中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对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的75%计征关税。中国属于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列,优惠幅度为25%。 为享受优惠关税,报关人必须递交产地证书。如递交不出产地证书,但可用其它方法确定产地,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或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进口关税。对产地不明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 但下列商品不享受进口关税优惠:果汁、菜汁、矿泉水、汽水及其它非酒精饮料、曲啤、80度以内非变性食用酒精、烈性酒、甜酒、其它酒精饮料、合成材料服装、鞋、护腿套、天然宝石、人造宝石及其制品、非金银宝石妇女饰物,电话机、电唱机、录音机、音箱、录相机、放相机、无线电话电报传送接收设备、广播电视传送接收设备、小汽车、客货两用车、赛车、钟表、钟表零件、表带、表链。 外商企业注册后一年内作为法定资本投资进口的商品免征关税和其它税,但消费税应税商品除外。 用于国际货运的交通工具及其附属设备、作为人道主义援助和慈善目的输入的商品、自然人非用于生产或其它商业目的而输入的总值在1000美元以内和重量在50公斤以内的商品免税。 为对进口商品计征关税,须确定商品的税号、价值和产地。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思考

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 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关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垮苏联的经济实力。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由此看出,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向万劫不复。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 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制指令性经济。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以上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已经造成生产停滞。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但是改革仍没有逃脱原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同时又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缺乏有效的举措和正确方向,加之在制定政策上朝令夕改,许多政策都没有落实到位。最终导致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经济发展速度一再下降。经济改革遭遇困境,为私有化的出现和蔓延提供了温床。1990 年8 月初,“沙塔林方案”的出台,要求500 天内实现经济全 盘自由化和私有化。尽管私有化浪潮推行缓慢,但却造成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私有化未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形势严重恶化,1989 年起经济增长逐月下降,1990 苏联经济出现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经济状况不断亮起红灯,苏联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人民群众对苏共经济改革不力的不满,为敌对势力煽动群众,制造动乱颠覆苏联制度创造了可乘之机。 2.政治领域内苏共中央和敌对势力里应外合促成 苏联解体自斯大林时期起,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就存在党政不分和政企

俄罗斯核威慑政策全文(2020年版)

俄罗斯核威慑政策全文(2020年版)2020年6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第355号总统令,批准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下称《政策》),该命令于当日生效。 《政策》共分4部分,分别是:概述,核威慑的本质,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临界条件,以及俄罗斯联邦行政机构、其他国家机构和组织执行《政策》的任务与职能。 一、概述 1.《政策》作为国防战略规划文件,反映出俄罗斯关于核威慑本质的官方观点,明确了可通过核威慑抵消的军事危险和威胁、核威慑原则以及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临界条件。 2.慑止潜在对手、保护俄罗斯及其盟友免遭侵略,是俄罗斯最高优先事项之一。俄罗斯将运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军事能力来慑止侵略。 3.《政策》汇总了政治、军事、战术、外交、经济、情报以及其他措施的策略。这些措施在核威慑力量和手段的基础上实现,预防对俄罗斯及其盟友的侵略行为。 4.《政策》具有防御性,旨在将俄罗斯核力量维持在确保核威慑的水平,以确保俄罗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慑止潜在对手,保护俄罗斯及其盟友免遭侵略;在发生军事冲突时防止军事行动升级,并以俄罗斯及其盟友可接受的条件终止军事行动。

5.俄罗斯将核武器视为威慑手段,是极端情况下的必要措施。俄罗斯会作出一切必要努力,以降低核威胁、防止国家间关系恶化诱发包括核冲突在内的军事冲突。 6.《政策》的法律基础是《俄罗斯联邦宪法》、国际法准则与法规、俄罗斯签署的国防和军备控制领域的国际条约、其他规章性法律法规,以及涉及国防和安全问题的其他相关文件。 7.所有参与实施核威慑的联邦国家机构、其他政府机构和组织均应遵从《政策》。 8.俄罗斯会根据影响国家防御体系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不断明确《政策》内容。 二、核威慑的本质 1.当俄罗斯及其盟友受到侵略时,核威慑旨在保证俄罗斯对潜在对手实施不可避免的报复。 2.拥有战备力量和手段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保证核威慑。这些战备力量和手段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给潜在对手带来巨大损失,并使俄罗斯有意愿决定使用核武器。 3.核威慑存在于和平时期、面临直接侵略威胁时期以及战争时期,直至开始使用核武器。 4.因军事政治和战略形势变化,主要军事风险可演变为针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侵略威胁)。为消除这些威胁,俄罗斯需要实施核威慑。主要军事危险包括:①潜在对手在俄罗斯及其盟友的领土与邻近海域,部署包括核武器运载工具在内的常规军事力量;②将俄罗斯视为潜在对手的国家,开发反导系统、中短程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高精度常规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