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案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案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案1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重点、难点)

2.能够举例说明人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1)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 ,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协作,共同解决酸雨蔓延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

(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向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和

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及承担的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972年在召开提出。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现已被广泛接受。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等决议,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1.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 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

2. 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是()

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它国

C.日本政府禁止乱砍滥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

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课堂反馈】

1.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 ( )

①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②持续性——不用控制人口规模

③共同性——挽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④共同性——创立环保全球同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是 ( )

A.公众参与,全球合作 B.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发展科技,开发宇宙

3.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公平性——建立自然保护区

B.持续性——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C.共同性——签署《京都议定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D.共同性——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4.城乡统筹、和谐共进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

A.代内公平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代际公平原则,

5.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6.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A.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D.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7.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A.我国在东部沿海实现“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案(答案含解析)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 知道能量的转换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2. 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3.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主探究 1.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 _________________ 性的,人们是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 能量的。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我们所能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需要 ___________ 能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 、,我们既要有效地,又要很好地控制和消 除________ 。 3. 化石能源、核能等能源会越来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能源。 像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以在自然界中源源不断的得到,称为______ 能源。 合作探究 一、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思考讨论: (1)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是怎样转移的? (2) 冷水能把热量自发地转移给热水吗? 提出问题:电冰箱为何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归纳总结:能量的转移具有_________ 性。 思考讨论:汽车制动时,消耗的动能转化成什么能?这些消耗的能量能不能再自动地用来驱动汽车

归纳总结:能量的转化具有_________ 性。 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讨论:人类在利用化石能源时,能量有没有完全利用?有无环境污染?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你看到什么现象,你知道汽车尾气有何危害?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想想议议:在耗用各种能源时,对环境是否会造成破坏呢?在下表中,用“V”表示大量耗用该类能源对环境会有明显破坏,用“ X”表示对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破坏。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教师归纳】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函数的概念学案

函数的概念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进一步巩固初中常见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 3、理解区间的概念,能准确地利用区间表示数集 4、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符号y=f(x)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问题1、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我们就接触过函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函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请大家举出以前学习过的几个具体的函数 问题2、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函数 二、结合刚才的问题,阅读课本实例(1)、(2)、(3),进一步体会函数的概念问题3、在实例(1)、(2)中是怎样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你能仿照描述一下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之间的关系吗? 问题4、分析、归纳上述三个实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有什么共同点呢? 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设、是,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与的值相对应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 问题5、在实例(2)中,按照图中的曲线,从集合B到集合A能不能构成一个函数呢?请说明理由 练习1、 1、在下列从集合到集合的对应关系中,不可以确定是的函数的是()(1),对应关系 (2),对应关系 (3),对应关系 (4),对应关系 2、下图中,可表示函数的图像只能是() 三、区间的概念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2)记住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记住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记住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学习重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精读教材,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各小组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链接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内部一致差异明显有一定特色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文)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800mm400mm200mm 2、气候区域界线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内外流区域长江与黄河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渤海与黄海黄海与东海东海与南海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是的结果影响因素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或者小)产业活动联系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3、区域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中期晚期 五、达标训练 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案(xiugaigao)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案 一、温故知新: 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 ,有利于,有利于。 2、我国环境的现状是,(删除)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和。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直接关系我们和。 3、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为代价,绝不能把对立进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的老路。 二、课堂预习:(4分钟)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开发难度。 2、我国当前资源开发的现状:开发利用、不够,由此造成的、十分严重。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原因:人口,资源的,环境的,生态的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2、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要求:人类与自然共处,认识到自己对、和应负的责任。 4、目的:建设社会。 三、自主学习: 【我们共同的家园】 情境一:(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情境二:(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情境三:(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巩固演练 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它是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2,石油是1/3,天然气是1/14,但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8倍。这表明我国在能源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利用率不高③开发范围狭窄④分布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四、合作探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情境四: 材料一: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13.39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0.3%;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据预测,在我国45种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还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只有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只有9种了。 材料二: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少生了4亿多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面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方案,在碳排放方面将制定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题目: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备课人:任丽娟 审批人:许德峰 备课日期:2014.8.16 授课日期:2014.8.20 [学习目标]: 1.结合事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增减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限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知识链接] 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 。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 2-7页,完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A] 1.区域类型 材料一 由于各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不同,各区域的空间结构不同。下面为“长江沿 岸某区域图 ”。 材料二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 由区域核心(中心城市)、网络系统(交通网络等)、外围空间(相对于区域核心)三部分组成的。下图所示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1..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和产 业结构有何不同?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 2.区域发展早期、中期、晚期,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不同?

[自主学习]:(学生背诵) 1.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条件区呈岛状 2.[B]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 [达标训练] 1.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A .农业 B .城市和工业 C .城市群和工业区 D .交通运输线路 3.读“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 B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D .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二、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 7月1日特区扩容正式实 施,宝安区、龙岗区等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由395平方公里扩容至1 948平方公里,深圳由此进入“大特区”时代。 材料二 2010年深圳市产业结构分布状况表 (1)深圳在30A .区域经济受中心城市的带动 B .区域集聚作用加强,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C .区域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开始起步 D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 (2)深圳扩容表明其区域空间结构范围扩大,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3)试分析深圳设立特区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08辅导班基本概念学案

专题一、基本概念学案 一、化学基本概念考点及例题分析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 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例题1]: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2]: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通过探针拨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 B.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C.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此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例题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变色⑤无水硫酸铜吸水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变成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丁达尔现象⑩发光 A、①④⑨ B、⑥⑧⑩ C、②⑥⑦ D、③⑤⑦⑧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混合物,后两种是纯净物的是 A、蓝矾玻璃无色的刚玉 B、汽油液氯醋酸 C、石蜡纯盐酸王水 D、干冰铝热剂铁触媒 (4) 了解同位素等概念。 [例题5]: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A .He B.He C .He D .He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例题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2. 化学用语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5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2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重难点)3.掌握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同。(重难点 )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采集—狩猎社会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 限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 系 农业社会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 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 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 认识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 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 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 生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 社会)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 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 变革 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 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方向进 一步发展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①往往只片面追求解决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依据课本图1-5、1-6、1-7明确区域的划分,并且完成课本P7活动2题。 3.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总结出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知道三大产业的内容,产业结构的概念;明确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 【学习内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A级) 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所表述的区域主要特征的正误。(用“ⅴ”或“ⅹ”表示,B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河南省有明确的省界()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错落有致的山区()我国温带草原区由于降水的减少,草越来越矮、越稀()3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级) 2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B级) 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4.阅读课本上图1-8,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完成活动1。(C级)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A级) 2.我国三次产业如何划分?(A级)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级) 4.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例如:(A级) (1)传统的农业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___所占比重较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5.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转移的过程是什么呢?(A级) 6.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级) 解释: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达标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级)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西气东输工程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B级)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3.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级)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课时数列的基本概念学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1课时 数列的基本概念学案 【课本导读】 1.数列的概念 按 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a n }的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 n =f (n )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已知S n ,则a n =? ???? n =, n 3.数列与函数 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 (或它的有限子集{1,2,…,n })的函数,当自变量 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它的图像是 . 4.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可分为 、 . (2)按照数列的每一项随序号变化的情况可分为: ①递增数列;②递减数列;③摆动数列;④常数列. 5.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或前几项),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教材回归】 1.(课本习题改编)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n 2 -5n -14,n ∈N +,则: (1)这个数列的第4项是__________; (2)52是这个数列的第__________项; (3)这个数列的第__________项最小; (4)这个数列前__________项的和最小. 2.已知数列{a n }的前4项为1,3,7,15,写出数列{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a n =__________. 3.(2014·高考调研原创题)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2,若?n ∈N * ,a n ·a n +1=-2,则a n =________. 4.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 ,则a 7+a 8的值为______. 5.观察下列各图,并阅读图形下面的文字.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是( ) A .40个 B .45个 C .50个 D .55个 【授人以渔】 题型一 归纳通项公式 例1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7,-13,19,… (2)0.8,0.88,0.888,… (3)1,0,13,0,15,0,17,0,… (4)32,1,710,9 17 ,…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点梳理 考点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数量大,低素质人口比重大,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 ⑶深刻的环境危机: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21世纪议程》 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 ⑵人口策略: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统筹规划,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问题;资源有偿使用,加大环保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 [例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许多发达国家快,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因而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C 考点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⑴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途径是清洁生产。 ⑵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2.几个重要概念 ⑴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⑵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⑶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⑶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 【例2】读下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箭头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⑵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解析】该题侧重对流程图的判读能力和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能力的考查。由图中箭头指向和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原则可知,图中①表示饲料加工的饲料供给养殖业;②箭头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种植业的农产品供给农户;③表示种植业的农产品作为食品加工厂的原料;④表示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供给市场。图中总体上看同时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且产品比重、生产规模都较大,属于混合农业。【答案】⑴B ⑵D 重疑难点突破

区域教育学

区域教育学 一、概念界定 区域的基本含义是指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按自然地理特征而划分的地域单元,该地域单元在内部构成上总是具有均质性。 与“区域”有关的含义都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区域是按照同质性和内聚性,或按照某类特征来划分的;二是“区域”和“地区”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三是区域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差异性;四是区域分析是一种空间分析。 与区域教育研究直接相关的划分概念是“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根据“文化型式”)的不同而区分的地域。同一文化区的不同地方尽管还会存在其他一些差异,但却具有大量共同的文化特质。一般来讲,文化区内部都有文化高峰,即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强度较大的文化是那种文化特征清楚、制度和关系明确的文化。一种文化的高峰是该文化区内的中心,这个中心向四周释放影响,一直达到该区的边缘,而强度也逐步减弱。文化的强度可以通过计算社会群体中离散的文化要素的数目来测定,要素数量越多,强度越高;反之,则强度越低。 1、区域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发展的,按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际教育、国民教育和区域教育三个层次。 国际教育是在世界教育资源的范围内,由各个国家分别实施和控制的教育。 国民教育是以一国的领土为界,一个主权国家对本国国民实施的教育。 区域教育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各个区域在国家教育制度约束和中央政府干预之下对本区域实施的教育,或者是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所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特征的教育。 在国民教育研究中,区域教育是一个个的质点。国民教育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利益和发展规律,并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 区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区域政府的特殊影响及其对上级政府的对策行为,有着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区域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区域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通过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同时,把国民教育视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调动区域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制度化的一个代表,学校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规范程度和水平。因此,学校的设立和分布状况,就可以成为评价特定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并且也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的一项指标。 但当学校教育在制度的保障下推广于国家范围的时候,对教育区域分化所进行的研究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活动之形式上的设施(如学校的设置),而更要关注这种制度形式在该地区被推广时所受到的限制或影响。 区域教育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梯度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和模式,区域经济迅速形成和发展。受其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教育的结构和发展的规模、效益等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差异分析是研究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 各区域内部的教育发展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在最初的区域划分上,就只能预先假定某些或某类特征较有可能显示和区分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从而据以划分出一些研究领域。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就是以一定空间的区域教育为对象的研究。 目前,“区域教育”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虑: 一是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因素;二是学校网络覆盖范围的因素;三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管理权限的因素; 四是东、中、西部的传统因素; 区域教育:以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为依据的、以一定行政区划为空间范围的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教育。 区域教育存在两大矛盾运动。 一是区域内部的发展间题,即区域内教育与其它社会部门,如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内部矛盾运动可能推动区域内教育发展走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 二是区域外部矛盾运动。包括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民教育与区域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外部矛盾运动的可能导致区域教育差异化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规模或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教育线性累积的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为教育结构、教育功能质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中观教育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优化过程; ?在变革动力的推动下,区域教育空间结构与功能不断衍化直至推动微观革新,形成有效的区域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漂移,从而在区域间形成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二、区域教育研究的特征 1、整体性 从研究对象来说,区域教育研究是将某个区域的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与之相关的要素。当今社会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