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防治与控制培训内容

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相伴有,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伤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普通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者病态状态

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 115 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逐年下降, 1997 年降至

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 71 %,中毒占 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 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7.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 1999 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防治检测不到位。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

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企业不重视。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殊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殊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3.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4.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5.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6.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7.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

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8.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彻底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9.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7.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8.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9.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材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它的发生率与患病率的高低直接反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水平。

一、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 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五) 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 参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劳动者预防职业病的四点义务

1)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2)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3)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三、用人单位在防治职业病工作方面有以下义务:

1)健康保障义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

2)职业卫生管理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保险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4)报告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如实地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危害项目、职业病危害事故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结果。

5)卫生防护义务。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6)减少职业病危害义务。用人单位应当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7)职业危害检测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8)不转移职业病危害义务。用人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9)职业危害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得隐瞒其危害,还应通过合同。设置公告栏、警示标志和提供说明书等方式告知劳动者。

10)培训教育义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当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

11) 健康监护义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

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12) 落实职业病或者疑似职业病待遇义务。用人单位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负责职业病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安置,并依法赔偿;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赋予适当岗位津贴;妥善安置有职业禁忌或者有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13)事故处理义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即将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14) 特殊劳动者保护义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眼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15)举证义务。劳动者申请作职业病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的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16)接受行政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义务。

1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义务。

四、职业危害告知

第二十五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发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

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 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危害告知的内容

1、规章制度告知;职防制度、操作规程、年度计划。

2、应急告知:发生事故时,职工如何避险、如何救援

3、危害告知: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尘毒噪的监测结果告知劳动者。

4、合同告知: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时,告知其工作场所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情况及防护程度。

1、当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预防与-控制对策上的要求;

2、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顺序;

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4、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1、噪声病预防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噪声,噪声引起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噪声病。噪声病有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噪声病和噪声性耳聋。非特异性噪声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多梦等神经性衰弱综合症以及心脏、血管、血压的异常。噪声性耳聋是长期接触强噪声引起的内耳损伤,本病起病缓慢,开始常有暂时性的耳聋、耳鸣,脱离噪声环境后逐步好转,医学上称为听觉疲劳,这时如不脱离噪声环境,就会变成耳聋。非特异性噪声病和噪声性耳聋往往是伴随存在的、磨床、机床、电锯、抛光机、破碎机等发出的声音,都是强噪声(85 分贝以上),长期接触这种噪声,就容易得噪声病。噪

声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噪声病的措施包括:

(1)降低噪声强度。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如鼓风机、电

动机可隔离或者移出室外;以焊接代替铆接,以压铸代替锻铸:此外,加强维修,减低由不必要的或者松动的附件撞击的噪声等。

(2)采取隔声措施:用某些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声源封闭,以达到

控制噪声。播的目的。常见的有隔声室、隔声罩、隔声墙等。

(3)个体防护:接触强噪声的工人,应配戴耳塞、耳罩。耳罩隔声

效果较好,普通能使噪声衰减 30 分贝,能减少噪声对工人人体的损害。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

别是听力的检查,发现听力损伤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准备从事

噪声作业的工人就业前体检,凡患有明显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

统器质性疾病禁止从事强噪声作业。

2、尘肺病预防

尘肺病是由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部疾病,简称尘肺。在我市,尘

肺是危害工人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尘肺起病缓慢,普通是接触 1 年

后才发病。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即使脱离粉尘环境,病情仍可继续发展,日益严重。尘肺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劳动能力,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尘肺,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粉尘作业工人应注意防护。

预防措施:为预防尘肺病的发生,凡产生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遵守如下管理制度:

(1)产生粉尘的岗位必须有机械通风除尘设施,密闭尘源;

(2)接尘工人应配给防尘口罩并坚持佩戴上岗,加强个人防护;

(3)对新上岗工人,应先体检和培训,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者严禁从事本作业。

(4)接尘工人如发现有气短、胸闷、咳嗽等肺部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 X 线胸片检查,有可疑尘肺病者,应向区卫生防疫站或者当地预防保健所报告;

(5)粉尘作业场所每月要监测一次,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必须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内,接尘工人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6)主动为作业工人购买工伤保险。

3、有害化学物质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防毒对策

(1)物料和工艺: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措施。

(2)工艺设备:生产装置及工艺设备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逸。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者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风净化:受技术及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生产场所达到卫生标准。

通风排毒主要有两种形式全面通风、局部通风。

全面通风:采用全面通风时,应不断的向车间内供应新鲜空气或者符

合一定要求的空气,同时从车间内排出有害空气。要使全面通风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根据车间的用途,生产工艺布置、有害物

质散发源位置及特点、人员操作岗位和其他有关因素合理的组织气流、确定合适的通风换气量。

2)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系统由排风罩(吸气罩)、风道、净化器、风机和排气筒组成。从环保角度考虑,惟独局部排风系统才干实现净化。

4、高温危害预防与控制

①高温作业定义: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

当室外实际浮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

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气温 2 度或者 2 度以上的作业。

②生产性热源: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

件等。

③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

④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的流动和热辐射

四个因素。

⑤高温作业的类型:一类是高温、强辐射热作业,属于干热型作业。

另一类是高温、高湿作业,这种作业又称湿热作业。

⑥高温的危害

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主要的生理功能改变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泌尿、消化系统变化。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盐代

谢紊乱、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同时高温作业可引起职业中暑。

⑦防暑降温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合理安置热源,尽量远离操作者;隔热措施:建造物隔热、设备隔热(热绝缘、热屏蔽);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空调降温。

2、卫生保健措施:

1)高温作业工人就业前及夏季以前应做好职业性体检,对患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甲亢、肝肾疾病等职业禁忌症人员,不得从事高温作业。

2)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提供清凉饮料。

1 粉尘(煤尘)

2 术语

2.1 生产性粉尘: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固

体微粒。

2.2 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时常或者定时停留的地点。

2.3 接触生产性粉尘(煤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煤尘) 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2.5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 1 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6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7 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8 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9 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

3 危害程度:粉尘(煤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 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 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10%≤游离 SiO2 含量≤50%;50%<游离 SiO2 含量≤80%

5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 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 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 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 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许超过国家卫生 标准。

5.5 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 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 对生产现场时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 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 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 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8 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9 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时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 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总尘

PC-TWA(mg/m3)

1

0.7

0.5

呼尘 PC-TWA(mg/m3) 0.7 0.3 0.2

5.10 应时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1 高温

2 术语

2.1 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 指数≥25 摄氏度时的作业。

WBGT: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摄氏度。

2.2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 8h 的比率。

2.3 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3 危害程度:高温导致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当做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3.1 当有先兆或者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歇息,解开衣领,并赋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者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3.2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即将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者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

3.3 中暑痉挛时, 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 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3.4 中暑衰竭时, 服用含糖、 盐饮料, 并在四肢作重推摩、 擦摩;

3.5 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者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

温,如用冷水或者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者在额、颈、腋下和腹 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 50%酒精擦浴。

3.6 症状重或者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

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4 作业现场接触高温限值标准

表 1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 WBGT 限值

表 2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分钟)

工作地点温度(℃) 轻度劳动 中等劳动 重度劳动

30~32

80 70 60 >32~34

70 60 50 >34~36

60 50 40 >36~38

50 40 30 >38~40

40 30 20 >40~42

30 20 10 >42~44

20 10 10 体力劳动强度 三

25 26

28

30 接触时间

率 100%

75%

50% 25%

二 28 29 30 32 一 30 31 32 33 26 28 29 31

5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 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 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3 对生产现场时常性进行检查。

5.4 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5 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者加隔热装置。

5.6 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歇息,歇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7 工作人员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

5.8 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5.9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造条件,采取防暑降温管理措施,安装空调或者风扇。

5.10 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

5.11 当热源较多而采用天窗排气时,应将热源集中在排气天窗下侧,并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

1 噪声

2 术语

2.1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2 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 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歇息。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 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

职业接触 8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85dB (A)

职业接触 4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 (A)

职业接触 2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1dB (A)

职业接触 1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4dB (A)

职业接触 0.5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97dB (A)

职业接触 0.25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100dB (A)

职业接触 0.125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 103dB (A)

但最高不能超过 115 dB (A)

5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 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 对生产现场时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3 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4 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时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职业病危害防治与控制培训内容

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相伴有,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伤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普通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者病态状态 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 115 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逐年下降, 1997 年降至

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 71 %,中毒占 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 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7.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 1999 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防治检测不到位。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1、何谓职业病?我国法定的职业病种类有哪些? 《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职业病有九大类九十九种。九大类职业病名单分别是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2、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其中,化学因素主要指有毒物质(如铅、汞、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和生产性粉尘(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指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生物因素指某些致病性微生物。 3、何为职业禁忌? 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4、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1)、呼吸道:这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烟、雾)均能通过呼吸道吸收,如苯及其同系物、各种粉尘等。

(2)、皮肤: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人体,当皮肤有病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 (3)、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发生意外或不注意个人卫生时,毒物经污染的手、衣物、食品 而食入体内。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汁把毒物传给婴儿引起中毒。 5、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职业病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职业病中毒必须采取措施,着重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放松辅助性措施。防毒措施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消除毒物;控制毒物 逸散;保护个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1)革新技术改造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采用新技术、 新方法,能减少工作接触毒物的机会,也可从根本上控制的逸 散。 (2)通风排毒用通风的方法将逸散的毒物排出,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项重要辅助措施。 (3)个人防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或防护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下班时更衣、勤洗手,勤洗澡沐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增强体质开展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营养,增强机体对毒物的抵抗能力。 (5)安全卫生管理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通风排毒设施的定期检修,防止跑、冒、滴、漏,对预防职业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制订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 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从事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因素导 致的疾病。职业病的发生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 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为了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保障员 工的身体健康,以下是一份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一、职业病的定义及分类 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因素引起的、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 以多系统或多器官受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包括尘肺病、铅中毒、噪音性聋等多种类型。 二、职业病的危害与职业因素 职业病不仅对患病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导致工作生产效率 的下降。常见的职业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 因素。 1. 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重金属等。 2. 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3.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 4.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心理创伤等。 三、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职业病体检、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等。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预防职业病的关键。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a) 排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和毒性。 b) 引进职业病危害物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c) 加强职业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2. 职业病体检: a) 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早发现和诊断职业病。 b) 加强职业病监测,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和趋势。 3. 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 a) 确保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完好有效,包括通风设备、防护面具、防护手套等。 b) 配备适合的个体防护装备,提高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 4. 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 a) 向员工普及职业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b) 定期组织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病防治能力。

职业病防治培训内容

职业病防治培训内容 1. 引言 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或接触特定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职业病给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职业病防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培训将全面介绍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参训人员提高对职业病的认识,掌握相关预防和治疗技能。 2. 职业病的定义与分类 2.1 职业病的定义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受到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有害因素的作用,导致劳动者患上的疾病。 2.2 职业病的分类 根据职业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职业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尘肺病类:如矽肺、煤工尘肺等; •中毒类:如铅中毒、汞中毒等; •职业性皮肤病类: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等;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类:如噪声性聋、职业性鼻炎等; •职业性眼病类:如职业性结膜炎、职业性角膜病等; •职业性肿瘤类:如尘肺癌、职业性鼻咽癌等。 3. 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 3.1 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病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损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和系统; •影响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增加劳动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严重时甚至导致劳动者的死亡。 3.2 职业病的预防 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企业的责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 •健康监测与评价:定期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 •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使用:劳动者应正确佩戴和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如口罩、防护服等; •职业病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4. 职业病的治疗与康复 4.1 职业病的治疗 职业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根据职业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如物理疗法、理疗等,帮助劳动者恢复身体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职业病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2 职业病的康复 职业病的康复是指劳动者在治疗结束后,通过一系列康复措施,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常见的康复措施包括: •职业康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帮助其重新就业;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劳动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职业病的影响; •运动康复: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劳动者恢复身体功能,增强体质。 5. 职业病防治的案例分析 5.1 职业性尘肺病防治案例 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以下是一个职业性尘肺病防治的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某矿山工人长期暴露在矽尘环境中,未佩戴防护设施,导致患上了矽肺。 解决方案:矿山应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提高其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同时,加强对工人的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此外,工人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设施,如口罩等,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接触。 6. 结论 通过本次职业病防治培训,参训人员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参训人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职业健康培训内容3篇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职业健康培训内 容 第一篇: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概述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是针对职业场所工作者进行的安全、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培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健康卫生问题也愈加复杂和严峻。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职业病防治、环境污染控制、事故防范等 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的相关内容。 一、职业病防治 1、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指由于从事某项工作、接触某种物质或工作场所 环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职业病的特点是与劳动有密切关系,与劳动条件、环境和原材料等有关,发病率高、病因明确、预防可行、社会影响大。 2、常见职业病有哪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常见的职业病主要分为以下 几类: (1)尘肺病和中毒性肺病:如煤工尘肺病、矿工尘肺病、石棉肺、有机溶剂中毒等。 (2)职业性中毒:如铅中毒、汞中毒、砷中毒、苯中毒、氨中毒等。 (3)职业性皮肤病:如职业性湿疹、铬皮病、粉尘性皮

肤病等。 (4)职业性眼病和听力损伤:如职业性钢铁眼、噪声性耳聋等。 二、环境污染控制 1、职业场所的环境污染有哪些? 职业场所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噪声污染、氛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物质污染等。 2、如何控制环境污染? (1)音、光、温、湿度等方面要注意合理控制,保证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采取防护措施,如戴耳塞、戴防护眼镜、戴口罩等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物质。 (3)控制化学品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采取防护措施,使得有害物质在工作环境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事故防范 1、职业场所事故类型有哪些? 常见职业场所事故类型包括:火灾爆炸、坍塌、中毒、电击、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 2、如何防范职业场所事故? (1)安全生产意识要培养,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违章操作、不盲目冒险、不擅自改装。 (2)设备和设施要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运行安全。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快速的进行现场救援。 以上就是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的三大方面的相关内容,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职业健康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保证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职业病防护培训内容

职业病防护培训内容 职业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工作方式等引起的各种 疾病。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职业病防护培训成为了许多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对职业病防护培训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1. 职业病知识普及 职业病防护培训的首要内容是对职业病的基本概念、种类、主要症状和发生原 因进行普及。通过讲解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员工了解职业病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提高其对职业病防护的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健康保护意识。 2. 工作环境评估 在职业病防护培训中,必须进行工作环境评估。通过对岗位环境的基本情况进 行调研和分析,评估其中潜在的职业病危险因素和健康风险。培训人员需要了解常见的职业病类型和其对应的工作环境因素,以准确识别潜在危险的情况,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3. 职业健康监护体系建设 在职业病防护培训中,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该体系包含职业病 防治的各个环节,从岗位体检、职业病诊断到康复和后续观察等环节,对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和长期的监控。培训中应当详细介绍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方法、程序和责任,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敏感度和预警能力。 4. 职业病防护措施 在职业病防护培训中,必须讲解和演示各种职业病防护措施。这包括个体防护 和集体防护两个方面。个体防护主要包括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化学品等个人保护措施的培训。集体防护则包括工作场所的合理布局、有效通风、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熟悉和掌握各项防护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5. 紧急事件应急处置 职业病防护培训中需着重强调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员工应当学习急救知识和自救技能,了解相关逃生通道和逃生设施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应开展灭火器的使用培训,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火灾等安全事件。 综上所述,职业病防护培训内容涵盖了职业病知识普及、工作环境评估、职业健康监护体系建设、职业病防护措施以及紧急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员工能够全面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企业应该将职业病防护培训作为常态化管理的一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培训内容,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健康意识,确保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安全。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内容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内容 1、人力资源部会同安全环保部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 2、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范等要求、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宣教培训计划,提供相应资源保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3、职业卫生宣传 (1)用人单位利用公示栏、黑板报(墙报)、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宣传。 (2)部门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现场岗位职业病危害讲解以及职业病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4、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一)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基本技能等; (6)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 (二)培训的对象及方式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参加经安监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并持证上岗。根据证件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入厂新工人安全教育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来厂实习人员,由人力资源部通知安全环保部,并由安全环保部组织进行三级安全生产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1)公司级教育培训内容: ①党和政府关于职业卫生的方针、政策、法令,《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②单位目标、管理组织、实施措施及生产工艺基本情况。 ③综合安全知识,用人单位主要危险区域和典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④用人单位的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总则。 ⑤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知识 (2)车间级教育培训内容: ①本车间安全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车间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与规定。 ③本车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以及防范措施。 (3)班组级教育培训内容: ①本班组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班组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急防范措施。 ③本班组岗位劳动保护用品佩戴、使用规定。

职业病防治培训内容

职业病防治知识 一.职业病概念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的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γ射线,细菌接触粉尘,霉菌;长期强迫体位操作,局部组织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一般将这类职业病称为广义的职业病。化验监测中心的特点是接毒接尘,其职业病预防与防治有其自身特点。 在化验室的生产过程当中,职业病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生产性毒物中毒,如刺激性气体对人体鼻、眼、嘴、呼吸道的伤害,金属中毒,有机试剂或无机试剂中毒等一系列在化验分析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即称为职业中毒。;②加工过程中,尤其是破碎、筛分、细磨及球磨磨样等操作环节中所引起的粉尘、噪音对人体呼吸道、肺部及听觉上的伤害。 二.几类职业病的预防与处理 1.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 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要特别注意冲洗头发及皮肤皱褶处。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经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2.中毒后的自救互救 当你发现突然有大量毒气散发时,要迅速戴上适合的防毒面具。如果身旁无个人防护用品,可拿湿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离开毒源向上风向跑。皮肤和眼睛受到毒物沾染时,迅速用清水彻底冲洗。接触大量毒物后,如感到不适,要及时找医生检查。 3.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 对眼和呼吸道、皮肤有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或蒸气称为刺激性气体。其品种很多,有二氧化硫、硫酸及三氧化硫、硝酸及氮氧化物、盐酸、氟化氢、氯、光气、三氯化磷、三氯氧磷、氨、溴甲烷、氯化苦、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氯甲基甲醚、甲醛、丙烯醛、臭氧、氧化镉、羰基镍、硒化氢等。其中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氢等。预防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大多数刺激性气体中毒是由于意外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另一方面。设备跑、冒、滴、漏也是造成急性中毒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的重点是加强安全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杜绝意外事故。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职业健康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 职业病概论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根本概念 1、什么是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到达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 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 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3、什么叫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 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公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

5、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 即可防止疾病发生; 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 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 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 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 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 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 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 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 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时机极少) 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对工作环境健康和安全的认识和意识,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下是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培训可能包含的内容: 一、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1. 职业病定义和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 2. 职业病的危害:详细讲解各类职业病对身体的危害,引起职业病的原因和症状。 3. 职业病的防控策略:介绍预防职业病的方法和措施,如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定期体检等。 4.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讲解相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加强员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 二、安全生产知识 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和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员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 2. 安全生产责任:明确企业和员工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意识。 3. 安全操作规程:讲解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如使用机械设备、操作高空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4. 事故应急处理:介绍事故应急处理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三、劳动防护措施

1. 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佩戴方法:讲解各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佩戴方法,如手套、口罩、耳塞等。 2. 劳动防护设施的使用和维护:介绍各类劳动防护设施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如通风设备、防护栏杆等。 3. 劳动防护措施的培训和管理:强调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措施,并加强管理,确保其有效性。 四、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管理 1. 工作压力的危害:介绍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工作压力的原因和症状。 2. 压力管理技巧:教授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 3.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介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 五、个人卫生和职业行为规范 1. 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洗手、饮食卫生等。 2. 职业行为规范:介绍职业行为规范,如工作纪律、文明礼仪等,加强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遵守。 通过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培训,员工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意识,有效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培训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

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 职业病危害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预防能力,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一份关于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的提纲,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约____字) 1. 职业病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职业病分类及其危害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特点 二、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约____字) 1. 化学因素 - 有毒气体、粉尘和蒸汽的危害及其防护 - 有害物质的识别和防护 2. 物理因素 - 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 工作场所环境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温度控制 3. 生物因素 - 微生物和病原体的危害及其防护 三、常见的职业病防护知识和措施(约____字) 1. 个人防护 - 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 - 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 2. 工作场所防护

-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 工作场所卫生和环境管理 3. 健康监护 - 职业病的识别和诊断 - 职业病防治措施的评估和效果监测 四、职业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____字) 1. 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 - 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 职业病防护的法律责任和责任追究 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职业病危害控制的责任分工和协作机制 - 职业病危害的评价和监测体系 五、职业病防治的意义和重要性(约____字) 1. 经济意义 - 职业病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和负担 - 职业病防治对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健康意义 - 职业病对个人健康的危害 - 职业病防治对个人健康的保护和改善 以上只是一个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提纲的概述,具体培训的内容、时长和形式应根据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培训还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

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

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 职业危害防治是保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工作,而培训是实现职业危害防治目标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对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劳动者对职业危害的认知,并有效地预防与控制职业危害。 首先,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劳动者需要了解国家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劳动者可以清楚了解自身的权益与责任,提高对职业危害防治的意识。 其次,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还包括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劳动者需要学习并掌握各类危险因素的特征与产生的途径,如化学物质、噪音、尘埃等。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三,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还应包括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劳动者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防护设备的选择、佩戴与调整技巧,同时还需要学习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与保养维护,确保其有效性与可靠性。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劳动者才能正确应用防护设备,有效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 另外,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还需要包括急救知识的传授。劳动者应该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止血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自救能力,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他人提供必要的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引发的损伤与风险。 最后,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还需要强调职业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劳动者不仅需要关注身体方面的健康,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如何面对职业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话题,帮助劳动者提升心理韧性,减少各类职业危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防治的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急救知识的传授以及职业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等。通过系统的培训,劳动者可以正确认知职业危害的风险,并掌握必要的防护技能,从而保护自身健康与安全。

职业病防治培训内容

职业病防治培训内容 职业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劳动者接触到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的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γ射线、细菌接触粉尘、霉菌等,都可能引起职业病。化 验监测中心的特点是接触毒物和粉尘,其职业病预防与防治有其自身特点。 在化验室的生产过程中,职业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产性毒物中毒和加工过程中引起的粉尘和噪音对人体的伤害。生产性毒物中毒包括刺激性气体对人体鼻、眼、嘴、呼吸道的伤害、金属中毒、有机试剂或无机试剂中毒等。加工过程中,尤其是破碎、筛分、细磨及球磨磨样等操作环节中所引起的粉尘、噪音对人体呼吸道、肺部及听觉上的伤害。 针对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

带,保持呼吸道畅通。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要特别注意冲洗头发及皮肤皱褶处。经口中毒的患者应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经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对于中毒后的自救互救,当突然有大量毒气散发时,要迅速戴上适合的防毒面具。如果身旁没有个人防护用品,可拿湿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离开毒源向上风向跑。皮肤和眼睛受到毒物沾染时,迅速用清水彻底冲洗。接触大量毒物后,如感到不适,要及时找医生检查。 最后,针对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应及时从中毒现场抢救患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催吐、洗胃、导泻等。同时,应加强职业病预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知识培训

职业病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知识培训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而产生的、经常性和长期性的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潜伏期长、诊断困难、病情进展慢、预后差。职业病的危害 性严重,不仅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和经济产生负 面影响。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必须加强职业病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知识 的培训。 职业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损害:职业病可引起多种健康问题,包括肺部疾病、听力损害、中毒等。比如,长期接触含有有害物质的空气,会导致肺部疾病,如尘肺病、硅肺病等。 2.生活影响:职业病不仅对劳动者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其家庭 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经济负担加重,家庭关系 受到破坏。 3.经济损失:职业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给企业和 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劳动者因职业病患病致使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劳动能力,从而造成生产效率下降,企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 1.系统的健康监测: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 危害,为劳动者提供早期预防和干预的机会。 2.确定合理的劳动标准:针对不同行业和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 时间、工作强度和工作方式,降低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和时间。

3.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和工作环境等措施,减 少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劳动者的暴露。 4.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提供适当的个人 防护设备,如口罩、防护服等,降低有害物质对劳动者的侵害。 5.健康教育和培训:向劳动者提供相关的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危害防控。 6.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强职业病监测和管理,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深入 的防控。 总之,职业病的危害性严重,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者 的职业卫生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减少职业 病的发生。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有效预防职业病,为劳动 者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危害防治培训内容

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内容 为了切实保障公司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强化职业病防治监督力度,贯彻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公司决定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第一讲课 培训内容: 公司生产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所谓粉尘,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细尘粒。电焊烟尘及油漆是各种成分的混合物,还含有细菌、灰尘等各种污染物,粒度范围广,尘粒形态复杂。 粉尘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飘逸在空气中的粉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猛、镉、铅、汞、砷等。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渗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 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 公司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是电焊烟尘,属于烟尘类。在烟尘的长期影响下,工人易患上鼻炎、咽炎、急性呼吸道疾病和烟尘肺。

第二讲课 培训内容: 电焊员工的劳动保护 公司主要职业危害为棉尘,长期接触或吸入过量烟尘都有可能引发烟尘肺,因此,采取一定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职业危害是非常有必要的。 1、经常接触烟尘的员工们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旦确定诊断应立刻脱离烟尘环境,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休息、营养、锻炼、预防感染等。 2、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制,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登记。发现有禁忌症,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3、公司为员工配发的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有口罩、工作服、帽子、绝缘鞋等。正确、规范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可以有效地减少烟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临时进入生产作业现场的其他人员,应穿戴必需的防护用品。 5、定期对车间环境进行检测,发现烟尘超标立即处理并上报,保持车间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6、公司在车间内配备了各种除尘设备和设施,正确有效的使用除尘设施能有效的降低车间内烟尘浓度,减少对人体的危害,预防烟尘爆炸等安全事故。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知识培训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知识培训 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治 1、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后,根据其性质、沉积的部位和数量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变。 (1)尘肺。长期吸入一定量的某些粉尘可引起尘肺,这是生产性粉尘引起的最严重的危害。 (2)粉尘沉着症。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锁、锡等,达到一定量时,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3)有机粉尘可引起变态性病变。某些有机粉尘,如发霉的稻草、羽毛等可引起间质肺炎或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或支气管哮喘。 (4)呼吸系统肿瘤。有些粉尘已被确定为致癌物,如放射性粉尘、石棉、钦、铭、碑等。 (5)局部作用。粉尘作用可使呼吸道黏膜受损。经常接触粉尘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粉尘堵塞皮脂腺,可使皮肤干燥,引起毛囊炎、脓皮病等。金属和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导致角膜浑浊。沥青在日光下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6)中毒作用。吸入的铅、碑、锰等有毒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溶解后被吸收,引起中毒。 2、粉尘综合治理的八字方针 综合防尘措施可概括为八个字,即“革、水、密、风、管、教、护、检”。 (1)“革”:工艺改革。以低粉尘、无粉尘物料代替高粉尘物料,以不产尘设备、低产尘设备代替高产尘设备,这是减少或消除粉尘污染的根本措施。 (2)“水”:湿式作业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尘飞扬。例如,矿山开采的湿式凿岩、铸造业的湿砂造型等。 (3)“密”:密闭尘源。使用密闭的生产设备或者将敞口设备改成密闭设备。这是防止和减少粉尘外逸,治理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4)“风”:通风排尘。受生产条件限制,设备无法密闭或密闭后仍有粉尘外逸时,要采取通风措施,将产尘点的含尘气体直接抽走,确保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管”:领导要重视防尘工作,防尘设施要改善,维护管理要加强,确保设备的良好、高效运行。 (6)“教”:加强防尘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防尘知识,使接尘者对粉尘危害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7)“护”:受生产条件限制,在粉尘无法控制或高浓度粉尘条件下作业,必须合理、正确地使用防尘口罩、防尘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8)“检”:定期对接尘人员进行体检;对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应发放保健津贴;有作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防治 1、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可作用于人体的多个系统,表现在: (1)神经系统。铅、锰中毒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炎。震颤常见于锰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重症中毒时可发生脑水肿。 (2)呼吸系统。一次性大量吸入高浓度的有毒气体可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长期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如化学性肺水肿和肺炎。 (3)血液系统。铅可引起低血色素贫血,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 (4)消化系统。汞盐、砷等毒物大量经口进入时,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与出血性肠胃炎。铅及铊中毒时,可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腹绞痛,并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长期吸入酸雾,可使牙釉质破坏、脱落。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5)泌尿系统。汞、铀、砷化氢、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肾病,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和肾小管综合症等

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一、有关术语和定义 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病态状态 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

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7.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防治检测不到位。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