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这种创造是对原文的创意重塑,通过吸收、整合、重构原有的文本资料,进而提炼新的文学意蕴。再创造是基于原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其进行再加工创作和思考,引入个人的主观因素,使其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与观点。再创造是一种高度个性、创意性的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文学鉴赏中,再创造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再创造,读者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变为当代作品,从而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加入到文学中,产生出更加有深度、有个人特色的文学作品。

再创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富有创意的思维能力。通过深入地理解原有文本的内涵与意义,再集合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深度的再加工,从而产生出有料、有情、有味的新作品。这种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保持原有作品文风文气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和人类新的需求和思想相适应的艺术品。

而再创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有读者的参与。读者的经验、观念和情感,都会在再创造中被有效利用,因此再创造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创作过程。读者需要具有重塑原有文本的眼光和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借助于作品的表达来艺术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再创造都是一种无限创造的方式,它可以突破现有文化侷限,甚至可以推动文学发展。

再创造的价值在于提升了读者的文学品位,扩大了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学者、文学爱好者以及文化工作者来说,积极探查和研究再创造,将促进文学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张建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人文词典 共391篇文章 | 附件【】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张建发表于 2011-9-18 4:10:08 阅读(293)评论(0)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同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有着明显 的区别。文学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而且是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活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 中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形 象进行再创造。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形象中更隐蔽的意义,甚至会发现作者未曾想到的问题,领悟到作者没有领悟到的意义。所以,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因此,文学鉴赏 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 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不仅仅停留 在生理层次上,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层次。看悲剧性作品,心情沉痛;看戏剧性作品,心情愉快。这都是由欣赏者深层的文化原因所决定的。审美愉悦表现为喜和乐,也表现为苦和愁。例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 鉴赏者似乎也跟随着抒情主人公进入了一条烟雨迷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跟随着他去追寻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而又倏忽即逝的姑娘。鉴赏者随着诗中

文学鉴赏

一、文学鉴赏的性质 1、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2、文学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二、文学鉴赏的条件(简单知道) 1、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2、具有能够感受艺术美的作者 3、读者与文学作品必须建立某种联系 三、如何养成自身良好的鉴赏能力 1、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坚持不懈的鉴赏实践 四、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 1、感受与重建 2、体验与共鸣 3、理解与领悟 4、判断与回味 五、文学鉴赏的要求 1、以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认识背景、了解作者 4、整天把握、局部开掘 六、误读中的正误与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创创作的本义不符,但却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 反误则是指读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以及脱离作品实际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七、诗歌的审美特征 1、情感强烈、想象丰富 2、集中凝练、创造意境 3、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4、结构的跳跃性、语言的陌生化 八、诗歌的鉴赏方法 1、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1、情景交融,情为主导;2、虚实结合,境生象外; 3、含蓄蕴 藉,韵味无穷) 3、吟诵诗歌的音乐美 4、探究诗歌的技巧美(巧妙比喻、视听通感、化静为动) 九、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 意象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是诗人传达内在精神感受“寓情于物”的一种艺术方式。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十、小说鉴赏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形象、深刻的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一种比较富有娱乐性和大众化的文学样式。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分类: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打小说、言情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篇幅、容量: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十一、小说的审美特征 1、形似神肖呢人物形象 2、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3、跌宕错叠的叙事 十二、小说鉴赏方法 1、感受小说的环境美 2、体验小说的情节美 3、品味小说的人物性格美 4、探究小说的叙事艺术性(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 十三、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思想观念单一或性格特征单一的人物,其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优势,直接以纯净的性格形态出现,能够比较明确、直接、集中地反映人物的典型化。其艺术特征明显体现为单一性、稳定性、和谐型。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复杂、丰富的人性,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十四、散文鉴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散文是描写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直接抒发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文体。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按不同的表达方式,散文分: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十五、散文的审美特征 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 2、优美质朴、雅趣共生 3、率性自然、自由灵活 十六、散文的鉴赏方法 1、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2、品味散文的含蓄美 3、体验散文的构思美 4、探究散文的语言美 十七、疏与密 疏是指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上疏朗、散落、粗略,语言疏密、节奏明快,要惜墨如金; 密是指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上浓重、紧凑、详尽,语言繁丰,节奏缓慢,应用墨如泼。 十八、朱自清简介(P102) 十九、余秋雨简介(P109) 二十、戏剧鉴赏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是一种无限创造,这种创造是对原文的创意重塑,通过吸收、整合、重构原有的文本资料,进而提炼新的文学意蕴。再创造是基于原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其进行再加工创作和思考,引入个人的主观因素,使其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与观点。再创造是一种高度个性、创意性的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文学鉴赏中,再创造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再创造,读者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变为当代作品,从而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加入到文学中,产生出更加有深度、有个人特色的文学作品。 再创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富有创意的思维能力。通过深入地理解原有文本的内涵与意义,再集合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深度的再加工,从而产生出有料、有情、有味的新作品。这种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在保持原有作品文风文气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和人类新的需求和思想相适应的艺术品。 而再创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有读者的参与。读者的经验、观念和情感,都会在再创造中被有效利用,因此再创造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创作过程。读者需要具有重塑原有文本的眼光和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借助于作品的表达来艺术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再创造都是一种无限创造的方式,它可以突破现有文化侷限,甚至可以推动文学发展。

再创造的价值在于提升了读者的文学品位,扩大了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学者、文学爱好者以及文化工作者来说,积极探查和研究再创造,将促进文学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

文 学 欣 赏

文学欣赏 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一观念。 狭义文学指用语言塑造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 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还能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语句作出细致的解读,领悟文字中蕴含的不尽意味。文学欣赏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玩赏艺术魅力,鉴别作品质量。 (二)文学欣赏的性质 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因为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去发见社会和自己。 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美的享受,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会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感和愉悦感。另外,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理想,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常常被压制,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可以尽情的表达宣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可能在书中实现,读者因此会动容感染。

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是一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是二度创造或叫再创作。具体讲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文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再加工、补充,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 (三)、文学欣赏的特点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他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通过理解文字意思、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握作品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的面貌,并进而通过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使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在读到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再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们会被陶渊明悠然的心态所打动,很容易想到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中。但只要我们的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一些浮躁的情绪也会被克服,使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安宁、闲适。所以,现在我们读到陶渊明的诗总会在内心营造一个静谧、悠闲的感觉。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文学语言这个媒介,在想象中再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只有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会充分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这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去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特色,从而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鉴赏上的愉悦。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文学鉴赏与创作

文学鉴赏与创作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它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文学鉴赏和创作是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创作的过程,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文学的世界。 一、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指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欣赏、品味和评价的过程。它要求我们 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意义、风格和艺术手法。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的结晶,通过阅读和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美感。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而情感表达则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情感体验。其次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手法。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最后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指我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过程。它要求我们 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能够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的形式。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通过创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创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创作的主题应该是我们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而情感表达则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描写来传递我们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创作的结构和形式。一个好的作品应该

文学欣赏的读者再创造性

文学欣赏的读者再创造性 艺术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方式,捕捉了无涯的生活中某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交集里极其珍贵的一个点。那或许是一段影像、一个声音、一种情绪、一份感情。在那一个点里,我们抵达了生活的本质,美好或残酷。文学的魅力在于,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给欣赏者提供了更自由的驰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填满自己最亲切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欣赏的读者再创造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无法像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那样将所要呈现的艺术形象直接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面对一张布满文字的纸,读者若想捕捉到作者的意图,则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理解文字。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同时也使得作品的呈现融合了更多读者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参与性,使得很多原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读者,借由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只是列举了几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并没有加以细致的描写。这却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仿佛是铺了一张空白的宣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动手去描画,画出自己心中的,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在这个参与过程中,无数离家在外的游子,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那份压抑在心底的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在读诗的这一瞬间喷涌而出,自己积郁了太久的情感终于借马致远之笔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读者本人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这就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使读者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满足。 如《陌上桑》中,全诗无一句是对罗敷美貌的描写。这不像绘画一般有着使欣赏者被迫接受的强制性。达芬奇画了一个蒙娜丽莎,看画的人就只能看到这样一个蒙娜丽莎。这个蒙娜丽莎,符合了达芬奇的审美标准,却无法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标准。然而,《陌上桑》的读者却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去想象一个自己心中的罗敷,她在戴望舒的心里可能就是那个像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我的眼里则可能是一个温婉可爱的邻家女孩。尽管每个人心中的罗敷并不是一个摸样,但千千万万读者心中的罗敷又都可以用一个“美”字来形容。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于文学欣赏的读者再创造性,读者的经历经验、文学素质、道德修养、精神境界都深深地影响了文学接受。 再如,《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曾经说:“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1935年,到那时候我会拥有读者。我为20世纪写作。”在司汤达所在的时代,他高屋建瓴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的人,读者经由他的小说再创造出的思想价值,无法达到作品本身所应具有的深度和高度,《红与黑》的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等到数十年后,人们才能够在阅读《红与黑》时,理解到司汤达所要表达思想,再创造出与之匹的理解和感悟。 虽然受体本身的素质影响了文学接受,但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思想境界才是影响作品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正是文学名著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所在。同样一位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极高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和《金瓶梅》时所领悟到的肯定是不同层次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的读者再创造性,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获得了及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巨大的审美愉悦,受体的内在素质深深影响了读者在创造,影响了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表现,但最终文学作品的价值还是由作品内在品质以及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的。

文学欣赏中的想象与在创造

案例一:文学欣赏中的想象和再创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叶圣陶先生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想象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 在想象中读诗,能丰富诗的内容,能扩大诗的意境,能再造诗的形象,能超越诗人的境界,能使诗的魅力得到无限的扩张。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廓、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如果真的这样改,那么诗的意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读者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词语,能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读诗,不能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更不能作纯逻辑的分析,因为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诗中的细节,那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 所以说,读诗,要领略到诗中的意境之美,非调动想象不可。 案例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之一)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像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案例三: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之二) 崔颢的《长干曲》只有二十个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案例四: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之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作力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艺术创作,其中充满了无限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作家大胆思维的表现,创造力则是作家独具一格的创作方式。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读者的。 首先,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家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读 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他们可以创造出奇幻的人物,编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家J.K.罗琳通过她丰 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魔法世界,读者能够随着主角哈利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想象力使作品更有吸引力,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其次,创造力是文学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作家们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塑 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他们可以运用富有创意的语言来描述情节和角色,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例如,诗人T.S.艾略特在他的诗歌《荒原》中运用了独特的象征和意象,创造出了一种深沉的氛围,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存在的思考。创造力使得作品与众不同,打破常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读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们激发了读 者的思维与想象力。当读者在阅读中接触到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他们也开始思考并想象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作品中的虚构世界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事物和未来的思考,使他们思维的边界得到扩展。其次,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读者的审美能力。作家们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精湛的想象力打破常规,给予读者一种新颖的审美体验。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最后,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读者提供了情感共鸣的机会。作品中的丰富情节和真实人物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创造” 【摘要】对于很多不懂得翻译的人来说,翻译不外乎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只要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把意思传达过来就行了。但是,对于专业的译者来说,特别是做过文学的翻译的人来说,这个过程远远不是一个机械的转化那么简单。因为,翻译不是原作简单的“复制”或“转化”,它有“再创作”的一面。正如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说,翻译家的任务就在于在自己的语言中将受困于另一种语言魔咒中的纯语言释放出来,在“再创造”中将禁锢于一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中国论文网/5/ 【关键词】再创造;文学翻译;

风格再现 1、文学作品中的“再创造”概述 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却鲜有能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而能够禁得起推敲和被时间检验的文学翻译作品也是凤毛麟角。这有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也有翻译作品本身质量的原因。文学翻译一定要为翻译文学,也就是说,只有翻译作品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才能称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因此,文学翻译一定要提高到文学创作的地位。郭沫若也曾经说过:“文学翻译与创作无疑,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i 。文学作品中“再创造”的表现形式有:离形得似、得意忘言、优势竞赛。其层次可分为:被动创造和主动创造,而无意识创造是译者再创造的最高层次,是指译者的再创造在有意无意之间并非出于主动,亦非出于被动,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处偶的,信手拈来,属于“人心之通天” ii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原作是的文本形态是一

种“原本形态”,那么译作的文本就是一种“诠释形态”。“诠释”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再现和阐发。从艺术角度来看的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以原作为基础的阐释的译作完全有可能超越他的母本。这种情况在翻译文学史上比比皆是。钱钟书先生就曾经说过:“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也许因为我已经很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难以忍受原作的文字。哈葛德的原文滞重粗烂,对话更呆板,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通常是古代英语和近代英语的杂拌”。iii 翻译家通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作有所美化、有所提升,从而使译作在某些方面回避原作的不足和缺陷,甚至在总体艺术水平上超越原作。王佐良教授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有时候干净妥帖甚至胜过原作”。也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在创作时受到稿费和版税的驱使,文字上颇有不大精细之处,而傅雷的翻译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指导性文章,全文内容看似庞杂,但并不难懂。诗人创造了诗的形象,读者的欣赏活动那么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全文的主旨,全文的纲。至于“泡〞“找〞“进〞“猜〞“补〞,无论哪一点都是一种再创造,都是由“纲〞派生出的一个“目〞。理解了这种纲目关系,本文一系列的观点就融会贯通了。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是掌握两个系统,一个是“诗歌特点系统〞,一个是“欣赏诀窍系统〞。“诀窍〞要抓住十个字:“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抓住了十个字,全文就了然于胸。“泡〞“猜〞是现成的说法,“找〞“进〞“补〞是模仿出来的,有助于掌握内容。方法理解和掌握以后要学以致用,可以和高考要求的诗歌鉴赏题挂钩,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另外学习本文不但要学习作者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之所以能有这么丰富的见解,在于他能根据诗的特点讲欣赏,能把诗的特点看成一个系统,从而把欣赏的诀窍也看成一个系统,这样就不至于停留在笼统的想象的层面上,而能深入细致系统地加以分析,讲出一套道理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及根据事物特点提出对策的能力。 3、借助方法指导和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研究 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信息筛选掌握文章主旨。 2、结合文中实例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 2、怎样通过具体的诗作引导学生有效而又自由地“想象〞。 [教学方法] 导读法练习强化法 [教具准备] 课件及教室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全文,把全文串连起来理解。 2、思考:文中分析哪些诗歌?分别说明什么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首或许大家比较熟悉的诗歌:〔多媒体幻灯片显示〕 古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

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 文学的欣赏的意义、原则、过程和方法 1.文学欣赏及其意义。 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学语言的媒介.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鼓舞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文学欣赏既是一个认识活动,更是一个情感活动,文学欣赏重在审美。也就是说,进行文学欣赏,首先要进入作品描写的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中,目睹各色各样的人、事、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并激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然后。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理解、分析、评价,从中吸取营养和教益。 学会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平和心态,促进健康。它是我们进人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真正领悟文学的真谛,就会虽人宝山却空手而归:同时。学会欣赏还能给自己的写作提供最有意义,最实际的学习、借鉴,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欣赏能力。培养欣赏习惯。 2.文学欣赏的原则 进行文学欣赏应该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①形象思维为主的原则:文学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即通

过对形象的感知、认识、玩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得到美感享受。它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形象,我们只有将艺术语言还原为艺术形象、生活画面,才能进行文学欣赏。当然,在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进行审美分析、归纳、推理作出审美判断.即运用逻辑思维,但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全过程仍然是围绕着艺术形象进行.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②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原则:文学欣赏是一项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修养,以及对作品的感知、认识,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艺术.形象、生活画面进行复原,构建出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形象和画面.这是读者的再创造,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但是,读者的任何想象、联想。任何再创造都必须以客观的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基础,为依据,受到作品客观艺术形象的支配和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地任凭主观臆造。作品中的客观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相应的感觉记忆、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着读者感受、理解、体验、想象等审美认识活动的趋向、范围、内容和性质,进而向读者展示艺术形象所包蕴的思想感情及其意义和价值,使读者受到感染、启发、教育。因此,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真正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 ③思想分析与艺术分析结合的原则: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是通过艺术形象、艺术手段来表现的,而艺术形象、艺术表现中又饱和着、渗透着思想和感情.二者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文学作品。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审美分析和评价时,必须把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把握、开掘出艺术形象的思想意蕴和美学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深深的启迪和教益。 3.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依我看来,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于鉴赏。阅读可分为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 欣赏性阅读超越了单纯的消遣性阅读,它追求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升华。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美的思维和逻辑判断。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鉴就是鉴定,赏就是欣赏,鉴定是理性的,欣赏是感性的,鉴定是客观的,欣赏是主观的。欣赏可以不需要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了,但是这只是完成鉴赏的一半,因为还有一个“鉴”,鉴定必须拿出理由。(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即所谓“赏析”的出处,赏析与鉴定,都是强调主观与客观。) 文学鉴赏的四个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文学鉴赏必须具备的条件 1.作品本身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美的形态 自然美: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和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形态; 社会美: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具有典型性,理想型,普遍性;

安徽省滁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艺术概论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艺术概论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 1.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普列汉诺夫 2.在我国,以长鼓舞闻名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满族 B.朝鲜族 C.鄂伦春族 3.音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______艺术。 A.A.情感 B.音符 C.乐音 D.声音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 A.新闻学 B.宣传学 C.传播学 D.政治学 5.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创作的动力是()。 A.感受 B.想象 C.情感 D.联想 6.“颜筋柳骨”指的是著名书法家() A.颜真卿、柳宗元 B.颜杲卿、柳宗元 C.颜杲卿、柳公权 D.颜真卿、柳公权

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 A.毕加索 B.马蒂斯 C.凡·高 D.高更 8.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我国_________代四大书法家。()A.汉 B.晋 C.唐 D.宋 9.表现宋代汴京繁华景象的画作是()。 A.《清明上河图》 B.《洛神赋图》 C.《游春图》 D.《步辇图》 10. “阳关三叠”是由______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而来。 A.李白 B.白居易 C.贾岛 D.王维 11.宋代著名的壮派山水画大师是()。 A.王维 B.范宽 C.吴道子 D.郑板桥 12.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形成于()。 A.17世纪末 B.19世纪末 C.18世纪末 D.20世纪末 13.《聊斋志异》是我国()朝的小说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