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2)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法律方面: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三促进民族关系团结和发展

1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 具体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

团结和发展。

3 史实:

对突厥:①对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置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突厥首领子嗣

②对西突厥: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对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4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对外关系方面:

1 对外政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

2对外政策具体表现:

①政治经济方面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世界性的大都会(商业中心)。

②文化方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佛教经典大量传入、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接待朝鲜、日本留学生,唐文化对朝、日产生深远影响

③与唐交往国家:亚非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交往

3评价:①唐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文化进步,同时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

进步,尤其是促进朝鲜日本的进步

②外来文化有力地影响唐朝,唐文化也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六、评价唐太宗

⒈功:①唐太宗励精图治,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⒉过:晚年恶直言,兴土木

⒊总评:“功大过小”,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材料解析、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境再现、史料研习、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经、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历史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曲 ——引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 设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简介:唐昭陵,昭陵六骏等历史遗迹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历史遗迹,拨开层层云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还有那些值得后人品评的历史业绩。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626年) (阅读) (二)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唐太宗为帝——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1.表现:

材料概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原因 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政治上:①统治思想: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内谏——听取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 (以民为本)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 3)文化上:文德治国,崇仁厚尊孔——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客观上: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南诏,还有东北的靺鞨等等,特别是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时为稳定中原政权,曾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唐太宗时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开始着手民族关系的调整。 2.统治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羁縻腐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剌史、“大可汗”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②设置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公元638,吐蕃曾大举进攻唐朝,遭大败,松赞干布对唐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请求与唐通婚。 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 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 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等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选修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 大唐盛世冀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大唐盛世 冀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中宗统治后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朝时,我国文化辉煌,名人辈出。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任用姚崇等贤臣为相 B、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游学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D、鉴真——东渡日本,创制日本文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悲”的是( )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统治时期,人口增长,边疆巩固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到来奠定基础的皇帝是(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5年《中小学生守则》第9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导节俭的有( )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太宗④唐玄宗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础夯实 1.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3.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唐朝与东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东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7.(2016全国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号024640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

《大唐盛世》习题

第3课大唐盛世 一、选择题 1、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凿山而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原封未动,请你推测:“一男一女两朝皇帝”指的是() ①唐高祖②唐太宗③武则天④唐高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这句话涉及到那两个皇帝() ①唐高祖②唐太宗③武则天④唐玄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要了解武则天时期的历史,你可以参阅哪部历史文献() A、《史记》 B、《后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 4、一位生活在武则天时期的商人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经运河到杭州去游览 B、参加武举考试一举成名 C、陪同朋友拜访名相狄仁杰 D、有人送他一本《红楼梦》 5、有人说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下列是小明对于贞观遗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史学家对贞观之治的评价 B、贞观时期的成绩在武则天时期得到巩固 C、说明贞观之治的成绩被后人所遗忘 D、武则天统治时期把贞观时期的全部成就彻底抛弃 6、开元之治是史学家对哪位皇帝政绩的评价()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玄宗 7、唐朝户数从贞观时期的300万户到开元末年的841万户这是() A、贞观之治的成效 B、农业发展的结果 C、开元盛世的成效 D、任用贤能的结果 8、小赵从历史辨析栏中下载了四句话,请你找出与历史史实不相符的一项() A、唐朝时有人竟大运河有余杭到洛阳经商 B、某大臣提出有利于朝政的建议被唐太宗采纳 C、西汉时有人用电子邮件与友人沟通信息 D、唐玄宗时有人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9、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同点()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答案:D 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

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点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 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点评: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6.《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授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4、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一、玄武门之变(阅读)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评价: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一)概念: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出现“治世”的原因: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三)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1)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 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2)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时间:4月26 主备人:马学国授课人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最新当年的 遣唐使 (大唐盛世)

当年的"遣唐使" (大唐盛世) 中文名称:遣唐使 发生时间: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2)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法律方面: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三促进民族关系团结和发展 1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 具体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 团结和发展。 3 史实: 对突厥:①对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置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突厥首领子嗣 ②对西突厥: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对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4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对外关系方面: 1 对外政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 2对外政策具体表现: ①政治经济方面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世界性的大都会(商业中心)。 ②文化方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佛教经典大量传入、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接待朝鲜、日本留学生,唐文化对朝、日产生深远影响 ③与唐交往国家:亚非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交往 3评价:①唐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文化进步,同时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 进步,尤其是促进朝鲜日本的进步 ②外来文化有力地影响唐朝,唐文化也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六、评价唐太宗 ⒈功:①唐太宗励精图治,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⒉过:晚年恶直言,兴土木 ⒊总评:“功大过小”,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大唐盛世复习巩固第六十八篇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大唐盛世复习巩固第六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历史上称唐玄宗统治前期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右图是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两种工具。它们是( ) ①曲辕犁②直辕犁③水排④筒车⑤翻车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人口增长,在谁统治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参与创作《霓裳羽衣舞》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小华同学对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农业工具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简车是唐朝时出现 B、都江堰是防洪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D、看来中国只在这两朝代时能“以农为本”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时,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广州 D、长安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2019-2020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夺取皇位 (1)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位。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提示】 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

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Error!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 【提示】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造成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朝初年,突厥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