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规范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规范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规范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规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定义和缩略语 (1)

3.1定义 (1)

3.2 缩略语 (2)

4委办局业务系统在网络架构中的位置 (2)

5委办局业务系统接入要求 (3)

5.1网络接入要求 (3)

5.2与管理平台的网络连接 (3)

5.3与通信平台的网络连接 (3)

6接口要求 (4)

7安全要求 (4)

前言

本规范规定了北京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要求,主要用于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设备采购、工程设计、通信组织、运行维护和管理,是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技术依据。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委办局业务系统技术要求,包括对各委办局网络接入要求、接口要求、安全要求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 GB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2)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总体技术要求

(3)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规范

(4)北京移动电子政务安全技术要求

(5)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终端技术规范

3定义和缩略语

3.1定义

(1)业务系统:指隶属于各委办局的移动业务系统,包括移动办公平台、移动执法平台、移动监测平台、移动视频平台等。各委办局用户可在许

可的前提下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相应业务系统。

(2)服务能力:指由各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能力,包括短信、彩信、定位、通话等服务能力。各委办局用户可在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移动终端访问使

用各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在本文档中,业务系统和服务能力统称移动应

用。

3.2 缩略语

CA Certificate Authority 证书认证中心

CE Customer Edge 用户边缘设备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

PE Provider Edge Router 运营商边缘设备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本地区域网络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络

4委办局业务系统在网络架构中的位置

委办局业务系统在网络架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委办局处于图中的最右端,通过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与外部连接。

图1 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网络架构

委办局作为管理平台的用户,通过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访问管理平台。各委办局移动用户,也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管理平台、BJCA的访问控制下,通过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访问各委办局所属的业务系统。

5委办局业务系统接入要求

5.1网络接入要求

各委办局内部办公网要连接到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各委办局用户才能够通过外网访问管理平台。按照网络连接要求,在电子政务外网和委办局办公内网之间架设路由器,满足数据交换条件。并在外网与内网之间,设置防火墙,阻止非法端口访问。

各委办局所属的业务系统,要能够被移动办公用户访问,也要与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相连,因此,业务系统所在的服务器,要有专属的公网地址,能够被外部访问。

各委办局需要提供以下设备并做相关配置:

●提供一台具有三层路由功能的交换机,配置本地网关和VLAN信息;

●通过专线连接本地三层交换机和MPLS VPN域的PE路由器,为了保障安全,

可以在该委办局对应的PE和CE之间增设一台防火墙,防火墙应提供除必要访问许可外的防护策略;

●配置PE和CE之间的路由协议。

委办局的网络要达到等级保护三级资质,并在网络边界有防护设计,例如防火墙。各委办局要向经信委提交网络安全保护方案。

5.2与管理平台的网络连接

各委办局的网络并不与管理平台直接连接,而是直接连到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上,再通过政务专网连接到管理平台。

5.3与通信平台的网络连接

各委办局的网络并不与运营商的通信平台直接连接。各委办局无需要考虑如何访问运营商的平台,也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但是,各委办局必须向经信委提交选择运营商的依据说明,经信委可以根据运营商现网的能力进行调整。

6接口要求

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置于各委办局内网。外部用户通过VPN穿过北京市电子政务外网访问到各委办局内部的业务系统。

各委办局在备案业务系统时,要提供业务系统的功能说明、用户对象、估算的用户规模、估算的访问量、预计峰值时段等数据。

各委办局在申请移动用户访问时,除提供移动用户的基本资料外,还要提供移动用户每天的登录次数估算值、日常访问的时间段、集中访问的时间段等数据。

业务系统要提供用户数据给管理平台,包括用户代码、用户名称、用户角色、用户的性质(黑白名单)等信息。在管理平台上线后,系统初始化时,业务系统要将黑白名单用户数据同步到管理平台;在业务系统的黑白名单用户数据变化时,也要同步到管理平台。以便保持管理平台与业务系统的移动用户数据同步。

业务系统要提供操作日志接口给管理平台,获取包括用户名称、登录时间、操作路径、退出时间等信息。业务系统要定期将操作日志同步到管理平台。

7安全要求

参见《北京移动电子政务安全技术规范》。

北京市深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主要做法及应用成效

北京市深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主要做法及应用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11241”,即: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推动资源共享工作的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闭环的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了市区两级共享交换体系,形成了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分层推进策略,有效支撑了一系列重大应用和各部门的核心业务工作。 (一)2007年9月,颁布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为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开展资源共享相关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结合资源共享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设管理办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了资源共享的相关规则,为开展资源共享提供了工作依据;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技术规范》、《市民基础信息数据交换规范》、《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交换规范》等系列标准规范,为资源共享工作提供了技术规范保障。 (二)依据《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和相关规则,探索并基本形成了闭环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机制,明确了从部门业务梳理到部门间业务关系梳理、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梳理、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登记注册资源目录、开展资源共享的协商与协调、签署资源共享协议、开展资源共享交换、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开展资源共享绩效考核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形成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推动资源共享成为常态业务、建立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全市各部门各区县通力合作,集约化建设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接入了70个市级政务部门和区县,石景山区、西城区、房山区、顺义区、东城区、平谷区、宣武区、怀柔区,海淀区、朝阳区等超过60%的区县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并与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对接,初步构建了市区两级共享交换体系,形成了市区两级互联互通的局面,北京市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基本具备。(四)探索了基于目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机制,探索并基本形成了基于部门之间的共享需求目录和主题目录推动资源共享的策略。开展了“四清两统一”基础工作,完成了1700多类数据和2300项服务事项的梳理,编制了涉及人口、法人、空间的政务基础信息资源目录,部门之间的共享需求目录和多个主题目录,进一步理清了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家底和部门之间的共享需求。 探索并形成了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依托市区两级共享交换体系开展了大量跨部门、跨层级的资源共享,累计完成了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支撑了各部门的60多项业务应用,为应急指挥、城市运行管理等奥运会相关的重大业务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资源共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同时,围绕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的核心环节,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套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方法、指南和具体支撑工具,形成了一套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为进一步高效、规范地推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通过资源共享,有效支撑了应急指挥等重大应用,为奥运城市运行保障工作和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通过主题目录编制和主题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支撑了领导决策和综合执法等主题应用;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跨层级资源共享,有效促进了各部门和各区县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_戴静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 戴静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工程师 姚柒零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工程师 摘要:从业务融合的角度对全业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对移动运营商的启发和建议。然后依据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移动自身发展状况,对全业务整体策略进行了总体定位,着重对个人家庭市场的全业务策略进行了差异化定位。最后对中国移动个人家庭市场在不同运营时期均作了详细分析与全业务运营策略的部署。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固定与移动融合 Abstract:Firstly,thisarticlediscussesthecon-ceptofall-servicebasedontheviewpointofser-viceconvergenc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mobileoperators.Then,basedonthecompetitionenvironmentandthestatusofChinaMobile,theoverallstrategyofall-serviceareoriented,withdifferentialpersonalandhomemarketsbeingpositioned.Finally,theauthorsanalysesthepersonalandhomemobilemarketindifferentperiodsindetailthenputsforwardthearrangementsforall-serviceoperationdeploy-ment. KeyWords:All-Serviceoperation,FMC 一、全业务运营概述 1.全业务运营概念 全业务可从电信管制、业务属性及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定义。全业务运营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从管制视角带来的狭义全业务;一是从多业务领域与电信结合的广义全业务。具体表述可参照图1。 2.固定移动融合概念 在十年之前,固定移动融合(FMC)就被提出来,它被认为是最终的网络融合,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移动电话提供像固定通信一样的增值服务,固定电话提供全球的移动性,而且可以在一个号码、一个帐单、一个服务 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服务。

最新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大纲

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大纲

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大纲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京信发[2007]2号),按照《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人事局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制定北京市公务员第二轮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大纲。本大纲用以指导各单位开展新一轮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与考试工作。 本大纲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要求到2010年全市50岁以下各级公务员必须通过必修内容的考核;选修内容各级公务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学习情况在公务员培训证书上予以登记。 北京市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大纲——必修内容 1、电子政务模块介绍 随着网络办公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是各城市之间信息化水平竞争的标志之一。因此让公务员了解电子政务的发展,了解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特点,掌握机关内部网络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设立了电子政务模块,本模块将以理论知识为主,共4个学时。 2、信息安全模块介绍

随着办公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安全突显出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有许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帐、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信息,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各种力量的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甚至是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公务员如何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必要的预防技巧等就是这次培训的重中之重。防范网络黑客入侵、预防和查杀病毒木马程序、文件邮件等信息进行的加密、保障内网与外网的安全、当系统遭遇破坏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当数据被彻底删除时如何恢复、网上支付安全等就成为了本模块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加强公务员的安全意识,掌握预防和排除网络安全隐患的技术。因此设立了“信息安全”模块,本模块以实际操作为主,共16个学时。 3、信息技术模块介绍 信息技术模块以提高公务员办公效率为出发点,主要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公文处理、Excel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应用等五部分内容的高级应用技巧。现在公务员在进行办公时很多人使用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方法,费时费力,如果通过一些高级功能或是技巧,这样可以很大的提高公务员的办公效率。本模块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共12学时。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

来源:京信息办时间:2008-07-31 13:23:23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应用层、门户层、访问渠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和公务员。 图1.1: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图 1、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数字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市级、区县级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以及公众网。 2、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3、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模型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4、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领域综合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等。 5、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首都之窗和政务专网门户组成。 6、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

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7、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模型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8、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模型巾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9、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等。 l、有线政务专网 有线政务专网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离:有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络之间是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承载市、区县党政机关涉密办公业务。它的边界为市、区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单位。 政务外网主要承载的业务是各委办局的各类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及跨部门的共享信息系统。它的边界为政府机构到街道、乡镇。 2、无线政务专网 无线政务专网主要承载全市无线综合指挥调度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划分为若干虚拟专网,由市级管理调度台进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度台或通信调度台管理本单位的虚拟子网。 3、公众网 公众网络则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用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务专网的有益补充,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原则性意见 1、政务专网必须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应用驱动、注重实效。政务专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以考虑利用公众网。 2、各区县负责对本级有线政务专网进行完善和改造,保证市级专网和区县级专网的全网连通。 3、有线政务专网统一监管、分级维护。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整个有线政务专网的运行监控;市级政务专网和区县级政务专网分别由市、区县有关部门负责运行维护。 4、有线政务专网的IP地址必须实现统一管理、规划和使用,减少因地址转换引起的网络传输瓶颈。 5、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依托于有线政务专网,充分发挥该网络的作用。 6、各部门的无线指挥调度业务需求均应统一规划,作为无线政务专网虚拟子网。 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 一、政府信息资源构成 信息资源的构成如图3.1所示,主要由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和各部门的内部信息资源组成。 1、共享信息资源 (1)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指各职能部门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均需使用到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公用信息资源。

移动全业务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增长 一、全业务竞争优劣势分析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 个他网运营商传统利润区开展亮剑行动,利用全业务作为武器,阻挡手机用户流失,并发力集团客户市场,深入进行固网业务挖掘,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中国移动在移动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觊觎的领域 2、中国移动个人用户群基础庞大、拥有最丰富的客户资源 3、移动网络及服务质量好,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业务口碑 4、雄厚的资金优势,可以采用资本用作的方式快速拓展全业务 5 6 1 2 3 4、中国移动在以固网为基础的家庭和集团客户资源方面与电信、联通存在着巨大差距。 5、中国移动和铁通的整合工作还在继续过程中,获取的固网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二、三个领域重点渗透,开展亮剑行动 重点推广以语音专线、数据专线和互联网业务为基础,捆绑综合V网、IMS等多种业务,切入固网的核心利润区,扩大业务影响力。 (一)专线领域 1、 2 3 4 1、通过语音直联方式,在集团客户内积极开展综合V网业务,利用手机、固话短号互拨,提高集团手机用户粘性,为下一步固话策反提前埋下伏笔。 2、利用TD8位信息机与铁通固话相结合,结合移动总机、PBX业务、IMS业务,在高价值、重点集团客户内大力发展语音策反工作,提高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

3、面向服务类集团客户,如电力、金融、保险、交通、公安、公共事业等单位呼叫中心,加大公关力度,积极开展语音分流业务。 4、面向商业类集团客户,利用语音直联+400业务或TD信息机+400业务,进行产品组合营销,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拓展在商业类客户中的市场份额。 1、企 2 三、

移动电子政务办公解决方案

移动电子政务办公解决方案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3) 2 需求分析 (3) 3预期效益 (4) 4 设计原则 (5) 4.1 安全性 (5) 4.2 先进性 (5) 4.3 易操作性 (5) 4.4 可扩充性 (5) 5 解决方案 (5) 5.1 网络结构 (5) 5.2 系统结构 (6) 5.3 实现功能 (7) 6 软硬件配置 (11) 7 项目实施计划建议 (12) 8 成功案例 (13) 9关于我们.............................................................................................................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附录:常见安全问题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项目背景 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电子化、数据化的办公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在企事业内部编织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极大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生产力的发展。 而移动信息化的出现,使得信息化摆脱了对固定办公环境,固定工作时间,固定电脑设备和网络的依赖,将信息化无缝延展到每个人手中,使得信息化从此可以随时随地的跟随着人走。它是对原有信息化的补充,也是对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和跃变。 巢湖电子政务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繁重,为此,对基层移动信息化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提高内部办公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2需求分析 巢湖电子政务目前有一套自己的OA系统,可以满足自身在固定场景下的办公需求,比如说公文处理、领导简报、公告通知、电子邮件、通讯录查看等等,但是由于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将这些功能同时支持移动场景下的应用: 1、领导公务繁忙,经常在外,需要有一种方式可以实时了解和查询单位管理工作的情况; 2、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办事员需要将事情尽快呈报领导,需要有一种可以在瞬间进行多文件、多资料信息传递的沟通工具; 3、领导在进行工作指示和计划落实时,经常涉及跨部门协作,需要有一种便捷的途径能通知到所有相关人员; 4、对于重大问题,领导之间需要沟通磋商,需要确保领导在外出时也有方法可以参与多方集群会议,完成会议讨论和决策制定; 5、领导在外时,需要有一种方式快速有效地处理重要公文和其他政务,避免由于环境、条件等问题贻误工作;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作者:马立威厦门希尔咨询顾问师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全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件 中移计[2009]191号 关于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 为了应对全业务市场竞争,做好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集团公司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结合中国移动现状,本着保持优势,坚持有特色、差异化、扬长避短的思路, 秉承“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量入为出、投资长远”的指导思想,现提出以下近期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目标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强化创新意识,打造具有中国移动特色的、差异化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一)丰富接入手段,充分发挥移动接入灵活方便和有线接入高带宽的特点,面向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带宽能力。为重要集团客户提供4M-1G的带宽,为新建高档小区客户提供4M-67M的带宽,提升用户体验;TD/EGPRS与WLAN相结合,为不同区域、不同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带宽接入能力。 (二)面向通信和信息的综合需求,全面提升融合业务的提供能力。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的基本语音业务、语音增值业务、宽带视频类业务等,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

提供ICT信息解决方案。 (三)借助规模化优势,完善支撑系统能力,大力推进业务捆绑。加强个人移动业务与集团、家庭业务的捆绑,提供统一资费和优惠套餐,增强用户粘性。 二、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为:发挥无线优势,延伸基站光缆,以IP技术为基础,通过CM-IMS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即“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在网络建设中应全面推动技术、网络、业务、运营支撑体系、客户服务管理、用户使用习惯等六大融合。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应充分发挥无线网络覆盖和质量优势,利用移动通信方便灵活的特点,全力开展TD-SCDMA 网络建设,促进GSM/TD网络融合发展,推动TD-LTE技术成熟,积极研究采用各类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合理规划接入光缆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基站光缆资源,针对较明确业务需求,快速延伸基站光缆至客户侧,确保投资效益;积极采用IP技术,持续全面推动网络IP化,保持网络优势;引入CM-IMS,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高起点规划建设IDC,增强国际通信能力,提高网络互联水平,丰富互联网信息资源。 三、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 (一)立足无线,大力发展TD-SCDMA,持续保持移动领先优势。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规模大、覆盖广、质量高的优势,加

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和前景展望

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和前景展望 薛力 〔内容摘要〕 移动电子政务除了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移动办公,还可以实现政府信息的移动式发布、政府服务的移动式提供以及政府民主的移动式获得等。移动电子政务在我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主要应用发展前景

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和前景展望 薛力 最近一二十年来,移动通讯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与互联网一起成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移动电话正日益成为集电话、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于一身的万能终端。开发面向电子政务的各类应用,同样是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肯定,目前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移动电子政务在我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一、移动电子政务概念 移动电子政务的英文是“Moble e-Goverment”,简写为“m-Goverment”,中文简称为“移动政务”,它是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和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简单的说,移动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利用无线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的联合应用,实现政府管理及其服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 移动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将为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活动带来更大的便利和价值。移动电子政务活动与传统的移动通话业务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电子政务业务传递的主要是数据而非语音,而且数据信息既可以是政府向公民发布的一般性的政府信息,也可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各种类型的商业信息;二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突破了传统移动通信网的概念,而是实现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有机融合。 二、移动电子政务主要应用

北京市国土局用户使用手册-北京市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

网上申报用户使用手册 2007年11月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目录

1 系统登录 (44) 1.1 用户注册 (44) 1.2 用户登录 (55) 2 事项查找 (55) 2.1 通过“在线申报”查找 (55) 2.2 通过事项的关键字查找 (77) 2.3 通过事项的属性查找 (88) 2.4 通过委办局的分类查找 (99) 3 业务申报 (1111) 3.1 业务咨询 (1111) 3.1.1 查询“办事指南” (1111) 3.1.2 查询“办理程序” (1111) 3.1.3 查询“办理依据” (1212) 3.1.4 表格下载 (1313) 3.2 事项申报主页面 (1313) 3.2.1 在线填报表格 (1414) 3.2.2 离线填报表格 (1717) 3.3 提交申报 (2626) 4 办理情况反馈 (2727) 4.1 网络反馈 (2727) 4.2 短信订阅 (3030) 4.3 打印表格 (3131) 首都之窗-办事服务频道简介 十五期间,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发改委会同市信息办、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市编办等8部门组织

实施了由全市41个政府部门参加的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按照“需求主导、应用优先、先行试点、逐步展开”的工程建设思路,先后进行了两期工程建设,建立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市级平台,及各委办局的网上审批业务系统,初步搭建起全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其中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和面向政府服务的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分别于2002年、2004年开通运行。 经过近三年的运行,由网上审批市级平台和各委办局审批系统共同组成的北京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之窗网站建设的管理的意见”(京办发[2006])10号)的文件精神,07年3月开始,在市信息办的统一协调下,北京市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和“首都之窗”进行深度整合,依托在线服务平台建立“首都之窗网上办事频道”工作由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建设与运行,已于07年10月20日上线运行,截止到11月1日,共计提供了50个委办局的1800余项政府办事服务事项。 申报流程简介 为了方便公众办理行政业务事项,提高政府部门行政办公效率,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通过“首都之窗>办事服务频道”( https://www.360docs.net/doc/857606248.html,),提供行政许可业务的网上申报服务,在线申报的简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咨询电话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咨询电话:64409669、64409789 首都之窗-办事服务频道咨询电话:62042988、66418725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全球通信市场正在驶入“融合”的快车道。固定移动融合,三网融合,甚至监管机构也在走向融合。在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球电信运营商均开始了全业务运营。随着3G牌照的发放及监管政策的放松,目前仍然经营单一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必将紧跟融合大势,进入全业务竞争的时代。为此,在3G牌照发放前夕,研究全业务运营的本质特征及其给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意义重大。 何为全业务 全业务的概念随管制、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管制严格、网络尚未融合的环境中,全业务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租用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电信传输等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固定及移动的基础电信业务和相应的增值服务,就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在未来管制放松、网络融合的环境下,全业务概念将有所延伸,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采用租用、合建信息网络设施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则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全业务运营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现在的非全业务运营相比,全业务运营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配置、管理能力、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有战略定位受限,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中国移动只有移动牌照,战略定位的广度受到限制,业务选择空间有限。在全业务运营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移动的战略定位需要做出调整。为此,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应适时制定新的战略定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试行)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目录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二、原则性意见 第三章政府信息资源 一、政府信息资源构成 二、原则性意见 第四章应用基础支撑平台 一、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结构 二、原则性意见 第五章应用系统 一、应用系统分类

二、原则性意见 第六章门户及访问渠道 一、门户分类 二、访问渠道 三、原则性意见 第七章信息安全保障 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原则性意见 第一章总体技术框架模型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应用层、门户层、访问渠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和公务员。

图1.1 北京市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模型 1、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北京市电子政务和"数字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市级、区县级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以及公众网。 2、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3、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模型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4、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

括职能部门的行业应用系统、跨领域综合性应用系统以及面向领导决策的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等。 5、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首都之窗和政务专网门户组成。 6、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7、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 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模型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8、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模型中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9、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 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 一、网络结构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和公众网等。

移动电子政务让各地政务“动”起来

移动电子政务让各地政务“动”起来 政府管理和服务是不是只能在办公室进行,是不是就该守着一张报纸、一杯茶? 当然不是。当政务可以移动进行的时候,政府管理者就可以及时了解民情,充分收集信息,快速决策反馈,最大程度地为百姓服务。 与几年前政府办公系统可以自动发短信相比,今天的移动政务概念宽泛了,形式也多样了。手机、PDA、笔记本都是接入网络的设备,短信、远程登录、现场办公都是移动政务的表现形式。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说以前的移动政务还局限于政府办公便利的话,现在的移动政务则更强调为民服务——无论是紧急事故的短信通知,还是政务网站的无线访问,这些都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方法和手段,而且也在被欧洲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 虽然移动的是政务,但移动的背后少不了运营商的支撑。在移动政务蓬勃发展的今天,运营商又该有着怎么样的转型?同时,为移动政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IT厂商,着眼点应该在哪里呢? “用短信通知大家最新出现的交通问题效果非常好!各地政府每年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搞政府网站,老百姓并不太‘领情’。短短一条短信,花销不大,却让社会各界普遍叫好。”一位多年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学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上如是说。“各地政府现在非常重视服务创新,北京的成功对于移动政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3月份国家林业局利用短信向全国手机用户宣传植树节,不能不考虑到两个事件的关联性。” 遭遇现实瓶颈 很多人都比较了解电子政务了,不过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移动政务。北京市市政管委科技处宋刚副处长是我国最早参与国际对话的移动政务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正在推动社会形态及组织形态的进一步变革,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所谓移动政务,就是应对移动性诉求及移动交互提供的机遇,响应公共服务一线及公众本身的信息及服务需求,利用手机、PDA及其他移动和无线设备,通过无线接入基础设施为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 移动政务是一个新概念,不过这几年我国各地信息化中已经出现了自发的、萌动的、初期的应用。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周振林认为:“现在需要向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各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发现当前的电子政务服务由于传统网络的局限性而在普遍性、主动性、及时性等方面遭遇瓶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手机用户已经接近4个亿,而网民刚超过1个亿。除了这4:1的简单比例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如果想要将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下去,电子政务系统就要传输大量涉及敏感的经济、政治信息的数据。在我国当前电子签名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这对于很多在网吧上网的网民而言,是不现实的。” 各地政务“动”起来 将手机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的努力。欧盟一些国家不仅把移动政务服务作为其“多渠道传递公共服务”战略的一个环节,而且将移动电子签名、移动支付以及短信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架构来建设。 在我国,移动政务的前景更为乐观。关注移动政务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不大关心单纯的短信群发了。之前,他们还很欣喜地关注各地利用短信群发为民服务的案例。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更规范、更有效地应用短信。 基于短信平台的移动政务是门槛最低的,不过也不是说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各地政府发送短信的案例是越来越多了,不过我们发现有的政府部门只给某运营商的用户发送,这不符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服务规范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 服务规范 (试行)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

目录 1 范围 (1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 3 缩略语 (11) 4 业务和网络服务 (11) 5 呼叫中心服务 (22) 5.1北京联通 (22) 5.2北京电信 (33) 5.3 北京移动 (44) 5.3.1呼叫中心服务 (44) 5.3.2服务时间及人员配置 (44) 5.3.3服务对象 (44) 5.3.4服务内容 (55) 5.3.5服务范围 (55) 6 终端服务 (66) 7 安全服务 (66)

前言 本规范规定了北京移动电子政务服务要求,主要用于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建设、设备采购、工程设计、通信组织、运行维护和管理,是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的技术依据。

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服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对北京市移动政务系统的业务和网络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终端服务、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电信服务规范》 (2)《公共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 (3)《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规范》 (4)《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5)《北京市移动政务应用管理办法》 (6)《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总体技术要求》 3缩略语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短消息服务 4业务和网络服务 用户使用移动电子政务业务和网络服务遇到故障时,处理流程如下: (1)用户尽快通知管理平台管理员,管理平台管理员检查管理平台本身的网络和链路问题。 (2)管理平台管理员分别通知运营商侧、网管中心侧、委办局系统侧,检查各自的网络和链路问题。 (3)管理平台、运营商侧、网管中心侧、委办局系统侧根据检查出的网络和链路问题,解决网络故障,并通知管理平台管理员。 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和网络服务质量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服务规范》要求。 针对北京市电子政务网,北京电信在上述的网络指标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加以要求,具体如下: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2009年是中国电信行业3G元年,同时也是中国电信企业全业务竞争的元年。这一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三家电信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对中国移动而言,这一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TD赋予中国移动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责任是中国移动不断进步的动力;全业务给中国移动带来的是新的市场领域,伴随新市场的扩张,中国移动运营支撑能力急需提升,以适应全业务运营的需求。 全业务运营后,中国移动运营支撑体系面临多方面的变化,主要如下: 首先,客户群体的变化。以往,中国移动客户群主要是个人用户,提供通道服务,维护不直接面对客户。全业务运营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维护将直接面对更多用户,价值取向由通道价值向内容价值、终端价值转移。通道化服务和内容服务、终端服务间的矛盾凸现,如何提升内容服务和终端服务的能力是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大问题。 终端维护需要直接面度客户,目前是让原来实施基站、传输维护的人员肩负终端维护的任务,并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支撑,存在较多问题:一服务不规范,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需要有一套服务规范,从服务人员的着装、服务用语、服务流程等,这样才能让用户树立信心;二维护不专业,终端维护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维护经验,对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所不具备的,需进行专门培训;三资源争夺,让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参与终端维护是对通道维护资源的挤占,势必影响通道的质量,对网络质量生命线的保障不利。 内容服务需要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求“新”求“酷”的需求,这对中国移动维护体系是个挑战,同时也是维护体系的“空白”。让中规中矩的中国移动从事“酷眩”行业,确实需要思维的变革;同时,内容服务维护和网络通道维护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实现SP/CP和中国移动的通道网络的最佳配合,提升内容服务的QOS,是内容服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内容服务的管理是目前一个难题,央视“315”广告短信、手机黄色网站等问题的曝光,对内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护需要面对。 其次,维护主体的多样化。为适应网络规模扩张和网元多样化带来的自维人员不足的问题,多种维护力量逐步引入中国移动维护体系,维护队伍呈现多样化,这些维护力量包括:设备原厂家的技术支持、非原厂的技术支持等,涉及的网络包括:基站、核心网、电源配套设备等。这些维护力量对提升中国移动网络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维护主题的多样化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自维维护队伍老化严重。由于维护力量更新速度无法赶上技术更新速度,人员老化加速;伴随第三方代维力量的引入,管理要求加强,部分自维力量逐步转向维护管理,自维力量不断萎缩;同时,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张,规划层面的工作剧增,自维力量逐步向售前技术支持转变(业务需求方案提供),售后(维护工作)对第三方代维力量依赖性加强,自维队伍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弱化。 代维力量的管理水平低下,把控能力差。代维力量在维护责任心上与自维团队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实力受投入影响,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弱;核心人员的稳定性差,对网络质量是潜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需在代维管理上更多考虑。同时,为避免代维力量服务与竞争对手,避免竞争后同质化,需要在管控上下功夫。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2009年第1期 福建电脑基于SWOT 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马立威1,黄心正2 (1、福州大学图书馆情报学06级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计算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SWOT 分析是进行公司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依据对重组后中国移动发展全业务运营战略的SWOT 分析,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最核心的做法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二是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 部管理。 【关键词】:SWOT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3G 竞争战略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 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 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 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 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 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优势 (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与企业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相协调,从而为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SWOT 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是: 2.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战略的SWOT 分析 结合电信重组后的竞争新格局,运用SWOT 分析,对新移动 发展全业务运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官方网站及各公司年报 ) 32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信息化的技术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关注和竞争的焦点。而数字新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也在全面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国内,尤其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以信息化,带动电子政务现代化,促进政务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并努力创造和谐社会,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 在社会发展和政务改革的推动下,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逐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各部门和政府机构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保证各项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一致性,实现数据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更好地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和发展,北京市提出建设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国家对“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北京市政府办公厅17号文,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通过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有效连接和共享所有的政务应用和数据资源体系,并为访问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统一一致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将对促进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乃至对全国提出一个样板,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京市通过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需要集成61个市级政府职能机构和部门的系统,并覆盖18个区县。 当前,SOA技术思想是实现该系统的广泛集成的理想架构技术,并能够适应系统对未来政务改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东方通科技依靠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借助SOA / ESB,以松耦合的集成方式,并通过基础传输与数据适配技术,实现北京市的总线结构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并能满足所有不同的数据和系统访问的接入。 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 ●J2EE体系:应用实现的标准体系规范; ●Web Service:实现SOA架构中的服务访问与位置透明的通信协议; ●元数据、目录服务技术:支撑目录和导航的实现,最终实现数据与服务的位置透明和无关性; ●XML技术:这是一切语义和数据描述的基础与核心。 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