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A.小于0.05毫米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D.任意值

2.当像成在盲点上时,不能引起视觉的原因是()

A.没有视神经B.没有感光细胞

C.感光细胞过于集中D.感光细胞分布过少

3.如图表示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

A.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图④表示配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眼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老花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5.下图中a、b是同一个人的两幅图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第5题图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6.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第6题图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7.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7题图

A.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2]过度变凸

C.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1]有调节作用

8.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第8题图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9.如图是配戴眼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理图。请在AA′和BB′处画上相应的透镜。甲是矫正________眼(填“近视”或“远视”,下同),乙矫正________眼。

第9题图

10.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 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_______(填“A区”或“B 区”)看远处的同学,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第10题图

11.(台州中考)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

(1)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

第11题图

B组自主提高

1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如图是不同的位置处的两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_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第12题图

13.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________、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普通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的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第13题图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__(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4.(厦门中考)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第14题图

(1)当该水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可知此时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3)向水凸透镜内________(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___(填“前”或“后”)。

(4)若光屏不移动,要让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透镜。

参考答案

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1-5.CBCCB6-8.ABD

9.

近视远视

10.远视眼A区

11.(1)倒立、缩小、实像(2)左(或凸透镜)

12.变小凹

13.(1)倒立(2)焦距(弯曲程度)像距(3)C(4)坐姿端正;常做眼保健操(合理即可)。14.(1)10(2)缩小实(3)注入前(4)凹

透镜和视觉-练习题知识点

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知识建构: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_____,对光有____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______, 对光有______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 2.光学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成___立、____的____像。放大 镜是一个短焦距的______,成_____立、_____的_____像。 3.眼的结构中,主要的折光结构是晶状体,它相当于一枚______。虹膜中有______,可以 调节进光量,光变强的时候,它会_____以减少进光量。 4.` 5. 6.人的视觉是在_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的。 7.人类的视觉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具体表现为近点、_____和_______。 近视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像于_________,可佩戴________矫正,远视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像于________________,可佩戴_______矫正。 7 .色盲是一种______性色觉障碍 基础练习: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作 用。 2.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成一点,这一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该店到凸透镜的距离 称为________。 3.,

4.下列光学元件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一组的是() A.凸面镜、凹面镜B.凸透镜、凹透镜 C.凸透镜、凹面镜 D.凸面镜、凹透 镜 4. 请画出如图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线。 … 5.请画出如图所示光路图的折射光线。 6. 一束光由空气射向凸透镜,则折射光线 ( A.一定是平行光线B.一定是发散光线 C.一定是会聚光线D.比入射光线会聚 些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探究前对实验器材的摆放及调整方面的要求是: ①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桌面或光具座上,并保证三者在 ________ ②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左侧如图位置,在右侧适当位置的光屏上会成像(填完整的像的性质),这一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 _______(写出一种器材即可)。 (3)把图中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则要想使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方向移动,光屏所成像的大小与上一次相比 ______(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4)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当给“眼睛”戴上一个近视眼镜,这时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凸透镜》教学反思

5.凸透镜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先让学生从“玩放大镜与望远镜“入手,在充分的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并且发现。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3.动手操作中,自悟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科学探究凸透镜作用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提

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善于记录、总结分析,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在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上,从而会有大量的发现,学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发现得多,总结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及时总结分析,在研究中为孩子们提供第一手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透镜和视觉(第二课时)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预习导学: 1、焦距:到光心的距离,用表示。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用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表示。 3.实验时“三心”: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 实验过程: (1)A.把蜡烛放在凸透镜的2f之外的某个位置,通过调节光屏的位置,在 (2 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及像距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之中) (5 否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在光屏一方朝凸透镜看像的特点是怎么样的?(记录在表

(6)用纸挡住一部分凸透镜,则所成的实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7)如上述实验中,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能在光屏上得到实象吗?为什么?在光屏方向朝蜡烛看到什么? (8)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 总结1、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 (1)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像距 (2)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像距 (3)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像距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像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胶卷相当于。 1、被拍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及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有何要求? 2、在胶片上成像的性质是什么? 3、为了使像大一点,被拍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镜头到胶 片的距离如何调节? 幻灯机:幻灯片到透镜距离是距,屏幕相当于。 1、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镜头到屏幕的距离有何要求? 2、在屏幕上成像的性质是什么?放映时,幻灯片应如何放置? 3、为了使像大一点,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如何调节? 4、幻灯机上的反光镜启到什么作用? 放大镜: 如何使用放大镜? 1、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2、使用放大镜时,必须使放大镜接近物体,使物体处于什么以内? 3、为了使放大的倍数大一些,如何调节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 成像规律: 1、两个分界, A、二倍焦距处是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 2倍焦距成缩小实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A

《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5、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6、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体验和感悟我们眼睛的功能,并发现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3、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对透镜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3、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三、教学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问: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看到微小的物体?人眼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照相机为什么能够照相?照相机照相原理和人眼看物体的原理有相似之处吗? 新课讲解: 一、透镜 常见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 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设问:平行光线从右侧射入,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焦点: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O;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虚象与实象: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象;不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物距、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思考:你能用瓶取火吗? 再设疑: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成像的大小、倒正、远近与什么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器材,说明各器材的作用:光具座上面放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成像的物体,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 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大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 透镜和视觉知识点练习八十七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透镜和视觉知识点练习八十七第1题【单选题】 翼龙无人机是一种集侦察、激光照射/测距、电子对抗设备及空地打击一体的多功能无人机,有关此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飞机上升是由于受空气浮力的作用 B、飞行过程中以地面作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 C、安装的光学照相机所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该飞机安装的内燃发动机完成化学能与机械能的转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把一瓶矿泉水放在物理课本上,看到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光学设备中,成像情况与它相同的是( ) 有误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物体从2倍焦距外沿主光轴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 D、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答案】: 【解析】:

透镜和视觉练习题

透镜和视觉 1. 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 .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C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D .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2.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 .变浅的虚像 B .变浅的实像 C .变深的虚像 D .变深的实像 3.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 .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 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 .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 .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 .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5. 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 ,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 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 和20cm 的凸透镜L 1和L 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凸透镜是L 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 .若凸透镜是L 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 .若凸透镜是L 2,小明将光屏移到60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 .若凸透镜是L 2,小明将光屏移到70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7. 小吴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画了个头像如图甲。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它替代蜡烛。实验操作中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头像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成清晰像为止,如图乙所示。则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 0c 51 9876 4321 c m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doc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年级科学透镜和视觉课后习题精选(含答案)3

七年级科学透镜和视觉课后习题精选(含答案)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答案】D 2.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门镜的作用于一个:() A.照相机镜头B.幻灯机镜头 C.凹透镜和凸透镜D.放大镜 【答案】C 3.蜡烛放在凸透镜的1.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向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的像() A.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 B.先缩小后放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答案】AD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以会聚光线 B.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答案】D 5.下列对于凸透镜特点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央比边缘厚

B.两个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相等 C.有一个实焦点和一个虚焦点 D.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得到平行光线 【答案】C 6.从酒瓶子侧面看到瓶子里的人参,看到的人参是:() A.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B.放大的、正立的实像 C.放大的、倒立的虚像 D.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答案】A 7.下列光学设备中,应用的原理与如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照相机B.老花镜 C.幻灯机D.放大镜 【答案】A 8.下列光学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A.凸透镜B.潜望镜 C.凹透镜D.平面镜 【答案】C 9.为了获得一束平行光,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个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答案】B 10.“大黄鸭”来到中国,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A. B.

《透镜》 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 上完《透镜》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它不仅是一次优质课比赛,更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可是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透镜和视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能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程度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重点: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教学准备:凸透镜6个,凹透镜6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器具一套。老花眼镜。 教学过程: 引入:1、旧知识复习。 2、展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新课展开: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给学生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说说不同点。 凸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例: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例: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凹凸透镜。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活动:课本75页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距。(因天气不好,没有太阳光,只好将蜡烛拉得远一些,然后移动光屏找最小最亮的点,但不是那个缩小的像。)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读图:76页。(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活动:75页。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活动:75页,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测它们的焦距。 画图说明: 得出: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汇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汇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大。);而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决定了他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焦点。 3、光过光心。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让学生透过凹透镜观察,会有一个蜡烛的像。这是为什么呢?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虚焦点。 3、光过光心。 活动:凸透镜成像。 回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物和像在同侧。 活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先让学生再次观察刚才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将光屏往外移动,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像。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孔成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如: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物距: 像距: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应用及其光路图,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利用视频简单介绍了哈勃望远镜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照相机成像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对于实验交流情况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抢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我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看起来有些难度。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

教学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施行翻转课堂的动机和需求。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无法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了呢?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4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A.小于0.05毫米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D.任意值 2.当像成在盲点上时,不能引起视觉的原因是() A.没有视神经B.没有感光细胞 C.感光细胞过于集中D.感光细胞分布过少 3.如图表示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 A.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图④表示配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眼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老花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5.下图中a、b是同一个人的两幅图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第5题图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6.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第6题图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7.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7题图 A.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 B.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2]过度变凸 C.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D.远物和近物都能看清是因为结构[1]有调节作用 8.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透镜和视觉》实践反思

《眼和视觉》实践反思

了很多新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摩了《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光学复习——平面镜成像》、《物质的酸碱性》、《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遗传与进化》五堂优秀教师精彩的展示课,五位教师的教学模式、新的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恰如其分的运用,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也为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真正的学有所获。通过观摩,学习到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专业上的互补,共同提高。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在各学科中应用的多样性,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要深入到自己教学设计的每个程序中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课堂的实践反思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

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

透镜和视觉(一)

透镜和视觉(一) 知识点1.凸透镜与凹透镜 (1)概念与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2)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例1:如图所示四个透镜中,与其它三个不是同一种透镜的是() A. B. C. D. 例2:取一段铁丝,绕制一个内径约为3mm左右的圆环,如图所示.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圆环上布满水膜,此时辨别水膜相当于“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最可靠方法是() A.用手摸 B.透过水膜看物体 C.用强光照射 D.用刻度尺测量 例3: 如图所示,拿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改变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是10cm,则凸透镜的焦 距是() A.5cm B.15cm C.20cm D.10cm 知识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 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放大镜。

《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这节课是本章各节学习的基础,但在本节课中出现了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指导学 生主动的探索出透镜的分类方法和对光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 画图,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 有效的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 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 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 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 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 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 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 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 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 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 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 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 改进,

第六节 透镜和视觉学案(第二课时)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进一步理解虚象和实象概念。 3、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学习从科学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三、课前准备 1、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透镜。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用f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用v表示。 3、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能在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相交而成,(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4、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的像;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的像;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的像 5、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四、学习过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 上。 ....

调整、、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3、实验步骤: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情况,然后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4)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 =_____cm 物距的范围 (u)像距的范围 (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同侧/异侧 u>2f u=2f f

《复习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复习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袁茂华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 概念复习→实验操作→整理知识→习题训练→归纳总结→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道的概念,知道凸透镜有两种。 2、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及其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细节比较了解。认识如果实验不成功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出问题。 3、对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要非常熟悉,能到达融会贯通的本领。 4、会利用凸透镜成像作为原理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5、能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五条规律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光学仪器的原理,会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得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到.现结合教学情况将教学反思小结如下: 1、教学中得成功之处: 本节复习课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各知识点,然后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复习过程清楚,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条例清楚,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时间把握良好。

2、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由于复习的内容容量大,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好,导致有两个设计好的题目没有讲完。(2)复习课应该多注重精讲多练,并设置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题目的梯度。(3)在训练中,分析题目中对的答案应该详细分析。(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顺序,学科素养。(5)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关键词。(6)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7)注意叙说情景,引向实际,加强知识升华引入的铺垫。 3、改进措施: (1)多听老教师的课,充分了解各种课的教学措施,各种不同课的上法,多学习他们对学生的激励措施。 (2)把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上好每一节课。 (3)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不断积累激励学生的措施。 (4)多听不同学科的课加强对物理学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5)以后的教学中细化课程上各个环节的处理措施,比如题目难度有简单到难的过渡。 通过这次讲课比赛,暴露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会在今后得教学中不断改进,争取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力争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设计上有空间,操作时有余地。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的教学中,的整体思路是: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热身训练扫清障碍 3学生实践收集证据 4师生对话分析论证 5就地取材实验拓展。 实践中,1、2进行很顺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学生们完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的六组实验的时仅仅用了22分钟。由于实验证据的采集出了点故障,导致分析与论证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就地取材实验拓展在延时课堂中完成。 一、预计之中,预料之外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的教学设计,1、2、3步整体行进,4、5步留有空间。课堂按计划行进。完成热身训练时,用了15分钟,这时间用的值得。在这个环节,进行了找像的训练,明确像的概念和找像的方法,明确了物距、像距的概念和读取记录物距像距的技巧。共同完成了一组数据,物距为40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明确了像的性质的一栏的记录。在热身训练环节学生无一掉队,为下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体学生完成成实像的六组实验用了7分钟。当中有教

师的提问检查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性的分析,比如物距是40时,像距有14、14.5 、15,像距的采集有差异。再次提醒学生像的位置是光屏上呈现最清晰的像时的位置。 教师统一指导观察方法虚像的办法,全体学生都会观察了。实验快速进行。到第34分钟的时候,9组实验全部完成。 16分钟的分析论证应该是很充分了,而实际上分析论证的确出现的故障。原因就是收集到的证据,像距的差异很大,如物距为13时,像距有25、36、46,等不同情况,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像距的差异比较更大,这对于分析论证不是一般的困难。维持原的证据无法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实验数据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虽然全班同学又重新做了物距17、18两种情况,但是差异依旧存在。不得不舍掉不科学实验,进行了分析。 反复的实验,实际上每组同学做到了10实验,并没有让分析论证顺利完成,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 二、细节决定成败 物距是40是,像距有14、14.5 、15,如此的差异值得分析,当时归因为学生实验找像的位置、测量度数引起的,进行了二次试验进行检验。全班重新做了物距17的实验,全班九个小组,有两个小组的实验据结果(像距一样)与原的实验一致,这就验证了我当堂课的判断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两个与原实验数据一样的小组测出的像距仍然是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