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东道国制度重要吗?

蒋冠宏/蒋殿春

? 2013-04-16 16:06:10 来源:《管理世界》(京)2012年11期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2003~2010年中国对107个发展中国家的OFDI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征。除考虑东道国市场规模、资源和距离等传统因素外,我们重点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经过检验我们有如下发现:中国投资发展中国家有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距离对中国投资有负面影响;东道国政权稳定性和监管质量影响中国OFDI是否进入,但不影响投资规模;东道国法制对中国OFDI的规模有负面影响;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有负面影响;中国与东道国制度的绝对差异对中国OFDI有正向影响。通过进一步考察中国OFDI的制度偏向,我们发现:中国OFDI偏向法制和腐败控制优于本国的东道国;东道国政府效率越高或越低都对中国OFDI有正向影响;东道国监管质量越好或与本国接近正向影响中国OFDI。

【关键词】逆向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制度/Heckman模型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问题备受关注(Buckley et al.,2008)。中国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中国OFDI大量增加。目前全球FDI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相对较小。中国OFDI不仅进入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资本供给者。发展中国家拥有潜力较大的消费市场、亟需开发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这是发展中国家吸引FDI的主要优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软、硬环境仍有较大缺陷。如,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制度软环境”和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是阻碍发达国家FDI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对外投资的后来者,近年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大量增加。如表1所示,中国OFDI主要流向了发展中国家,且增速极快。2003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OFDI为亿美元,而到2010年增加到了亿美元,8年增长了接近22倍,年均增长约70亿美元。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但仍然占中国总投资的80%以上。因此,中国OFDI主要流向了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资本供给者。

近年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Broadman,2007; Besada et al.,2008; Cheung et al.,2011)。但是,从实证角度来研究该问题的文献却不多。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中国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由此,本文基于2003~2010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OFDI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研究了中国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区位选择问题。除了考察市场和资源等传统因素外,我们重点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制度风险是限制FDI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不仅表明东道国制度对FDI有显著影响,而且表明制度的绝对差异对FDI也有影响

(Habib and Zurawicki,2002)。同时,以往研究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中国OFDI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OFDI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中国国有企业有“特定所有权优势”,如软预算、低息贷款等。第二,中国国有企业有“双重动机”。中国国有企业不仅有利润最大化动机,也有“非市场动机”(Morck,2008)。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内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有特殊性。但与发展中国家却有较多的相似性。如法制缺陷和腐败等制度问题。因此,以往研究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有待进一步检验。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全面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我们从政权稳定性、监管质量、政府效率、腐败控制和法制等角度全面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第二,考察了制度的绝对差异对中国OFDI的影响。我们利用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检验了中国OFDI的“制度接近性”。第三,基于中国与东道国的制度差异,考察了中国OFDI 的制度偏向性。第四,利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解决了样本自选择(Sample Self-selection)问题。第五,利用2003~2010年中国OFDI数据。本文数据有两个优点。首先,该数据是中国商务部以OECD—IMF标准统计的,包含利润再投资,因而数据较为精确。其次,考虑到了中国OFDI的最新动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OFDI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因而中国OFDI的结构和趋势也发现了相应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该数据捕捉到了这一变化趋势,使得结论更具时效性。总之,本文加深了对中国OFDI的认识,为中国企业投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接下来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为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最后为全文总结。

二、文献回顾

本文的文献回顾主要从东道国制度对FDI的影响展开。Blonigen(2005)总结了近年来有关FDI区域选择的相关文献。他认为东道国制度影响FDI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度环境恶劣增加了投资者资产被剥夺的风险,因而减少了投资的可能性。如产权制度的缺陷阻碍了投资。第二,规范市场运行的制度缺陷将增加投资成本,因而减少了投资活动。如寻租、腐败等问题增加了投资成本。第三,制度缺陷往往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司法体制、政府效率和监管等)质量低下,因而影响投资的预期收益。基于发达国家的FDI,从最近的实证研究来看,Wei(2000)、Globerman和Shapiro(2003)、Asiedu(2006)和Gani(2007)都认为东道国制度的优劣与FDI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Habib 和Zurawicki(2002)利用7个发达国家对89个国家的FDI数据研究发现,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与FDI负相关,即FDI不仅取决于东道国制度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制度的相对差异。他认为母国和东道国制度的绝对差异越小,则双方更加容易适应彼此的交易规则和制度环境,因此有利于FDI的增加。从现在的经验事实来看,我们发现全球FDI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较小。这从经验事实上验证了Habib和Zurawicki(2002)的结论。然而,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以上结论。如Hines(1995)和Henisz(2000)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东道国制度和FDI的显著关系。特别是Benassy-Quere等(2007)认为,上述研究存在内生性问题,因而结论是有偏的。然而,Benassy-Quere等(2007)

使用了新数据,并克服内生性和多重共线性问题后,其结论却支持传统观点。由此可见,以往研究基本认同东道国制度质量对FDI有正向影响,而制度的绝对差异对FDI有负向影响。但是,以往研究的FDI母国都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特点是企业市场化运作和国家制度优越。然而,中国的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再者,中国国有企业具有“双重动机”和“特定所有权优势”。因此,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值得商榷。

从目前有关中国OFDI的实证文献看,东道国制度只是作为中国OFDI规避风险的参考因素,并没有就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由于中国OFDI的“特殊性”,东道国制度对其影响是否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呢?Buckley等(2007)利用1984~2001年中国对49个国家的OFDI数据研究了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特征。他们发现东道国越腐败,则中国OFDI规模越大。同样,Kolstad和Wiig(2010)利用2003~2006年中国对104个国家的OFDI数据也研究了相似问题。Kolstad 和Wiig(2010)的结论进一步支持了Buckley等(2007)的观点,并认为中国OFDI进入非OECD国家有显著资源寻求动机,而且东道国制度越差,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规模越大。Cheung等(2011)利用中国对非洲的OFDI数据研究认为,东道国腐败和法制缺陷对中国OFDI有正向影响。但是,Cheung和Qian(2009)利用1991~2005年中国对50个国家的OFDI进行研究时,并没有发现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有显著影响。同时,Amighini等(2011)利用2003~2008年的中国OFDI数据进行了分行业检验,发现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取决于具体行业。他认为东道国制度对投资制造业的中国OFDI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投资资源行业的中国OFDI,其结论与Kolstad和Wiig(2010)一致。总结中国OFDI 的文献,就东道国制度而言,与传统理论相比,中国OFDI有“特殊性”。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东道国制度越恶劣,中国资源性投资越多。第二,中国OFDI的“制度风险规避”不明显。

从国内研究来看,已经有部分学者研究东道国政治风险和制度对中国OFDI 的影响。传统观点认为,东道国政治风险不仅给投资者未来收益带来潜在不确定因素,也加大了投资者产权被非法剥夺或侵占的风险。因此,东道国政治风险对FDI的进入有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OFDI是否与理论预期一致呢?事实上,韦军亮和陈漓高(2009)、高建刚(2011)和王海军(2012)等人的研究发现东道国政治风险与中国OFDI是负相关的。他们的研究认为中国的OFDI符合传统理论预期。从制度风险来看,董燕等(2011)利用中国对非洲的OFDI数据研究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决定因素。他们发展非洲国家的制度环境对中国OFDI不显著。邓明(2012)利用中国2003~2009年对73个国家的OFDI数据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法制制度对中国OFDI有正向影响,而发达国家的法制制度则是不显著的。同样,宗芳宇等(2012)利用上市企业2003~2009年的对外投资数据,研究了双边贸易协定和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他们发现双边贸易协定有助于弥补东道国制度缺位,因而促进了中国企业OFDI。因此,综合国内研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没有深化和细化制度因素对中国OFDI的影响。第二,没有考虑到东道国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制度对中国OFDI影响的差异。第三,普遍存在样本选择随意性。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研究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影响。

总之,虽然上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OFDI的认识,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研究还没有全面考察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其次,现有研

究结论混杂。就目前研究来看,还未就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具体影响达成共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跨国公司的企业所有制和国内经营环境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母国制度,中国有较大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OFDI可能与发达国家FDI有所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的FDI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值得进一步检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选择制度环境与中国比较接近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系统研究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背景下,我们展现了东道国制度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因而是有意义的。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Heckman模型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发现中国OFDI在很多东道国是不连续的。即某些年份为零,甚至为负投资。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为零或负的投资呢?目前绝大部分关于中国OFDI的实证研究都将这些值忽略了。显然,如果将这些样本剔除或忽略,将不可避免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原因就在于,只有当中国的OFDI为0或负是随机发生时,忽略或剔除这些样本才可能不会造成偏差。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在东道国的投资为0或负,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根据东道国经济和制度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因此,如果忽略了这部分样本,那么中国OFDI大于零的样本是一个自我选择样本(Self-Select Sample),而不是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这种非随机的样本筛选本身就导致了有偏估计(Coe and Hoffmaister,1998)。

针对样本选择的偏差问题,Heckman(1979)构造了两阶段选择模型,从而解决了该问题。为此,我们采用Heckman(1979)两阶段选择模型,将中国OFDI 的投资决策分为两阶段。即是否投资和投资多少。第一阶段是Probit投资选择模型。首先观察中国是否投资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二阶段是修正的投资数量模型,进一步观察中国投资的数量受哪些因素影响。具体模型为:

关于内生性问题。以往研究表明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与FDI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所以,我们将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变量滞后一期,以解决内生性问题。具体见模型设定。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将制度变量滞后一期。原因如下:首先,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相对规模较小,还不至于影响东道国制度;其次,制度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变化不大。因此,东道国制度是外生的。

(二)模型设定

我们的基准模型采用投资引力模型(Anderson,1979)。同时,在投资引力模型中加入所需研究的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同时,为了检验东道国制度对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的影响。我们参照Kolstad和Wiig(2010),加入交互项ins×nr(东道国制度和资源密集度的交互项)。具体见检验。最后,为了检验制度的绝对差异对中国OFDI的影响,我们参照Habib和Zurawicki(2002)及Benassy-Quere等(2007)的做法,模型引入adiffins(制度的绝对差异)。如果adiffins的系数显著为负,则验证了Habib和Zurawicki(2002)的观点,说明制度的绝对差异与FDI负相关,则中国OFDI具有“制度接近性”。根据制度所包含的变量,adiffins具体包括4个变量,分别为adiffge(政府效率差异)、adiffrq投资监管差异)、adiffrol (法制差异)和adiffcc(腐败控制差异)①。

(三)指标度量

(1)距离度量。双边距离衡量了投资的距离成本。以往文献都采用不变的海运距离,但有缺陷。如距离成本是变化的,且取决于航运成本等因素。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采用蒋殿春和张庆昌(2011)的方法,用双边距离和国际油价的乘积表示距离成本。双边航运距离数据来自Mayer和Zignago(2011)测算的贸易距离。该数据库提供了225个国家双边贸易的航运距离。其中以不同测算方法提供了4组贸易距离,本文采用第三种,即根据主要人口或经济聚集地进行加权而计算的距离。其测算公式为:

(2)资源密集度。参照Buckley等(2007)及Kolstad和Wiig(2010)的方法。东道国资源密集度定义为:东道国油气和其他矿物资源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这两组数据均来自WTO贸易统计数据库。

(3)制度度量。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时间序列的完整性,我们参照Kolstad 和Wiig(2010)及Amighini等(2011)的研究,制度数据来自世界治理指标(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我们采用5项指标,分别从政权稳定、政府服务效率、投资监管、法制和腐败等5个方面,全面衡量了东道国制度环境。具体为:政权稳定性(Political Stability)、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ectiveness)、监管质量(Regulatory Quality)、法制规则(Rule of Law)和腐败控制(Control of Corruption)。世界治理指标将各国的6项指标计算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该国制度环境越好③。

(4)制度差异。制度差异对中国OFDI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制度差异是从制度质量角度衡量两国制度质量的差异。例如,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可能较大,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差异较小。参照Habib和Zurawicki (2002)及Benassy-Quere等(2007)的研究,我们用中国与东道国制度差异的绝对值来衡量双边制度差异。如上所述,具体包括4项指标。

(四)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来自全球107个发展中国家④。从投资总量来看,占中国所有对外投资的80%以上。因此,本文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

各国GDP、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国民账户数据库(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该数据库提供了各国1970~2010年的国民账户数据。本文选择以2005年不变美元价格为基准。中国对外投资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该公报提供了2003~2010年中国OFDI数据。由于该数据以当前美元价格计算,将其折算成2005年不变美元价格。

四、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在正式检验之前,先报告各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以观察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具体见表2。从表2可知,检验变量与引力模型核心变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其他变量均在以下。因此,可以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严谨起见,我们进一步考察了膨胀方差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我们发现VIF都较小,因而进一步确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就异方差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两个方法解决。首先,从数据质量入手,对标准差较大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取自然对数极大压缩了方差,从数据源头控制了异方差问题。其次,检验时采用稳健标准差(Robust)得到Z值。Robust标准差与普通标准差相比,得到的Z值要小,结论更加可信,因而剔除了异方差对Z值的干扰。就Heckman模型的估计方法,目前主要有“两步估计法”(Two-Step Estimation)

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但是,与“两步估计法”相比,极大似然估计法更有效率。因此,我们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一)初始检验

初始检验是对模型(4)和(5)的基本检验。具体见表3。首先看LR检验(似然比检验),从LR检验看,除方程(1)外,Mills逆显著,说明存在样本自选择问题,因此用Heckman模型有效。从模型检验看,引力模型的核心变量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Ln(cgdp)(中国GDP)显著为正,说明中国GDP与对外投资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和企业实力增强,我国的OFDI规模扩大。Ln(hgdp)(东道国GDP)显著为正,说明中国OFDI有市场寻求动机。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大(GDP越大)则中国OFDI规模越大。Ln(hpgdp)(东道国人均GDP)和Ln(hggdp)(东道国GDP增长率)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不稳健,说明它们对中国OFDI的影响不明显。这表明东道国市场机会和市场潜力对中国OFDI的影响可能不明显。Ln(dis)(东道国距离)显著为负,说明中国OFDI 与距离成反比。上述引力模型的核心变量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总之,中国OFDI 与双边市场规模正相关,与离东道国距离负相关。nr(东道国自然资源)在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说明东道国资源不影响中国OFDI是否进入,但影响其投资规模。对这可能的解释是:东道国资源是吸引中国OFDI的必要条件。但中国是否投资还取决于其他条件,如东道国制度风险等。因此,通过基准检验,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中国OFDI进入发展中国家有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

从制度变量来看,ps(东道国政权稳定性)在第一阶段显著为正,而在第二阶段不显著。这说明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影响中国OFDI是否进入,但不影响投资规模。这表明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是中国OFDI进入的前提。东道国政权动荡,将会导致产权保护和外资政策等缺失或缺乏连贯性,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这不仅会加大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投资者产权构成威胁。从经验事实看,如果东道国政权不稳定、民族矛盾恶化和恐怖袭击繁多,那么中国OFDI肯定会较小进入这些国家。因此,政权稳定性对中国OFDI是否进入有显著影响。与ps 一样,rq(东道国监管质量)在第一阶段显著为正,而在第二阶段不显著。这说明东道国监管质量影响中国OFDI是否进入,但不影响投资规模。该结论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东道国监管质量越好,越有利于跨国公司开展投资活动,因而促进了FDI流入。

rol(东道国法制)在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负。这说明东道国法制质量与中国OFDI的规模负相关,即东道国法制越不健全,中国OFDI

反而越多。这与传统理论预期相反。传统理论认为东道国法制缺陷会增加FDI

的投资成本,因而抑制了FDI的规模。具体而言,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制缺陷将会增加FDI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如外国投资者可能需要通过“非市场行为”去疏通“规则障碍”,因而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和精力,从而增加了投资成本。而产权保护的法制缺陷则会增加外国投资者产权被侵犯的可能,因而也抑制了FDI。本文结论与Wei(2000)、Asiedu(2006)和Cuervo-Cazurra(2006)的结论相反。但与近期有关中国OFDI的研究却有相似之处。如Buckley等(2007)及Kolstad和Wiig(2010)。对此,可能的解释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OFDI

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市场化进程和法制方面都有一定差距。由于国内市场化不完全和法制缺陷的存在,导致中国企业更有可能或更加熟悉利用“非市场行为”寻租。因此,中国企业在法制不完善的东道国具有“特定优势”(Child and Rodrigues, 2005; Yeung and Liu, 2008; Morck et al.,2008)。同时,由于国内市场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非市场行为”,就会导致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非市场行为”的道德和经济成本较低(Kolstad and Wiig,2010)。所以,通过“非市场行为”而建立起的“关系网络”替代了正式制度,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便利”(Park and Luo,2001;Tong, 2005;Shafter et al.,2007)。同样,Habib和Zurawicki(2002)也认为制度接近的国家更加熟悉彼此的交易规则,因而对FDI有正向影响。所以,我们发现东道国法制缺陷反而增加了中国的投资规模。第二,东道国法制问题。东道国法制越健全,可能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制越健全。严格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法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所以,这也可能导致了中国对法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较少。第三,投资空间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法制制度风险小且有投资潜力的国家可能早被欧美跨国公司占据,因而中国企业的投资空间有限。所以,上述3个原因可能导致了中国OFDI偏向法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ge(东道国政府效率)和cc(东道国腐败控制)都不显著,所以表3没有报告。

(二)制度与资源寻求

由于资源开发带来巨大租金,引发资源丰富国家的腐败和寻租效应,从而导致制度环境恶劣(Robinson et al.,2006)。因此,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制度环境恶劣。这给中国OFDI带来不确定因素。但是,中国资源型OFDI主要由大型

国有企业完成。这些企业具有特定“所有权优势”,所以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这些企业还担负着保障国家资源供应的“非市场动机”。因此,基于中国企业的“特定所有权优势”和“非市场动机”,东道国制度对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有何影响呢?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与西方跨国公司一致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具体见表4。首先看LR检验,除方程(2)外,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使用Heckman模型有效。从核心检验变量看,东道国资源和制度的交互项(nr×ps、nr×rol、nr×cc、nr×ge和nr×rq)在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负。这说明东道国制度质量负向影响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的规模。即东道国制度环境越差,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规模越大。该结论与传统理论预期不一致。但与有关中国OFDI的研究结论却惊人相似。如Kolstad和Wiig(2010)及Amighini等(2011)等。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偏向制度较差的资源丰富国家。对此,可能的解释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投资机遇问题。中国作为资本输出的后来者,投资空间有限。制度优越的投资市场已经被西方跨国公司占据。而对于制度风险较大的国家,西方跨国公司投资较小。具体而言,制度环境相对较好的资源丰富国家,如南美和中东部分国家,早已被西方跨国公司占据。而制度环境相对较差的资源丰富国家,如非洲部分国家,西方跨国公司也迟迟不敢大规模投资。因此,就全球来看,剩下有潜力的资源投资市场,制度环境往往较差。所以,中国企业能够获得的投资机会,制度风险往往较大。其次,中国企业的特殊“激励”。诚如Kolstad和Wiig (2010)所言,中国制度环境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与发展中国家却有较多的相似性。因此,中国企业更加熟悉“非市场行为”的技巧。而在制度越差的国家,进行“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和道德成本则越低。因而中国企业可能更容易适应制度较差国家的投资环境。最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中国OFDI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具有“非市场动机”和特定“所有权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对东道国的制度风险可能有更强的“容忍度”。总之,经过检验我们发

现中国资源寻求型OFDI偏向制度环境恶劣的国家。这是中国OFDI较大的“特殊性”。其他变量与初始检验一致,这里不再详述。

(三)制度接近性检验

Habib和Zurawicki(2002)认为,制度差异较少的国家更加容易接纳彼此的制度环境和交易规则,因而制度差异小可以促进双边FDI。例如,在腐败严重的国家中,企业更加熟悉如何“行贿”以获得超额租金。因此,这类企业在腐败严重的东道国投资就具有“特定优势”(Habib and Zurawicki,2002)。Kolstad 和Wiig(2010)认为,中国企业在制度环境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具有特定“激励和优势”。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利用熟悉的“非市场技巧”疏通东道国规则,利用“关系”代替正式制度,从而获得市场上的“便利”。因此,中国企业偏好与其制度相似的东道国。传统理论也预测制度的绝对差异与FDI负相关。那么中国企业的行为是否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检验。具体见表5。首先看LR检验,除方程(3)外,其他LR检验都在1%水平上显著,因而采用Heckman模型有效。从核心检验变量看,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adiffrol、adiffcc、adiffge和adiffrq)在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说明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不影响中国OFDI是否进入,但却正向影响其投资规模。这与传统理论预期相反。如Habib和Zurawicki(2002)的“制度接近论”。但是,该理论基于发达国家的FDI。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特殊性”。这说明以往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OFDI。表5的检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发现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正向影响中国OFDI的投资规模,即双边制度差异越大,中国OFDI的投资规模越大。为什么中国OFDI

会呈现如此特点呢?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如下:Habib和Zurawicki(2002)的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FDI,全球FDI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之间制度差异较小。故Habib和Zurawicki(2002)研究发现FDI的“制度接近性”。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表1所示,中国的OFDI主要流向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度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故,我们没有发现中国OFDI的“制度接近性”。其他变量系数和显著性与初始检验一致,这里不再详述。

(四)制度偏向性检验

上节检验中,我们发现双边制度差异与中国OFDI成正比。如是我们自然要问,中国OFDI是偏向比本国制度好的国家,还是差的国家呢?就此,我们进行了制度偏向性检验(见表6和表7)。adiffrol在rol>-的样本中,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法制优于中国的国家,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与中国OFDI的投资规模正相关。即中国OFDI偏向法制比本国更好的东道国。adiffrol在rol<-的样本中第一、二阶段都不显著。因此对于法制劣于中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的制度偏向性不明显。同样,adiffcc在cc>-的样本中第一阶段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腐败控制优于中国的东道国,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与中国OFDI的规模正相关。即中国OFDI偏向腐败控制比本国更好的东道国。而对于adiffcc在cc<-的样本,都不显著。因此对于腐败控制劣于中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的制度偏向性不明显。

adiffge在ge>的样本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政府效率高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政府效率更高的国家。一般认为东道国政府效率越高,则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越高。如公路、铁路、通讯及其他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就越高。因此,政府效率越高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从而促进FDI 增加。这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然而,adiffge在ge<的样本中,第一阶段不显著,而第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政府效率低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 偏向政府效率更低的国家。这与传统理论预期有差异。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如下。东道国政府效率低下,西方跨国公司进入较小,因而投资空间较大。中国OFDI 主要由国有企业完成,而国有企业具有“双重动机”和特定“所有权优势”。基于此,对于为数不多的投资机遇,中国跨国公司可能有更强的“容忍度”。adiffrq 在rq>-的样本中,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显著为正,而在rq<-的样本中,第一阶段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监管质量优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选择监管质量更好的国家。对于监管质量劣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制度更接近本国的国家。因此,就adiffrq而言,中国OFDI对东道国监管质量表现出相同的偏向性。总之,通过表6、表7的检验,就中国OFDI的制度偏向性总结如下:中国OFDI偏向法制和腐败控制比本国更好的国家;中国OFDI对东道国政府效率有不同的偏向性,而对东道国监管质量偏向性一致。

因此经过检验,我们发现中国OFDI有市场寻求、资源寻求和“制度风险规避”动机。这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中国OFDI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东道国法制对中国OFDI规模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OFDI偏好制度恶劣的资源丰富国家。第三,中国OFDI的“制度接近性”不明显。就第一、二项可能原因,我们已经在文中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就中国OFDI的“制度偏离”问题,可能还有如下疑惑需要进一步解释。即在初始检验

中我们发现东道国法制对中国OFDI有负向影响,而在制度偏离检验中我们发现中国OFDI又偏向法制优于本国的东道国。这似乎给我们一种矛盾的“假象”。但仔细分析之后,这并不矛盾。我们的解释如下。初始检验是横向检验,而制度偏离检验是纵向检验。横向检验是考察中国OFDI的总体趋势。它的基准是发达国家FDI的行为特征制总体与中国OFDI规模负相关。而在纵向检验中,它的基准是中国本身。其他情况一致的条件下,中国OFDI是选择制度比本国优的还是劣的东道国?按逻辑,中国OFDI肯定会选择制度好的东道国。而这一点也在检验中被证明。因此,就东道国法制而言,我们并不认为中国OFDI“喜好”法制有缺陷的东道国。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FDI相比,中国OFDI 利用自身的“特殊性”仍然在法制有缺陷的东道国“有所斩获”。

五、总结

本文基于2003~2010年中国对107个发展中国家的OFDI数据,利用Heckman 两阶段选择模型,检验了中国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区位分布,重点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对其影响。通过检验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OFDI投资发展中国家有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第二,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东道国政权稳定性和政府效率对中国OFDI是否进入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其投资规模;东道国法制对中国OFDI的规模有负面影响,但不影响其是否进入。第三,东道国制度对资源寻求型中国OFDI有负面影响。第四,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对中国OFDI有正向影响。即双边制度的绝对差异越大增加了中国OFDI的规模。这与Habib和Zurawicki(2002)的“制度接近论”相反。最后,基于双边制度差异,我们检验了中国OFDI的制度偏向性。具体而言,对

于东道国法制和腐败控制,中国OFDI偏向比本国优的东道国。对于东道国的政府效率,中国OFDI具有双向偏向性。即对于政府效率优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更好的,而对于劣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更差的东道国。对于东道国监管质量,中国OFDI的“制度偏离”和“制度接近性”同时存在。即对于监管质量优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更好的,而对于劣于本国的东道国,中国OFDI偏向与中国接近的国家。

因此,在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就中国OFDI在发展中国家的区位分布展开了研究。我们发现除传统理论预期外,中国OFDI具有自身特点。特别是对于东道国制度环境,中国OFDI有“特殊性”。我们验证了中国OFDI的“制度风险规避”动机。这与传统理论预期一致。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OFDI对东道国制度的“特殊偏好”。具体表现有:东道国法制对中国OFDI 有负面影响;中国资源需求型OFDI偏好制度环境恶劣的国家;FDI的“制度接近性”不适合中国的OFDI。这些都与传统理论预期相反。这种现象可能部分源于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但是,这与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和国内的“特殊市场环境”不无关系。而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新殖民主义”诟病。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充分考虑东道国制度风险,秉持市场竞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南开大学毛概论文: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特期末大作业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 姓名:XX 专业:XXX 学号:XXX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XX (南开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实力取得了瞩目的关注。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仍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色。纷纷抛出“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然而,无论是从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还是从国际法等角度来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中国责任论;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国际法 1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后以及2012年京津沪等地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于是国际舆论开始了新一轮热炒,突然开始大谈“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1] 。然而,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 西方国家否认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从国际通行的各项人均发展指标看,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结构看,中国无疑属于发展中国家。然而,为什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近年来却在国际上成为一个问题,常常受到一些组织和个人的质疑,甚至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国际责任。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误解,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国情特点,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1) 中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没有被外界充分了解 和重视。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内部的发展较为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较小。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是表现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都不到城镇居民的1/3;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不到城镇的1/3;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不到城镇的1/6。从地区来看,以居民消费为例, 2009年中国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西部地区的2.3倍。即使在同一省区内,如珠三角和粤北、苏南和苏北之间,人均GDP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都在2—4倍。即使 在同一省区内,如珠三角和粤北、苏南和苏北之间,人均GDP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差 距都在2—4倍[2]。 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迅速,但这并 非是中国成为富国的标志,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贫富差距拉大的佐证。从贫困人口数量看,以中国自身的贫困线标准衡量,2009年中国仍有3600万贫困人口;以联合国标准衡量,贫困人口约有1.5亿。如果对照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大幅度增加。 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发展阶段的误解,与中国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来华的外国人往往逗留时间较短,所居之处又多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再加上视野和语言的限制,使外国人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难度加大,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2) (2)西方的“中国责任论” 在2005年 9月21日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1、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威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前景。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比本国更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规模比较小,如果本地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可能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而与当地市场规模不匹配。在产品市场比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也应该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技术就符合这一要求。另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是本地企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想要模仿投资国的技术,可能要支付比较高昂的成本,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资源浪费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市场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就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 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恶劣的国际收支状况会限制进口而鼓励本国企业制造,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为了夸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首先会选择商品出口。在出口受到威胁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外的投资活动保护产品的国外市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廉价的原材料。另外,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比较接近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环境,使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前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具备的竞争优势比较小,从而容易失败,一旦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技术优势被取代就很难寻求其他的优势来源。但是,只要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继续保持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优势与经验,这些具备新的竞争优势的企业会不断涌现,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替代。另外,只要出口继续受到威胁,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使优势内部化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果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技术,而是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对外国技术做出大规模的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他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于:容易本地化的技术和知识;和同类型国家产品市场的相似性;小规模技术效应;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研发的产品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的差异化。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创新,使其更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在这一创新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3、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 由坎特威尔(J.A.Cantwell,1991)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3)共同提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韩国和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分析,试图通过鉴别比较,广泛吸收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把货币市场利率改革作为突破口,积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产品创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市场监管(一)韩国和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分析1.韩国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1)韩国利率自由化进程。韩国政府对于利率的管制始于1952年的《利息限制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 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82年开始取消对重点部门的优惠贷款利率,使之与一般贷款利率一致。1988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但是,当时国内经济状况不稳定,导致总体经济条件从1989年初开始迅速恶化,中央银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利率重新进行了管制。1991年,韩国再次宣布利率市场化,开始采用阶段式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1991年,作为金融第一圈的银行金融机构10%的存、贷款利率,作为金融第二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5%的存款利率和25%的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3~1994年,这个比率逐渐扩大,银行30%的存款利率和75%的贷款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65%的存款利率和全部的贷款利率于1994年底都实现了市场化;至1997年,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 (2)利率改革的效果。放开利率,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储蓄、提高投资收益以及深化金融市场。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明显。利率市场化所形成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刺激了本国或本地区储蓄和投资的明显增加,也促进了产量和就业的增加(1965~1969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增加了90%,而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的1960~1964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仅增加40%)。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和储蓄的联动性:1972~1986年间,韩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1,实际利率与存款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4(江春、刘春华,2007)。可见,韩国利率改革达到了鼓励银行储蓄、抑制非银行投资的目的,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非中介化的状况。而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规模变得容易了,同时也保证了更多的生产性投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利率自由化通过使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为正值而促进了金融演化并且提高了投资效率,达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拉美国家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利率市场化分析智利采取了快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从1974年5月开始,到1976年为止,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了国内所有的金融自由化改革。1974年智利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自主决定短期利率,1976年银行私有化,1977年利率市 场化,1979年资本账户开放。在智利金融深化改革的前3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乏力和银行制度的不完善,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1977~1983年间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50.8%。在超高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和投资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实际利率与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44),也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定增长(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2)(江春、刘春华,2007)。 由于过高的利率迫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银行大量借外债用于放款,造成了智利银行体系的实际破产。智利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将银行收归政府帐下,利率也就不得不被重新管制,利率自由化改革宣告失败。 阿根廷也采用了类似的快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70年代阿根廷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低利率政策,这使得其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形下,阿根廷政府于1977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进行私有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等措施,同时允许银行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利率。此时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和银行监管不力,导致了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到无法想象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转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外债的增长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来挽救企业,加剧了通货膨胀;而企业的倒闭又使得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在全国蔓延。政府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改革,恢复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乌拉圭采取了与智利和阿根廷基本相同的改革措施,较其他拉美国家而言,乌拉圭的金融改革进行得最为激烈。早在1974年,乌拉圭就承认了私人资本的合法性,于1976年和1977年分两次将利率上限提至90%,因为实际利率低于这个水平,以致利率上限形同虚设,后来又干脆取消了这个上限。同时,政府取消了信贷分配的规定和资本流动的限制,承认资产关系的可变性。从1978年开始逐渐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取消了对进入银行系统的控制,同时一举取消了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从而使银行基本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但是乌拉圭的改革成效也不显著,改革状况与阿根廷相似。 从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这个角度看,拉美3国利率改革是失败的。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能发挥主要作用,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在智利,利率改革后国有银行被私有化,私营银行迅速增加,但多数银行被少数财团控制,银行贷给拥有银行的公司的贷款占到整个贷款总额的20%。再加上3国在利率自由化的同时,未加强金融监管,这就导致银行不能正确地评估风险,贷款质量低下,坏帐增加,坏帐又导致银行丧失流动能力,利率改革的成效不大,甚至危及了经济的健康成长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闫素仙 *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转轨时期的利率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59—02)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短论 168--

经济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08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发表了题为“金融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的演讲。以下是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然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大多仍集中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而我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则更多地关注世界银行服务的对象——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作为一个国际发展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发展经济。那么,这场自192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个人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本次演讲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2002-2007年间,全球经济出现空前的高速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一全球全面的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本次金融危机自美国始,转眼间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突然出现危机?这又将给新兴经济和贫穷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第三,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损失? 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在2002-2007年间,全球经济出现空前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长期趋势线,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距不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者基本以同样的速度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在2002、2003年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2-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这一时期也成为二战之后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 发达国家为何会在这一时期充满活力、快速增长?原因可以归结为“远因”和“近因”。“远因”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解体所引发的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在这股浪潮之下,金融创新速度非常快,但是这些金融创新基本没有受到相应的监管。而“近因”更为重要,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大幅提高国防、安全开支,财政赤字猛增。(2)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逐渐增大,但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突然破灭,纳斯达克

一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更大。 三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对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 四是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的发展。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必由之路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

论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摘要】 根据所学知识,历数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以及现金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不再实行的原因。通过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展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前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正文】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根据我在大二上半学期所学习的金融学,您近日所教授我们的国际金融学内容,以及我日常关注新闻,所涉猎的金融体系知识,我认为金融体系经历了如下发展及演变过程。 国际金融体系自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出现了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 纵观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处于金本位制度,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将各国货币和黄金相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它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虽然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充当国际货币,但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但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贸易造成了极大破坏,各国不再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由此崩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时,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然而,根据文献资料,“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局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多次经历贬值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终于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及国际固定汇率制瓦解之后走向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从此进入了调整和改革的历史阶段。 (三)、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各国为了维持国际金融的基本稳定,于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议并对IMF协定作了修改,这一修改实际上只是承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现状,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如国际本位货币的规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资本流动的规则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由此,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随市场状况变化而波动,但是又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状况。在这一体系下,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保留。目前,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以及支付和储备手段。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 根据目前的形式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更强的适应性,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和不合理性,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仍无法消除。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过后,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出三点启示:政府扶持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保障,风险规避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重要问题,灵巧多样的投资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特征启示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概述 由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其它发展中国家汲取对我国的有益经验,所以本文的发展中国家不包括我国。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到另一国建立分支机构的现象最早出现于1928年,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才陆续兴办海外企业。但2000年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遭到重挫。2000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98929百万美元,而2003年下降至35591百万美元,年均负增长86.19%。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已占有一定地位。它们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从1980 年代中期的不到6%,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后五年的约11%,2002-2003 年期间则降到7%。它们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外流存量的十分之一,该存量2003 年增长了8%,达到8590 亿美元。按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例衡量,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已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特点是早期依靠出口导向型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而后又在一定程度上转向导向型政策,开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投资回报。它们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并且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或地区。第二类是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它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总体规模较大、综合国力较强,并已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类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它们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石油美元,它们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渐次转好。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了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发展中国家进行企业对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_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_孙杰

收稿日期:2002-09-06 作者简介:孙 杰(1962-),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 司融资理论、国际金融和货币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2002年第10期(总268期)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10,2002General No.26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 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 孙 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用一系列相关指标来描述和量化金融结构、股票市场的发展、公司融资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将有关数据分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组,分别计算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的基本推断是:在新兴市场上,与银行体系密切相关的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金融深化的主张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或者更准确的表达为股票市场深化的政策主张,但是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的规模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司行为规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金融结构;公司融资;股票市场;新兴经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2)10-0014-11 一、引 言 最近20年以来有关公司融资理论,特别是有关公司资本结构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依然受到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公司融资行为还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演变。中央银行资产、商业银行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公司信用、金融深化程度以及股票市场资本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不同的时间截面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高收入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比例和股票市场资本化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央银行资产比例则要高于高收入国家(Asli Demirguc -Kunt 和Ross Levine,1996,a)。 Goldsmith(1969)使用1860-1963年的数据证明了人均收入随着的金融中介资产与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中国被选世界最差国家!看完很服气

话说,最近又有外国网友在美版知乎Quora上搞事情了: 题主是一个匿名网友,他问世界上最差的国家是哪个,却偏偏罗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供挑选,呵呵…… 从3月4日至今,有30位网友回答了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中国高票当选世界“最差”的国家。但理由却让人忍俊不禁。 翻译如下: @Denny Schh: 当然是中国! 中国人还生活在石器时代,非常原始。附上几张中国城市的照片: 对了,我觉得相比在美国干预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中国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Kunagisa Lain: 中国!我们的东部人民还在吃草和树叶,买不起茶叶蛋。相信我,中国真的很穷! 这样说你满意吗?我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答案。 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差”的确切含义,以及为什么中国要加入这个“最差”比赛的行列,而不是美国、英国、法国或者日本。你这么做对你提到的这些国家是不公平的。你的问题是赤裸裸的歧视,我不喜欢这种提问方式。 @匿名网友: 中国!中国!中国!肯定是最差的! 他们的语言2000年来都没怎么变过,太无聊了!在同一块土地上繁衍了好几千年,太无趣了!有着最强大的舰队、发明了火药的时候,却不去占领其他大陆,loser! 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答案,我们自己都嫌弃自己! PS.很多人没有get到我的点,不要觉得被冒犯了,其实我们是友军。题主的这种问题,其实是想让他罗列出来的那些国家的人生气。 你和他争论,或是想纠正他,都是没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尽可能荒谬的答案,告诉他,你这个问题很有趣哦,呵呵。 @Chen Xu: PS.微博网友@Jiuers青年用类似的方法搜美国,有惊喜哦~

@Lucas Nieh: 必须是中国。 我们中国人穷到吃不起茶叶蛋。在我的家乡江苏省,你几乎看不到活着的人了,到处都是鬼城。我们从西方国家窃取净化水资源的技术,谁让我们中国人太笨了呢,什么发明都搞不出来。庄稼也停止生长了,这造成了可怕的饥荒,我们没东西可以吃,就开始吃猫和狗,吃所有能吃的东西,直到没有东西可以吃……然后我们开始侵略其他国家,抢食物。 上面说的都是真的,你们西方媒体不是报道很多次了吗?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要帮助我们,不要侵略我们这种无用的民族。 @Jiayi Cui: 中国! 首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像美国、英国和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其次,中国人竟然连钱包都没有!付账的时候也没有银行卡!他们到底是有多穷!就连老人都用智能手机支付;第三,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而现在,人民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了。所以有些公司建立了自行车共享系统,为个人提供公共交通工具,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 中国网友:看来战略忽悠局的同志们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了啊! 自古以来,交广微贷易小编对网络上的各种“中国黑”表示很气愤,但是这一波我还是很服气的。只有无知才会有误解,一些国外媒体的弯曲报道让外国人以为我们是没解放落后的面貌,但是只有亲身来过这片土地,你才会见识到真正的中国。 前两天网络上一个韩国综艺节目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一个韩男星说自己在尼泊尔遭遇地震时无法获得本国政府的帮助,赞赏了中国外交部救援的迅速,第一个到达现场带领中国公民回家。视频下中国网友的评论满满的正能量,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生活很安全。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瞿强 1. 问题的提出: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也包括外部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监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均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因而比较不同的金融体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与趋势,对于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试图对金融体系的演变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金融体系?有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存在着多种金融体制,典型的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的以银行为主的体制,和美国、英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体制。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政策与监管的产物?金融体系与经济表现是否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体制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向什么方向趋同?推动金融体系变化的基础力量是什么? 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1,因此各国均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其发展格局较多地具有人为因素2;因此,理论研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中国金融体制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对于这种正在摸索、转型的金融体制来说,比较不同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同一个金融体制内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金融体系发展与变化趋。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处在形成初期,与具体的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相比,金融体制设计偏差所造成的风险更为重要,通常,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各国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历史有透彻的了解,本文不揣冒昧,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金融观点,构建一个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在分析不同金融体系起源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2. 金融体制的分类:不同金融体制概述 人类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就从事金融交易。大约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的记录。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对信用的管制。银行机构出现在公元12世纪意大利城邦国家热内亚,并在此后 1经营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有金融资产实际上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货币,即现实购买力,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是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体系提供的;同时,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特征;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容易相互传递。 2Allen and Gale(1999)认为金融体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管制的影响,而政策主要是对金融危机的反应;Rajan and Zingales(2000)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政治因素在各国金融体制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金融体系的形成时,用了“设计”这样一个主观色彩较强的词。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

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爱尔兰(46,335)丹麦(45,015)冰岛(44,133)瑞典(38,451)英国(36,977)奥地利(35,861)荷兰(35,393)芬兰(35,242)比利时(34,081)法国(33,126)德国(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腊(18,995)葡萄牙(16,658) 欧洲非发达国家:东欧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黑,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克罗地亚,匈牙利,都算不上发达国家 美洲(2国):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 亚洲(2国):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19,008)巴哈马(18,190)斯洛文尼亚(17,660)以色列(16,987)韩国(14,649)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

金融货币体系的黄金演变史

金融货币体系的黄金演变史 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铜、铁等金属要早,在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发现。因为黄金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稀有性,黄金成为贵金属,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由于黄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被人们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货币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1)黄金被皇权贵族垄断时期 在19世纪之前,因黄金极其稀有,黄金基本为帝王独占的财富和权势的象征;或为神灵拥有,成为供奉器具和修饰保护神灵形象的材料;虽然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币,而一般平民很难拥有黄金。 黄金矿山也属皇家所有,当时黄金是由奴隶、犯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黄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及古罗马的文明。16世纪殖民者为了掠夺黄金而杀戳当地民族,毁灭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抢掠与赏赐成为黄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也因黄金的专有性而限制了黄金的自由交易规模。

(2)金本位制 黄金作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要认识黄金在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推导预测黄金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先了解在过去人类社会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黄金在人类社会金融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特殊地位演变史。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黄金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价值功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后黄金的金本位制金融制度逐渐确立,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首先诞生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欧洲国家,在1717年英国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到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在制度上给予确定,成为英国货币制度的基础,至十九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即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概述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分析 经济学院 08级国贸二班张红磊 20084123 国际投资学是阐述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际投资对投资国、受投资国和受资国影响的学说。国际投资学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过来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加深的结果,这一过程伴随着16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而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进程大大加快,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和重组,世界各国经济包括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更加紧密地融合,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就其内容来说,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 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特点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投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对

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体现了邓宁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提出的一国投资流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密切相关的论断;另一方面,兴起时间和发展程度却又超出了该理论所划分的第一、二阶段中投资的预计水平。这种超前化现象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并非是经济高度发达下资本过剩的产物,而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使企业要同时面对国内、国外企业的“双重竞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使各国企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开拓了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非资本过剩型对外直接投资。 2.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与生产制造环节相关的领域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应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则集中在与生产制造环节相关的领域,这种竞争优势的流动性较差,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旦离开母国的生产区位”便难以发挥。因此,与发达国家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如技术、品牌、人力资源等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是一种相对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