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综合国力比起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要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 提高综合国力, 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本。但是,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配置还存在大量的问题, 尤

其让人痛惜的局面是: 一面是西部开发、乡镇企业建设急需

人才如嗷嗷待哺的婴儿, 而另一方面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毕

业后找不到工作, 失业在家。笔者把这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

就业单位或在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等不能人尽其才的情

况下实现的就业统称为知识失业。这种知识失业问题不仅

存在于大学生中, 在硕士甚至博士中也存在, 只是程度不

同。不管层次如何, 在知识失业上, 都存在一些共性。

一、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现状

第一, 学历高的毕业生就业较易, 而学历低的毕业生就

业较难, 尤其是大专层次毕业生。《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刊登的2000 年全国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显示, 本科和硕

士研究生的需求率占据90%以上, 而大专生的需求率在

10%以内。

第二, 热门专业就业易, 冷门专业就业难, 现在如计算

机专业、电子信息、自动控制、会计、市场营销等高科技专业和部分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易, 而农、林及纯理论型

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难。

第三, 专业不对口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据有

关调查表明, 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在迷恋行政、事业单

位的铁饭碗, 还在期望进国有企业而不愿进非公有制企业。从而有许多毕业生为了进这些单位, 而宁愿舍弃专业对口

的单位。同时许多单位也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如有的工作可用专科生、本科生的, 偏用本科生、研究生代替。在我国目前人才并不富裕的情况下, 这如同经济困难的家庭, 消费

超过了所能承受的水平, 必然会在此见长, 在彼见短。据深

圳市在2000 年举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的记

录, 本次双选会吸引了全国数十万毕业生参加, 其中有

40%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几乎所有用人单位均要求毕业生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而一些知名度高、效益好的企业更是打出了“非硕士以上文凭勿投材料”之类的招牌。而前不久北京召开的人才交流会上也同样反映出许多单位存在这种人

才高消费现象。

教育需要投资, 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 国家和

其本人的投资更大。那么知识失业就意味着大大降低了教

育的社会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本身的投资回报率。我国的

经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 要实现国

富民强, 必须要解决知识失业、人才利用问题。而目前的矛盾是一方面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地方小镇基

层急需人才, 另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分配不出去和许多经

济繁荣的沿海大城市存在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朱总理

指出: 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解决经

济发展, 开发西部最根本的是人才, 不解决西部地区的人才

资源问题, 开发西部地区是有很大障碍的。

二、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

知识失业所形成的原因有多种, 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 劳动力供给量增加, 需求量减少, 使得毕业生就

业形式越来严严峻。这几年, 由于正赶上国企改革, 下岗分

流的职工逐渐增多, 也使得国有企业接受毕业生的能力减

弱。而与此同时, 我国工业化过程同时进行。“工业化过程的实质、核心就是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 转到近代的

工商业中就业。”[ 1] 加上整个国民经济需求紧缩, 生产规模紧缩, 从而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 致使毕业生就业由

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

第二, 国家多项人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

善, 给大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设置了许多障碍。如粮户制

度、档案管理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是毕业生今后就业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甚至还关乎子女就学问题, 影响不能说

不大, 怎能让大学生不三思而后行。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局

面, 国家不断努力改革就业制度, 如从2000 年起停止使用

《毕业生派遣报到证》, 而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只作为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就业的报到凭证( 新闻视点: 中国大学就业, 2000 年第2 期P11) 。虽然此举表明了国家在改革大学

生就业制度的意向, 但改革力度太小, 步伐太慢, 不能缓解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三, 学校专业设置违背市场需求。许多高校在专业

设置上没有经过市场调研, 不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 造

成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用武之地。其次在培养过程中, 有

的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但实际师资力量不够, 如农学院

开设房地产经济、土管与城建; 师专开设国际贸易等, [2] 或

者不能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来培养, 造成大学生毕

业后“次品”多, 而“合格品”少, 社会反映较差, 最突出的是大专生们动手能力和应用性差, 而不能适应社会上岗即用

的需求。

第四, 大学生择业观念陷入误区。从多项调查报告显

示, 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择业观念: 1) 不愿到非

公有制企业里就业, 而热衷于行政、事业单位, 因而淡化了

专业观念。而实际上由于机构改革和下岗分流, 使得公有

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消化毕业生能力最差, 这不仅使得

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而且即使就业也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

用。2) 就业地点大多选择在沿海一带或北京等经济发达的

城市, 对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不感兴趣。而我们很清楚,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越致力建设城市人才高地, 学历不

硬, 专业不好, 根本很难进城, 而且进城后一些不合理且数

值不小的费用如城市增容费等更是让毕业生望而却步。3)

高工资收入和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是对社会期望值过高的表现。但实际上很少有单位能很快满足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愿望的。

第五,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来随

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用人单位为了多进些高学历人才, 盲目追求人才学历, 抬高门槛, 即使大学生就业以后, 也会出现不安心工作、频繁跳槽的现象。大才小用、高才低就, 束缚了毕业生施展才华, 大大减少了毕业生发挥才智的空间和机会。例如有

的企业打出的“非研究生不进的口号”,

造成了对毕业生的

需求明显扭曲, 人为地制造就业困难, 不仅影响了专科生,

也影响了本科生。

第六, 整个就业系统信息不及时、不全面, 学生、用人单

位信息匮泛, 也减少一些就业机会。据调查显示, 有许多县市没有成立人才管理机构, 没有人才交流中心, 更没有健全信息网络。同时许多高校没有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 大部

分只是挂口于学生工作, 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没有齐全的设备, 加上举行的供需双方见面的人才交流会非常有限, 又没有建立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全面、及时的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由此看来,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非常贫泛, 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三、知识失业的对策

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

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在我国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 7%, 而发达国

家这个比例在30%—50%,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 大学生并

不是已经多得分配不出去了。[ 3] 有多许多障碍只要眼下有关单位和部门引起重视, 防微杜渐, 一定能改变现状。笔者

认为解决知识失业问题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宏观方面主要是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制度改革

的步伐。

第一, 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 对在西部地区、边远地区

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政策的优惠。目前, 教育部也采取一些

措施, 支持西部开发, 教育部支持西部大开发十项政策中,

有一项“采取切实措施, 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继续充分利用‘春晖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措施, 推动在海外的我国留学人员特别是其中的尖子人才参加西部开发”,

[ 4] 但政策可更加优惠些, 措施也要更具体些, 对象范围

可扩大些。一方面引进西部开发的精英力量, 另一方面也

为引进基础建设力量提供了保证。

第二, 加强就业制度改革。加紧废除一些落后的、束缚

人才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 如档案管理制度, 粮户制度等,

创造一个易于人才交流的宽松环境。同时要加大就业市场

建设力度, 利用先进计算机科技,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实行劳动力供需全国联网, 记录所有人才有关的重要信息和用人单位情况简介, 支持鼓励用人单位实行电子招聘。电子招聘是指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 并通过电子

邮件或传统渠道如传真、信件等招聘人才的方式。据资料

显示, 2000 年世界500 强中有79%的公司已实现电子招

聘, 这种招聘方式一方面能最快、最大范围的接触人才, 实现单位人力资源的目标, [5] 另一方面可让更多的求职者接

触用人单位。据2000 年上海IT 人才招聘会的记录显示, 当天在网上查询访问或通过电子邮件应聘者达7 290 人次,

这一数字远远超过有形市场的入场人数。[ 6] 这样既可加快信息传递与交流, 又可防止造假, 对暂时不能废弃的, 但又

需了解的信息, 如档案、粮户等信息也可实行网上随地查询, 有益于创造一个易于人才流动的宽松的环境。

从微观上, 笔者认为主要抓好学校、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管

理机构的改革工作, 同时引导大学生就业服务于西部建设。第一, 对于学校来讲, 应抓好三个环节工作: 招生、培养

和分配。1) 为避免产生高校培养出学生社会不需要的后

果, 那么在大学生招生环节上, 就要求当今高校应加强竞争意识, 把市场调研这似乎是纯企业化的话题引入高校的专__ 业设置中。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 掌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

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 再来设置专业, 这样的专业

毕业生出校后, 受社会欢迎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增强。同时, 专业设置不仅要有科学的根据, 而且需有战略眼光。有

些专业现在需求人少, 不见得以后几年需求仍会少。反之,

有些专业现在需求旺盛, 不见得能维持很长时间。还要考

虑到热门的专业现在供不应求, 所以许多高校都争相开设,

几年之后, 毕业生便有可能水涨船高而不那么走俏, 反之,

另一些冷门专业也许过一段时间又热起来呢。这样的例子

以前不是没有, 师范类专业曾一度爆冷门, 但现在随着教师

地位逐渐提高, 学校增多, 公立学校规模扩大, 师范类的大

学生比以往几年走俏, 而80—90 年代的会计专业比较热

门, 就业情况也好, 后来因设立此专业的学校太多, 毕业生

太多, 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

业也越来越困难, 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出校后从事

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工作及宣传政治等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量力而行, 不能盲目追逐市场热点, 有了足够的师资, 才能去申报, 以免误人子递。2 )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学校要紧密与市场联系, 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

要求的变化, 适时调整, 以保证毕业生出校后便能够做到学

以致用。3) 在毕业生分配环节上, 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派能力强的工作干部, 投资建立齐

全的设备,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为了督促各学校对分配就业

工作的重视, 可采取在媒体上公布各校就业率的做法。这

样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学校必然会关心毕业生的出路

问题。

第二, 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学校要联合社会花大气

力, 通过大量、长期的就业指导教育, 把大学生的择业观从

追逐高工资、高待遇、好单位、好地方, 转变到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能最大化转化人力资本上来。定位不能太高, 社会期

望值不能太高。这样, 既能达到指导就业的目的, 又能提高

学生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投资回报率。

第三, 政府所设劳动力管理机构应和用人单位一起纠

正这个人才高消费误区。人才管理机构应设立一个专门的

岗位界定部门, 与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一起, 根据各用人单

位的用人需求, 安排一个合理的人才学历界限, 在公平竞争

的基础上, 进行择优录取。这里的“优”不是指高学历, 而是指适应工作, 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会使得许多能力较强

的大专生脱颖而出, 同时会引导大学生们注重自己实践能

力的培养, 这与当今的高等教育形势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

教育转变是相适应的。[ 7] 据专家评论, 高等教育需经过“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 而我国在21 世纪正处在

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的时期, 国家将通过一系列政__ 策调整和改革, 培养出大量的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 来满

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用人单位消除人才高消

费的错误倾向, 不仅能减少人才的流动次数、降低聘用成

本, 也是适应整个国家人才战略的一种举措。

第四, 对于未能就业的大学生, 应引导他们就业服务于

西部建设。要让他们看到西部大开发是劳动力的广阔市

场, 国家在这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1) 西部地区

高校应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多扩招当地的考生就读。西部需要人才来解燃眉之急, 而要一下子转变中、东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也非易事。所以可招当地学生毕

业后就在当地就业, 服务于地方建设, 达到以教育促进经济的目的。2) 为缓解当地人才不足, 而内地人才过剩的局面, 加大西部建设的步伐, 笔者认为西部就业政策倾斜的对象

应不限于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只要是需要的, 本科生、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也可实行政策照顾。3) 西部高校也应重

视精英教育。国家在21 世纪主要发展大众型的高等教育,

但决不是不重视精英教育的建设。政府一直致力通过建设

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通过“2 11 工程”重点建设100 所大学, 集中力量, 建设一批精英型的高水平大学。[ 7] 对于西部也应跟上整个国家的人才建设步伐。具体来讲, 笔者认为,

对西部高校重点投资建设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 国家可投

资建立以西部高校为基地的高科技园, 建成“西部硅谷”,

引大量高层次人才西去, 以降低东西部的人才梯度格局。

这也必然会培养和吸引大量的精英人才, 缓解中、东部地区

的就业压力, 从而促进西部的经济建设。

行业分类标准

行业分类标准 根据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需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归类。 1.农林牧渔业:指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和 竹材的采运、为获得各种畜禽产品而从事的饲养活动、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和捕捞活动及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等。含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种植、培育、养殖、饲养、捕捞、畜牧等。 2.采矿业:指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包括地下或地上采掘、矿井的运行,在矿址或矿址附近从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辅助性工作,以及使原料得以销售所需的准备工作。含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业六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开采、选矿、钻探等。 3.制造业: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包括动力机械制造、手工制作以及产品的批发销售、零售等活动。含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医药橡胶、塑料制造等31个次级行业。只要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关键词:厂、加工、制造、印刷、修理等。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电力、热能、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及污水的净化、处理等活动。含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发电、供电、供热、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理等。 5.建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的安装、装饰,工程准备、施工设备服务等活动。含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四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建筑、施工、架线、安装、装饰、装修等。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指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管道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装卸搬运,货物仓储、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国家邮政局系统提供的邮政服务等活动。含铁路运输等九个次级行业。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忠,通信业归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余全部归入本行业。 关键词:物流、运输、客运、公路管理、公交、出租车、轮渡、港口、航空、 机场、装卸、搬运、配送、快递、邮政等。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指通过电缆、光缆、无线电波、互联网等传输的通信、信息、电信服务和广播电视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服务等活动。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三个次级行业。

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① 【摘要】试图通过实际的经济数据及具体个例来证明发展中国家是能够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探究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关键词】经济发展理论VISTA五国比较优势 就像不成熟的少年,犯了错往往会嘟哝几句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归因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常常抱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又不像不成熟的少年,尽管常常抱怨和犯错,终究能长大成人,渐懂人生之真谛;这些发展中国家忙于内斗和抱怨,一边享受和依赖着“帝国主义”的援助和恩惠,一边蒙着眼睛,掌控着国家这辆大车的方向盘,还叫嚷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②”。呵,这越说似乎越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③了。 所谓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无非就是弱者对强者的控诉及抱怨,什么霸权主义啊、强权政治、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凡此种种,这总让我想起托克维尔所说的“弱者总是试图将强者扯到和他们一样低的位置上。” 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真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的主要障碍吗?发展中国家真的如同菲利普·凯里④一样在不利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茫茫然,永远试图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的枷锁吗?弱国永远只是强国的陪衬和附属吗? 想必不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由卑贱无名的弱者所创造,让我也“受雇于伟大的记忆⑤”一次,在此记录一下恒河沙数般弱者突破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逆袭: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并非是强大的齐楚,而是默默无闻厉兵秣马偏居一隅的秦国;征服整个地中海的罗马人,原来也是不受重视的蛮族。让我们把历史的望远镜拉得更近一些: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兴起在英国,而不是当时最富贵繁华的法兰西;时间往后一个世纪,达到帝国兴盛顶点的英国却不得不将深入进行工业革命的领袖地位转让于过去一直处于沉睡之中的德国与遥远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国。让历史的长河再驰骋一会吧,叫嚷着“日本可以说不”⑥的日本携“亚洲四小龙”突出重围,首次证明了新兴国家的活力;紧接着,中国出现了,人们否定上述问题的信息也越加越足了。 从宏观方面:VISTA五国⑦ 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已经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是能够突破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取得经济的发展的跳跃。BRIC四国情况类似,这里我将选取VISTA五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大致情况不改变的前提下,观察这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来得出相关结论。 两点说明: 1.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能很好的量化,我只选取几个关键的时点来考量大概的经济政 治秩序的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 ①引自于刘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②《诗经》:《蒹葭》 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④菲利普·凯里:威廉·毛姆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⑤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七二年十二月晚》 ⑥盛田昭夫:《日本可以说不》 ⑦VISTA五国:及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是继金砖四国后,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新兴国家。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1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 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其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根据被转移技术的配套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技术供给者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进行分类,根据技术存在的方式进行分类(体现型或 非体现型)等。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角度看,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以下两种标准分类更能体现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一类是以国际技术转移是否以市场为媒介为标准,将技术转移模式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蔡声霞1,高红梅2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科技处,天津300071) 摘 要: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成效有重要影响。以是否以市场为媒介,是否 将技术作为直接的转移目标作为分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以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适用于不同技术的转移,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正表现出优势。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模式;技术学习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9-0152-04 收稿日期:2007-04-19 作者简介:蔡声霞(1971~),女,天津人,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与演化经济学;高红梅(1966~),辽 宁锦州人,南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n basis of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bstract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which judged the reg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o evaluat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in 30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b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d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different levels.It hopes these researches make up a deficit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能较科学地对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其评估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性,北京、上海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两大核心区,知识创新能力排序位于前10位的除了排名第6的湖北为中部省份外,其余均为东部沿海省市;位于后10位的绝大多数为西部省份;自东向西知识创新能力的梯级差异明显。中西部与东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预示着东西经济差异的潜在扩大趋势。因此,在保持东部地区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优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国内外的直接投资和研究开发人员的进入,加强企业 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扼制东西部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HAYKIN S.Neural Network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魏海坤.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万贤贤) 第25卷第9期 2008年9月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Vol.25No.9Sep.2008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

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爱尔兰(46,335)丹麦(45,015)冰岛(44,133)瑞典(38,451)英国(36,977)奥地利(35,861)荷兰(35,393)芬兰(35,242)比利时(34,081)法国(33,126)德国(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腊(18,995)葡萄牙(16,658) 欧洲非发达国家:东欧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黑,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克罗地亚,匈牙利,都算不上发达国家 美洲(2国):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 亚洲(2国):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19,008)巴哈马(18,190)斯洛文尼亚(17,660)以色列(16,987)韩国(14,649)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

人口地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比较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人口年均增长率、性别结构以及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0、2005、2010年国际数据)等方面的不同得出如下分析: 在人口方面,2000、2005、2010年这几年中,以上各国人口总量都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人口总量趋于稳定。这与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相一致。 在人口年增长率方面,美国、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人口年增长率持续降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妇女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生育、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 ②孩子的抚养费、教育费不断上升; ③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不再存在; ④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对孩子的偏好程度下降; ⑤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父母已不必因为担心孩子的夭折而生育很多子女。其中日本的主要人口问题是“少子高龄化”,一方面,生育率持续下降,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高。这就导致社会保障、福利开销不断增长,而劳动力不断减少。目前,日本采取的对策主要有:鼓励生育;推迟退休年龄;提早征收养老保障年金;适当增加引进外国劳工(因为日本是非移民国家,这一点非常谨慎)。 再说美国,美国是移民国家,但在如何对待非法移民问题上,各党派政见不同,仍在不断胶著。其主要人口问题是非法移民持续增多,占国内人口比例不断扩大,人口机械增长比重大,但人口年增长率仍逐渐降低。 而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增长,在澳洲的新增人口中有高达6成是移民,当中五分之一来自英国。更有联邦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中,有一半是海外移民,移民的增加速度已经超越了婴儿的出生率。 现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均是在于人口的进一步老化,人口生育率过低,无法维持自然的替换。 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巴西,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都逐渐下降,中国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要远低于巴西。中国人口转变历时短,是因为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干预的结果,国家从7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个体生育行为先于生育意愿的变化。 ①从人口转变速度以及政府干预的角度: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迅速,生育率在短期内快速、大幅度的下降。国家干预色彩明显,并且起了主导的作用,具有政策性; ②从人口转变平衡性的角度:中国的人口转变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达城市与落后地区之间等都有很大的体现; ③从人口转变与经济适应性的角度:中国的人口转变先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超前性; ④从人口转变稳定性的角度:中国的人口转变由于国家政策色彩浓厚,不是在经济发展与人们意愿的自发状况下进行的,是在外在力量的压力下进行的,所以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学设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学设计 市八中X玉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有着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国家。 2、掌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和发展差异。 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初步学会搜集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数据,能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情感价值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2、通过学习,激发起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热情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分钟内写出你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名称。(每组一人,时间一分钟,写出一个得两分)

师评价并引导: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有特色,领土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社会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不同类型的国家(板书) 多媒体出示“世界政区地图”,点击俄罗斯、梵蒂冈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 A%C0%BD%E7%D5%FE%C7%F8%CD%BC&in=8891&cl=2&lm=-1&st=&p n=1&rn=1&di=&ln=1999&fr=&fm 学生观察:这两个国家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课本87页表格,认识世界面积大国。学生在地图中落实。 师生共同小结并过渡;世界各国面积大小不同 多媒体课件2:中国、印度、美国、梵蒂冈的人口数(表格) 师设疑:从这些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世界各国人口多少不同)学生自学课本87页最后一自然段,了解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不同。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世界国家的认识。 过渡:世界上的国家面积、人口、政治制度不同,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3、多媒体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图 image.baidu./i?word=%CA%C0%BD%E7%B7%A2%B4%EF%B9%FA%BC% D2%BA%CD%B7%A2%D5%B9%D6%D0%B9%FA%BC%D2%B7%D6%B2%BC% CD%BC&opt-image=on&cl=2&lm=-1&ct=201326592&ie=gbk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

如何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如何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主要从四个方面衡量:人均GDP高、工业技术先进、科学技术 先进、社会福利高。必需同时满足以上四点才能算是发达国家,四个标准缺一不可。 2.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 GDP (不是 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3.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 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 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什么叫发达国家,而什么又叫发展中国家呢,从国际分工的合作之中可见一斑。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可以得到高尖精的产品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做一些低端产品的市场。最终低端消费品往往不是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展中国家才生产最终低端消费品,发达国家主要是搞工业化引领、集约型研究和现代化信息整合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脑力型工人必然要求更多的休闲时间、学习时间和考究时间;发展中国家则因为当地资本家要把发达国家强加给当地资本家身上的成 本都让工人来承担,因此当地工人只能夜以继日地更长时间地加班。于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为的是让本国公民得到更多的生活休息时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只能是让工人付出更多的生产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强抢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时。 4.但单独用人均 GDP显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人均 GDP很不稳定,受汇率、 物价等影响而波动很大,其次人均 GDP也只代表了经济水平,而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水平。对此,联合国的开发计划署编制了“人类发展指数”,用以取代单一的人均 GDP衡量体系,以此来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就相对全面客观了。目前的具体标准是: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 0.9 即为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 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 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 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一、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 个指标: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 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 ( 1/3 权重)共同衡量;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 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二、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时预期寿命: 25 岁和 85 岁;成人识字率:

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水资源面临危机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万亿立方米。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水利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的持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发展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2.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教学目的] 1、明确不同类型的国家应从领土面积、人口多少、政治体制等方面了解他们 2、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4、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认识发达国家的差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多少、分布状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难点:如何从数据上说明这些问题 疑点:发达国家为何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何落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 (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学生预习教材。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1、学生预习回答:世界上共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2、教师结合地图,举例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3、设问: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它们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4、结合P87资料,强调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和人口居于前十位的国家,而后结合挂图,在地图上指出上述国家的位置. (过渡)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可以把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5“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设问:从大洲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从半 球的位置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什么半球? 2、教师小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并强调:根据分布特点,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往往称为“北”,发展中国家则称为“南” 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政区图,找出主要的发达国家的位置,并提问:中国属于哪类国家? (过渡)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所以各方面差异较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案(新版)湘教版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教学目的] 1、明确不同类型的国家应从领土面积、人口多少、政治体制等方面了解他们。 2、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4、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认识发达国家的差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多少、分布状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难点:如何从数据上说明这些问题。 疑点:发达国家为何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何落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学生预习教材。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学生预习回答:世界上共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教师结合地图,举例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设问: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它们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过渡)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可以把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设问:从大洲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从半球的位置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什么半球? 2、教师小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并强调:根据分布特点,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往往称为“北”,发展中国家则称为“南”。 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政区图,找出主要的发达国家的位置,并提问:中国属于哪类国家?(过渡)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所以各方面差异较大。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P104活动题的思路,结合书本讨论本国的特征。 2、设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最根本的原因什么差异造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P102图5-2,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两方面理解发达国家和发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摘要 为了实现跨世纪我国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点,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呢?我认为,要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关键字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改革教育投入 一、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1.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人才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有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着“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新的世纪,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迈出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当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些最根本、最基础、不能立竿见影,然而是使国家的基础得到巩固,使子孙后代长远受益的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在这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行为。应当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除政府为保证国防建设、基础学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苦行业、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的必要投入外,应建立和加强教育经费成本由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在这方面,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改革的力度。 为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还应制订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把对教育的捐资列入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在遗产继承法及有关税收等法规中制定有利于向教育捐赠的条款,等等。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及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及分类 全球目前有193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发展程度的差异,通常被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国家集团。发达国家是指那些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经济成熟度高、基础设施完备、社会财富积累丰富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包括二十五个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即欧洲的奥地利、比利时、冰岛、英国、丹麦、德国、法国、芬兰、捷克、意大利、瑞典、瑞士、荷兰、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挪威、希腊、西班牙;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大洋洲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和韩国。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国家类型,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严格的划分标准[1],本文将除二十五个发达国家以外的168个国家和地区均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数众多、发展程度差异很大,为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依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综合指标将168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发展程度有高低的四类国家集团(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分类一览表(数据截至2006年) 数据来源:人口数据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计算; *人均GDP按PPP (1990年盖凯美元), 数据来自The Conference Board and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及能源消费的演变 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的86%和面积的76%,拥有全球四分之三的能源资源,但GDP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仅占全球的一半左右,人均GDP为4296美元(按PPP,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 1.2吨油当量[2],同样是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其经济社会和能源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尽管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发展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其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却远高于发达国家。1971年-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总量增加了3.3倍,人均GDP 增加了1.3倍,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近6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三十几年间,其能源消费总量从22.3亿吨油当量增加到64.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从1971年的41.1%上升到2006年的55.7%,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达3.1%,是同期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的2.3倍,期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总量的近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而1998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其GDP年均增长率达5.5%,是发达国家的二倍,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达3.5%,为发达国家的三倍。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近70%、能源消费增长总量的80%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发展中国家内部,2006年一至四类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的份额分别为32.8%、40.2%、21.8%和5.1%,其中,以巴西和中国为代表的第二类国家集团能源消费总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巴西等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统计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类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年均增速远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最不发达的第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 本文以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为依据利用正态分布的拐点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比按人文发展指数进行划分更全面、科学。同时澄清整体国力、国家竞争力、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关系,以排除整体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划分社会发展水平在概念上的干扰。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还有文明程度、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享受的自由和民主等。发达国家大多具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意味着就有较先进的科技水平,比如沙特阿拉伯开发石油。 从这两个概念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是固定的。发达应与先进对应,而先进是相对的,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是相对的。 2.划分方法 早起以人均GDP划分,目前用人文发展指数划分,本文提出用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划分。 2.1 按照人文发展指数划分 以前人们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都是用人均GDP,但单独用人均GDP显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人均GDP很不稳定,受汇率、物价等影响而波动很大,其次人均GDP 也只代表了经济水平,而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水平。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了"人文发展指数",以取代单一的人均GDP衡量体系,具体标准是:人文发展指数不低于0.9即为发达国家。它的《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数量由2009年的38个,上升到2010年的44个,最不发达国家25个,中国被列入发展中国家。 人文发展指数是"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人均GDP)"的几何平均值。虽然用它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对于GDP是进步的,但这三个指标只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无法全面反映一国社会发展水平,没有考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能源、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国家安全、国民贫富差距,并且引入了GDP的弊病。 2.2 按照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划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且是动态的,其评价体系涉及因素应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本文用社会发展水平指数按照相对性提出划分它们的方法。 《整体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模型》(《经济要参》(2013年第47期))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国家安全,体现共生理念。模型如下(文中给出了更具体的模型,包含了更具体的因素且计量): 整体国力=人口数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区域面积×能源×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国家安全 社会发展水平指数=整体国力/(人口数量×国土面积) 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若(一般)服从正态分布,按照其曲线拐点划分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层次。若服从幂分布,则按相应的的统计学原理处理。 正态分布为钟形曲线,σ代表标准差,μ代表均值。x=μ即为图像的对称轴。数值分布在(μ-σ,μ+σ)中的概率为0.6826;数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为0.9544;数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为0.9974。 划分方法: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处于1σ之间的为发展中国家,1σ之右的为发达国家,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