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逻辑

社会逻辑
社会逻辑

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初探

——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

李娜孙雯(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合理的投票系统都是操纵的,决策形成过程中的防策略投票问题,属于社会选择应用领域的前沿问题。文章从逻辑学的视角,研究了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核心理论-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并结合计算机科学,梳理了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设计方法。笔者希望引起我国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关键词]:防策略;社会选择;模态逻辑;计算复杂性

作者简介:

李娜(1958- ),女, 河南开封人, 南开大学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现代逻辑。

孙雯(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现代逻辑研究。

防操纵(non-manipulability)或防策略(Strategy-proofness),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属性,它要求投票者不能从谎报他们的真实偏好中获益,进而可以抑制社会选择中的策略投票, 促使投票者都投出自己的真实选票,使选举结果能够体现人们的真实意愿。然而,防操纵问题的解决仅依靠社会选择理论本身难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用逻辑来刻画和模型社会选择机制中的防操纵问题。

目前,国内对防操纵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选择的理论中,关于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逻辑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我们介绍了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设计方法二个方面进行梳理,希望引起我国逻辑学界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者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一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逻辑研究状况

防操纵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中后期关于投票理论的研究,维克瑞(Vickery)、达米特(Dummett)和法夸尔森(Farquharson)等都对防操纵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他们都未能对投票程序的可被操纵性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证明。之后,吉伯德(Allan Gibbard)和萨特斯韦特(Mark Satterthwaite)扩展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思想,分别于1973年和1975年提出了著名的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从本质上讲,防策略投票不可能性定理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任何投票选择程序要么是可被操纵的,要么是独裁的,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决策过程中策略投票行为的普遍存在性。

21世纪初,泰勒(Alan D.Taylor)2005年在其著作《社会选择和操纵的数学》中用公理化的方法,首次严谨系统的给出了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定理、Duggan-Schwartz定理、Barberá-Kelly定理这三个定理的统一证明。[1]其中,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定理在社会选择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许多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泰勒借助集合论,通过大量的谓词演算,对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进行了精致的逻辑刻画,这为化解操纵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上述工作,范艾吉克(Jan van Eijck)2011年借助Saari方法,具体地说,Saari方法将三角型分为六个区域,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投票类型,通过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来改变其投票类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不同的选票,越接近一个区域的顶点,越偏好于这个顶点所代表的选票。这种方法很巧妙的化简了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的证明,从新的角度论证了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2]

不难看出,在社会选择理论中,最初引入逻辑,只是其公理化方法的严格使用,而不是作为一个正规的形式系统的应用,对此,艾格特尼斯(Thomas ?gotnes)、特罗卡尔(Nicolas Troquard)、帕瑞曼(Erik Parmann)等人做了进一步研究。

艾格特尼斯等,2006年基于模态逻辑,设计了一种可以刻画社会福利函数的逻辑,这种逻辑在语法上是简单的,但足以表达社会福利函数的属性,如量化偏好关系,刻画阿罗定理。[3]特罗卡尔等2011年设计了一种逻辑,用于推理社会选择函数。这个逻辑是也基于模态逻辑的,想法来源于命题控制联盟逻辑

(CL-PC)。[4]CL-PC逻辑包括可以表示策略稳定性的算子,特罗卡尔等扩展了这种逻辑,增加了表示个体偏好的算子,个体的策略稳定性由CL-PC-like算子表示。由此,更精确地确立了社会选择函数的属性和逻辑公式之间的联系,表明使用逻辑语言可以很好的刻画社会选择函数。每一个社会选择函数都可以由一个逻辑公式来描述,并且这个逻辑是可判定的,在判断社会选择函数是否防操纵这一问题上起了相当大的的作用。

同年,艾格特尼斯等,提出了偏好和判断聚合的逻辑,判断聚合是从逻辑的角度研究聚合,考虑如何将多组逻辑公式聚合为一个单个一致集。判断聚合也可以看作是偏好聚合的子集。他们提出的判断聚合逻辑(JAL),可以直接解释判断聚合规则。[5]

帕瑞曼和艾格特尼斯2012年,基于乘积逻辑S5m,提出了一种投票逻辑(voting logic),增加了算子□U,用于量化所有真实的情境,即个体如实表达他们偏好的真实世界。进而刻画了独裁、防策略等属性,并完整的表述了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不可能定理。另外,帕瑞曼和艾格特尼斯还讨论了该逻辑的表达力问题,说明当存在多个个体(投票者)时,它是不可判定,然而,也有特例,即当有两个个体时,是可判定的。[6]

可以看出,上述工作都是基于模态逻辑,以设计适合的逻辑系统来模型社会选择中防操纵问题。其实,在这方面,逻辑和博弈(logic and games)领域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如用模态逻辑来刻画博弈理论中的概念,如策略、偏好、联盟,这也是社会选择中的重要概念。然而,在逻辑和博弈中,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在一个情境中行为,而不是关注于如何模型一个机制,以实现社会选择。

另外,还有一些逻辑学家,利用已有的逻辑框架,如高阶逻辑、命题逻辑、一阶逻辑来研究社会选择问题及刻画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

尼普科夫(T.Nipkow)2009年,通过用高阶逻辑对阿罗定理和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进行了论证。[7]同年,唐平中和林方真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设计了

一种社会选择的逻辑语言,引入了一元谓词情境的概念,并令4元谓词p来模型个体偏好,3元谓词w来模型集体偏好。此外,还引入了行动swap(x,a,b),表示在个体x的偏好序下,将a和b交换位置。基于上述工作,最终将社会选择中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翻译成相应的逻辑语言,然后使用可满足解析器(SAT solver)

来验证,从而完整自动的证明不可能性定理。[8]

在此基础之上,唐平中2010年,用同样的逻辑语言,通过归纳法,将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的条件减化到基本条件(The base case),基本条件是指有两个投票者和三个候选人的情况,即当|N|=2并且|O|=3时,社会选择函数是一个映射,它是防策略的当且仅当它是独裁的。另外,唐平中还使用了计算程序来验证这个部分,他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限制可满足问题(CSP),并且使用所谓的深度搜索策略(depth-first search algorithm),先找到满足前两个条件的社会选择函数,然而再验证它们都是独裁的。最后,在基本事例下,可以验证有17个防策略社会选择函数是独裁的。[9]在某种程度上,借助逻辑来辅助分析和设计社会选择过程,形式的刻画社会选择中一些重要的不可能性定理,从而为自动定理证明打下基础,从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

格兰迪(U.Grandi)和安迪瑞斯(U. Endriss)2009年,用一阶逻辑来模型化社会选择中的理论,将社会选择中的社会福利函数嵌入到古典一阶逻辑中,用一阶逻辑成功的刻画了阿罗不可能定理。[10]继而,格兰迪和安迪瑞斯2012年,又用一阶逻辑来刻画偏好聚合中的不可能性定理,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的一阶定理,成功的形式化了社会选择中的三个重要的结论,即对Arrow定理(1963)、Sen定理(1972)、Kirman-Sondermann定理(1972)进行了逻辑刻画,并用prover 9,最终实现自动推理证明。[11]

不难看出,对于验证社会选择中的不可能定理,一个完整的形式化更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并且还可以为自动推理的实现建立很好的基础。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作为研究社会选择理论中的古典定理及发现新定理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总之,对于社会选择学家来说,可能最受益的,就是从逻辑中,可以借助纯形式语言来研究和推理社会选择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对社会选择理论中的防策略不可能性定理,提供一个纯形式化表述,以最终实现自动定理证明,以及设计一个适合的逻辑系统来模型社会选择中防操纵问题,这都是逻辑作为一个工具,应用在社会选择中的重要方面。

二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的设计方法研究状况Gibbard—Satterthwaite防策略投票不可能性定理说明操纵是一个普通存在的问题,如何避免操纵是防操纵社会选择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的防

操纵机制还不是很健全,近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用计算复杂性(computational complexity)理论来研究防操纵问题,并且被公认为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巴托尔迪(Bartholdi)等1989年最初发现second-order Copeland投票规则是难于操纵的,是一个NP-hard问题。[12]随后,巴托尔迪和奥林(Orlin)1991

年加强了这种方法,证明了单一可转移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STV)也是一个NP-hard问题。[13]也就是说,STV选择程序,本身并不具有防策略性而且也不完全满足单调性,但它满足“计算复杂性”条件,因而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要想对STV选择程序进行操纵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候选人的数目和投票者的人数都很多时。巴托尔迪等对计算复杂性的研究几乎都是关于单投票者操纵,他们的思想就是找到一个选择规则是非常难于计算的,那么投票者就会放弃操纵,来表达他们的真实偏好。

克尼泽(Conitzer)等2007年研究了联盟操纵的计算复杂性问题,克尼泽等人表明在很多的投票规则中,联盟操纵是一个NP-hard问题。另外,对于大多数的投票规则,在有至少3或4名候选人时,联盟操纵就变为一个NP完全问题(NP-complete)。[14]同年,赫马斯潘德拉(Hemaspaandra)等对联盟操纵,提出了一个更漂亮的结果—即二分法定理。[15]赫马斯潘德拉的证明依赖于一个事实,投票者的选票不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任何投票者可以投出任意可能的选票。然而,如果限制选票,例如假设投票者是单峰的,那么二分法成立的条件就变化了。

在算法方面,法利谢夫斯基(Faliszewski)2008年在其博士论文《选举的操纵:算法和不可行性结果》中,提出了关于策略投票的新模型,并提供了新的方法来研究在选举中策略投票的计算复杂性。[16]朱克曼(Zuckerman. M.)2009年等证明巴托尔迪的单投票者操纵算法在联盟操纵上也可以,朱克曼等还提出了有效的算法。[17]针对计分规则的极大极小和径流多元性(Maximin and Plurality with runoff)的问题,分析了它们的窗口错误(windows of error),讨论了关于使用计算难度(computational hardness)这一流行方法来排除策略投票的影响。

通过计算复杂性避归Gibbard-Satterthwaite定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属于最坏情况复杂性(worst-case complexity)的

结果,具有最坏情况复杂性的投票规则在实践中仍是容易被操纵的。最近已经有关于操纵的平均情况复杂性(average-case complexity)的研究,普罗卡恰和罗森斯契恩(Rosenschein)2007年已经确立了某些理论性结果,提出了在实践中联盟操纵的可追踪性(tractability)。[18]

法利谢夫斯基(P.Faliszewski) 和普罗卡恰(A. D.Procaccia)2010年介绍了计算复杂性作为保护选举避免策略投票这一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形式化研究了操纵的可计算性质。[19]鉴于复杂性理论和数理逻辑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项工作也促进了逻辑和社会选择理论之间的联系。法利谢夫斯基等2011年又提出了计算复杂性可能是避免选举操纵真正的盾牌。[20]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其他方法上的尝试用新技术来设计防操纵机制,加特纳(Gaertner)2006年提出限制定义域(restrict the domain)的方法。[21]在设计聚合机制时,就要考虑如何防止操纵行为的产生,以避免被少数人操纵。针对可能不同的操纵目的,建立相应的防策略投票系统。例如,在多数选举规则中,选举人数是奇数且个体偏好关系满足单峰性的情况下,多数选举规则就能够完全避免被操纵。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就很容易被操纵。恩德里斯(U.Endriss)2011年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偏好、选票等概念,来研究社会选择中的各种标准形式框架。[22]也就是说,模型偏好和选票作为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s),而不是作为二元关系,从而增加他们的信息量,那么在特定的假设下,防操纵也是可行的。

结语

综上所述,从国外学者对防操纵社会选择理论研究的状况可以看出,借助逻辑工具对防操纵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学者的广泛注意。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防操纵社会选择机制,最终完美的刻画和解决防操纵问题,从而使其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这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于逻辑学家来说,用现代逻辑模型社会选择中的问题,找到适合的逻辑系统来解决防操纵问题,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更多的新技术被国内学者所掌握,我们相信,逻辑学界关于防操纵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必将逐步丰富起来,并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研究获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也必将推动我国逻

辑学理论的发展,使我们的相关研究站在国际的前沿。

注释

[1]Taylor A.D. Social choice and the mathematics of manip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van Eijck J, A geometric look at manipulation. Computational Logic in Multi-Agent Systems, 2011, p. 92-104.

[3]Thomas ?gotnes, Michael Wooldridge, and Wiebe van der Hoek. Towards a logic of social welfa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Game and Decision Theory (LOFT), 2006, pages 1-10,.

[4]Troquard N, W. van der Hoek and M. Wooldridge,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hoice functions.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011, p. 1-26.

[5]Thomas ?gotnes, Wiebe van der Hoek and Michael Wooldridge, On the logic of preference and judgment aggregati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2011

[6]Modal Logics for Social Choice and Undecidability (Extended Abstract) (Erik Parmann Thomas Agotnes) 2012

[7]Nipkow, T., Social Choice Theory in HOL: Arrow and Gibbard-Satterthwaite. Journal of Automated Reasoning, 2009

[8]Tang P. and F. Lin, Computer-aided proofs of Arrow's and other impossibility theorem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9. 173(11),p. 1041-1053.

[9]Tang P. Computer-aided Theorem Discovery - A New Adven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conomic Theory. PhD dissertation, HKUST, 2010

[10]Grandi, U. and U. Endriss. First-order logic formalisation of Arrow's theorem. Springer-Verlag. 2009

[11]Grandi, U. and U. Endriss, First-Order Logic Formalisation of Impossibility Theorems in Preference Aggregation. To appear i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012: p. 1.

[12]Bartholdi, J.J. C.A. Tovey and M.A. Trick, The computational difficulty of manipulating an election.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1989,6(3): p. 227-241.

[13]Bartholdi, J.J. and J.B. Orlin, Single transferable vote resists strategic voting.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1991. 8(4): p. 341-354.

[14]Conitzer, V., T. Sandholm and J. Lang, When are elections with few candidates hard to manipulate? Journal of the ACM (JACM), 2007 [12]Hemaspaandra, E., Hemaspaandra, L. Dichotomy for voting systems.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73, 1 2007, p.73–83.

[15]Hemaspaandra, E., Hemaspaandra, L. Dichotomy for voting systems. Jo 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73, 1 (2007), 73–83.

[16]Faliszewski, P., Manipulation of Elections: Algorithms and Infeasibility Result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08,

[17]Zuckerman, M., A.D. Procaccia and J.S. Rosenschein, Algorithms for the coalitional manipulation proble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9,173(2): p. 392-412.

[18]Faliszewski. P. and A.D. Procaccia, AI’s war on manipulation: Are we winning. AI Magazine, 2010. 31(4): p. 53-64.

[19]Faliszewski, P., E. Hemaspaandra and L.A. Hemaspaandra, Using complexity to protect elec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53(11): p. 74-82.

[20]A. D. Procaccia and J. S. Rosenschein. Average-case tractability of manipulation in voting via the fraction of manipulato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2007, p718–720, [21] W. Gaertner. A Primer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LSE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2] Endriss U., Logic and Social Choice Theory,2011,p14-15

Preliminary Studies on strategy-proofness social choice mechanism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logic and computer science

Na Li, Wen S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Reasonable voting systems are all manipulated, Strategy-proofness voting problem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elongs to the cutting-edge issu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choice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 The article research the core theory of Strategy-proofness social choice mechanism --Gibbard-Satterthwaite

Theorem; Combines with computer science, reviews design methods of

strategy-proofness social choice mechanism. The author hopes to cause scholars of this field in our country are interested in further knowledge and research.

Key words:Strategy-proofness、Social choice、model logic、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行政决策学考试真题+答案

行政决策学 一名词解释 1 决策: 是指个人或者群体,针对特定问题并为达到某种目标,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有关未来事件设想中所作出的一种抉择或决定。 2 问题: 是指理想目标与工作现状,或应该做到的事与实际做到的事之间的差距。 3 行动计划: 是指人们为了实施最终决策方案而对未来行动过程所做的一种安排部署。 4 公共行政问题: 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社会工作中发生的行政目标、法制需求、社会协调,与政府工作现状、法制建设现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5 公共行政决策: 是专指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行政职务时做出的处理公共事务的决定。 6 政府形象: 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工作目标、行政效率,领导人人格、能力、仪表,公务人员行为水准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多印象的总和。 7 行政决策最高通用原则的基本特点: 具有最广泛的时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历史决策、现实决策和未来决策,不受时间界定的制约;在政府工作范围内具有最广泛的空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镇村、国家部委办及各种行业,不受行政区域、行政级差和行业部门界定的制约;在国家公务人员内具有最广泛的主体性,不受决策者行政职务、工作资历、年龄、性别、民族、党派等界定的制约。 8 假设: 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未知事物的普遍规律性、因果性或未知事实出现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二判断题 1 行政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而不是一个公共过程。(×) 2 风险性决策是指决策带有风险的决策。(×) 3 决策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公务人员。(√) 4 假设等于想象、幻想和联想。(×)

5 决策就是拍板。(×) 6 问题是一种差距。(√) 7 最终决策方案的形成意味着行政决策过程的结束。(×) 8 行政决策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国家公务人员。(√) 9 行政决策即是一个逻辑过程又是一个公共过程。(√) 10 拟定行动计划是行政决策过程的终点。(√) 11 行政决策不需要非逻辑思维活动。(×) 12 差距即问题。(√) 13 以决策者为标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14 行政决策的哲学原则包括全面具体性准则、公平与效率制衡的准则、对立互补性准则和能动实践性准则。(×) 15 问题是一种差距,但差距不一定是问题。(×) 16 以决策结果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决策可分为突破性决策和追踪性决策。(×) 17 非逻辑思维活动在建立假设中的作用包括启发作用、桥梁作用和扩展作用。(√) 18 复合问题可以分为并列式复合问题、链条式复合问题和网络式复合问题。(√) 19 信息的特点包括有限性、可传递性、时效性、可开发性和共享性。(×) 20 众多决策设想向最终决策转化的基本形式有逐步淘汰式和综合互补式。(√) 21 从形式上分,问题可区分为单一问题和复杂问题。(×)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发现问题是逻辑论证的起点? 答:1 问题是促使领导者制定决策的根本原因; 2 问题制约着制定决策过程中的其他环节; 3 问题决定了制定决策过程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基本性质。 2 简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三个环节。 答:1 公众对政府筛选问题的确定议题的参与; 2 公众对决策方案设计和选择的参与; 3 公众对行政决策实施的参与。 3 简述行政计划与最终决策方案的区别。 答:第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在前,拟出行动计划在后。 第二,从工作的需要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要求深谋远虑、科学可靠、获益多且迅速;拟定行动计划则要求细致、准确、简便、可行。 第三,从构成的内容上看,最终决策方案主要作出概括性的原则规定;而行动计划包括作出具体的规定。 第四,从发挥作用上看,最终方案作出大致规,发挥原则的指导性能;而行动计划则是作出严格规定、详细的规范,发挥管理职能。 4 简述假设的基本特征。 答:1 假设要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 2 假设具有猜测的性质;

高考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决定最终结果!!! 一个人若觉得学习只是为了高考,ta或许会困于高考的结局,为考试结果汲汲营营、担忧终日,或是只为考试而学变成做题机器,或是在高考结束之后突然失去了努力的目标;一个人若觉得学习是对自己的耽误,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比如数学不好或是英语不好的),ta便会轻言放弃。对于前者,须知过程即结果,应该将心力放于过程与日常做法中,应不断思索对自己做法的升级(如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对于后者,须知凡是困难,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考试不会写可多次抄写、默写答案,复述思路以求弄懂“套路”;跟不上思路可以课上多回应,以求跟上思路;听不懂课可以尝试做笔记、提问以求解惑;看不懂笔记可以先看例题、公式以求打基础。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出相应的努力,都可以在“艰辛的学习”中去锻炼心态与能力。 其实,学习满足了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它的底层逻辑是对个人的智慧的修炼。 一个人若觉得学习是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修炼,是用于丰富人生、让自己更有智慧、生活更多魅力的法宝,Ta便能将困难看作财富,看作缺点的照妖镜、进步的垫脚石,不断探寻学习的奥妙,寻求进步。Ta就不会因一次失败丧失信心,也不会成绩一波动便悲观堕怠或是乐观放纵。如此,便可以坚定地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实人生便是一场有趣的修行,你的意志与心态决定了你走这条路的心情;你的能力范围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当然,人生舞台的样式琳琅满目,找个适合自己的就好。但其实,不论在哪个领域,其实对事物的领悟力,是殊途同归的,都归于对把一件事办好、把一个事情理解好或把一个组织管理好等等。这些对复杂事件的处理正投映在我们高四的此时此刻。所以不必把高考与未来的人生所断连,高考也不会决定你的一生,它只会影响人生中的一部分。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43语言表达准确(含 逻辑) 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 (时间:25分钟分值:27分) 1.(2019·江苏卷)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VR的未来方向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B[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B项说“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描述的信息都与图示内容吻合,是正确的。] 2.(2018·江苏卷)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如何正确做出决策与判断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如何正确做出决策与判断 作者:【摘要】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点毋庸置疑。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人处在社会之中,必然与他人、与社会产生交流;相反的,他人和社会也会对个人给予一定的刺激。个人要想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中实现交流的目的,或者对外界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做出决策与判断。个人只有正确做出决策与判断,才能与外界沟通顺畅,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社会认知决策判断 【正文】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由此可见,正确地做出决策与判断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与人正常沟通、和谐相处的首要前提。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只有当个人正确做出各种裁决之时,才会尽可能的避免刻板效应,避免归因错误,养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从而得到社会认可。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问题的好坏,目的在于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决策过程是如何操作的;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决策质量得到提高。 决策与判断是人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最佳选择,而是建立在人类心理上的第一满意选择。决策和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然而有趣的是,决策与判断的失败通常比成功更有启发性,即使成功是普通的原则。它经常能揭示决策的过程。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底层逻辑

很多人感叹,当今世界变化太快,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其实并不然,抛弃你的不 是时代,抛弃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这世上,没有永世长存的商业模式,更没有永恒不变的竞争力,有的只是滚滚而去的时代浪潮。 想一直躺赢,坐地吃老本,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流转”。 佛法说:“诸行无常”。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些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天地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似乎是个真理,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的 流转之中。 同时,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却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 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量的 总量则会保持不变。 所以,当动能消失,也许是转变成了势能,当势能消失,也许是转化成了热能。能量的具体 形式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就像是不断流转的万物,总是在“变”,然而它的总量却从不改变、恒定为常。 原来,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不变”,“不变”才是“变化”背后的东西。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 能量守恒定律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底层逻辑。 以前,我们琢磨的是,怎样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变”,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传统零售 到新零售,从首席市场官(CMO)到首席增长官(CGO)。 然而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才是隐藏在诸多变化背后的那个“不变”?什么才是支配万千变化的那双“看不见的手”? 因为,追随前者会让我们疲惫不堪、彷徨迷失在不断变化的幻象中;而找到后者,则能让我 们拥有一颗笃定的灵魂、坚定的眼神和长期主义的心态。 这就是人生底层逻辑从“变”到“不变”的彻底转换。 什么是宏观层面上的“不变”? 1)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确定性。 比如:四季交替、白夜更替、潮汐变化、耕种和收割、生与死、动物迁徙、股票的价格、经 济衰退、建筑和房地产、利率以及政治、经济的周期变化。 巴菲特的投资之所以无往而不利,原因之一就是洞悉了周期的变化之道。他是掌握周期性变 化的大师,所以他说:“在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要贪婪。” 因此,对于周期性的变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推测,只是无法预料的时间而已。

2019高三语文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推断题)

2019高三语文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推断) 好题狂练 (限时60分钟) 1.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去冬今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天降大雪。如果高速公路管理者不及时采取扫雪等措施,势必会造成重大行车事故,为了排除行车安全隐患,公路管理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也肯定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①及时采取扫雪等措施,也不一定能避免重大行车事故的发生。 ②。 ③。 答案②及时采取措施,也不一定能避免发生事故③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也不一定就能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解析首先明确材料的中心——公路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事故。其次了解①的句式“是……也不一定能……”,由材料给出的“势必会造成重大行车事故”,“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也肯定会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得出,三个材料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依据材料进行合理推断即可。 2.下面两个文段中都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请分别说明。 ①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鱼嘴还能张合。 ②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②

答案①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烧熟的鱼嘴和鳃为何还能动弹。答非所问。 ②批驳者将原文“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篡改成“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 解析题干已明确“逻辑问题”,所以应留心句间关系,语段的话题中心等。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只要大力发展旅游,云南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云南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民俗风情,这些资源一旦得到开发,就会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势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①大力发展旅游不一定能让云南经济快速发展。 ②。 ③。 答案②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一定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从逻辑角度分析句间关系是否恰当。比如“只要大力发展旅游,云南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这种说法太绝对,因而出现逻辑错误。大力发展旅游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其他三处依据材料合理推断即可。 4.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我们班组,老张作为一名有威望的工人,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只要老张强调了工作纪律,就等于关心了同事们的生活。上班时一定要穿上工作服,作业时就能保证人身安全;如果平时工作中谁有了困难,只要老张能帮助他一把,任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侦探小说总归来说还是娱乐方面的,算是开阔眼界吧,我觉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就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吧,多做图形题,比如几何,还有逻辑训练题,排列组合之类应该是有帮助的,而且又有趣,不枯燥语言能力表达能力20世纪初,心理学家观察到,一个人生活是否成功与他的词汇量在小及其运用词汇的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在某一领域最成功的人士的词汇在该领域中排在前10%。换言之,一个的词汇量越大,语言智能越高,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工社交、个人生活及学习上------就越成功,越自认。提高和增强语言技能,以主大大增进语言智商并非难事,尝试以下的几种方法,相信能使您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享受其中的乐趣。一、孩子的文字游戏------证明你生来就是语言天才日本间乐家铃木在参观一个大型百灵鸟孵化所时发现:每一只刚孵出来的小百灵,都自动模仿领鸣鸟的叫声,后来逐渐加入自己的变化。饲养员一直等到它们都形成自己的风格后,瑞从它们中间选出下一个领呜鸟,如此循环下去。由此,铃木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每一个日本孩子都能学会讲日语!虽然铃木的朋友们都为为他的脑子出了问题,但他确实是对的,他发现了一种因为太显而易见而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任何一个婴儿,不管他出生在哪个国家,都能在两年之内自发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大脑,都能学会无数种语言-----只要这些语言存在,换言之,只要给婴儿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他就能学会任何东西!铃木发现的正是大脑的模仿原则。这条原则指出:你的大脑天生是通过模仿它所能接触到的同围最好的东西来学习的。如果你让大脑这样做,它就能加速地学习。而婴儿面对生

提高语言逻辑性

怎么才能说话有条理有逻辑? 描述法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 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

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想是让思维条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明白也就说不清楚。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建议你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比较条理化的思维,你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条理化。 几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一群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群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便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他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十二卷的巨著。他们将《智慧录》交给老国王看,他看了后说:“各位大臣,我深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没有人会去读完它,再把它浓缩一下吧!”这群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删减了很多内容,最后完成了一卷书。可老国王依然认为太长了,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群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一页、一段,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当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很高兴,说:“各位大臣,这才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各地的人只要知道这个真理,我们一直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说服人的三个底层逻辑

有这么一件事,我非常不同意,叫做“对事不对人”。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作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偏好与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说,我们所有的困惑都来自于人。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主题:人是怎么形成他的看法的?又是怎么改变的?怎么改变自己的看法,怎么改变别人的看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话题,情绪与沟通。 授课老师 | 黄执中 米果文化联合创始人、课程总监、《奇葩说》第三季冠军 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 我把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浓缩成为了三句话。 1、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很多人以为会了沟通、说服就跟有魔法一样,对方就会觉得你讲的都对。这是不可能的。我被说服了,等于什么?我被打败了。 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我选择了相信我现在脑子里相信的事情,我选择了产生我现在脑子里要产生理念的立场、价值观。如果你改变我这一点,我就视为我的人在受到挑战。

在《奇葩说》上打辩论时,我最常听到的是:黄老师,你节目里讲的话好有道理,我平常也想过,可是没办法像你说的这么清楚。 对这位观众而言,他不是被我说服的,那个看法是他早就有的,只是被我启发了,想通了而已。他没有被改变,是我说出了他心里的话。Nice! 祝英台陷阱 在沟通、说服时,要小心“祝英台陷阱”。 祝英台她老妈,要说服祝英台嫁给马文才。 如果她不断跟祝英台强调: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还年轻不懂事,男人有钱很重要,所以女人不要老是相信真爱。你要信妈妈,妈妈看过的男人比你看过的多得多。 她每讲一句话,祝英台心中有一万个吐槽。 妈妈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女儿脑中第一个想的就是反例:不会,你看村口的王大妈跟她的老公不是也很穷吗?不是很开心吗?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分类汇编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分类汇编含答案

备战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 1.【2018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例证,另写一段话,要求和文段论点一致。 “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得有个多取向的思路。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单线的,如果你能反复地思考、比较、对证,你对一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想就会丰富许多。比如我们过去常常讲,“大河不满小河干,小河不满渠沟干。”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反方向的道理同样站得住脚。如果渠沟里面没有水,小河里面也没有水,那么大河里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反方向的道理同样站得住脚。“己之所欲”就能施与他人吗?或者“己所不欲”,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都不能施与他人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论点写论据。主要论证“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单线的”。

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②成人了也不一定就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③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出国后也不一定就不会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 3.【2018届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往往彰显着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富足。与之相反,低矮杂乱的城中村如同城市的伤疤,环境脏乱,治安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可见,城市的发展、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城中村改造好了,将大大改善市容市貌,彻底解决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城建部门要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早日给市民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谈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谈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逻辑与生活刘培育金龙荪(岳霖)师熟悉现代逻辑,传播现代逻辑,是中国最具现代逻辑意识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他看来,逻辑就像数学一样,是可以关起门来在书斋里研究的,“闭门造车”,仍然可以“出门合辙”。同时,龙荪师也认为,逻辑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逻辑工作者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逻辑学。一龙荪师从欧洲回国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① ,专门讨论逻辑与哲学、生活和对世界认识的关系。龙荪师指出,人们一般认为,“生活与逻辑没有关系” ,或者说“毫不相干”。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没有逻辑,甚至理性也很少在生活中起任何重要作用。比如,人们都是未经自己的同意而来到人世间,又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离世而去。人们活着,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情感、欲望、希望和恐惧的奴隶,一方面又处于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的统治之下。人们有时由于爱而恨,由于难过而笑;人们常常为高兴而落泪,随哀乐而起舞;人们常常为明知不可及的东西而去努力……总之,由于人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合理性、不合逻辑的东西,因此人们一般认为,逻辑与生活活“没有关系”或“毫不相--干”。龙荪师不赞同上述观点。他认为逻辑与生活不仅有关系,而且逻辑对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逻辑?“严格地说,逻辑是命题

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任何没有联系的思想、概念、信念或命题,不存在逻辑问题,既不是合逻辑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逻辑是一个命题或判断的序列,或可任意命名的从一个得出另一个的序列。……它是一个必然序列。”—————————————————————————————————————————① 题为 “ Prolegomena”,原载《哲学评论》第1卷第1、2期,1927年4月,6月;后收入《金岳霖文集》第1卷,第233-282页。由王路译成中文,我依文章内容将题目改为《逻辑的作用》,收入《道·自然与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5-232页。下面凡引此文者,不再注明页码。“逻辑是一种结构,是一种联系……它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哪些思想与一组给定的 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逻辑是证明一些正确的基本命题的工具,通过采用逻辑规则,这些命题可以成为不容置疑的。”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生活是一个概念,它也就没有什么合逻辑与不合逻辑的问题。生活是人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必须同这个世界打交道,这就是生活。人们要生活,必须与这个世界达成某种的一致,以求得某种的和谐。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人们总是“追求便利,避免障碍”,换言之,我们总是“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行。龙荪师认为,所谓“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只能遵循自然界或人类思想中蕴含的某种确定的关系,就是说,遵循逻辑”。

金课的底层逻辑

金课的底层逻辑 自从去年陈宝生部长提出“金课”的概念后,“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呼声得到了高校乃至社会一边倒的叫好。要打造金课,必须了解“水”课的水是如何造成的,我想水课不一定是水(知识)太少,是流进学生大脑的水(知识)太少。如何才能将知识植入学生的大脑,并且让学生主动将知识镶嵌到他的逻辑上,是每一位准备打造金课的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乎教学,我们可以将教师分为四类,1、没态度没能力——不在讨论范围内;2、有态度没能力——重点打造对象;3、没态度有能力——不想死后进19层地狱赶紧好好上课;4、有态度有能力——凤毛菱角,需要拜你为师;鉴于此以下观点仅适用于有教育情怀的老师。 我们不缺少敬业的老师,甚至很多老师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我没有看到绚丽多彩的锦缎,更多的现象是敬业的老师们一麻袋一麻袋往水泥地上撒种子却没有给种子发芽结果的机会(田俊国老师金句),怎样才能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的大脑里面发芽开花结果呢?那就必须知道学习的黄金定律,也是建构主义的第一知识观:人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外部世界和学习的,或者说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拿高速公路上的120标志为例,对于一位司机朋友来说,看到这样的标志,自动解释为这段路限速120,然而对于20几年前的我来说,这三个数字和我唯一的关联,那就是急救电话。 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 貌似很可笑吧?其实,人就是这样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释世界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首先把看到、听到的所有的新知识与自己过去的经验相互关联,用旧知消化新知,

正所谓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所以,学生的“原有经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编织的。马克斯?韦伯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如果说“知”代表信息的话,那么“识”则代表个人的见识,是建立在基于个人信念系统的解释。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同学只是信息的提供者,而学习者本人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有绝对的主动权,正如建构主义大师杰根所说: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意义,除非你认为它有意义,反过来也一样。 作为老师你说的每一个字,无论是术语和符号、专业情境、专业的思维方式,如果远超出学生的已有经验之外,那么,学生便无法运用原有经验去解读、去理解,自然听不懂。换句话说,老师不可能用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概念、思维等),让他弄明白他不能理解的事物。因此,了解学生的过去认知(知识、经验、技能)的边界,是每一位准备打造金课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话语逻辑和言语表达优化(二)

题目:话语逻辑与言语表达优化(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公务员考试大讲堂,我是中公网的宋震,那么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讲话语逻辑与言语表述的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综合分析能力类的问题一些实例来谈一谈如何构建话语逻辑以及如何使你的言语表达更为优化。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说明一下综合分析类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类问题的话语逻辑是如何构建的。第一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证明了上帝等神灵并不存在,可为什么信教的人还是那么多,请你就此事发表看法。从我们实践中同学容易掉进什么陷井呢?就是最后说着说着变成什么?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不应该迷信,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实际上我们要把迷信和宗教分开,而且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是什么?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国策,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也很有效的国策,所以说你不能说到最后让别人推断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好象是出了问题,好象考公务员就不能有宗教信仰一样,另外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什么呢?一会说宗教是好的,一会说宗教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可这道题在问你什么呢?在问你为什么人多了。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当你不好说他一会儿好,一会儿有局限性的时候,你就要把它功能拆分出来分别的去说,比如说第一点他说的上帝等神灵并不存在,这体现了宗教的一种什么样功能,一种信仰崇拜的功能,人们为什么会去信仰和崇拜,因为人们对自身,对宇宙、对自然无知的,那么既然科技发展到现在,大家知道这个可以解释了,那个也可以解释了,那就说明什么?宗教信仰崇拜的功能在弱化,但有可能宗教的其他功能在强化。 比如说想想宗教还有什么功能,起码宗教还有两个积极的功能,第一,宗教有一种道德规范的功能,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各种宗教倡导的这种伦理道德都有这种弃恶扬善的内容,比如说佛教讲庄严国土,立了有情。道教讲慈爱合同、济事度人。基督教讲荣神一人。伊斯兰教讲两世吉庆。那么这些宗教的精神都倡导了一种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群的意识。所以政府怎么样?政府允许、社会接纳,所以信教的人才会多,因为他毕竟起到了道德规范的作用。 第三为什么那么多还是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毕竟提供了一种不能静谧的一种环境,抵挡心胸、情感缓释,也就是说宗教起到了一种情感缓释的一种作用,那么现在社会压力太大了,那么让想放松一下怎么样?去宗教,听听圣歌,听听读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一下,那么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一种心理的需求,所以说在这道题我们看到的是信仰崇拜功能的弱化和道德规范功能、情感缓释功能的强化,导致了信教的人还是那么多。那么最后按照我们前面所讲的套路,我们引申到什么?国家、政府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那么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要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那么这道题就答完了。 我们看下一道题,前不久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有的地方猪肉价最贵的已经卖到了每斤12元,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香蕉交割的暴跌,据报道广东徐闻县龙堂镇总好的香蕉每公斤仅售0.4元,差一点的每斤价格只能卖上3分钱,对此你怎么看?那么针对这道题我们首先按照我们前面讲的套路,我们要进行破题,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农产品有些人就跑题了,就说到什么?这个香蕉主要是因为SARS传言的影响,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谣言都可以动摇一个产业的话,那这是到了何其危险的一种地步,那么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在破题的时候要去分析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还是我们上一讲提过的,你时刻要有一种政府的意识,有一种公务员的意识,那么要把这个责任揽到什么,要揽到政府上来,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不全是市场的无情,而是一种什么?而是一种政府责任的一种缺失,那么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个方面大家同戳容易想到的就是宏观调控,我们说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趋势,但是我们在事观国计民生尤其是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这些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不能听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发挥作用,也要加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对信息的预测,如果

人工社会研究为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7日/第A08版 社会学 人工社会研究为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梁玉成 基于自主行动者建模(AgentBasedModel,以下简称“ABM”)的核心概念是“自主行动者”。自主行动者是具有认知、决策判断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在研究中,研究者根据所要研究的现象,在模型中设置不同的行动者,并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角色,赋予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先赋的资源禀赋以及判断流程和行动模式;然后足够数量的自主行动者被放置在一个人工建构的世界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各自不断地重复“外部认知、策略判断、展开行动”的过程,从而通过行动者之间以及行动者与世界之间的不断互动,得到特定现象的演化历程及结果。 首先用于居住隔离研究 基于自主行动者模型最早的案例来自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Scheling)的居住隔离模型。谢林从1960年代起就对美国的种族居住隔离问题感兴趣,他发现美国社区的种族分布呈现出“U”形的极化现象,要么都是黑人,要么都是白人,很少能找到中间状态。因此,他试图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他首先假定只有两个种族——X和O,且在初始时期X和O均匀混居。如果人们有某种程度的种族偏好(这一程度即“阈值”),那么当一个人发现他居所周围居住的非本种族的人数过多,超过了他的阈值,他会选择搬家。在第一个时间点里,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判断,然后决定是否搬家,并采取行动;在第二个时间点,某个在第一个时间点不需要搬家的人,可能会出现他旁边的同种族的人由于阈值较高而搬走了,使得旁边搬来了非本种族的人,从而导致居住环境的异种族数量增加而差异超过了他能容忍的阈值,于是决定搬家;有可能由于他的搬离又影响到别人……经过多次迭代,最后出现了百分之百的种族居住隔离。 ABM研究者爱普斯坦(JoshuaM.Epstein)这样定义ABM方法所研究的问题:“ABM是通过无中心的、局部的、异质性的自主行动个体,来研究社会规律如何显现。”这一方法使我们可以从外部去观察人类世界:在一个研究者设计出的世界中,自主行动者们在一个给定的起点出发,表现出其在什么样的规则作用下行动,最后演化成宏观的社会现象。 克服定量与定性方法各自缺陷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都存在着不足。定性研究在概念定义和逻辑演绎上难以做到严密;定量方法由于数据收集和观察上的限制,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而ABM方法能克服以上弱点。一是异质性。在一般量化模型中,全部个案被自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自变量和因变量取值一样的个案,就属于同质的个案。然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文化背景不同,交往对象不同、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也不同,传统的量化研究无法充分体现这些异质性。二是自主性。每个个体行动者都是具有自主性的,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中心控制着行动者;微观的个体和宏观的外部环境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反馈,并随着时间而演进。三是局部性的交互作用。个体对于社会的认知往往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空间,影响他的也往往只及于其所处社会空间周围的个体,而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只具有局部性的交互作用。这又导致了第四个议题,即有限理性。个体由于不能得到整个社会全部的信息,其获得信息的边界、计算能力的边界,都导致个体的有限理性。五是个体行动者和社会的学习能力。无论个体行动者还是社会,都会不断地从已有的经历中学习和进化,从而不断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爱普斯坦提出了ABM的经典定义,即将具有异质性的自主行动者放置在一个特定

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语言的锤炼 《考试说明》对作文的语言要求: 基础等级:语言通顺要求语言规、准确,语意通畅,没有语病。 发展等级: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缺点:1. 词语生硬,不够形象 2. 句式呆板,不够生动 3. 思想简单,缺乏意蕴 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 阅读下面文段,画出所运用的关联词,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双人从,三人众。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而是大家的世界。你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因为你的身后有大家的身影,你也不是一个寂寞的点,因为很多的点聚在一起,就是长长的线,宽广的面。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用爱将无数的点建设成线,连缀成面。 概念 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议论文语言判断准确,层次清晰,推理严密,这是议论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从写作角度而言,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各种推理形式和关联词的运用上。 作用意义 巧用关联词及议论句式是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的基本体现。 从语法意义而言,关联词及议论句式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在联系,是各种推理形式的语言轨迹。 运用关联词及议论句式的基本要求 (1)注意关联词及议论句式的连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否恰当。 (2)注意关联词及议论句式的连接词是否配套使用。 (3)注意分句间自然形成的语意关系是否与关联词及议论句式的连接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一、研读语段,指出不足 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分寸。例如雕刻眼睛时要求将眼睛雕刻得较小来助于修改,而将雕琢鼻子时却要求雕得较大来利于修改,所以处理事情都要有分寸。善于把握分寸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正因为有了对雕刻的较好把握,许多的艺术品惊艳于世,正因为有了师长对孩子的天真想法的保护,才会创造出《阿凡达》这类惊世的作品。正因为有了对作品的文字的取舍,才会缔造出良好的文章,因此,处理事情定要把握分寸。(《把握分寸》) 不足: 1、不美。总体感觉,语言比较贫乏,语言不具说服力。 2、不准。细节上关于《阿凡达》主题的说法也不够准确。有关雕刻的例子更多的是讲“做事要留有余地”,与观点不符。 微笑是自信的体现。无论什么时候微微一笑展现出的都是自信。白是微笑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白用微笑展现出自信。博尔特是微笑者。

投资的底层逻辑

投资得底层逻辑 投资不就是容易得事情,因为在投资得过程中干扰因素太多了,很容易就走错路。那如何才能避免走错道路呢?每个人都应该要牢记一个概念------“投资得底层逻辑”。因为90%以上投资亏损得人就就是因为没搞懂投资得“底层逻辑”从而采用了错误得投资方法最终导致亏损。什么就是底层逻辑呢?既然叫逻辑就肯定不就是一种主观得判断,而就是能用逻辑推导出来得绝对可靠得知识。沿着这个底层逻辑再往下走,就能够找到一条正确得道路了。 投资得底层逻辑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就是要在“正与博弈”得市场尽量寻找那些收益率较高得机会去投资,避开所有得“零与博弈”与“负与博弈”得市场。所谓正与博弈,就就是可以产生财富增量得能够把财富蛋糕做大得市场。比如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企业通过股票与债券在社会上募集资本,企业通过这些资金用来投入扩大生产,就是可以创造出更多财富得,然后企业把一部分收益通过股票分红或者债券利息支付给投资人,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瓜分多出来得这块财富蛋糕了。 而像赌博就就是典型得零与博弈,4个人每人带一万块钱打麻将,不管大家如何努力,这4个人得总财富永远都只就是4万块,一个人赚钱就一定会有另外一个人亏钱,所有人赚得钱与所有人亏得钱加与等于零,这就就是零与博弈。当然,打麻将也就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技术确实比别人都要好,那您赢钱得概率还就是会比较高得。但更多赌博得玩法其实都就是跟技术完全无关得随机概率,参与这种赌博纯粹就

是浪费时间,如果只就是无聊打发一下时间也不就是不可以,但您一定要了解这种底层逻辑,不要指望靠这个赚钱。 那什么就是负与博弈呢?您去赌场赌博就就是负与博弈,因为赌场肯定就是要从赌徒身上赚钱得。虽然所有得赌徒加上赌场整个系统就是一个零与博弈,但赌场得盈利就是确定性得,所以所有得赌徒们加一起就一定就是一个负与博弈得系统。 以上得逻辑通过理性得思考应该不难理解,但很多人面对诱惑往往会用感性代替了理性得思考,从而忘了这个最基本得底层逻辑,就比如那些用极高得利息吸引人们投资得金融传销与庞氏骗局。 如果您在投资之前先通过理性分析一下底层逻辑,不难理解这种骗局得本质,本来就就是一个零与博弈得市场,骗局得创始人又拿走了大量得钱,投资人之间得博弈就成了巨大得负与博弈,大多数人得结局肯定就是个悲剧。 投资股票也就是一样一定要切记这个底层逻辑,股票得价格就是由这家公司得价值决定得,而公司得价值等同于这家公司未来现金流得折现,也就就是说股票得价值最终就是取决于公司长期盈利能力,不管这只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就是如何波动,并不会影响公司得实际得内在价值,股票价格长期得走势一定就是由公司得基本面决定得。所以我们只需要在股价大幅低于公司实际价值得时候买入然后等待价值回归, 这就就是价值投资。 虽然中国股票市场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但就是很多散户却都在频繁短线交易,一年下来付出得交易费与印花税也达到了10%

笑话写作底层逻辑方法

1:选择一个铺垫,列出各种假设——对于这个说法我有什么样的假设2:选择一个目标假设,找出连接点——是什么使我产生这个目标假设的3:列出几个对连接点的再解读——除了目标假设以外,还有什么针对这个连接点的在解读 4:选择一个再解读,完成故事2——关于这个铺垫有什么具体的情境可以解释我的再解读 5:写一个可以解释这个故事2的笑点——在铺垫之余,还需要什么信息讲清楚我的故事2

Step1:选择一个铺垫,列出各种假设—对于这个说法我有什么样的假设今天早上我起床跑了5公里 Q:对于这个说法我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a: 他跑步是为了锻炼 b:他并没有夸大他跑步的距离 c:他是在外面跑的 d: 他没有撒谎 e:他亲自跑的 注意:这个是最基础的,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要选择那个最适合出笑点的,相信你的直觉,当你意识到这个假设有喜剧化的可能时,就对了。

Step2:选择一个目标假设,找出连接点—是什么使我产生这个目标假设的 Q:是什么使我做出这样的目标假设呢 A:如果我的目标假设是“他跑步是为了锻炼,那么我作出这种假设的原因是—他跑步的理由 连接点:他跑步的理由 今天早上我起床跑了5公里 故事1:他是个注重健康的人 目标假设:他跑步是为了锻炼 连接点:他跑步的理由 再解读:? 故事2:?

Step3:列出几个对连接点的再解读——除了目标假设以外,还有什么针对这个连接点的在解读Q:除了这个目标假设,还有什么针对我的连接点(他跑步的理由)的再解读 A:其他可能针对“他跑了5公里”这个话题的解读有 a:他跑是因为他被一张恐怖的脸吓到了 b:他跑是因为他是被强行拖走的 c:他跑是因为他在追一个裸体的女人 d:他跑是因为他的车跑了 注意:这里没有所谓的唯一的解读,也没有正确的解读,但他是故事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