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

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

1.1 试验菌株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

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

1.1.1 标准菌株

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

1.1.

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

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

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

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

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

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

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

孢等特征应相似。

1.2.2 菌种的特性确认

1.2.2.1 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根据此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的试验即为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1.3 菌种的确定方法

用无菌接种环粘取培养物,在相应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单个菌落,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后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再做生化试验或使用菌种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菌种。

1.3.1 大肠埃希菌的确认

1.3.1.1 菌落形态

1.3.1.1.1 取大肠埃希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18~24h后,形成菌膜,管底有粘液状沉淀,培养物有粪臭味。

1.3.1.1.2 取上述培养物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EMB)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①曙红亚甲蓝琼脂(EMB)平板上菌落形态呈紫黑色、浅紫色、蓝紫色或粉红色,菌落中心呈深紫色或无明显暗色中心,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有金属光泽。

②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呈鲜桃红色或微红色,菌落中心呈深桃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1.3.1.2 革兰染色、镜检

1.3.1.

2.1 革兰染色

①以接种环沾取无菌水于洁净载玻片上,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少许,制成均匀涂片,自然或微温,再通过火焰2~3次干燥使固定。

②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③滴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以滤纸吸干余水。

④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色,水洗。

⑤滴加沙黄染液,复染1min,待干后,镜检。

1.3.1.

2.2 染色结果应是:革兰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1.3.1.

2.3 镜检结果应是:两端钝圆的短小直杆菌,单个或成对,革兰阴性,无芽孢,多有鞭毛,以周身鞭毛运动或不运动,许多菌株有荚膜和微荚膜。

1.3.1.3 生化试验

1.3.1.3.1 靛基质试验(I):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培

养24-48h,沿管壁加入靛基质试液数滴,轻轻摇动试管,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阴性。

1.3.1.3.2 甲基红试验(M):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中,培养48±2h,于培养液中加入甲基红指示液2~3滴(约1ml培养液加指示液1滴),轻微摇动,立即观察,呈鲜红色或橘红色为阳性,呈黄色为阴性。

1.3.1.3.3 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V-P):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中,培养48±2h,,于2ml培养液中加入α-萘酚乙醇试液1ml,混匀,再加40%氢氧化钾试液0.4ml,充分振摇,在4h(通常在30min)内出现红色应判为阳性,无红色反应为阴性。

1.3.1.3.4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枸橼酸盐培养基斜面上,培养2-4天,培养基斜面有菌苔生成,培养基由绿色变为蓝色时为阳性,培养基颜色无改变、无菌苔生长为阴性。

1.3.1.3.5 乳糖发酵试验:取菌落形态(①、②)的培养物接种于乳糖发酵管,培养24-48h,观察产酸(指示剂为酸性品红者为红色:指示剂为溴麝香草酚蓝者为黄色),产气(小倒管内有气泡,气泡无论大小都是产气)。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确认

1.3.

2.1 菌落形态

1.3.

2.1.1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18~24h后,呈均匀浑浊生长,繁殖较多时易产生沉淀,沉淀易被摇散。

1.3.

2.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上培养24~27h观察结果。

①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黄色环,菌落直径

0.7-1mm。

②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金黄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外围有卵磷脂分解的乳浊圈,菌落直径1-2mm。

1.3.

2.2 革兰染色、镜检

1.3.

2.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

3.1.2)

1.3.

2.2.2 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球形或略呈椭圆形,菌体较小,菌体大小不一。无芽孢,一般不产生荚膜。排列呈不规则的葡萄状,亦可呈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1.

3.2.3 生化试验

1.3.

2.

3.1 血浆凝固酶试验

试管法:取无菌试管(10mm×10mm)2支,各加入血浆和0.9%无菌氯化钠溶液(1:1)0.5ml,

1支加入营养肉汤培养液0.5ml作为阳性对照:另一支加入无菌营养肉汤0.5ml作为阴性对照。两管同时置37℃水浴或恒温培养箱,3h后开始检查,以后每隔适当时间观察一次,直至24h。检查时,轻轻将试管倾斜(动作勿大),仔细观察。

①阳性对照管:血浆和无菌水混合液加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肉汤培养物,在3h后开始观察直至24h。结果:血浆凝固。

②阴性对照管:血浆和无菌水混合液加稀释液,在3h后开始观察直至24h。结果:血浆流动自如。

1.3.3 枯草芽孢杆菌的确认

1.3.3.1 菌落形态

1.3.3.1.1 取枯草芽孢杆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18~24h后,呈浑浊生长。

1.3.3.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24~27h观察结果:菌落为灰色、干燥、皱缩、无典型卷发状。

1.3.3.2 革兰染色、镜检

1.3.3.

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

3.1.2)

1.3.3.

2.2 镜检结果:革兰阳性芽孢杆菌芽孢为椭圆到柱状,位於菌体中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后菌体不膨大。

1.3.4 白色念珠菌的确认

1.3.4.1 菌落形态

1.3.4.1.1 取白色念珠菌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24~48h后,呈浑浊生长。

1.3.4.1.2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经30~35℃培养24~48h (必要时延长至72 小时)观察结果:呈乳白色偶见淡黄色,表面光滑有浓酵母气味,培养时间稍久则菌落增大,颜色变深、质地变硬或有皱摺。

1.3.4.1.3 取上述(5.3.4.1.2)培养物接种至白色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经30~35℃培养24~48h(必要时延长至72 小时)观察结果:平板上为绿色或翠绿色的菌落生长。

1.3.4.2 革兰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取上述(5.3.4.1.3)培养物接种至1%聚山梨酯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48h。取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1.3.4.

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

3.1.2)

1.3.4.

2.2 芽管试验:挑取1%聚山梨酯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加有一滴血清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湿润的平皿内,置35~37℃培养1~3h,置显微镜下观察,可

见到由孢子长出短小芽管。

1.3.4.

2.3 镜检结果:革兰阳性芽孢杆菌芽孢为厚膜孢子、菌丝、芽管。

1.3.5 黑曲霉菌的确认

1.3.5.1 镜检:可见孢子,菌丝。

1.3.6 铜绿假单胞菌的确认

1.3.6.1 取铜绿假单胞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18~24h后,液面可形成菌膜,细菌在深层发育不良,呈微浑浊或透明状,菌液上层为蓝绿色。

1.3.6.1.1 取上述培养物接种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呈扁平、无定形、周边扩散、表面湿润,灰白色,周围时有蓝绿色素扩散。

1.3.6.2 革兰染色、镜检

1.3.6.

2.1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

3.1.2)

1.3.6.

2.2 镜检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单个,成对或成短链排列。

1.3.6.3 氧化酶试验

取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取斜面培养物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制的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秒内若培养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为氧化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若斜面培养物为非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或氧化酶试验阴性,均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孢菌。否则,应进行绿侬菌素试验。

1.3.6.4绿侬菌素(Pyocyanin)试验

取斜面培养物接种于PDP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24小时,加三氯甲烷3

~

5ml至培养管中,搅碎培养基并充分振摇。静置片刻,将三氯甲烷相移至另一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试液约1ml,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若盐酸溶液呈粉红色,为绿侬菌素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同时用未接种的PDF琼脂培养基斜面同法做阴性对照,阴性对照试验应呈阴性。

若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侬菌素试验阳性,判断供试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上述疑似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及绿侬菌素试验阴性,应继续进行适宜的鉴定试验,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1.3.7 生孢梭菌的确认

1.3.7.1 取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2份,其中1份置80℃保温10分钟后迅速冷却。上述2份供试液直接后处理后分别接种至100ml的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取上述每一培养物0.2ml,分别涂抹接种于含庆大霉素的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置厌氧条件

下培养48

~72小时。若平板上有菌落生长,应选2

~

3个菌落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过氧化氢酶试

验。

1.3.7.2 革兰染色(见大肠埃希菌检查法5.3.1.2)

1.3.7.3 过氧化氢酶试验

取上述平板上的菌落,置洁净玻片上,滴加3%过氧化氢试液,若菌落表面有气泡产生,为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若上述可疑菌落为革兰阳性梭菌,有或无卵圆形或球形的芽孢,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判断供试品检出梭菌,否则判供试品未检出梭菌。

1.3.8 溶血性链球菌的确认

1.3.8.1 把冻干菌种管、灭菌滴管、培养皿、营养肉汤培养基,移入微生物实验室的超净工作台上,待用。

1.3.8.2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碘酒擦洗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擦净,放在灭菌培养皿内,待干。在无菌条件下,按使用说明将冻干菌种配制成悬液,然后接种到液体或相应培养基平板上,并连同剩余菌悬液一起放置于36℃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1.3.8.3 挑取典型菌落接种哥伦比亚CAN血琼脂平板,36±1℃厌氧培养18-24h。

1.3.8.4 革兰氏染色

挑取可疑菌落染色镜检,为革兰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常排列呈短链状。

1.3.8.4 触酶试验

挑取可疑菌落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适量3%过氧化氢溶液,立即产生气泡者为阳性。溶血性链球菌为阴性。

1.3.8.5 生化试验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 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 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 术语和定义 4.1标准菌株 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 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 标准培养物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 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我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 保存程序

5.1标准菌株 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低温保存,可以2年以上。安瓿真空包装的,-80℃可长期稳定保存。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1.2复苏 用1ml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18-24h。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5.2标准储备菌株 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刮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防冻液可以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储存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年。一年52周需要52支以上。 5.2.2甘油肉汤保存法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80℃保存。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保存期限1-5年。 5.2.3全血保存法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80℃保存。主要用于保存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保存期限1-5年。 5.2.4标准储备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3工作标准菌株 由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得到的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对多向下传三代。过多的传种会增加变异的机会。标准储备菌株根据菌种特点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18-24h即工作标准菌株。储存在2-8℃,可放四周。个别营养要求高的为2周,例如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使用时应编号并登记。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目得: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 职责: 内容: 1整体操作步骤 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 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得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2挑取纯化后得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得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 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与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Coryne或其她试剂条进行鉴定。 1、6选定正确得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得API试剂条得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得名称均可。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 2革兰氏染色 2、1染色剂得配制 2、1、1结晶紫染色液: 甲液:结晶紫1、0g 95%得酒精20ml 乙液:草酸铵0、8g 水80ml 将甲液与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

2、1、2碘液: 碘1、0g 碘化钾2、0g 水300ml 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2、1、3稀石碳酸红溶液: 碱性品红1、0g 石碳酸5、0ml 95%乙醇10、0ml 配制时用乙醇溶解碱性品红,然后加入石碳酸溶液,使用时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 2、2操作: 2、2、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2、2、2干燥固定:涂片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并在火焰上通过2~3次,以固定涂片. 2、2、3染色:在已固定得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溶液数滴,使染色液覆盖整个涂片标本, 染色1分钟。 2、2、4水洗:斜置玻片使很细水流得纯化水从染色标本得上端流下,勿使水流直接冲刷涂片处,直至洗下得水呈无色为止。 2、2、5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媒染约1分钟,用纯化水冲去碘液吸干。 2、2、6滴加95%得乙醇脱色约20~30秒,脱色时应将玻片微振动,使酒精分布均匀,立即用水冲净。 2、2、7稀石碳酸红溶液染色1分钟后,用水洗净晾干或吸干。 2、2、8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适合得位置,再加一滴香柏油于涂片上,使用100倍物镜观察细菌革兰氏属性。革兰氏阳性菌染色成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同时做阳性对照。 3简单染色

菌种验证操作规程

菌种验证操作规程 1.目的 为菌种验证试验提供作业指导,保证菌种的纯度和良好生长力,保持其生物特性的稳定。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购买菌种及本中心所保藏菌种传代保种的验证试验。 3.职责 3.1微生物检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实施本操作规程。 3.2微生物室检验人员严格按该验证方法进行菌种的验证。 4.菌种确认试验主要内容 4.1菌种的纯度确认 4.1.1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4.1.2 试验内容 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4.2 菌种的特性确认 4.2.1 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根据此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的试验即为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4.2.2 菌种的确定方法 用无菌接种环粘取培养物,在相应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单个菌落,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后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再做生化试验或使用菌种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菌种。 4.3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做相应的鉴定试验,参照依据见下表。

菌种名称鉴定试验参照依据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B 4789.11-2014 福氏志贺氏菌GB 4789.5-2012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GB 4789.4-201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GB/T 4789.8-2008 产气荚膜梭菌GB 4789.13-2012 大肠埃希氏(O157)GB /T 4789.36-2008 阪崎肠杆菌GB 4789.40-2010 副溶血性弧菌GB 4789.7-2013 单增李斯特氏菌GB 4789.30-2010 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GB 4789.35-2010 粪链球菌GB/T 8538-2008 粪链球菌检验 铜绿假单胞菌《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杆菌《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二十七章葡萄球菌黑曲霉〈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二十八章曲霉 白色念珠菌〈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二十六章白色念珠菌嗜肺军团菌 5.菌种存活率验证 将需要验证的菌种同时接种多个斜面,观察菌种的是否存活,然后进行记录,计 算。接种的斜面管总数-未存活的斜面数量/接种的斜面管总数·100%=存活率 6.相关记录 菌种验证试验记录 编制人:校核人:批准人:

标准菌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标准菌株期间核查的操作,旨在确保标准菌株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术语和缩写 1. 标准菌株:指已鉴定并保存在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菌株,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参考。 2. 核查:指对标准菌株进行多种方法的鉴定和测试,以验证其鉴定结果和性状。 三、操作程序 1. 准备工作 (1)确认参与核查的标准菌株的列表,并检查其保存信息的准确性。 (2)准备所需试剂、培养基和实验器材,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并在核查前进行严格消毒和清洁。 (3)组织核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操作规程和操作要点。 2. 核查方法 (1)形态学鉴定:观察标准菌株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色素、边缘特征等,并与已记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对。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进行营养试验、酶活性试验等进行生理和生化特性的测定,并与已记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对。 (3)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核酸序列的分析,并与已记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对。 3. 核查过程 (1)按照操作规程,依次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记录每一步的结果。 (2)若形态学鉴定与已记录结果不符,进行复核或重新培养并再次鉴定,直到结果符合。 (3)若生理生化鉴定与已记录结果不符,进行复核或重新进行相应试验,直至结果符合。 (4)若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已记录结果不符,进行复核或重新进行PCR、扩增测序等试验,直至结果符合。 4. 结果评估和分析 (1)对核查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标准菌株的鉴定结果和性状是否与已记录相符。 (2)对于鉴定结果不符的标准菌株,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调查,确定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或重新鉴定。 5. 记录和报告 (1)详细记录每批次标准菌株的核查结果和评估意见,并将其存档。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一、目的 菌种检定是为了保证实验室中所使用的菌种的纯度和活力,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规程的目的是确保菌种检定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和交叉污染。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中对菌种的检定操作,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定。 三、检定设备和试剂 1. 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确保菌种在此培养基上能够良好地生长。 2. 培养皿:使用无菌培养皿,确保检定过程中的无菌条件。 3. 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具和培养基。 4. 显微镜和镜片:用于观察菌落形态和细胞结构。 5. 微量移液器和移液枪:用于进行菌液的传递。 6. 空气过滤器:确保检定过程中的空气无菌。 四、操作规程 1. 准备工作 (1)将所需的培养基制备好,并分装在无菌培养皿中。

(2)将所需的器具和试剂进行灭菌处理。 (3)洗手并戴上实验手套,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4)检查显微镜是否调节好,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2. 菌液接种 (1)用无菌的均匀接种环或无菌棉签,从菌种保存培养基中取一小块菌落。 (2)将菌落转移到无菌的培养基上,并进行均匀涂布。 (3)将培养皿盖好,标记好菌种名称和接种日期。 (4)将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3. 菌落观察和鉴定 (1)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2)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 (3)根据菌落和细胞的特征,鉴定菌种的科属和种属。 4. 纯化和保存 (1)选择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均匀接种环或无菌棉签将其接种到新的无菌培养基上。 (2)进行均匀涂布,保证菌落的单一性。 (3)将培养皿标记好,并进行保存或进一步实验。 五、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2. 严格控制接种量,避免菌液的浓度过高或过低。 3. 在操作过程中不要过度摇晃培养皿,以免菌落的扩散。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 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 1.1 试验菌株 1.1.1 标准菌株 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 1.1. 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 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 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

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 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1.2.2 菌种的特性确认 1.2.2.1 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根据此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的试验即为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1.3 菌种的确定方法 用无菌接种环粘取培养物,在相应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单个菌落,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后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再做生化试验或使用菌种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菌种。 1.3.1 大肠埃希菌的确认 1.3.1.1 菌落形态 1.3.1.1.1 取大肠埃希菌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经35℃培养

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

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是用于规范实验室中微生物的处理和操作的一套标准化程序。这些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确保实验室中的微生物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下面是一份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的示例,包括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菌种的传代和储存等方面。 一、样品的处理 1. 所有样品在处理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使用酒精喷雾器或其他消毒方式进行表面消毒。 2. 需要处理的液体样品应使用无菌移液器进行移液操作,避免污染。 二、培养基的配制 1.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按照标准配方准备。 2. 使用无菌的培养基瓶或试管,避免外界污染。 3. 配制好的培养基需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确保无菌。 三、菌种的传代 1. 选择新鲜菌落进行传代,避免使用已经繁殖过多的菌落。 2. 使用无菌的培养基瓶或试管接种菌落,并尽量避免接触到容器外部。

3. 传代过程中需要进行切口贴片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四、菌种的储存 1. 储存菌种时,选择适合的储存方法,如冷冻、冷藏或干燥保存。 2. 冷冻保存时,使用无菌的冷冻管存放菌种,加入保护剂并封存,冷冻温度为-80℃。 3. 冷藏保存时,使用无菌的试管或培养基瓶进行存储,冷藏温度为4℃。 4. 干燥保存时,使用无菌的琼脂坡上存放菌种,放入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五、废弃物的处理 1. 废弃的培养基、试剂和细菌培养物等实验废弃物必须进行规范的处置。 2. 废弃物应放置在专用的生物危险废弃物容器中,并进行正确的标识。 3. 废弃物容器应定期消毒和按规定处理。 六、个人安全措施 1. 在进行微生物操作前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和口罩等。 2.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尽量使用无菌移液器等工具。 3. 操作完毕后,洗手消毒并正确处理实验室工作区域,确保清洁和消毒。 七、事故处理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 职责: 内容: 1整体操作步骤 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 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2挑取纯化后的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的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 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和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 Coryne或其他试剂条进行鉴定。 1.6选定正确的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的API试剂条的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的名称均可。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 2革兰氏染色 2.1染色剂的配制 2.1.1结晶紫染色液: 甲液:结晶紫 1.0g 95%的酒精20ml 乙液:草酸铵0.8g 水80ml 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

2.1.2碘液: 碘 1.0g 碘化钾 2.0g 水300ml 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2.1.3稀石碳酸红溶液: 碱性品红 1.0g 石碳酸 5.0ml 95%乙醇10.0ml 配制时用乙醇溶解碱性品红,然后加入石碳酸溶液,使用时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 2.2操作: 2.2.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2.2.2干燥固定:涂片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并在火焰上通过2~3次,以固定涂片。 2.2.3染色:在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溶液数滴,使染色液覆盖整个涂片标本, 染色1分钟。 2.2.4水洗:斜置玻片使很细水流的纯化水从染色标本的上端流下,勿使水流直接冲刷涂片处,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2.2.5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媒染约1分钟,用纯化水冲去碘液吸干。 2.2.6滴加95%的乙醇脱色约20~30秒,脱色时应将玻片微振动,使酒精分布均匀,立即用水冲净。 2.2.7稀石碳酸红溶液染色1分钟后,用水洗净晾干或吸干。 2.2.8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适合的位置,再加一滴香柏油于涂片上,使用100倍物镜观察细菌革兰氏属性。革兰氏阳性菌染色成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同时做阳性对照。 3简单染色 3.1用于真菌与细菌的鉴别。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检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术语和定义 4.1标准菌株 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ATCC( 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 )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标准培养物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 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 ATCC演化的菌株或我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保存程序 5.1标准菌株

用 1ml 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 18-24h 。酵母菌要求 3 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5.2标准储备菌株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 5 环菌落加入到 1ml 甘 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 -80 ℃保存。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保存期限 1-5 年。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挑取 5环菌落加入到 1ml 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 -80 ℃保存。主要用于保存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保存期限 1-5 年。 5.3工作标准菌株 由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得到的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对多向下传三代。过多的传种会增加变异的机会。 标准储备菌株根据菌种特点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 18-24h 即工作标准菌株。储存在 2-8 ℃,可放四周。个别营养要求高的为 2 周,例如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使用时应编号并登记。 5.4编号方法 每个菌的保存管都要有唯一的编号,签字笔标注,便于查找和管理。 5.5记录管理 5.5.1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每个编号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来源、传代、保存方法、使用记录、使用原因、高压灭菌记录等。附表《标准菌株记录表》《标准储备菌株记录表》 5.5.2菌种保管应有专人负责,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双人双锁,确保菌种安全。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5.5.3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 操作规程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检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术语和定义 4.1标准菌株 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标准培养物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 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能够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中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保存程序 5.1标准菌株 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低温保存,能够2年以上。安甑真空包装的,-80℃可长期稳定保存。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1.2复苏 用1ml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18-24h。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抱子的微生物宜保存胞子。 5.2标准储备菌株 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刮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防冻液能够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储存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年。一年52周需要52支以上。 5.2.2甘油肉汤保存法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80℃ 保存。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保存期限1-5年。 5.2.3全血保存法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当增加菌量。-80℃保存。主要用于保存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保存期限1-5年。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5.2.4标准储备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查验目的 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留,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固靠谱。 2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保留的标准菌株。 3职责 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本操作规程。 4术语和定义 4.1 标准菌株 其特色进行了分类和描绘,有明确的根源。ATCC( 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珍藏中心。 4.2 标准贮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取的同种菌株。 4.3 工作菌株 标准贮备菌株传代后获取的同种菌株。 4.4 标准培育物 标准菌株、标准贮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 质控菌株 ATCC最正确,但当没法获取时能够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我国国家菌种库储藏的标准菌株。特别情况,比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保留程序 5.1 标准菌株

用 1ml 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依据菌种的生长特色,接种到新鲜培育基上选择适合的培育条件 培育 18-24h 。酵母菌要求 3 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留孢子。 5.2 标准贮备菌株 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 5 环菌落加入到1ml 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合增添菌量。-80 ℃保留。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之外细菌均可使用。保留 限期 1-5 年。 成分为脱纤维羊血。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 甘油肉汤中混匀。苛养菌能够适合增添菌量。-80 ℃保留。主要用于保留链球菌、嗜血杆菌及厌氧菌。保留限期1-5 年。 5.3 工作标准菌株 由标准贮备菌株传代获取的菌株。标准贮备菌株对多向下传三代。过多的传种会增添变异的时机。 标准贮备菌株依据菌种特色选择适合的培育基和培育条件进行培育18-24h 即工作标准菌株。储藏在 2-8 ℃,可放周围。个别营养要求高的为 2 周,比如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使用时应编号并登记。 5.4 编号方法 每个菌的保留管都要有独一的编号,署名笔标明,便于查找和管理。 根源数字意义 购置的标准菌株1501ATCC2592215 年第 1 株 ATCC25922 贮备标准菌株1501ATCC25922-3由1501ATCC25922传代而来的3 号标准贮备菌株 5.5 记录管理 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每个编号都要有详尽的记录包含根源、传代、保留方法、使用记录、使用 原由、高压灭菌记录等。附表《标准菌株记录表》《标准贮备菌株记录表》 菌种保留应有专人负责,保留于专用冰箱中,双人双锁,保证菌种安全。保留人员改动时,一定 严格交接手续。 各样菌种应按规准时间接种,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实时改换

微生物标准菌株验收、保存及使用操作规程_概述说明

微生物标准菌株验收、保存及使用操作规程概述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标准菌株的验收、保存及使用操作规程。微生物标准菌株是科研和实验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正确的操作规程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和总览,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微生物标准菌株验收、保存及使用操作规程。结论部分将对整体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操作规程对微生物标准菌株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套完整且规范的操作规程,以指导科研人员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微生物标准菌株的验收、保存及使用工作。通过遵循这些操作规程,可以保证微生物标准菌株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并降低误差。此外,本文还将讨论这些操作规程对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提高实验效率和推动科学进步方面的影响。

2. 正文: 微生物标准菌株验收操作规程: 2.1 微生物标准菌株验收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实验室中的微生物标准菌株的质量、纯度和可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步骤。以下是具体操作规程: 2.1.1 接收包裹: 当从供应商处购买新的微生物标准菌株时,首先需要检查包裹是否完好无损,并核对包裹上的标签与订单信息是否一致。 2.1.2 包装条件: 检查包装材料是否符合运输要求,例如耐压耐震,并保证其中含有足够的冷冻剂(干冰或液氮),以维持微生物标准菌株在适当低温下运输过程中的稳定状态。 2.1.3 验收记录: 在接收到微生物标准菌株后,及时填写验收记录表,登记相关信息,例如到货日期、数量等,并详细描述菌株的特征和外观。 2.1.4 质量监测: 对所接收到的每个微生物标准菌株进行质量监测,包括使用适当方法进行培养验证以确认其可用性,以及进行纯度检测,例如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或PCR等方法对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定。 2.1.5 登记存档: 每个已验收的微生物标准菌株都应在库存管理系统中登记,并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肆m e 祎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膅1检验目的 螁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肇2范围 羇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芃3职责 賺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衿4术语和定义 罿4.1标准菌株 蚅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薀4.2 标准储备菌株 蕿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螆4.3 工作菌株 螄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芃4.4 标准培养物 荿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袈4.5 质控菌株 膆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我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特殊情况, 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株。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蚃5 保存程序 肀5.1 标准菌株 蚅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 C低温保存,可以2年以上。安瓿真空包装的,-80 C可长期 稳定保存。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芄5.1.2 复苏 膂用1ml 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 培养18-24h。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袀5.2 标准储备菌株 蚆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刮 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防冻液可以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储存 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 年。一年52 周需要52支以上。 莃5.2.2 甘油肉汤保存法 薁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相当于20%的甘油。挑取5 环菌落加入到1ml 甘油 肉汤中混匀。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80 C保存。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保存期限1-5 年。薀523全血保存法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本中心标准菌种和野生菌种的管理。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标准菌种和实验过程中分离纯化的野生菌种的管理。 3.职责 3.1菌种管理员: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3.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3.3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员和管理员对菌种的管理。 4.术语 4.1标准菌种(冻干菌种):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种。 4.2标准储备菌种:又称传代用菌种,由标准菌种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菌种。 4.3工作菌种:工作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标准储备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4代: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菌种为第0代(G0)。 5.程序 5.1菌种的申购 菌种管理员每年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经批准后,向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标准菌种(冻干菌种),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5.2菌种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菌种管理员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标准菌种接收记录表》,贴好标签并按照该菌适宜储存条件进行储存(储存期及储存条件见菌种说明书)。

5.3菌种的编号 5.3.1标准/标准储备菌种 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来源编号-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黑曲霉菌(A.n)、白假丝酵母(C.a)等,来源以购进方编号为准;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标准/标准储备菌种用G表示;工作菌种用W表示;如G3表示标准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如2012年1月12日传代的第一支来源于CICC编号为23657的大肠埃希菌作为传代用菌种的编号为:E.c-CICC23657-G3-120112-01。另外标准菌种编号为E.c-CICC23657-G0(无传代日期和顺序号)。 5.3.2野生菌种 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来源缩写(野生-Y.s)-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如经过菌种确认英文缩写字母可按照上述1进行缩写,如未经菌种确认英文缩写字母则用W.z(未知)代替;其余同上述1,如2012年1月12日第二次传代的第1支未知野生菌种的编号为:W.z -Y.s -G2-120112-01。 5.4菌种的保藏 5.4.1标准/标准储备菌种的保藏 采用斜面定期移植法、液体石蜡法、甘油冷冻保藏法、瓷珠保藏法四种方法对我中心各类型标准菌种进行保藏,其详细操作见《菌种保藏操作规程》。 5.4.2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同《菌种保藏操作规程》中所述斜面定期移植法。 5.4.3菌种的保存方法、条件及期限 见《标准储备菌种保存方法表》。 5.5菌种的复苏 5.5.1标准菌种的复苏 复苏菌种前应准备适于该菌种生长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或标配菌种复溶液(稀释液)以及相应的培养设备,所有操作均应在符合生物安全保护及无菌条件下进行。SDB用于黑曲霉、白色念珠菌复苏、复壮,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用于生孢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