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37)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种标准操作规程 (138)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细菌鉴定操作规程 (139)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140)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1)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抗酸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2)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4)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45)

取粪便脓血部位标本根据检验申请单要求选择平板,立即接种。

4.6 尿标本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将尿标本混匀,用10ul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收标准操作规

文件编号:

XXX-JY-CZ-WSW-0563

灭菌。用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移种之菌落。伸入斜面培养管内,先从斜面底部到顶端拖一条接种线,再自下而上蜿蜒划线,或直接自下而上蜿蜒划线。将接种环垂直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穿刺线推出接种环。

4.4 穿刺培养法

4.4.1 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某些生化反应。

4.4.2 以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物,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环。

4.5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标本。在试管内壁于液面交界处研磨,使细菌混匀在液体培养基中。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革兰阳性球菌:选择GP卡(阳性菌鉴定卡)。

酵母菌:选择YST卡(酵母菌鉴定卡)。

需氧芽孢杆菌:选择BBL卡(需氧芽孢杆菌卡)。

4.4.2 手工细菌鉴定法

氧化酶阳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非发酵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葡萄糖O/F、木糖、麦芽糖、硝酸盐、动力、七叶苷等生化反应。

氧化酶阴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触酶、硝酸盐、葡萄糖O/F、动力、乳糖、VP、吲哚、甲基红、枸橼酸盐、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等生化反应。

疑不动杆菌氧化酶阴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非发酵鉴定生化反应组合。

革兰阳性球菌,选择革兰阳性球菌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触酶、葡萄糖O/F、胆汁七叶苷、蔗糖、木糖、甘露醇、硝酸盐、脲酶等。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钦升,周正明,高屹主编.实用医学培养基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将毛细管两端熔封,将毛细管固定在载玻片上,镜检。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钦升,周正明,高屹主编.实用医学培养基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周庭银)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作

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

文件编号:

XXX-JY-CZ-WSW-056

5.4 复染第四液复染剂(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色30秒,水洗。

自然干燥后镜检。

6.结果判断

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7.注意事项

7.1 染色的结果常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尤其是容易过度脱色,往

往阳性染成阴性。

7.2 在同一载玻片上,需用已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作革

兰阳性及阴性对照。

7.3 染色关键在于涂片和脱色,涂片不宜过厚,固定不宜过热,脱

色不宜过度。

7.4 菌龄为18~24小时为佳。

8.临床意义

8.1 鉴定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阳性和阴性两大类,因而可以初步识

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利于进一步鉴定。

8.2 选择药物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很大差别,因

而抗菌药物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钦升,周正明,高屹主编.实用医学培养基手册.北京:人民军

菌剂中。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钦升,周正明,高屹主编.实用医学培养基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周庭银)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 1、定义 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 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 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 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临床微生物及寄生虫检验操作规程

临床微生物及寄生虫检验操作规程 细菌涂片检查 涂片不染色显微镜检查 1.标本要求:各种标本或细菌培养物。 2.试验方法:直接涂片法、压滴法或悬滴法。 3.操作步骤: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4.结果观察:观察标本中有无细菌或真菌,如有再观察细菌的形态及运动情况,报告所见。 5.注意事项:注意微生物操作安全;标本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观察;涂片制作后立即观察,涂片干涸后应重新制作涂片。 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 1.标本要求:各种标本或细菌培养物。 2.试验方法:常规法、快速法。 3.操作步骤: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结果观察:观察染色涂片有无细菌或真菌,如有则进 4. 一步观察细菌的染色性、形态、特殊结构及排列方式。涂片中如有细胞,则观察细菌菌体在细胞内或细胞外。报告所见。 5.注意事项:涂片厚薄适宜均匀;固定及染色不能超时,否则染色变性;只能报告所见细菌的染色性、形态、特殊结

构及排列方式,不能直接报告细菌菌种如报告涂片见淋病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 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检查 1.标本要求:各种标本或细菌培养物。 2.试验方法:萋尼染色法、快速染色法或荧光(金胺-罗丹)染色法。 3.操作方法: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4.结果观察:抗酸菌在萋尼染色法中呈红色,在金胺-罗丹染色法中呈荧光金黄色。 5.观察染色涂片有无抗酸杆菌,如有则进一步观察细菌数量大致情况。涂片中如有细胞,则观察菌体在细胞内或细胞外。报告所见。. 6.注意事项:涂片厚薄适宜均匀;固定及染色不能超时,否则染色变性;只能报告有无抗酸杆菌,如有,可报告其数量大致情况及是否在细胞内,不能直接报告见分枝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因奴卡菌属、放线菌属细菌也可为抗酸阳性菌。 涂片墨汁染色显微镜检查 1.标本要求:各种标本或细菌培养物。 2.试验方法:直接染色法。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为规范检验程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检验。 样品准备: 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已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待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液体样品可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至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相应调整稀释度。 1.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1)仪器: 培养箱3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 0.9%生理盐水、营养琼脂。 3)步骤: 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35℃±2℃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结果计算:X1=A*K/5 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 A→5块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 K→稀释度 4)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标准的规定,应进行复检。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值超过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2.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1)仪器: 培养箱2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 0.9%生理盐水、玫瑰红钠琼脂。 3)步骤: 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15~20ml 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25℃±2℃培养7天,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如果发现菌落蔓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结果计算:X2=B*K/5 式中:X2→真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

SOP-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1.细菌、真菌检测: 1.1取1ml 培养上清液,均匀涂布于羊血平皿、沙保弱氏平皿中。 1.2倒置平板,写上患者姓名、日期、批号。 1.3分别于37℃、25℃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1.4 24h 、48h 、72h 看结果。 1.5 做好记录。 2.支原体检测 在获得能提供系统发育学信息的16S rRNA 分子时需要利用通用PCR 引物对16S rRNA 分子进行扩增。16S rRNA 序列的对比分析需要在这类“通用引物”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辅助下完成。 27F 5`-----aga gtt tga tcy tgg yty ag----3` 519R 5`-----gwa tta ccg cgg ckg ctg-----3` 2.1取1ml 细胞上清液,1000rpm ,离心3min 。(注:此步骤针对悬浮细胞) 2.2取上清至另一个1.5ml EP 管中,13000rpm ,离心10min 。 2.3吸弃上清,留沉淀作为PCR 模板。 2.4 配制反应体系20ul : Taq 酶(R028A )(DNA 聚合酶) 10ul Primer F (前引物) 0.5ul Primer R (后引物) 0.5ul Template (模板) 2ul 灭菌水 补足至20ul 细胞制品细菌、真菌、支原体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制定部门: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 编号:SOP-TJSC-QM-005 页数:1/2 生效日期 年 月 日 目的: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检测 范围: 所有用于细胞制品的检测 职责: 实验室质检员

2.5反应条件 95℃ 5min 95℃ 30s 55℃ 30s 32 cycles 72℃ 50s 72℃ 10min 2.6 PCR产物扩增完后,配制1.5%琼脂糖支持介质(例:35mLTAE(一倍)缓冲液则加0.525g琼脂糖),凝固待用。每个EP管加4ul 6×Loading buffer(指示剂、增加密度)。 2.7上样(每格5ul):凝胶板第一格加DL2000 DNA Marker 5ul 凝胶板第二格加阳性对照 凝胶板第三格加阴性对照 三格以后加检测样品 2.7 120V,20min电泳检测。 2.8凝胶成像系统成像。

临床微生物SOP-克雷伯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克雷伯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概述 克雷伯菌属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和鼻臭克雷伯菌4个种。临床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 2. 标本类型 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 鉴定 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粗短杆菌。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呈灰白色、不溶血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大而隆起、黏液样、易融合的、粉红色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呈丝状粘连。 3.3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等多种糖类,TSI为A/A,IMViC - - + + ,硝酸盐还原、脲酶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动力、H2S、鸟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均为阴性。 3.4鉴定要点 3.4.1菌属特征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隆起、黏液样、用接种环挑取呈丝状粘连,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IMViC - - + + ,脲酶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动力试验阴性。 3.4.2 克雷伯菌属的种间鉴别见下表 克雷伯菌属种间鉴别的关键性试验(阳性%)菌名吲哚VP 枸橼酸盐脲酶赖氨酸丙二酸盐乳糖 肺炎克雷伯菌0 98 98 95 98 93 98 产酸克雷伯菌99 95 95 90 99 98 100 鼻硬结克雷伯菌0 0 0 0 0 95 0 鼻臭克雷伯菌0 0 30 10 40 3 30

克雷伯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3.5 操作步骤 3.5.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2 鉴定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 参见《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 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6.1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可产生ESBLs,据国内文献报道产酶率在30%以上,产酶株对青霉索、头孢菌素类及单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如果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即使体外药敏试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敏感,也应报告该菌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耐药。但其对头霉素、部分加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敏感。 7.临床意义 肺炎克雷伯菌是人类呼吸道的常居菌,在人和动物肠道内也常见,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临床分离到的克雷伯菌属中,肺炎克雷伯菌占80%以上,是本属中最为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腹膜炎、泌尿系统感染、菌血症等疾病。 8. 鉴定流程 尿液、痰、血液等 麦康凯琼脂平板呈黏液样、粉红色菌落 氧化酶试验阴性

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培养分离出临床患者的血液及骨髓中致病微生物并鉴定。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2 检验原理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特点,在体外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通过培养得到微生物,再通过仪器的生化试验或血清免疫等方法鉴定出致病菌。 3样品采集及运送 3.1样品类型:血液及骨髓 3.2标本采集 3.2.1采集指征 可以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时,可以考虑采集血培养:发热≥38℃,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L)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1,3-β-D葡聚糖升高及突发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3.2.2采血时间 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或者发热初期采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会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如果同其他项目一起,先采血培养。特殊情况见“9常规情况处理” 3.2.3采血部位 采集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者通过血管内导管采血。只有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血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集骨髓标本。 3.2.4消毒 首先采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30秒以上,用安尔碘由内向外画圆消毒,直径3cm以上。待干后,可进行静脉穿刺采血。对碘过敏者可用75%酒精消毒6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血培养瓶口用75%乙醇消毒干燥60秒。 3.2.5采血量、采血瓶、采集套数

注: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真菌败血症应多次采集。 3.2.6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并颠倒混匀防凝固,不可使用抗凝血。 3.2.7收集了血液标本的血培养瓶应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要超过2小时。不可放冰箱储存。 4 试剂及仪器 4.1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触酶试剂、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等。 4.2 BACT/ALERT 3D 和BACTEC9120系统及血培养瓶。VITEK2 系统及相应的鉴定卡和药敏卡。 4.3接种环、电热烧灼器、显微镜、孵育箱、CO 2培养箱。 5 操作步骤 5.1收到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核收、编号、登记。门诊病人要登记联系电话。 5.2仪器自动化培养操作步骤详见《VITEK2标准操作规程》《BACT ALERT3D 标准操作规程》 6 致病菌检验流程

微球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球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L概述 微球菌属包括藤黄微球菌、玫瑰色微球菌、里拉微球菌、西宫微球菌、卡氏微球菌、活跃微球菌和易变微球菌等9个菌种。藤黄微球菌是微球菌属中的代表种。 2.标本类型 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鉴定 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菌体比葡萄球菌大,单个、成双、四联排列或立体包裹状不规则团块。 3.2培养特性:藤黄微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小于葡萄球菌,呈圆形、突起、光滑、不透明、黄色菌落;在营养琼脂上菌落呈黄色。 3.3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试验阳性,胆汁七叶甘、精氨酸双水解酶、枸椽酸盐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3.4鉴别要点 3.4.1革兰阳性球菌,菌体较大,菌落呈黄色,触酶试验阳性。 3.4.2微球菌属各菌种间的鉴别:见表5-32

3.4.3与葡萄球菌的鉴别:见表5-33 表5-32微球菌属各菌种的生物学特性 生化反应藤黄微球菌里拉微球菌易变微球菌玫 瑰色微球菌活跃微球菌卡氏微球菌西宫微球菌不 动微球菌盐生微球菌 色素黄乳白黄粉红红浅橙桔黄乳 白无 葡萄糖0/F - - + + - + V - + 甘油 - ——- + - + 胆汁七叶甘 - ——- + + --- 精氨酸 - ————- + - 硝酸盐 - + + ——V -- 37c中生长+ + + + - + + + + 65g/L氯化钠 + + + + - + — + + 枸椽酸盐- - + ——————动力 - ——+ - ——— 注: “ + ” 为90%以上菌株阳性,为90%以上菌株阴 性,“V”为11%〜89%菌株阳性。 表5-33微球菌属与葡萄球菌的鉴别 方法 葡萄糖O/F 微球菌葡萄球菌氧化发酵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科、室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予奖惩,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烘箱、冷冻干燥设备、均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

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 血液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的血液感染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早诊断和正确治疗血液感染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诊断血液感染的方法,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培养,以检测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的操作规范,包括采血前准备、采血过程、标本处理、培养条件控制、质量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了解患者病史和症状,确认患者处于感染急性期。 (2)准备采血器材和培养基,检查培养基的有效期和质量。 (3)穿戴手套、口罩和隔离衣,严格无菌操作。 (4)准备好消毒剂和清洁剂,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 (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常选择肘静脉或股静脉。 (2)进行皮肤消毒,穿刺静脉,抽取适量血液(建议5-10ml)。(3)将抽取的血液分别注入两个无菌培养基中。 (4)轻轻摇动培养基,使血液和培养基充分混合。

(1)将其中一个培养基送至实验室进行需氧菌培养,另一个进行厌氧菌培养。 (2)对培养基进行标记,包括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间和培养基类型。 (3)按照实验室要求进行培养基的储存和使用。 温度:培养温度应控制在35-37℃之间,以模拟人体正常体温环境。时间:根据不同病原体生长周期和培养基类型,通常需要培养1-4周。摇床:在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摇动培养基,以使菌落分布均匀,提高检出率。 清洗消毒:定期对培养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防止污染。 检测方法:应采用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如自动化血培养系统等。 质量控制:定期对血培养操作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如采用标准菌株进行检测,以验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判读标准:根据培养结果,如出现阳性生长物,可初步判断为血液感

临床微生物SOP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粪便培养。 3.标本 标本类型粪便、直肠拭子。 标本采集 3.2.1 自然排便采集自然排便后,挑取其脓血、黏液部分2~3 g,液体粪便取絮状物2~3ml,盛于灭菌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基中送检。 3.2.2 直肠拭子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便困难病人及婴儿,可用直肠拭子采取,即以无菌棉拭用保存液或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肛门内4~5cm(幼儿2~3cm)轻轻转动取出,插入卡-布(Cary- Blair)运送培养基内或无菌容器内送检。 3.2.3 粪便标本应立即送检,室温保存不能超过2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可以放人磷酸盐甘油()或转运培养基,但不能超过24小时。培养艰难梭菌的标本保存于-20℃以下。培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标本应放置磷酸盐甘油溶液中保存。 (100mg/L)试剂。 保存弯曲杆菌和弧菌的标本,需加CaCl 2 标本拒收标准 3.3.1 粪便标本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 3.3.2 送检的粪便标本混有尿液。 3.3.3 直肠拭子未置于运送培养基中。 4. 试剂、仪器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麦康凯平板。SS平板、TCBS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VITEK 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细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细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细菌药敏卡(GPS)。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ATB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培养箱。 接种针、接种坏、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 2 诊断血清。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涂片检查粪便标本因各种正常菌群含量甚多,仅以染色性和形态无法辨别是否为病原菌。因此,粪便标本一般不作涂片检查。只有怀疑霍乱弧菌及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时,才作直接涂片检查(观察动力和菌群比例)。 培养 6.2.1 沙门一志贺菌培养参见《沙门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志贺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2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培养参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3 霍乱弧菌培养参见《霍乱弧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4 副溶血弧菌培养参见《副溶血弧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5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培养参见《耶尔森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6 空肠弯曲菌培养参见《弯曲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参见《葡萄球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8 艰难梭菌培养取水样或黏液样粪便立即接种于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简称CCFA)平板上,并将粪便作102~l06稀释后定量接种。35℃厌氧环境下培养48小时后,选择粗糙型黄色茵落,移种于葡萄糖庖肉培养基作毒素测定;同时制涂片,悬滴检查动力、革兰染色及生化鉴定。 6.2.9 真菌培养参见《真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2.10 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的培养参见《气单胞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和《邻单胞菌检验操作规程》。 6.2.11 分枝杆菌培养参见《分枝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7. 操作流程 粪便或肛拭子 需氧培养 SS、XLD或HE平板,35℃培养18~24h 根据临床要求 分离弯曲菌分离弧菌 分离致病性大 肠埃希菌O157

医院微生物室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微生物室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标 准操作规程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职责 4检验步骤 4.1培养特性 4.2形态与染色 4.3生化反应 5药物敏感实验 6结果报告 7注意事项 1目的 规范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

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各类痰、尿、粪、脓液、血、拭子、分泌物、静脉导管、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等标本。 3工作职责 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本程序。 4检验步骤 4.2培养特性 一般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置于有氧环境中培养,痰、拭子和脑脊液标本接种后置于含5%〜10%C02环境中培养,分3区划线接种。 不同革兰阴性杆菌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各异,菌落颜色也有助于鉴定,根据上述特征,可初步推测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 4.3形态与染色 选择平板上的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估计标本中大致的含菌量。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形态杆状,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大多排列不规则。

4.4生化反应 可依据细菌的菌体染色形态、菌落特性作出初步鉴定。最后鉴定则要进行生化反应及终末代谢产物检查。生化试验主要包括氧化酶试验、多种糖类发酵试验、呻噪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和硫化氢试验等。目前用VITEK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革兰阴性杆菌。 5药物敏感实验 5.1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包括药物敏感实验。 5.2采用其它鉴定系统则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用MH药敏平板,抗生素选用参考CLSI的标准。 6结果报告 所有的标本如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应尽可能鉴定至种,报告“**菌生长”。 7注意事项 7.1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护,要戴口罩和手套。 7.2所有报告结果后的标本及污染物,必须经高压灭菌、焚烧或浸泡杀菌剂中。 7.3若送检途中培养瓶不慎打破,应封锁现场,进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0目的 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0职责 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 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0作业内容 4.1无菌操作要求 4.1.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4.1.2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1.3 接种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1.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4.1.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1.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旁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即硅氟胶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4.1.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

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4.1.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4.2无菌间使用要求 4.2.1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4.2.2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2.3处理和接种样品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4.3消毒灭菌要求 4.3.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内容物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3(例如500mL的三角瓶最好装300~350mL培养基,以防再次加热融化时爆沸)。 (3)无菌室内使用的毛巾、脱脂棉球用纸包裹,进行湿热灭菌。 4.3.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4.3.3设备检查 (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 微生物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感染。 一、样品打开和处理 接收和打开样本的人员应了解样本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如何使用标准保护方法的培训,特别是在处理破损或泄漏的容器时。标本的内容器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并准备消毒剂。 打开试样进行加工时: 1、标本管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保护眼睛和粘膜(护目镜或口罩)。 3、打开试样管时,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防止飞溅。 二、避免注入传染性物质 1、通过认真的实践和操作,避免了因损坏玻璃器皿刺伤而引起的接种感染。尽量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尖锐的工具损坏(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巴斯德玻璃吸管和碎玻璃)可能导致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1)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打开瓶塞,然后用吸管代替注射器和针头取样);(2)当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用配套的锐器装置以确保安全安装。 4、不要再将护套放在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上。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容器中,容器盖应能防止锐器渗透。 三、血清分离 1、这项工作只能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进行。 2、术中戴手套及眼、粘膜防护用品。 3、标准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减少飞溅物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小心吸取,不得倾倒。禁止用嘴吸液体。 4、吸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剂中。移液管应在消毒剂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

丢弃或消毒并清洗以供再次使用。 5、带血凝块的废弃样品管加盖后,应放置在适当的防漏容器中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6、应准备一种合适的消毒剂,以清洗溅出的样本。 四、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和排泄物的标准保护方法 设计标准保护方法(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风险。 五、玻璃器皿和锐器 1、尽量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使用实验室级(硼硅酸盐)玻璃,任何破碎或破裂的玻璃产品都应丢弃。 2、皮下注射针不能用作吸管。 六、显微镜观察用玻璃罩和涂片 当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样本固定并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使用镊子取下,妥善存放,并在去污和/或高压灭菌器后丢弃。 七、一次性接种环 一次性接种环的优点是无需灭菌,可用于生物安全柜。否则,使用明火会干扰气流。一次性接种环使用后应置于消毒剂中,作为污染废物处理。 八、培养皿、试管、试剂瓶 由于没有明显的事故和明显的泄漏,所以无法确定开放板、试管和试剂瓶中的一些微生物是否会引起实验室感染。但在这些高传染性因素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传染病。打开装有真菌的平板、试管和瓶子时应特别小心,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大量孢子。一些培养物应该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为了确保液体培养液成为均匀的悬浮液,在液体培养液被吸收之前,应振动并均匀混合。剧烈的震动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轻微的旋转可以制成均匀的悬浮物,但也会伴随着少量的气溶胶产生。当液体培养物恢复原状并停留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容器时,气溶胶产生量减少。当金属接种环或针插入液体或倾斜培养基中时,会发生飞溅,产生气溶胶。为了减少气溶胶的产生,金属接种环应在空气中冷却,或在容器内壁上冷却,或在没有物体生长的培养基的琼脂表面冷却。用特殊设计的电或气烧灼装置消毒的接种环或针比用明火加热的接种环或针更可取。这种小的烧灼装置有一个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完整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完整专业资料分享.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SOP】 细菌室工作守则(微生物室SOP之一)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微生物室SOP之二)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微生物室SOP之三) 细菌室内质控制度(微生物室SOP之四) 细菌室操作技术规范(微生物室SOP之五) 无菌间规章制度(微生物室SOP之六) 菌(毒种)管理办法(微生物室SOP之七) 细菌室仪器维护保养及质控措施(微生物室SOP之八)•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微生物室SOP之九) 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微生物室SOP之十) 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微生物室SOP之十一) 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微生物室SOP之十二) 标本拒收标准(微生物室SOP之十三) 温度失控处理措施(微生物室SOP之十四) 超净工作台作业指导(微生物室SOP之十五) 标本的接种和移种法(微生物室SOP之十六)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分享. 细菌室工作守则 微生物室SOP之一)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映照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实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实验应在操纵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XXX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使用3%来XXX 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XXX,立即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37)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种标准操作规程 (138)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细菌鉴定操作规程 (139)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140)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1)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抗酸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2)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4)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45)

取粪便脓血部位标本根据检验申请单要求选择平板,立即接种。 4.6 尿标本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将尿标本混匀,用10ul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收标准操作规 程 文件编号: XXX-JY-CZ-WSW-0563

灭菌。用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移种之菌落。伸入斜面培养管内,先从斜面底部到顶端拖一条接种线,再自下而上蜿蜒划线,或直接自下而上蜿蜒划线。将接种环垂直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穿刺线推出接种环。 4.4 穿刺培养法 4.4.1 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某些生化反应。 4.4.2 以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物,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环。 4.5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标本。在试管内壁于液面交界处研磨,使细菌混匀在液体培养基中。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规程,为微生物检查人员提供对的的标准操作方法。 2 范围 合用于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责任 QA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QC对本规程的实行负责。 4 程序 4.1 简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 污染限度的一种检查方法,涉及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螨,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其生活习性各异,分为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两种类型。在土壤、池沼、江河和湖海里,动、植物体上,贮藏食品和药品中,都也许有它们的存在。药品可因其原料、生产过程或包装、运送、贮存、销售等条件不良,受到螨的污染。螨可蛀蚀损坏药品,使药品变质失效,并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传播疾病。能引起皮炎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因此,药品特别是中成药,必须进行活螨检查。 4.2 器皿、仪器及用品。 4.2.1 玻璃器皿: 250ml锥形瓶、250ml具塞三角烧瓶、研钵(陶瓷制,直径10-12cm)、培养皿(90mm)、量筒(100ml)、试管(18×180mm)及塞、吸管(1ml分度0.01,10ml

分度0.1)、注射器(20或30ml)、注射针头、载玻片、盖玻片、 玻璃消毒缸(带盖)。 4.2.2 用品:大、小橡皮乳头(放于干净带盖的容器中,并应定期用70%-75%乙 醇溶液浸泡),无菌衣、帽、口罩、手套灭菌,备用, 显微镜、放大镜(5-10倍)、实体显微镜、解剖针(尖端宜尖细且粗糙,否则不易挑取体表光滑的螨体)、发丝针(由一根长约10cm的小金属棒,将其一端磨成细尖,另取长约1.5cm的头发一根,以其长度的一半紧贴在金属棒的尖端上,用细线将其缠紧,然后粘上加拿大树胶或油漆,即得。合用于挑取行走缓慢且体表刚毛较多的螨体)、小毛笔(即绘图毛笔。合用于挑取活动快的螨类,笔锋宜尖细,以免螨体夹在笔毛之间)、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培养皿或小搪瓷盘(内衬黑色纸片)、扁形称量瓶(高3cm、宽6cm)。 4.2.3 仪器:匀浆仪、培养箱、鼓风干燥箱、台式灭菌器、恒温水浴锅、超净工 作台、菌落计数器、微波炉等。 4.3 培养基及试液: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磷酸盐葡萄糖胨水培养基、枸橼酸盐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 靛基质试液、甲基红指示液、а-萘酚乙醇试液、30%甘油溶液,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4.4 供试品抽样、保存及检查量; 4.4.1 抽样: 4.4.1.1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样量应为检查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准化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操作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检验效率和降低误诊率。本文将从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培养和鉴定等方面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 一、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标本采集不当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和假阳性率的增加。因此,在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标本采集时间应该在病情发生后的早期,以避免细菌繁殖过多而影响检验结果。 2. 标本采集前应该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细菌污染。 3. 标本采集时应该采集足够的量,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二、标本处理 标本处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标本处理不当会导致细菌死亡或者繁殖过多而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标本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标本处理应该在采集后尽快进行,以避免细菌死亡或者繁殖过多而影响检验结果。 2. 标本处理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保证细菌的存活和检验的准确性。 3. 标本处理时应该避免污染,以避免影响检验结果。 三、培养 培养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第三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培养不当会导致细菌死亡或者繁殖过多而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培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培养条件应该符合细菌的生长要求,以保证细菌的存活和检验的准确性。 2. 培养时间应该足够长,以保证细菌的繁殖和检验的准确性。 3. 培养时应该避免污染,以避免影响检验结果。 四、鉴定 鉴定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鉴定不当

会导致误诊和漏诊。因此,在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鉴定方法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2. 鉴定时应该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3. 鉴定时应该避免主观判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总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标准化操作,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检验效率和降低误诊率。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我们应该始终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3篇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第一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1.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al Limit Test, MLT)是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可控性,保障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本篇文章将围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其概述进行介绍。 2.主要内容 2.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定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al Limit Test, MLT)是指 对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中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查的方法和标准。它是评价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性的重要方法。 2.2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目的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目的在于评价药品、医疗器械、食 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在规定的限度范围内,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也可为制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适用范围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于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 品等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检验。其中,针对药品类,在我国《药典》中有详细规定。 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3.1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过程应密闭、无菌且保持无菌状态。洗手、穿 戴无菌工作服及手套等工艺应符合规定,以避免二次污染。 3.2 检验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主要分为计数法和筛选法,具体方法 可根据制品的特性进行选择使用,并符合规定的国家标准。对于细菌,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薄膜过滤法等;对于真菌,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薄膜过滤法等。 3.3 限度 对于不同的制品,在药品中通常采用菌落计数法,在制 品中微生物的限度规定一般标准分别为:细菌总数不超过 10^3CFU/g或/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超过10^2CFU/g或/mL。 3.4 结果判定 若检测出的微生物数目符合规定限度,则判定结论为合格;若其中一个指标不符合规定,则判定为不合格。对于不合格的制品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4. 结论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 生物制品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样品处理、检验方法、限度和结果判定等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检验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制品的安全有效性。 第二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流程 1.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al Limit Test, MLT)是制 药及相关领域中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用于检查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及化妆品等生物制剂中的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等微生

026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105-1107)标准操作规程

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 目的: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 职责:QC室严格执行本规程,QC人员对相关项目的检验负责。 内容: 1、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1106、1107)第140、145、149页。 2、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3、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PN)。 3.1、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3.1.1、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3.1.1.1、菌种及菌液的制备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用菌株见表1。 菌液制备按表1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

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3.1.1.2、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