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及其构建

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及其构建
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及其构建

[摘要]传统的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包括审计目的,审计公设,审计概念,审计规则,审计技术。审计理论结构要素还应增加审计环境和审计风险两要素,据此重新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将审计理论研究建立在审计环境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目的;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审计无理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审计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收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实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无法离开审计理论要求,故有必要首先对审计理论要素进行探讨。一、审计理论要素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1961)中主张审计理论结构应是在审计概念基础上制定程序和标准,其关系呈现锥形,概念处于锥顶,程序在锥底。这里,审计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两位学者提出的审计中心概念有:证据应有的审计谨慎、公正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并指明审计概念并未仅此而止。这一开拓性著作设计了审计理论框架,后人论述审计理论几乎都是在他们所奠定的基础上进行,该著作被誉为审计理论第一座里程碑。1978年,C.W.尚德尔发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认定以下五个基本要素为审计理论的基本点:公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理论的五个要素,但未描述五要素的相互关系:审计目的、规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用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审计理论,强调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公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从诸多学术前辈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有一些要素是他们共同认为重要的,即概念、标准和公设,其中莫茨、夏拉夫的观点提供了审计理论研究指导性的依据,而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的五要素更为确切,安德森的贡献在于将一系列审计概念及其关系描述出来。在此,本文提出对审计理论要素的看法,以供探讨。无疑,理论研究会受到当时主客观条件限制。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极富前瞻性,但其作用是指导性的,我们只有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体会,才能科学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审计实务内容、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审计理论内容也应不断扩充、更新。审计理论的要素应包括: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具有阶段性,并保持一定时期和稳定性。审计目标有总体目标的特定项目目标。2.公设-是不能直接证明的。对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现一般称假设。3.概念-每门学科的不同方面都有一般化的概念,它们与公设一起来源于观察和实验。4.规则-或标准,是关于主体素质或实务质量的要求,一般又称为准则。5.技术-包括不同形式的证据和取得、评价、鉴定、综合证据的方法、程序。6.环境-是主体之于客体审计行为的周围主客观条件。7.风险-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形成的,潜在并随时可能发生的损害或损失,包括名誉及经济诸多方面。8.审计报告-是审计结论的书面载体,涉及报告发表意见的种类、形式、内容等。以上八个审计理论要素是在蒙氏论述基础上的拓展,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因为审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不研究审计环境,审计成因基于环境的客观要求,审计发展的动因又在于环境的发展变化,脱离环境的审计理论研究是形而上学的做法,是非科学的。[!--empirenews.page--]将风险列入审计理论要素是客观现实的需要,现代审计风险确定评估模式及理论依据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审计风险对于审计实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审计报告是审计师表达审计意见并公之于众的书面媒介,因此审计报告的形式、内容乃至审计报告中的用语会影响其使用者能否正确理解审计报告,从而影响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并为审计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由于对审计理论要素的认识存在分岐,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学者三泽一在其著作《审计学》中按会计对象描述审计理论的结构,而非就“审计一般”来建立结构,他认为有些问题要把会计理论同审计理论结合才能解决,只有把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中各种各样问题同审计结合起来才能使审计理论结构系统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优点在于认识到财务审计以外领域

的审计发展。加拿大学者安德森认为,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协调一致的概念框架以确定达到既定审计目标所必需的审计程序(及范围),他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目的作为出发点,具有现实意义,只是有些要素关系颠倒,影响了理论结构的指导作用。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几种典型观点有:1.审计本质导向理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程序方法→报告。2.审计假设导向理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程序方法→报告。上述国内外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各有千秋,但存在一个共同缺陷是与审计社会环境相脱离,未能反映审计理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实践,同时渗透于审计理论的各个方面,理应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前已提及的审计理论要素,本文提出以下审计理论结构。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外围的虚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个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与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观相符。尽管社会环境内部不断运动变化,但可以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对之进行研究。审计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众对审计行为的客观需求,同时审计师自身的实践活动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其他诸如政治、法律、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等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或约束,亦构成审计的社会环境。2.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审计目标的确立,并受到审计行为职能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审计目标是审计与环境间的桥梁,起到联接双方的作用。以审计目标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是现实科学的选择:符合逻辑学,审计目标是一切审计实践活动的中心;符合系统论,审计目标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审计行为的衡量标准。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原则、准则以及程序,解释审计方法、技术、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能增强审计理论的实践法,丰富审计理论的发展,推动审计理论日趋完善。[!--empirenews.page--]3.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来源于审计执业人员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常识。假设具有:A同一性,即体系中的命题应与其他命题相一致;B贡献性,通常被解释为演绎的前提,用于推理;C排他性,两个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都是真实的,故永远不能纳入同一体系;D独立性,假如命题是从某一既定假定中推演出来,那它就是一个定理,是一项必然的事实,而不是一个新的假设。审计假设的提出应符合现实的要求,并在理论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独立性、职业关注、审计证据、公允反映、职业道德、审计风险、审计责任等,这些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各个方面。从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实务,可以推衍出审计职能等基本理论。4.审计准则以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为源泉,审计原则是审计实务中有普遍联系的常规,两者经审计职业界总结提炼而成。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是衡量审计行为质量尽度,是实施审计程序应达到的标准;审计原则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反映,如独立性原则、保密原则、职业谨慎原则、重要性原则、充分提示原则。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应体现审计原则的精神实质,因此,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有层次上的差别,是衡量审计目标完成情况的尽度。5.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要求与审计师自身提供职业服务范围能力之间的差异,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法庭判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审计风险与应有职业关注、审计责任密切相关,且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高度的风险意识是审计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根本措施。6.审计技术主要与审计证据相关,涉及取得证据的方法、程序,以审计目标为确定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目标的实现。证据理论是审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收集、评价和鉴证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师依照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要求,根据取得的

审计证据与既定标准(如公认会计原则)对比,形成审计报告。7.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审计师承担其相应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职能实现的具体形式,职业界应根据环境变化的客观具体需要调整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社会效用经常限于接触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他们不可能观察审计执行的全过程,因此审计报告的出具至关重要,关系到审计师责任的界定,不容忽视。8.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而言,主要依据各理论要素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层次划分。另外,审计理论结构体系中应包括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目前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规范性研究,采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各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方法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水平、研究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所以,也应置于审计环境之内。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

CIA内部审计知识要素第二章风险管理

Ⅱ.风险管理 10%-20% A.风险管理技术 B.风险框架的组织运用 C.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定位 风险管理技术 1.概念 风险管理指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或情况的过程,目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容忍的程度。 2.风险的定义 1)不确定性,也就是某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2)后果,即实际结果与期望值的偏离。 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常常被定义为生产运营的弊端、失误或失败带来组织危机的可能性。 对组织而言,风险是某种不利因素产生并造成实际损失,致使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效率的可能性。 组织中的风险可能来自很多方面,其中既包括内部管理不善、人为损害的风险,又包括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风险,同时包括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3.风险管理 基本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 1)回避风险 2)预防风险 3)保留风险 4)转移风险 4.回避风险(避免风险) 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而作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 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企业能够对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客观存在的风险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这种方法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 5.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指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 预防风险涉及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 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 举例:兴修水利、建造防护林 6.保留风险(自留风险) 指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 “非理性”保留风险是指对损失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潜在的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从而暴露于风险中; “理性”保留风险是指经正确分析,认为潜在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比购买保险要经济合算。 保留风险适用于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 7.转移风险(分担风险) 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

风险投资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风险投资概论思考题 1.风险投资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2. 什么叫风险投资?它有哪些特点? 3.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人可以分为哪几类? 4.试述风险投资在美、日、欧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今后其发展趋势。 5.风险投资的融资工具有哪些,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是哪一种?试分析原因。 6.试述风险投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7.试述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幻灯片2 ● 1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资金 ●风险资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投向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 公司的一种权益资本。 ●风险投资者 ●风险投资者是风险资本的运作者,是风险流程的中心环节。风险投资人大体有以 下四类: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产业附属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人 ●风险企业 ●风险企业是指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作为新技术产业的温床,风险企业所从事的 技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资本市场是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新兴高技术企业进行融资的市场,以科技 企业家、风险资本家、私人风险投资者为核心。 幻灯片3 ●2、风险投资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 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广义的风险投资概念,应包括对一切开拓性、创业性经济活动的资金投放。狭义的风险投资,几乎已成为专指与现代高技术产业有关的投资活动。 ●特点: ●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举的投资 ●是一种流动性很小的周期性循环的中长期投资 ●是一种权益投资 ●是一种投资和融资结合的投资 ●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结合的投资 ●是一种一种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投资 ●是一种无法从传统渠道获得资金的投资 ●是一种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投资 ●是一种积极的投资,而不是一种消极的赌博 ●是一种高驱动性的投资 幻灯片4 4、风险投资在美、日、欧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战略审计理论框架

战略审计理论框架研究 李晓勇 (哈尔滨商业大学 M BA 教育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要]战略审计是西方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之一,越来越受到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在内部审计实践 中也逐渐成为了审计重点。 实施战略审计可以提高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提升战略执行的效率,也是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战略审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契约成本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和舞弊动因理论。对战略审计的研究首要问题是理清战略审计内涵,并确定其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战略审计如何划分,适度性与适配性均是对战略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关键词]战略审计;内部审计;理论框架[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6-11 [作者简介]李晓勇(1974-), 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审计。一、战略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随着现代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技术不断创新,战略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个新课题。而战略审计目前概念上仍不明确,从国外研究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战略审计”这一概念: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等(M artin Shubik ,1983);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Hunger , J.D Wheelen ,T.L ,2001);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持这一看法的主要是咨询服务公司,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Wheelen , T.L.Hunger ,J.D.1987)。战略审计并非一个新的审计理论,而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下的一次视角转换,其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内部审计模式的演变息息相关的,也是内部审计满足公司治理需要的必然结果。 (一)审计理论发展过程促使战略审计产生 内部审计模式进步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其关注的重点逐渐前移,视角逐渐扩大,形成了更有时效性、科学性,直接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审计架构,最终产生了战略审计。 1.查弊纠错的账项基础审计(transaction-based auditing )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账项基础审计,也叫数据导向审计(date oriented auditing)。这一方法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被不同程度地使用。其主要特点是对大量的凭证、账目、会计报表进行全面的逐项核查,检查账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 代理人没有任何欺骗所有者的舞弊行为。 账项基础审计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只能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情况,能满足早期审计查错防弊的主要目标。随着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盛行,抽样审计技术被更多地采用,但此时的抽样是根据审计师自身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抽样,抽样风险很大,很可能遗漏重要项目;同时,账项基础审计耗时耗力,难以做到深入分析,在发现技术性错误或舞弊行为后,不能反映出错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系统的不合理缺陷。 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经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复杂性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对凭证账簿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抽查数量仍然很大,即使以判断抽样为主,样本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寻找更为有效,更为可靠的审计方法。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 auditing)。 2.关注内部控制的制度基础审计 随着股份公司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公众企业,受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而且,企业为了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也日趋严密有效。 在这种形势下,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直接管理的机构,其主要目标不再是强调发现记账差错和揭露舞弊行为,而是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 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经过长期审计实践,审计师发现内控的评价对于审计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于是,20世纪40年代制度基础审计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 制度基础审计要求审计师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强调对于内控完善程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 范围和程度。这种审计模式将重点放在对各个制度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以发现控制制 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2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7,2012Total No.402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7-0036-0436--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章绩效审计知识点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十章绩效审计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绩效审计是主要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越来越普遍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考生需要注意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本章与其他章节联系不大,属于非重点章节,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考试与中级题型区别不大。 内容介绍 第一节绩效审计概述 第二节绩效审计程序 第三节绩效审计方法 第一节绩效审计概述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经济性,投入是否节约。 2.效率性,支出是否讲究效率。 3.效果性,是否达到目标。 4.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例如项目的运作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合同或者协议的行为。 【例题1·多选题】(2011年)我国绩效(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其中“有效性”的含义包括: A.经济性

B.效率性 C.效果性 D.合规性 E.充分性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参见绩效审计定义。 二、绩效审计的特点 将绩效审计、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进行对比。 【例题2·多选题】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审计目标 B.审计方法 C.评价标准 D.审计质量控制要素

E.审计独立性要求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相比,其差异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方向、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 第二节绩效审计程序 绩效审计的过程主要包括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与后续跟踪四个阶段。(主要关注在前两项) 一、审计立项阶段 1.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考虑的因素(会判断) (1)预计的审计效果。预计的审计效果越大,被选择作为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2)资金规模。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越大,财务的重要性越大,被选择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越大,开展绩效审计后能够给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带来的改进越大,因此,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4)影响力。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5)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例题3·单选题】下列有关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的提法中,错误的是: A.资金规模越大,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B.管理风险越小,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C.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大,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D.审计的可操作性越强,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B,管理风险越小,被选中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小。 二、审计准备阶段 就单个绩效审计项目而言,审计准备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初步调查了解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重点;确定审计评价标准;设计审计方法体系;编制审计方案。

风险因素包括哪三类

因素: 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学习先进经验是提高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1)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 (2)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3)又称因子。在科学试验中,影响试验指标的要素或原因,称为因素。 例如考察温度、压力、催化剂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产率是试验指标,影响产率的温度、压力、催化剂的用量,则为因素。 以上皆为狭义解释,从广义上讲:因素是能够通过自身性质和其抽象概念构成事物性质的概念。 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不能事先加以控制的因素。投资方案的决策取决于评选判据的计算,而其中有一相当一部分数据是主观估计的。这样,就会出现计算的结果与未来发生的客观实际并不能相符。这是因为事物的演变非决策者所能全部掌握或加以逆料。一个投资行动常会出现多种结果,为此,决策者选择任何一个方案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影响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和程度的风险因素有两类:有形风险因素和无形风险因素。 一、有形风险因素 有形风险因素是指导致损失发生的物质方面的因素。比如财产所在的地域、建筑结构和用途等。南方地域要比北方地域发生洪灾的可

能性大;木质结构的房屋要比水泥结构的房屋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机动车从事营运的要比非营运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 二、无形风险因素 文化、习俗和生活态度等一类非物资形态的因素也会影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受损的程度。无形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因素和行为风险因素两种。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人们以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或欺诈行为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或扩大已发生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的因素。行为风险因素是指由于人们行为上的粗心大意和漠不关心,易于引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扩大损失程度的因素。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 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 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

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它主要包括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等内容。 审计风险、审计责任与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应用理论的主体部分,它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审计应用理论中的具体反映,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定必须符合具体的规范准则,它影响着审计风险与责任,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降低风险,减少责任,反之,会使审计风险责任增大,因此审计风险与责任是正相关的。审计证据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收集、评价和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师依据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要求,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与既定标准对比,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审计师承担其相应责任。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

审计知识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及选样方法

审计知识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及选样方法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及选样方法: 一、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二、选样方法 该考点我们以例子的形式给大家列示一下,掌握这两个例子,该考点就没有问题了。 1.随机数表选样 【例题】注册会计师在对X公司20XX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进行审计时,由于应收账款的明细账没有编号,明细账账本显示共80页,每页记录应收账款50笔,注册会计师拟选择其中10笔业务进行函证:随机数表(部分)列示如下: 要求:假定注册会计师以随机数所列数字的前4位数中,前2位数与账簿页码对应,后2位与记录行次,确定第4行第1列为起点,选号路线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请代注册会计师确定选取的10笔应收账款的业务。 【答案】抽取10笔应收账款为:第52页30行、第77页48行、第39页42行、第48页37行、第11页48行、第38页41行、第16页22行、第30页10行、第42页3行、第5页28行。 2.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 【例题】假定某被审计单位的发票的编号为1001-9000,注册会计师拟采用系统抽样法选择其中5%进行函证。 ①确定随机起点为1011号,注册会计师选取的头5张发票的编号分别为多少?

②若确定随机起点为1018号,试写出所抽取的第194张发票的号码为多少? ③若采用1011、1025、1043三个随机起点,请写出以1025为起点的所选取的第51 张发票的号码。【答案】 ①抽样间隔数=8000÷(8000×5%)=1÷5%=20 则以1011为起点的前5张发票的号码为:1011、1031、1051、1071、1091. ②以1018为起点的 第194张发票的号码:1018+(194-1)×20=4878 ③如果有多个起点,则 三个随机起点的抽样间隔数=20×3=60 以1025为起点的第51张发票的号码:1025+(51-1)×60=4025

企业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之内部环境

企业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之内部环境 2004年9月,COSO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整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源于经营管理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内部环境包含很多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对胜任能力的要求、组织结构、权力和职责的分配及人力资源准则,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如何制定、经营活动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它还影响着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体系。监督等风险管理要素。 内部环境关键在于“人”,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透过企业之内的人的行为及说的话而完成。只有人才能制定企业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而作用于人,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是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 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是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一度濒临破产,后在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2004年公司还被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却因从事投机活动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新加坡公司在取得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批准与授权后,又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直到2004年10月中下旬,原油价格达到每桶56美元,投资者要求行权,从而使期权卖出方(中航油)在油价每桶50美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产生巨额亏损约5.5亿美元。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法国兴业银行等债权人上门逼债,被迫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国资委一位重要人士认为,“中航油内部不是没制度,而是执行不力。” 中航油从事的是期权投资行为,而根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中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监督的内容要求,要求企业对投资的可行性、评估和决策,执行,处置进行控制。而从中航油的情况来看,陈久霖所从事的期权投资行为,整个期权投资行为都有陈久霖一个人任意操作。由于期权导致巨额损失,会计人员通过粉饰账目达到掩盖的目的,会计记录虚假,违背了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中航油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根据中航油内部控制规定,损失的最大上限也只有500万美元,这与总计达5.5亿美元的损失很不相符。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主要是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存在缺陷。 首先是管理当局缺乏风险管理理念,没有风险容量的概念。导致中航油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完全是由于陈久霖作为管理者本本身薄弱的风险意识而做了不合常识的操作,没有通过严格的风险分析,没有评估如果失败将给公司带来的后果,任凭个人的知觉。由于原先陈久霖对于中航油前期的巨大贡献,在成功的光环和各种荣誉下,失去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有的谨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其他论文文档]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 内容摘要:如何使审计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 是当前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什么是审计理论体系,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什么是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包涵什么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发展理论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受审计实践的检验,同时又不断在审计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因此,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使审计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当前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没有大量的审计实践,就不可能有审计理论的抽象,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形成的。审计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它将揭示关于审计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是为审计实践服务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纳入审计理论体系的各种审计理论,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整体,是首尾一贯、一环扣一环的。 关于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其结论不下数十种,仅1995年成都会议上提出的有一定影响的观点就有七八种之多。1 新近出版的由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提出,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框架是: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2 笔者认为,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三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基本框架结构为: 一、审计基础理论 何为审计基础理论,理论界的表述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审计基础理论就是统帅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反映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是解决高层次审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一种理论在一定时空应具有相对永恒性,且不以人们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身的内涵);审计的基础理论的主要问题有:审计职能、审计性质、审计对象和审计定义。3 也有的同志认为,审计基础理论是审计之常理,重点解决的审计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为什么审计、审计什么、审计的起点和归宿何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完了怎么办。4

研究方法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 (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

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逻辑起点辨析(一)

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逻辑起点辨析(一) 一、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涵义目前,在谈到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时,人们往往将两者等同,这可以从审计理论工作者发表的有关文章中看出,以至于在谈到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时争议颇多,大家各执一词,并且各有其理,有本质论、假设论、目标论、环境论等等。但是两者是否真的是两名一物呢?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结构的逻辑起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构筑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审计理论结构建筑的依托和立足点。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超出构筑审计理论结构的依托和立足点的,是用逻辑的思维和推理去寻找到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一立足点的最终因素。这样,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有不同的答案。二、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应该是构建审计理论的起点,起着根基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审计假设。主要理由如下:(-)假设是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是“不用解释就可理解,不用证明就使用的命题”。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假设对与任何学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认识和所要认识的大千世界相比是有限的。有限的认识能力不可能把世界完全认识清楚,这就决定了开展理论的研究必须从假设出发,以假设作为依托和立脚点,如果没有这些假设,那以论证的结果就会永无休止,理论的建立就会成为空谈。虽然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

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原有的假设会被淘汰,但为了认识的继续和理论的发展,新的假设又会被人们建立。人们永远是站在假设上建立理论的。(二)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结构中其它要素建立的基础。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审计假设是其它要素的前提。同其它理论的假设一样,审计假设不仅有着主观来源于客观的特征,而且有着明显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还有着连贯性、有效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各项假设不仅首尾贯通,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每一假设都可推出若干有效的论断和概念。例如,是可验证性假设使审计有了存在的可能,是可验证性假设建立了审计证据的概念和理论,也是可验证性假设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成为可能;是责任关系假设阐述了审计产生的源头,说明了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并且建立了审计目标。审计任务等概念;是独立性假设明确了审计的本质,分清了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界限;建立了客观性、职业道德。审计风险等概念。当然,现在学术界对审计假设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一致的论定,但是无论如何,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其它要素建立的基础不会变,是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审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审计技术,制定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假设作为“梁柱”支撑着审计理论的大厦。(三)审计假设是人们共同认可的进行审计研究的前提。前已述及,如果没有审计假设,在交流和进行审计研究的时候,人们就会因角度不同而各执一词,就会因前提不同而各抒已见,这样势必会阻碍审计的发展。鉴于此,建立了审计假设,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共同的立脚点,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研究》投稿须知

《审计研究》投稿须知刊名:审计研究 Auditine Research 主办:中国审计学会 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2-4239 CN:11-1024/F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审计研究 创刊时间:1985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审计研究》是由审计署主管、中国审计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审计学术刊物,是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本刊以推动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发展为己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和为建设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服务的办刊宗旨,在积极探索审计理论的同时,大力倡导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及审计实务的发展趋势。 2010年《审计研究》将重点关注政府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兼顾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鼓励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力求成为广大审计理论工作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了解审计理论发展趋向,总结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平台。 投稿须知 《中国审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主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的中文核心类学术期刊;是一本反映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经济法规最新动向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1241/F 国际刊号:ISSN:1002-5049)主要栏目: 1、一目天下:国内经济法规最新动向,国际形势最新研究探讨; 2、审计理论: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工商事业单位

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3、实务:工程建设、投资控股、人力资源、房地产等现状政策看法; 4、探索:经济问题、政策法规探讨!企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探索研究; 5、管理与控制:行政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成本的结算控制的新途径; 注意事项: 1. 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合作的论文,署名须征得合作者的同意。若因著作权而引起争议,本刊不承担责任。 2. 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过的文稿,不属于一稿多投; 但已收入会议文集正式出版的,本刊不再重复发表。 3. 投稿时请说明文中主要创新,作为文章的一部分附于文后,并声明应当引用的文献均已引用。 4. 统一投稿邮箱:sjyjqk@https://www.360docs.net/doc/8f18089463.html,; 稿件字数一般在3000字以内,除审计论坛类稿件外,投稿均要按照统一的WORD 文档格式(式样附后)。新闻消息类稿件必须配附相关图片1-2张及图片说明。图片可插入WORD文档中,也可另作附件发送。所有稿件务必附有投稿单位(或投稿人单位)、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信息,以备联系。 5. 来稿书写顺序为:中文标题,作者,联系地址,内容提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Title, Authors,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第一章保险总论 第一节风险和保险 一、风险的基本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讨论各种保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所以,人们正在试图抵御、防止风险,努力减少风险给我们生活、生产和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通常所说的风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损失;二是这种损失是不确定的。其中又派生出两个概念:其一是损失频率又可称为损失机会,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目的危险单位中可能受到损失的次数或程度,通常以分数或百分率来表示,即损失频率=损失次数/危险单位数。这里的危险单位是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标的物损失的范围。其二是损失程度,它是标的物发生一次事故损失的额度,即损失程度=实际损失额/发生事故件数。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通常呈反比关系,即损失频率很高,但损失程度不大;损失频率很低,但损失程度大。 (二)风险的基本要素 风险主要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构成。 1.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风险因素通常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有形的并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由于个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或人身伤亡的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它是由于人们主观上的过错,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因素。 2.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 3.损失。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上述三种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为: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因素将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的发生将可能造成损失。 (三)风险的种类

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一)

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一)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是构成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对审计理论结构中常见的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和审计目标起点论进行评价,会发现,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都不适宜于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现实的最佳选择。一、审计本质起点论评价笔者认为,审计本质不是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终点。审计本质是对审计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揭示和反映,把握了审计的本质,也就把握了审计的内在规定性,审计理论结构的正确构筑也就水到渠成。但是,上述论断都是在掌握了审计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如果无法洞悉审计的本质,审计理论就不研究、不发展了吗?事实上,当今的科学领域中,不用说社会科学,就是自然科学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不清的事实,但本质不清,却未能影响学科的正常发展。因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只有对该事物的各个方面,包括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等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回答它“是什么”,而此时,有关该事物的理论体系已基本搭成。也就是说,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着比审计本质更基础的东西在引导着审计实践和思维,已有的理论认识加上据之概括形成的审计本质,审计理论结构才更加完善。以一种尚未认清的理论要素去推衍另一种或另几种理论要素,只能陷入浑浊的泥潭。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非它就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必然理由。人们从事研究的兴趣往往是从可观的结果开始的。二、审计假设起点论评价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审计假设无法解释审计中的许多现象,也为历史证明不是合适的选择。1、审计假设具有虚拟性,不能直接解释审计理论。审计假设确定的必要性源于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审计假设一旦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而审计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审计假设无造**映变化着的审计环境。从莫茨、夏罗夫60年代开始审计假设研究以来,后人仅仅是在其奠定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的改造,现有的审计假设无法直接解释审计中存在的许多现象。如审计人员独立性假设和财务报表可验证性假设,就无法解释目前如日中天的管理咨询业务中审计人员的身份和审查范围问题。2、审计假设的作用被夸大。假设对社会科学的基础作用值得怀疑。但假设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亚里土多德所言:“每一可论证的科学多半是从未经论证的公理开始的。”但此论断中的“可论证科学”是否涵盖所有的科学?“多半”能否绝对化为“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审计能否列为可论证科学?回答是否定的。至少在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下,审计的“可论证性”是不强的。此时,将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有夸大审计假设作用之嫌。5、历史上失败的教训。美国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当今执世界之牛耳,但它也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70年代以前,会计理论的研究以会计假设为重点,以此为起点构建财务会计理论,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会计理论研究的权威代表——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备受批评和责难而被相继取代。70年代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吸取教训,转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最终大获成功。审计尽管不是会计,但两者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足可使审计引以为戒。三、审计目标起点论评价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需要有一个逻辑起点。既然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不适合作为逻辑起点,必然要进行其它选择。随着人们对审计认识的更加深刻,审计理论结构起点会有所变化,但目前的现实选择应是审计目标。1、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结构中内外交流的最好的连接点。首先,审计目标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审计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技术上。如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到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双重目标并重,直至趋向于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演变历史,无不体现着审计环境需求改变的影响。其次,审计目标既体现着外部的需求,同时又受到内部本身技能的制约,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技能之间反复博弈均衡的结果,就是确定的审计目标,正如病菌的侵入力(外部环境)和免疫系统的提防力(内部技能)的抗衡决定了人体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