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论文关键词: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社会事实结构主义

论文摘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社会学科,并且在其中的一些学科引发了重大变革。对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对许多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唯心主义哲学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否,而实证主义哲学则继承康德和休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们把世界分成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P209)此外,他们还将本属于客观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看成是主观意识,坚持认为社会是个人感情、意识和行为的结果。这等于说,除了个人,社会是虚的,社会作为整体并不存在,而个人则是研究者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的唯一现实。这实际上宣称,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而只能是一种其他学科研究的附属品。在这关键时刻,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其变化因子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社会原型

E.迪尔凯姆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和《自杀论》(1897)。迪尔凯姆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首先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给“社会事实”是这样定义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P34)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人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一句话,社会高于个人。迪尔凯姆强调指出:所有社会事实“都有一种必然有的、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性,甚至在人们能够排除它们的作用时,也决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实际上,这正是社会约束观念的本质所在,因为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又每时每刻适应于社会约束观念。”(P18)因此,社会事实具有非常独特的力量,它们“不仅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P24)在一定意义上讲,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原始模型。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他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回顾数个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对很多其他学科的进展往往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惯例,但它不同于其它意义上的社会惯例,如政治的、司法的,它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P15)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社会符号的性质,它具有符号性、社会性的规约性。

在这个前提下,索绪尔创造性地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个人的说话行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超个人的。对

于说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来说,对语言系统的使用可以说是自由的,但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他对语言的使用却是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的,“个人的理性思维必须按照该语言的价值系统去表达”。(PF3)这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样看来,似乎很明显,索绪尔借用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去分析语言学教程时,从未提到过迪尔凯姆。但我们还是不妨来看一看迪尔凯姆和索绪尔的学术经历。迪尔凯姆自18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教授社会哲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可见他在当时的法国影响之大、声望之高。而索绪尔自1881年起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10年之久,直到1891年。大概就是在巴黎这一时期,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框架逐步形成。(P26)但直到1906年索绪尔才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1906~1911,先后讲了3次),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理论不成熟,需要完善。(P27)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正是在此期间,迪尔凯姆发表了自己的三部主要社会学著作(1893,1895,1897,见上),他的理论思想是当时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主要思潮之一,思想开放、视野广阔的索绪尔“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一无所知。”(P79)不管怎么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体现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是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变革,它“使19世纪的以比较语法的语源为主要内容的历时态语言学,发展到以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共时态语言学。”(P381)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及对语言首要地位的强调,“开创了结构主义后来在表面现象之后寻找起支配使用的深层结构的传统。”(P325)不管是以特鲁别茨柯依(H.C.Tpyoellkoia)和雅各布森(R.Jakobson)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和霍凯特(C.F.Hocket)领军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强调共时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分析、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到了50年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中分化、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P94),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的心理的”(P94)。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正确地描写出说本族语言的人的内在语言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语言学界的革命,但就其理论的本质(或者说“深层结构”)而言,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思想的痕迹。

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其它学科的体现

除了在语言学界的先驱地位外,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还指导“其他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的科学领域,把他们研究的对象看成是有意义的事件,是一种底层的形式范畴系统和结合规则使这些事件具有了意义”(P112)。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并迅速流行于西欧和北美各国的影响广泛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它的“原始模式”就是索绪尔语言结构的理论。(P713)。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haude Levi-Strauss)。列维-斯特劳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巴黎沦陷而去了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通过多次的接触和探讨,列维-斯特劳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后来在他的代表作之一《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全面地把索绪尔开创的共时语言学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研究中。

在理解并吸纳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之后,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面必须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无法理解。既然社会是一个系统,那么,人们所感觉到的就只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

表层现象,而在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内在结构”则是人们感觉不到的。(P386)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种普遍而又隐蔽的“内在结构”。

编辑野生太岁肉灵芝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9019165765.html,/严禁转载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06-03-28 02:1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的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无疑是跨学科研究超越于传统分科研究以开创新领域的优势所在。学术研究的跨学科实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跨学科的反映,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青睐。但跨学科并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合作,而且,肤浅的、不融通的跨学科研究也有使专业学科失去特色的危险。因此,在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认真反思并总结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尤其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期“学术笔谈”推出的三篇文章,可使读者看到学者们对跨学科研究的不同思考。 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 张小军 本文标题似乎是矛盾的:讲跨学科和去学科,却要回到一个单一学科——人类学的视角。这个矛盾,其实是目前“跨学科”本身的一个悖论,即用“学科”的思想和规范去“跨学科”。不过,就人类学而言,在这一点上的确不那么“相悖”,这是由于人类学本身的横向跨学科特点造成的。人类学是目前在科学体系中几乎最具有跨学科品质的“学科”,它跨越人文科学(如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以及自然科学(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同时,它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充满了诸多跨越,例如近年来开始兴盛的医学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本身就跨越了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领域。上述人类学的跨越性,来自其研究对象——“人类”本身的跨越性,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他们自己文化的产物。这里,想先从人类学的三个理论视角对跨学科进行思考,进而理解“去学科”的深层含义。 概化与专化 在新进化论中,有一般进化(概化)和特殊进化(专化)一对概念,它们描述了事物的一种进化状态。在人类学家萨林斯眼中,一般进化是指事物不断进步的主干演变过程;特殊进化是一个形态的分叉专化过程,是能量在一个相对水平上的分化和积累,表现为文化的适应。内衍化(内卷化)也是一种特化和专化的情形。“总之,文化一般进化是能量转换由少到多,综合水平由低到高、全面适应力由弱到强的过程。而特殊进化则是文化沿其多元多线发展的、族系的、分化的、历史的过程以及特定文化适应性变异的过程。”(见《文化与进化》,哈定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最形象的表征就是生命树:地球生命的“树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 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其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从定义、关系、特点等方面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详细解释。 2. 表层结构 2.1 定义 表层结构是指语言中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形式,即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它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 2.2 关系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经过一系列转换规则生成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而表层结构则是这种意思在形式上的体现。 2.3 特点 •表示形式:表层结构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可见、可感知的。 •逻辑性:表层结构与深层逻辑有一定关联,但不完全相同。 •句法结构:表层结构包括句子的句法结构,即词语之间的组合方式和句子的语序等。 3. 深层结构 3.1 定义 深层结构是指句子中所包含的思维内容,它是隐藏在表面形式之下的真正意义。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和逻辑关系。 3.2 关系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变为表层结构,而表层结构则是深层结构在形式上的体现。深层结构可以通过分析推导得出,而表层结构则需要通过语言学知识进行解读。 3.3 特点 •隐藏性:深层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取。 •语义内容:深层结构包含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信息。

•逻辑关系:深层结构体现了句子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 4.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句子的真正意义和语义内容,而表层结构则是这种意义在形式上的体现。 通过转换规则,深层结构可以转变为表层结构。转换规则是语言学中的一种规则系统,它可以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并保持其语义内容不变。这种转换过程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转换。 同时,表层结构也可以推导出深层结构。通过分析和推理表层结构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可以得出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5. 总结 在语言学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对于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常用的概念。表层结构是句子在形式上的体现,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等方面;而深层结构则是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信息。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转换规则可将深层结构转变为表层结构,并保持其语义内容不变;同时,通过分析和推理表层结构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可以得出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深入理解和掌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跨文化交际介绍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学科,人们对它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等,在理论上,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摸索边总结,而不必急于寻求某种定论。 概括说来,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 鉴于“跨文化交际学”是“舶来品”,有必要先对本学科的名称由来做些说明。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偶尔还见有Tr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说法。Kato(1985:8)对intercultural与cross-cultural先有如下解释: In many cases,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derstood as being the same.However,Gudykunst and Kim(1984)differentiated between them in their preface,maintaining that the former was a comparison of some phenomena across cultures and the latter was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The study of 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20 inclu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这里Gudykunst和Kim认为,Intercultural强调“文化比较”,而cross-cultural只是指“交往”(interaction),也就是说,前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研究”,而后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活动”。可是接下来,Kitao(同上)又有这样的说明: IC include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显然,这里的cross-cultural并不是简单的“交往”,而又成为一种“文化比较”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既可以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可以指“跨文化交际研究”,究竟是指前者还是指后者完全取决于一定的上下文;至于intercultural与cross-cultural的细微差别可以忽略不计,行文中该用哪个除了考虑上下文修辞需要外,完全是个人偏好之事。不过,胡文仲(1992:6;1994;1)曾提到,早期有人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但现在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两个国际性组织均用intercultural: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与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国内学者在介绍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先是用语不一,现在已趋一致。何道宽1983年向国内介绍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其文章的标题是“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同年他在另一篇介绍文章中(1983:108)谈到:“欧美国家叫…跨越文化的交 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有人叫…文化之间的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85年胡文仲的介绍文章则题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直到1994年,王宗炎(1994:14)在其介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一文中还提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

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有效和重要的工具,当然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般认为,语言的表达通常是以句子作为基本的形式,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在每个层次中,又都包含了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 提出了句子的双重结构理论,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规则进行了句法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语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与关系。 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我们实际所听到的句子的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说话者试图表达出的句子的意思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这就是说,语言的表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意义。 举例说明:玻璃打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说明。 一种说法是:“玻璃打碎了。”——被动句式 另一种说法是:“打碎玻璃了。”——主动句式 两种说法,句式虽不同,但所表达的认识内容是同一回事。根据乔姆斯基的看法,我们知道玻璃碎了这个事实,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而表述这个事实的两种句式,则是表层结构。 由此可知: 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此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再如“张三走了”这句话,可以表述几个意思。 表示疑问:“张三走了吗?”

表示肯定:“张三走了。” 表示讨厌:“我早就想让张三走了。” 还可以表示出同情、惋惜、气愤等等。 可见,统一表层结构,可表示不同的深层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则是认识内容的具体表述。 语言的深层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在记忆的效果上很清楚。当我们念完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一次讲演后,在短时记忆里可以储存表层结构,而在长时记忆里却可以储存其深层结构。 至于由语言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乔姆斯基认为,不同民族的人,表述同样的事实,就语言的深层结构来说是一样的。表层结构则服从于这个民族共同使用的那种语言的规律。很多民族的人把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并非通过学习,而是先天就具备这个转化本领了。这就是乔姆斯基提出的所谓语言的生成语法学说。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题库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题库答案 (试卷号2072) 名词解释 1.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而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系统论为中心,同时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比如一般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强调开放性等,不仅对自然科学,而旦对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4.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5.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6.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而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一一美学思潮。 7.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木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8.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9.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0.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 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11.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2.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木质及其存在和发

乔姆斯基与心理语言学

乔姆斯基与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一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探讨和研究语言产生、理解的心理活动中的有关现象、机制,以期从这个角度为深入理解人类本质开创一条新路。心理语言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引起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其研究的中心内容已几经改变,从五六十年代的句法研究,到七八十年代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等等。心理语言学发展的每一历史进程,都与乔姆斯基的理论紧密相连。乔姆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他的“言语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规则。儿童运用这种普遍语法,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言语,从而掌握这种语言。 为了证明这种先天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及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等概念。所谓语言能力,就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本族语的潜在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运用。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简单反映,它涉及许多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如,有的人因为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心绪不好,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的话。关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和表层。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则

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约翰吃了苹果”和“苹果被约翰吃了”,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听懂和说出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把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对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作用则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

2022年9月14日┃文献综述┃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

2022年9月14日┃文献综述┃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 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 郑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结合学校跨学科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践,介绍了教育教学中“理解”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维度,“跨学科学习”的历史源起、基本特征和课程形态,总结归纳了高中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阶段研究的方向与建议。关键词:理解;跨学科学习;文献综述作者简介:郑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211)副校长,高级教师。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D/2020/02/15)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郑梅.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2020,(83):7-10. “跨学科学习”的含义较为丰富,为便于开展实践,我校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力为抓手,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为此,本文对教育教学中的“理解”和“跨学科学习”两个关键词进行综述。 一、关于“理解”的研究现状 1. 教育教学中的“理解”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理解”的释义是“懂,了解”[1]。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2]哈佛大学大卫·珀金斯认为,

“理解”就是“能灵活地表达和表现自己所知的”[3],它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当我们说一个人“理解”某事,是指他已把信息储存于头脑中,并随时取用。美国教育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理解”既有动词意义,也有名词意义。动词的“理解”就是能够智慧而有效地使用知识和技能。名词的“理解”是努力去理解(动词)的成功结果——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的最终掌握,对许多无关联(可能看起来不重要)的知识元素的有意义推断。[4]张华教授认为,所谓“理解”(understanding),是把学科知识运用于真实情境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23所谓“跨学科理解”,就是运用各个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创造产品。[6]9基于此,我校“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中的“理解力”主要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跨学科理解,其基本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深刻见解,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物理、化学、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素养;(2)行动,即是否采取了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等;(3)伦理道德,即行动过程是否促使学生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4)机会,即理解是否可以迁移至其他情境中,并表现为其他形式。 2. 关于“理解”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理解”的研究最早是由大卫·珀金斯在1993年的“零点项目”(Project Zero)研究中提出。在此基础上,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于1998年在《通过设计而理解》一书中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简称Ub D理论)。在国内,何晔和盛群力以领会意义、灵活应用和洞察自省三个维度对Ub D理论中的理解维度进行改造;详细阐述了每个维度的功能、特点和表现,以说明知识与理解的关系[7];探讨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差异,分析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突出了学习者自我调节的重要性[8];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教学建议[9]。吕林海和王爱芬对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缘起与内涵论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从融合的视角去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性学习的教育真义。[10]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方面,黄敏以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概念体系的理解为导向进行了镶嵌式的教

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结构理论

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结构理论 笔者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关系称之为深层结构,是相对于段落层次这种表层结构的一种 笼统的叫法,并没有区别它是文本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但一般提到“结构”一词的时候, 指的还是前者,也就是作品所有内容的共有关系。因此我们在建构作品的整体结构框架时,先要对文本的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也不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要求。整体结构框架是作品解读的 坐标。如同一个定位系统,只有当它涵盖了作品所有相关内容并正确反映了相互之间的关 联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内容的缺失所导致的结构的讹变,会使它丧失对作品进行准 确的解读定位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才是最为必要的。 但存有一种情况却可以制约这种介绍的展开,那就是文学作品的“冰山现象”。 所谓文学作品的“冰山现象”,是指某些作品所呈现的显在的内容,其实只是它整体 内容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就像海上冰山将它的大部分山体都潜藏在了水下一样。这固然是 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且有了蕴藉的好处,但却因为那潜在的部分难于一眼见出,还会深刻 影响到显在部分的状态,在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就易造成内容的遗漏与关系的误认。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呢?“内容关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更多了一条思路。 “内容关系”作为“深层结构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可以从中理解出“内容在 关系中”的。 “内容在关系中”提示信息我们,不要边缘化地对待作品内容。一方面,对内容的阐释,还须联系至它所处的关系中回去;另一方面,当作品的内容有所未明时,在的确把握 住了相互关系的情况下,就可以推论与否存有潜在的内容,进而由由此可见隐,顺藤摸瓜 地找到那潜在的部分。 本诗的显在内容是再别康桥的眷恋。包括诗人(主体)与校园(客体)两个要素。 与否可以存有潜在的内容? 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祸福生死同为人世常态。它们对应着存在而又相互联系。我们在 关注其中的一端时不可忘了另一端的影响。诗题有“再别”二字,则之前当有“再来”, 之后也该有“再往”。那么,“来”从何处?“往”去何方? 不难查证,这里的exiaodong所往都就是诗人的家国。一九二八年,诗人因家事等苦 恼想要筹钱长途跋涉以求出证悟。最北点就是英伦康桥,起点和终点同是他在中国的家。 诗人以他的身心为笔在这世间图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阐释该边缘化在其中的某一点吗?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题库答案(试卷号207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题库答案 (试卷号2072) 名词解释 1.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系统论为中心,同时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比如一般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强调开放性等,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4.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5.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6.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7.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8.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9.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0.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11.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2. 语言学: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论文关键词: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社会事实结构主义 论文摘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社会学科,并且在其中的一些学科引发了重大变革。对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对许多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唯心主义哲学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否,而实证主义哲学则继承康德和休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们把世界分成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P209)此外,他们还将本属于客观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看成是主观意识,坚持认为社会是个人感情、意识和行为的结果。这等于说,除了个人,社会是虚的,社会作为整体并不存在,而个人则是研究者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的唯一现实。这实际上宣称,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而只能是一种其他学科研究的附属品。在这关键时刻,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其变化因子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社会原型 E.迪尔凯姆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和《自杀论》(1897)。迪尔凯姆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首先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给“社会事实”是这样定义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P34)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人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一句话,社会高于个人。迪尔凯姆强调指出:所有社会事实“都有一种必然有的、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性,甚至在人们能够排除它们的作用时,也决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实际上,这正是社会约束观念的本质所在,因为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又每时每刻适应于社会约束观念。”(P18)因此,社会事实具有非常独特的力量,它们“不仅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P24)在一定意义上讲,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原始模型。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他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回顾数个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对很多其他学科的进展往往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惯例,但它不同于其它意义上的社会惯例,如政治的、司法的,它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P15)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社会符号的性质,它具有符号性、社会性的规约性。 在这个前提下,索绪尔创造性地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个人的说话行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超个人的。对

跨学科学习好句摘抄

跨学科学习好句摘抄 1、科学价值的向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综合性跨学科领域研究。 2、每周的读书小组会议,也为跨学科问题讨论提供了机会。 3、它描述在放射化学,氚贮存,半导体捏造,进备忘录和其他电子仪器,等的综合内的跨学科的研究的状况。 4、相变和临界现象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5、现代化医院建筑学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 6、集中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空气调节和电气密切相关的跨学科工程。 7、据介绍,北师大亚太学校的语文、历史、思品等学科会围绕传统节日组织跨学科的专题活动。 8、白春礼表示,现在这一领域的重点是跨学科研究,其中,纳米材料发挥了核心作用。 9、难怪委员教授们难以解答,所谓的正确答案是以声韵学知识解数学题!这“跨学科”式作答,还真是出题专家的一大创新。 10、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 11、进入新世纪,社会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智体型人才。 12、美国应用语言学会是一个专业组织,成员是对应用语言学的跨学科领域有兴趣、并积极贡献长处的学者。

13、学部的主要职能是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协调跨学科研究,统筹学部内学术事务,其职能由学部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承担。跨学科造句。 14、他报考的研究生专业是跨学科的,难度很大! 15、“我校实施精品战略办学思想,跨学科协作,几代人接力攻关,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创新机制。 16、这是一个跨学科研讨会,而非一般的设计研讨会。 17、确定了学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协调跨学科研究,统筹学部内学术事务的职权,为促进学术公平自由做出有益尝试。 18、一个相对新的领域,环境的科学高度地跨学科,整合世界的肉色在我们周围。 19、不授予本科学位的某些专业课程,比如说气象学和心理学,或者跨学科的领域,比如说天体物理学,交流学或者能源学。 20、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学科的工作可以导致增加或减少学术数学科。 21、跨学科交叉研究是老年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老年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所规定的。 22、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它主要覆盖了环境工程、岩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环境问题。 23、三是着重分析了修辞学造词法产生的渊源,提出了研究修辞学造词法必须结合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论断及要求。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下面是十个例子,展示了文学与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1. 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揭示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心理过程。例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心理学上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机制。 2. 文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关系,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 3. 文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描写和人物命运,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影响。例如,通过分析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4. 文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研究哲学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表达。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观。 5. 文学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功能。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

的修辞手法和文体特点,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 6. 文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形式,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原理。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符号,探讨艺术作品的象征和意义。 7. 文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效果。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过程。 8. 文学与文化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研究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传承。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和传统,了解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9. 文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经济描写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商业活动和社会阶层,了解经济环境和经济变化。 10. 文学与环境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环境意识,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意识,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学与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深入探索不同学科的问题和领域,为学科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