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交付规范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系列培训IT服务经理试题参考答案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系列培训 IT 服务经理试题 一、单选题(为单选题量为40题,每题 1 分,共计40分) 1. 以下哪项不是实施ITSM 的根本目标: A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 服务 B 扭转“轻服务、重技术”的现象 C 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准确计价的 D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2. 按照ITSS 的定义,IT 服务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A. 计划、执行、检查、实施 B. 人员、流程、技术 C. 服务战略、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 D. 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监督管理 3. 戴明环包括哪几个环节? A. 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B. 人员、流程、技术、资源 C. 设计、部署、实施、改进 D. 计划、改进、技术、人员 4. 下列几项中,不是IT 服务经理职业规划中必备要素的是? A.职业定位 B.目标设定 C.薪酬水平 D.通道设计 5. IT 服务涵盖的围很广,IT 服务项目以ITSS 中为依据来划分项目类型。A.GB/T 29264—2012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B.GB/T 28827.1—2012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 部分:通用要求》 C.GB/T 28827.2—2012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 部分:交付规》 D.ITSS.1-2015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6. 哪一类服务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对其信息系统的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及安全等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A.设计与开发服务 B.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C.运行维护服务 D.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 7. 以下哪一项不是硬件运维服务的容: A.网络运维服务 B.主机运维服务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内蒙古分公司网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明确网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内容、目标、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分公司机关本部。 第二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是指企业计算机网络通讯平台及所有基于企业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的总称。总经理工作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归口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检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网络系统的检修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客户机的日常维护、分公司公用应用系统的维护、信息系统备件及办公耗材管理。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专业应用系统的维护。 第三条网络系统的维护。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根据网络系统发生的故障或缺陷,由信息主管确认属于系统供应商服务还是公司专业人员自主处理。属于系统供应商服务的,由信息主管向部门主管领导汇报系统故障情况,并通知和协调系统供应商处理系统故障、缺陷,信息主管组织本专业相关人员进行配合,并组织检修工作的验收和检修文档的提交。对不属于系统供应商服务的,由信息主管向部门主管领导汇报解决方案,然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设备检修或系统消缺工作,并对检修或消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及检修文档填写。网络系统维护报告单见附件1。 第四条应用系统的维护。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总经理工作部配合进行。应用系统发生故障后,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总经理工作部判断故障原因,并向各自主管领导汇报故障情况及解决方案,网络故障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解决,应用系统故障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决,必要时请系统服务商解决,业务主管部门及总经理工作部做好配合工作。应用系统维护报告单见附件2。 第五条系统的数据备份。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备份,由业务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进行,总经理工作部信息主管负责技术把关。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应用系统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备份技术方案,经主管领导审核后,按时进行系统备份。分公司公用应用系统的数据备份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系统数据备份记录表见附件3。 第六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由信息主管根据网络系统的 应用需求和应用现状,制定整体的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并提交主管领导确认。根据网络系统功能的扩充以及可能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信息主管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适时增加或调整网络系统相关的信息安全策略,做好涉及到计算机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检查工

软件过程规范模板

软件过程规范模板 1. 总则 最大限度提高Q&P (质量与生产率),提高Q&P的可预见性,是每一个软件开发机构的最大目标。而Q&P 依赖于三个因素:过程、人和技术,因此要实现Q&P 的提高,除了加强技术能力,引进、培育更多优质技术人才之外,规范、改进机构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在制定软件过程规范标准,并在软件开发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修订,提高Q&P 和Q&P 的可预见性。 本规范采用CMM (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的指导,吸收RUP、XP、MSF、 PSP、TSP等过程规范指南的思想、方法及实践,充分结合xxx技术开发部的实际情况, 引入先进的技术、方法、工具,为公司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一部详细、可操作的过程指南。在本规范的第一版本中,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和开发过程两个部分,管理过程中包括项目管理过程、需求变更管理过程、配置管理过程。对于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其它的一些过程将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2. 项目管理过程规范 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项目立项与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关闭。 2.1 项目立项与计划 参与人员:技术开发部指定的项目负责人(包括前期负责人、正式的项目经理)、立项申请人、[相关最终客户]以及实施该项目的开发组队成员; 入口准则:接到经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批准的市场部门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 出口准则:立项申请人签字确认了经修订正后的正式《软件项目计划》,并 通过《工作任务卡》下达了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正式开始;输入:经审批 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与需求相关的业务资料;输出:《软件项目 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发任务卡》;活动: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指南(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目的 (1) 2内容概要 (1) 3适用范围 (1) 第二章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 (2) 1市共享交换平台定义 (2) 2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 (2) 第三章对接总体流程 (4) 1准备阶段 (4) 2登记阶段 (5) 3对接阶段 (5) 3.1目录管理节点对接模式 (6) 3.2应用系统节点对接模式 (6) 3.3前置交换节点对接模式 (6) 3.4部门平台节点对接模式 (6) 3.5不同对接模式对比说明 (6) 4运维阶段 (9) 第四章目录管理节点对接模式 (10) 第一步:注册目录管理节点,实现与市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 (10) 第二步:获取目录服务或注册核心元数据 (12) 第五章应用系统节点对接模式 (13) 第一步:注册应用系统,获取平台服务 (13) 第二步:利用平台服务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15)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15) 2)信息交换 (16)

3)为其他部门用户提供应用系统访问服务 (18) 第六章前置交换节点对接模式 (21) 第一步:建设本部门前置交换节点,获取平台服务 (21) 第二步:利用平台服务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23)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23) 2)信息交换 (25) 第七章部门平台节点对接模式 (28) 第一步:注册部门平台节点 (28) 第二步:通过接口方式获取服务 (29) 1)基础信息资源获取 (29) 2)信息交换 (30) 附件 (32) 附件一:市共享交换平台业务流程图 (32) 附件二:部门所需填写的申请表格 (38) 附件三:实施建议方案及工作单 (39) 附件四:前置交换节点服务器参考配置 (39) 附件五:名词解释 (39)

软件过程规范

1.总则 最大限度提高Q&P (质量与生产率),提高Q&P的可预见性,是每一个软件开发机构的最大目标。而Q&P依赖于三个因素:过程、人和技术,因此要实现Q&P的提高, 除了加强技术能力,引进、培育更多优质技术人才之外,规范、改进机构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在制定软件过程规范标准,并在软件开发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修订,提高Q&P和Q&P的可预见性。 本规范采用CMM (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的指导,吸收RUP、XP、MSF、PSP、TSP 等过程规范指南的思想、方法及实践,充分结合xxx技术开发部的实际情况,引入先 进的技术、方法、工具,为公司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一部详细、可操作的过程指南。 在本规范的第一版本中,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和开发过程两个部分,管理过程中包括项目管理过程、需求变更管理过程、配置管理过程。对于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其它的一些过程将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2.项目管理过程规范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项目立项与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关闭 2.1项目立项与计划参与人员:技术开发部指定的项目负责人(包括前期负责人、正式的项目经理)、立项申请人、[相关最终客户]以及实施该项目的开发组队成员; 入口准则:接到经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批准的市场部门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 出口准则:立项申请人签字确认了经修订正后的正式《软件项目计划》,并通过《工作任务卡》下达了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正式开始; 输入:经审批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与需求相关的业务资料;输出:《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发任务卡》; 活动: 1.接到《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后,技术开发部经理指定前期负责人,并告知立项申请人; 2.前期负责人阅读《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后,通过与立项申请人的沟通、阅读立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通过立项申请人与客户直接交流等方式,了解项目目标、范围与基本需求;并形成最初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前期负责人会同技术开发部经理以及其它相关人员,制定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并组织评审; 4.向立项申请人提交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 5.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通过立项申请人的确认后,项目经理计划安排需求分析; 6.需求分析完成后,形成正式的《软件需求说明书》,提交立项申请人确认;(需求分析过程参见开发过程规范部分)

12、(6.3.2)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中医院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全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切实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运营和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任务: 1、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各类运行指标符合相关规定; 2、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和排除各类故障,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确保所承载的各类应用和业务正常; 3、进行系统安全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的完整、准确; 4、在保证系统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第三条网络中心负责全院范围内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监督检查和质量考核评定工作,掌握运行质量情况,制定质量指标,并对信息系统各级维护部门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第四条负责全院范围内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配套网络和的监控和日常维护工作,制定日常维护作业计划并认真执行,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对于系统的所有维护(包括日常作业计划、故障处理、系统改进、数据变更、数据的

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善增加)都必须填写维护记录;负责所辖范围内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负责落实系统安全运行措施;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行范围内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巡回检查,全面检查各维护作业计划管理、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备份及日志管理、机房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系统出现故障,信息系统维护部门或维护人员首先进行处理,同时判断系统类型和故障级别,根据系统类型和故障级别,故障处理应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并同时向院部报告。对无法解决的故障,应立即向软硬件最终提供商、代理商或维保服务商(以下简称厂商)提出技术支持申请,督促厂商安排技术支持,必要时进行跟踪处理,与厂商一起到现场进行解决。 第六条厂商技术人员现场处理故障时,当地维护人员应全程陪同并积极协助,并在故障解决后进行书面确认。 第七条参与故障处理的各方必须如实、及时填写故障处理单,现场技术支持还须当地维护人员予以签字确认或维护部门盖章。 第八条建立重要紧急信息上报渠道,对于发生的重要紧急情况,应该立即逐级向院部主管领导报告,对业务影响较大的还应及时通知业务部门。 第九条信息系统维护管理部门负责技术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应建立健全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等。 第十条软件资料管理应包含以下内容: 1、所有软件的介质、许可证、版本资料及补丁资料; 2、所有软件的安装手册、操作使用手册、应用开发手册等技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1.目的 为了规范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开发行为,特制定此规范。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产品开发从立项,到开发实施、测试、结项的各个阶段,规定了各开发阶段的文档编制、代码编写和资料备份内容与要求。 3.术语和缩写 开发项目干系人:公司内部与开发项目有关联的任何人。 项目计划周期:从项目立项到计划完成时间的实际工作日数。 项目实际周期:从项目立项到实际完成时间的实际工作日数。 项目质量目标:项目允许出现的总的缺陷数的加权平均值。 项目实际质量:项目实际出现的总的缺陷数的加权平均值。 软件缺陷:在测试过程中被发现的软件bug,按照不同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系统崩溃,无法自动恢复,加权系数为100。

?二级,系统功能无法实现或性能指标无法达到,但不影响其 他功能的使用,加权系数为2。 ?三级,系统功能实现不完整,加权系数为1。 ?四级,不影响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小错误,忽略此错误系统可 正常运行,加权系数为0.5。 加权缺陷数量:测试中出现的各种缺陷的数量乘以其对应的加权系数,求和。 4.内容和要求 4.1开发立项 4.1.1立项申请,产品开发经过申请后才能立项,立项申请人可以是公司员工,也可以是公司各职能部门。 4.1.2立项申请人或委托其部门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讨论通过,确定项目经理并初步确定项目组成员。 4.1.2.1《开发立项申请书》由项目经理负责编制。 4.1.2.2项目编号规则为,软件项目:CS+编制日期。 4.1.2.3《开发立项申请书》要规定开发的产品的具体名称,以及所属各个系列的规格型号定义。

4.1.2.4《开发立项申请书》规定开发的产品的属性,包括功能详细描述,性能要求详细描述和稳定性要求详细描述。 4.1.2.5《开发立项申请书》明确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 4.1.2.6《开发立项申请书》明确项目的开始日期和计划完成日期。 4.1.2.7《开发立项申请书》概要说明项目开发的资源需求,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场地环境等。 4.1.2.8《开发立项申请书》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包括各级缺陷的数量和测试周期,所制定的质量目标不允许有一级缺陷。 4.1.2.9《开发立项申请书》的编制格式参照《开发立项申请书模板》。 4.1.3《开发立项申请书》由开发项目经理、开发部经理、技术部经理认可,总经理最终确认。 4.1.4内容变更:开发项目干系人可对申请对《开发立项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变更,变更后按申请的流程进行签字确认,变更后的内容重新填写《开发立项申请书》并附在原申请书后。项目组成员的变更由开发内部掌握,不必进行变更申请。变更可在结项前的任何阶段提出。

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

附件 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深化改革、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环办厅〔2016〕23号)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和获取,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模型和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包括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资源等。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属于国家公共资源。 第三条本办法用于规范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以及与国家其他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包括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

或提供信息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各单位形成的各类政务信息资源应予以共享, 特殊情况下不予共享的,须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二)需求导向、无偿使用。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提出明确的共享需求和信息使用用途,产生和掌握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单位(以下简称提供单位)应及时响应并无偿提供共享服务。 (三)统一标准、统筹建设。按照国家及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相关标准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交换和共享工作,统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体系。 (四)建立机制、保障安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对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全过程的授权管理和安全保障,确保共享信息安全。 第五条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包括部政务内网共享平台(环境保护部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和部政务专网共享平台(环境信息资源中心),部政务内网共享平台按照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管理,部政务专网共享平台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在部内实现共享,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国

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简称:IT 运维)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对系统主要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它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阶段包括对系统和服务的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以及性能监视、事件和问题识别和分类,并报告系统和服务的运行情况。 一、运维服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2、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3、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二、运维主要服务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响应服务、主动服务两类。 1、响应式服务

响应式服务是指,用户向服务提供者提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解决用户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解决系统相关故障。 响应式服务采用首问负责制。第一首问为本单位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负责接受用户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问题的初步判断。如果问题能够解决则直接给客户反馈,否则提交到首问服务外包商。对于明确的问题,信息中心将问题直接提交到相应的服务外包商。 首问外包服务商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负责对问题进行排查,力争将问题精确定位到某具体环节。问题定位后将其转发给相应的服务外包商。如果问题范围较大,涉及到多个服务外包商时,由信息中心进行协调,在首问外包服务商统一指导下进行联合作业,直至问题解决完毕。 问题处理完成后,由责任服务外包商、首问服务外包商填写相应服务表单,并由首问外包服务商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向最终用户反馈。 服务外包商首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远程接入等手段进行远程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则由工程师负责填写服务单,季度汇总后提交信息中心签字备案。 远程方式解决无效时,服务外包商工程师进行现场工作。根据故障状况,工程师现场能解决问题的,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如不能,则由信息中心协调其他相关服务外包商进行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按照GB/T 22032-2008 的规定,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简称:IT 运维)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对系统主要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它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阶段包括对系统和服务的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以及性能监视、事件和问题识别和分类,并报告系统和服务的运行情况。 一、运维服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2、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3、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二、运维主要服务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响应服务、主动服务两类。

1、响应式服务 响应式服务是指,用户向服务提供者提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解决用户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解决系统相关故障。 响应式服务采用首问负责制。第一首问为本单位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负责接受用户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问题的初步判断。如果问题能够解决则直接给客户反馈,否则提交到首问服务外包商。对于明确的问题,信息中心将问题直接提交到相应的服务外包商。 首问外包服务商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负责对问题进行排查,力争将问题精确定位到某具体环节。问题定位后将其转发给相应的服务外包商。如果问题范围较大,涉及到多个服务外包商时,由信息中心进行协调,在首问外包服务商统一指导下进行联合作业,直至问题解决完毕。 问题处理完成后,由责任服务外包商、首问服务外包商填写相应服务表单,并由首问外包服务商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向最终用户反馈。 服务外包商首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远程接入等手段进行远程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则由工程师负责填写服务单,季度汇总后提交信息中心签字备案。 远程方式解决无效时,服务外包商工程师进行现场工作。根据故障状况,工程师现场能解决问题的,及时解决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规范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规范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0 引言 如果要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质量,必须有相应的考核制度,有了制度后才能推动开发人员想方设法改善自已的开发质量。目前研发对软件开发的过程缺乏细粒度的度量,所以不能依据有效的度量数据来考核开发人员的工作绩效,大部份只是凭考核人主观意志来考核,不能形成对被考核人有效的说服力。此绩效考核办法旨在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客观地评价开发效率和质量。 1 目的 对软件开发的过程所产生的软件项的质量和过程进行定量的评价,用评价的结果指导软件的开发过程,不断地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水平,并依据度量记录来考核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绩效。 2 软件项包括 1)技术文档: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软件功能规格说明、开发计划、系统设计报告、测试文档、用户手册、总结报告等; 2)计算机程序。 3 度量数据的来源 1)项目计划; 2)评审报告; 3)测试报告; 4)问题报告; 5)软件维护记录; 4 质量度量

4.1 度量指标 主要根据各类软件项检查表的检查指标来确定,例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检查表(见附录1),有10个检查指标,则根据具体项目检查侧重点不同,可从中选择相应的检查指标作为度量指标。 4.2 质量等级 1)软件项的质量等级的确定根据度量综合指标进行。 2)度量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Total = ∑QiMi。 3)其中i=1,2,...n代表指标数量; 4)Q代表度量的指标; 5)M代表度量的指标Q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系数,对不同的开发项目可能不同,此系数根据开发的不同着重点给出。 度量指标权重系数表: 序号指标权重 1 指标1 权数1 2 指标2 权数2 3 指标3 权数3 4 指标4 权数4 5 指标5 权数5 加权平均分 1.0 6)质量评价:一般地,根据度量综合指标值,有以下评分标准。 质量评价计分标准表 序号得分质量评价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按照GB/T 22032-2008 的规定,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简称:IT 运维)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对系统主要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它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阶段包括对系统和服务的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以及性能监视、事件和问题识别和分类,并报告系统和服务的运行情况。 一、运维服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2、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3、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二、运维主要服务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响应服务、主动服务两类。

1、响应式服务 响应式服务是指,用户向服务提供者提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解决用户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解决系统相关故障。 响应式服务采用首问负责制。第一首问为本单位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负责接受用户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问题的初步判断。如果问题能够解决则直接给客户反馈,否则提交到首问服务外包商。对于明确的问题,信息中心将问题直接提交到相应的服务外包商。 首问外包服务商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负责对问题进行排查,力争将问题精确定位到某具体环节。问题定位后将其转发给相应的服务外包商。如果问题范围较大,涉及到多个服务外包商时,由信息中心进行协调,在首问外包服务商统一指导下进行联合作业,直至问题解决完毕。 问题处理完成后,由责任服务外包商、首问服务外包商填写相应服务表单,并由首问外包服务商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向最终用户反馈。 服务外包商首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远程接入等手段进行远程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则由工程师负责填写服务单,季度汇总后提交信息中心签字备案。 远程方式解决无效时,服务外包商工程师进行现场工作。根据故障状况,工程师现场能解决问题的,及时解决用户的

IT信息系统运维服务与方案

目录 1运维服务容 (2) 1.1服务目标 (2) 1.2信息资产统计服务 (3) 1.3网络、安全系统运维服务 (3) 1.4主机、存储系统运维服务 (5) 1.5数据库系统运维服务 (8) 1.6中间件运维服务 (9) 2运维服务流程 (11) 3服务管理制度规 (13) 3.1服务时间 (13) 3.2行为规 (14) 3.3现场服务支持规 (14) 3.4问题记录规 (14) 4应急服务响应措施 (16) 4.1应急基本流程 (16) 4.2预防措施 (16) 4.3突发事件应急策略 (17)

1服务容 1.1服务目标 运行维护服务包括,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及其他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安全防服务,保证用户现有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整体管理成本,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根据日常维护的数据和记录,提供用户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和建议,更好的为用户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用户信息系统的组成主要可分为两类: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包括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等;软件设备可分为操作系统软件、典型应用软件(如:数据库软件、中间件软件等)、业务应用软件等。 通过运行维护服务的有效管理来提升用户信息系统的服务效率,协调各业务应用系统的部运作,改善网络信息系统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结合用户现有的环境、组织结构、IT资源和管理流程的特点,从流程、人员和技术三面来规划用户的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将用户的运行目标、业务需求与IT服务的相协调一致。 信息系统服务的目标是,对用户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掌握网络信息系统资源现状和配置信息,反映信息系统资源的可用性情况和健康状况,创建一个可知可控的IT环境,从而保证用户信息系统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运行。 服务项目围覆盖的信息系统资源以下面的关键状态及参数指标: ?运行状态、故障情况 ?配置信息 ?可用性情况及健康状况性能指标 ?统计运维数椐、提供信息系统管理和工作报告、归纳总结并提供用户想了解的数椐报告

软件过程规范

1.总则 最大限度提高Q&P(质量与生产率),提高Q&P的可预见性,是每一个软件开发机构的最大目标。而Q&P 依赖于三个因素:过程、人和技术,因此要实现Q&P 的提高,除了加强技术能力,引进、培育更多优质技术人才之外,规范、改进机构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在制定软件过程规范标准,并在软件开发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修订,提高Q&P 和Q&P 的可预见性。 本规范采用CMM(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的指导,吸收RUP、XP、MSF、PSP、TSP等 过程规范指南的思想、方法及实践,充分结合xxx 技术开发部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技术、方法、工具,为公司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一部详细、可操作的过程指南。在本规范的第一版本中,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和开发过程两个部分,管理过程中包括项目管理过程、需求变更管理过程、配置管理过程。对于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其它的一些过程将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2.项目管理过程规范 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项目立项与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关闭 2.1项目立项与计划参与人员:技术开发部指定的项目负责人(包括前期负责人、正式的项目经理) 、立 项申请人、[相关最终客户]以及实施该项目的开发组队成员;入口准则:接到经公司总经理或副 总经理批准的市场部门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 ; 出口准则:立项申请人签字确认了经修订正后的正式《软件项目计划》,并通过《工作任务卡》下达了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正式开始; 输入:经审批的《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与需求相关的业务资料;输出:《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发任务卡》;活动: 1.接到《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后,技术开发部经理指定前期负责人,并告知立项申请人; 2.前期负责人阅读《软件开发立项申请表》后,通过与立项申请人的沟通、阅读立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通过立项申请人与客户直接交流等方式,了解项目目标、范围与基本需求;并形成最初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前期负责人会同技术开发部经理以及其它相关人员,制定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并组织评审; 4.向立项申请人提交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 5.最初的《软件项目计划》通过立项申请人的确认后,项目经理计划安排需求分析;

睢宁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购项目需求

睢宁县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购项目需求 1.建设背景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规划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涉及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基础信息项必须依据整合共建原则,通过在各级共享平台上集中建设或通过接入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及时更新,在部门间实现无条件共享。为贯彻落实《办法》,同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审计署五部委制定了《加快推进落实<政务信息系统共享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提出明确时间要求,2017年12月底要确保完成“自查、清理、编目、整合、接入、共享、协同”等7个方面的工作。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在信用、社保、地理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实现所有数据的社会开放。 目前,睢宁县已经建成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数据中心,本项目为解决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我县政务资源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协同共享与综合利用。本项目以“优先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分步实施、安全高效”为指导原则。在“智慧睢宁”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框

架下,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制订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信用基础信息库等三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原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统一交换、服务和技术支撑规范,并存过渡,逐步整合,有序推进;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权限,共同参与,协同管理,集约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信息访问、服务支持等方面全面引入安全机制,建成一个具有良好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易用的共享交换系统。 2.建设目标 1)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本次项目以睢宁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以建设睢宁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为重点,全面梳理,摸清家底,对全县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睢宁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睢宁县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目录》《睢宁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睢宁县政务信息资产报告》;并以此目录为依据,归集各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我县基于政务资源信息交换的应用支撑体系,为各部门信息共享交换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服务;为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满足政府办公、行业应用、政府决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的需要。引导和规范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惠民和社会创新,对于条件成熟的部门数据集,通过搭建数据开放平台,及时向社会开放。 2)项目建设目标

信息技术服务_运行维护_第2部分:交付规范_编制说明解析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 2部分:交付规范编制说明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运维标准组 二○○九年七月

一、编制背景 信息化工作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工作, 十六大以来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七报告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商与用户的服务理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日趋走向成熟。“两化”融合大力推动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网络内容产业、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制定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标准将规范信息化运维服务市场, 指导行业运维服务良性发展。通过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维服务实践, 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标准在面向 IT 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等各方面,将为我国开展和发展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业务提供标准支撑。 作为运维服务价值传递的关键核心, 运维服务交付规范是运维服务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本标准从运维服务的交付管理、交付内容、交付手段和交付成果 4个角度出发, 制定能够综合评判组织运维服务交付能力的标准, 为规范、统一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交付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标准重点界定了从 SLA 签署后到 SLA 结束的过程中, 运维服务供需双方应关注的交付要素, 使供需双方对运维服务交付标准达成一致, 并为供需双方提供运维交付的最佳实践和质量评估依据; 本标准可作为需方选择供方的依据, 也可作为供方改进运维服务能力的行动指南。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方案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方案 2012年8月

目录 第一章目标 (3) 第一节运行维护服务目标 (3) 第二节运行维护内容及步骤 (3) 第二章运行维护服务具体内容 (4) 第一节驻点服务 (4) 第二节运维服务 (5) 第三节服务方式建议 (6) 第四节运维服务内容 (7) 1.预防性维护服务 (7) 2.中心机房设备维护服务 (7) 3.台式PC机类维护服务 (8) 4.笔记本计算机维护服务 (8) 5.服务器维护服务 (9) 6.工作站软件维护 (9) 7.语音(电话)信息点维护 (9) 8.病毒防护与监控服务 (10) 9.运维期结束前 (10) 第三章XX 运行维护服务预算 (10)

第一章目标 第一节运行维护服务目标 信息系统主要业务为税务征收系统及外部门之间数据交换系统,为确保XX 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及办公OA系统在可靠、高效、稳定的环境中运行。达到故障快速定位并解决、信息安全可控可查、不断优化运行效率和性能,保障XX 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提高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应急能力。针对XX 现有的网络环境、服务器硬件设备以及办公硬件设备,病毒防护等进行实时行监控,更好地规范和提高XX 的各项维护工作,保障网络、应用平台的正常运行以及防病毒的顺利正常开展。保证整体运维项目实施顺利,确保网络原因对业务运行影响最小化、确保网络故障快速定位并解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可控可查、确保不断优化网络的运行效率和性能。保证目标系统7×24正常工作。 第二节运行维护内容及步骤 1.协助XX信息系统工作计划,掌握信息系统各设备运行情况,具体落实各设 备运行维护工作; 2.巡视运行维护各岗位,检查运行维护情况和服务质量,督导、协调各项工作, 保持XX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良好的秩序; 3.保证按时按质完成XX负责人交付的各项维护任务。 4.通过数据分析和其他相关网络测试设备,解决XX 信息系统问题; 5.发展和维护问题解决程序、网络文件和标准操作程序; 6.协助管理XX 信息系统集成,更新维护各种工程用设备器材; 7.协助XX 调试、维护PC及OA工作计划,掌握调试、维护PC及OA设备运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1.前言 (3) 1.1 目的 (3) 1.2 对象 (3) 1.3 要求 (3) 1.4 适用范围 (3) 1.5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3) 1.6 开发过程划分 (4) 2.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4) 2.1 概述 (4) 2.2 业务建模阶段 (4) 2.3 需求阶段 (6) 2.4 分析设计阶段 (8) 2.5 实现阶段 (10) 3.管理过程规范部分 (11) 3.1 概述 (11) 3.2 接受项目 (12) 3.3 重新评估项目范围和风险(对于较大项目) (12) 3.4 制定开发计划 (13) 3.5 迭代开发管理 (13) 3.6 监控项目的实施 (14) 3.7 结束项目 (15)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前言 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使整个软件产品开发及项目工程阶段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便于规范化、系统化及工程化。有利于提高软件生命周期的控制及管理,提高所开发软件的质量,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和维护费用,使软件开发活动更科学、更有成效。 对象 本规范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开发人员、质管人员。 要求 具有软件开发管理职能的人员要求熟知项目开发的各阶段过程和各阶段过程相应的规范。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除产品提交外的其他全部过程;规范分为两部分:技术过程规范和管理过程规范,分别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性活动和管理性活动。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本规范所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为简化的RUP开发过程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是体系结构为中心,用例驱动和风险驱动相结合的过程迭代。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指南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1 目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内容概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适用范围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 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错误!未指定书签。 1 市共享交换平台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市共享交换平台服务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 对接总体流程错误!未指定书签。 1 准备阶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登记阶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对接阶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目录管理节点对接模式.................................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应用系统节点对接模式................................. 错误!未指定书签。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内容 按照GB/T 22032-2008 的规定,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简称:IT 运维)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对系统主要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它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阶段包括对系统和服务的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以及性能监视、事件和问题识别和分类,并报告系统和服务的运行情况。 一、运维服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2、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3、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二、运维主要服务工作方式主要包括响应服务、主动服务两类。 1、响应式服务

响应式服务是指,用户向服务提供者提出服务请求,由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解决用户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解决系统相关故障。 响应式服务采用首问负责制。第一首问为本单位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负责接受用户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问题的初步判断。如果问题能够解决则直接给客户反馈,否则提交到首问服务外包商。对于明确的问题,信息中心将问题直接提交到相应的服务外包商。 首问外包服务商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负责对问题进行排查,力争将问题精确定位到某具体环节。问题定位后将其转发给相应的服务外包商。如果问题范围较大,涉及到多个服务外包商时,由信息中心进行协调,在首问外包服务商统一指导下进行联合作业,直至问题解决完毕。 问题处理完成后,由责任服务外包商、首问服务外包商填写相应服务表单,并由首问外包服务商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再向最终用户反馈。 服务外包商首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远程接入等手段进行远程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则由工程师负责填写服务单,季度汇总后提交信息中心签字备案。 远程方式解决无效时,服务外包商工程师进行现场工作。根据故障状况,工程师现场能解决问题的,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如不能,则由信息中心协调其他相关服务外包商进行联合故障排查,直至问题解决。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则由各方领导相互协商,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2、主动式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