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微生物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从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微生物细胞的形态学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

类脂A

脂多糖: 核心多糖

o-特异侧链

包括: 脂蛋白

蛋白质层: 基质蛋白

外壁蛋白

磷脂.

内壁层:紧贴胞膜,仅由1-2层肽聚糖分子构成,占细胞壁干重5—10%,无磷壁酸。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

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NAM)和N—乙酰葡糖胺(N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肽聚糖单体:是由NAG 、NAM 、肽尾、肽桥构成。

青霉素(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互相竞争转肽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革兰氏染色原理: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古细菌细胞壁没有肽聚糖、胞壁酸和D-氨基酸,含有假太聚糖骨架是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

缺壁细菌

原生质体: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者溶菌酶处理G+菌而得到的去壁完整的球形体。

原生质球: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溶菌酶处理G-细菌而得到的去壁不完全的近球形体。

L型细菌: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在一定条件下L型细菌能发生回复突变而恢复为有壁的正常细菌。

支原体:在进化过程中天生无壁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质膜;: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细菌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质膜很相似,但不含胆固醇等甾醇

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质:是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内含物

•贮藏物:

.异染粒:是普遍存在的贮藏物,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功能:贮存磷元素和能量,降低渗透压。多聚偏磷酸盐对某些染料有特殊反应,产生与所用染料不同的颜色,因此得名异染颗粒.例:异染粒遇甲基胺蓝变紫红色. 含异染粒的细菌种类:棒状杆菌和某些芽孢杆菌等.

.聚β-羟丁酸颗粒是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常含有的碳源类储藏物.PHB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功能:贮存碳源、能源和降低渗透压。多好氧菌和光合厌氧菌都含有聚β-羟丁酸颗粒

3、硫粒:是硫元素的贮藏体

形成:取决于环境硫化物含量,当环境中S含量高时,在体内积累;当缺S时,氧化成硫酸被菌利用。

功能:a.好氧硫细菌的能源

b.厌氧硫细菌的电子供体

.藻青素: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是一种内源性氮源储藏物,同时兼有储存能源的作用。

•载色体: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相当于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

•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种核糖蛋白质的颗粒状结构,有65%的核糖酸和35%的蛋白质组成。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磁小体:在水生螺旋菌属和嗜胆球菌属的细菌中含有磁小体,它含有磁铁矿形式的铁,被细菌用于在地球磁场中定位。

•羧酶体: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羧酶体中含有自养生物所特有的5-磷酸核酮糖激酶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这两种酶是卡尔文循环中固定CO2的关键性酶类,通过卡尔文循环,使自养菌与异养菌一样含有了磷酸己糖。一些光合细菌,如蓝细菌以及化能自养菌如硝化杆菌科细胞中均具有羧酶体。

•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有些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几个或多个气泡

•芽孢:具有很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能力,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体状态,芽胞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

芽胞抗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耐热性物质DAP-Ca的存在

细胞壁以外构造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节细胞壁以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分类: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

鞭毛:由螺旋丝、钩型鞘、基体构成。

菌毛: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只有一至数根。一般多见于G﹣细菌的供体菌中,具有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六大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1,物质的跨膜运输分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

2膜泡运输

第四章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自由能:在热力学中,系统减少的能量能转化成对外做的功,能用于做工的能量称为自由能。

EMP途径特点:1. 葡萄糖分解是从1,6-二磷酸果糖开始的

2. 整个途径中①③⑩步反应是不可逆的

3. EMP途径的特征酶是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首先脱羧部位C3,C4。

4.整个途径不消耗分子氧

5. EMP途径的有关酶位于细胞质中

6. 总反应式:

C6H12O6 + 2NAD+ + 2ADP + 2Pi 2CH3COCOOH + 2NADH + 2H+ + 2ATP

EMP途径的意义:

①供应ATP和NADH

②连接其他几个代谢途径的桥梁

③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④通过逆向反应可以进行多糖的合成

HMP途径

意义:1、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2、产生大量NADPH,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3、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4、途径中的赤藓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碱基合成、及多糖合成。

5、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扩大碳源利用范围。

6、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核苷酸、若干氨基酸、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等。

ED途径:①碳架结构的变化②特征酶:KDPG醛缩酶(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③分布:主要存在于G-菌中,如一些假单胞菌和固氮菌

WD途径①碳架结构变化:a. PK途径,b. HK途径。②特点:特征酶为磷酸解酮酶

③生理意义:a. 仅分布在少数细菌中,b. PK途径为戊糖分解的重要途径,c. HK途径为己糖分解的重要途径。代表菌株:PK---肠膜明串珠菌HK---双歧杆菌

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特征酶:葡萄糖氧化酶

特点:a. 不需要激酶,但需要葡萄糖氧化酶;b. 需要氧气,c. 终产物为酮基葡萄糖酸。

分布菌群:假单胞菌、醋杆菌属、气杆菌属及许多真菌

生物氧化中的发酵:是指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工业上的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厌氧或好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

酵母乙醇发酵:

一型发酵(乙醇发酵):EMP途径产生2个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在醇脱氢酶和NADH作用下,乙醛被还原成乙醇。(pH4.5-3.5)

二型发酵(甘油发酵):在3%的NaHSO3时,产物为甘油和乙醇

三型发酵(甘油发酵):在pH7.6时,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

高渗发酵

细菌的同型乙醇发酵(发酵单胞菌、厌氧发酵单胞菌):ED途径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被还原成乙醇。

细菌的异型乙醇发酵(八叠球菌和兼性厌氧肠杆菌):通过EMP途径产生乙醇、乳酸等

乳酸发酵:指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逐渐还原成乳酸的过程

1. 同型乳酸发酵:

菌群:大多数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

途径: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成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被NADH 还原成乳酸。

C6H12O6+2ADP + 2Pi ——2CH3CHOHCOOH + 2ATP

2. 异型乳酸发酵:

菌群:肠膜明串珠菌和葡聚糖明串珠菌

途径:通过PK途径进行,发酵产物除了乳酸外还有一部分乙醇和CO2。

C6H12O6+ADP + Pi ——CH3CHOHCOOH + CH3CH2OH + CO2 + ATP

3. 双歧乳酸发酵:

菌群:双歧杆菌

途径:通过HK途径进行,反应中两种酶参加,6-磷酸果糖解酮酶和5-磷酸木酮糖解酮酶。

2C6H12O6+5ADP + 5Pi 2CH3CHOHCOOH + 5ATP

+3CH3CHOOH

丙酸发酵菌群:丙酸杆菌

途径:经EMP生成2分子丙酮酸,一分子氧化生成乙酸和CO2,另一分子经羧化生成草酰乙酸、转化为琥珀酸,经甲基丙二酰CoA,最后经脱羧和转辅酶A反应生成丙酸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解体内复杂的有机物,并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1. 葡萄糖有氧分解途径

①糖酵解②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TCA循环

④在电子传递链中,NADH和FADH2被氧化产生能量,合成大量ATP

一次TCA循环可以产生15分子ATP,微生物完全氧化葡萄糖过程中可得到38分子ATP,氧不直接参加反应,但没有氧不能运转。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呼吸:底物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分子氧而产生水并释放出ATP的生物氧化。

呼吸的过程除脱氢过程外,还包括电子传递链部分反应,递氢和受氢过程都要氧气的参与。

呼吸链:位于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顺序。

无氧呼吸①定义: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是一种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

②特点:底物脱下的氢只经过部分的呼吸链传递给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

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特点: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过程中。是微生物发酵产生ATP的重要方式(厌氧条件)。

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和电子不经过传递链,通过酶促反应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氧化产物。

氧化磷酸化①定义:指呼吸链递氢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偶联并产生ATP 的作用

②动力:质子动势,即[H+]的浓度差

③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的机制-----化学渗透学说。通过呼吸链上有关的酶系的作用,可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内泵到膜外,从而造成膜内外质子浓度差即质子动势,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ATP酶的逆反应可以把

质子从膜的外侧泵到膜的内侧,于是在消除质子动势的同时合成了ATP。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⑴电子传递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如阿密妥

⑵解偶联剂:只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如2,4-二硝基苯酚

⑶氧化磷酸化抑制剂:不直接抑制呼吸链载体,但能阻止能量转移到ADP上。如寡霉素

⑷离子载体抑制剂:能与某些阳离子结合并作为其载体使其穿过细胞膜,迫使线粒体消耗能量。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

生物大分子的降解

1. 多糖的分解

①淀粉的分解

②果胶的分解是有半乳糖醛酸以α-1,4糖苷键形成的直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羧基被甲基化形成甲酯。原果胶酶、果胶甲酯水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

③纤维素的分解是由葡萄糖通过糖苷键连接的大分子物质,基本结构是纤维二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C1、Cx、β-葡萄糖苷酶

④几丁质的分解由N-乙酰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不易分解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蔗糖+H2O

氨基酸的分解

1. 脱羧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脱羧酶催化下脱去羧基生成胺,胺在胺氧化酶作用下放出氨生成相应的醛,醛氧化成有机酸,再按有机酸分解。

R CH COOH ——R CH2 NH2 + CO2

NH2

脱羧酶:磷酸吡哆醛,反应一般不可逆

2. 脱氨基作用

定义:氨基酸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氨的过程。

①氧化脱氨

RCH(NH2)COOH+O2 氨基酸氧化酶RC=NHCOOH +H2O2

RC=NHCOOH+H2O 非酶促反应RCOCOOH+NH3

RCH(NH2)COOH 氨基酸脱氢酶NAD(P)[RC=NHCOOH] +H2O 非酶促反应RCOCOOH+NH3

②非氧化脱氨

a.还原脱氨

RCH(NH2)COOH+NADH+H+ 脱氢酶RCH2COOH+NH3+NAD+

b.水解脱氨:氨基酸被水解生成丙酮酸。

菌株: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菌种鉴定实验:吲哚和硫化氢实验

c.直接分解脱氨:生成不饱和脂肪酸和氨

d.斯提克兰反应

专性厌氧菌生孢梭菌,能够进行某些氨基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偶联脱氨反应。即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氧化脱氨,另一种作为受氢体进行还原脱氨,生成相应的有机酸、α-酮酸和氨,并产能。

③脱羧基和脱氨基

④转氨基作用:一种氨基酸把氨基转移到α-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和原氨基酸相应的α-酮酸。

脂类物质分解

第五章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

自养微生物:是指能够在无机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它们氧化无机物或利用光能获得能量,以为CO2碳源进行生长。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要点

1. 以还原态无机物为最初能源

2. 能源物质的电子或氢顺呼吸链产ATP,逆呼吸链产[H].

3. 一般均为好氧微生物,以分子氧为最终氢和电子受体.

4. 化能自养微生物对底物的要求具有严格的专一性.

化能自养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特点

1. 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产能偶联

2. 呼吸链的组分更为多样化,氢和电子可以从任一位置进入呼吸链

3. 产能效率及磷氧比一般要低于化能异养微生物

1.氨的氧化

不产氧

真核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08级口腔医学七年制 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 Candy 2010

绪论 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繁殖迅速,易于变异微生物发展史: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测量单位:微米 分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脂多糖LPS: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溶菌酶、青霉素)抗生素时发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因细胞壁缺失而呈高度多态性 大多染色呈格兰阴性 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 菌落为荷包蛋样 有一定致病力,多引起慢性感染;具有可回复性 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含水量少,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 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核心和皮质中含吡啶二羧酸(DPA),与钙结合生成的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稳定性中介体: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 充足的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PH 为7.2—7.6 温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渗透压 气体: 专性厌氧菌为何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 缺乏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不能利用有氧环境中的营养物质 厌氧菌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不能消除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产生的具有强杀菌性的超氧离子、过氧化氢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无性繁殖,速度快 合成代谢产物: 1、热源质(pyrogen ):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LPS )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发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源质,又称致热源。(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亦不能破坏,250.C 高温干烤可破坏,蒸馏法效果最好,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源质,注射药品制备和使用时注意无菌操作) 2、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exotoxin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格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有较强毒性。 内毒素(endotoxin ):格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毒性弱于外毒素。 3、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脂溶性、水溶性 4、抗生素(antibiotic ):某些微生物(多为放线菌、真菌,细菌产生少)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5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作用范围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6、维生素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微生物生理总结

研究的是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 微生物的代谢规律的研究3.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4. 微生物的活动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微生物生理学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微生物的发展而发展,Pasteur 和 Koch 奠定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20世纪微生物生理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后,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生命学科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后,微生物的应用获得重大进展:青霉素的工业化带动了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初级代谢产物的开发。1956年氨基酸发酵的成功,使发酵工业正式进入发展期。80年代后,随着基因工程发展,传统的发酵工业在多方面发生了质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前——研究重点在于阐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及各种代谢途径。很多重要的代谢途径都是首先利用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阐明,然后在高等生物中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重点在代谢调节的机制。乳糖操纵子学说:Fran?ois Jacob Jacques Monod。目前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热点之--微生物与环境: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环境有益和有害的影响。研究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行为及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微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热点之--微生物与能源:自养型微生物,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贮藏于体内。异养型微生物可以利用各种有机物,使生物能最终以最简单的无机物状态释放,如甲烷、乙醇和氢气。能源性微生物在生物能的利用、非再生性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热点之--微生物与资源开发利用:种类资源多,已培养的微生物仅占不到地球上微生物的1%,实际利用不到0.1%。遗传资源多,微生物的基因组和遗传产物多,差别大,利用少。生态系统资源多,微生物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长和繁殖,机理知道少,作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则更少。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探索各种生命过程、生态和生物进化;工、农、医药、食品及环境整治、能源再生的应用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组成物质可分为两类:构成细胞壁的框架类物质,如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位于框架类物质间的填充类物质或称间质,如各种位于其间的蛋白质等。微生物的细胞壁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是一个重要指标。 (一)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平均厚度约为13-35nm,最厚的可达80nm(如嗜酸乳杆菌的细胞壁)。常见的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厚约25-30nm。组成:肽聚糖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G- 阴性菌的细胞壁只有1-2 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总量的5-10%,所以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差。肽聚糖的β(1→4)键可被溶菌酶(lysozyme)裂解而生成许多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的双糖单位,受到破坏。G—— M—— G ——M—溶菌酶— G—— M—— G—— M 并不是所有的肽链都参与交联,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肽链交联的程度,远比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要高.G+ :75-100% ;G- :25-30%。肽聚糖的合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过程复杂,步骤多,而且合成部位几经转移。为此把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分为细胞质中、细胞膜上以及细胞膜外合成3个阶段。已知有两种载体:一种是尿苷二磷酸(UDP),另一种是细菌萜醇。 1.UDP-NAG的合成2.UDP-NAM的合成3. UDP-NAM-五肽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4.组装和运载(在膜上进行)5.肽聚糖链的交联(图)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1.抑制UDP-NAM-五肽的合成:由于磷霉素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构类似,故可竞争性地抑制UDP-NAG丙酮酸转移酶,因此抑制了UDP-NAM。D-环丝氨酸、邻氨甲酰- D-丝氨酸与D-丙氨酸结构类似,可以和D-丙氨酸竞争。2.抑制糖基载体脂的循环使用:持久霉素、万古霉素能与 GCL-P-P-NAMA-五肽结合,从而抑制了UDP-NAG与 GCL-P-P-NAMA-五肽的组装,使肽聚糖的亚单位不能合成。3.抑制交联作用:青霉素、头孢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抑制肽聚糖链的交联——即转肽作用。抑制机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肽聚糖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可与D-丙氨酰-D-丙氨酸竞争转肽酶的活性中心。3. G+菌中的其它组分--磷壁酸可分为甘油磷壁酸、核醇磷壁酸和脂磷壁酸三种。a.甘油磷壁酸:甘油磷壁酸的基本结构是多聚甘油磷酸。因甘油分子中的羟基被不同化合物取代而又可分三型。(I)重复单位是甘油磷酸,R位上的糖或丙氨酸不参与骨架的形成;(II)重复单位是葡萄糖甘油磷酸;(III)重复单位是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甘油磷酸。在(II)和(III)中糖分子参与形成骨架链b. 核醇磷壁酸:核醇磷壁酸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相邻核醇分子的C-1和C-5,C-2多以酯键连接D-丙氨酸,C-3,C-4 的羟基则被各种糖取代。磷壁酸和肽聚糖的结合:磷壁酸以共价键与肽聚糖分子连接,其末端的磷酸通过一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与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C-6上的羟基形成酯键。c. 脂磷壁酸:脂磷壁酸又称膜磷壁酸,是由磷壁酸和糖脂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它的脂肪酸部分起埋于原生质膜,甘油磷壁酸部分垂直伸向细胞壁外。酰化的脂磷壁酸能抑制溶菌酶的活性,脱酰基的脂磷壁酸则失去这种作用。这种调节方式在细胞壁合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老的细胞壁有限地水解产生缺口,新合成的肽聚糖插入缺口。磷壁酸的功能:使细胞壁更牢固;形成带负电环境可与环境中Mg2+等阳离子结合,有利于位于细胞壁的酶活性和保持细胞膜的完整。脂磷壁酸有利于G+致病菌吸附到宿主细胞;赋于G+菌特异性表面抗原;提供某些噬菌体的特异性的吸附受体。d.壁醛酸:某些革兰氏阳性细菌生长在限量磷酸盐培养基中时,往往不能合成磷壁酸,却能形成壁醛酸。壁醛酸是由糖醛酸和氨基己糖交替连接而形成的酸性杂多糖,分子结构中不含磷酸。例如,枯草杆菌的壁醛酸: [葡萄糖醛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n,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壁醛酸:[氨基葡萄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n,4. G+菌中的其它组分--表面蛋白根据菌株及种类的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同:酶类、黏附素、入侵素、抵抗被宿主免疫细胞吞噬,防御病毒的入侵。粘附素和宿主表面的受体结合能使细菌与宿主细胞充分接触结合,黏附,定植并抵抗外力的冲刷。5. G- 细胞壁其它结构--外膜层(约7 nm)外膜层位于细胞壁外层,它是由脂多糖,磷脂,脂蛋白以及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双层脂结构。(1)脂多糖(LPS)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侧。 O-侧链:向外,由若干个低聚糖重复单位组成,由于具有抗原性,故又称O-抗原或菌体抗原。糖的组成或连接方式的不同——抗原性也就不同。核心寡糖:组成核心寡糖的糖类在不同菌中变异不大,主要是由己糖、庚糖、辛糖酸以及磷酸和乙醇胺组成。其中,庚糖和辛糖酸是特有的糖类。脂A(1ipid A)基本结构:二个氨基葡萄糖组成的二糖,糖的羟基为脂肪酸和磷酸取代。脂A是以脂化的葡萄糖胺二糖为单位,通过焦磷酸键构成的一种独特糖脂化合物。脂肪酸的种类有月桂酸(C12饱和脂肪酸),肉豆蔻酸(14烷酸),棕榈酸(16烷酸)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 第一章 1、简述微生物及其主要类群 微生物:一大类微小生物的总称。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真核类(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非细胞类(病毒与亚病毒)、原生生物类(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2、试述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利弊 答:特征:①体积小,比面值大;②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③吸收多,转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优点:育种潜力大:青霉素生产菌的培育。缺点:菌种退化(多向变异);耐药性;新型病原菌的出现。⑤生长旺,繁殖快,有用菌:发酵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病原菌:瘟疫爆发、农牧渔业损失、微生物武器。⑥分布广,种类多: 3、列举在微生物学开创和奠基中有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答:㈠1676年荷兰科学家XXX克制造了简单的显微镜,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据;㈡法国科学家

XXX微生物学奠基人,主要贡献:①否定生物自生说,创立了胚种说。②建立发酵的微生物原说。③建立传染病的微生物原说。④发明巴氏消毒法。㈢德国科学家XXX,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发明了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证实了炭疽病因,分离纯化了炭疽杆菌,发现了结核杆菌。制定了科赫原则(①此种病原微生物是从患者身上分离的,②能人工培养得到纯化物。③纯化物人工感染敏感动物出现相同症状)4、试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㈠感性认识阶段,未见个体,具有利用和控制经验。 ㈡形态学发展阶段,XXX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证据。 ㈢生理学发展阶段,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的独特方法和技术,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 ㈣生理生化和代谢研究。微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 ㈤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研究,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期,微生物工程,其特点有:①微生物学成为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科学。②微生物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对象。 ③生物工程中发酵工程是最成熟的应用技术。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论部分 1.绪论 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以及人工培养 4.噬菌体 5.细菌的遗传变异和实际应用 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物理化学灭菌法 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 8.病毒概述 9.真菌概述 10.其他微生物 11.免疫学基础 1) 抗原、抗体的概念 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3) 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

4) 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 5) 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微生物是个体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种类,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也不尽相同。正常菌群是一种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弧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部分。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膜则具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等功能。细菌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其中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它们具有

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运动器、抗原性和与致病性有关。 三、其他微生物的概述 除了细菌以外,还有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真菌则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四、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包括抗原、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以及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则是一种能够与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是指针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其分类包括I型、II型、III型和IV型。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则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免疫学诊断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 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4.G-菌的外膜{脂蛋白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 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 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与先导说明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方式,包括按形状、血清学分类、 生理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等。还介绍了微生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 重要性,以及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技术 这一章节介绍了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技术,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 配制与使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离纯化技术等。还介绍了微生物在实验 室中的鉴定方法和常用实验技术。 3.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分类、 细菌细胞壁、膜、质体、核酸和其他细胞结构等。还介绍了不同形态细菌 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4.细菌的生长和生长控制 这一章节介绍了细菌的生长方式、生长曲线和生物量增长的计算方法。还介绍了控制细菌生长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营养要求和抗菌物质等。 还介绍了细菌的传代方式和筛选培养方法。 5.真菌的分类和生活方式 这一章节介绍了真菌的分类方式,包括按菌丝、孢子和生殖方式分类。还介绍了真菌的生活方式和菌丝的结构特征,包括菌丝的生长、分枝和传代。还介绍了真菌在医学中的意义和真菌的鉴定方法。

6.真菌的致病性和防治措施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真菌的致病机制和致病性因素,包括侵入机制和 毒素产生等。还介绍了真菌感染的常见疾病和防治措施,包括抗真菌药物 的应用和防治真菌感染的方法。 7.病毒的分类和结构 这一章节介绍了病毒的分类方式,包括按核酸、寄主和病原性分类。 还介绍了病毒的结构特征,包括病毒的核酸和壳蛋白等。还介绍了病毒的 复制方式和病毒寄生在细胞内的过程。 8.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学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病毒的致病性因素,包括侵入机制、复制和增殖等。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反应,包括感染后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和病毒疫苗的制备和应用。 9.寄生虫的分类和生活方式 这一章节介绍了寄生虫的分类方式,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节肢动物 和扁线虫等。还介绍了寄生虫的生活方式,包括寄生虫的寄生途径、寄生 周期和病原性等。 10.寄生虫的致病性和防治措施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寄生虫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包括寄生虫的侵入 方式、生活史和破坏宿主组织的能力。还介绍了常见寄生虫感染的疾病和 防治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 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 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微生物期末复习总结周德庆版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2.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3.微生物细胞含碳量:约占干重的(50%)。 4.异养微生物:凡是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凡是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5.异养微生物在元素水平上的最适碳源则是“C•H•O”型。其次是有机类、醇类和脂类等。糖类优于双糖和多糖,己糖优于戊糖,葡萄糖、果糖优于甘露糖、半乳糖 6.双功能物质:对一切异养微生物来说,其碳源同时又兼作能源 7.最长用的有机氮源是牛肉侵入物(牛肉膏)、酵母膏、植物的饼粉和蚕蛹粉。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生长因子有酵母膏,玉米浆,肝液,麦芽汁) 营养类型能源氢供体基本能源实例 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 光无机物CO2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 菌,藻类 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 光有机物CO2及其简单 有机物 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无 硫细菌) 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无机物CO2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 菌,氢细菌,硫磺细菌等 化能有机自养型 (华能异养型) 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菌 10.化能异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 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11.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①自由扩散:原生质膜是一种半透性膜,营养物 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 向低浓度的胞内进行扩散。 ②促进扩散:通过促进扩散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 主要有氨基酸、单糖、维生素及无机盐等。一般 微生物通过专一的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的物质,但 也有微生物对同一物质的运输由一种以上的载 体蛋白来完成。 ③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 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而且可以 进行逆浓度运输。 ④基团转移:基团移位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 输,它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 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移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胞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第一单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一个字小而简单。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活的)。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原始)。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真性)。 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肽聚糖由聚糖支架与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共同构成。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革阴有外膜,脂多糖是革阴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溶菌酶:切断聚糖支架的β-1,4糖苷键,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切断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连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细菌染色体是生命所必须的。(1)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2)R质粒:控制细菌耐药性。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抗吞噬。2.鞭毛:运动。3.芽胞:增强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是灭菌效果的指征。4.菌毛: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性菌毛:遗传物质的传递,由F质粒表达。初染:结晶紫染液;媒染:卢戈氏碘液;脱色:95% 的乙醇;复染:稀释复红液。(革阴菌的细胞壁肽聚糖薄而且外面有酒精可以溶解的脂溶性的外膜,革阴成了无色,最后用红色染。) 第三单元细菌的生理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pH7.2~7.6。结核杆菌pH6.6~6.8,霍乱弧菌pH8.8~9.0。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1.热原质: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革阴脂多耐热,全身裂解无抗原。 细菌的分解代谢试验:1.糖发酵试验:乳糖发酵试验常用于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2.大肠杆菌IMViC 试验结果为:++――,产气杆菌为――++。细菌的人工培养:菌落:由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第四单元消毒与灭菌 消毒保留芽孢。紫外线:260~270nm,最佳波长为265~266nm。杀菌机理: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共价结合而形成嘧啶二聚体,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死亡或突变。 第五单元噬菌体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感染细菌的病毒,DNA或RNA。1.毒性噬菌体: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释放。2.温和噬菌体:吸附、穿入、整合、复制。有双重性可转变成毒性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片段。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携带整合的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第六单元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遗传物质:1.细菌染色体:环状双股DNA。2.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2)R质粒:控制细菌耐药性(3)col质粒:编码大肠杆菌素(4)Vi质粒:决定细菌毒力的大小。细菌变异的机制:1.基因突变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转化:游离的DNA片段感受态时期直接进入受体菌。 2.转导:温和噬菌体错把细菌的染色体装起来感染另一个细菌发生染色体整合。 3.接合: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质粒或细菌的染色体)传递给受体菌。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宿主菌染色体发生整合。白喉杆菌:白喉外毒素;肉毒梭菌:肉毒毒素;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胃内无细菌寄生。正常菌群: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生态失调(1.寄生异位2.菌群失调3.机体的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比例失调,金葡产生伪膜性肠炎(纤维素性炎:白喉菌痢假膜、风心绒毛心、大叶性肺炎)。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生来就有的;一、非特异

大学微生物期末总结

大学微生物期末总结 一、引言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小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遗传特性、进化 规律等,对于认识生命起源、发展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微生物 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内容 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代谢特性以及在环境和工业中的应用等。 二、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多个类群,每个类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细菌按细胞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弯曲杆菌等,按培养特性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等;真菌按营养方式可分为营养型真菌和寄生型真菌;病毒以核酸类型和寄生方 式为基础进行分类;藻类根据细胞结构和光合色素类型进行分类。 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浆等;真菌的形态结构包括菌丝、菌核、孢子等;病毒的形态结构由和蛋白质组成的核壳以 及一些附属结构组成。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这对于研究微生物的生活 习性和代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微生物的生活习性是指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细菌根据氧气需求可以分为 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真菌可以通过营养方式进行分类,大部分真菌通过吸收 有机物生存,也有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以光合作用为主要途径生存;病毒无法自主 复制和代谢,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生存。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对于它们在不同环境 中的分布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 中的酶来获得能量,进而进行各种代谢过程;光合作用是藻类和一些细菌通过光能将二氧 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质来获得能量的过程。微生 物的代谢特性对于其在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微生物在环境和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和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微生物在环境中具有生物降解、污水 处理、土壤改良等功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 中用于发酵和生产乳制品、酒精等;在医药工业中可以用于制造抗生素、酶和疫苗等;在

医学生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医学生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解剖学 1.人体部位及其特征:头、颈、胸、腹、腰、骶、会阴等各个部位的解剖位置及特征。 2. 器官系统: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每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骨骼和肌肉:人体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包括骨骼的组成、骨骼的分类、骨骼的解剖 位置和特征,肌肉的分类、肌肉的组成、肌肉的解剖位置和特征。 4.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的功能;感觉器官 的分类、感觉器官的组成、感觉器官的解剖位置和特征。 5. 内脏:心脏、肺、肝、胃、肾等内脏的解剖位置和特征,内脏的组织结构、功能和相互 关系。 6. 微观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和器官学的知识点,包括细胞的组成、组织的分类和结构、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等。 二、生理学 1.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膜运输、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 2. 神经生理学: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电位的生成与传导、突触传递、神经调节等。 3. 肌肉生理学:肌肉的结构与功能、肌肉收缩的机理、肌肉能量代谢、肌肉的调节等。 4. 循环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生理学特点、血液的运输和调节、血管 的调节、循环的调节等。 5. 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气体交换、呼吸中枢的调节、呼吸的调节等。 6. 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消化与吸收、胃肠道的调节、消化的调节等。 7. 代谢与内分泌:代谢的基本概念、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内分泌系统及其功能 和调节等。 8. 泌尿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生成与调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尿 液排泄的调节等。 三、病理学 1. 病理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组织学的分类、病理组织学的病变与病理反应、 病理组织学的疾病诊断等。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总结性重点: 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 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 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 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 【1】脆弱类 【2】放线菌 1. 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 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 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 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 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 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 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定义: 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 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 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 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

大学《医学微生物》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总结

1、病原微生物包括哪三型八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微生物:真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1) 细胞壁是紧贴细 胞膜外的一层坚韧富有弹性的结构,具有维持细菌固有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2) 细胞膜 具有物质交换、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3) 细胞质为原生质, 无色透明胶状物。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及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4) 核质由 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故称核质。 3、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 荚膜:为某些细菌(称为荚膜菌)所特有的位于细胞壁外粘稠性结构,其化学成分,在多数细菌为多糖,少数细菌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有抗溶菌酶、抗补体、抗干燥及补充营养作用;荚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以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型。 (2) 鞭毛:某些细菌(称为鞭毛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占半数的杆菌及 极少数球菌,由细胞膜长出菌体外细长的蛋白质丝状体,根据其鞭毛位置和数目,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具有运动性,使鞭毛菌趋向营养物质,避开有害因子。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等的鞭毛与穿过小肠粘膜层致病有关。 (3) 菌毛:许多G-菌及个别G+菌,在其菌体表面长出细而短,多且直的 蛋白质丝状体。菌毛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普通菌毛遍布菌体表面,可有数百条,是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构成感染的必要因素。性菌毛为大肠杆菌及其它肠道菌所特有的结构,有性菌毛的肠杆菌称为雄性(F+)菌,可有1~10条较 粗而中空的性菌毛。雄性菌通过粘附接合无性菌毛的雌性(F一)菌,将遗传物质 由F+菌传递给F-菌。 (4) 芽胞:为某些细菌包括需氧芽胞杆菌属和厌氧芽胞杆菌属细菌在不良环境下的休眠体。在细菌繁殖体内形成厚而坚韧芽胞壁和外壳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就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直观的单细胞或直观多细胞、甚或就是没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泛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 人类增添非常大利益的同时也增添“凶残”的毁坏。 2.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 场灾难。 3.2021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存有很强的传染性,它就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所引发。 4.微生物包括: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知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stanier明确提出,确认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当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当 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作细胞微生物学。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 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